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饺子的由来
饺子的由来(总结5篇)

饺子的由来(总结5篇)冬至吃饺子的来历建安初年,张仲景出任长沙太守,不久瘟疫流行,他的官做不下去了,便毅然辞去了太守官职,告老还乡,决心为百姓治病。
这时正值数九隆冬,他在回乡路上,看到那些为生存而奔波的穷苦百姓,衣不遮体,许多人耳朵都冻烂了,心里更加难受。
他一到家,登门求医者便蜂拥而至。
但是张仲景心里老惦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乡亲们。
冬至到了,他让弟子替他看病,他在南阳东关空地上搭起了医棚,盘上大锅,专门舍药为穷人治冻伤。
他把羊肉、辣椒和去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熬到火候时再把羊肉和药材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貌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治病的穷人,每人一大碗汤、两个“娇耳”,这药就叫“祛寒娇耳汤”。
人们吃后,顿觉全身温暖,两耳发热。
从冬至起,张仲景天天舍药,直舍到大年三十。
乡亲们的耳朵都被他治好了,欢欢喜喜地过了个好年。
从此以后,每到冬至,人们就想起张大夫为乡亲治病的情景,也模仿着做娇耳的办法,做起了食品。
为了区别娇耳汤的药方,就改称为饺耳。
因叫着别嘴,之后人们就叫它饺子了。
天长日久,构成了习俗,每到冬至这天,家家都吃饺子。
饺子的来源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
早在三国时期,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
《广雅》也是最早记载饺子的古籍。
其中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此刻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
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
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齐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
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此刻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了。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
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饺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粉角”“扁食”“饺饵”等等名称。
饺子:中华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

饺子:中华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饺子作为中国传统美食之一,在中国人的餐桌上历史悠久且备受喜爱。
除了其美味可口的口感,饺子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神话传说。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饺子背后隐藏的中华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
一、饺子的起源古代中国有一位名叫张仲景的医药学家,他在东汉末年创制了一种药物,这种药物可以预防感冒并增强人体免疫力。
然而,这种药物十分苦涩,人们用饺子的独特形状包裹了这种药物,希望通过食用饺子来吃下这种药物。
在春节这一天,人们都会聚在一起包饺子,并将其中一颗饺子内放入药物,以祈求健康和平安。
二、小年夜的饺子民间传说,在农历十二月的小年夜,也就是除夕的前一天晚上,厨房里的灶神会返回人间检查家庭的大小事务。
为了表示对灶神的敬意,人们会事先准备好包裹着各种馅料的饺子,在灶台上煮熟。
据说,灶神对饺子情有独钟,并会在家庭祭拜仪式结束后享用这些美味的饺子。
人们相信,通过供奉饺子给灶神,可以确保一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和睦幸福。
三、神话传说中的饺子在中国神话传说中,也有与饺子相关的故事。
一个最著名的故事是涉及到了一个名叫伏羲的神仙。
伏羲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传说他给人类带来了很多礼物和技艺。
有一天,他发现人类在寒冷的冬天里冻得瑟瑟发抖。
为了帮助人们度过难关,他教人们把各种食材包进一种半月形的面片内,蒸煮而食,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称之为饺子的美食。
四、饺子与祈福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饺子也经常被用来祈福和表达美好的愿望。
在农历新年的除夕夜,家人们聚集在一起包饺子,每个家庭会将其中一颗饺子藏有硬币,而最幸运的人将会吃到那颗有硬币的饺子。
传说中,吃到有硬币的饺子的人将会在未来的一年里获得好运和财富。
五、不同地区的饺子传说与习俗中国的地域广阔,各个地区都有独特的饺子传说与习俗。
例如,在北方的冬至节,人们会吃一种叫做“冬至饺子”的特别饺子。
据说,冬至那天吃了这种饺子,可以驱寒保暖,并让来年的作物丰收。
六、饺子的民间传说与寓意除了以上的传说和故事,饺子在中国的民间传说中还寓意着团圆和幸福。
饺子的由来-民间和传统说法

饺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等名称。
唐代称饺子为“汤中牢丸”,元代称之为“时罗角儿”,明末称之为“粉角”,清朝时称之为“扁食”。
现在,北方和南方对饺子的称谓也不尽相同。
北方人叫“饺子”也有不少地区称之为“馄饨”,和饺子不同的是,馄饨的皮更薄,馅更少,饺子因其用馅料不同饺子是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传统特色食品,又称水饺,是中国北方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节食品。
有一句民谣叫“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
”饺子多用面皮包馅水煮而成。
饺子多以冷水和面粉为剂,将面和水和在一起,揉成大的粗面团,盖上拯干的湿纱布或毛巾,放置(饧)一小时左右,刀切或手摘成若干个小面团,先后揉搓成直径约3公分左右的园长条,刀切或手摘成一个个小面剂子,将这些小面剂子用小擀面杖擀成中间略厚周边较薄的饺子皮,包裹馅心,捏成月牙形或角形,先将冷水烧开,包成后下锅并用漏勺或者汤勺(反过来凸面朝上)顺着锅沿逆时针或顺时针划圆弧状以防饺子粘连,煮至饺子浮上水面即可(如为肉馅可在沸腾时添少许冷水再烧,反复两三次)。
饺皮也可用烫面、油酥面或米粉制作;馅心可荤可素、可甜可咸;成熟方法也可用蒸、烙、煎、炸等、荤馅有三鲜、虾仁、蟹黄、海参、鱼肉、鸡肉、猪肉、牛肉、羊肉等,素馅双分为什锦素馅、普通素馅之类。
饺子的特点是皮薄馅嫩,味道鲜美,形状独特,百食不厌。
饺子的制作原料营养素种类齐全,蒸煮法保证营养较少流失,并且符合中国色香味饮食文化的内涵。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肴。
波饺:取饺皮一张于掌心,放入适量馅将饺皮对折封口成半圆形食指稍过拇指前捏,住饺边食指微微将饺皮往前推出褶折,重复褶折直推至右端顶处放手,这样一只波波饺就完成了。
蛤蜊饺:取饺皮一张于掌心,放入适量馅,将饺皮对折并将两侧往里折。
将对折的边捏牢,并将两边折起来的口捏牢,右手拇指安捏住右顶端角,将之捏薄,将变薄的顶端往下按,连续向下按捏形成绞边纹直至左端一个蛤蜊形水饺出现了四喜蒸饺:取饺皮一张于掌心放入适量肉馅,将面皮捏成“田字形”方格(既四角空、中间粘合的四方角形),田字形可以用手指沾少许水以便粘合放上烫软切碎的菠菜,热炒切碎的蛋皮,泡软剁碎的香菇末和*烧肉末分别放入四个小口中,入锅蒸约8分钟取出即可食用。
饺子的来历和寓意

饺子的来历和寓意
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东汉河南南阳人“医圣”张仲景首创。
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后,在家乡白河岸边见百姓捱饥受寒,耳朵冻烂,在冬天,他叫弟子在南阳东关附近搭棚派药,用羊肉、驱寒草药煮熬成“祛寒娇耳汤”,加入用饀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据说吃后身体会发热,两耳很快就痊愈了。
张仲景派药持续到年三十。
年初一时,人们开始仿娇耳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称之为“饺耳”、“饺子
后来由于饺子谐音交子,就是相交子时,交好运发大财,是新旧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苍之意,代表“更岁交子,团圆福禄”
饺子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农历新年和冬至等节日的重要食品,也是中国北方省份全年食用的主要食物之一;同时吃饺子也渐渐的多了许多寓意。
按照中国民俗,由于饺子形如元宝。
在春节吃饺子有“招财进宝”之意,饺子象征着团圆和财富、喜庆、祝福、平安。
千百年来,饺子做为贺岁食品,受到人们喜爱,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饺子的来历和寓意

饺子的来历和寓意饺子是中国传统的传统美食之一,历史悠久,享有盛名。
它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古代,寓意丰富多样。
饺子作为一道经久不衰的美食,在中国人的节庆和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饺子的来历中国的饺子是古老的民间传统美食,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
传说中,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的张仲景医生。
当时,他发现许多人面部受寒而患上了冻疮,于是他制作了一种包裹草药的面食,形状像角冠,他将这种食物称为“草裹角”。
后来,人们逐渐将其称为“饺子”,并广泛流传至今。
二、饺子的寓意1. 象征阖家团圆:饺子外形酷似中国古代的铜钱,民间传说饺子所具有的圆形象征着团圆和完整。
特别是在中国的春节期间,饺子成为家庭团圆的象征,人们会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享受亲情和家的温暖。
2. 饺子的独特形状:饺子的包法有很多种,如耳朵型、交叉型、馄饨型等,每种形状都有自己的寓意。
例如,耳朵型饺子在北方被称为“馒头耳”,因为它形状像一个人长大了的耳朵,寓意着年年长大、富贵。
而交叉型饺子寓意着人们的生活重新交叉并带来新的希望和机遇。
3. 五仁饺子的寓意:五仁饺子是一种传统的饺子品种,内馅由花生、核桃、松子、芝麻和瓜子仁等五种坚果构成。
其中,五仁饺子的馅料数量正好对应着五谷丰登,代表着丰收和幸运。
三、饺子的地域差异尽管饺子在整个中国都非常受欢迎,但在不同的地区却有着不同的特色。
北方的饺子以肉馅为主,馅料口感丰富,常见的包法有耳朵型、角冠型等。
而南方的饺子以蔬菜馅和海鲜馅为主,口感清淡、脆嫩,常见的包法有馄饨型和类似水饺的包法。
四、饺子的吃法和节日习俗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饺子都有许多不同的吃法和节日习俗。
在中国的春节期间,吃饺子是非常重要的传统之一。
据说,吃饺子可以辟邪驱鬼,带来好运和祝福。
此外,有些地区还有吃饺子猜灯谜、放鞭炮等独特的习俗。
总结:饺子是中国传统美食中富有历史和寓意的代表之一。
它的来历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寓意着阖家团圆和完整。
包饺子的传说故事

包饺子的传说故事1. 从前呀,有个神奇的传说。
爷爷常说:“咱老祖宗那时候,一到冬天就没啥吃的,后来发现用面包着肉煮着吃可香啦,这就是饺子的由来呀!”就像我们现在,一大家子围在一起包饺子,多热闹呀,这就是传承呀!2. 你们知道吗?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神仙下凡,看到人们饿肚子,就教他们包饺子。
妈妈笑着说:“那神仙可真善良呀!”可不是嘛,就像妈妈对我们的爱一样善良呢!3. 有这样一个故事呢,以前有家人很穷,过年都没啥吃的,突然有人做梦梦到包饺子吃,结果第二年就富裕了。
爸爸打趣地说:“那咱多包点饺子,明年也富裕富裕。
”哈哈,大家都笑了,多欢乐的场景呀!4. 传说有个地方闹饥荒,人们饿极了,有个智者就想出了包饺子的办法。
姥姥感慨地说:“办法都是人想出来的呀!”就像姥姥总是能想出各种办法让我们开心一样。
5. 听说呀,古代有个国王特别爱吃饺子,就下令全国都要学会包饺子。
我好奇地问:“那国王得吃多少饺子呀?”然后大家都被我逗笑了,多有意思呀!6. 有个传说,在一个很冷很冷的冬天,人们发现包饺子能带来温暖和快乐。
姐姐说:“那我们现在包饺子也是为了快乐呀!”是呀,一家人一起包饺子就是最快乐的时光。
7. 从前有个小村子,大家都不会包饺子,有个老人教会了他们,从此大家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我不禁想:“这饺子可真是神奇呀!”就像我们家,包饺子的时候也特别幸福。
8. 据说呀,有个神仙特别喜欢吃饺子,就把包饺子的方法传授给了人们。
爷爷故作神秘地说:“说不定神仙还在看着我们包饺子呢!”哎呀,那可得好好包啦!9. 有个故事讲,古代有对夫妻经常吵架,后来一起包饺子就和好了。
妈妈说:“那我们也多包点饺子,家里就和和睦睦的。
”真希望家里一直这么温馨呀!10. 传说有个地方的人不会做饭,后来学会了包饺子,生活就变得丰富多彩了。
我高兴地说:“那我们会包饺子,生活肯定更精彩啦!”可不是嘛,包饺子多有趣呀!。
饺子的由来

饺子的由来对于饺子的来历,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颇多。
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
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看见南洋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冻伤,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
张仲景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便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
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
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也有一些地方称“扁食”或“烫面饺”。
补充一下:我国北方人有一种习俗,逢年过节,迎亲待友,总要包顿饺子吃。
尤其是大年初一,全家人拜罢年,便围坐在一起,边包饺子边聊天,山南海北,无所不谈,不时引来欢声笑语,大有其乐无穷之意。
"水饺人人都爱吃,年饭尤数饺子香".当人们吃着这滑润适口滋味鲜美的水饼时,如果再知道一些它的来历,谁能不惊叹我们文明古国的源远流长的面食奇苑呢!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
早在三国时期,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
据考证: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偃月形馄饨".和南宋时的"燥肉双下角子"发展而来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我年的历史了。
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
"又说:"每届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
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
"这说明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
近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
"千百年来,饺子做为贺岁食品,受到人们喜爱,相沿成习饺子的做法青瓜(水黄瓜)一根,大青椒一个,胡萝卜(红萝卜)半个,大白菜2-3叶(叶带帮的),香菇5-6个。
饺子的典故和传说

饺子的典故和传说饺子的典故和传说饺子,这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美食之一,有着丰富的典故和传说。
从外形到烹饪方法,从食用习俗到寓意象征,饺子无疑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食物。
下面,我们将一起探索饺子背后的典故和传说。
一、传说中的神奇饺子古代传说中,有一个关于饺子来历的神话故事。
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只凶恶的怪兽喜欢吃人,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保护生命安全,人们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开始包饺子,并将饺子形状塑造成怪兽的头部,希望藉由吃饺子来驱逐怪兽的邪恶。
结果,这只怪兽最终被赶跑了,人们恢复了生活的安宁和幸福。
所以,饺子在中国便成为了一种象征吉祥和驱邪的美食。
二、饺子与团圆的故事除了神话传说,饺子还与中国传统节日密切相关。
尤以春节最为重要。
饺子在中国南北各地都是春节必备的年夜饭食物,而且有着特殊的意义。
正如一句俗语所说:“年夜饭有饺子,底子顾着翻一年。
”饺子的外形酷似元宝,被人们视作财运亨通的象征。
此外,饺子包的过程也是家人团聚、互相辅助的象征,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庭团圆的期盼。
三、饺子与美好祝愿在中国民间,饺子还有着丰富的象征寓意。
首先,饺子的外形酷似元宝,寓意着财源滚滚。
在生意人中尤为流行,有包饺子的习俗,以祈求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其次,有一种传统观念认为,吃饺子可以吸收来年的智慧。
因此,大年初一和正月十五这两个重要的日子通常都会吃饺子,以求智慧和灵感得到提升。
此外,饺子还被视为一种吉祥的象征。
包饺子时,人们常会将一枚硬币藏在饺子里,谁吃到这个币,代表着来年财富和好运会降临到他身上。
综上所述,饺子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饺子背后的典故和传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丰富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种寓意丰富的食物,既是人们满足味蕾的享受,又是家庭团聚和社交交流的重要媒介。
无论是在节日庆典,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饺子都承载着人们的期待和祝愿,传承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节吃饺子的习俗起于明代于清代。
是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盛行的一种过年方式。
春节饺子要在除夕晚上包成,子时(半夜十二点)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伊始,取“更子”之意,“交”“饺”谐音,故称“饺子”。
还将饺子里面包上硬币,吃到的人被认定要交好运。
与北方人相反,在正月初一这天,南方人则开始吃汤圆。
对于饺子的来历,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颇多。
早在三国时期的〈〈广雅〉〉一书就提到过这种食品。
据考证: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偃月形馄饨”。
和南宋时的“燥肉双下角子”发展而来的,距今有1400多年的历史。
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
”又说:“每届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
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
”这说明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
〈〈清稗类钞〉〉中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
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
”千百年来,饺子做为贺岁食品,受到人们喜爱,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除史书记载外,民间还另有一则传说。
从前有个皇帝,整天不理朝政,只顾寻欢作乐,闹得国家贫穷,百姓怨声载道。
一天,奸臣潘奇叩见皇上,说“人若能吃百样饭,就可增寿延年成神仙,皇上可下令在各地招选名厨,让他一日三餐做新样,吃到百种饭,不就如愿以偿了吗?”皇上听后,即出告示,举国招选。
不几日,各地厨师来到京里,经殿试,苏巧生被选上。
从此,苏巧生凭高超技艺为皇上做了九十九个花样的饭菜,皇上很满意。
这一夜,苏巧生很高兴。
心想明天再做一样饭就可回家与亲人团聚了。
但到做饭时,竟不知该咋做最后一顿饭。
他想到自杀逃跑,还想到毒死这个吃喝人民血肉的昏君。
正在悲伤的时候,突然看到菜案上有些剩下的羊肉和菜,便举刀把羊肉和菜一起剁碎,胡乱搁上调料,用白面皮包了许多小角子,然后放在开水锅里煮熟,当成最后一样饭给皇上端去。
苏巧生正木呆呆地坐着等死,谁知皇上吃了这餐饭后,竟穿着睡衣跑进厨房说:“今日这顿饭最香,这叫什么名字?”苏巧生听罢,长长地叹了口气,随后抬头看见这种扁扁的东西,信口答道:“这是民间上等品———扁食。
”皇上又留苏巧生继续给他做饭,巧生对这个贪得无厌的昏君气愤极了,第二天便偷偷地溜走了。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厨师,就学着包扁食吃。
这样,一代一代,一直流传到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