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传统文化
端午节传统文化资料

端午节传统文化资料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下是关于端午节传统文化的相关参考内容。
一、源起与历史: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阳节”,起源于中国远古时期,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许多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屈原的故事。
相传屈原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诗人和政治家,他自刎以抗议暴政的日子就是端午节。
二、节日习俗:1. 龙舟竞渡:端午节最精彩的活动之一就是龙舟竞渡,这是模拟古代人民搜救屈原遗体的传统活动。
参与竞渡的队伍会划动双桨,使船只奔驰于江河湖海之上,展示出激烈的竞争和巧妙的合作精神。
2. 吃粽子:端午节必不可少的是大家一起品尝粽子。
粽子是用粳米、糯米或其他谷物加上糖果、豆沙、咸肉、蛋黄等包裹在竹叶或者菰叶中蒸煮而成的传统食物,象征着团圆和吉祥。
3. 悬挂艾草和菖蒲:端午节期间,人们常常会在门前悬挂艾草和菖蒲,或者佩戴艾草和菖蒲作为饰品。
这是为了驱邪避祸、祈求平安和吉祥。
4. 穿线穿针:在一些地区,人们会将五彩的线穿在手腕上,或者将五彩线穿在端午节前在门口的篱笆上。
这样相信可以避邪和驱散灾祸。
5. 赛百步:古代士兵为了摆脱瘟疫,会在端午节前夕赛跑百步,这一习俗也流传至今。
三、文化意义:1. 祭祖与缅怀先人:在端午节,人们会前去祭祖,以表示对先人的尊敬和怀念。
祭祖是我们缅怀、敬仰祖先的一种传统,也是中华民族尊孝的体现。
2. 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举办各类活动,传承和弘扬着中华传统文化,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的精髓。
3. 团结与友善:端午节是一家团聚的时刻,人们会相互探望家人、朋友,传递温暖和关爱。
这种团结和友善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深远的意义。
四、相关作品与文化遗产:1. 屈原的《离骚》:这是屈原最有名的作品之一,以其豪情壮志和辞章华丽而著名。
《离骚》里的“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名句,被后世赞颂为精神独立,视死如归的豪情。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民的重要节日之一。
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中国人民都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并且遵循传统习俗。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丰富多样,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习俗。
1.包粽子包粽子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
粽子是一种由糯米和其他食材制成的食物,通常用竹叶裹成三角形。
包粽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民间传说,传说中,人们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将食物投入江中,以防止鱼虾吃掉他的身体。
而粽子则是用来代替这些食物的。
包粽子的过程十分有趣,首先准备好糯米、馅料和竹叶,将糯米泡水后蒸熟,再将竹叶用开水烫软,接着将一片竹叶摊平,放上适量的糯米和馅料,然后折叠成三角形,并用棉线绑住。
包好的粽子要用绳子捆成串,然后用锅煮熟即可。
包粽子不仅是一种传统习俗,也是人们亲手制作美食的方式,体现了家庭之间的温馨和团结。
2.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另一个重要传统习俗,特别是在南方地区。
龙舟是一种长条形的舟艇,外形呈龙状,由船身、船头、船尾和船身两侧的龙头和龙尾组成。
赛龙舟源于中国古代的屈原故事,当时人们为了悼念屈原,纷纷划船到江中打捞他的尸体,后来逐渐演变成为划龙舟比赛的传统活动。
赛龙舟的比赛通常在江河湖海等水域进行,参赛的队伍要配合船头鼓手的指挥,齐心协力地划动桨。
同时,龙舟比赛也有丰富多样的仪式、音乐和表演,吸引了众多观众。
这项活动既是对屈原的纪念,也是一种团队合作的体验,融合了体育竞技和文化艺术。
3.佩戴艾草和挂菖蒲艾草和菖蒲都是端午节的特殊植物,人们在这一天会佩戴艾草和挂菖蒲,有着驱邪辟邪的寓意。
根据传统,人们会将艾草捆成束,挂在门口或悬挂在室内,以驱除邪气和疾病。
同时,人们还会将菖蒲插在鬼门关或门前,用来驱走邪恶的力量。
艾草和菖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认为具有清香和辟邪的效果。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通过佩戴和挂菖蒲的方式来祈求平安祥和,预防疾病和灾祸的发生。
这种习俗既是保护自身和家庭的方式,也是对古代神话传说的一种传承。
端午节的传统节日礼仪

端午节的传统节日礼仪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法定节假日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这个传统节日。
除了赛龙舟、吃粽子等活动外,节日礼仪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介绍端午节的传统节日礼仪,包括传统祭祀、佩戴五彩丝线、挂艾草、贴对联等。
1. 传统祭祀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因此祭祀是这个节日的核心活动之一。
在端午节当天,人们会在家中或公共场所进行祭祀活动。
祭祀主要包括摆放祭品、焚香、默祷等环节。
在祭祀桌上,人们会摆放丰盛的饭菜、水果等祭品,用来供奉屈原和祖先。
同时,还会摆放一些象征吉祥和平安的小物件,如草绳、白芷等。
2. 佩戴五彩丝线五彩丝线是端午节的一个特色饰品,代表着吉祥和避邪。
这些五彩丝线一般是用丝线编织而成,有红、黄、蓝、绿等不同颜色。
在端午节这天,人们会佩戴五彩丝线,一般系在手腕上或挂在身上。
佩戴五彩丝线的含义是为了祈求平安和健康,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表达。
3. 挂艾草挂艾草是端午节的另一个传统习俗。
艾草有驱邪、避瘟疫的作用,在古代被视为一种驱邪的符咒。
因此,人们会在端午节期间将艾草捆成束,挂在屋檐、门口等地方。
挂艾草的传统意义是为了辟邪、驱瘟疫,保佑家人平安健康。
艾草的香味也能够驱走蚊虫,起到驱蚊的作用。
4. 贴对联贴对联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对联一般由两句对仗工整的句子组成,包含吉祥和祝福的寓意。
人们会将对联贴在门上、墙上或窗户上,以增加节日气氛和喜庆。
对联内容可以是祝福、吉祥的话语,如“万事如意”、“合家幸福”等。
贴对联不仅能装饰家居,还能为节日带来吉利和好运。
总结:端午节的传统节日礼仪是这个传统节日不可或缺的部分。
传统祭祀、佩戴五彩丝线、挂艾草、贴对联等活动都是人们在这一天庆祝端午节时的常见举措。
这些节日礼仪承载着祈福和祝福的寓意,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社区中,人们都会积极参与并传承这些传统的节日礼仪,使得端午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端午节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端午节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端午节端午节,又称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一个既古老又富有文化底蕴的节日。
端午节的起源虽然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但它所代表的精神和价值观依然深入人心。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端午节的文化传统,特整理了一些端午节的历史渊源、传统习俗和饮食文化等内容。
一、历史渊源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据史书记载,端午节最早是源于黄帝在战乱时期,他为了纪念在此前的战争中,死去的一位忠臣屈原,于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向江河中投食饭菜,以安抚其亡灵,并且还舞狮子来祭奠,后来演变成划龙舟、吃粽子、挂艾叶等习俗。
而屈原则成为了端午节的代表人物。
二、传统习俗1.赛龙舟:端午节的主要活动之一是赛龙舟,这是一项古老的民间竞技运动,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
赛龙舟是表达中国人民的勇气和团结的游戏,也是体现龙文化的一种方式。
2.吃粽子:粽子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食品,它味道独特,口感丰富。
粽子的做法各地有所不同,北方的大粽子以红枣、花生、糯米和猪肉为馅,中部地区的粽子则以咸肉、冬菇和小腊肠等为馅,而南方的粽子则以糯米、咸蛋黄及瘦肉为主,口味清香。
3.插艾叶:端午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插艾叶,这是为了祛瘟疫,扶阳气,使人们以艾叶驱散邪气,保护身体的一种方式。
此外,还有挂菖蒲、打雄黄、穿五彩丝等习俗。
三、文化价值1.弘扬民族精神:端午节作为中国民间重要节日之一,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其中蕴含了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
其龙舟文化、艾草文化等,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气和团结,还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生命意识。
因此,弘扬端午节文化,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2.促进社会友好:端午节作为一个传统节日,它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一样,已成为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庆祝这一节日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能够共同参与、合作完成某一个节目,这不仅能够促进情感联系、增进友谊,还能够在舞龙舟、打鼓舞、插艾叶等活动中,提高个人的体力和协调能力,并增长知识和对生命的尊重。
端午节传统文化意义

端午节传统文化意义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等,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在家祭祖、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和穿五色丝线等活动,以表达对历史传统和文化的敬重和传承。
端午节不仅具有丰富的民俗活动,还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1. 祭屈原,缅怀历史端午节最重要的传统活动是祭屈原。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因不满楚国政治暴行而遭斥逐,最终跳入汨罗江自尽。
为了纪念和缅怀这位忠士,人们在五月初五这一天,会在家中或屈原庙中祭奠,以表达对屈原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2. 赛龙舟,展示团队精神端午节最具特色的体育活动之一是赛龙舟。
龙舟比赛用于纪念另一位古代中国名人屈原,在他跳江后,百姓为了防止他的尸体被鱼咬,就划船到江中抢救,后来以龙形船头命名为龙舟。
赛龙舟既考验力量、技巧,又强调团队合作,具有非常浓厚的欢乐气氛。
3. 少艾草,化解瘟疫在端午节的时候,人们还会在门口和屋内挂艾草,这被称为“艾枕”。
传统文化认为艾草能驱除蚊虫和疫气,并有祛病解毒的功效。
特别是在古代,艾草还被用于制作香囊,防范瘟疫传播,保障人民的健康。
4. 包粽子,品味传统美食端午节还有一项非常特别的活动,那就是包粽子。
据传,包粽子源于为了纪念屈原而投江自尽的时候,百姓为了防止鱼虾啃食屈原的尸体,就下江抛米粽,以此委曲祭奠。
后来便成为每年端午节必备的传统美食,也是家人之间聚会的重要方式之一。
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多年来一直被世界范围内的华人所庆祝和传承。
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人们也在不断探索创新,用现代方式来丰富和传承端午节的习俗。
无论是祭祀、赛龙舟、挂艾草,还是品尝粽子、享受亲情,都蕴含着深刻的传统文化内涵和生活哲学。
让我们一起珍惜并传承这些文化传统,让它永远不会被遗忘。
端午节传统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端午节传统习俗及其文化内涵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世界上重要的非政治性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庆祝这个节日。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丰富多样,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敢,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一、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习俗之一。
龙舟是一种独特的船只,形状长而窄,船头和船尾都雕刻有龙的形象。
赛龙舟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民间传说,相传古代诗人屈原投江自尽后,人们为了不让鱼虾吃掉他的身体,纷纷划船捞取他的尸骨。
后来,这一活动逐渐演变成了一种传统的竞技运动。
现在,每年的端午节,人们会组织赛龙舟的比赛,吸引着众多的观众和参赛者。
赛龙舟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更是一种文化符号。
龙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权力和尊贵,而舟则代表着团结和合作。
赛龙舟的习俗通过体育竞技的形式,传承和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吃粽子端午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传统习俗就是吃粽子。
粽子是一种由糯米和其他配料包裹而成的食物,通常用竹叶或者其他植物叶子包裹。
粽子的制作工艺繁琐,需要经过多道工序,但是每个地区的做法和口味都有所不同。
吃粽子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民间传说。
相传屈原投江自尽后,人们为了不让鱼虾吃掉他的身体,就将糯米包裹成三角形,用竹叶裹好,投入江中,以免鱼虾吃掉。
后来,人们发现这种食物不仅可以防止鱼虾吃掉,还可以增加体力和抵御疾病。
于是,吃粽子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
吃粽子不仅是一种美食享受,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每年的端午节,人们会亲手包制粽子,传承家族的独特做法和口味。
吃粽子的习俗不仅让人们品尝到美味,还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温暖。
三、挂艾草和穿香囊端午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挂艾草和穿香囊。
艾草是一种具有浓郁香气的植物,人们会将艾草挂在门口或者悬挂在家中的某个角落。
相传艾草可以驱邪和祛病,人们希望通过挂艾草来保护家人的健康和平安。
香囊是一种小巧的袋子,里面装有香料和草药。
人们会将香囊挂在身上或者放在枕头下,以驱除邪气和保佑自己的身体健康。
简述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内容

简述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内容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8年的战国时期,始于屈原之死,已有2000多年历史。
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屈原和龙舟赛、粽子、艾草、挂菖蒲、龙舟和儿童游戏等,下面就一一为大家介绍。
一、屈原和龙舟赛端午节的起源之一是纪念中国古代著名的诗人、思想家和政治家屈原。
据传,屈原是楚国时期的宰相,他积极主张联合其他国家起义反对秦国,但是他的意见遭到了退缩的官员的反对,最终被贬官。
在流放中,屈原十分儒雅,却深感国家满目疮痍,于是他悲叹吟咏,写下了《离骚》等不朽作品。
公元前278年端午节当天,屈原因感国事之忧而投江自尽,传说当天鱼类之多,各船只相互救援,竟不堪重负而死亡。
后人在他身上搜出数百头鲸鱼,称之为《屈原百鲸》。
屈原投江自尽之后,渔民们在江中捕鱼,发现鲸鱼供不应求,于是就有了划龙舟以放鲸的习俗,这就是端午节中的龙舟赛。
二、粽子端午节的传统食品是粽子。
粽子是一种传统的中国美食,是以糯米为主要原料,用草绳将芦苇叶或桂树叶裹成三角形或长方形,再用细线缝扎而成。
粽子皮薄香糯,味道鲜美,配上猪肉,豆沙或咸蛋黄等馅料,更加可口美味。
吃粽子的习俗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与屈原和龙舟赛有着密切的关联。
三、艾草与挂菖蒲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许多地方人们还保留着端午节的其他传统文化习俗,如挂菖蒲和艾草等。
在中国古代,人们以为挂菖蒲和艾草有祛瘟疫、消毒杀菌的作用。
因此,在端午节的时候,人们会将挂菖蒲和艾草挂在屋内或门房上,以消除瘟疫,保健康。
在古代,人们还会将艾叶插在头上,以祛蚊虫和疾病。
如今,挂菖蒲和艾草已经成为端午节的独特文化特色和重要象征。
四、龙舟竞赛与儿童游戏龙舟赛是端午节的传统节目之一,各地相继举办各种规模的龙舟赛,并发展出独特的民俗文化。
除了龙舟赛之外,儿童游戏也是端午节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如踩高跷、放风筝、荡秋千、拔河和打皮球等。
端午节和传统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端午节和传统文化的联系和区别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日,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人们都会进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包括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等。
这些活动不仅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精神,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守护自己的祖国和家庭的决心和勇气。
然而,在现代社会,由于各种社会和文化问题的影响,传统文化已经逐渐消失,人们的生活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研究传统文化,以寻找其与现代化社会的联系和区别。
端午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1. 民俗习惯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早期就有人们赛龙舟、挂艾草等传统习俗,这些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传统活动。
比如,吃粽子与节令相关,这些粽子的初衷在于避邪和祈求健康,同时也有助于保持身体的健康。
2. 尊重先祖和文化传承端午节也是人们表达对于先祖的尊敬和感激,以及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的一个非常好的时机。
各个地区都会举办各种祭祀仪式,祭祀的目的是为了感恩、寻求祖先的庇佑和保佑自己。
同时,通过祭祀活动,也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道德标准和人生观等方面。
3. 祈求平安和团圆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重要的价值观,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就包括对于家庭的重视和尊重。
端午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祈求家庭的平安和团圆非常重要。
人们普遍认为,度过一个团圆的端午节对于在一年中其他时间里所遭受的挫折和困难更好抵御并能够强过来。
端午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区别1. 社会和文化问题的影响中国近年来,受社会和文化问题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对于传统文化看法越来越淡漠。
很多人把端午节当成过假期的日子,而忽视了端午节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
海外华人也面临同样的问题,随着文化交流和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也变得越来越模糊。
2. 现代生活方式不符传统习俗传统文化中的很多节日和习俗都是跟随着自然现象而来的,比如端午节是就不少跟夏至有关,而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是根本无法符合传统习俗要求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端午节传统文化篇一:端午民俗文化与历史传承我们的节日·端午——民俗文化与历史传承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端午文化在我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可谓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
在《我们的节日》一书中,它赋予了端午节很深厚的文化内涵。
与其他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中秋相比,端午节的名称最多:端午节、端阳、重五节、夏节、天中节、五月节、诗人节等。
端午节的来源与传说也是多种多样,有纪念屈原说、龙说、纪念伍员(伍子胥)说等20多种。
其中,最流行的是纪念屈原说。
屈原,曾在楚国做过左徒和三闾大夫,后来因为奸臣排挤被放逐到了江南,当楚都被秦兵攻破的时候,他力图报国无果,愤怒之下投江而死,以身殉国。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缅怀爱国诗人屈原,纪念他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自幼生活在中原腹地的我,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端午节吃粽子、悬艾草、挂香囊、和妈妈一起回外婆家的过节方式已经成为儿时的记忆。
成年之后,对端午节的理解除了缅怀屈原就是因他而设的“美食节”。
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们有过对于传统节日的淡漠,以至于中国文化传统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变得越来越稀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逐渐远离传统节庆活动,关心中国传统节日的青少年越来越少,知道这些节日与内涵的渊源和来由的也不多,我也不幸的将中国传统文化这颗“明珠”遗落在了纷繁杂物的物质欲求中。
端午前参加了宝宝幼儿园举办的以“我们的节日〃端午”为主题的亲子活动后,我对端午节所蕴涵的深厚民族文化精髓有了更深的理解。
“五月五,是端阳。
插艾叶,戴香囊。
吃粽子,撒白糖。
龙船下水喜洋洋。
”在孩子们整齐嘹亮的儿歌朗诵中拉开了端午亲子活动的序幕。
孩子们在老师的循循诱导下,争先恐后地回答端午节的由来、风俗习惯,齐声朗诵着关于端午的诗词。
当孩子们的表演结束后,十之八九为人父母的我们从内心深处感到一种震撼:在端午文化的内涵渐行渐远的二十一世纪,在商业气息越来越浓的今天,商家们通过各种媒体方式大力鼓吹各种精美绝伦、黄金造价的天价粽子,使得我们的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也变了味;孩子们却用稚嫩的声音唤起了我们对民族精神品格的重新思考——我们浸淫在中国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和富有魅力的传统习俗中而未珍惜,却将灵魂迷失在了现代名目繁多的国际潮流节日中,时至今日的中国,正是在传承几千年文化的基础上成为一个文化大国,我们应当重塑它更加尊崇的地位和气度。
端午节蕴涵着的爱国精神,不管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在将来,都是无价之宝。
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仅体现在厚重典籍中,它的延续还体现在我们祖先世代口授相传、技艺传承中。
包粽子就是一项技术活,青年一代特别是在80后、90后中,能够像父辈们那样做出精致香甜粽子的人已经为数不多。
在宝宝幼儿园组织的端午亲子活动中,我也小试牛刀,在一位大妈的帮助下,经过几次尝试终于做出一个“腰缠万线”的粽子。
看着包完的小粽子我想到了:民俗——包粽子、悬艾草、挂香囊,这一传承如果在我们这一代就此断绝的话,对整个民族而言都将是一件极其可悲的事情。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不仅要与时俱进,学习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而且绝对不能失掉我们民族固有的文化血脉,丧失自己的主体性。
传统的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享受的民俗文化,有助于形成一个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其中所蕴涵的审美情感和趣味,它的精神影响力是巨大的。
端午节女儿回娘家探望父母是中原一带的风俗。
端午节那天,久居国外的二表哥、四表哥两家陪伴着八十岁的姑姑回到了她的娘家,姑姑见到了她的弟弟、弟媳——我的父亲、母亲;而我向父母亲献上了自己的孝心——第一次送上了亲手包的有点蹩脚的粽子。
中午我们全家老少25口,四世同堂,在欢快和睦的气氛中享用着温馨的、暖暖的午餐。
那是我的脑海中不断闪现“家和万事兴”五个大字,是啊,先贤屈原将其忧国忧民的一腔悲愤化为一缕精魂,企盼国运昌盛,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要从小家做起,正心、修身、齐家,为构建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中华民族在其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标志。
如今,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XX年5月20日,端午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XX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的端午节,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法宝,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当在日常教学科研工作中大力挖掘和弘扬这一文化瑰宝,辩证地继承、发展、改革、创新,重塑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
篇二:传统文化之端午节教学主题:中国的传统文化——端午节教学重难点:1.学习使用阅读教学中学过的观察和写作方法,在综合性学习和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写一写自己最想告诉大家的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愿意交流自己的习作,和同伴分享快乐。
2.在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感受中华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1.导入小朋友们,中华民族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善良的人们,同时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灿烂的华夏文明,其中包括许多很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
它们形式多样,凝聚着许多动人的故事,有的甚至具有传奇色彩,寄托了我国劳动人民最朴实的真挚情感。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呀?2.呈现一、说说自己知道的传统节日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节日以及相关内容,能把你所了解的节日以及这个节日的来历呀,形式呀,有些什么特色呀,说给大家听听吗?(师板书:名称、来历、内容、特色)二、说说端午节1、阅读有关端午节的资料(用投影打出来)。
小朋友,这里是一个同学找来的关于端午节的资料,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了解了解资料上所介绍的内容,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
2、师生共同探讨,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
3、指名读自己比较感兴趣或有能力补充的资料。
①请把你比较感兴趣的资料多读两遍,想想有没有补充。
②指名读。
4、把资料归类。
①下面我们来做一个“磨方”游戏,每个小组里都有八张卡片,请小朋友按照一定的顺序,给它们排排队。
(师指板书)可以参照这个板书。
②学生汇报排好的资料,指名读读。
5、选择资料,说说“端午节”。
3.练习与检测中国传统文化——端午节端午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之一,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在这一天有许多的活动,如包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草、熏苍术、喝雄黄酒……据说是为了辟邪。
至今,端午节在中国人民心中仍是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
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赛龙舟。
端午节这天,我和妈妈一起回到外婆的老家上虞看赛龙舟。
只见岸上人山人海,河里也有秩序地停着数十只龙舟,不仅每条龙舟的装扮各有特色,而且龙舟上的人穿的衣服颜色也各不相同,唯一相同的是他们个个精神抖擞,士气十足。
“啪“的一声枪响,龙舟像离弦的箭冲了出去,龙舟比赛开始了。
只见锣鼓手坐在龙舟前端,一声声号子,一锤锤鼓点,有时快有时慢,而划船的人听踩着鼓点跟着节奏划着浆,河面的水随着桨的划动而频频跳动,另有一把舵者坐在船尾把持方向,龙舟在众人的配合下飞速地前进着。
大家你追我赶划向终点。
岸上的人也为他们助兴,高呼“加油,加油!”并用照相机拍下这精彩的瞬间。
我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大声喊着:”加油,加油!”这时一条大红色的龙舟在快要到终点的时候突然加速,一下超过了其他龙舟。
其他龙舟见了纷纷加速追赶。
我的心也随着一下提到嗓子口,双手不由自主地捏紧了拳头,担心大红色的龙舟被别人赶上。
“哦”一声欢呼,大红色的龙舟冲过了终点,夺得了第一名。
紧接着第二条、第三条……在人们此起彼伏的欢呼雀跃声中,龙舟比赛结束了。
赛龙舟比赛真是有趣极了。
端午节这个传统的节日,因为有了这些活动而显得更加有意义了。
4.小结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
自20XX 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XX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XX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5.作业家家户户粉墨登场各式各样眼花缭乱香甜可口争先恐后悲痛异常垂涎三尺五颜六色香味四溢琳琅满目五彩缤纷热闹非凡锣鼓喧天你追我赶篇三:感知端午节民俗文化感知端午节民俗文化活动目标:1、介绍端午节溯源,让学生认识到端午节最初的意义是中国人民为寻求保护而进行的盛大的对龙图腾的崇拜。
从端午节代代相传的传承性,使学生认识到龙的图腾、龙的文化已深深的注入到了炎黄子孙的血脉中了,从而形成一种民族归属感、认同感。
2、从不同角度表现屈原作为政治家的爱国爱民、正直等优秀品质和作为文学家对中国及世界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使学生认识到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意义所在,激发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爱国之志。
3、学习和了解与端午节的有关传统民俗文化。
让学生在学习、交流、感悟中认识到:端午节不仅与中国的传统农耕文化有着不解之缘,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人的对龙的图腾的崇拜,寄托了人们对幸福和健康生活的追求。
4、组织学生搜集端午节相关资料,采集艾蒿实物,讲述自己所知所闻的端午习俗,以及参加包粽子、系五色丝活动等行为,锻炼学生搜集加工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
5、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现在端午节的赛龙舟、插艾蒿、吃粽子等活动已成为中国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
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民间节日,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节日了,从深层次看,它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是联系中华民族的纽带。
活动内容和步骤:端午节的溯源(一)端午节与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关系师:今天我们活动课的主题是感知端午节民俗文化。
(教师手示意大屏幕)这是一首传唱已久的民谣,大家一起来朗读。
(大屏幕出示民谣: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片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师:民谣中的“端阳”是指哪个传统节日?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生:回答。
师:除此之外,端午节还有哪些别称?生:端午节其实有很多名称,又被称为端阳节、重五节、天长节等。
师:端午节与春节、中秋节合称为中国的三大传统节日。
这三大传统节日都带有明显的农业文化特色,节日本身就反映出农业社会的生活规律: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预祝丰收——?——庆祝丰收(大屏幕出示)师:根据图示,你猜测一下:处在春节和中秋节之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