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史伶官传序

合集下载

《五代史 伶官传序》文意理解与知识归纳

《五代史 伶官传序》文意理解与知识归纳

《五代史伶官传序》文意理解与知识归纳一、课文再现五代史伶官传序〔宋代〕欧阳修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二、对照翻译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取得天下的原因,与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支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王朱温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

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

交给你三支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

”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

以后庄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从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用漂亮的锦囊装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概,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道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像这样的吗?还是认真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

文言文《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及译文

文言文《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及译文

文言文《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及译文《五代史伶官传序》宋代:欧阳修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译文】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

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

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

”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

以后庄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从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概,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道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像这样的吗?还是认真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

五代史伶官传序翻译及原文

五代史伶官传序翻译及原文

五代史伶官传序翻译及原文
《五代史·伶官传序》翻译:自从上古时期,中华民族国度常存,到今天也有无数百姓,各属各派。

这其中多家族规模大,有众多子孙,有唐之五代,晋之三朝,宋之分析,元之辩明,明之分统,清之万历,以及部分国家的变革更迭,史学上的记载未尽全穷。

原文:自古以来,中国内地的国家一直存在,直至今日,仍有无数人民,各具其特色,形成众多的家族,其中的一些家族拥有可观的规模,子孙众多,其间有唐朝的五代,晋朝的三朝,宋朝的分析,元朝的辩明,明朝的分统,清朝的万历,以及一些后来国家的变革,史学界对其记载并不完备。

《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及译文

《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及译文

《五代史伶官传序》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所作的序文。

这篇文章通过对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而非天命。

文章强调“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并以此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原文: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译文:唉!国家的兴盛与衰败的道理,虽说是天意,难道不是人为的缘故吗?探究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传说晋王李克用临死时,曾把三支箭交给庄宗,并对他说:“梁是我的仇人,燕王是我扶持的,契丹与我结为兄弟,但都背叛了我而归附于梁。

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

给你三支箭,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心愿。

”庄宗收下箭藏在宗庙里,此后打仗时,就派官员以少牢之礼祭祀于宗庙,恭敬地取出箭,放入锦锻织的袋子里,背着它冲杀在前,等打了胜仗,又把箭放回宗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放着梁王君臣的头颅,进宗庙,把箭交还先王,禀告报仇成功的消息的时候,他意气之盛,可以说是豪壮啊!等仇敌已灭,天下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叛乱的人四方响应,庄宗慌张东逃,还没等见到敌人,官兵们就离散了,只乘下君臣互相瞧着,不知投奔哪里是好,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这又是多么衰败啊!难道真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易吗!还是推究他成功或失败的原因,都在于人为的缘故呢?《尚书》说:“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好处。

古文鉴赏《五代史伶官传序》

古文鉴赏《五代史伶官传序》

古文鉴赏《五代史伶官传序》【作品介绍】《五代史伶官传序》是一篇著名的史论。

本文阐明观点的主要论据,是五代后唐庄宗先盛后衰,先成后败的历史事实,例据典型而有说服力。

在写法上,则欲抑而先扬,先极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壮”,再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通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强烈对比,突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使“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与人”的结论,显得更加令人信服。

【原文】五代史伶官传序作者:[北宋]欧阳修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注释】伶官:伶,戏子,或唱戏杂技演员,现代的娱乐人员。

伶官:宫庭里供统治者娱乐表演的人物。

可见封建朝代不思于民生,不思于进取,奢华淫乐而痛失天下!伶官尚能使天下易主,可见不居安思危之害!原:推求本原来,探究。

其:语气副词,表示期望、命令的语气。

庙:太庙,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

从事:这里指负责具体事物的官员。

一少牢:用在猪、羊个一头作祭品。

牢,祭祀用的牲畜。

组:丝带,这里指绳索。

抑:还是。

逸豫:逍遥游乐,不能居安思危。

12五代史伶官传序

12五代史伶官传序
译文:啊!国家的兴盛与衰败的道理,虽说是天意,难道不是人为的缘 故吗?探究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二十十六二点点十五六十分三。分。
五代史伶官传序
原文: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 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
第第六页六,页编,辑编于辑星于期星五期:六二十:二十点六五点十十三六分分。。
五代史伶官传序
原文: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
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 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译文: 《尚书》说:“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好处。”忧
患与勤劳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丧失性命,这是很 自然的道理。所以当庄宗气势旺盛时,天下所有豪杰无人能同 他对抗,等到衰败时,几十个伶人就可使他命丧国亡,为天下 人所耻笑。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 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仅仅是伶人的事吗?
第四第页四,编页辑,于星编期辑五:于二星十二期点六五十:三十分。六点 十六分。
五代史伶官传序
原文: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 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
呼,乱者四应, 仓皇东出,未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
五代史伶官传序
第第一页一,页编,辑编于辑星于期星五期:六二十:二十点六五点十十三六分分。。
五代史伶官传序
原文: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 所以得天下2,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五代史伶官传序高中课文原文

五代史伶官传序高中课文原文

五代史伶官传序高中课文原文摘要:一、五代史伶官传序背景及意义1.五代史伶官传序的背景2.五代史伶官传序的意义二、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概述1.原文作者及写作背景2.原文主要内容概述三、原文详解1.原文开头至“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2.原文“方其系燕父子以组”至“而皆背晋以归梁”3.原文“此三者,吾遗恨也”至“尔其无忘乃父之志!”4.原文结尾部分四、五代史伶官传序的启示1.盛衰变化的规律2.人事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正文:一、五代史伶官传序背景及意义五代史伶官传序是欧阳修创作的一篇脍炙人口的历史散文。

文章通过对五代时期伶官的描述,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人事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

该文旨在告诫当政者,国家的兴衰与人事密切相关,必须警惕并及时纠正错误,以免重蹈覆辙。

二、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概述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开篇简要介绍了作者编写此篇传序的背景,接着通过回顾五代时期伶官们的经历,揭示了他们在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地位。

文章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这些伶官们的意气风发,以及他们在国家盛衰中的作用。

同时,原文还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以及对后世的警示。

三、原文详解1.原文开头至“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原文开头部分,欧阳修对五代史伶官的背景进行了简要介绍,强调了他们在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接着,通过对伶官们意气风发的描绘,表现了他们在国家盛衰之际的重要作用。

2.原文“方其系燕父子以组”至“而皆背晋以归梁”在这一部分,欧阳修回顾了五代时期伶官们协助燕王父子巩固政权、对抗晋国的经历。

然而,最终燕王父子、契丹和晋国都背叛了原来的立场,投向了梁朝。

3.原文“此三者,吾遗恨也”至“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在这一部分,作者通过晋王之死,将伶官们的命运与国家的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

晋王将三支箭交给庄宗,告诫他要警惕并改正错误,以免重蹈覆辙。

4.原文结尾部分原文结尾部分,欧阳修再次强调了国家兴衰的道理,警示当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警惕并及时纠正错误。

《五代史伶官传序》文言文翻译

《五代史伶官传序》文言文翻译

《五代史伶官传序》文言文翻译《五代史伶官传序》文言文翻译上学期间,我们总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本文为大家整理的《五代史伶官传序》文言文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欧阳修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仑皇东出,未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古诗简介《五代史伶官传序》选自欧阳修所作《新五代史·伶官传》,是一篇史论。

此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全文主旨:盛衰之理,决定于人事。

然后便从“人事”下笔,叙述庄宗由盛转衰、骤兴骤亡的过程,以史实具体论证主旨。

具体写法上,采用先抑后扬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先极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再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兴与亡、盛与衰前后对照,强烈感人,最后再辅以《尚书》古训,更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代史伶官传序
文常考点
1.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

唐宋八大家、千古文章四大家。

作品是一篇序言,是一篇史论。

写过《新五代史》
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

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奢纵欲。

全文主旨:盛衰之理决定于人事。

写法:先抑后扬和例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茅坤赞叹:“此等文章,千年绝调”
一、名句+翻译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忧患与勤劳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以使自己灭亡。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祸患常常由细微小事堆积而成,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和事困扰。

二、重点字词解释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系,捆绑;组:绳索)
2.函梁君臣之首(木匣,此处用作动词,盛以木匣。


3.抑本其成败之迹(抑,表转折的连词,相当于“或
者”;本,考究;迹,事迹、道理)
4.尔其勿忘乃父之志(语气副词,表示命令或祈求)
5.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泛指一般幕僚随从)
6.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推就、考究)
1.()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史论。

通过对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论出
(,)和(,)的结论,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

答案:《五代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翻译: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当庄宗用绳子捆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王君臣的头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