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术语解释中医入门基础

合集下载

常用中医术语解读

常用中医术语解读

常用中医基础术语


心包:即心包络。是心外围的组织,有保护心脏 的作用。 热陷心包:是指热性病高热而出现神昏谵妄时, 即称为热陷心包。
常用中医基础术语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功能:消化食物,吸取其精华,排除其糟粕。
三焦:不是一个独立的器官,而是指人体部位的划分。 上焦:即横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肺; 中焦:横膈以下到脐为中焦,包括脾与胃, 下焦: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眺等。 三焦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人体的气化作用与水谷的运行通路。
项目
病因 病位
表证
外感六淫邪气 皮毛、肌表
里证
表证如里或内伤病 脏腑
表现
发热恶寒、头身 壮热烦渴,加相应 痛,鼻塞流涕, 脏腑症状,加舌苔 咽痒咳嗽,苔薄 黄或白厚腻,脉沉。 白,脉浮。
中医诊断常用术语

寒热辨证:是辨疾病性质的纲领。
寒热 口渴 寒 证 热 证 面 四 色 肢 二便 舌象 脉象 迟或 紧 数
中医诊断常用术语

恶寒与畏寒:
项目 症状


畏 寒
无风自冷,加衣被或 经常自觉怕冷,加 近火取暖不缓解 衣被或近火取暖可 以缓解。 表寒证 虚寒证
病性
中医诊断常用术语

恶寒发热:恶寒与发热并见。 但寒不热:只怕冷而不感到发热。 但热不寒:病人只感觉发热而不怕冷。 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
常用中医基础术语

气滞:气机郁滞不通的病理状态。如肝气淤滞。 气逆:气上升太过或降之不及。如肺气上逆、胃气上逆、肝气上
逆等。

中气下陷:指脾气虚损,升举无力,导致内脏位置下垂。如胃 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 气随血脱、气随津脱:因大出血、大汗、大量呕吐腹泻导

中医术语解释大全

中医术语解释大全

中医术语解释大全中医术语是中医学中的专业术语,是用于描述中医理论、中医诊断、中药草药等方面的术语。

掌握中医术语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医学非常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为您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术语并进行解释。

1. 气血:气血是中医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它代表了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和物质基础。

气血的平衡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

气代表着人体的精力和活动力,血代表着人体的营养和氧气供应。

2. 阴阳:阴阳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

它描述了事物相对而言的两个对立面。

阴阳的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条件。

阴阳不仅仅是两个对立的概念,它们之间还存在着相互转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3. 脏腑: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有五脏六腑,它们是人体生理功能的主要部位。

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六腑指的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每个脏腑都有自己的特定功能,并与其他脏腑相互联系,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运转。

4. 经络:经络是中医学中描述人体内部气血运行和调节的通道。

经络分布在全身,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

经络的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

中医师通过刺激经络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5. 病因:中医学认为疾病是由于人体内外环境的改变所引起的。

病因包括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内因主要是指人体内部的原因,如情绪、负面情绪、体质等。

外因主要是指外界的因素,如气候、环境、饮食等。

6. 证候:证候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特征。

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脉搏、舌苔等来诊断疾病的证候。

中医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证候来制定针灸、药物治疗等方案。

7. 药物:中医学中广泛应用的药物主要包括中药和草药。

中药是指从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等中提取的药物。

草药是指从植物中提取的药物。

中药和草药在中医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具有独特的药理效应。

8. 针灸:针灸是中医学的一种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

针灸能够有效地缓解疼痛、改善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等。

9. 推拿:推拿是中医学中的一种手法疗法,通过按摩和推压的手法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

中医药学名词

中医药学名词

中医药学名词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受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医药学的研究和应用。

了解中医药学的名词术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中医药学知识。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药学名词。

一、中医基本理论名词1.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包括五行相克相生等基本原理。

2.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药学中的核心概念,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

3. 气血理论:气血理论是中医药学中关于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理论,气血的失调常常导致身体健康问题。

4.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认为人体有12个主要经络和8个奇经八脉,通过调节经络可以改善身体的功能。

5. 脏腑学说:脏腑学说是中医药学中对人体器官功能和相互关系的研究,包括五脏六腑等概念。

二、中药学名词1. 中草药:中草药是指中医药学中用于治疗疾病的草本植物,如人参、黄芪等。

2. 中药制剂:中药制剂是将中草药进行提取和加工后形成的药物,如丸剂、汤剂等。

3. 中药处方:中药处方是中医医生根据患者症状和体质开具的药方,包括药名、用量等。

4. 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对中草药进行加工处理,如煎煮、蒸制等,以增强其药效和改善口感。

5. 中药毒性:中药毒性是指中药在一定用量下对人体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三、中医诊断名词1. 口诊:口诊是指中医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疾病诊断。

2. 望诊:望诊是指中医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舌苔等进行疾病诊断。

3. 闻诊:闻诊是指中医医生通过嗅闻患者的口臭、体味等进行疾病诊断。

4. 切诊:切诊是指中医医生通过按压患者的相关穴位进行疾病诊断。

5. 问诊:问诊是指中医医生通过与患者进行详细沟通了解病情进行疾病诊断。

四、中医治疗名词1. 针灸: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节气血平衡。

2. 中药疗法:中药疗法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服用中药来调节病情。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1、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2、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

3、元气: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由肾精(或先天之精)化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4、别络:为脉络中较大者,又称“大络”。

,加之任脉、督脉的别络和脾之大络,合称“十五别络”.若加之胃之别络,又可称为“十六别络”。

5、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

6、痰饮: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一般以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

7、内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苦涩的病理变化。

8、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在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9、正治:是指采用与疾病的症候性质相反的药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原则。

由于采用的方药与疾病症候性质相逆,故又称“逆治”。

10、赛因赛用: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热证。

11、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2、上焦如雾:雾,即雾露。

喻指上焦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如天降雾露。

13、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14、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5、中寒:寒邪之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16、风为百风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兼他邪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17、伏而后发:是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的一种发病形式。

中药的名词解释

中药的名词解释

中药的名词解释中药是一种传统的医学方法,主要使用天然草药、动物和矿物等天然材料制成,用于治疗疾病或维护身体健康。

中药以其独特的理论和独特的配方而闻名,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和广泛的运用。

以下是对一些常见中药名词的解释:1. 陈皮:指晒干后的柑橘皮,味苦、性温。

陈皮有行气、燥湿、化痰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呕吐、咳嗽、胸闷等症状。

2. 人参:指人参根,为常见的滋补药材,味甘、性微温。

人参具有补气养血、益肾壮阳的功效,常用于虚弱疲劳、气虚乏力等症状的治疗。

3. 阿胶:指熬炼制成的深褐色胶状物,由熊胆、石蜜等原材料制成。

阿胶具有滋阴补血、润燥养肺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贫血、咳嗽、气管炎等。

4. 当归:指芹菜科植物Angelica sinensis的根,为妇科疾病的常用药材。

当归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的功效,常用于调理月经不调、痛经等问题。

5. 黄连:指黄连科植物Coptis chinensis的根茎,味苦、性寒。

黄连具有清热解毒、止痢利胆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急性病毒性感染、痢疾等。

6. 冬虫夏草:指虫草菌寄生在蝙蝠科昆虫幼虫体内的干燥子实体,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

冬虫夏草具有补肾壮阳、免疫调节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肾虚、阳痿等问题。

7. 当地参:指生长于高山地区的人参,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当地参常用于补气养血、增强免疫力,尤其适合虚寒体质的人群。

8. 炮姜:指将生姜煮熟后晒干的姜,味辣、性温。

炮姜具有温中散寒、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寒性腹痛、呕吐等症状。

9. 五味子:指五味花植物的果实,原产于我国北方。

五味子具有涩肺益肾、镇咳止喘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10. 茯苓:指多孔菌物Fu Ling的菌核,味甘、性平。

茯苓具有利水消肿、健脾安神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水肿、脾胃虚弱等问题。

中药不仅在中国广泛应用,也受到了世界各地的关注和使用。

虽然中药有其独特之处,但在服用时仍需谨慎,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更为安全有效。

各种中医术语大全

各种中医术语大全

各种中医术语大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术语及其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认为人体内部脏腑和经络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中医基础理论主要探讨了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原因、预防和治疗方法。

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阴阳指的是事物的两个对立面,五行则是指自然界中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五种基本物质。

脏腑经络:脏腑经络是中医对人体内部器官和经络系统的总称。

脏腑包括心、肝、脾、肺、肾等,经络则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道路。

四诊八纲:四诊是指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八纲则是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种证候类型。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刺激人体穴位来调节人体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草药方剂:草药方剂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配制草药方剂来调节人体内部环境,以达
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气功养生:气功养生是中医的一种养生方法,通过调节呼吸、意念等来调节人体内部环境,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饮食调理:饮食调理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合理搭配食物来调节人体内部环境,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中医术语及其解释,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您需要更深入的了解,建议您咨询专业的中医师或查阅相关书籍。

中药基础知识介绍

中药基础知识介绍

中药基础知识介绍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药材资源。

正确了解中药基础知识,对于学习和应用中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中药的定义、分类以及制剂等方面介绍中药的基础知识。

一、中药的定义中药,又称为中药材,是指以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为原料,通过一定的采集、加工、制备等工艺制得的药品。

中药以其药性平和、疗效确切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治疗、养生保健和疾病预防。

二、中药的分类中药根据原料的不同,可分为植物性中药、动物性中药和矿物性中药三大类。

1. 植物性中药植物性中药是以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部位为药材,经过晒、炙、炮、煮、浸等不同的制作方法加工制成。

常见的植物性中药有黄芪、当归、枸杞、生姜等。

根据药材的性味和功效,植物性中药可以分为寒凉药、温热药、平和药等不同的药性。

2. 动物性中药动物性中药是以动物的骨骼、内脏、皮毛等部位为药材,多经过炖煮、晒干、蒸制等加工处理制成。

常见的动物性中药有麝香、牛黄、龟板、鹿茸等。

动物性中药具有温补、补肾壮阳、活血化瘀等功效。

3. 矿物性中药矿物性中药是以矿石、矿物质为药材,经过研磨、提取等加工制备而成。

常见的矿物性中药有雄黄、石膏、磁石、硫磺等。

矿物性中药主要用于清热解毒、祛湿化痰等治疗。

三、中药的制剂中药的制剂是指将中药材进行加工和制备后得到的药品形式,包括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等。

1. 汤剂汤剂是将中药材加工后煎煮成液体,常见的形式有煎剂、脑脊液、煎膏等。

汤剂服用时,需要将其以一定比例稀释后饮用。

2. 丸剂丸剂是将中药材加工成丸状或小球状的制剂形式,常见的有水蜜丸、浓缩丸、糖丸等。

丸剂具有服用方便、储存稳定的特点。

3. 散剂散剂是将中药材经过研磨后形成细粉末的制剂形式,常用的散剂有细末、研末和研磨后再进行浓缩成粉等。

散剂使用时,可以直接口服或者调配成汤剂使用。

4. 膏剂膏剂是将中药材加工制备成胶状或膏状的制剂形式,常见的有软膏、糊剂等。

中药入门基础知识

中药入门基础知识

中药入门基础知识一、中药概念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作用的天然药物。

中药涵盖了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药物,具有独特的药理和疗效,同时也具有药食同源的特点。

二、道地药材道地药材是指产于特定地域、品质优良、疗效显著的药材。

这些药材在种植、采收、加工、储存等环节都具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以保证其药效和质量。

中国各地都有自己的道地药材,如人参、黄芪、枸杞、丹参等。

三、四气四气是指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这四种药性根据药物的功效和作用不同而有所区别。

寒性药物适用于热性疾病,如清热解毒;热性药物适用于寒性疾病,如温中散寒;温性药物适用于寒热夹杂或阳气不足的疾病;凉性药物适用于热毒或阴虚火旺的疾病。

四、五味五味是指中药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

这五种味道与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相互关联。

酸味药物多用于收敛、固涩;苦味药物多用于泻下、燥湿;甘味药物多用于补益、和中;辛味药物多用于发散、行气;咸味药物多用于软坚、润下。

五、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指中药对机体气机的影响,具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的运动特性。

升是指上升于身体上部,如升阳药;降是指下降于身体下部,如降逆药;浮是指向外发散,如解表药;沉是指向内收敛,如收敛固涩药。

六、归经归经是指中药对机体某些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

中药的归经理论主要依据药物对机体不同部位的治疗作用和治疗效果来确定。

如心经药可治疗心悸、失眠等心系疾病;肝经药可治疗胁痛、目疾等肝系疾病;肺经药可治疗咳嗽、喘息等肺系疾病;脾经药可治疗食欲不振、脘腹胀满等脾胃疾病;肾经药可治疗遗精、阳痿等肾虚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功效术语简释按本书之药物分类,将有关功效术语作简要解释。

有些功效涉及几类药物,置于此功效较为多见的类别中。

术语均以粗黑体标出以醒目。

排列次序:以本类主要功效在前,相关功效次之,其他功效在后。

1.解表类解表发散表邪,解除表证。

又称发散、发表、发汗、发汗解表。

多具辛味,又称辛散。

代表药为麻黄、薄荷。

发散风寒发散风寒表邪,用于风寒表证。

又称解表散寒。

多味辛、性温,又称辛温解表。

药如麻黄、桂枝。

发散风热发散风热表邪,用于风热表证。

又称解表清热。

多味辛,性偏寒凉,又称辛凉解表。

药如薄荷、牛蒡子。

祛风解表祛除风邪,解除表证,用于风寒表证或风热表证。

或称疏风、疏表、疏风解表。

药如荆芥、防风。

发散风湿发散风湿表邪,用于风湿表证、风寒夹湿之表证或风寒湿痹初起。

或称祛风胜湿。

药如羌活、藁本。

解肌解除肌腠之邪,发汗力缓和,用于表证有汗。

药如桂枝、葛根。

透疹透发皮疹,用于麻疹初起,疹点透而不畅。

药如荆芥、薄菏。

清头目清解肝经风热,用于风热上扰头目所致发热头痛、目赤肿痛。

药如蔓荆子、薄荷。

祛风明目专指用于风热目赤肿瘤、羞明流泪,如桑叶、菊花。

通窍宣通鼻窍,用于鼻渊,或风寒表证鼻塞流涕。

药如辛夷、白芷。

通阳温通阳气以散寒化饮,用于寒饮内停咳喘或胸痹。

又称通阳化饮。

药升阳提举下陷之中焦阳气使之上升,用于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子宫脱垂或内脏下垂。

或称升阳举陷、升举中气、升提中气。

药如柴胡、升麻、葛根、黄芪。

和解调和少阳经半表半里之邪正交争,以解除寒热往来之证。

又称和解少阳、和解退热。

药如柴胡、黄芩。

解鱼蟹毒解除鱼、蟹的“毒性”,主要指预防或减轻食鱼蟹引起的腹痛、吐泻。

药如紫苏、生姜。

2.清热类清热清解热邪,用于热证,或解除发热症状。

药如石膏、黄芩。

泻火清泄火邪,用于火热亢盛之证。

药如石膏、山栀。

又称清热泻火、清火。

泻火属清热功效范畴,但比一般清热作用要强,主要用于温热病气分大热之证或脏腑火热之证。

前者又称清气分热,药如石膏、知母;后者又称清脏腑热,详见下述各条。

清心火清泄心经火热,用于心火亢盛之烦躁失眠,心火上炎之口舌生疮,心火下移之热淋涩痛,热入心营之壮热神昏等证。

药如黄连、山栀。

清肝火清泄肝经火热,用于肝火亢盛之头痛目赤,肝经热盛之胁痛口苦或黄疸,肝经湿热下注之小便黄赤、阴痒阴肿。

又称凉肝、泻肝。

药如夏枯草、龙胆草。

清肝明目为通过清泄肝火而达到明目的功效,主要用于肝热目赤肿痛,药如夏枯草、决明子。

部分清肝明目、祛风明目药可用于目生翳障,有明目退翳功效,如蝉衣、谷精草。

清肺火清解肺经火热,用于肺热、痰热咳喘。

又称泻肺火、清肺止咳。

药清胃火清泄胃经火热,用于伤寒阳明经证,或温病热入气分之壮热烦渴,或胃火上炎之头痛、牙痛、牙宣、口臭,或胃热呕哕、吐血。

药如石膏、黄连。

后者又称清胃止呕,药如黄连、竹茹。

清肾火清泄肾经火邪,用于下焦水虚火盛,相火偏亢之潮热盗汗,遗精早泄,下肢痿弱或阳痿。

又称泻相火、制相火、泻火坚阴、苦味坚阴。

药如知母、黄柏。

清三焦火清泄三焦火邪,用于三焦火盛,一身大热烦躁。

药如山栀。

生津滋生津液,用于津液不足之口渴、消渴。

包括两类功效:清热生津清泄热邪,滋生津液,用于热盛津伤之证,又称清热保津,药如石膏、知母;养阴生津甘寒养阴以滋生津液,用于热病后期,阴液已伤,余热未清之证,如沙参、麦冬。

清热燥湿既能清泄热邪,又能苦燥湿邪,用于湿热互结的泻痢、黄疸、淋浊及湿温病。

味苦性寒,又称苦寒燥湿。

药如黄连、黄柏。

清热解毒既能清热,又能解毒,用于热毒病证,包括温热病及痈肿疮毒等。

药如金银花、连翅。

清热凉血清除血分热邪,用于温病热入营血,壮热神昏,或血热妄行,吐血衄血。

简称凉血。

药如水牛角、生地。

凉血止血专指通过清泄血分热邪达到止血功效,用于血热妄行之证,药如生地、大蓟(参见理血类)。

凉血化斑,指凉血兼解血分热毒,用于温毒斑疹,或称凉血消斑,药如大青叶、青黛、紫草。

清虚热清解体虚之发热,用于阴虚火旺之骨蒸潮热,又称退虚热、除骨蒸;或用于热病后期,热伤阴津,夜热早凉;以及小儿疳积发热,又称清疳热。

药如青蒿、鳖甲、银柴胡、胡黄连。

清暑热清解暑热之邪,用于暑温病、暑湿病之身热烦渴。

或称清热解暑、清热祛暑。

药如滑石、荷叶。

3. 泻下类泻下通利大便,解除便秘。

药如大黄、火麻仁、甘遂。

攻下泻下通便力强,大多兼能清热泻火,用于肠道实热积滞,大便燥结不通。

又称泻下实热、清热攻下。

药如大黄、芒硝。

其中盐类泻药芒硝,味咸能软坚,用于燥屎坚结之证,称泻下软坚、软坚攻下。

个别攻下药性热,用于寒实积滞便秘,即巴豆,称泻下冷积、温下。

以热性的温里祛寒药配伍寒性攻下药,亦可达到温下效果。

润下润滑肠道,使粪便易于排出,用于年老、病后、产后、体虚津枯之肠燥便秘。

又称润燥滑肠、润肠通便。

药如火麻仁、蜂蜜。

养血兼能润下,称养血润肠,用于血虚肠燥便秘,如当归、何首乌。

养阴兼能润下,称养阴润肠,用于阴虚肠燥便秘,如生地、天冬。

温肾兼能润下,称助阳通便,用于阳虚便秘,如肉苁蓉、琐阳、硫黄。

峻下逐水泻下作用峻猛,引起强烈腹泻,使体内水份大量排出,用于水肿、臌胀、胸胁停饮之实证。

又称攻逐水饮,简称逐水,或称下水气。

药如甘遂、芫花。

4. 除湿类除湿祛除湿邪,用于湿邪引起的病证。

又称祛湿。

根据所治湿邪病证的不同,可分为燥湿、化湿、祛风湿、利湿等功效。

燥湿以苦味药燥除湿邪,用于湿邪偏性的病证。

又称苦燥。

根据药性寒热,有苦寒燥湿和苦温燥湿之别。

苦寒燥湿药,有清热燥湿功效,用于湿热病证,药如黄柏、黄连。

苦温燥湿药,有散寒燥湿功效,用于寒湿病证,药如苍术、厚朴。

湿浊困阻,每多脾运不健,脾虚与湿性互为因果。

有些燥湿药兼能健脾,用于脾虚湿胜的病证,药如苍术、白术。

苍术以苦温燥湿为主,兼能健运脾胃,称为燥湿健脾,用于湿胜为主,脾虚较轻的病证;白术以健补脾气为主,兼能苦温燥湿,称为健脾燥湿,用于脾虚为主,湿浊较轻的病证。

化湿化除湿浊,用于湿困中焦的病证,此类药气味芳香,又称芳香化湿。

湿困脾胃,运化无力,食少、腹胀、便溏、苔腻。

芳香化湿以化除湿浊,恢复脾胃运化能力,又称醒脾化湿、运脾化湿、化湿悦脾。

药如藿香、苍术、砂仁。

暑多挟湿,暑湿易伤脾胃,芳香化湿药常用于暑湿之证,称为解暑化湿、芳香解暑,药如藿香、佩兰。

祛风湿祛除风湿之邪,用于风湿浸袭经络、肌肉、筋骨、关节而致的风湿痹证。

又称祛湿通痹或称宣痹、蠲痹、利痹。

多数祛风湿药性温,祛除风湿兼能散寒,用于风寒湿痹证,称为祛风湿散寒,或祛风寒湿,药如独活、威灵仙。

其中部分药性热,散寒力强,用于寒胜痛痹或其他寒性痛证,称散寒通痹,药如川乌、草乌。

有些祛风湿药性属寒凉,祛除风湿兼能清热,用于湿热痹证,称为祛风湿清热,或清热通痹,药如秦艽、防己。

有些祛风湿药兼能通经活络,称为祛风通络,简称通络,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或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药如威灵仙、络石藤、秦艽。

有些动物药祛风通络作用较强,称为搜风通络,用于风邪留滞经络筋骨之顽痹、麻木、拘挛等证,如蕲蛇、乌梢蛇、全蝎、蜈蚣。

利湿或称利水渗湿、利尿、利小便,指通利水道,渗除水湿,用于水湿停留而致小便不利、水肿、腹水、痰饮及淋证、黄疸等。

其中药味甘淡者称淡渗利湿,能通利小便,使水湿下泄,用于水湿内停之水肿、腹水、小便不利及痰饮,药如茯苓、薏苡仁。

药性寒凉者称清热利湿,利湿兼能清热,用于湿热内盛的黄疸、湿温,或湿热下注之小便赤涩、淋浊癃闭等证,药如车前子、木通。

利湿功效随所治病证不同,常用专门术语表达。

如:利水消肿用于水肿、腹水,如茯苓、猪苓;其中性寒可用于湿热水肿者,称清热利水,如薏苡仁、泽泻;渗湿止泻或称利水止泻,用于湿性泄泻,如泽泻、车前子;健脾利湿用于脾虚湿盛之水肿、痰饮、泄泻,如茯苓、薏苡仁;利尿通淋或称清热通淋,简称通淋,主要用于湿热淋证,如车前子、木通;利湿浊或称分清别浊,主要用于白浊、白带,如萆薢、泽泻;利湿退黄或称利胆退黄,指通利胆道,增加胆汁分泌,用于湿热黄疸,如茵陈蒿、虎杖。

排石,指排除体内结石,包括利胆排石、通淋排石,用于肝胆结石、尿路结石,如金钱草、海金沙。

5. 温里类温里温运脏腑阳气,驱除在里之寒邪,用于里寒证或阳虚寒证。

又称温里散寒。

药如附子、肉桂、干姜、吴茱萸。

温阳温补阳气,用于阳气虚寒证。

又称助阳。

药如附子、鹿茸。

温中温运脾胃阳气,驱除中焦寒邪,用于中焦虚寒证。

又称温中散寒、温中祛寒、温脾阳。

药如干姜、高良姜。

中焦虚寒证多有腹痛或呕吐、泄泻,通过温运中焦驱散寒邪达到止痛、止呕、止泻效果,用于中寒腹痛、胃寒呕吐、脾寒泄泻,称为温中止痛或温中止呕、温中止泻。

温肝温暖肝经,驱散肝经寒邪,用于肝寒腹痛、痛经、疝痛。

又称温肝散寒、温肝止痛、暖肝。

药如小茴香、肉桂、吴茱萸。

若兼能疏肝理气,可用于肝寒犯胃之脘痛呕逆,称温肝和胃,药如吴茱萸、荔枝核。

温肺温散肺经寒邪,用于风寒犯肺或寒饮伏肺之咳喘。

又称温肺散寒、温肺止咳、温肺化饮。

药如干姜、细辛。

温经温通经脉,驱散寒邪,用于冲任虚寒,经脉血滞之痛经、月经不调。

又称温经散寒、温经通脉。

药如桂枝、艾叶。

通过温经散寒达到止痛效果,用于寒性痛经,称温经止痛。

通过温经散寒治疗虚寒经闭、宫冷不孕,称暖宫。

通过温经散寒达到止血效果,用于虚寒出血,称温经止血(参见理血类)。

温心阳温补心阳,用于心阳不足,血脉运行不利之心悸气短、胸痹心痛。

药如附子、肉桂。

温肾阳又称补肾阳(参见补益类)。

回阳挽回阳气,救治逆证,用于亡阳厥逆之证。

又称回阳救逆。

药如附子、干姜。

引火归原温补肾阳,引导上浮的虚火下归于肾,用于肾阳虚弱,虚火浮越的火不归原证。

药如肉桂、附子。

助阳化气通过温肾补阳,促使膀胱气化功能恢复,用于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行之小便不利、水肿。

又称通阳化气。

药如桂枝、肉桂。

6. 理气类理气调理气机,用于气机运行失常的病证。

亦称调气。

包括行气、破气、降气,分别用于气滞、气结、气逆的病证,各详专条。

行气疏畅气机,用于气机郁滞的病证。

亦称利气。

行气药多用于气滞疼痛,又称行气止痛。

行气宽中调畅中气,用于脾胃气滞之证。

又称行脾气、行中气、宽中。

药如橘皮、木香。

行气宽胸调畅胸中心肺之气,用于胸膈胀闷、胸痛或伴咳喘。

又称利气宽胸、宽胸开膈。

药如枳实、香橼。

行气疏肝疏泄肝气,用于肝气郁结之胁肋、乳房胀痛,或少腹痛、疝痛、痛经等。

亦称疏肝解郁、疏肝、行肝气、散郁结。

药如青皮、香附。

行气散结疏通气机以消除寒痰、湿浊与气滞互结之胸胁胀满、咳嗽气喘,或胸痹,或痰滞肢体之麻木疼痛、阴疽流注等证。

药如薤白、白芥子。

行气安胎行气滞而安胎元,用于胎气郁滞之胎动不安。

药如砂仁、苏梗。

破气行气作用较强,用于气滞较重的气结证,或食积气滞之证。

又称破气散结、破气消积。

药如青皮、枳实。

降气平降上逆之气,用于气逆证。

又称下气、顺气、降逆。

主要用于肺胃气逆证,药如旋覆花、沉香、厚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