送别诗一组群文阅读教案
送别诗一组文学经典阅读教案

送别诗一组文学经典阅读教案
简介
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一组文学经典中的送别诗。
通过研究这些诗歌,学生将能够欣赏并掌握送别诗的特点与技巧,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送别诗的定义和特点
掌握送别诗的常用修辞手法
理解并解读一组文学经典中的送别诗
技能目标
能够分析、评价和比较送别诗的艺术之处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自己的送别诗
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对送别诗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内容
1.送别诗概述
介绍送别诗的定义和特点
分享几个著名送别诗的例子
2.经典送别诗选读
选择三到五首经典送别诗
分析诗歌内容、结构和修辞手法
让学生逐句理解和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3.送别诗的创作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自己的送别诗
鼓励学生在创作中表达个人情感和思考
教学方法
讲解与讨论:通过讲解和讨论送别诗的特点和经典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分析与解读:引导学生逐句分析和解读经典送别诗,帮助他们发现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评价与反馈
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检查学生对送别诗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作业评估:对学生的送别诗创作进行评估,鼓励并给予具体的
反馈。
参考资源
著名送别诗的选读材料
相关文学理论书籍和研究资料
扩展活动
组织学生朗诵和分享自己的送别诗
组织送别诗朗诵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和表演能力
总结
本教案旨在通过阅读经典送别诗,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这一文学形式,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
通过分析和解读诗歌,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送别诗的艺术之处,并运用所学知识创作自己的送别诗。
(完整版)离别诗一组群文阅读教案

(完整版)离别诗一组群文阅读教案离别诗一组群文阅读教案(完整版)教案简介该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离别诗一组的群文作品。
离别诗一组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流派之一,以描写离别情感为主题,展现了诗人对离别的深情表达和思考。
通过研究离别诗一组的作品,学生将加深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目标- 了解离别诗一组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
- 分析离别诗一组的作品结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 探讨离别诗一组的意义和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 提升学生的诗歌欣赏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课:离别诗一组的历史背景- 回顾古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
- 介绍离别诗一组的形成背景和社会环境。
- 分析离别诗一组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课:离别诗一组的文学特点- 解读离别诗一组的作品,包括《离骚》、《登高》等。
- 分析离别诗一组的结构、用典和意象等特征。
- 探讨离别诗一组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
第三课:离别诗一组与当代文学- 讨论离别诗一组的现实主义思想和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 与当代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对话,探究其所共有的文学价值。
- 分享学生对离别诗一组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通过讲解和解读离别诗一组的作品,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和鉴赏技巧。
-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分析和探讨离别诗一组的作品及其意义。
- 朗诵和表演:引导学生进行朗诵和表演,提升对离别诗一组的情感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评估- 口头回答问题:通过提问学生回答有关离别诗一组的问题,检测其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 概念图绘制:要求学生绘制离别诗一组的概念图,展示其对作品结构和意义的理解。
- 作品欣赏和评论:通过学生对离别诗一组作品的欣赏和评论,评估其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资源- 离别诗一组的原文和翻译文本。
- 相关的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资源。
- 学生笔记和作品分享。
教学时间安排- 第一课:离别诗一组的历史背景(1课时)- 第二课:离别诗一组的文学特点(2课时)- 第三课:离别诗一组与当代文学(1课时)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写作:引导学生根据离别诗一组的风格和意境,创作一首自己的离别诗。
送别古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送别古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课程目标:1.了解古诗送别的背景和意义。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3.通过对不同作者、不同时代的送别古诗的比较,引发学生对文学和历史的思考。
教学准备:1.《诗经》中的送别诗篇选段。
2.唐代元稹《离思》、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王之涣《登鹳雀楼》等著名的送别古诗。
3.PPT演示或投影仪。
4.作业纸和笔。
课程安排: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幅描绘送别场景的图片,激发学生对送别的联想和感受。
- 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你是否有过被别人送别或者送别他人的经历?你对送别古诗有了解吗?二、学习背景知识(10分钟)- 简要介绍古代送别的文化背景和意义,例如古人送别时的礼仪、送别诗的作用等。
- 选择《诗经》中的一两篇送别诗,分别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三、学习送别古诗(15分钟)- 分发选定的著名送别古诗,让学生先默读,然后轮流朗读。
- 共同解读每首古诗的意境、思想和情感表达。
- 引导学生注意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四、比较不同古诗的异同(15分钟)- 展示不同作者、不同时代的送别古诗,例如唐代元稹的《离思》,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引导学生比较这些古诗的主题、情感表达和诗歌结构上的异同。
-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并进行讨论。
五、应用拓展(15分钟)- 提供一些现代的送别场景或者情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首自己的送别诗。
- 学生可以选择古诗的结构或者修辞手法来编写自己的诗歌,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和思想。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 回顾本节课学到的内容,总结古诗送别的特点和意义。
-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创作的送别诗,展示他们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七、布置作业(5分钟)- 要求学生将自己创作的送别诗写在作业纸上,交给老师。
-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欣赏更多的古代和现代送别诗歌,并做简短的读后感。
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学展览等,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和诗词艺术。
群文阅读送别诗优秀教案1

听歌,体会歌中的离情别绪。
六、板书设计
送别诗
经典意象
柳长亭酒芳草晚风风笛……
送别
七、作业布置
课后查阅资料,找一找还有哪些古诗中提到过今天学到的意象
八、课后反思
二、教学目标
1.群诗共读,对比发现送别诗中的相似之处。
2.理解什么是意象,知道柳是送别诗的经典意象,结合课前搜集的送别诗发现其它的送别经典意象。
3.通过对送别意象的解读,加深对送别诗的理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什么是意象,知道柳是送别诗的经典意象,结合课前搜集的送别诗发现其它的送别经典意象。
3.理解一般意象和经典意象的区别。
知道柳树是送别诗的经典意象
4.再读李叔同《送别》
5.小组讨论:结合自己搜集的古诗,猜猜哪些可能是送别诗的经典意象?
6.汇报交流
7.明确课后作业
四、总结,解答课前疑问
提问:现在,你能说说李叔同为什么给这首词叫做《送别》吗?
思考《送别》命名的原因
五、再听《送别》,体会意蕴
2.思考“送别”这个词语的意思,发言
3.从词里寻找谁要离开?谁去送他?(词中没有答案)
4. 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群诗阅读,比较发现。
1.布置任务:拿出题单,浏览第一页,这里面有五首古诗,其中有三首是送别诗,把你认为是送别诗的打上勾。
2.抽生发言,出示答案。
3.出示三首送别诗PPT,一起来读一读。
4.提问:既然都是送别诗,你能准确地说出每首诗写的谁送谁?他们为什么分别吗?什么办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诗?
3.播放朴树版本的歌曲《送别》
1.听曲,猜一猜。生发言。
2.听教师讲述曲子的作者,再齐读李叔同填的词。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通过群文阅读,培养学生对送别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选取的送别诗作品及作者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了解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送别诗的鉴赏方法。
2. 难点:深入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 群文阅读: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发现送别诗的特点和差异。
2. 讲授法:讲解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鉴赏方法。
3. 讨论法:引导学生交流对诗中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选取的送别诗作品及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记录工具。
【教学环节1】1.1 导入:简要介绍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1.2 学生自主阅读选定的送别诗作品,注意体会诗中的情感。
【教学环节2】2.1 教师讲解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鉴赏方法。
2.2 学生分享对选定诗作的理解和体会,进行讨论交流。
【教学环节3】3.1 学生分组进行群文阅读,对比分析不同送别诗的特点和差异。
3.2 各组汇报阅读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教学环节4】4.1 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尝试创作送别诗。
4.2 学生互相分享作品,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教学环节5】5.1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送别诗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5.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继续阅读送别诗作品,并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环节六6.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送别诗的概念和特点进行巩固。
6.2 学生分享课后阅读的送别诗作品,交流读后感。
七、教学环节七7.1 教师选取几首具有代表性的送别诗,进行深入讲解和分析。
7.2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学习如何鉴赏送别诗。
八、教学环节八8.1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送别诗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何将诗中的情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8.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送别诗一组文学作品阅读教案

送别诗一组文学作品阅读教案
介绍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阅读和理解一组送别诗文学作品。
送别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一种形式,常用来表达离别之情和告别之意。
本教案将提供一些常见的送别诗,并结合相关的讨论和活动,帮助学生深入探索和理解这些作品。
研究目标
- 了解送别诗的起源和特点
- 能够分析和理解不同送别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 能够运用相关的诗歌分析技巧来解读送别诗
教学内容
1. 捐赠给学生一组送别诗的文本材料
2. 引导学生用鉴赏诗歌的方法分析和理解每首送别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 对每首诗进行小组讨论,并让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思考:
- 诗中的离别场景是怎样的?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 诗中的情感表达有哪些特点?能感受到作者的何种情绪?
- 诗中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这个主题在送别诗中常见?
4. 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或写组诗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这组送别诗的看法和感受
5.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创作自己的送别诗,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教学活动
- 学生分组讨论送别诗的分析和理解
- 学生个人或小组创作送别诗,并进行分享和交流
- 提供相关的诗歌分析技巧和范例给学生参考
评估方式
- 学生对送别诗的鉴赏和分析的参与程度和质量
- 学生创作的送别诗的创意和表达能力
扩展活动
- 探索其他文学作品中的送别主题,如小说、戏剧等
- 选取一位著名的送别诗人,深入研究他的作品和影响
这份教案旨在提供一个系统的学习框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送别诗作品。
通过诗歌鉴赏和创作的练习,学生可以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敏感性和理解力,并通过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送别诗中的别情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送别诗中的别情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作为一种经典文学形式,送别诗展现了人们在离别时的情感与感慨。
通过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达别离之情,送别诗能够触动读者的心弦,引发情感共鸣。
本文将为教师提供一份别情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送别诗的主题、情感表达方式以及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目标1.了解送别诗的特点和主题,理解送别情感的表达方式。
2.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其文学鉴赏水平。
3.通过诗歌朗读、分析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培养其文学创作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选择一首经典的送别诗朗读给学生听,并带领学生回顾诗歌中表达的别离之情。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离别经历,激发学生对送别主题的兴趣。
2.诗歌欣赏(15分钟)选择数首经典的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友人》等。
教师可以请学生分组阅读、朗读,并引导他们聚焦诗歌的主题、意境与情感表达方式。
随后,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分享他们对送别诗的理解与感受。
3.情感表达方式分析(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所采用的情感表达方式,如意象的运用、修辞手法等。
让学生感受到诗人通过词句和形象的描绘,将离别的伤感、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创造与运用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对别离感情的理解。
4.创作与表达(30分钟)鼓励学生进行创作,要求他们写一首以送别为主题的短诗。
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提供指导与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创作完成后,鼓励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并接受同伴们的评论和意见。
5.文学鉴赏与批评性思维发展(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以使他们不仅能够欣赏诗歌之美,还能够对文学作品进行批判性思考。
通过提供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分析与解读,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6.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回顾学生的收获与体会。
送别诗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送别诗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导言】送别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独特的诗体,通过描述离别的情感和表达对行别者的祝福,展现了古人对于离别的深情思绪。
在文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群文阅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这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本文将以送别诗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为主题,探讨如何通过这种形式进行教学。
【主体部分】一、引导学生了解送别诗的特点和表现形式1. 通过介绍古代文学中的送别诗篇目,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等,引起学生对于送别诗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分享送别诗的常见表现形式,如写景抒怀、寄托情感、赋予寓意等,并通过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3. 引导学生区分送别诗和其他诗体的不同之处,培养学生敏锐的文学触觉和思维能力。
二、组织学生进行群文阅读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不同的送别诗进行阅读和分析。
2. 每个小组成员在阅读诗歌时,注意诗歌的意境、抒情手法、用词和句式等方面的独特之处。
3. 小组成员之间展开讨论,分享彼此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在表达离别情感时所运用的具体手法和技巧,并对诗歌中的象征意义进行分析与解读。
三、设计个人或小组成果展示1. 每个小组从所选送别诗中挑选出一两部分进行朗读,展示其理解和感悟。
2. 每个小组可以自行设计一份PPT或其他形式的展示,包括诗歌的背景介绍、表现手法的分析以及成员之间的独立观点。
3. 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问和回答,共同探索送别诗的魅力与意义。
【总结】通过送别诗组群文阅读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送别诗,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思维。
同时,这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理解和创造力的机会,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希望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们能够爱上文学,感受到送别诗的魅力,并从中获得灵感和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中离别情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送别诗六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赠汪伦》、教学目标:
1. 结合注释,理解四首古诗,了解大意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送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3.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送别的形式多样,但都表达朋友情深。
4.挖掘诗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多样送别方式所包含的诚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打印阅读材料。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经历过分别或看到过分别吗?当时的情景和感受是怎样的呢?
师:是啊,分别时总有那么多的话要叮咛、嘱咐,分别时也总是那么的难舍难分。
古时候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朋好友一旦分别更是数载难以见面,那么他们会用什么样的方式与亲朋好友送别?又会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呢?
师:今天,我们就来走进一组“送别诗”,去感受诗人们送别时的情怀。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 解诗题
师:
你能用一句话说说诗题的意思吗?
生: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去往扬州。
师:知道了地点。
这就是黄鹤楼(课件出示图片)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使黄鹤楼名声大振。
也是李白和孟浩然常去的地方,留下了不少美好的回忆。
师:知道了送别的对象。
大家知道孟浩然是什么人吗?
生:也是大诗人。
师:是啊,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文采风流、名满天下,李白非常敬重的师长,也是感情至深的好友,李白曾经写诗给他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可见他们的友情非常深厚。
师:从诗题中我们了解了这么多信息,这就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解诗题(板书:解诗题)
2.读诗文
(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一起来读读这首诗(相机板书:读诗文)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生自由练习读古诗,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在齐读古诗。
师:咱们读古诗,不单单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诗歌的节奏来,这就要注意诗歌的押韵和停顿,请大家试着读一读。
(2)、抽生读、师范读、齐读古诗。
3. 明诗意,悟诗情
师:读出诗的节奏还不够,还要读出诗的感情来,这就需要我们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板书:明诗意、悟诗情)
师:理解诗意,同学们平时都用哪些方法理解诗歌的意思?
生:我用看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
生:我常查工具书理解
生:我还会用拆词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总结:看注释、查阅资料、拆字组词、了解背景、看插图等。
请同学们大声读古诗,运用以上方法理解诗歌。
1、师: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出示课件)
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要顺流而下,所以诗人说烟花三月-----------(出示课件)可见诗人李白用词非常——精确。
2. 师:烟花三月,那是春意盎然的时节。
你们想用什么样的词来描绘这里的三月呢?
指名说(繁花似锦,杨柳如烟,五彩缤纷、繁花锦簇……)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积累了这么多优美的词语)
师:烟花三月的景美,老师相信你们的语言会更美,齐读这两句诗。
(出示课件)
3.师:在这诗情画意的季节,诗人却却无心赏景,那是因为——
(生:他的好友孟浩然要走了。
)
4、师:孟浩然乘着船,见见远去。
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望谁?望什么啊?(出示课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指名说:船。
几只?生:一只。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生:孤帆。
师:可那是唐朝盛世啊!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
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为什么李白只看见孟浩然的孤帆呢?
生:因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
师: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是因为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
看到的自然就只有孟浩然的——孤帆。
诗人一心只送孟浩然。
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谁来再读读,指名读。
(出示诗句)齐读。
孟浩然的孤帆渐渐远去,渐渐消失了。
李白还在望,他在望什么啊?可是只看见了什么?生:江水。
哪句诗告诉我们?生:唯见长江天际流。
(出示诗句)一起读一读。
滚滚长江上已经看不到他的挚友了,可诗人站在黄鹤楼上,目送好友远去的方向,久久不忍离去,他是多么的生:不舍啊。
这又是怎样的情啊?生:依依惜别、难分难舍。
(师板书:依依不舍)带着感情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让我们带着感情再读这首诗。
学生填写表格
诗人由眼前所看到的景象表达了对好友的依依不舍之情,这就是借景抒情。
三、回顾《黄鹤楼送孟浩然》的学习方法: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悟诗
情,运用以上学习方法,比较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1、先读再完成表格。
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赠汪伦》、《别董大》、并填写好表格后班上交流
师:展示学习成果:《赠汪伦》
生:《赠汪伦》:以歌相送;抓住踏歌声,桃花潭水,表达作者对孟浩然的依依不舍之情。
生:《别董大》:以话相送;黄云、白日曛、北风、雁、雪,表达作者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生:《送元二使安西》:以酒相送;朝雨、客舍、柳色。
生:《芙蓉楼送辛渐》:以话相送;寒雨、江、楚山。
师:讨论——这些送别诗有哪些不同点?又有哪些相同点?
不同点:送别的对象、地点、方式、所抓景象都不同。
相同点:都抓住景象来表达情感;送别时的真情相同。
师:小结:
诗人们在送别时,虽然送别的方式不同,所抓的景象不同,但诗歌所传递的情感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四、结课
师:“送别诗”在古诗中所占数量不少,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与“送别”相关的诗或词,进一步学习。
最后,让我们伴着优扬的乐曲一齐来诵读清代大师李叔同的《送别》,让这份送别的真
板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以目相送依
赠汪伦以歌相送依
别董大以话相送不
送元二使安西以酒相送舍解诗题
读诗文
明诗意
悟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