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读书感悟500字五篇

合集下载

关于《论语》读后感500字5篇

关于《论语》读后感500字5篇

关于《论语》读后感500字5篇不论是“品三国”,还是“论语、庄子心得”,都是他们对古代文化典籍的一种个人化解读和翻译。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语读后感500字,欢迎阅读。

论语读后感500字一我觉得,在道德方面,东方更重视实践而不是理论。

老子说:“圣人行不言之教”。

道德更多的不是用来讲的,也讲不出来。

所以论语中“仁”字凡一百零九见(《论语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徐志刚,序P3),但却通篇没有定论。

孔子在教导弟子的时候,总是言传身教,因材之异而施教。

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弟子体会到什么是“仁”。

或许后来孔子死了,他的弟子也老了,再传弟子为了能让后人能够受到如师在侧般的指导,才从先师的生活中截出一个个片断,整理出一部《论语》。

(当然,这纯属我的想象,没有什么依据) 正是因为《论语》来自生活,是生活鲜活的再现,所以我们才应该用一种独特的方法去读它。

个人认为,与其风格比较像的一部书是晋代的《世说新语》。

我们怎样读《世说新语》的?我想大多数人如果不是出于学术目的(例如需要写一篇论文或读书报道什么的),一定不会去分析它的中心,分析某段话是多么曲折地表达了一个多么深刻的学术理论——我们大都会把它当成一种生活的纪录,以一种闲心来读它。

我觉得,其实闲谈的心境才是最适合读这样的书的。

读到会意处,拊掌一笑,自然就理解了他要表达什么。

或许比条条框框地分析加分解来得好一些。

当然,这是读书的高境界。

我做不到。

若要用一句话来归纳《论语》讲了什么,我觉得应该是“如何做人”。

做人和做学问是不同的。

做学问也许还能在纸上做,做人却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

读教人做人的书,自然要放到生活中去读而不是仅仅在纸上读,到故纸堆中去寻找疑问的解答。

论语读后感500字二我觉得,在道德方面,东方更重视实践而不是理论。

老子说:“圣人行不言之教”。

道德更多的不是用来讲的,也讲不出来。

所以论语中“仁”字凡一百零九见(《论语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徐志刚,序P3),但却通篇没有定论。

关于《论语》读后感500字6篇

关于《论语》读后感500字6篇

关于《论语》读后感500字6篇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文学家,我读了他的《论语》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孔子诲人不倦、才高八斗的智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论语》读后感,欢迎借鉴参考。

《论语》读后感一读了《论语》一书,我感触很深,不但学到了许多知识,而且还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华。

所谓《论语》,即孔子及其弟子编纂的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它是我国一部最早的语录体散文,其作者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批判家,还是我国第一个系统阐述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深远影响。

《论语》一书是孔子学说的体现,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即“爱人”这是孔子认为的最高的道德准则和品质。

其中几则令我印象颇深。

第一则当然就是开篇第一章的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学习知识以后,在一定的时候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处而来,不也是快乐的嘛!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养高的人嘛!多么勤奋的人,多么乐观的人,多么大度的人,这样的人不为君子谁为君子?这值得我们学习。

学后复习,不仅会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还会从旧的知识中领悟到新的东西,就是“温故而知新”,这样岂不是一举两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而来,大家在一起讨论共同的兴趣、共同的喜好,一起交流生活、交流学习,真的是很快乐。

别人不理解自己,这是很正常的事,因为世界上有这么多人,每个人的思想、喜好都不相同,我们没有必要去为此恼恨、恼怒,应该用宽容大度的心去理解别人,去原谅别人,这样的人才可以被称得“君子”。

孔子不仅仅是勤奋、乐观、大度的人,还是一个谦虚的人,在述而第七中的第二则: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里,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孔子真是太谦虚了,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所说所做有很多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如此重要的伟人,还说出如此自谦的话,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论语》经典名著读后感五篇

《论语》经典名著读后感五篇

《论语》经典名著读后感五篇《论语》经典名著读后感五篇1以前刚读《论语》的时候,最喜欢最后一句,前面其他的几句都忽略掉了。

后来渐渐的发现,其实算算看,从“志于学”,到“而立”,到“不惑”,在真实修养上,都非常不容易的事。

当然,最喜欢的,还是最后这句,“从心所欲,不逾矩”。

庄子里有一这样段:惠施说有个大树很大,但是什么用也没有,说庄子的学说就是这样,不被世人所容纳。

庄子说,你有这样的大树,“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庄子的文辞非常美,可是仔细一想就会知道,这段话,本身就像惠施的批评一样,大而无用。

为什么这样说?你看,树可以找得到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其实严格来说,树都很难找到这样的环境——人能吗?谁能离开其他的人独自生活?谁也不能,就像电影《东方不败》说得那样,令狐冲要退出江湖,任我行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能逃到哪里副去?”向往自由是人的本性,但是现实的社会又充满种种有形的无形的规矩,让人不能逾越,比如各种法律、风俗、礼数等等,这固然是社会所必须,但确实又让人感到约束,于是生活中总有许多想做的事而不能做,想说的话而不能说,这也是人生的一种痛苦吧。

对于这样的种种有形的无形的规矩,有几种态度。

硬是反抗,是一种,比如像有一句话说“不自由,毋宁死”就有抗的味道。

再一种就是屈从,彻底放弃自我,完全随顺社会。

再有一种就是逃避,比如陶渊明似的形形色色的隐士。

浩然觉得这几种态度都不如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境界高妙。

孔子人这句话,实在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值得向往。

因为他既成就了内心的自由,又不违背世俗的规矩。

《论语》经典名著读后感五篇2真理是最朴素的,就好像春天永远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当我捧起《论语》时,就好像坐在杏坛之下、白果树旁,听圣人谆谆的教导,如沐春风,心灵在激荡中得到慰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读后感500字6篇

《论语》读后感500字6篇

《论语》读后感500字6篇《论语》是儒家最主要的经典之一,关于它的得名历来多以为是因根据“论”的“论纂”之意。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论语》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读后感篇1《论语》这本书虽然只是一些只言片语和对话,但却包含了文,史,哲,人生,教育,社会生活等多方面。

《论语》中有一些经典名言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巧言令色,鲜矣仁。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一篇中孔子谈到孝悌忠信等行为规范和做人的原则。

比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孔子看来,孝弟乃做人立世之根本。

每个人如果对父母不尊敬侍奉,对兄长不听命维护,社会就乱套了。

孝,悌,忠,信,是孔子经常涉及到的命题,也是孔子用以衡量做人的尺子。

用今天的道德标准衡量,这些虽然并不是全都适合,但基本是合理的。

毕竟跟封建社会不一样了,现在的人有了自己的规范,例如我们反对古人的"愚忠"、"愚孝"。

几千年过去了,可是孔子在做人与学习的关系问题上,所强调的做人第一,首先做好人,到现在依然受到肯定。

《为政》一篇也谈到了人生的修养。

孔子把孝的问题,礼节的问题,忠信的问题,义勇的问题看得很重。

认为一个人不具备这些品格,就谈不上有道德,也就无法立足于社会,更无法治理国家。

另外,孔子对许多日常言行举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止,是知也。

"孔子向我们强调了做人要实事求是,别不懂装懂。

2、"先引其炎而后从之。

"则教到了我们要有重视实际的求实精神。

3、"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

"表露出孔子轻言重行的倾向。

我们可以从这些言论中学到孔子的思想,而对于我们当代人的人生取向也是有很大指引。

论语读后感500字优秀作文6篇

论语读后感500字优秀作文6篇

论语读后感500字优秀作文6篇论语读后感500字优秀作文1其实论语这本书我已经读了整整一个学期了,因为他是文言文的,而且道理都很深奥,内容也很多,所以读起来很慢,但是却很上瘾,因为他确实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正如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这样的语句,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对学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当然也有一些是我不能接受的一些知识,任何一本书都有它的局限性,论语是春秋时期孔子写的一部儒家经典,有一些东西还是不适合现今这个时代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

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

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

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

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一部《论语》让我感悟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后人的借鉴。

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相契合。

儒学的那种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归宿的。

正如《论语雍也》中所提到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读后感500字优秀作文2在春秋那个年代,能出现一本论语真的是超越时代的,之所以这本书呢能两千年来都能一直受到大家的人口,其魅力可想而知。

关于《论语》的读后感500字(精选30篇)

关于《论语》的读后感500字(精选30篇)

《论语》的读后感500字关于《论语》的读后感500字(精选30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论语》的读后感500字(精选3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的读后感500字1于丹老师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

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

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

“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对于我来说,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间、夫妻之间,一些生活中的琐事,抑郁于胸。

“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

”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又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

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读后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

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

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论语》的读后感500字2寒假中,我在爸爸的要求下,背完了《论语》,使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初步的体会。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语录体著作,涵盖了哲学、政治、伦理、文学、道德等诸多方面,内容十分广泛,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论语读后感范文500字(通用18篇)

论语读后感范文500字(通用18篇)

论语读后感500字论语读后感范文500字(通用18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读后感范文500字,欢迎阅读与收藏。

论语读后感500字篇1这几天我读了《论语》,觉得这句话不错,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友,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对品德高尚的人肃然起敬;侍奉父母能尽全力;服侍君主可以不惜生命;与朋友交往,能言而有信。

这样的人即使没读过书,别人也会认为他读过书。

在我们生活中,也要讲文明、讲礼貌,这样的话,别人才会认为你是一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

这也是为什么《论语》要这么说的原因吧。

我们每天走进校园时,都要向在大门口值勤的老师问声好,以表达谢意;老师也微笑着点着头表示赞许。

不管在校园内外见到老师问好时,老师的心理便会有丝丝暖意,就像被春天暖暖阳光照过一样。

我认为同学之间也要讲礼貌,有一次,一个同学撞倒了我,却连一句道歉的话都没有,大家都认为他没教养。

还有一次,在餐厅排队吃饭时,一个同学突然插了队,别的同学让他按秩序排队,他竟然还动手打人;这时,他在大家心中的位置就大打了折扣。

作为一个学生,不光要学习好,还要思想品德好,在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在家要孝敬父母,有一颗感恩的心。

在生活中,处处有文明,处处讲礼貌,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吧,争做一个文明人吧。

论语读后感500字篇2《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

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在历代的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在这众多的千古名句中,我最欣赏的一句是:“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句话意思是告诉人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话要讲究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当这样做时还有余力时,才可以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它以“孝悌”为根本,“谨”“信”“爱”为行为规范,以“仁”为核心,以“仁”为奋斗目标。

儒家经典《论语》读后感5篇

儒家经典《论语》读后感5篇

儒家经典《论语》读后感5篇《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论语读后感(一)《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著作之一,它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以语录体对话文体记叙了孔子及其教弟子的人生痕迹,以及他们心灵的追求。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宋开国宰相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论语》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称为东方的《圣经》。

孔子的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涉及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常言道:百行孝为先。

孔子也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其意思是如今所谓的孝,是说能养活父母就可以了。

然而至于狗和马,都能得到饲养。

如果对父母不恭恭敬敬,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是的,孝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是,孝顺不仅仅是能养活父母,而是要和颜悦色地对待他们,使他们得以安享晚年,此之为大孝。

对呀,如果只是养活他们,别的就一切都不理,那与对待猪狗又有什么不同呢?所以,孝顺要真心用孝德去对待自己的父母。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一个没有信用的人,在社会生活是很难立足的。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治理国家也应该讲求诚信。

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

可见,讲求信用不但是君子有的品德,还能给人们带来福运。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读后感读书感悟500字五篇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关于《论语》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论语》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行,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

《论语》这本书告诉了我们许多人事间的道理,它能让我们品德高尚,更能让我们学到很多哲理性的知识。

如我们在学《论语十则》时,里面既有讲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又有讲思
想修养的。

其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是学习了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
考不学习就会有害。

它告诉我们。

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拖累,从而被书本表
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而如果只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
更加危险。

因此,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

还有一句” 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的意思是碰到了寒冷的冬季,这以后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说明了我们应当像松柏一样坚韧不拔,无论在任何处境都应坚贞不屈。

然而,《论语》毕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是
它又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而经典是不会过期的,因此我们要学会科学地继承这些中华传统文化,宣扬祖先们的博大精深。

总的来说,《论语》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启迪着我们的心灵,它告诉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修身养性。

我们在生活中,对于这些哲理中的要求我们能做到的就尽量做到,不能做到的也不能完全忽视,只要
我们每个人按照自己的理解能做到最好,才算我们真正领悟到了一些真谛。

有人说过:“人做好了,世界也就做好了。

”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完善自我,让这个世界更加和谐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虽然我并不是很理解学习《论语》的作用竟然有如此之大,但这个周,通过对我们班的论语一角的学习,我了解了一条条《论语》里蕴含的知识,发现它对我们的学习真的很有帮助。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让我感触很深。

她的意思是:拥有
知识的人不如爱好知识的人;喜爱知识的人不如以学知识为乐趣的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
对知识产生兴趣,只有对”知“乐而为之,才能不断积累更渊博的知识。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我的古筝学习。

最初,我因为她优美的旋律和音色而喜欢上了她,
但枯燥的日复一日的练习却让我几次都想放弃,坚持到现在,我已经慢慢体会到了,古筝
带给我的乐趣,每天的练习也不再只是完成作业。

我还发现一个秘密,要是我这个周喜欢练了,总会有很大进步,要是这个周应付了,不仅没有提高,可能还会后退,所以我觉得孔子的这句话真对,对学习的内容有兴趣、用心才能学得好,取得更好的成绩。

现在,我
已经把学古筝当作一种乐趣了,只是还不够深,应该继续努力。

再看看其它学科,总是喜欢的,感兴趣的学得更好些。

我的数学不太好,常常会出一
些不该错的题。

结合《论语》里的这句话,再看着班上的数学尖子生们,我发现她们非常喜爱数学,常常以解题为乐趣。

而我,还只是把它当作一门知识课,不喜欢深入思考。


在我知道了我和他们的主要差别在哪里,我会努力像他们一样,从数学中发现乐趣,爱上数学,这样才能学得更好。

这么一条简简单单的论语,却让我明白了这许多的道理,我会慢慢学习其它的《论语》知识,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
孔子的《论语》语言深奥,我作为一名小学生,只知《论语》是一部描述孔子与他的
学生们的语录,其他的便一概不知了。

就在五年级时,学校编写了各年级适用的《论语》,我才慢慢对它产生了兴趣。

读过了《论语》后,我了解了孔子是中国儒家的创始人,《论语》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言论,其中大多关于学习,十分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

《论语》对我的学习的帮助效果非常显著。

《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用直接的两句话告诉了我,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学习一遍,更重要的是要时常复习,巩固知识。

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己生活的过程,要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对待它。

另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也在强调着复习的重要性,还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发现。

就拿那一次来说吧,那天是语文测试的日子,前一天晚上由于我贪图玩耍,就没有复习。

练习时,许多题目我都答不出来,急得我抓耳挠腮,最后成绩很差。

回到家后,我发奋努力,每一天回到家后不是和小伙伴们玩耍,而是打开书包,开始复习功课。

就这样到了第二次语文测验,我从容不迫地在卷子上行云流水般地写下了答案,最后,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从表面上来看,要”温故知新“很困难,但只要每天坚持,就一定能有新体会。

孔子的
这个学习方法古今通用,也是许多现代人提倡的。

读《论语》,仅仅是两句话,就收获了这一大学习方法,难道那些对古文不屑一顾的人还不刮目相看吗?
今年假期,我就有幸拜读了一下。

说它是薄薄的一本小书,实在不假。

虽然字印的斗大,再加上注释,翻译,总共也不过220页。

想想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此的一本小书。

若是摆在那些厚似馒头,重似砖头,印刷精美似绣花枕头的大部头巨着之中。

实在是
不起眼之极了。

何以想象,就是如此的一个薄薄的小书,却统治了中国近二十个世纪,是
中国的立世的历史呢?可见《论语》是一本应百读、细读的好书。

其中灵我印象最深的一篇就是第一篇:“学而实习之,不意乐呼,有朋自远方来,不
意乐呼,人不知而不蕴,不亦君子呼?”这句话的意思是:意思为学习之后经常去温习,不
也是快乐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值得高兴么?别人不理解你,而你不生气这不是君
子么?
我认为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把学习同样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好好学习。

而当朋友来
到你家里,你也应当非常高兴,该热情款待才成。

当别人不理解你的时候,你不能生气,
而应该耐心的对别人讲明你的理解,这样你才是个君子。

《论语》这本书非常好,他告诉我们许多人事间的道理,它能让你品德高尚,让我们
学到了很多。

普通人把《论语》作经书看,认为是圣人之言,不以文学论。

但以文学眼光
看来,《论语》一书的文学价值很高。

孔子作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被他的弟子子贡称为“天纵
之将圣”,一百多年后,孟子更是认为孔子身上凝聚了圣人的各方面的优点,是古代圣人
的“集大成”者。

司马迁不仅将孔子以布衣之身放入了世家中,而且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评论中写到:“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
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
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
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

本次阅读
的是杨伯峻《论语译注》。

纵观孔子一生,他的政治是失败的,然而他的教育是成功的,他的门下既有“不迁怒,不贰过”的颜渊,又有急公好义的子路,既有可以“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的子贡,又有习于文学的子游。

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四科十哲”,作为万世师表,通过他
长期的教学实践,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教学原则和方法,这也正是我们要学习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