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鉴赏《五代史伶官传序》
伶官传序译文及注释翻译

伶官传序译文及注释翻译伶官传序译文及注释翻译这篇文章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告诫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原文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译文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
这三件事,是我的遗留的仇恨;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
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
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
《伶官传序》原文、译文及教案

伶官传序欧阳修原文: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绵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作《伶官传》。
译文: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枝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
这三者,是我的遗恨;给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
”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
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枝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
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
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
伶官传序课文与翻译

伶官传序课文与翻译伶官传序课文与翻译《五代史伶官传序》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史论。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伶官传序课文与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伶官传序作者欧阳修,本文是为《伶官传》所作的序言。
《伶官传》是《新五代史》中的一篇合传。
记伶人(古代音乐工作者和演员的称号)景修、史彦琼、郭门高等人的事迹。
本文通过对后唐庄宗得天下、失下天的典型事例,阐述了国家盛衰主要是由人事的道理。
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戒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翻译:伶官:伶,戏子,或唱戏杂技演员,现代的娱乐人员。
伶官:宫庭里供统治者娱乐表演的人物。
可见封建朝代不思于民生,不思于进取,奢华淫乐而痛失天下!伶官尚能使天下易主,可见不居安思危之害!原:推求本原来,探究。
其:语气副词,表示期望、命令的语气。
庙:太庙,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
从事:这里指负责具体事物的官员。
一少牢:用在猪、羊个一头作祭品。
牢,祭祀用的牲畜。
《伶官传序》原文、译文及注释

《伶官传序》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欧阳修进入政界后,正是北宋王朝开始由盛到衰的时期,社会上的各种矛盾日趋尖锐,政治上的一些弊端越来越严重,社会危机越来越令人不安。
到了仁宗庆历初年,以王伦、李海等为首的人民暴动接踵而起,西夏又侵扰西北边境,屡败宋军。
欧阳修、范仲淹等人针对当时的敝政,力图实行政治改革,以挽救北宋王朝的危机却接二连三地遭到当权派的打击。
在这种情况下,欧阳修忧心忡忡,很耽心五代惨痛历史即将重演。
而宋太祖时薛居正奉命主修的《旧五代史》又“繁猥失实”,无助于劝善惩恶。
于是自己动手,撰成了七十四卷的《新五代史》。
欧阳修关心国计民生,忧国忧民,倡导革新他崇尚儒家的尚实致用思想,关心时事,积极入世,坚决反对佛教思想,极力抨击佛教的危害。
他有胆有识,奋发上进,为国家和民族想有所作为。
欧阳修反对屈辱苟安,不修武备,力主加强战备,改革时政。
面对国家和民族面临的危机,欧阳修作此序是为了希望宋朝统治者以史为鉴,告诫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励精图治,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以期引起统治者的警惕。
原文:伶官传序宋代-欧阳修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伶官传序》原文与翻译

《伶官传序》原文与翻译伶官传序作者欧阳修,本文是为《伶官传》所作的序言。
《伶官传》是《新五代史》中的一篇合传。
记伶人(古代音乐工作者和演员的称号)景修、史彦琼、郭门高等人的事迹。
本文通过对后唐庄宗得天下、失下天的典型事例,阐述了国家盛衰主要是由人事的道理。
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戒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翻译:伶官:伶,戏子,或唱戏杂技演员,现代的娱乐人员。
伶官:宫庭里供统治者娱乐表演的人物。
可见封建朝代不思于民生,不思于进取,奢华淫乐而痛失天下!伶官尚能使天下易主,可见不居安思危之害!原:推求本原来,探究。
其:语气副词,表示期望、命令的语气。
庙:太庙,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
从事:这里指负责具体事物的官员。
一少牢:用在猪、羊个一头作祭品。
牢,祭祀用的牲畜。
组:丝带,这里指绳索。
抑:还是。
逸豫:逍遥游乐,不能居安思危。
所溺:沉溺迷恋的人或事物。
乃:你,你的。
函:包容。
文言文《五代史伶官传序》全文翻译和考点解析

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宋代〕作者介绍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创作背景欧阳修进入政界后,正是北宋王朝开始由盛到衰的时期,社会上的各种矛盾日趋尖锐,政治上的一些弊端越来越严重,社会危机越来越令人不安。
到了仁宗庆历初年,以王伦、李海等为首的人民暴动接踵而起,西夏又侵扰西北边境,屡败宋军。
欧阳修、范仲淹等人针对当时的敝政,力图实行政治改革,以挽救北宋王朝的危机却接二连三地遭到当权派的打击。
在这种情况下,欧阳修忧心忡忡,很担心五代惨痛历史即将重演。
而宋太祖时薛居正奉命主修的《旧五代史》又“繁猥失实”,无助于劝善惩恶。
于是自己动手,撰成了七十四卷的《新五代史》。
欧阳修关心国计民生,忧国忧民,倡导革新他崇尚儒家的尚实致用思想,关心时事,积极入世,坚决反对佛教思想,极力抨击佛教的危害。
他有胆有识,奋发上进,为国家和民族想有所作为。
欧阳修反对屈辱苟安,不修武备,力主加强战备,改革时政。
面对国家和民族面临的危机,欧阳修作此序是为了希望宋朝统治者以史为鉴,告诫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励精图治,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以期引起统治者的警惕。
正文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高中背诵古诗文内容及解析—五代史伶官传序

高中背诵古诗文内容及解析—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作者简介欧阳修(11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及第,次年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后入京任职,勇于言事,曾被贬夷陵县令。
后又因参加“庆历新政”而贬至滁州、颍州等地。
晚年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
博学多才,是著名文学家,诗词文赋皆长,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又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倡导诗文革新,开一代文学风气。
在经学、史学、金石学等方面也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解读《新五代史》是欧阳修独立修撰的一部史书,共七十四卷,为古代二十四史之一。
五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
北宋王朝建立后,虽有较长时间的稳定和表面的繁荣,但社会矛盾日益扩大,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弊病丛生,积贫积弱。
范仲淹、欧阳修等人力图通过政治改革挽救危机,却屡遭当权者打击。
在这种情况下,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欧阳修越发担心宋王朝重蹈五代的覆辙。
宋太祖时已有薛居正奉命主修的五代史书(后被称《旧五代史》),欧阳修认为它无助于劝善惩恶,决意自撰一部(后被称《新五代史》),通过对五代政治事件与历史人物的记述、评价,借以提出劝诫和警醒。
《伶官传序》原文、译文及教案

伶官传序欧阳修原文: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绵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作《伶官传》。
译文: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枝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
这三者,是我的遗恨;给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
”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
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枝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
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
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文鉴赏《五代史伶官传序》【作品介绍】《五代史伶官传序》是一篇著名的史论。
本文阐明观点的主要论据,是五代后唐庄宗先盛后衰,先成后败的历史事实,例据典型而有说服力。
在写法上,则欲抑而先扬,先极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壮”,再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通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强烈对比,突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使“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与人”的结论,显得更加令人信服。
【原文】五代史伶官传序作者:[北宋]欧阳修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注释】伶官:伶,戏子,或唱戏杂技演员,现代的娱乐人员。
伶官:宫庭里供统治者娱乐表演的人物。
可见封建朝代不思于民生,不思于进取,奢华淫乐而痛失天下!伶官尚能使天下易主,可见不居安思危之害!原:推求本原来,探究。
其:语气副词,表示期望、命令的语气。
庙:太庙,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
从事:这里指负责具体事物的官员。
一少牢:用在猪、羊个一头作祭品。
牢,祭祀用的牲畜。
组:丝带,这里指绳索。
抑:还是。
逸豫:逍遥游乐,不能居安思危。
所溺:沉溺迷恋的人或事物。
乃:你,你的。
函:包容。
忽微:极细小的东西。
【译文】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
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
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
”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
以后庄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人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概,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到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象这样的吗?还是认真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
”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
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仅只是溺爱伶人有这种坏结果吗?于是作《伶官传》。
【解析】欧阳修的政论散文《五代史伶官传序》论证了“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意为国家的盛衰,事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人事。
文章不仅富于现实意义,而且笔力雄健而有气势,行文跌宕顿挫,语言婉转流畅,表达情见乎辞,篇幅虽然短小,却是一篇博兔而用全力之作,是“古文”中的名篇。
一、《五代史伶官传序》文题紧扣,中心突出。
在文中,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内容更是没有正面地直接地写伶官,表面上看似乎文不对题,实际上文题与内容有内在联系。
因为伶官们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所以“序”中就不必重复。
庄宗的衰败则正是由伶官引起的,作者以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论国家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及评论上。
当然,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把伶人的乱政和庄宗的兴亡及国家的盛衰紧密结合起来。
这样既突出了中心,又扣住了题意。
二、《五代史伶官传序》全文脉络清晰,材料安排井然有序。
文章涉及了许多史实,头绪纷繁,如晋王与梁、燕、契丹的交恶,临终遗言,庄宗灭梁亡燕等,但由于用“矢”字为线索,把上述各事组织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说来娓娓动听,一气呵成。
大体线索是“赐矢——藏矢——请矢——负矢——纳矢——还矢,叙事线索分明,材料安排井然有序。
文章主要论述后唐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历史教训,说明国家盛衰,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第一节开门见山,提出见解:“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径直点明盛衰缘于人事,并用反诘句式,加重正面肯定的力量。
接着点出庄宗得天下又失天下的历史事实,明确立论的依据;第二节第三节具体分析论据。
先说庄宗恪守父命,终于报仇雪恨,夺得天下,证明成由人盛亦由人。
次写庄宗逸豫致败,由盛而衰,终失天下,国破家亡,证明衰也由人,败也由人。
由此引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教训,点明上文所说“人事”的内涵,进一步证明了盛衰由人的道理;第四节中,用“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这样高度概括的语言结尾,以问句结束,把庄宗的教训由此及彼,推而广之,深化了中心,并收束全篇。
如此,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的治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三、《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在语言特色上,具有“语言委婉,气势旺盛”、“文笔酣畅,波澜起伏”和“平易自然,简约凝练”三个特点:1.语言委婉,气势旺盛本文作为一篇总结历史教训,为在世及后世君主提供借鉴的史论,毫无生硬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婉转动人。
即使是在慨叹庄宗败亡时,也只是寓惋惜之意而无责难之词,可谓意正言婉。
全文从“呜呼”起笔,到“岂独伶人也哉”收尾,一叹再叹,以叹始终,于反复叹咏之中显现委婉的韵致。
在议论的文字中,多用反问句、疑问句,使说理委婉而令人深思;多用对称语句,特别是在关键的地方,采用语言凝练、对仗工整的格言式的骈句,造成鲜明的对比感和节奏感;适当运用长句,调节语势,有张有弛。
疑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骈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错综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旺盛。
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五代史伶官传序》:“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
”后来做史论的人往往学这种抑扬顿挫的笔法。
2.文笔酣畅,波澜起伏文章开篇突兀而起地提出论点,马上落到立论根据上,再落入“晋上三矢”的叙事,又语势猛然一升,发出对庄宗之“盛”赞叹,而后语势陡然一降,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继而步步紧逼,设疑问、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然后再次评论庄宗盛衰,语势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出发人深省的教训,戛然而止,将全文的语势稳稳地落在结尾上。
篇幅虽短小,却写得起伏跌宕。
全文一气呵成,淋漓酣畅。
3.平易自然,简约凝练文中没有佶屈聱牙的措辞,也不堆砌词藻,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说事例,深入地说明道理,语言平易近人,自然晓畅。
叙事不枝不蔓,议论简明扼要,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对称语句,如“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
四、《五代史伶官传序》在论证方法,即文章的表达技巧上,具有正反对比,说服力强的特点。
文章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说服力极强。
晋王临终授矢庄宗,告以遗恨,要庄宗不亡世仇,完成遗志。
庄宗重任在肩,惟恐辜负先人之托,用兵时负矢在前,身先士卒,终于一胜再胜,大获成功。
可他大功告成后,便改初衷,宠幸伶人,贪图享乐,以致政事废弛,衰败继之。
作者以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其败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象对比,鲜明而强烈的对比,突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使“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的结论,显示出成败由人的道理,显得令人信服,发人深省。
其中,作者在论述过程中不断推出警戒性的断语,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完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并引用《尚书》上的名言“满招损,谦得益”对中心论点印证。
两个问句“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更是用得发人思考。
前句以反问否定了得难失易,后句用“自于人”三字,与开头“岂非人事哉”呼应。
至此作者还不止笔,而是援引古训,进一步追本求源,明确指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自然之理,使论点进一步得到强化。
【背景简介】文中所议论的后唐庄宗李存勖是沙陀族人李克用之长子,是五代的风云人物。
李克用在临终之前,以三矢付庄宗要他报仇,叮嘱切切。
李克用死后,李存勖嗣位,他谨记父亲遗言,讨刘仁恭,伐契丹,灭后梁,建立了后唐政权。
但称帝后却沉迷于奢侈享乐的生活,宠信伶人,不问国事。
四方藩镇见伶人被宠爱,纷纷贿以财物,谋取私利。
而那些正直的臣僚因不肯行贿,为伶人谗言所诬陷,竟无辜被杀。
后唐国政于是日趋衰败,动乱接连而生,李存勖本人最终也死在他极为宠信的伶人郭从谦的手中.。
欧阳修目睹国家积弱不振的现实和当权者的骄奢淫逸,忧心仲仲,正是出于以古鉴今的考虑。
欧阳修在这篇史论中,提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见解,意在为当时的统治者敲响警钟,可谓寄语深长,发人深省。
【作者介绍】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和诗人。
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谥号“文忠”.著有《欧阳文忠公集》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
欧阳修自称庐陵人,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
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庆历三年(1043),任谏官。
为人耿直,敢于谏诤,在开明派范仲淹和守旧派吕夷简的斗争中,站在范仲淹一边,受到排挤、打击,屡遭贬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