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别裁读后感为政篇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4篇)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4篇)论语别裁读书篇1工作都是在忙忙碌碌中度过,最近一段时间,按照教育局的要求,读了一点《论语别裁》来充实自己。
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以渊博的学识,旁征博引,谈古论今二而撰写成《论语别裁》,通过南怀瑾先生的论述、诠释,希望自己从《论语》中学道行多的方法,去治我的工作、生活。
下面谈一丁点读《论语别裁》的感受。
《论语别裁》这部书是南怀谨先生对《论语》这部书别出心裁的解释,特别是有别于明朝朱熹对《论语》的解释。
他认为现在人们对于儒家学说的错误认识和理解,多是由于朱熹的解释给人们的误导。
《论语》这部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这部书的绝大部分是孔子和他的弟子或者其他人的问答的话。
聪明的学生问他,有聪明的答复,愚笨的学生问他同样一个问题,他的答复便又不同。
孔子说话,是因人而异的,即"因材施教".孔子是一个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他将人看作是平等的。
《论语》中有"性相近,习相远,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就是说,除了绝顶聪明和绝顶愚笨的人没有办法教育以外,其他都是平等的,可教育的能力是一样的。
孔子提出了四个字,可以说是中国的民主主义教育哲学,就是"有教无类",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受教育的权利。
孔子的教育,他"教"什么呢?孔子提出一个很重要的字,就是"仁".孔子的看重"仁"字,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个"仁",就是人的人格,人的人性,人的尊严。
孔子说"修己以敬".孔子的学生问:"这就够了吗?"孔子又说:"修己以安人".这个学生又问:"这就够了吗?"孔子又说:"修己以安百姓".这句话就是说教育并不是让你去打坐念经,"修己"是让你去做自我教育的工作,但是还有一个社会目标,就是"安人".安人是给人类以和平、快乐。
读论语别裁心得体会(通用6篇)

读论语别裁心得体会(通用6篇)读论语别裁篇1近来读完南怀瑾大师的《论语别裁》,感想颇多,借此机会,谈谈感言。
论语里说要“尊师重道”,南怀瑾大师说现在这个问题值得研究,我们须注意将来如何建立,如何复兴固有的尊师重道精神。
现在的尊师重道,只是一句而已,真正尊师重道的人是小学生,诸位都有这个经验,我们的孩子如果在小学念书,回来就开口老师怎么说的,闭口老师怎么说的。
几年前,教师节的时候,孩子回家要敬师金,说给他五十元,孩子一定说不行,这是敬老师的要一百元。
这种事到了中学就淡了;到了高中以上根本没有这个观念了;到了大学,学生看老师是不相干的陌路人。
相对的,老师对学生也是如此,挟了一个皮包上来,拿一本书讲解一番,便有钟点费,彼此都是商业行为,教完了以后,懂不懂是你的事,挟个皮包走了。
学生与老师在路上见面,万一点个头,在我觉得,已经是很稀奇了。
一般都彼此不认识,就这么迎面过去,堂而皇之的,学识愈高,愈没有尊师重道的精神。
这是今日中国文化一个极大的讽刺。
什么原因造就了这种讽刺呢?我想可从许多方面来说,首先必须得说是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普遍存在有急功近利的思想,这种思想完全与责任相脱节,自己很难踏实的认清自己、尊重自己,何谈尊重他人?乃师又如何?实则一悲哀。
在有就是,教育的退步不前,中国的教育目的性很明显,形式主义又是常态,这很容易泯灭一名优秀教师的理想教学,而堕落于形式,滋生不良责任,被坏境所同化,试想,怀有目的去“教育”的教师何谈教育?对于总结原因,你一言我一语,道理一箩筐,实则进行的仍然是被同化的形式。
读论语别裁心得体会篇2在《论语》第七篇《述而第七》倒数第二句提到孔子的作人态度,即“子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这句话字面上的意思是:君子要做到“坦荡荡”胸襟开阔;“小人长戚戚。
”小人心里永远有事情,慢慢变成心病了。
这句话可与第一篇《学而》中提到的“人不知而不知愠,不亦君子乎?”联系起来理解。
一个人一生不被人理解,虽有才能有学问而没有发展的机会,还是不怨天尤人,做到胸襟坦荡,既象春风吹佛,清爽舒适;又象秋月挥洒,皎洁光华。
《论语别裁》读后感

《论语别裁》读后感《论语别裁》读后感5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别裁》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别裁》读后感篇1自从清朝末年,资本主义列强用炮火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人开始从“天下”走向“世界”。
“天下”和“世界”是两个全然不同的概念:“天下”是古中国的观念,它不是以谁为中心的视角,而是包融一体;“世界”是西方的哲学,是有大小有边际的,它强调不同的立场,有明确的划分。
就像“世界观”一词,不同人有分别的有立场的观念。
无论政治、经济、文化,中国开始走向西方。
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爆发,作为新文化运动的继承和发展,西方文化在中国蔓延,“先进的”中国人纷纷敞开胸怀迎接新思想,摒弃、批判甚至打倒旧思想。
思想领域的变革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历经重重磨难,中国人终于探寻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建立了新中国。
从建国到现在,六十年过去了。
近年来,“国学热”渐渐兴起,曾经抛下的经典,今朝又重拾起。
人们开始重新解读祖先的遗产,圣哲的智慧,一批国学大师逐渐走入了我们的视线。
南怀瑾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
20世纪的后半叶,南怀瑾老师去了台湾。
随着局势的变动,南老师的著作得以在大陆出版,并且近几年广为流传,备受推崇。
我也有幸在老师的.推荐下,细品南老先生的《论语别裁》。
南师的著作往往不紧不慢,娓娓道来,旁征博引,融会通达,又多新奇解、智慧语,我曾号称“只读作者已过世至少三十年的书”,这回,也不得不破例了。
读南怀瑾老师的书,我不断地反思——不是反思文化,而是反思自己。
毕竟,空谈世道人心今不如古,抑或文化零乱芜杂失其本心都毫无意义;文化通过人来体现、藉由人来传承、依靠人来发展。
“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的标语我们已经见怪不怪,那么行动呢?该怎么做呢?五千年的古籍卷帙浩繁,“书到今生读已迟”;琴棋、书画、礼乐,民俗、神话、宗教,门类繁多;真应了庄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高中论语十二章读后感通用

高中论语十二章读后感通用《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
其中的第十二章是《为政篇》,是关于政治和治国的部分内容。
在读完这一章之后,我深受启发,对于政治和为政者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读后感。
首先,我被《为政篇》中的一些论述深深打动。
比如,“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意思是说君子不争名不争利,只争这射箭之道,也就是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这一论述表达了一种做人的态度和责任感。
在现今社会,许多人为了名利不择手段,争夺个人利益。
但是,真正的君子应该以道义为准则,追求卓越并为社会做贡献。
这一观点深深触动了我,也让我反思自己在追求个人利益与追求道义之间的平衡。
其次,《为政篇》中强调了君子的修身和治国之道。
其中有一句话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君子首先要修身养性,以敬为本,以修己来让人民安居乐业。
治国之道不能只顾及物质上的需求,更要注重道德伦理和人民的精神需求。
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繁荣昌盛,不仅仅依靠政策和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君子治国的品质和修养。
这一理念让我想到了当前一些国家的问题,许多国家的领导者只顾经济和利益,忽略了人民的需求和民生问题,从而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公平。
因此,我认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具备这种品质,注重人民的利益,引导人民向善,使国家得以和谐稳定。
最后,《为政篇》中提到了施政的方法和原则。
其中有一段说:“有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意思是说一个君子不会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这一观点告诉我们,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懂得倾听人民的声音,了解人民的需求。
只有真正理解人民,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和施政。
在现今社会,政府往往只顾自己的想法和利益,忽略了人民的声音,导致了社会的不满和不稳定。
因此,我认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注重与人民的沟通和对话,了解人民的需求和诉求,真正与人民站在一起,解决问题。
总之,《为政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发。
《论语别裁》读后感

《论语别裁》读后感《论语别裁》读后感1《论语别裁》是南怀瑾先生最畅销的几本书之一。
书名为“别裁”,是因为所有讲解“都自别裁于正宗儒者经学之外,只是个人所见”。
先生如此解释。
他把原典放到一个个人文掌故中进行发酵发散,个性十足。
先生形容自己是“摆脱二千余年的章句训诂范围,重新确定章句训诂的内义”。
经史合参,以《论语》和《春秋》为蓝本,勾勒出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社会的概貌,从中体会国学精神。
有句话叫做“大道为简”,国学其实是人类对大自然最简单质朴的认知和总结。
学习国学可以慢慢从这些最质朴的认知中找到生活工作中难以解决的各种思想问题。
从而对世界观和价值观获得开明和启示。
看先生的书,你会发现,世界越来越宽广。
因为他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这一本书里的内容。
那种境界,那种氛围,那种对中华文化的解读,为我们更加容易了解尘封多年的历史大门增加一把钥匙。
先生以自己渊博的学识和经历,给我们这些后辈娓娓道来孔子门学的可贵。
孔子不愧为万世师表,几千年前的所讲所语,历经岁月的剥蚀,也能照亮后来人的心路。
社会问题自古有之,但要心存理想,这也是先贤的伟大之处。
并且先生写书一项的风格如此,向我们说明为人处事的原则,以及道德的可贵之处,且不是那种夸夸其谈,只歌功颂德,很贴切、很实际,让我们由心底自发的认可。
作为一个普通的80后,我自认是没有信仰的人,社会的复杂让人无所适从,自小接受的教育与社会的巨大反差导致的自己内心无比的空虚,而回归传统的经典,让我深感自己所学浅陋,必须放下浮燥的心态,拿出“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细细品读,潜心求学,不仅提高文化涵养,还有让自己放松在古人的世界里,在这样一个松静自然的气场下,身心得到了休整,思考得到了释放,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人生状态,才能进入中国传统文化那迷人又高深的境界。
《论语别裁》读后感2自从清朝末年,资本主义列强用炮火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人开始从“天下”走向“世界”。
“天下”和“世界”是两个全然不同的概念:“天下”是古中国的观念,它不是以谁为中心的视角,而是包融一体;“世界”是西方的哲学,是有大小有边际的,它强调不同的立场,有明确的划分。
论语为政读后感(精选5篇)

论语为政〔精选5篇〕论语为政〔精选5篇〕论语为政1和第一篇学而篇比拟起来,个人觉得第二篇为政读起来难度就大了很多。
第一篇其实只要明白了学问指的是做人的道理,那么每一句都可以理解它的用意。
但是第二篇中,除了几个句子是真正正面谈到政治外,其他说的似乎都是与政治没有关系的东西。
为此,我也专门去查了政字的意思。
在古文中,政也通正用,所以我就在想,这里是不是孔子还是在讲做人?讲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过很快我认为这样解释是很牵强的。
其实为政就是讲如何来当政,很明白不过。
不过南怀谨先生的一句注释也值得我们注意:《论语》中讲的是为政,不是政治。
孔子没有系统地去提出政治相关的概念。
根据这句注释去理解为政篇的句子,似乎开场有了一些头绪。
为政一共二十四句。
第一句讲的是为政的最高境界,然后用诗经的思无邪说明为政最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再后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说明为政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
接下来,用了好几句的篇幅讲孝,然后讲了一个为政者的修为问题,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为政者要有见义而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胸怀。
这样一看,为政篇的思路就很明晰了。
当然,这个思路是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中间理出来的。
我也曾试着去疑心它,但是找不出比之更好的解释,所以我还是比拟认可这个解释的。
为政篇有好几句话都是讲孝的,似乎与为政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关系很大。
我国古代都是以孝治天下,所以在这里讲孝是有它的意义的。
这点在为政第二十一句中也得到了证实: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在这一句中,孔子就明确说到:推行孝就是为政。
所以该篇中间出现了很多人问孝的情况,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此外,孔子还讲到了一个为政者的根本要求:要周而不比,即不要偏心眼;要不器,也就是说要全面开展;要温故而知新,要且学且思,还不能钻牛角尖,等等。
不过,虽然为政不能翻译成做一个正直的人,但是可以看出,这些为政的道理,放小了看,也都是做人的道理,这点在后面的章节中也有表达。
论语别裁读后感为政篇

论语别裁读后感为政篇论语别裁读后感为政篇篇一国学大师南怀瑾对《论语》的别解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回想到初中年代初次接触《论语》一书,特别是《学而》一章,我一直只是机械地理解,但是此次经南怀瑾大师一点化,可谓是茅塞顿开,顿时生出无限的感叹出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以前只是从字面上理解:“学习而能经常地复习,不是很愉悦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别人对自己不了解而不怨恨,不是君子的胸怀吗?” 可是南怀瑾大师却完全超脱了字面,敢于质疑自古以来沿用的朱熹的研究成果,强调原著,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品味《论语》。
虽说《论语》是本古书,可是南怀瑾却将它巧妙得与时代接轨,读来朗朗上口。
对于《论语别裁》,南怀瑾大师可谓用心良苦,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小学生到大学者,一个个恰到的鲜活的例子,犹如一剂剂催化剂,令人品味之余多了几分感慨。
孔子的学问即是做人的学问,一点不错。
南怀瑾大师仅就《学而》一章已经阐述了各个阶级,各种角色做人的道理。
目前我还只是一个普通的在校大学生,也就就自己的生活谈几点感想吧。
初入大学,我们仿佛笼中之鸟重获新生,自由得在空中翱翔。
可是天空广阔了,鸟儿便失去了方向,人也如此。
很快,我们就在人生之路上失去了方向,厌倦了每天重复的虚度光阴,时常不禁想到高中那段目标明确的奋斗生活,总算有点体会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快乐了。
尽管南怀瑾提到:其中“学“的含义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学习,学问。
而是做人做事的方法和原则,所以孔子又有每日三省其身之说。
就是告述我们,经常的反省自己做人做事的方法,既有自我批评,也有自我肯定,如是,人方能得到提高,这难道不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吗?但我觉得“悦”是相对的,只有经历了失去的痛苦,才会回味曾经拥有的快乐。
时习之,时而回味之,快乐自会油然而生。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点我深有体会。
从前,只是一心埋头于功课中,根本无心交朋友。
论语别裁为政读后感汇总5篇

论语别裁为政读后感汇总5篇论语别裁为政读后感汇总5篇《论语》这本书是孔子一生智慧的结晶,里面蕴含了许多道理。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论语别裁为政读后感,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论语别裁为政读后感精选篇1读完论语,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孝道两字,孝是人的根本,父母生我、养我,如果长大不知道报恩,这就是没尽到做人的义务。
况且中国有一句话,说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羊羔在吃奶的时候,两条前腿要跪下,乌鸦长大的时候,小乌鸦就找食物给老乌鸦吃,养到老乌鸦又恢复了飞的能力,这才算终了。
人如果不孝顺父母,那不是连乌鸦和羊羔子都不如了么?古有仲由百里负米,闵损芦衣顺母,陆绩怀橘遗亲,今有陈毅探母,张九精带父求学。
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孝道是永恒的主题。
尽孝也是要讲求方法的。
我记得孔子说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养活自己的老人就行了。
孔子接着反问,你看狗马这些动物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你只是做到让父母衣食无忧了,但你对他们没有发自内心的尊敬,那么这跟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这句话引起我很大的反思。
确实是这样的.,现在的很多父母都有自己的养老金,生活问题根本不用我们多想,而父母那么尽心尽力的照顾我们,培育我们为的又是什么呢?有人说这是本能,的确,天下的父母都一样,一心一意地为子女付出,但从不求任何回报。
亲情,它无需用任何语言表达。
那我们又为什么不能把孝顺父母作为本能呢,孝顺是应该是发自内心的。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更何况父母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
想想父母到底需要的是什么?这真的很重要,或许不是买了什么华而不实的营养品,而是有事没事关心一下父母的身体,多陪父母聊聊天。
就像著名书法家黄庭坚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那我们是不是也该认真反思一下呢?孝顺父母,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只要能让他们感到欣慰,这就够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别裁读后感为政篇以下是整理分享的论语别裁读后感为政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论语别裁读后感为政篇篇一国学大师南怀瑾对《论语》的别解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回想到初中年代初次接触《论语》一书,特别是《学而》一章,我一直只是机械地理解,但是此次经南怀瑾大师一点化,可谓是茅塞顿开,顿时生出无限的感叹出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以前只是从字面上理解:“学习而能经常地复习,不是很愉悦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别人对自己不了解而不怨恨,不是君子的胸怀吗? 可是南怀瑾大师却完全超脱了字面,敢于质疑自古以来沿用的朱熹的研究成果,强调回归原著,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品味《论语》。
虽说《论语》是本古书,可是南怀瑾却将它巧妙得与时代接轨,读来朗朗上口。
对于《论语别裁》,南怀瑾大师可谓用心良苦,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小学生到大学者,一个个恰到的鲜活的例子,犹如一剂剂催化剂,令人品味之余多了几分感慨。
孔子的学问即是做人的学问,一点不错。
南怀瑾大师仅就《学而》一章已经阐述了各个阶级,各种角色做人的道理。
目前我还只是一个普通的在校大学生,也就就自己的生活谈几点感想吧。
初入大学,我们仿佛笼中之鸟重获新生,自由得在空中翱翔。
可是天空广阔了,鸟儿便失去了方向,人也如此。
很快,我们就在人生之路上失去了方向,厌倦了每天重复的虚度光阴,时常不禁想到高中那段目标明确的奋斗生活,总算有点体会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快乐了。
尽管南怀瑾提到:其中“学“的含义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学习,学问。
而是做人做事的方法和原则,所以孔子又有每日三省其身之说。
就是告述我们,经常的反省自己做人做事的方法,既有自我批评,也有自我肯定,如是,人方能得到提高,这难道不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吗?但我觉得“悦是相对的,只有经历了失去的痛苦,才会回味曾经拥有的快乐。
时习之,时而回味之,快乐自会油然而生。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点我深有体会。
从前,只是一心埋头于功课中,根本无心交朋友。
毕业了,同学们各有去向,偶尔有老同学千里迢迢赶来作客,真的是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着实令人费解。
尽管南怀瑾大师作了详尽解释,也许是入世不深,还不能完全领会。
“人能够真正做到了为学问而学问,就不怨天、不尤人,就反问自己,为什么我站不起来?为什么我没有达到这个目的?是自己的学问、修养、做法种种的问题。
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内心里并不蕴藏怨天尤人的念头。
拿现在的观念说,这种心理是绝对健康的心理,这样才是君子。
君子才够得上做学问,够得上学习人生之道,拿现代的新观念来讲,就是讲究人生哲学的开始。
可是世上能够做到不怨天尤人的又有几人?倘若只有君子才够得上做学问,够得上学习人生之道,在未达到君子境界的前期就不该做学问了吗?又如何提升自己成为君子呢?按照南怀瑾的标准,很多人是没资格学习人生之道的,可是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提高的过程,任何人都应当在学习中进步。
南氏有这样的著作问世自然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是也不乏值得审思的地方“为政一词对于学生时代的我们显得特别遥远,感触也不是很多,但是却为解决学生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了不错的解题思路。
其实换个角度想想,生活不就是一个政治舞台,有风雨,也会见彩虹。
“子曰:为政以德,其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形形色色的人群构成了一幅巨大的生活图景,人与人的交往就运用到了诸多政治技巧。
于是又想到:孔子的学问就是做人的学问。
如果《学而》是为了修身,是为了个人修养,那么《为政》就是在《学而》的基础上拓宽了范围,融入到与别人的交往中。
孔子只提出了“为政以德,至于怎样才称得上“德,还是各执己见。
对否?全凭个人把握。
南先生说,儒家如同百货店,人生每天都必须,这话实然。
当今的人,物质越来越丰富,生活也越来越便利,科技也越来越发达,可是,心灵却越来越茫然,对于人生之道的思考相对古人来说也越来越少,问题自然越来越多,可是没有几个人能确切地回答你的问题,因为更多的人处于茫然,和你一样的茫然。
人就像生活在迷雾中,寻不到归路也找不到出路。
“在路上成了最时髦的词汇,路的尽头是什么?思索过吗?也许《论语》能够告诉我们最确切的答案。
读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心灵感到的是慰籍,有一种跨越时空,俯视千年的感觉。
我想,这应该算是在智者精神的感召下,应有的心领神会吧。
书尚未读完,陶醉仍在继续。
不过提到为政,有一点要注意:我们常发现在一些著作中,许多人认为《为政》是孔子的“政治思想,或者用现代的语汇来说,称之为“政治哲学。
在我个人研究的结果,认为这个说法是不对的。
孔子很少提到完整观念的“政治,孔子只说“为政,这点我们要特别注意。
站在学术的立场,态度要非常严谨。
我们常说一句话:“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服真理。
作学问的立场,就是“在学术面前,态度要非常严谨,服从真理。
孔子只讲“为政,不谈政治;“政治如国父所说的:“管理众人的事。
孔子所提的“为政是教化,教化是中国文化的名词,不能看成是教育。
教是教育,化是感化,但过去又不叫作感化,而叫作风化。
为政的意义包括了教化。
这个重点我们必须把握祝因此第二篇《为政》,也是谈到学问外用的道理。
大政治家的风范子曰:为政以德,其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共即“拱。
这几句话,表面上看来,非常容易懂。
孔子提出来,为政最重要是“德。
说到这里,我们要注意,春秋战国时代,“道德两个字,是很少连篇来用的,那个时候,道是道,德是德;魏晋南北朝以后,到唐宋之间,才把这两个字连起来,变成一个名词为“道德;到现在年轻人一提到道德,都当成讨厌的名词。
这是文化思想的演变。
所以我们要知道,秦汉以前,德是德;而“道与“天,在当时可说是最麻烦、最难于界说的两个字,同样的有无穷意义。
有时候“道字,是形而上的那个本体的代表;有时候是道路之道,有时候是原则或法则,像《孙子兵法》:“兵者诡道也。
这个道就是法则的意思;有时候又是道德的代表。
“天字也是这样,包含有四五个意义之多。
在同一本书,甚至在同一句里,前后的道字,所代表的意义就不同。
这个好像是中国文化的毛病,其实也是长处,尤其在古代印刷术还没有发明,一个观念用一个字来代表,用刀刻到竹简上,在当时就足以完全表达。
再说到这个“德字的意义,过去“德是表示好行为的成果和作用。
古时人解释“德者得也。
因此我们了解孔子讲的“为政以德,是好行为的成果,也和后世讲的“道德意义差不多。
如果不作深入研究,一般在学校里,就告诉学生,这里的“德就是“道德,因为学生不到相当的程度,老师也无法多搬古董来为他们作详细解说。
孔子为什么提出这个“德字,这是第一个问题。
去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受于丹的影响,附庸风雅地,买了一本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买来之后就锁进了抽屉,总是自我推脱没时间看。
今年暑假,应学校读书、做笔记的要求,总算是强迫自己静下心来读了读这本口碑极佳的《论语别裁》。
如今的我们,对国学望而生畏,这与古文晦涩难懂有关;对国学不感兴趣,也是因为“之乎者也,迂腐守旧的缘故。
初读这本书时,确实有读不下去的感觉,但坚持读十几页后渐渐地就想读了,而且越读越有味,听南怀瑾先生侃侃而谈,古今逸事,娓娓道来,人生家国,信手拈来,以微言释大义,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颇有感悟。
这本书告诉我们,对于单个人个体而言,一个人思想所在的高度,决定了一个人的宽度:包括眼界的宽度,思想的宽度,心境的宽度,和前途的宽度。
我认为说的很有道理。
在我看来,通篇所讲,不过两个词而已:“为人,“处事。
简单的两个词,几乎可以概括所有人的一生。
每个人,都不过是站在不同的位置上,用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状态,去“处事而已。
不同的处事,又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而这个不同的处事的方法的根本原因何在?就在于为人。
“为人其实是个人一切一切的根本。
而一个人为人的出发点,或者说,一个人为人所体现出来的,乃是一个人的思想。
或许,《论语别裁》是印有南怀瑾标签的南怀瑾的论语,但正是这种谈古论今,纵横开阖,旁征博引,磅礴大气的风格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很多读者不在意它是不是纯粹的孔子的论语,在意的是,这本书带给思想上的冲击。
南怀瑾先生言:《论语》传今,历经朱熹等所谓儒之大家注解,已经成皇权御人、愚人的工具,实在污秽不堪,有悖孔子思想的本意,如同“百年老店卖了假东西,砸了“金字招牌。
所以剥腐取真当做,孔家店却砸不得呀!作者在此书中注解《论语》,不借皇权,不假虎威,而以人文视角来诠释“仁、“忠、“孝、“礼、“义,恢复其本意,让人倍感亲切,符合我们现代社会人的精神需要!作者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注解《论语》时就对现行的教育导向和制度进行了无情批判。
他认为,今之教育,最大的失误,在于教育的功利性。
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一张文凭,寻得一个饭碗,而对青年的人文教育,如何做人、如何立身,视而不见。
其最终的后果就是整个社会的人文缺失、精神泯灭、信仰不在,在这个物质的天堂、人文的沙漠里,和谐何从谈起?!对于这一点我非常认同。
这个世界,人是决定性力量。
若是人文尽失、精神泯灭、信仰不在,这个世界何能不乱?!上面凌乱的文字是自己借到的和想到的一点感悟,其实直到今天才匆匆地把这本书看完,虽然以自己现在的学识和眼光还不能完全领悟本书的真谛,但看完本书之后,心里仍感叹不已!不停的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孔子思想的人性光芒。
所以,《论语》跨越几千年、传承至今,而且必将继续延续,以其人性的光辉照耀着人类前进的历程!论语别裁读后感为政篇相关文章:1.读论语别裁心得体会2.论语别裁读后感精选3篇3.《论语为政篇》读后感4.论语为政篇读后感600字5.论语别裁读书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