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史伶官传序考点
《五代史 伶官传序》文言知识总结-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伶官传序欧阳修知识总结一、文学常识1.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坛公认领袖,诗文革新运动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千古文章四大家(欧阳修、韩愈、柳宗元、苏轼)。
与宋祁等合写了《新唐书》,又自撰了《新五代史》。
著有《欧阳文忠公集》2.五代【唐宋之间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3.《新五代史》二十四史之一;伶官,古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作伶官4.“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从事,官名,源于汉武帝时期,有刺史属吏之称,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主要职责是主管文书、察举非法,到宋代时被废除。
《伶官传序》中的“从事”指的是一般属官。
“牢”本指养畜生的圈,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
少牢指祭祀用的羊、猪(豕);太牢:用牛、羊、猪祭祀告庙是指古代天子或诸侯出巡或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古代的长度单位,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
这里指微小的事情;而《阿房宫赋》中“奈何取之尽锱铢”中的锱铢,则是古代重量单位,句中极言细微二、文言现象(一)通假字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通“毋”)(二)古今异义1.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古义:指政治上的得失今义:人情事理2.与其所以失之者古义:和他今义:在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名词,下属的官员;今义:动词,投身到(事业中去)4.负而前驱古义:走在前面今义:先行者5.其意气之盛古义:指意态、气概;恩义、情谊今义:气势6.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古义:表示不好的结果,相当于“以致”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三)词类活用名作动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名作动,推其根本)2.契丹与吾约为兄弟(名作动,订立盟约)3.函梁君臣之首函:用木匣子装4.泣下沾襟下:掉下5.抑本其成败之迹(名作动,推究)名作状1.负而前驱(名作状,向前)2.一夫夜呼(名作状,在夜里)3.乱者四应(名作状,在四面)4.仓皇东出(名作状,向东)动作名1.而告以成功(动作名,成功的消息)2.泣下沾襟(动作名,眼泪)形作动8.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形作动,作乱)形容词作名词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细小的事情;2.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智勇:有勇有谋的人物动词使动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使动,使……兴;使动,使……亡)2.凯旋而纳之(使动,使……收藏)(四)句式(1)判断句1.梁,吾仇也2.燕王,吾所立3.此三者,吾遗恨也4.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选择性必修中《五代史伶官传序》重要知识点梳理和练习(含答案)

选择性必修中《五代史伶官传序》重要知识点梳理和练习一、基础知识梳理第1段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第2段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人事()②原()③所以()④世言() ⑤与() ⑥其()⑦乃() ⑧从事() ⑨驱()⑩纳()2.理解性默写《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3段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第4段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3.解释加点的词语①方()②系()③组()④函() ⑤仇雠() ⑥一夫()⑦应() ⑧抑() ⑨本()⑩迹() 举()4.理解性默写①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五代史伶官传序》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警诫后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翻译画线的句子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②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二、重点实词梳理1.(1)恨义项例句①此三者,吾遗恨也②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2)非义项例句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②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③非礼勿视(《〈论语〉十二章》)④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⑤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⑥讥评,责难,认为不对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庄子·逍遥游》)(3)顾义项例句①君臣相顾,不知所归②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项脊轩志》)③大行不顾细谨(《鸿门宴》)④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⑤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促织》)⑥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屈原列传》)⑦难道,反而使仆游扬足下名于天下,顾不美乎(《汉书·季布传》)(4)负义项例句①盛以锦囊,负而前驱②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③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六国论》)④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传》)⑤凭借,倚仗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⑥舍弃,违背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廉颇蔺相如列传》) (5)盛词语例句意义盛①盛衰之理②请其矢,盛以锦囊③故方其盛也④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兰亭集序》)⑤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2.古今异义词词语例句解析(古今义)①人事岂非人事哉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②意气其意气之盛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③前驱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在前面起引导作用的人或事物3.词类活用例句活用类型及释义①函梁君臣之首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③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4.特殊句式例句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①燕王吾所立②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③盛以锦囊5.文化常识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从事:________名,源于汉武帝时期,有刺史属吏之称,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主要职责是主管文书、察举非法,到宋代时被废除。
五代史伶官传序知识点

五代史伶官传序知识点一、重点实词(一)通假字: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2.及仇雠已灭()(二)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古义(语境义)。
1.与其所以失之者古义今义:在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2.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古义: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今义:干某项事业;处理,处置;办事,办理事务4.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古义: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人情事理5.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古义:今义:常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三)词类活用解释下列句子中的活用词。
名词作动词1.函梁君臣之首()2.契丹与吾约为兄弟()3.抑本其成败之迹()4.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名词作状语1.负而前驱()2.仓皇东出()3.一夫夜呼()4.乱者四应()动词作名词1.而告以成功()2.泣下沾襟()使动用法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2.及凯旋而纳之()形容词作动词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形容词作名词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四)一词多义1.盛⑴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⑵请其矢,盛以锦囊( )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⑷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2.困⑴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⑵智勇多困于所溺( )⑶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⑷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3.告⑴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⑵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⑶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4.微⑴祸患常积于忽微( )⑵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 )⑶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⑷微斯人,吾谁与归(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指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其⑴与其所以失之者 ( )⑵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⑶其后用兵 ()2.以⑴以三矢赐庄宗 ()⑵而皆背晋以归梁 ( )⑶盛以锦囊 ()⑷而告以成功 ()三、特殊句式(固定格式)判断句式类型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五代史伶官传序》晨读晚背资料(文言词句、作文素材、文化常识、名句默写)

《伶官传序》晨读晚背资料汇编(课文重要词句释义、作文素材提炼与运用、文言知识归纳、文化常识梳理、名句默写精选)一、文言词句释义呜呼!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人的作为)哉!愿(作动词,推其根本)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的原因)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坦言(世人说)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日:“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给)尔三矢,尔?(副词,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应当”“一定")无忘乃(你的)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丛事.(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躯(奔驰,快跑),及凯旋而细(收进,收藏)之。
方(当)其系(缚)燕父子以组(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再(匣子,这里用作动词,用匣子装)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他鲤(仇人)已灭,天下已定,二本(一个人)夜呼,乱者四座(响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理.(或者,还是).本(考察,探究)其成败之尊(踪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日:“满招损,谦得益J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故方其盛也,举(全,整个)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人生的祸患常常是由极小的事情积累起来的,而有才智勇气的人也多为他所溺爱的人或物困扰)岂(难道)独伶人也哉?二、作文素材提炼1、欧阳修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父亲去世。
欧阳修是家里的独子,与母亲郑氏相依为命,孤儿寡母只得到湖北随州去投奔欧阳修的叔叔。
叔叔家不是很富裕,好在母亲郑氏是受过教育的大家闺秀,用荻秆在沙地上教欧阳修读书写字。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高频考点《五代史伶官传序》知识点+专项练习(解析版)

(1)《伶官传序》中,写庄宗李存勖替父报仇后社会状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伶官传序》开宗明义,用带感叹语气的反诘句道出了此文的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谓立论鲜明,催人警醒。
(3)《伶官传序》中,“________,________”句强调使人国破家亡的不仅仅限于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
纳之:把箭放好。
系:捆绑。组:绳索。
函:木匣。此处用作动词,盛以木匣。
先王:指晋王李克用。
仇雠(chóu):仇敌。
一夫:指唐庄宗同光四年(926)发动贝州兵变的军士皇甫晖。
誓天断发:截发置地,向天发誓。
岂:难道。欤(yú):表疑问的语气助词。
抑:表转折的连词,相当于“或者”、“还是”。本:考究。迹:事迹,道理。
燕王:指卢龙节度使刘仁恭。其子刘守光,后被朱温封为燕王。此处称刘仁恭为燕王,是笼统说法
契丹:宋时北方的一个部族。
与:赐给。其:语气副词,表示命令或祈求。乃:你的。
庙:指宗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先之所。此处专指李克用的祠,同下文的“太庙”。
从事:原指州郡长官的僚属,这里泛指一般幕僚随从。少牢:用一猪一羊祭祀。
C.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束缚捆绑。
D.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装。
(2)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B.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C.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D. 函梁君臣之首
(3)下列各句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 作者以“呜呼”起笔,发出了对伶官误国的感慨。接着语用反问,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不在天命,而在人事。这一叹一问,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伶官传序》2024年高考语文课内古诗文要点梳理与素材积累

《伶官传序》知识梳理成语、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挖空练习、作文素材等一、相关成语1.盛衰兴废:兴盛和衰微,指人事的发展兴亡。
2.人事代谢:代谢,更迭,交替。
泛指人世间的事新旧交替。
3.谋事在人:谋求事情能成功,需靠自己努力。
4.原始见终:考察事物的开端而预见到它的结果。
5.亲冒矢石:见“亲当矢石”,谓将帅亲临作战前线。
6.锦囊还矢:谓凯旋告捷。
7.意气风发:形容精神振奋,气概豪迈。
8.誓天断发:断发向天起誓。
9.指天誓日:指着天,对着太阳发誓。
表示意志坚决或对人表示忠诚。
10.泣下沾襟:泪水滚滚流下,沾湿衣服前襟,形容哭得非常悲伤。
11.泫然泣下:泫然,流泪的样子。
泣,眼泪。
伤心地流下眼泪。
12.满招损,谦得益:骄傲自满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虚可以得到益处。
1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指的是忧虑劳苦才可以振兴国家,图享安逸必定祸害终身。
14.谦虚敬慎:见“谦虚谨慎”,谦虚,虚心,不自满。
谨慎,慎重,小心。
对人虚心,办事小心。
15.惟日孜孜,无敢逸豫:每天都孜孜不倦努力工作,不敢贪图享受。
16.逸豫之心:谓贪图安逸的思想。
17.一豫一游:豫,快乐。
游玩快乐。
指帝王的游乐生活。
18.积于忽微:从细小的事情上累积发展起来。
19.祸积忽微:灾祸产生于疏忽大意。
20.流溺忘反:犹言流连忘反。
留恋不舍,忘记返回。
二、文化常识1.《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记载907年至960年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代的历史。
宋欧阳修撰,原名《五代史记》,后世为区别于薛居正等官修的五代史,称为新五代史。
记载了自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至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共五十三年的历史。
2.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
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引言”、“前言”等类的序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属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议论文。
如《〈呐喊〉自序》《〈指南录〉后序》等。
新伶官传序知识点归纳[精]
![新伶官传序知识点归纳[精]](https://img.taocdn.com/s3/m/ffe34a8952ea551811a68781.png)
伶官传序一、知识要点1、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
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
与柳宗元,韩愈,王安石,曾巩,“三苏”苏轼,苏洵,苏辙合称“唐宋八大家”。
在散文理论上提出“以文明道”的主张,大力提倡简洁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
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2、本文是为《伶官传》所作的序,是《伶官传》前的序论,也可看作是一篇史论。
《伶官传》是《新五代史》中的一篇合传。
记伶人(古代音乐工作者和演员的称号)景修、史彦琼、郭门高等人的事迹。
本文通过对后唐庄宗得天下、失下天的典型事例,阐述了国家盛衰主要是由人事的道理。
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
二.全文翻译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岂非:难道不是…吗? 原:推究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所以:…的原因取得天下的原因,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将终:临死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立:推立背:背叛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归:投靠遗恨:未尽的心愿投靠了梁。
这三件事是我的未尽的心愿。
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一少牢告用兵:出兵打仗少牢:祭品志向。
”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
以后宗庄出兵打仗,便派随人官员,用猪羊祭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盛:用…装负:背着祖先,请出箭,用锦囊装着,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把箭收进宗庙。
《五代史 伶官传序》必背文言知识分类汇编(文学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名句默写)

《五代史伶官传序》必背文言知识分类汇编(文学文化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名句默写)一、文学文化常识作者常识: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文化知识:①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作伶官。
②从事:官名,源于汉武帝时期,有刺史属吏之称,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主要职责是主管文书、查举非法。
文中泛指一般属官。
③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古代祭典用的猪、牛、羊等),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牢”本为养牲畜的圈,在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少牢只有羊、猪,没有牛。
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古人有时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
二、重要词语释义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名词作动词,推究)庄宗之所以(……的原因)得天下,与其所以(……的原因)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把)三矢(箭)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归附)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给)尔三矢,尔其无(通毋,一定)忘乃(你的)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官员)以一少牢(羊、猪各一)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背着)而前(名状,向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正)其系(捆绑)燕父子以组(绳索),函(名词作动词,用木匣子装)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仇人)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在夜里)呼,乱(形容词作动词,作乱)者四(名状,在四面)应,仓皇(急急忙忙的样子)东(名状,向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看),不知所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谈谈本文的中心论点和有关警句对我们有什么启迪作用。
答:本文的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意为国家的兴衰、事业的咸少,主要取决于人事。
作者引《尚书》之语与史实相对照,将人的作为和国运盛衰之间的关系归结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是对中心论点的精辟阐释,末尾进一步将这番道理推而广之:“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因于所溺”,从伶人说开去,从更广的范围给人以启示。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飞速发展,无论国家或个人,要想获得发展和成功,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常常以这些格言警示自己,要不断地努力拼搏,居安思危,不骄不躁,谦虚谨慎。
2、试以本文第二段为例,说明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论证的。
答:第二段写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史实,在写法上欲抑先扬,先极力赞扬成功前的发奋、成功时意气的雄壮,接着写失败时形势的衰弱,通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强烈对比,突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使“皆自于人欤”的结论格外令人信服、发人深省。
3、识别文中所运用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并说明其作用。
答:第二自然段概述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历史事实是事实论据,用典型事例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所以前两段构成了归纳论证。
第三自然段引用的《尚书》中冀满招损,谦得益力的名句是理沦论据,为论证提供了大前提,有力地推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园于所溺”的推论。
历年考题
1、(2008. 10,单选1;2007. 10,单选2)下列四组词语铃,最能体现《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心旨意的一组是
A.忧劳与逸豫
B.盛与衰
C.天命与人事
D.满与谦
答案:C
2、(2007. 4,单选1)《五代史伶官传序》所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A.演绎法与例证法
B.例证法与对比法
C.对比法与类比法
D.类比法与例证法
答案:B
3、(2008. 10,词语解释27)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答案:以组:用绳索。
4、(2007,10,词语解释26)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答案:为天下笑:被天下的人嘲笑。
5、(2007. 4,词语解释2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答案:忽微:细微小事。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
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