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 秦伯未
秦伯未中医入门

秦伯未中医入门(一)秦伯未(1901~1970),现代中医学家,原名之济,号谦斋,江苏上海人,出身儒医世家,自幼酷爱文学和医学。
1919年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在名医丁甘仁门下攻读中医。
1923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在上海同仁辅元堂应诊,以治内科杂病见长,对虚痨痼疾尤精。
1927年与王一仁、章次公、王慎轩、严苍山等创办上海中国医学院,任教务长、院长,教授《内经》及内科。
1930年,创办中医指导社,主编《中医指导丛书》、《中医指导录》杂志,开展学术交流和社会咨询,社员遍及国内外。
1938年又创办中医疗养院,设内、外、妇、幼等科,有病床百余张,作为学生实习基地。
秦氏凡经史子集、诸家医典、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不涉猎。
尤其重视《内经》的钻研,潜心撰写评述《内经》的专著,有《读内经纪》等5种,并将《内经》原文整理成生理学、解剖学、诊断学、方剂学等7章,病症则分为伤寒、湿暑、热病等37类,还剖析《内经》与西方医学理论各自的特点和异同,独具见解。
秦氏勤于著述,医文并茂。
1921年创办上海中医书局,自编医书医刊,校订古籍,整理出版。
生平著作甚丰,达数百万字,较有影响的有《秦氏内经学》、《内经类证》、《内经知要浅解》、《金匮要略浅释》、《内经病机十九条之研究》、《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中医入门》、《中医临证备要》、《谦斋医学讲稿》等50余种。
在报刊、杂志发表论文、小品、史话等数百篇。
秦氏还工诗词,善书画,好金石之学,40岁时曾刊印《谦斋诗词集》七卷。
1954年,秦氏受聘任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中医内科主任。
1955年调任卫生部中医顾问,并执教于北京中医学院,兼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国家科委中药组组长、全国药典编纂委员会委员,还被推选为全国第二、三、四届政协委员。
前言近来学习中医的人很多,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要求:怎样着手学习?并希望在较短时期内学得更好一些。
因此,很需要有一本包括中医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浅近的参考书,以便由此入门,逐步提高,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名医秦伯未

作者单位/中国医师协会秦伯未名之济,字伯未,号谦斋。
1901年生于上海县陈行镇(今上海浦江镇陈行老街),1970年卒于北京。
陈家世出名门,一世祖为北宋婉约派词宗秦观少游。
七世祖秦良颢,字述斋,通蒙古文,译有《蒃通》《吹万集》等书。
八世祖秦裕伯为才华所累,仕元二十年后被迫仕明,因曾屡次拒绝明廷征召,死后还被记仇的朱元璋以“生不为我臣,死当卫我土”之故敕封为上海县城隍神。
祖父秦笛樵工诗词古文,兼通医学。
父亲秦锡祺、伯父秦锡田均精儒通医。
秦伯未先生正是出身在这样的儒医大家,从小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颖、勤奋刻苦,少时熟读儒家经典和中医典籍,诗词书画篆刻俱佳。
秦伯未先生少年时就立下业医志向,1919年考入丁甘仁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探求歧黄之术。
毕业后,他一面在母校任教,一面在上海同仁辅元堂应诊。
在此期间,秦伯未先生和同事一起创办新中医社,主编《中医世界》,创建上海中国医学院、中医指导社、上海中医书局、中医疗养院等。
解放后,秦伯未先生历任卫生部中医顾问,北京中医药学院院务委员、一级教授,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国家科委中医组组员,《药典》编委会委员,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第二、三、四届政协委员,为中医的改革、教育、理论研究和临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其几十年生涯中,培养学生数千人,著书60余部,发表论文400余篇,冠全国之首。
1956年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上,秦伯未与施今墨等人联名提交“设立高等中医院校”提案。
2016年正值第一批中医药院校建校60周年,也是秦伯未先生诞辰115周年。
北京中医药大学借校庆举办《秦伯未先生诞辰115周年纪念展》。
长期以来,世人对秦伯未先生的关注和认识多限于他中医方面的成就,事实上,秦伯未先生多才多艺,他在诗书画印方面的造诣也颇高。
历经风雨沧桑,尤其是十年动乱,其很多作品已难寻踪影,但留下的作品也足以令人赞叹。
这次展览通过医、诗、书、画、印五个主题展现了这位医学大家才华横溢、精彩纷呈的一生。
当代名医秦伯未辨证论治精华

当代名医秦伯未辨证论治精华编者按孙其新副主任医师,初学中医时曾对脏腑辨证严重重叠的现象感到困惑,为此而潜心学习与研究谦斋医学著作。
最初在谦斋《中医入门》的夹缝中发现辨证的基本观点,接着在〈谦斋医学讲稿>行文的括号里搠取新思维,最后在〈中医临证备要>中整理出辨证论治的三个步骤七项内容,将谦斋在不同时期形成的辨证论治的意义、法则和方法.上升为辨证论治精华。
这对于谦斋学术经验的挖掘与继承,是一次有益地探索。
作者能够深入浅出,提炼出一些规律性东西,同时又能游刃有余,自成体系。
这是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该理论简明而不笼统,细致而不琐碎,易学而不飘浮,是指导中医治疗的精锐武器。
全文分20期连载,是学中医、走捷径的一把钥匙。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谦斋辨证论治三位一体观-----------------当代名医秦伯未辨证论治精华(1) 孙其新(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辽宁沈阳110032)摘要:谦斋辨证论治三位一体观,即辨证论治的意义、法则和方法。
辨证论治的意义,指辨证论治的字面含义;辨证论治的法则,由十四纲辨证、脏腑辨证和五行生克辨证组成;辨证论治的方法,由辨证格式、辨证论治三步七项和处方公式构成。
秦伯未先生(19Ol一1970年),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名之济,号谦斋,出生于上海陈行镇的世医之家。
早年就读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
以该校第2届第1名毕业,为江南名医丁甘仁先生高足。
解放前,人称秦伯未、程门雪、章次公为上海医界三杰,而秦老精于内经,有秦内经之美誉。
历任卫生部中医顾问、中华医学会副会长等。
秦老生平著作等身,论著多达60余种,是20 世纪中医著作最多的名家。
其中何谓辨证论治,如何进行辨证论治,在临床上的认识很不一致,作法极不统一。
这已经影响到中医的疗效和发展。
在60年代初,秦伯未就提出辨证论治三位一体观,即辨证论治的意义、法则和方法。
该理论简明而不笼统,细致而不琐碎、易学而不飘浮,是指导中医治疗的精锐武器.也是近百年来中医基础理论的一件大事。
精深中医入门 秦伯未

中医入门秦伯未秦伯未(1901~1970)现代中医学家。
1901年7月31日生,1970年1月27日卒。
原名之济,号谦斋,江苏上海人,出身儒医世家,自幼酷爱文学和医学。
1919年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在名医丁甘仁门下攻读中医。
1923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在上海同仁辅元堂应诊,以治内科杂病见长,对虚痨痼疾尤精。
1927年与王一仁、章次公、王慎轩、严苍山等创办上海中国医学院,任教务长、院长,教授《内经》及内科。
1930年,创办中医指导社,主编《中医指导丛书》、《中医指导录》杂志,开展学术交流和社会咨询,社员遍及国内外。
1938年又创办中医疗养院,设内、外、妇、幼等科,有病床百余张,作为学生实习基地。
秦氏凡经史子集、诸家医典、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不涉猎。
尤其重视《内经》的钻研,潜心撰写评述《内经》的专著,有《读内经纪》等5种,并将《内经》原文整理成生理学、解剖学、诊断学、方剂学等7章,病症则分为伤寒、湿暑、热病等37类,还剖析《内经》与西方医学理论各自的特点和异同,独具见解。
秦氏勤于著述,医文并茂。
1921年创办上海中医书局,自编医书医刊,校订古籍,整理出版。
生平著作甚丰,达数百万字,较有影响的有《秦氏内经学》、《内经类证》、《内经知要浅解》、《金匮要略浅释》、《内经病机十九条之研究》、《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中医入门》、《中医临证备要》、《谦斋医学讲稿》等50余种。
在报刊、杂志发表论文、小品、史话等数百篇。
秦氏还工诗词,善书画,好金石之学,40岁时曾刊印《谦斋诗词集》七卷。
1954年,秦氏受聘任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中医内科主任。
1955年调任卫生部中医顾问,并执教于北京中医学院,兼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国家科委中药组组长、全国药典编纂委员会委员,还被推选为全国第二、三、四届政协委员。
1 编者志前言近来学习中医的人很多,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要求:怎样着手学习?并希望在较短时期内学得更好一些。
因此,很需要有一本包括中医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浅近的参考书,以便由此入门,逐步提高,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目录 (1-10辑共127本书)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第一、二,三辑(47本)1 《中医临证备要》秦伯未著;2《施今墨临床经验集》;3 《蒲辅周医案》4 《蒲辅周医疗经验》5《岳美中论医集》; 6 《岳美中医案集》;7 《郭士魁临床经验选集—杂病证治》;8 《钱伯煊妇科医案》;9 《朱小南妇科经验选》10 《赵心波儿科临床经验选编》11 《赵锡武医疗经验》;12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皮肤外科》;13 《张赞臣临床经验选编》14 《中医入门》秦伯未著。
15 《章太炎医论》16 《冉雪峰医案》17 《菊人医话》18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19 《刘奉五妇科经验》20 《关幼波临床经验选》肝病专家。
21 《女科证治》钱伯煊,妇科专家。
22 《从病例谈辨证论治》焦树德著。
23 《读古医书随笔》李今庸著。
24 《金寿山医论选集》25 《刘寿山正骨经验》骨科专家。
26 《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眼科专家。
27 《陆瘦燕针灸论著医案选》针灸专家。
28 《内经类证》秦伯未著。
29 《金子久专辑》30 《陈良夫专辑》。
31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秦伯未编。
32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秦伯未编。
33 《杨志一医论医案集》34 《中医对几种急性传染病的辨证论治》蒲辅周编著。
35 《赵绍琴临证400法》36 《潘澄濂医论集》37 《叶熙春专辑》38 《范文甫专辑》39 《临诊一得录》凌云鹏著40 《妇科知要》徐荣斋编著。
41 《中医儿科临床浅解》王伯岳编著。
42 《临证会要》张梦侬著。
43 《伤寒擎要》刘渡舟等编著。
44 《金匮要略简释》秦伯未编著。
45 《金匮要略浅述》谭日强编著。
46 《温病纵横》赵绍琴等编著。
47 《针灸临床经验辑要》针灸专家焦国瑞著。
第四集(共6本)方药中专辑48医学三字经浅说49温病条辨讲解50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51辨证论治研究七讲52医学承启集53中医学基本理论通俗讲话第五集本(共19本)54《医学特见记沈绍九医话》邹慎;55《应用验方》黄竹斋;56《金厚如临床经验集》北京市儿童医院;57《著园医话》杨熙龄;58《中医外科证治经验》段馨亭;59《妇科心得》陈稚泉;60《小儿诊法要义》何廉臣;61《现代医案选》肖龙友;62《马培之医案》马培之;63《六因条辨》陆廷珍;64《妇科经验良方》扬扶国;65《泊庐医案》汪逢春;66《治验回忆录》赵守真67《上海名医医案选粹》冯伯贤;68《中国针灸学》张效霞;69《内科纲要验方类编》秦伯未70刘奉五妇科经验71金针秘传72证治经验第六集(共11本)73中医临床常用对药配伍;74潜厂医话;75东垣学说论文集;76中药炮制品古今演变评述;77诸病源候论养生方导引法研究;78中医膏方经验选;79温病浅谈;80杂病原旨;81医中百误歌浅说;82孟河马培之医案论精要;83赵文魁医案选;第七集(共15本缺2本)84清宫代茶饮精华;85清代宫廷医话;86中药的配伍运用;87中药临床生用与制用;88伤寒论类方汇参;89针灸歌赋选解;90常见病验方选编;91中医验方汇编第一辑;92罗元恺论医集;;93金匮篇解;94新编经验方;95中医实践经验录;96杂病论方证捷咏第八集(共11本)99现代针灸医案选;100小儿推拿学概要;101陆银华治伤经验;102风火痰瘀论;103经外奇穴纂要;104正骨经验汇萃;105伤寒论针灸配穴选注106常见眼病针刺疗法;107儿科针灸疗法;108龚志贤临床经验集;109读书教学与临症第九集(共11本)110细辛与临床(附疑难重奇案七十三例);111干祖望医话;112疑难病证思辨录;113名老中医带教录就;114祝谌予经验集;115女科方萃;116书种室歌诀二种;117清宫药引精华;118疑难病证治;119清宫外治医方精华;120班秀文妇科医论医案选第十集(共7本)刘渡舟医学7种(十辑目前共127本)121经方临证指南;122肝病证治概要;123新编伤寒论类方;124伤寒论诠解;125伤寒论十四讲;125金匮要略诠解;127伤寒论通俗讲话。
秦伯未实用中医讲义

秦伯未实用中医讲义一、医学概说在中华文化中,医学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哲学、文化的体现。
它深入探讨了人与自然、疾病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强调内在与外在的和谐统一。
二、生理病理中医对人体生理功能的理解基于阴阳五行理论,强调脏腑、经络及气、血、津液的正常运作。
病理则指疾病发生、发展及变化的机理。
三、四诊八纲四诊包括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是中医获取病情资料的重要手段。
八纲则是对疾病进行分类和定位的方法,包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四、疾病治疗针对不同的疾病,中医提出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治疗方法,以及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
五、方药应用中药是中医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是选择药物的依据。
同时,方剂的组成原则、配伍技巧也是临床用药的重要内容。
六、针灸推拿针灸通过刺激穴位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推拿则以手法作用于体表,达到调整脏腑功能的目的。
二者均为非药物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临床实践中医的临床实践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同时,医者需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八、养生康复中医认为,养生应以“治未病”为原则,通过合理的饮食起居、运动锻炼及情志调摄,达到预防疾病和维护健康的目的。
康复则针对病后体弱者,通过调理促进其康复。
九、学术探讨中医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学术观点和治疗方法涌现。
深入探讨这些学术问题,有助于推动中医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十、杂论医话中医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往往散见于各种文献和医家笔记。
杂论医话是汇集这些观点和经验的重要载体,对于后学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中医书籍推荐书目

中医书籍推荐书目中医博大精深,中医教材当然很重要,是入门之书,学完教材之后,可以建立一个中医知识的大体框架,然而距离中医临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中医书籍浩如烟海,还要看很多课外书。
现为同学们推荐一些中医书籍。
1、《名老中医之路》,此书很多名医的成长之路值得借鉴,比如说他们是如何成才的,主要学了哪些中医着作。
2、《新编中医入门》董汉良着,金盾出版社。
该书主要构建中医基本框架,并对每一部分如内、外、妇、儿等介绍了学习方法、主要内容及其参考书目。
书很薄,内容丰富。
3、《中医临床传统流派》黄煌着,相当于中医医学史,可以对古代中医有个大体的认识。
4、《医古文》段逸山着。
学中医,古文是障碍之一。
中医书很多,所以看书要精挑细选,先要用尽量少的书尽快建立一个基本框架,然后再广泛涉猎,所以在学校这几年时间很关键,工作之后想看书都可能没时间。
以下我分类列举书目,同学们要在每一个类别中先选其中的一本,看完所有类别,这样才能尽快建立一个框架。
一般而言,1990年是中医的转折点,1990年之后中医转向衰败,所以1990年之后写的中医书,很多都是纸上谈兵,除了几位名家着作之外,好书不多。
壹、四大基础:一《中医基础理论》二、《中医诊断学》(一)四诊:1、清代·《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2、清代·林之瀚《四诊抉微》(二)望诊:1、民国·曹炳章《辨舌指南》2、清代·汪宏《望诊遵经》(三)切诊:1、现代·李士懋《濒湖脉学解索》2、民国·张山雷《脉学正义》3、清代·赵文魁《文魁脉学》4、晋·王叔和《脉经》(四)辨证:1、现代·孙其新《谦斋辨证论治学:当代名医秦伯未辨证论治精华》2、现代·欧阳锜《中医症证病三联诊疗》2、现代·姚乃礼着《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3、秦伯未《中医临证备要》,现代·姚乃礼《中医证侯鉴别诊断学》(五)断生死:现代·周信有《诀生死秘要》三、《中药学》1、现代·颜正华《药性歌括四百味》1、明代·龚延贤《药性歌括四百味》1、现代·王绪前《临床中药用药鉴别速览》2、清代·吴洛仪《本草从新》3、民国·张山雷《本草正义》4、民国·张山雷《脏腑药式补正》四、《方剂学》1、清代·《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2、现代·丁光迪《增订中药配伍运用》3、现代·刘子民《汤头趣记图释》4、现代·陈潮祖《中医治法与方剂》附:四小经典1、明·李时珍《濒湖脉学》2、明代·龚延贤《药性歌括四百味》3、清·汪昂《汤头歌诀》4、清·陈修园《医学三字经》贰、四大经典一、黄帝内经类:1《内经知要》明·李中梓《内经知要》2、现代·王洪图(高考状元,内经倒背如流)《内经讲义》(本科教材)或《王洪图内经讲稿》3、现代·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黄帝内经灵枢校郭霭春,被誉为“黄帝内经”研究整理第一人。
学习经方的一点体会

学习经方的一点体会一、自学中医的门径在《伤寒论》我是一个业余中医爱好者,虽不明医道,但一直笃信中信,崇尚中医,爱好中医。
初学中医,在二十年前。
当时读了秦伯未的《中医入门》、《谦斋医学讲稿》,而后通读了中医药大学的全部本科教材二至三遍,并读了《汤头歌诀》、《医学三字经》等传统中医启蒙读物。
感叹理论体系博大精深,蔚然可观,但对所谓辨证论治,觉得其理甚为圆通,可以理解,却难以具体操作和实践,也就是说,面对一个病人,要落实到具体的方子,对我等初学者来说实在太不容易,还是难以开出方子。
后来又读了方药中的《辨证论治七讲》,以内经病机十九条为依据,列出了辨证开方的分步法,反复读了几遍,也还不甚了了。
于是我开始反复思考:古人学医,三年师承,即可出师开业。
这是为何?是因为相对师承而言,自学者没有实践的机会吗?1998年左右,开始重读伤寒论。
并开始每日记诵,同时参看一些注解,以解已惑。
复习五版《伤寒论讲义》,并参看成无已《注解伤寒论》,觉得其理昭昭,实践却难;后读刘渡舟《伤寒挈要》、《医宗金鉴伤寒心诀白话解》,觉得稍微易于理解和实践奉行。
并以按图索骥的方法,从自己开始,逐步推广到亲友,试了葛根汤、当归四逆汤、麻黄汤、桔梗汤、外台茯苓饮等经方,觉得真配得上"效如桴鼓"四个字。
于是,笃信经方。
xx年左右,了解到胡希恕,认识到"方证对应"的大法门,觉得其理简要易于理解,其操作方便易于奉行。
大道至简,莫非这就是我等自学中医者,进入经方大门的不二法门?兴奋不已,于是将找得到、买得到的胡老书籍通读多遍,愈读愈加信奉敬仰,心中窃喜,仿佛沙漠中彷徨迷路者陡见绿洲,有柳暗花明的感觉。
后来,循胡老之"瓜蔓"读了《皇汉医学》、陆渊雷、大冢敬节等,并了解到日本古方派如吉益氏等,心中真有点为"吾道东矣"而痛心之感。
再后来,读到岳美中、刘渡舟,以及江尔逊、赵守真、李翰卿、门纯德、黎庇留等,愈加相信方证对应之法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入门秦伯未秦伯未(1901~1970)现代中医学家。
1901年7月31日生,1970年1月27日卒。
原名之济,号谦斋,江苏上海人,出身儒医世家,自幼酷爱文学和医学。
1919年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在名医丁甘仁门下攻读中医。
1923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在上海同仁辅元堂应诊,以治内科杂病见长,对虚痨痼疾尤精。
1927年与王一仁、章次公、王慎轩、严苍山等创办上海中国医学院,任教务长、院长,教授《内经》及内科。
1930年,创办中医指导社,主编《中医指导丛书》、《中医指导录》杂志,开展学术交流和社会咨询,社员遍及国内外。
1938年又创办中医疗养院,设内、外、妇、幼等科,有病床百余张,作为学生实习基地。
秦氏凡经史子集、诸家医典、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不涉猎。
尤其重视《内经》的钻研,潜心撰写评述《内经》的专著,有《读内经纪》等5种,并将《内经》原文整理成生理学、解剖学、诊断学、方剂学等7章,病症则分为伤寒、湿暑、热病等37类,还剖析《内经》与西方医学理论各自的特点和异同,独具见解。
秦氏勤于著述,医文并茂。
1921年创办上海中医书局,自编医书医刊,校订古籍,整理出版。
生平著作甚丰,达数百万字,较有影响的有《秦氏内经学》、《内经类证》、《内经知要浅解》、《金匮要略浅释》、《内经病机十九条之研究》、《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中医入门》、《中医临证备要》、《谦斋医学讲稿》等50余种。
在报刊、杂志发表论文、小品、史话等数百篇。
秦氏还工诗词,善书画,好金石之学, 40岁时曾刊印《谦斋诗词集》七卷。
1954年,秦氏受聘任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中医内科主任。
1955年调任卫生部中医顾问,并执教于北京中医学院,兼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国家科委中药组组长、全国药典编纂委员会委员,还被推选为全国第二、三、四届政协委员。
1 编者志前言近来学习中医的人很多,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要求:怎样着手学习?并希望在较短时期内学得更好一些。
因此,很需要有一本包括中医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浅近的参考书,以便由此入门,逐步提高,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中医治病,主要是依据理、法、方、药相结合的一套医疗方法。
我个人认为从这四个方面来认识中医的面貌,从而理解中医的特点和掌握中医的治病规律,这事学习中医比较正确的方法。
故本书的叙述,即分理论、法则、方剂、药物四部,在四部内在分若干项目,作比较细致的介绍。
我还认为学习中医理论必须与中医的临床经验相结合,这样的学习才是比较踏实的。
所以本书在介绍中医基本理论时,多举常见疾病的实例来加以说明,以便一边学一边联系实际。
学习任何一门学问,都要下一番功夫,学中医当然不例外。
无论全面学或学一科和一种病,都不能离开理法方药,但是不必看得太难,也不可估计得太简单,只要循序渐近,由入门而提高,是不难学会的。
在党的领导下,我愿意把一得之愚贡献出来,帮助读者们解决一些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希望通过此书,能使读者们对中医学有一个初步的概念,为进一步学习中医打下基础。
但是由于我的水平有限,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欢迎批评指教。
1958年9月2 第一章理论之部第一节中医的特点一、整体观念中医治病,是从整体着眼的。
首先把人体内脏和体表各组织及器官之间的关系,看作是不可分割的,同时还认为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生理和病理有着重大的影响。
因此,强调人体内部的统一性,也重视人体和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于是,在临床上总是从全面夸虑问题,不单从有病的局部着想,并观察季节、气候和水土,注意病人的情绪和生活习惯等。
这种整体观念是中医治病的基本观念,现在分几个方面来说明。
1.人体的整体性:中医认为人体各部都是有机联系着的。
首先把十二内脏看成十二种功能,称做“十二官”;又分为六脏、六腑,从作用上把一脏一腑分别结合,称做“表里”。
这种内脏的归纳划分,不等于各自为政,恰恰相反,而是把生理活动或病理变化,理解作相互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这种关系不仅表现在脏腑,同时表现在脏腑和形体的各组织各器官方面。
例如:心主脉、主舌,肝主筋、主目,脾主肉、主口,肺主皮毛、主鼻,肾主骨、主耳;再如脾主四肢,肾司二便,等等,都是说明脏腑的功能和脏腑与形体的关系。
更重要的,通过经络有系统的分布全身,循环往复,成为体内和体表的联络路线,这样,使人体在功能保持内外相关的整体。
正因为如此,治疗上关于内脏的病,不单治一脏甚至不医治有病的一脏,而从其它内脏进行治疗得到痊愈,如胃病兼治脾脏,肺病可以从治脾胃着手,以间接增强肺脏的抵抗力。
尤其显著的,形体局部的病症,往往采取治内脏的办法来治愈,如风火红眼,有清肝方法,虚火牙痛,用温肾方法;又如脱疽(能使十个足指零落),现代医学多用截除手术,中医用活血温经方法收到良好效果。
此外,如皮肤病、肿疡、溃疡等外症,中医大多用内服药来消散或排脓、收口。
2. 人体和气候:大自然的一切,特别是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直接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
中医十分重视这个关系,认为人体健康和气候不能分开,必须和自然环境相适应才能无病和长寿。
因而,从一年中找出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等四季的特性,以及四季里的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不同气候的变化规律,并指出应该怎样适应客观环境的方法和违背气候变化后可能招致的疾病。
还根据这些原则,分析演绎出诊断和治疗等方法。
例如非其时而有其气,即春应温而反寒或热,就是不正之气,称做“虚邪贼风”。
这些不正之气,必须及时回避。
至于四时气候有规律的变化,这对人体是有利的,称为“正气”。
因此,常常利用春、夏、秋、冬四季的气候正常转变来调养和治疗疾病。
举个浅显的病例来说,老年人常见的痰饮咳喘,春夏轻减,秋冬加重,原因是脾肾阳虚,湿浊凝聚为痰,临症上常用温药调养,并且主张利用夏季阳气最旺的时期来调理预防。
又如血虚肝阳旺的病人,到了春天容易发作头晕、脑胀、目眩、耳鸣、精神疲倦等症。
这种症状的发生是和气候息息相关的,故在冬季给予滋补,可以防止发病的机会。
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理解到中医对于养生和治病,密切注意内外环境的相互适应。
3. 人体与地土方宜:不同的水土,不同的生活习惯,可以产生不同的疾病。
我国幅员广阔,西北地区气候寒冷,地高多燥,东南气候温和,地卑多湿。
因而不同地区常有不同的病症。
此外,对一般病的治法和用药及药量,南北方也有出入。
所谓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因地制宜,便是这个意思。
4. 其它:禀赋的强弱,形体的肥瘦,性情的愉快、忧郁、急躁,以及精神刺激等,中医也是非常注意的,认为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很有关系,在治疗时必须顾及。
如强者耐受重药,体弱者不宜重剂;体丰肥者多湿多痰,瘦者多阴虚内热。
这些虽然不是刻板的,但一接触具体病症,就有很现实的参考价值。
中医的理论体系,是在整体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从整体观念出发,中医在临症上有两个突出点就是:其一,不仅仅着着眼于疾病的局部症状而忽视其它部分所受到的影响;不因重视某一发病因素而忽视因此引起的其他因素。
同时,在及时治疗之外,还利用季节来进行防治。
例如咳嗽是一个肺脏疾患,经久不愈可以影响到心脏而兼见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咽肿喉痹;或影响到肝脏而兼见两胁下痛,不能转动,转动则两胁胀满,也能影响到胃而呕吐,或影响到膀胱而咳时遗尿,称作心咳、肝咳、胃咳和膀胱咳,治法就各有不同。
又如一个气郁病,或引起肠胃疾患,或妇女适值月经来潮而引起腹痛,必须兼顾肠胃和调经。
还有如风湿性痹痛趁伏天治疗,肺痨病趁秋凉治疗,疗效都比冬季或夏季为优,这是由于病的性质和脏气的性质适宜于炎热和秋凉的关系。
其二,认识到病和病人是不可分开来看的,每一个病都应从两面着想,一面是病邪,一面是正气,即病人的抵抗力和恢复能力。
因而一面要去除病邪和改善病况;另一面要调理病人的生理机能,增强其自然的抵抗力,帮助恢复健康。
这就提出了“扶正”和“祛邪”两种治法,及“邪去则正自复,正充则邪自却”的两种战术方法。
不难体会,疾病的过程就是正和邪两个方面矛盾斗争的过程,当邪气退却,正气进入恢复的阶段,这一斗争才算结束。
邪正的斗争,有急有缓,有长有短,虽然因病因人而异,主要是决定于疾病发展过程中正和邪双方力量的对比。
正气战胜邪气,就走向痊愈,邪气战胜正气,就导致病重。
所以,中医在未生病时重视辟邪,既受邪时又急于祛邪,但同时不忽视扶正,在某些情况下,还把扶正作为主体。
这是中医整体观念的概况,说明这一观念是贯彻在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各个方面的。
要进一步明白这些道理,必须学习《内经》,它是中医理论的渊薮,一直在指导中医实践。
二、辨症论治辨证论治为中医普遍应用的一个诊疗规律,从认识病症到给予治疗,都是依靠这个规律来完成的。
辨证论治是综合理、法、方、药作为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就无法进行。
它是有理论有法则,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
辨症论治的意义,辨,就是分析、鉴别,症,就是症状、现象,论,就是讨论、考虑,治,就是治疗的方针。
症和治是现实的;辨和论是灵活的,要通过分析和思考的。
前人告诉我们,有是症,用是法,用是药。
究竟凭什么来认识这个症,以及凭什么用这种法和这类药,就需要下一番辨和论的功夫。
疾病的发生必然有某种因素,某种因素就表现出某种症状,离开症状是无从辨别疾病的性质的。
同时仅仅注意症状也还不可能全面了解病情,有时症状的表现不一定反映真相,中医称之为“假象”,这就要求必须做到细致的辨症。
总的来说,辨症,就是从疾病过程中找出疾病的客观规律,务使求得症状和病因的统一。
引用辩证法的词句来说,就是“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现本质”。
故中医治病有一定步骤,观察症状,决定病因,商讨治法,然后处方用药。
因而,中医对任何疾病在没有辨明症状以前,是无法确定治法,更谈不到处方用药。
辨症论治的重要性就在于此。
症状是病邪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映,它反映着病邪的性质和生理机能的强弱。
在症状的表现上,从细小到显露,从表面到深层,可以鉴别发病的因素和生理病理的状况,可以随着症状的消失和增添,探知病邪的进退及其发展方向。
病因以六因和七情为主,也就是外感和内伤两大病类的主要因素。
比如《内经》里指出,风邪使人眩晕、抽搐,热邪使人痈肿,燥邪使人口渴、皮肤枯裂,寒邪使人浮肿,湿邪使人腹泻,又指出恼怒使人气上逆,喜乐使人气舒缓,悲哀使人气消索,恐惧使人气下沉,惊吓使人气机混乱,思虑使人气结聚。
这些都是从症状来观察六淫、七情的变化。
任何一个病没有无原因的,病因是发病的根源,能直接伤害人体引发各种症状。
中医所说的病因,主要包括人体正气和病邪两方面,即从病体全面来观察,病邪固然是病因,但本身机能衰弱或亢奋,也是病因。
症状是辨症的主要对象,如何辨认对象,就需要确切的诊断。
中医诊断分望色、闻声、切脉和询问,目的是在观察和分析症候,也就是把症状联系起来,分出主症、主脉,这样,才能正确地掌握病情,不被或有的假象所蒙混。
所以诊断的要点,除了听取病人的主诉症状以外,还应客观地从多方面来观察其他有关症状,以推索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