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论语为政篇读后感
论语别裁读后感为政篇

论语别裁读后感为政篇以下是整理分享的论语别裁读后感为政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论语别裁读后感为政篇篇一国学大师南怀瑾对《论语》的别解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回想到初中年代初次接触《论语》一书,特别是《学而》一章,我一直只是机械地理解,但是此次经南怀瑾大师一点化,可谓是茅塞顿开,顿时生出无限的感叹出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以前只是从字面上理解:“学习而能经常地复习,不是很愉悦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别人对自己不了解而不怨恨,不是君子的胸怀吗? 可是南怀瑾大师却完全超脱了字面,敢于质疑自古以来沿用的朱熹的研究成果,强调回归原著,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品味《论语》。
虽说《论语》是本古书,可是南怀瑾却将它巧妙得与时代接轨,读来朗朗上口。
对于《论语别裁》,南怀瑾大师可谓用心良苦,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小学生到大学者,一个个恰到的鲜活的例子,犹如一剂剂催化剂,令人品味之余多了几分感慨。
孔子的学问即是做人的学问,一点不错。
南怀瑾大师仅就《学而》一章已经阐述了各个阶级,各种角色做人的道理。
目前我还只是一个普通的在校大学生,也就就自己的生活谈几点感想吧。
初入大学,我们仿佛笼中之鸟重获新生,自由得在空中翱翔。
可是天空广阔了,鸟儿便失去了方向,人也如此。
很快,我们就在人生之路上失去了方向,厌倦了每天重复的虚度光阴,时常不禁想到高中那段目标明确的奋斗生活,总算有点体会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快乐了。
尽管南怀瑾提到:其中“学“的含义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学习,学问。
而是做人做事的方法和原则,所以孔子又有每日三省其身之说。
就是告述我们,经常的反省自己做人做事的方法,既有自我批评,也有自我肯定,如是,人方能得到提高,这难道不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吗?但我觉得“悦是相对的,只有经历了失去的痛苦,才会回味曾经拥有的快乐。
时习之,时而回味之,快乐自会油然而生。
论语为政篇读书心得(精选13篇)

论语为政篇读书心得(精选13篇)论语为政篇读书心得篇1和第一篇“学而”篇比较起来,个人觉得第二篇“为政”读起来难度就大了很多。
第一篇其实只要明白了“学问”指的是做人的道理,则每一句都可以理解它的用意。
但是第二篇中,除了几个句子是真正正面谈到政治外,其他说的似乎都是与政治没有关系的东西。
为此,我也专门去查了“政”字的意思。
在古文中,“政”也通“正”用,所以我就在想,这里是不是孔子还是在讲做人?讲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过很快我认为这样解释是很牵强的。
其实为政就是讲如何来当政,很明白不过。
不过南怀谨先生的一句注释也值得我们注意:《论语》中讲的是“为政”,不是“政治”。
孔子没有系统地去提出政治相关的概念。
根据这句注释去理解“为政”篇的句子,似乎开始有了一些头绪。
“为政”一共二十四句。
第一句讲的是为政的最高境界,然后用诗经的“思无邪”说明为政最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再后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说明为政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
接下来,用了好几句的篇幅讲“孝”,然后讲了一个为政者的修为问题,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为政者“要有见义而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胸怀”。
这样一看,为政篇的思路就很清晰了。
当然,这个思路是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中间理出来的。
我也曾试着去怀疑它,但是找不出比之更好的解释,所以我还是比较认可这个解释的。
“为政”篇有好几句话都是讲“孝”的,似乎与为政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关系很大。
我国古代都是以孝治天下,所以在这里讲“孝”是有它的意义的。
这点在“为政”第二十一句中也得到了证实: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在这一句中,孔子就明确说到:推行孝就是为政。
所以该篇中间出现了很多人问孝的情况,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此外,孔子还讲到了一个为政者的基本要求:要周而不比,即不要偏心眼;要不器,也就是说要全面发展;要温故而知新,要且学且思,还不能钻牛角尖,等等。
关于论语为政篇心得体会(通用21篇)

关于论语为政篇心得体会(通用21篇)关于论语为政篇篇1(1)天子要垂拱天下,就要代表人民的利益,实行仁德政治。
这一篇由为政开始。
主要谈论如出世立身,施展自己的社会职能。
政指的是政治,也就是政府治理,君主是天之子。
政府也就成了天下万邦的中心,万民百姓仰慕肃敬。
如果天子能够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实行仁德政治,百姓就会像众星一样环绕北斗一样。
而天子则能垂拱而治天下。
(2)孔子讲述了自己实践道德人生的经历和过程。
提出了道德礼教治国的可行性。
(解释孔子的经历)他从十五岁开始学习礼仪道德。
三十而立是说礼仪道德经过十五年的学习和实践,已经有了初步的成就,说明从礼仪道德的学习和实践阶段,进入了传播和教化的时期,有了真正克已复礼的事业,四十而不惑,说明经过十年的传播和教化,在学中知不足,在教中知困,而且有不足就补充,有困惑就解决,十年之后,便可以教学相长,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无所困惑了。
五十而知天命,是说自己再经过十年地教化传播,便知道天地自然的命运以及自然所赋予万物人类的命运,六十而顺耳,是说再经过知道天命而作的十年,从而使自己所听到的一切都觉得顺当了。
当你明白了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时候,你就不会再执着什么了,耳朵也就顺了。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说的是凡所行事言语,如同自然中的春夏秋冬一样,无善无恶,无人无我,没有规矩,也没有无规矩,自由自在无不合乎规矩。
(3)孔子对颜回的认识颜回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但整日与孔子相对言语,却从不提出问题,没有积极的反应,好像大义,什么都懂,好像愚钝但并不愚蠢,这种境界就如老子说的大智若愚,由此引发开去,只要你观察所走的路,再看到他所安心立命的事业,什么东西都隐瞒不了的。
(4)对温故而知新的解释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并列句,是说温习探索过去的史实,并且知道新近发生的事情。
光知道过去是不成的,因为时代在变化,还要知道新的,既知过去,又知现在,便可以给人做师表了。
(师表:给人学习的表率)(5)孔子说真正的君子不是一个器物。
论语为政读后感

论语为政读后感第1篇:论语为政篇读后感2014212676李美龄数学与统计学学院《论语·为政篇》读后感读完为政篇,在其中的二十四章内容里,不仅有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还有孔子对学习和思考,以及做人修养的见解,让人受益匪浅,有许多思想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首先,从孔子的政治主张方面来解读。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句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是说统治者只有以德治人,施行仁政,才能得民心。
还有“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这句话,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孔子十分重视道德在治理国家的重要性,但却有些忽视了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道德和法制共同作用才能更好的治理国家。
还有“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这一句,体现了任人唯贤的重要性,为政者要亲贤臣,远小人,这是德治的重要部分。
然后,从做人与学习方面来认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勇于实践,学习与思考相结合,要学会举一反三,才能把事情做好。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这句话是说,做事情要先做后说,才能取得别人的信任,要做一个有修养的人,不能言而无信,只说不做。
最后,我想谈谈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想,人生就是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事情要做,心中的想法也截然不同,年轻时候或许雄心勃勃,但年老之时就顺其自然。
因此,我们应该趁朝气蓬勃的时候奋发努力,做一切自己想做的事,让自己的人生多姿多彩,不留遗憾,这样,才能在韶华逝去过后留下一副丰富多彩的画卷。
第2篇:论语为政篇读后感《孔子》为政篇读后感陈颖初读《论语》为政篇,觉得此篇大部分内容为倡导人之德孝,或为《学而》篇的继承,但读完之后,细而思之,为君子的每一种品行和学与思的能力都影响着一个君主的王业。
为政之道——《论语》读后感800字

为政之道——《论语》读后感800字•相关推荐为政之道——《论语》读后感800字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为政之道——《论语》读后感80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为政之道——《论语》读后感800字1我的书架上有一本天蓝色的小书,白色的书脊,书身短小而精悍,上面赫然印着二个墨色大字—————“论语”。
这本书朴实无华,却凝聚着灼灼无尽的智慧,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万物复苏的初春,我们班主任老师方爸爸带着我们全班同学共读《论语》。
初读时,我的兴趣都在那些精辟的译文上。
慢慢的,我开始迷上这三言韵文里悠深的内蕴与意义。
我细细地读它,品它,这些文字如镜子般让我明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也觉察了自己的不足。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说:”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弃,教导别人从不疲倦,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难呢?”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孔子告诉学生们:“你们以为我有所隐瞒吗?我对我们无所隐瞒!我没有一点不向你们公开,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
”在《论语》里也强调,尊敬师长,懂得长幼有序,要学礼懂礼等。
这点,带给了我很大的感触,因为在我的成长中有许多德艺双馨、温柔和蔼的老师教育我,帮助我。
他们无私奉献,孜孜不倦,任劳任怨,在我心间播下了美好的种子,他们让我心生敬意,尊师成了我品行里特别重要的部分。
我们的班主任方爸爸已经执着地在三尺讲台精心耕耘了近三十年了。
但是,他把每一天都当作他最重要的日子,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他最亲爱的孩子。
他用智慧与情怀谱写最美的师德篇章。
我常常看见他在办公室里伏案凝眉,埋头苦作的样子;我也经常听到他与别人交谈时饱腹诗书,虚怀若谷的话语;我时刻感受到他对我们的悉心关怀与温暖呵护;我还看见过他在教室里废寝忘食,毫无怨言地改着同学们的作业……我对方爸爸充满了敬意,每次课后在校园里,远远看见方爸爸,我都有女儿见到父亲般的亲切感,当我大声地喊着:“方爸爸!”他的脸上立刻会漾起一个大大的微笑,那朵微笑,含着满满的欣慰与慈爱。
论语为政套读书心得(优秀模板9篇)

论语为政套读书心得(优秀模板9篇)论语为政第1篇《论语》一书比较真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
《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论语》里的每一句话都很短,但是其中蕴涵的道理却很深远,仔细品之,总会从中发掘出很多适用、通用的道理,它以深入浅出的形式告诉我们怎样工作、学习和生活,怎样做人、交友和处世。
《论语》并不只是中国众多古典文学中可有可无的一部分,我觉得中国配得上圣贤之称的也就只有孔子了。
也许只有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句话才能够表达对孔子的无限的崇敬之情。
孔子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爱好古典文学之士,从孔子的出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
孔子在《论语》中有这么一句话,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也不失言(《论语》卫灵公篇)”。
按照孔子说的意思就是:如果你见到一个没悟性或者这人太差,你追着、赶着跟他说话,那对不起,你话多了。
论语为政221心得

论语为政221心得
《论语》是孔子的学说及学生言行的记录,其中“为政篇”是《论语》中的一篇。
这篇篇章主要探讨了如何做一个好的政治家以及治理国家的道理。
通过学习这篇篇章,我得出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作为一个政治家,要以身作则。
孔子告诉我们,一个好的政治家首先要有自律的品质,要谦虚、诚实、正直。
政治家应该是民众的楷模,只有自己做到了,才能够得到身边的人的尊重和信任。
因此,我认为作为一个政治家,首先要对自己要求严格,做到身体力行,才能够影响他人跟随自己的行为。
其次,政治家要有正确的治理思想。
《论语》中强调了仁爱和谦逊的重要性。
政治家要懂得尊重他人,理解民众的需求,关心社会大众的福祉。
而与此相反,政治家不应该被权力所蒙蔽,应该追求真正的公平和社会正义。
我认为作为一个政治家,要时刻保持谦逊和求知欲,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经验,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情况。
最后,政治家要重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个人的修养和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教育。
政治家应该注重培养人才,培养有责任感和服务精神的新一代,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此外,政治家还应该重视文化的发展,注重宣传文化价值观,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文化自信。
总而言之,《论语》为政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一个
政治家,不仅要有自律的品质,正确的治理思想,还要重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这些都是优秀的政治家必备的素质。
通过学习《论语》为政篇,我相信我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范文(通用3篇)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范文(通用3篇)《论语》为政篇读后感篇1《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论语十则》主要讲两大方面:一是讲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二是讲有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
《论语》使我懂得如何处世待人,教给了我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其中有几句论语,我受益非浅。
温故而知新。
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它的意思是:温习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我对这句话有较深的体会:我时常会拿起小学时的课本来复习,每次复习后,就会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有时还能发现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识,由此可见复习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讲的是处世之道。
意思是:自我所厌恶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别人的身上。
不是吗自我不喜欢的事或物,怎样能够强施到别人身上呢举个例子吧:开学时,__要发新课本给同学,如果她他发现有一本课本缺了个角或有破损,就立刻发给了别人,这就是错误的做法。
我们应当学习鲁迅先生,为自我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
如果人人都能学习鲁迅先生,这世间该多么的完美,多么的和谐啊!!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会明白松柏是最终落叶的。
读了这句话,可想而知,松柏是多么坚韧不拔,是那么经得起恶劣环境的考验。
我们不正需要这种精神吗不论在如何恶劣的环境中,都应当坚强不屈,高风亮节!!抗战英烈吉鸿昌,应对着敌人的酷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烈士罗学瓒在狱中坚强不屈,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员贾起应对国民党的严刑拷打,但他沉着冷静,英勇不屈,严守党的秘密这些烈士,他们这种坚强不屈的品格,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可是我们决不能退缩,应当坚强应对,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勇往直前!!经过学习《论语十则》,使我明白了:学习要讲究方法;遇到困难,就得去克服它;还懂得了处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一)
和第一篇学而篇比较起来,个人觉得第二篇为政读起来难度就大了很多。
第一篇其实只要明白了学问指的是做人的道理,则每一句都可以理解它的用意。
但是第二篇中,除了几个句子是真正正面谈到政治外,其他说的似乎都是与政治没有关系的东西。
为此,我也专门去查了政字的意思。
在古文中,政也通正用,所以我就在想,这里是不是孔子还是在讲做人?讲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过很快我认为这样解释是很牵强的。
其实为政就是讲如何来当政,很明白不过。
不过南怀谨先生的一句注释也值得我们注意:《论语》中讲的是为政,不是政治。
孔子没有系统地去提出政治相关的概念。
根据这句注释去理解为政篇的句子,似乎开始有了一些头绪。
为政一共二十四句。
第一句讲的是为政的最高境界,然后用诗经的思无邪说明为政最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再后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说明为政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
接下来,用了好几句的篇幅讲孝,然后讲了一个为政者的修为问题,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为政者要有见义而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胸怀。
这样一看,为政篇的思路就很清晰了。
当然,这个思路是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中间理出来的。
我也曾试着去怀疑它,但是找不出比之更好的解释,所以我还是比较认可这个解释的。
为政篇有好几句话都是讲孝的,似乎与为政没有
太大的关系,其实关系很大。
我国古代都是以孝治天下,所以在这里
讲孝是有它的意义的。
这点在为政第二十一句中也得到了证实: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在这一句中,孔子就明确说到:推行孝就是为政。
所以该篇中间出现了很多人问孝的情况,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此外,孔子还讲到了一个为政者的基本要求:要周而不比,即不要偏心眼;要不器,也就是说要全面发展;要温故而知新,要且学且思,还不能钻牛角尖,等等。
不过,虽然为政不能翻译成做一个正直的人,但是可以看出,这些为政的道理,放小了看,也都是做人的道理,这点在后面的章节中也有体现。
所以我个人认为,《论语》总体讲的还是做人,还是学而篇说的学问。
不管是讲为政也好,还是后面讲礼、仁也好,孔子的主张都是从自身做人入手,就像第一章所讲的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
我想这也应该是学而篇作为开篇的原因吧。
整体来说,为政篇给我的启发不如学而篇多,可能是为政这个话题对我们这些一般人来说,没有如何做人更贴近。
不过在专家的解释中,我还是体会到了《论语》文章布局的特点,对中间的一些话也还是有一些体会。
我想,只要能学到一点东西,也是很好的事情。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二)
众所周知,论语每篇的标题是以文章的前二个字来命名的,当然除去
子曰,因为,这两字出现的频率太高。
为政篇,初步看去,好像比较乱,好像并不是在说为政,而是在讲孝,讲君子,将信用。
其实,都是在围绕为政这个主题展开的,第一句是主旨,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接着,孔子从思无邪,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孝无违、孝敬,从君子不器,先行言后从之,周而不比,以上这些说都是在围绕一个字展开德,德代表着礼,代表着孝,代表着君子。
曾国藩曾说过,德者,若水之源,树之本;才若水之流,树之叶,大概是这个意思,大概也是受我们伟大孔子的思想影响。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有两句关于谈论学习的经典名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可能很多人会以为这两句出自学而篇,没想到却是在为政篇,乍看,我也是颇觉新鲜,过后,我觉得也很正常,无论从政,为学,都是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肯定要注意学与思的结合,这也就是为什么高学历的人才,有时候,某个专业的问题跟他所研究的专业无直接的相关性,但却能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玄妙之门也!
最后,有一点对现在为政者都颇具借鉴意义的是: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
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这段话我觉得现在有志于从政而又摸不着门道的人,可以用心慢慢去琢磨,去悟,在中国的政治里,这绝对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比马克思的资本论都更厉害。
对于刚从大学毕业长期处于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而言,更是值得谨记!
当然,学而篇谈到与朋友交很重要的一点信用,其实,为政也一样,这不,孔子就说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就像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前提,所以,无论你是从政,还是为学,都是不可缺少的。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三)
《论语》为政篇,是学而篇的一个延续,学习之初要有美德,学习运用中,美德之用也是无法或缺的。
如开篇第一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才会使自己像北极星一样,别的星辰都围绕它。
就说明了,德的重要性,这也说明为政之人同样也需要有诸多的美德才可达到,此种效果。
围绕德这个主题,《论语》为政篇讲到何为孝,讲君子不器,讲信之重要性,德是为政之源,使看似散乱的为政篇,主题鲜明,条理清晰。
在德的主题下,又穿插了学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谈论学习的名言,很难和为政相联系,但是无论做什么,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都是学习、实践、思考,再学习、再实践,在思考一个循环往
复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是学与思的结合,只有如此才可以触类旁
通,举一反三。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从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就可得知,只要懂得学与思的结合就没有愚蠢的人。
孔子言传身教,以自身所感教育学生,学与思的结合受益终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不致迷惑,五十岁能领悟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七十岁能随心所欲,有任何念头不会越出规矩。
因此德是做人之先,成事之基,学与思是达到成事目的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