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第六则读后感
《弟子规》读后感3篇

《弟子规》读后感《弟子规》读后感3篇《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以下是《弟子规》的几篇读后感。
篇一、关于弟子规的读后感《弟子规》是我们生活的典范,让我看了深有体会。
这本书是根据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
它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谨慎。
看见别人有了进步,就要虚心向他学习,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慈……“凡出言,信为先”这句话在这么多道理中,是对我印象最深的。
它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只要是说出口的话,就要讲信用,不能食言。
这让我想起了博玄说过的一句话:“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
”意思是:对人诚心诚意,本来不相信,也会相信了;但对人虚伪无信,就是本来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
看,他说得多有道理啊!我们应该讲信用,这样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
记得在思品书上,有一篇文章,是写宋庆龄的。
宋庆龄小的时候,折纸折得十分好看,栩栩如生。
有一天,她又在折纸了,她的同学小珍看见了,羡慕地说:“你折纸折得真好看,明天我到你家去,你教我折纸,好吗?”“没问题” 宋庆龄一口答应下来。
第二天,宋庆龄一家本来要去一位老奶奶家的,但宋庆龄想到了昨天答应小珍的事情,便没有去老奶奶家,一个人在家里准备了许多纸等小珍来,然而,小珍却没有来,她失信了。
但宋庆龄一点儿也不后悔,她说:“小珍虽没有来,但我做到了一个讲信用的人!”从小就有着优良品质的宋庆龄,长大后成为了一代伟人,受到人们的爱戴。
最后,我奉送大家一句:人而无信,万事皆虚。
篇二、弟子规读后感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学文等思想都在《弟子规》中有明确的行为规范。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论语读后感400字(通用31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读后感400字(通用31篇),欢迎大家分享。
论语读后感1每一则语录虽然都寥寥数语,但多次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频繁使用几个赋有表现力的关键语气词,使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甚至说话人的神态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人眼前,是什么文章这么精炼,表达又这么生动、形象呢?不知道?我来告诉你,是《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对于知识,“学”只是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和“习”结合起来,只有用丰富多彩的知识点缀自己的大脑,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朋友从远方千里迢迢的赶来,我们应该感到无比快乐与荣幸,我们可以取长补短,增加友谊,这样难道不开心吗?我们做人要坦坦荡荡,光明正大,不要不被人了解就杞人由天,应该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对待事物。
我知道了怎么学习,我知道了该怎么做人,《论语》十则让我懂了许多许多……论语读后感2孔子的至理名言,比不上老子的意味深长,比不上庄子的逍遥洒脱,却是一剂朴素的灵丹妙药,短短几句,往往就能使人受益一辈子。
论语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则,莫过于“子欲居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第一则说孔子想住九夷那蛮荒之地去,大家觉得奇怪,就去问他怎么去住那么落后的鬼地方呢?他却答“君子住在那,又怎么会闭塞落后呢?”此话又说到了两个方面,一是君子不回在乎外界环境的好坏,毕竟自身内心的清净重要于外界环境的清净。
二是人改变环境,还是环境改变人,有一则小故事说把胡萝卜放到开水里,胡萝卜变软了,把鸡蛋放水里,蛋清蛋黄都凝固了,把咖啡豆磨碎了放开水里,水就成咖啡了,这足以说明三种对于外界环境的态度,是“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
《论语》第六章读后感

《论语》第六章读后感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学习以及孝敬,是所有子女想二者兼得的。
因为学习可以使自己有所作为、有所成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孝敬,可以使老父老母不感到孤独,使他们心满意足。
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是说能赡养父母就行了,替他们买点补品,和他们一起聊天、吃饭,尽自己的一份孝忠。
但是,狗、马也都得到人的饲养,而他们也懂得回报——狗或许会帮助人打到更好的野味,马更忠心地效力于主人。
所以说,如果对父母没有诚恳的孝敬之心,就是不懂得回报,就是没心没肺,因为爸爸妈妈养了我们十多年,做了十多年的饭给我们吃,生病时给我们无微不至的照顾……而他们为我们所做的这一切,都没向我们要一分钱。
所以,不孝敬父母,甚至打骂父母,剥削父母的人,和动物有什么区别?甚至是猪狗不如,禽兽不如。
我之所以脏话连篇,是因为这简直是世上最不可容忍的事。
温习以往学过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不会遗忘学过的知识,日久天长,便会深深印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然而,进而学习和领会新的或尚未接触的知识,也是很重要的,因为与温习不断的咬合,新的知识存在脑海里,晚上温习时,便会把知识越来越清晰地烙印,直到想忘也忘不掉,并且触类旁通,这样的人就可以做他人的老师了。
这样的人温习旧的知识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和体会,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也会时常复习以前的知识,在
这个过程中只要用脑用心,就一定会发现之前没有发现的新东西,那是一种无比美妙的感觉,我们去试一试,总会发现它的魅力!。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全文5篇)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全文5篇)第一篇:论语学而篇读后感论语学而篇读后感(精选8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学而篇读后感(精选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1《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
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论语》中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
《论语》的篇章排列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各章各节独立成篇。
它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孔子讲究孝道,孝道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今天孝道也已经有些褪色。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皆能有养。
不散,何以别乎?”孔子的意思是,现在的孝顺总说能够奉养父母就可以了,这样是很不够的,如果对父母只能做到奉养而不诚心孝敬的话,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是啊,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渐渐的只是提供父母的物质生活而忽视了对父母的情感,我认为对待父母和长辈我们应该真正的了解父母的需求和情感,同样,如果我们让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行孝,所以我们要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才对父母真正的敬孝。
从治学的方面看,从一开始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讲究的方法及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这些方法和态度沿用至今对我的启迪也很大,孔子提出的温故而知新对于学习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细节,每日不断的复习旧的知识从而获取新的知识,才能取得好的成绩,可见学习的重要性,也是“仁”的基础。
做人诚实诚信,它早已经融入我们的民族血液中,诚信是为人处事的基础。
诚信是人的一张脸,他写着你的品德和操行。
有一个故事,在日本餐饮界有一个行规,盘子要用水洗七遍,洗盘子记件付酬,有个打工的学生为了提高效率,少洗两遍,在老板的检查中发现了少洗两遍,立即被辞退了,使得他在整个日本找不到工作。
读孔子《论语》,第六篇《雍也》有感(11)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读孔子《论语》,第六篇《雍也》有感(11)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儒者,什么叫儒?如何让做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在这里孔老圣人给我们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让我门学习圣人的这些要求,用以勉励自己在立身处世中的一言一行。
【原文】1,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2,子曰:“贤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3,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4,子曰:“孟子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殿后也,马不进也。
’”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评析】1,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说:“颜回啊,他的思想可以三个月不背离仁德。
至于其他学生,少则一天,多则一月罢了。
”孔子说颜回能把仁德的境界一直保持在三个月内,至于其他的同学,只是偶然的“日月至焉”而已。
或是一天又一次仁的境界,或是几天有一次,或者一个月只有一次。
联系我们大家思想情绪的实际。
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心情好的时候,即使碰到问题,遇到困难,心情也是非常的好,不会受到外境的干扰。
但是好景不长,时间不长情绪坏时,芝麻绿豆大的事都会惹得一肚子气。
要说连续三个月不生气发火,这样的修养很多人能做到已经实属不易了。
更何况“三个月不违仁。
”由此不难看出孔子是如此要赞叹颜回这个得意门生了。
2,孔子说:“真是贤人呐,颜回!一筐饭。
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别人忍受不了的穷苦,而他照样怡然自乐。
真正的贤人是颜回啊!”这句话看起来非常简单,但要真正能做到就非常难了。
一小筐简单的饭,一瓢冷冷的水,古代没有自来水。
当时的水是有人挑卖,颜回买不起,只有一点点。
住在贫民窟的一条陋巷里,物质生活如此艰苦,任何人处在这种环境里,心里忧愁,烦恼都是吃不消的,可是颜回仍然不改其乐,心情恬淡自然,颜回做到了情绪不受物质环境的影响,难怪孔子这么赞叹欣赏这个学生。
学习论语学而篇的心得体会(精选4篇)

学习论语学而篇的心得体会(精选4篇)学习论语学而篇的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开门见山,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即:学得了知识,并且不断地去练习,这才是令人高兴的。
然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远道而来拜访你,这也是令人快乐的。
但是,如果你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却没有人赏识你、知道你,你该怎么办呢?是自暴自弃、就此沉沦?不!要继续努力,努力并快乐着,只有这样,孔子才把这样的人叫做道德高尚的君子。
记得读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个年轻人很有学问却自感怀才不遇,便向一位智者请教。
智者没说话,只是拣起一个小石子,向石子堆里扔去,让年轻人把自己刚才扔掉的石子拣起来。
年轻人摇了摇头,说自己无法将石子拣出。
接着,智者又从身上掏出一枚钻戒,扔向石子堆,年轻人很快从石子堆里拣起了钻戒。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可能我们还不够优秀,我们还只是石子堆里的一枚小石子,别人还无法从石子堆里辨别出我们,而当我们变成一颗闪闪发光的钻石时,还怕别人发现不了我们吗?所以当我们还不是一颗璀璨的钻石时还要继续努力,不要怨天尤人,直到有一天脱颖而出,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
孔子在20xx多年前就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并告诉我们: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知有也。
君子物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者,其为仁之根本与!这段话大意是说:做人能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样的人是不会犯上作乱的。
君子致力与根本工作,根本树立了,人生的大道理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就是仁的根本吧!什么是仁的根本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孝悌”,”孝”是孝顺父母,”悌”是敬爱兄长。
如果,连父母兄弟也不爱的人还怎么可能真心和别人相处,因此,孔子师徒把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那么,怎样判断一个人是否讲究仁爱呢?孔子为我们讲了一个好方法: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的很干脆,那些花言巧语、巧舌如簧的人,没有一个是讲究忠义道德的。
读孔子《论语》,第六篇《雍也》有感(12)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读孔子《论语》,第六篇《雍也》有感(12)下面我们学习的四段论述,是孔子关于教育,仁慈的思想。
这些充满了圣贤豁达的智慧,对于今天忙忙碌碌的我们现代人,仍然有着不可缺少的指导和启发。
【原文今译】一,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对于任何事物,懂得的人不如爱好的人,爱好的人不如乐此不疲的人。
”二,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说:“中等智能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中等智能以下的人,不可以与他谈论高深的道理。
”三,樊迟问知。
子曰:“务民之意,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
曰:“仁者先难而获,可谓仁矣。
”樊迟问怎样才算智慧聪明。
孔子说:“致力于使老百姓做事合情合理,尊敬鬼神却不要去接触它,这样可以说是聪明智慧的人了。
”又问怎么才算仁。
孔子说:“有仁德的人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可以说仁者了。
”四,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智者乐,仁者寿。
”孔子说:“聪明人的快乐,就像水一样悠然安详,活泼轻松;仁德人的快乐,就像山一样,崇高、伟大宁静;聪明的人好动,仁德的人好静,;聪明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评析感想】一,这是关于教育的一句名言,孔子认为要把学问做好,并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世界上的人都想做好人好事,有很多人也知道该怎么做,道理都懂,可就是做不来,或者是不能坚持始终。
有许多事情能想得到,道理懂,身体力行时却做不来。
所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对做学问必须养成习惯,一日不可无它。
《学而》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那个“习”字就是“好之”。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爱好它,喜欢是喜欢,并不认为是生活中的一件乐趣。
锻炼身体学着打太极拳对身体有好处,但总没有天天去打麻将的人多,因为打麻将的人的视其为一乐,坐在那里快乐得很,而且乐此不疲。
要想在学问上有成就,就要进入“乐之”的境界。
初一读后感 读《论语》六则有感

进入xx的一个,我们开始了一个研究,以学习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文本:孔子六的论语。
它是孔子的门徒和门徒的言行的故事。
这是“孔子六言”的六句话,他的话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整个文本是两件事。
前三个是谈论学习方法,后三个是谈论学习态度。
第一是:学习和学习,不要说几乎?是定期学习和学习的乐趣吗?有一个同学从远方(与我学习),不是很开心吗?其他人不明白我,但我不是很生气,不是一个绅士?这个话语教我们正确的学习和容忍的方式。
特别是在学习和学习时,不要说几乎。
孔子告诉我们学习知识会学习知识,使学习会很好。
温暖和知道新的,也可以为部门也!这是我经常说的。
这句话告诉我们回顾一下旧的知识,从中你可以学习新的东西,你可以把这个作为一个老师。
我们必须开发一个良好的预览习惯,这样你就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知识我们知道更多,知道更多。
最重要的是第三,第三是告诉你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和不思考是不分青红皂白,思考和不学习几乎是。
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学习,不只是知道读书和不知道的想法,这会令人困惑。
不只是知道幻想和不读,它会在麻烦。
所以我们不能采取两个极端,既要读,也要思考,这是对的。
三个人谈论学习态度后,有必要看看我们的学习态度是不正确的。
正确的态度是学习的关键。
自贡问:孔文子为什么文本也?孔子说:敏感而勤奋,不要羞耻地问,是文本的文字也!这是孔子的门徒提出的关于孔子的问题。
解释Kong Wenzi学习好,喜欢学习,不要以为自己的人要低于自己的羞耻。
这种良好的学习态度真的值得学习。
这是学习态度表现的本质:沉默和知识,学习和不懈,不知疲倦,我怎么能zai!告诉我们,学习知识而不是说,不知道疲倦和累,教别人不知累,我该怎么做?孔子是很谦虚,其实这些点他有,但他还是说他没做,怎么谦虚!最后一个是我们都知道:三行必须有我的老师阎,选择好和从,穷人和改变它。
告诉我们几个人同行,这必须是我老师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势去学习,他们的缺点要纠正。
我们必须相互学习,这样我们才能做得更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学而篇第六则读后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是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两
句话。
前一句话,说明了取长补短的道理。
后一句话,说聪明敏捷的人爱好学习,不把向
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作耻辱。
这句话到现在仍有着深刻的启迪作用。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中含着这样一个道理:能者为师。
生活中我们常常
能接触到有长处的人。
这些长处值得我们学习。
比如学校班级,我们班不到人却各有各的
长处,有的学习好,有的爱画画,有的写得一手好字,有的擅长音乐有的是足球场上的猛将。
多少同学值得我学习啊!
你见过高山吗?你见过密林吗?高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不嫌弃一粒粒比自己小的石子。
密林之所以密,是因为它不嫌弃一棵棵比自己小的树苗。
如果你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密林的
亲密,就应寻找自己身边的良师诤友,吸取他们身上的点滴长处。
如果说拜能者为师是理所当然的,要做到不耻下问就不容易了。
我们应该放下骄傲,
虚心向别人请教。
我们身边也有许多不耻下问的例子。
如,李时珍为了写好《本草纲目》,常常向当地
村民请教。
白居易自幼聪明,小时便会做诗,每做完诗就去读给邻家不识字的老奶奶以便
修改。
一个不懂医学的农民怎比得上一个医生,一个不识字的老奶奶怎么比得上一个聪明
又有文化的诗人?
朋友,让我们拜能者为师,放下架子,虚心请教,知识的大门会永远向你敞开。
我读了《<论语>六则》后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句话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
好学,不耻下问”,使我有很多感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他们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这中间包含
着能者为师的道理。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也都可以为我的
良师益友。
就拿我们班来说,就有许多能人:有的擅长绘画、有的见多识广、有的思维敏捷……如果向这些同学学习,不就可以使我这棵万顷绿田中的普通小苗汲取更多的知识的
养分吗?
如果能拜能者为师不容易,那“不耻下问”就更难了。
首先,你得虚心,放下架子,
诚心诚意地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不耻下问”是古今学者,伟大人物成功的经验。
我国四汉杰出史学家司马迁,为了
撰写《史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在去各地游览的过程中,虚心向平民百姓请教,采
访史实。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乘“贝格尔”号去各地考察,每到一处都要把当地的农民请来,详细询问那里的地形和生物的特点。
如果司马迁不从人民群众中采访史实,怎么能写
出杰出的历史著作——《史记》?假如达尔文不耻于下问,又怎能完成《物种起源》,提
出生物进化的理论呢?
今天正是“知识激增”的时代,知识的领域在不断地扩大。
面对如此浩瀚的知识海洋,做不到不耻下问是不可能到达光明的彼岸的。
同学们,让我们拜能者为师而又不耻下问吧,成功的大门向我们敞开着!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个暑假,我就背了大半部论语。
别说里面的内容了,就单单简介就把我吓了一跳:1988年,第75位诺贝尔奖获得主在法国巴黎说:”如果人
类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的确,我读了大
半部论语,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学习的道理。
论语一共分二十篇,主要都是孔子说的话。
背论语,真是受益匪浅。
8月8日,是奥运会的开幕式。
有一个环节,是有2021个人在击缶,他们一边击缶一边诵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当时,我大声地跟着背,我弟弟则在一旁跟着小小声的背。
论语蕴含的道理实在太多了,而且都是精华。
我的理解虽然有限,但也理解了好些句子: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就是说,光读书不思考,你是不会
体会到其中的精华;光思考而不去学习,也体会不到其中的精粹的。
就像我们吃东西一样,如果我们不去细细品味,就不会尝到它的精华所在。
若光去品味,而不去尝它表面的味道,那也没用。
两全其美,那才叫好。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句话中的道理就是:见到品德高尚的
热爱学习的人,我们就应该像那种人学习;见到品德低下,不热衷于学习的人,我们就应
该问问自己有没有像那种人那样。
有时候,我们考试成绩下来了,考了95分,自我感觉
不错,因为还有好多同学排在我后面呢。
其实这样想是不对的,连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都知
道这样是不会有前途的。
我十分佩服孔子的智慧,没想到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产生了那么多道理的精华,在
我们现在那么发达的社会都那么需要它。
论语的内容实在太深奥了。
一时是理解不过来的。
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我会慢慢的
体会到它的精髓。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