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抱生命的教育》读后感
《生命教育》读后感

《生命教育》读后感
《生命教育》是一本关于生命教育的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生命教育不仅仅是关于知识的传授,更是关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态度和价值观。
它帮助我们认识生命的珍贵和脆弱,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书中还强调了自我关爱和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学会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只有当我们关爱自己时,才能更好地关爱他人和社会。
《生命教育》让我明白了生命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差异,接纳不同的观点和文化。
这种包容性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全球视野。
《生命教育》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尊重。
它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关爱自己和他人,并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和价值观。
这本书不仅对教育工作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每个人的成长和生活有着积极的影响。
生命教育读后感

生命教育读后感《生命教育》这本书是我最近读过的一本非常有意义的书籍。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讲述生命的本质和意义,探讨了人类生命的真谛,引发了我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在这本书中,作者首先对生命进行了深刻的解析,指出生命的本质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一种神秘而又不可思议的存在。
生命是一个奇迹,是宇宙中最宝贵的礼物。
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其独特的存在意义和价值。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生命是如此的珍贵和神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和珍视自己的生命,也应该尊重和珍惜他人的生命。
在书中,作者还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目的。
生命并不是简单地存在于世上,而是有其独特的使命和价值。
每一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为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和价值。
我们应该珍惜生命,珍惜时间,珍惜每一个瞬间,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同时,我们也应该为他人的生命负责,给予他人关爱和帮助,让他人的生命也变得更加美好和有意义。
在书中,作者还谈到了生命的成长和发展。
生命是一个不断成长和发展的过程,我们应该不断地学习和进步,让自己的生命不断地变得更加美好和有意义。
同时,我们也应该为他人的成长和发展负责,给予他人关爱和支持,让他人的生命也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实现。
通过阅读《生命教育》,我深刻地意识到了生命的珍贵和神圣,也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我将会珍惜自己的生命,为自己的生命赋予更多的意义和价值,也会为他人的生命负责,给予他人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我相信,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我们的生命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和有意义。
《做有生命感的教育者》读后感

《做有生命感的教育者》读后感你我相遇在醉人的春季,你的名字《做有生命感的教育者》第一眼就惊艳了眼球,激发我浓浓的阅读兴趣。
细细品读,优美的文字愉悦了我的身心,独到的思想更是震撼了我的心灵。
李政道教授在《做有生命感的教育者》一书中,以自身的经历告诉我们如何用教育学创造自己的精神生活,用教育学来表达自己的生命体验与精神追求,表达对世界的理解,对生命的热爱,做一个有生命感的教育者。
当前的中国教育,“生命”之所以成为流行时尚的概念,是因为长期以来,教育者(也包括数量庞大的职业教育研究者)普遍缺失生命感,在以“人的教育”为基本信念的教育领域里,生命却缺席了。
以往,在每天流动着的课堂里,我们看到的只是知识、方法、技术,在教师创作的大量教例和课例中,我们寻觅不到生命的跳动和呼吸,处处发现的仍然是如何上课的各种技巧和方法;在每天都在诞生的庞大的教育论文中,我们依然看不到生命的气息和光华,除了概念、术语,就是推理和演绎:从一本书到另一本书,从一篇文章到另一篇文章,把前人的文章变成自己的文章,把外国人的文章变成自己的文章。
生命创造的光影就在如此这般的推演中遁入黑夜。
正因为如此,叶澜教授才会呐喊疾呼: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然而,不是所有的教育者都有这样的生命感。
有的教师看到了生命,但他想到的只是书本和各种符号如何化为自己的教案和话语,但对学生的生命本身却视而不见了。
这时的教育者看到的只是知识,他的眼中没有生命,他的生活只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机械辗转于教材与教室之间。
一些教师看到了生命,试图去抓住这个生命,以自己的热情感染他,点化他,进而时时处处想去替代他。
但学生只是他手中可任意揉搓的生命,实际上跟雕塑家手中的泥巴和金银铜铁并没有两样。
这时进入教育者眼帘的是被物化的生命,是卑微的生命,是可以随时被替代的生命,而不是真正的生命、大写的生命。
有的教师看到了生命,他以一颗敏感、敏锐和细腻的心,捕捉着学生的每一句话语、每一次欢笑和哭泣、每一声叹息、每一次皱眉。
做有生命感的教育者读后感

做有生命感的教育者读后感-读后感大全《做有生命感的教育者》是华东师大教育学系李政涛教授的著作。
在书中,李老师针对当下的教育现状,尤其是教师的艰难处境,提出了“有生命感的教育者“这一概念。
不过,此处的“生命感”不仅仅指向学生的生命感,更指向教育者——老师自己的生命感,由此可见李老师对处于教育一线的老师们的体贴与关心。
什么是教育?在书的开篇,李老师就提出了一个直击心灵的问题:什么是教育?说实话,我虽然不是师范专业出身,但当年学过的教育学的课本里可是给出了十分明确的回答的,并且分别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进行了定义:广义的教育,指所有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如果抛开课本概念,让我来回答“什么是教育”,我也会如书中所写那样“一脸茫然”。
可如果非要我给出一个回答,我的回答恐怕就只有四个字——教书育人。
如果再追问下来:教什么书?育什么人?我的回答很可能就是:教语文书,育文化人……可这样的回答压根就站不住脚,到处是漏洞。
想想自己入职快七年了,却对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无法给出一个确定的回答,不免有些悲哀了。
可再看李老师,作为教育系的教授,对这个问题也有疑问,不由得又释怀了不少。
李老师更指出,“多年以来,我们始终没有搞清楚什么是教育”,看至此才发现:原来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过一个统一的回答。
可再深思,从古至今,由中到西,千百年的岁月以来,对于“什么是教育“这个问题,有那么多的智者学者提出过自己的见解,却没有一个盖棺定论的回答,更觉得教育之难了。
悲悯,宁静,从容既然提到教育者的生命感,那就不得不说到教育者的灵魂,而在李老师看来,古往今来的教育者的灵魂中,最稀缺的品质就是:悲悯,宁静,从容。
李老师说,教育中的悲悯,在于对成长过程中生命所必将承受的痛苦、挫折、失败及各种危机的悲天悯人,在于对所有这些危机和遭遇的敏感和敬畏。
且行、且思、且吟——读汲安庆的《怀抱生命的教育》

且行、且思、且吟——读汲安庆的《怀抱生命的教育》李楚恒语海泛舟,传道难觅似安庆者。
赤炎稻田,少年乘风破浪负重行。
斜阳草树,幽僻麦梗,人道书香尚浓。
忆往昔,山黄叶飞,心似庄生晓梦。
春蚕笃定,瑰虻比兴,执鞭由道金陵。
三十二年,授业解惑,吟啸且徐行。
顺天应时,逆境昂扬,弟子身心相映。
凭谁问:“庆哥老矣,尚能怒放否?”夏丏尊先生在《我之于书》中写道:“我不喜欢向别人或图书馆借书,借来的书,我好像过不来瘾似的,必要是自己买的才满足。
”在关注、仰慕汲安庆老师许久后,我终于入手了汲老师的《怀抱生命的教育》,汲老师的文字是难得的精神慰藉。
且行——石破不可夺坚,丹磨不可夺赤“对自己思想的臃肿处、陈腐处、错漏处,我也会叮咬。
文本解读中的‘裸读’,教学设计的不断翻新,论文写作中的绝不重复……无一不是自我叮咬的体现。
”汲老师如是说,亦如是做。
面对朋友所说:“给我多少钱,干多少事!”汲老师劝慰道:“咱不能总想着为校长做事,而应想着为自己做。
提升自我,福泽他人,这才是生命的开花!”汲老师为当下一些疲于教务、忽视提高职业素养的教师提供了正面的榜样示范。
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曾说:“教育不像其他专门职业如医学、法律和工程,它对公众来说是比较开放和易于理解的。
这种关系的好处之一是教育工作者比专业工作者更容易响应社会需要。
但是不利之处是较难使教育工作者养成专门知识的观念和专业意识。
”一些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常常会因为教育行业之外的人对其有意见而产生焦虑。
当进入陌生的环境,每个人在努力为生存而战时,汲老师选择了老老实实地提升自己的实力,选择了做最好的自己,因为这是一条使得灵魂安稳栖息的奋斗之路。
华东师范大学赵志伟副教授在《语文教师的“专业意识”》一文中认为,当下的语文教师缺乏“专业意识”,语文教师不应轻易受普通人的指挥,即使是专家的话也要进行自我判断,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必须做到“专业过硬”。
想来,汲老师自执教开始便把每一项工作都当作提升自我的机会,在追求极致之美中使得生命之花常开不败,而他所谓的“反抗性”和底气的生成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二)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二)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通过描绘一位女孩在教育体制下的困境和奋斗,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作为读者,我深刻地感受到教育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追求理想的精神。
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书中女主人公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所深深感动。
她面对困难和挑战从不退缩,始终保持着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
与此同时,书中也揭示了教育体制中的弊端和不公平现象,让我反思教育体制中是否存在着固有的局限,是否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通过阅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我明白了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学生自由地呼吸,而不是束缚他们的思想和灵魂。
教育应该是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让他们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追求自己的幸福。
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也激励我更加珍惜和努力追求自由呼吸的教育。
希望我们能够共同努力,为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开放和包容的教育体系而努力奋斗!。
《生命教育》的心得体会(精选4篇)

《生命教育》的心得体会(精选4篇)《生命教育》的心得体会1《生命与教育》这本书基于对生命与教育本体关系的理性思索,探讨了教育的生命本质和生命化教育的理念、特点,构建了生命化教育的体系,书写了有“人”的生命教育学。
它让人们重新深思教育的过去,向着生命的未来行进。
当今社会,进步与浮躁并存,文明与喧嚣共生。
缤纷的世界固然精彩,却掩饰不住慌张中透出的无奈。
‘我’逐渐淡化在人群中,人性的光芒日益暗淡。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生命愈发地彷徨,教育遭遇着迷失。
教育与生命的隔离,不仅是教育本身的误区,更是整个社会的不幸。
于是,我们祈求回归。
”一种对教育现状的忧患跃然纸上,而这种忧患也无时不贯穿着整本书。
面对被越来越多的规训约束的孩子,被越来越重的课业折磨的孩子,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今天的儿童越来越多地被封闭在狭小的空间中……这样的生活,儿童是快乐不起来的”。
生命是完整的,是富有个性的。
生命是自由的,也是具有创造性的。
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正因为它的唯一性,我们才要更加珍惜。
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就是童年,我们的教育要关注生命,就要提供生命发展的良好土壤。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各种成长的考验,有些考验甚至是灾难性的。
作为学生成长的守护者,我们教师既要关注学生自身知识及精神发展的规律,又要教给学生各种生存的知识、方法和面对各种生存危机的处理老师,是一处处细得连眼角眉毛都记录的思考细节,或许大师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或许这是大师生命成长的见证给我们的引领。
教师素质的提高莫过于和高尚者、与专家、与有经验的人攀谈,这其中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阅读,只有提升,拓广自己的阅读质量和阅读领域,教师才能担起"带着先进文化走进教室成为知识的代言人"在本书的阅读中,我越来越感到一个教师要变得高尚起来,那就要多读书,多读大师的书,一个教师要变得有智慧,那就要同大师对话,同书本中的,同生活中的智者攀谈。
教育中的所见要善于记录剖析,感悟教育生命的真谛。
用心让生命开花——读《怀抱生命的教育》

用心让生命开花——读《怀抱生命的教育》作者:张家鸿来源:《师道(人文)》 2019年第1期《怀抱生命的教育》是一本令人一见喜欢,一读倾心的书,因为它有素雅的装着,有平易近人的故事,有丰饶的趣味,因为它寄寓着理想与盼望,更因为它没有任何的门槛,它是教师汲安庆梳理出的关于教育的见闻、见解、见识的随想录。
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从走上工作岗位那一天起直到现在,汲安庆一直不变的身份是教师,一直热爱的事业是教育,一直在思考的核心词汇是“生命”。
正因为此,汲安庆的课堂是所有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见解与个性的舞台。
即便是故意找乐子的插科打诨,即便是旨在博人一笑的种种行为,当事人也能从汲安庆那里得到适时适当的鼓励,而不是简单地否定或是置之不理。
讲授巴金的散文诗《月》时,王永康在面对老师“嫦娥会在明月中看到谁的面影”时,犹如发现金矿般地回答道:“猪八戒,那一定是猪八戒。
” 面对这样子虚乌有近乎乱弹琴的答案,多数老师会当场批评或训斥的。
汲安庆没有。
在听过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之后,他绕了回来,绕到了王永康的答案上。
他说:“美籍犹太教哲学家和神学家赫舍尔说得好:我们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就拿永康来说吧,他内心可能活跃着一个机智、幽默的面影,只是他没有拿捏好,稍微走了点形,就变得不免有些滑稽、浅薄了。
”有委婉的批评,有适度的关切,有不动声色的鼓励,这既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机智与艺术,也展现了课堂驾驭者的人道主义情怀。
课堂的核心,在于围绕着学生的成长进行精心的设计。
由此说来,汲安庆的课堂也就有了鲜明可感的温度。
教师虽身在课堂,却是近乎隐身的,他只在某些特定的时刻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在本书的序言《我生命中的三种重要意象》中,汲安庆有一句传递着深刻生命体验的话:“扎实行走,每日完成精神生命的拔节,我真的做到了。
这谈不上什么崇高的教育使命感、责任感,更多的是本于不断超越、心塑自我的渴望。
”精神的成长本就是“生命” 的题中之义,落实到每一个渴望未来的人身上的话,成长必然是自发的一种习惯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抱生命的教育》读后感
《怀抱生命的教育》读后感
己所不欲,要施于人——《怀抱生命的教育》读后感
一树繁花,可喜;一枝独秀,可敬。
只要认认真真地绽放过美丽,散逸过清芬,便不负在这个世界的行走。
花开需要季节的轮回,喻示学会等待,学会顺应天时……
花开必经风雨的历练,喻示学会领受,学会逆境昂扬……
这是《怀抱生命的教育》的作者汲安庆老师引用巴金先生的一个比喻一一让生命开花,也是我的体会之一。
作为老师,我们要教育所有的学生要学有所成,便是一树繁花;我们也希望个别学生独领风骚,引领班集体的发展,便是一枝独秀。
我在多年的教育工作中已经体会到了教育非一日之功,需要时间的历练、思想的阵痛与升华,才会有所成
就。
书中第54页“已所不欲,要施于人”是我最关注的一篇文章。
其中列举的学生上课睡觉、玩手机、不交作业,不尊重老师,违纪违规等等现象在我们学院也比比皆是,甚至更严重。
在我们的教师中也存着管与不管的现象:有的熟视无睹,放任学生自流,所以上课时就是老师一个人在讲,像是自言自语,学生在睡(玩),根本没有互动,怎么会有教育质量?而有的老师上课先花几分钟整理纪律,利用生动有趣的案例吸引学生的思想和目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再利用充分准备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完成课堂任务,使师生互动恰到好处,这样的教育会事半功倍。
我们大家都知道对学生管与不管是不一样的,管多管少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我非常赞同“已所不欲,要施于人”的观点,因为这个世界上,最不应该被娇惯的是孩子。
小错就管,才能大错不犯,老师管学生,才是对学生最大的负责和保护,等
学生长大了总会明白,严是爱,宽是害。
校园之外没有温室,人生之中不应该如此荒废,不要等到被社会和法律狠狠地惩罚了,才懂得追悔莫及。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曾写过一篇刷屏文章《教育,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
他说,我们要告诉孩子,犯了错误要付出代价。
是啊,有了管教,方知敬畏;有了敬畏,方知底线;有了底线,方知对错。
教育从来不是放纵,适度惩罚才会让教育真正变得有力量。
我当然不是提倡恢复严厉的体罚,但是给老师管教的权力,给老师适度惩戒的自由,才能让教书和育人真正统一起来。
没有幸福感的老师,教不出有责任感的学生。
事实上,我院的学生确实难管难教,但全国的技工院校不也都一样吗?我们要在工作中培养成就感,一方要把严把生源质量关,另一方面要把学生当子女一样教育,更要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学生教育中对
“热火炉”理论的应用。
“热火炉”理论是美国行为管理学家麦格雷戈首先研究提出的,共有五个原则:
1、只要你敢碰它,“热火炉”就烫你,而且当时就烫你;
2、“热火炉”对谁都一样,谁敢碰它就烫谁;
3、第一次碰到“热火炉”就会被烫得很厉害;
4、“热火炉”只烫你碰到它的那一部分,而不会烫你全身;
5、你不碰“热火炉”,它也决不会烫你。
我们老师要具有“热火炉”应有的品质去温暖关心、警示、教育学生,从而完成或者达到教育的目的。
所以,我们老师,尤其班主任不仅要有“热火炉”发光发热的情操去关心、影响、爱护学生,更应具有管理、教育、引导学生的责任。
我认为“热火炉”理论所应用的五个原则分别对应公正、公平、严格、正直、仁爱,这些都是我们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所
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可以单独应用热火炉理论某个原则教育学生改正错误,也可以结合实际交叉应用热火炉五个原则,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使学生既体会到班集体的温暖而变得积极上进,也使学生敬畏热火炉的温度而严格自律。
只有老师能堂堂正正地站在课堂上,这个社会的学生才能更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