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篇读后感
论语为政篇读书心得(精选13篇)

论语为政篇读书心得(精选13篇)论语为政篇读书心得篇1和第一篇“学而”篇比较起来,个人觉得第二篇“为政”读起来难度就大了很多。
第一篇其实只要明白了“学问”指的是做人的道理,则每一句都可以理解它的用意。
但是第二篇中,除了几个句子是真正正面谈到政治外,其他说的似乎都是与政治没有关系的东西。
为此,我也专门去查了“政”字的意思。
在古文中,“政”也通“正”用,所以我就在想,这里是不是孔子还是在讲做人?讲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过很快我认为这样解释是很牵强的。
其实为政就是讲如何来当政,很明白不过。
不过南怀谨先生的一句注释也值得我们注意:《论语》中讲的是“为政”,不是“政治”。
孔子没有系统地去提出政治相关的概念。
根据这句注释去理解“为政”篇的句子,似乎开始有了一些头绪。
“为政”一共二十四句。
第一句讲的是为政的最高境界,然后用诗经的“思无邪”说明为政最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再后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说明为政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
接下来,用了好几句的篇幅讲“孝”,然后讲了一个为政者的修为问题,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为政者“要有见义而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胸怀”。
这样一看,为政篇的思路就很清晰了。
当然,这个思路是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中间理出来的。
我也曾试着去怀疑它,但是找不出比之更好的解释,所以我还是比较认可这个解释的。
“为政”篇有好几句话都是讲“孝”的,似乎与为政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关系很大。
我国古代都是以孝治天下,所以在这里讲“孝”是有它的意义的。
这点在“为政”第二十一句中也得到了证实: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在这一句中,孔子就明确说到:推行孝就是为政。
所以该篇中间出现了很多人问孝的情况,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此外,孔子还讲到了一个为政者的基本要求:要周而不比,即不要偏心眼;要不器,也就是说要全面发展;要温故而知新,要且学且思,还不能钻牛角尖,等等。
论语为政以德读后感800字(精选5篇)

论语为政以德读后感800字(精选5篇)论语为政以德读后感800字(精选5篇)《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看完论语,你知道怎么写好一篇论语读后感吗?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论语为政以德读后感800字”,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论语为政以德读后感800字篇1暑假里,我和妈妈一起读了《论语》。
《论语》一共有20章,是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一本书。
它主要讲述了人与人如何相处、如何勤奋学习、如何在社会上努力奋斗和如何孝敬父母的一本书。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学而第一"里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这句话。
在人生的道路上,朋友的力量是不可缺少的。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
"光凭自己单薄渺小的力量是远远不可能创造出大事业的。
由此,我想到到了管仲和鲍叔牙的友谊故事。
管仲和鲍叔牙小时候是一对好朋友。
管仲小时候家里很穷,所以常常偷鲍叔牙的钱,但鲍叔牙不但不记恨他,反倒对管仲更加友好。
几十年过去了,管仲在为公子纠争夺王位时差点杀死公子小白。
在公子小白继承王位时,鲍叔牙也成了宰相。
鲍叔牙不计前嫌还推荐管仲,可见鲍叔牙的心胸是多么宽广呀!还有一个是有关伯牙和钟子期的友谊故事,当琴师伯牙在荒山中弹琴时,樵夫钟子期竟然能够听出"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
伯牙十分高兴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但是钟子期死后,伯牙再也找不到知己了,便摔掉琴,发誓不再弹琴。
可见在一生中友谊是多么可贵,多么重要呀!这些事例让我想起了一件事:我的好朋友小董来我家玩,一开始我俩还相处挺好的,也合得来,但没过了几天,我们便经常为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吵得天昏地暗,不可开交。
最后,妈妈告诉我们俩要团结友爱,才能做好每一件事,还告诉我们"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过了几天,我的朋友小杨来我家作客,我吸取了教训,与小杨开心的度过了一天。
高中论语十二章读后感通用

高中论语十二章读后感通用《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
其中的第十二章是《为政篇》,是关于政治和治国的部分内容。
在读完这一章之后,我深受启发,对于政治和为政者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读后感。
首先,我被《为政篇》中的一些论述深深打动。
比如,“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意思是说君子不争名不争利,只争这射箭之道,也就是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这一论述表达了一种做人的态度和责任感。
在现今社会,许多人为了名利不择手段,争夺个人利益。
但是,真正的君子应该以道义为准则,追求卓越并为社会做贡献。
这一观点深深触动了我,也让我反思自己在追求个人利益与追求道义之间的平衡。
其次,《为政篇》中强调了君子的修身和治国之道。
其中有一句话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君子首先要修身养性,以敬为本,以修己来让人民安居乐业。
治国之道不能只顾及物质上的需求,更要注重道德伦理和人民的精神需求。
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繁荣昌盛,不仅仅依靠政策和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君子治国的品质和修养。
这一理念让我想到了当前一些国家的问题,许多国家的领导者只顾经济和利益,忽略了人民的需求和民生问题,从而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公平。
因此,我认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具备这种品质,注重人民的利益,引导人民向善,使国家得以和谐稳定。
最后,《为政篇》中提到了施政的方法和原则。
其中有一段说:“有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意思是说一个君子不会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这一观点告诉我们,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懂得倾听人民的声音,了解人民的需求。
只有真正理解人民,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和施政。
在现今社会,政府往往只顾自己的想法和利益,忽略了人民的声音,导致了社会的不满和不稳定。
因此,我认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注重与人民的沟通和对话,了解人民的需求和诉求,真正与人民站在一起,解决问题。
总之,《为政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发。
关于论语为政篇心得体会(通用21篇)

关于论语为政篇心得体会(通用21篇)关于论语为政篇篇1(1)天子要垂拱天下,就要代表人民的利益,实行仁德政治。
这一篇由为政开始。
主要谈论如出世立身,施展自己的社会职能。
政指的是政治,也就是政府治理,君主是天之子。
政府也就成了天下万邦的中心,万民百姓仰慕肃敬。
如果天子能够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实行仁德政治,百姓就会像众星一样环绕北斗一样。
而天子则能垂拱而治天下。
(2)孔子讲述了自己实践道德人生的经历和过程。
提出了道德礼教治国的可行性。
(解释孔子的经历)他从十五岁开始学习礼仪道德。
三十而立是说礼仪道德经过十五年的学习和实践,已经有了初步的成就,说明从礼仪道德的学习和实践阶段,进入了传播和教化的时期,有了真正克已复礼的事业,四十而不惑,说明经过十年的传播和教化,在学中知不足,在教中知困,而且有不足就补充,有困惑就解决,十年之后,便可以教学相长,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无所困惑了。
五十而知天命,是说自己再经过十年地教化传播,便知道天地自然的命运以及自然所赋予万物人类的命运,六十而顺耳,是说再经过知道天命而作的十年,从而使自己所听到的一切都觉得顺当了。
当你明白了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时候,你就不会再执着什么了,耳朵也就顺了。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说的是凡所行事言语,如同自然中的春夏秋冬一样,无善无恶,无人无我,没有规矩,也没有无规矩,自由自在无不合乎规矩。
(3)孔子对颜回的认识颜回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但整日与孔子相对言语,却从不提出问题,没有积极的反应,好像大义,什么都懂,好像愚钝但并不愚蠢,这种境界就如老子说的大智若愚,由此引发开去,只要你观察所走的路,再看到他所安心立命的事业,什么东西都隐瞒不了的。
(4)对温故而知新的解释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并列句,是说温习探索过去的史实,并且知道新近发生的事情。
光知道过去是不成的,因为时代在变化,还要知道新的,既知过去,又知现在,便可以给人做师表了。
(师表:给人学习的表率)(5)孔子说真正的君子不是一个器物。
为政之道——《论语》读后感800字

为政之道——《论语》读后感800字•相关推荐为政之道——《论语》读后感800字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为政之道——《论语》读后感80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为政之道——《论语》读后感800字1我的书架上有一本天蓝色的小书,白色的书脊,书身短小而精悍,上面赫然印着二个墨色大字—————“论语”。
这本书朴实无华,却凝聚着灼灼无尽的智慧,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万物复苏的初春,我们班主任老师方爸爸带着我们全班同学共读《论语》。
初读时,我的兴趣都在那些精辟的译文上。
慢慢的,我开始迷上这三言韵文里悠深的内蕴与意义。
我细细地读它,品它,这些文字如镜子般让我明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也觉察了自己的不足。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说:”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弃,教导别人从不疲倦,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难呢?”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孔子告诉学生们:“你们以为我有所隐瞒吗?我对我们无所隐瞒!我没有一点不向你们公开,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
”在《论语》里也强调,尊敬师长,懂得长幼有序,要学礼懂礼等。
这点,带给了我很大的感触,因为在我的成长中有许多德艺双馨、温柔和蔼的老师教育我,帮助我。
他们无私奉献,孜孜不倦,任劳任怨,在我心间播下了美好的种子,他们让我心生敬意,尊师成了我品行里特别重要的部分。
我们的班主任方爸爸已经执着地在三尺讲台精心耕耘了近三十年了。
但是,他把每一天都当作他最重要的日子,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他最亲爱的孩子。
他用智慧与情怀谱写最美的师德篇章。
我常常看见他在办公室里伏案凝眉,埋头苦作的样子;我也经常听到他与别人交谈时饱腹诗书,虚怀若谷的话语;我时刻感受到他对我们的悉心关怀与温暖呵护;我还看见过他在教室里废寝忘食,毫无怨言地改着同学们的作业……我对方爸爸充满了敬意,每次课后在校园里,远远看见方爸爸,我都有女儿见到父亲般的亲切感,当我大声地喊着:“方爸爸!”他的脸上立刻会漾起一个大大的微笑,那朵微笑,含着满满的欣慰与慈爱。
论语为政篇心得体会

论语为政篇心得体会《论语》中的为政篇是孔子对政治治理及行政领导的一些看法和指导。
这篇文章所强调的是政治领导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应如何为人民谋求福利和公正。
阅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深深地感到孔子对政治的高度重视和对人民的关注。
首先,为政者得民心是治理的基础。
治理的核心是为人民谋利和公正,而获得人民的认可和支持则需要为人民解决实际问题和关切。
这体现了孔子的人本思想,为政者应当从人民的需要和痛点出发工作,不断地完善政策,以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
其次,为政者要以德服人。
孔子主张通过道德来行使权力,而不是通过权力来行使道德。
治理需要以德治国。
这个道理是现代政治领袖应当遵循的。
诚信是为政者最重要的品质之一,一个领袖如果不诚信,则失去了公信力和人民的信任。
为了取得人民的尊重和信任,为政者需要先成为优秀的人,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这样才能够影响更多的人,并成为人民的楷模。
再者,为政者需要有一种职业操守。
职业操守是政治人士所具备的职业素质。
一个好的政治人士应当对自己的责任有清晰的认识,并始终保持高度的应对能力和诚实的态度。
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这样的政治领袖必须努力实践他们的职业诚信和责任感。
他们必须坚持真理、公正和良心,不断提高自己的格调,才能够在政治事业上做出非凡的贡献。
最后,为政必须讲究方法。
方法合理,才能够为好结果铺路。
孔子的治理思想认为,领导者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和实际意愿去规划和执行政策,同时需要有清晰的政策和愿景,并采取可行的措施。
正确的方法能够增强治理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有助于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实现治理目标。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之间的对话和互动。
其中的“为政篇”是《论语》中的重要篇章之一,内容涉及到了君臣之道、政治才能、治理原则等方面。
在阅读完《为政篇》后,我深受启发和感悟。
首先,《论语》中提到的“德”。
孔子强调君臣都要有德才能实现良好的治理。
根据《论语》中的记载,孔子对于治理的看法是:君子以德为先,政务次之。
政府的健康运转和社会的安定需要有德行高尚的君臣,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以身作则,引导他人去做好事,行正道。
对于治国治理来说,只有德行高尚的政府官员才能取信于民众,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这一观点使我深刻认识到,在现代社会,政府官员应该注重自身修养和德行的培养,只有做好“先行者”才能赢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其次,《为政篇》中的论述关于君主应当兼听则明,广纳贤士。
孔子认为君主应该善于倾听下属的建言,广纳贤才,不要独断独行。
这种开明的治理方式使我想到了现代民主政治的普遍运行。
现代社会中,君主制逐渐衰落,代替它的是各种形式的代议制政府。
代议制政府虽然取消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但在治理中,君主的职责是代表民众,听取人民的声音,表达人民的意愿。
君主要听从专家学者的建议,广纳贤才,形成一个有智慧的集体决策。
正如孔子所说,兼听则明,广纳贤士,君主需要善于聆听下属的意见,这对于现代政治同样适用。
再次,孔子对于君主的廉洁治政提出要求。
《为政篇》中提到: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民有终身之惧。
孔子强调君主要有廉洁的品德,善于履行自己的职责及义务。
君主要时刻关注百姓的福祉,时刻谨记自己的责任,才能够真正做到使民众过上安居乐业的好日子。
这种“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观念,提醒我们君主要时刻以百姓的利益为重,丢下个人的私利,做一个公正廉洁的君主,导致了长治久安的社会秩序。
最后,我在阅读《为政篇》时,也为孔子对于教育的重视而深受感动。
孔子认为,君主应该以教育为基础,广泛培养人才,提升国家的整体素质。
论语别裁读后感为政篇

论语别裁读后感为政篇论语别裁读后感为政篇篇一国学大师南怀瑾对《论语》的别解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回想到初中年代初次接触《论语》一书,特别是《学而》一章,我一直只是机械地理解,但是此次经南怀瑾大师一点化,可谓是茅塞顿开,顿时生出无限的感叹出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以前只是从字面上理解:“学习而能经常地复习,不是很愉悦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别人对自己不了解而不怨恨,不是君子的胸怀吗?” 可是南怀瑾大师却完全超脱了字面,敢于质疑自古以来沿用的朱熹的研究成果,强调原著,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品味《论语》。
虽说《论语》是本古书,可是南怀瑾却将它巧妙得与时代接轨,读来朗朗上口。
对于《论语别裁》,南怀瑾大师可谓用心良苦,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小学生到大学者,一个个恰到的鲜活的例子,犹如一剂剂催化剂,令人品味之余多了几分感慨。
孔子的学问即是做人的学问,一点不错。
南怀瑾大师仅就《学而》一章已经阐述了各个阶级,各种角色做人的道理。
目前我还只是一个普通的在校大学生,也就就自己的生活谈几点感想吧。
初入大学,我们仿佛笼中之鸟重获新生,自由得在空中翱翔。
可是天空广阔了,鸟儿便失去了方向,人也如此。
很快,我们就在人生之路上失去了方向,厌倦了每天重复的虚度光阴,时常不禁想到高中那段目标明确的奋斗生活,总算有点体会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快乐了。
尽管南怀瑾提到:其中“学“的含义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学习,学问。
而是做人做事的方法和原则,所以孔子又有每日三省其身之说。
就是告述我们,经常的反省自己做人做事的方法,既有自我批评,也有自我肯定,如是,人方能得到提高,这难道不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吗?但我觉得“悦”是相对的,只有经历了失去的痛苦,才会回味曾经拥有的快乐。
时习之,时而回味之,快乐自会油然而生。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点我深有体会。
从前,只是一心埋头于功课中,根本无心交朋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一)
和第一篇学而篇比较起来,个人觉得第二篇为政读起来难度就大了很多。
第一篇其实只要明白了学问指的是做人的道理,则每一句都可以理解它的用意。
但是第二篇中,除了几个句子是真正正面谈到政治外,其他说的似乎都是与政治没有关系的东西。
为此,我也专门去查了政字的意思。
在古文中,政也通正用,所以我就在想,这里是不是孔子还是在讲做人?讲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过很快我认为这样解释是很牵强的。
其实为政就是讲如何来当政,很明白不过。
不过南怀谨先生的一句注释也值得我们注意:《论语》中讲的是为政,不是政治。
孔子没有系统地去提出政治相关的概念。
根据这句注释去理解为政篇的句子,似乎开始有了一些头绪。
为政一共二十四句。
第一句讲的是为政的最高境界,然后用诗经的思无邪说明为政最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再后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说明为政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
接下来,用了好几句的篇幅讲孝,然后讲了一个为政者的修为问题,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为政者要有见义而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胸怀。
这样一看,为政篇的思路就很清晰了。
当然,这个思路是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中间理出来的。
我也曾试着去怀疑它,但是找不出比之更好的解释,所以我还是比较认可这个解释的。
为政篇有好几句话都是讲孝的,似乎与为政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关系很大。
我国古代都是以孝治天下,所以在这里讲孝是有它的意义的。
这点在为政第二十一句中也得到了证实: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在这一句中,孔子就明确说到:推行孝就是为政。
所以该篇中间出现了很多人问孝的情况,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此外,孔子还讲到了一个为政者的基本要求:要周而不比,即不要偏心眼;要不器,也就是说要全面发展;要温故而知新,要且学且思,还不能钻牛角尖,等等。
不过,虽然为政不能翻译成做一个正直的人,但是可以看出,这些为政的道理,放小了看,也都是做人的道理,这点在后面的章节中也有体现。
所以我个人认为,《论语》总体讲的还是做人,还是学而篇说的学问。
不管是讲为政也好,还是后面讲礼、仁也好,孔子的主张都是从自身做人入手,就像第一章所讲的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
我想这也应该是学而篇作为开篇的原因吧。
整体来说,为政篇给我的启发不如学而篇多,可能是为政这个话题对我们这些一般人来说,没有如何做人更贴近。
不过在专家的解释中,我还是体会到了《论语》文章布局的特点,对中间的一些话也还是有一些体会。
我想,只要能学到一点东西,也是很好的事情。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二)
众所周知,论语每篇的标题是以文章的前二个字来命名的,当然除去子曰,因为,这两字出现的频率太高。
为政篇,初步看去,好像比较乱,好像并不是在说为政,而是在讲孝,讲君子,将信用。
其实,都是在围绕为政这个主题展开的,第一句是主旨,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接着,孔子从思无邪,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孝无违、孝敬,从君子不器,先行言后从之,周而不比,
以上这些说都是在围绕一个字展开——德,德代表着礼,代表着孝,代表着君子。
曾国藩曾说过,德者,若水之源,树之本;才若水之流,树之叶,大概是这个意思,大概也是受我们伟大孔子的思想影响。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有两句关于谈论学习的经典名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可能很多人会以为这两句出自学而篇,没想到却是在为政篇,乍看,我也是颇觉新鲜,过后,我觉得也很正常,无论从政,为学,都是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肯定要注意学与思的结合,这也就是为什么高学历的人才,有时候,某个专业的问题跟他所研究的专业无直接的相关性,但却能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玄妙之门也!
最后,有一点对现在为政者都颇具借鉴意义的是: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这段话我觉得现在有志于从政而又摸不着门道的人,可以用心慢慢去琢磨,去悟,在中国的政治里,这绝对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比马克思的资本论都更厉害。
对于刚从大学毕业长期处于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而言,更是值得谨记!
当然,学而篇谈到与朋友交很重要的一点——信用,其实,为政也一样,这不,孔子就说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就像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前提,所以,无论你是从政,还是为学,都是不可缺少的。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三)
《论语》为政篇,是学而篇的一个延续,学习之初要有美德,学习运用中,美德之用也是无法或缺的。
如开篇第一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才会使自己像北极星一样,别的星辰都围绕它。
就说明了,德的重要性,这也说明为政之人同样也需要有诸多的美德才可达到,此种效果。
围绕德这个主题,《论语》为政篇讲到何为孝,讲君子不器,讲信之重要性,德是为政之源,使看似散乱的为政篇,主题鲜明,条理清晰。
在德的主题下,又穿插了学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谈论学习的名言,很难和为政相联系,但是无论做什么,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都是学习、实践、思考,再学习、再实践,在思考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是学与思的结合,只有如此才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
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从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就可得知,只要懂得学与思的结合就没有愚蠢的人。
孔子言传身教,以自身所感教育学生,学与思的结合受益终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不致迷惑,五十岁能领悟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七十岁能随心所欲,有任何念头不会越出规矩。
因此德是做人之先,成事之基,学与思是达到成事目的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