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路篇读后感
论语子路篇读后感

论语子路篇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中的“子路篇”是其中的一篇。
这篇文章中,孔子和他的学生子路进行了一场深入的对话,探讨了人生道德、修养和处世之道。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启发,对人生和处世之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论语》子路篇中,孔子教导子路说,“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孔子告诉子路,他每天都要三次反省自己的行为和言论,以确保自己没有偏离正道。
这种自我反省的态度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意识到了做一个善良、正直的人是多么重要。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忙于工作和生活,很少有时间来反省自己的言行。
然而,孔子的这种自省之道却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反省自己,才能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人。
另外,孔子还告诉子路,“君子不器”,这句话让我深有感触。
孔子告诉子路,一个真正的君子不应该像器物一样被束缚在某种特定的形式中,而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这种精神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意识到了一个人应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不应该被外界的影响所左右。
在现代社会,很多人都受到外界的影响,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然而,孔子的这种思想却告诉我们,只有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此外,在《论语》子路篇中,孔子还告诉子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孔子告诉子路,一个人不应该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该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这种思想让我深有感触,也让我意识到了一个人应该更多地关心他人,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别人对自己的了解。
在现代社会,很多人都只关心自己,而忽视了他人的感受。
然而,孔子的这种思想却告诉我们,只有更多地关心他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人情味的人。
通过阅读《论语》子路篇,我对人生和处世之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孔子的思想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意识到了做一个善良、正直的人是多么重要,也让我意识到了一个人应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应该被外界的影响所左右,更让我意识到了一个人应该更多地关心他人,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别人对自己的了解。
论语子路篇心得

论语子路篇心得子路篇出自《论语》,共有30章,本篇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其中有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教育思想,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品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论语子路篇心得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论语子路篇心得篇一这一篇有很多章值得反复读,我最受启发的是第十八章。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读到这段话,我忍不住再一次翻看先生整理的《外婆读“母女捡垃圾”有感》这篇文章。
读着又忍不住幸福流泪:我的妈妈,一直就这样包容女儿、支持女儿。
自成人以来,对妈妈的感情越来越淡,直到自己做了妈妈,方知养儿不容易。
幸运的遇见伏羲教育,在教育孩子、管理班级中遇到种种疑惑,才开始反观自己,究竟懂多少父母心?林老师此次的重锤,我和女儿相互搀扶着坚持12个小时,完成任务,亲情的流淌,柔软了两颗心。
人生又未尝不如此,疲惫时,家人暖暖的一杯茶给我们空间;想放弃时,家人信任的一句话给我们力量;这种接纳、包容和体谅,正是孔子所提倡的“亲亲之隐”,儒家的温情生动呈现。
中国民间有“护犊子”的说法,当然不能无原则的护,过犹不及,终会害了孩子。
法与情、礼与义,把握国家大义为先的大原则而又不失亲情之温暖。
现在一切向西方看齐,只讲法不讲情,割裂人与人、人与万物的关系。
与“秃头的十字架”文化相比,我更为孔子的智慧所折服,也为自己以前误解儒家就是一板一眼的死板而脸红。
反思在教育生活中,为人父母老师要明确哪些行为是可以隐?哪些不可?什么程度可以点破孩子?这与《礼记.学记》的“道而弗牵,开而弗达,强而弗抑”无异。
每个孩子个性特点不同,短时记忆力差异大,不能一刀切,要关注的是学生学习态度,所以老师要善于观察、辨别和发现孩子的状态。
有时孩子犯错误,他自己心里也很难受,批评之后应该接纳他、帮助他,才能达到效果。
这周“磨”邓子羿的事情让我深切体会到这一点。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读后感六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读后感六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读后感1 孔子先鼓励大家,“不要因为我比各位年长几岁,就不敢说话了。
都随便说说自己的志向吧。
”子路马上站起来主动回答,“率尔”二字就明白看得出他的个性,直爽,有些莽撞。
他的回答也挺不谦虚的,“千乘之国”已经挺大的,还要在其他大国之间,还要有战争,有饥荒,让他子路治理3年,他都可以搞得定。
所以他说完后,孔子冷笑了一声“夫子哂之”。
孔子这么一冷笑,气氛马上就紧张了。
接下来没人敢说话,孔子只好点名:“冉求,你的志向呢?”冉有看到子路被收拾了,就小心翼翼地说,“大小六七十里的国家吧”,说完觉得还是可能被老师批评,赶紧补充说,“或者五六十里的吧”。
这里的“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一个改口,非常有趣。
冉有接着说,“给我三年,我可以让百姓吃饱饭”,然后赶紧再谦虚一下“至于礼乐教育,还是让君子(更厉害的人)来完成吧”。
孔子没表态,接着点名:“公西赤,你呢?”公西华看冉有这么说都不行,就更谦虚了,说:“我不敢说我能干做什么,只敢说我想学什么吧。
宗庙上(诸侯)会盟的时候,穿戴好礼服,我就做个地位比较低的小司仪吧。
”孔子接着点名:“曾点,你呢?”这时候我们才知道,曾点在旁边弹瑟伴奏。
但曾点没有一听老师喊,就停下来,而是先放缓弹奏,“鼓瑟希”,然后才收好尾音,“铿尔”。
可见曾点此时的从容不迫,既不像子路那么莽撞,也比冉有、公西华要淡定。
曾点说,“我和他们三个人的不太一样。
”孔子说,“没有关系,只不过是说说志向罢了。
”然后曾点给了一个特别跑题的回答:“到了晚春,春天的服装已经做好的时候,五六个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少年人,在沂水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去。
”孔子不自禁地说道:“哎呀!我和你一样,我和你一样!”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读后感2 中学的时候读过一篇课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又勾起了学游泳的欲望。
在两千多年前的某一天,孔子与大伙儿探讨理想抱负,子路、冉有、公西华先后娓娓道来,谈了自己在治国、富民、礼仪方面的宏图大略。
论语子路篇读后感

论语子路篇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的“子路篇”是其中的一部分。
读完“子路篇”后,我深受启发,感悟颇多。
“子路篇”主要记载了孔子与弟子子路的对话和言行,其中包含了孔子对于君子的品德修养、学问修养以及为人处世的教诲。
通过这些对话和言行,我们可以深刻地领悟到孔子对于人生道德和人格修养的深刻见解。
首先,孔子在“子路篇”中对于君子的品德修养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他认为君子应当有宽容、仁爱、忠诚、诚实的品德,要做到言行一致,言出必行。
他强调了君子应当有的高尚品质,这些品质不仅在于言语和行为上的表现,更在于内心的修养和自律。
这种对于品德修养的强调,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孔子对于人的高尚要求,也让我意识到了自己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其次,孔子在“子路篇”中对于学问修养也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他认为学问应当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而不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
他主张要以德行来衡量一个人的学问,而不是只看他的学识多少。
这种对于学问的理解,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学问的真正意义,也让我明白了学问与修养的内在联系。
最后,孔子在“子路篇”中对于为人处世的教诲也是非常重要的。
他强调了要做到诚实守信,要尊重长者,要尊重他人的意见,要学会宽容和谦逊。
这些教诲,对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处世态度和行为举止都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作用,让我们认识到了为人处世的重要性和方法。
通过阅读“子路篇”,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孔子对于人生道德和人格修养的深刻见解,也让我意识到了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和欠缺。
我会在以后的生活中,努力去践行孔子的教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个真正的君子。
同时,我也会不断地学习和钻研孔子的思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和学问修养,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感谢孔子的教诲,让我受益匪浅。
论语译注子路篇第十三读后感

论语译注子路篇第十三读后感这一篇里,子路的形象特别鲜活。
子路啊,他是个急性子,感觉像班里那种特别热情,啥事儿都想第一个冲上去干的同学。
孔子就像那个有耐心的班主任,时不时地给他指点一二。
比如说,子路问孔子怎么治理国家,孔子就给他列了一堆要点,像“先之劳之”“无倦”啥的。
这就好比班主任告诉那个积极的学生,你想当班长管理班级啊,你得自己先带头做榜样,还得勤劳,可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我就想,这放在现在的工作里也一样适用啊,要是想当个小领导,自己在那偷懒,还想指挥别人,谁能服你呢?还有那个“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的说法,特别有道理。
就像玩游戏得先知道游戏规则一样,在社会里做事,名分得正。
要是名分不正,就像你打着厨师的旗号,结果做出来的菜一塌糊涂,大家肯定不认你这个厨师,那后面的事儿就全乱套了。
这让我想到在学校里,每个社团都有自己的职责和定位,如果一个学术社团天天组织娱乐活动,那肯定名不正言不顺,最后啥目标也达不成。
这一篇里还提到了好多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感觉君子就像是游戏里那些有着高级装备和技能,还特别有道德操守的角色,小人就像是那些投机取巧,还老是使坏心眼的家伙。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心怀宽广,小人整天愁眉苦脸,算计这个算计那个。
我就想啊,做人还是得做君子,虽然可能会吃点小亏,但心里舒坦啊。
要是整天像小人那样算计,估计头发都得掉光,还不招人待见。
不过呢,这一篇里有些话也让我有点小困惑。
比如说“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我就在想,真的只要有善人治理国家一百年,就能消除残暴和杀戮吗?这世界好像没这么简单呢。
但再仔细琢磨琢磨,也许这是一种美好的理想,是告诉大家善良和仁政的力量是很强大的。
就像我们玩那种建设类的游戏,虽然很难达到完美的结局,但一直朝着好的方向努力,总会让游戏里的世界变得更美好。
总的来说,读子路篇第十三就像在智慧的海洋里捞了一网鱼,有能直接下锅煮了吃的大鱼(那些很容易理解和应用的道理),也有一些看起来有点奇怪,得慢慢研究怎么吃的小鱼(那些有点困惑的句子)。
《论语·子路篇》读后感

《论语·子路篇》读后感《论语·子路篇》读后感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子路篇》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打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
”不可不说,《论语》是一部凝聚着先贤智慧的经典。
这个假期,我诵读了其中的十余篇。
接下来,我摘取《子路篇》中的几个片段来浅谈我的感想与发现。
《论语·子路篇》第三部分主要内容是子路认为孔子重视名分有些迂腐,于是孔子向他阐述“正名”的重要性:“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民无所措手足。
”图片孔子一番推理式的教诲,虽然称不上文采斐然,但却环环紧扣,观点鲜明,估计子路听后也大有收获吧。
这不禁让我想起欧洲的一首小诗:少了一个铁钉,丢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只马掌,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失了一个国家。
这与孔子的理论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感受到“细节决定成败”,故“一步,一步,步步谨慎:一念,一念,念念留心。
”《子路篇》第四部分讲樊迟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想学习农事而孔子表示反对。
樊迟出门后,孔子感叹道:“小人哉,樊须也!”樊迟的初衷是好的.,而孔子却称他为“小人”,可见“小人”的含义不全是“道德败坏的人”,还有“不懂‘道’的凡夫俗子”这一类的意思。
诚如是,则许多语句的意义都可以重新进行解读(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句,应该是不懂“道”,不豁达的人,才会经常忧愁)。
这种观点在同篇第二十部分也可得到支持:文中,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从古至今,“言必信,行必果”被许多人奉为信条,应该是良好的品质,而孔子却说这种人是“小人”,大概也是说他们没有达到真正的“道”的境界吧。
诵读《论语·子路篇》,不仅让我汲取到了古人的智慧,还令我获得了新知,我大概也算得上是“受益匪浅”了吧。
论语子路第十三读后感

论语子路第十三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其中的《子路第十三》是《论语》中的一篇,通过对这篇文章的阅读,我深刻感受到了孔子的智慧和思想,也对自己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子路第十三》中,孔子教导子路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注重行动而不是口头上的空谈。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那些口若悬河,却缺乏实际行动的人。
他们总是能够说出一些动听的话语,却很少能够将这些话语付诸实践。
而真正的君子则不同,他们更注重实际行动,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展现自己的品格和修养。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言行一致才是一个人真正的修养所在。
另外,孔子还告诉子路说,“君子恭而无礼。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有礼貌,但不应该过于拘泥于礼节。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都过于注重礼节,甚至有些人将礼节看作是一种虚伪的表现。
然而,孔子却告诉我们,真正的君子应该是恭敬有礼的,但不应该过于拘泥于礼节。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礼节只是一种表面的形式,真正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和品德。
通过对《子路第十三》的阅读,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自己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我意识到,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注重行动而不是口头上的空谈,应该有礼貌,但不应该过于拘泥于礼节。
我会努力将这些思想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品德,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通过阅读《论语》,感受到孔子的智慧和思想,从而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品德。
论语译注子路篇第十三读后感

论语译注子路篇第十三读后感这一篇里有好多话都特别有意思,而且感觉特别接地气。
比如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就像我们现在做事情一样,要是名分、定位都没搞清楚,说起话来都没底气,那事情肯定办不好啊。
这就好比一个团队里,大家都不知道谁负责啥,那工作起来肯定乱套。
我突然就想到我们小组做项目的时候,如果一开始没明确好各自的任务,到后面执行的时候就会互相推诿,或者干着干着就发现活儿都重了或者漏了,这可不就是“名不正,言不顺,事不成”嘛。
还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简直就是在说那些当领导的或者当家长的呢。
你要是自己做得正,不用下命令,别人都愿意跟着你干。
就像那些特别优秀的老师,他们自己品德高尚、知识渊博,学生们自然就会被吸引,好好学习。
反过来,要是自己都做不好,光在那喊口号让别人做这做那,谁会听呢?我就想起我邻居家的小孩,他爸妈自己天天抱着手机玩,还一个劲地让孩子去看书学习,那孩子能听才怪呢。
子路这个人也特别有趣,感觉他是个急性子,直来直去的。
他问孔子一些问题的时候,就像我们现在那些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学生。
他的这种性格让我觉得很可爱,虽然有时候可能会显得有点莽撞,但他这种对知识、对道理的渴望是很值得学习的。
不过这一篇里有些话也挺难理解的,像那些关于治理国家的大道理,什么“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诚哉是言也!”感觉离我有点远。
但是仔细想想,其实也和我们的生活有联系。
一个国家要是想变得美好,就得有很多善良的人不断努力,而我们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不也是要做个善良的人,让周围的环境变得更好吗?读完这一篇,我感觉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就像是身边的智慧老人和一群积极向上的年轻人,他们讨论的东西虽然是几千年前的,但在今天仍然能给我们很多启示,就像在黑暗中给我们点了一盏灯,让我们在做人做事的道路上能看得更清楚一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子路篇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论语子路篇读后感
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打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
”不可不说,《论语》是一部凝聚着先贤智慧的经典。
这个假期,我诵读了其中的十余篇。
接下来,我摘取《子路篇》中的几个片段来浅谈我的感想与发现。
《论语·子路篇》第三部分主要内容是子路认为孔子重视名分有些迂腐,于是孔子向他阐述“正名”的重要性:“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民无所措手足。
”图片孔子一番推理式的教诲,虽然称不上文采斐然,但却环环紧扣,观点鲜明,估计子路听后也大有收获吧。
这不禁让我想起欧洲的一首小诗:
少了一个铁钉,丢了一只马掌;
丢了一只马掌,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
败了一场战役,失了一个国家。
这与孔子的理论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感受到“细节决定成败”,故“一步,一步,步步谨慎:一念,一念,念念留心。
”
《子路篇》第四部分讲樊迟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想学习农事而孔子表示反对。
樊迟出门后,孔子感叹道:“小人哉,樊须也!”樊迟
的初衷是好的,而孔子却称他为“小人”,可见“小人”的含义不全是“道德败坏的人”,还有“不懂‘道’的凡夫俗子”这一类的意思。
诚如是,则许多语句的意义都可以重新进行解读(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句,应该是不懂“道”,不豁达的人,才会经常忧愁)。
这种观点在同篇第二十部分也可得到支持:文中,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从古至今,“言必信,行必果”被许多人奉为信条,应该是良好的品质,而孔子却说这种人是“小人”,大概也是说他们没有达到真正的“道”的境界吧。
诵读《论语·子路篇》,不仅让我汲取到了古人的智慧,还令我获得了新知,我大概也算得上是“受益匪浅”了吧。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