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侧枝循环形成的相关性分析

合集下载

老年健康服务《教案:冠心病》

老年健康服务《教案:冠心病》

冠心病一、定义冠心病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近2021,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老年人冠心病的患病率更加突出,目前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也是老年人病死的主要原因。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和〔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也称缺血性心脏病。

临床上将冠心病分为五型:心绞痛型、心肌梗死型、隐匿型、心律失常型、猝死型。

其中心绞痛和心肌堵塞最常见。

亚太地区≥60岁老年人患冠心病称老年冠心病。

老年冠心病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也是对老年人生命威胁最大的心脏病。

由于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管腔狭窄程度、受累血管支数,侧支循环形成情况的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不同。

心绞痛是指急性暂时性心肌缺血、缺氧引起阵发性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

根据病情发作的起因可分为:劳力性和自发性;根据病情是否稳定,又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

心肌堵塞是指冠状动脉管腔急性闭塞,血流中断,局部心肌缺血坏死,临床表现可有严重的长时间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休克、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并有心肌堵塞的心电图改变和血清酶增高,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或陈旧性心肌堵塞。

本节主要讲述这两型冠心病老人的护理。

二、病因冠心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

主要危险因素除了年龄、性别以外,与吸烟、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及糖耐量异常有关,另外缺少体力活动、肥胖、遗传、A型性格、饮食不当以及病毒、衣原体感染、胰岛素抵抗增强、血中纤维蛋白原和局部凝血因子增高也是老年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三、发病机制冠状动脉是供给心脏血液的主要动脉,由于血管壁的粥样硬化和脂肪物质的沉积使冠状动脉狭窄和堵塞,影响血液循环,造成心肌缺血、缺氧,导致心肌损害。

本病的根本病变是供给心肌营养物质的血管——冠状动脉发生了粥样硬化,冠心病的发生与in即开始起发挥疗效,持续约30分钟左右;硝酸异山梨酯5~10mg,舌下含服,2~5min见效。

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相关因素研究进展及对策(全文)

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相关因素研究进展及对策(全文)

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相关因素研究进展及对策(全文)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 目前我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2.9亿, 其中冠心病达1100万。

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患病率及死亡率持续增长, 已给我国带来沉重的社会及经济负担。

同时随着医学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冠脉造影发现多支、多处狭窄病变越来越常见。

冠脉多支病变(multi-vessel disease, MVD) 的定义是:至少两支主要心外膜冠状动脉或其主要分支, 直径狭窄超过50%, 约占全部冠状动脉造影的50%~60%以上。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是冠心病的一种基本病理表现,内皮细胞不仅是血液与血管组织之间天然的解剖屏障,而且具有重要的合成和分泌功能。

目前认为冠状动脉狭窄的发生首先是内皮细胞损伤,特别是出现胶原暴露触发了系列变化,屏障功能丧失、血小板聚集及释放多种因子,促使平滑肌细胞从中膜迁移至内膜并增殖,血小板和血管壁之间的相互作用,使脂质在动脉壁沉积,血管收缩以及血栓形成,进而导致心肌缺血[1]。

在缺氧、细胞因子等损伤因素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时,导致内皮介质释放失衡,前列腺素I2(prostanLandin,PGI2)、腺苷及NO等扩血管物质明显减少,而内皮素(endotheLin,ET)和血栓素等缩血管物质及弹性蛋白酶和蛋白水解酶等毒性物质大量释放,导致细胞表面特性改变,产生血管收缩、血液凝固、白细胞黏附等效应的过程。

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对维持冠脉循环起重要作用。

内皮功能失调不但导致冠心病的形成,而且对冠心病的进展及并发症都有重要影响。

研制能够预防内皮损伤或加速损伤内皮修复的药物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热点。

炎症因子是血管内皮损伤发生、发展的始动因素。

炎症因子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近期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均证实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管腔狭窄、演变及破裂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造成斑块不稳定、斑块破裂的重要因索。

冠脉侧支循环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冠脉侧支循环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 要】 对 于严 重的 冠状动脉 粥样硬 化性 心脏 病 ( 心病 ) 者 , 血 管化 治疗 是 其主要 治 疗 摘 冠 患 再
方式 。在冠 状动脉 造影 中发现 , 些患者 存在 自身形 成 的侧 支循 环 , 某 而某 些人 却 未见侧 支循环 形成 。侧 支循环 的形成 对 于冠心病 患者症 状和 预后 的改善 有 明 确 的益 处 , 这 其 中出现 差异 但 的原 因 目前 尚无 定论 。现 有 的研 究提 示 , 冠脉侧 支循 环 的形成可 能与 冠心病 危险 因素 、 细胞 因
管生 长 的最 初始 过程 , 由内皮 细胞 移行 、 分泌 而完 成 的血管形 成过 程 ;2 血管 生成 (n ig n ss , () a go e ei) 已生 长 的血管通 过细胞 分 裂 、 殖 , 而使血 管 口 增 从
径 增 大 并 生 成 新 的 侧 支 循 环 网 ; 3 动 脉 生 成 () (rei e ei) 原 有 的 微 动 脉 扩 张 、 放 , 而 atr g n s , o s 开 从
子和 药物相 关 。
【 键 词 】 冠 心 病 ; 支循 环 ; 险 因 素 ; 胞 因 子 关 者 , 心肌 对 于 不 同 其 程度缺 血 的耐 受能 力与其 侧支循 环血 供建 立 的程 度相关 。 目前 对于 不同个 体之 间侧支 血管 形成 的 差异 因素还不 十分 明确 。现有 的研究 提示 可能与 冠 心病危 险 因素 、 细胞 因子 、 药物 等相关 。本 文对 冠 脉 侧 支 血 管 的 形 成 与 影 响 因 素 的 关 系 作 一
行 比较 , 现 再 血 管 化 治 疗 以后 , 支 血 流 的 平 均 发 侧
流速 峰 值随 即下 降 >5 , 明血 管 闭 塞时 的 压 0 说 力变化 是维持 侧支 存在 的 因素 。 血管 的新 生 为 固有 侧 支 的 开 放 提 供 良好 基 础 , 以使侧 支 循 环 的效 果最 大 化 ; 时 , 支循 可 同 侧 环 开放 后 , 管新 生 的 旺 盛是 维 持 血 管开 放 并 进 血

冠状动脉高度狭窄老年冠心病患者血管活性物质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关系

冠状动脉高度狭窄老年冠心病患者血管活性物质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关系
v e s s e l r e a c t i v e s u b s t a n c e s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s e v e r e c o r o n a r y a r t e r i e s s t e n o s i s( S C AS ) . Me t h o d s A t o t a l o f 8 0 c o n s e c u t i v e s e n i l e
【 摘 要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高度狭窄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酶 ( AC E) 、血 管紧 张素 Ⅱ ( A n g1 1) 、醛 固酮 ( AL D) ,内皮 素 ( E T)和一氧 化氮 ( NO)之间 的关系

方法

集成 都 军 区昆 明总 医院2 o 0 7 年6 月 ̄ 2 0 0 9 年1 月行 冠 状动 脉造影 ,三支 主要 冠状 动脉 中至 少有 一支 狭窄 程度 在9 5 %以 E
者血 中AC E 活性[ ( 3 8 . 0 7±6 . 2 5) w
c cc 形成不 良组 患
( 2 7 . 0 2±4 . 1 5)U / L ] ,A n gⅡ浓度 [( 9 0 . 2 7±1 0 . 3 1 ) v s ( 7 0 . 1 3±7 . 3 0)n g / L ] ,
AL D浓 度 [( 1 7 0 . 7 5±2 3 . 4 6 ) v s ( 1 3 0 . 3 4±1 1 . 2 3)n L ] ,E T 浓 度 [( 7 4 . 7 8 ±7 . 3 5) v s ( 5 7 . 2 3±6 . 0 4)n g / L ] 明 显 高 于
冠 状动脉
【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 血管活性物质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影响因素探讨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影响因素探讨
c r n r re y d s a e( o o a y a t r i s CAD ) n a t r ifu n i g c l t r l h n e e eo me t M e h d : 9 a in s e a d f c o s n l e cn o l e a a c a n l d v l p n . t o s : 闭塞血 管数及 闭塞程度 与侧 支循 环 形成 间存 在有 意 义的回 归关 系。结论 : 支循环 多 侧
出现在 病 变严重 的冠心病 患者 , 冠状 动脉 病 变严 重程度 是冠状 动脉侧 支循 环形成 的决定 性 因素 。
主 题 词 冠 状 动 脉 疾病 / 理 生 理 学 侧 支循 环 病
关 系。结果 : 与无侧 支循环 组相 比, 有侧 支循 环组 患者 中多支冠状动脉 闭塞 率及 完全 闭塞率明显
增 高 ( 别为 3 . 比 1 . , 分 92 0 7 P<0 O ; 5 8 比 2 . , . 1 8 . 8 0 P<0 0 ) L gsi . 1 。 o i c多元逐 步回 归分 t
I l e i lf c o s o o o r o l t r l nf u nta a t r f c r na y c la e a
c r u a i n i te s wih c r n r a t d s a e i c l to n pa i nt t o o a y he r i e s
w ih or a y a t r c l son who und r nt o o r ngigr phy wer d vde i o ou t c on r r e y o c u i e we c r na y a o a e i i d nt 2 gr ps: he or ig t f m n

影响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

影响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
异有统计学意义(P < .5 。见表 1 00 ) 。
表 1 4组血 清 I一 L1和 -G 2I F水 平 比较 E
n :1 pg L.i ± 5 0. /
药的天然活性成 分实际上是一个多靶点 的作用系统 , 进入体 内 后, 可多成分 、 多环节 、 多途径 、 多层 次综合 协调地 作用 于失去
1 李 仪 奎 . 药药 理 实验 方 法 学 . 海 : 海 科学 技 术 出社 ,9 1 52 中 上 上 19 .6 .
2 Di a e| C Bilg c lb ss f r i tre k n一 1 n d s a e Blo 1 9 n r l A. oo ia a i o n e lu i o i ie s . o d, 9 6, 8 2 9 21 . 7: 0 - 47 3 C a k J ,L n RH ,Ma L n a NK , t 1 p d r l g o t f co lr A ae ce nn e a.E i e ma r w h a tr r d c si t si a p p o i n a x e i n a d l o e r t i g e — e u e n e t l a o tss i n e p r n me t mo e f n e o i n n l z
trclt . eo oii Am h s lGatone tLv rP yil2 0 2 8:5 -6 s JP y i srits ie h so 。0 5。8 7 57 2. o
4 倪志立 , 张名霞, 孔锋 , 喉健喷雾剂 治疗慢 性咽炎疗 效观察 , 金 中医 杂 志 2 0 4 3 83 0 04,5:8 -9 . ( 收稿 日期 :0 0—0 21 4—1 ) 2

冠心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冠脉侧支循环的关系

冠心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冠脉侧支循环的关系

[ 键 词 ] 侧 支 循环 ; 冠 状 动 脉 疾 病 ; 同 型 半 胱氨 酸 关 [ 图分 类 号 ] R 4 . 中 5 14 [ 文献 标 识码 ] A [ 章 编 号 ] 1 7 — 3 7( 0 6) 5 0 5 —4 文 27 4 2 0 0 , 6 50 6 一
关 关 系 。 方 法 : 0 例 行 冠 脉 造 影 示 三 支 主 要 冠 脉 中 至 少 有 一 支 狭 窄 9 % 以 上 的 冠 心 病 患 者 , 定 其 血 8 0 测
清 同型 半 胱 氨 酸 浓 度 ; 用 R nrp方 法 对 冠 状 动 脉 侧 支循 环 进 行 分 级 。 结 果 : 支 、 支 、 支 血 管 病 采 et o 单 双 三
0 0 , R 值 0. 5 9 % 可 信 区 间 0 0 . 01 O 3 3, 5 2 1~0 6 0), 与 冠 脉 病 变 支 数 呈 正 相 关 。 结 论 : 状 动 脉 严 .2 而 冠
重 狭 窄病 变的 患 者 中血 清 同型 半 胱 氨 酸 抑 制 冠 脉侧 支 形 成 。
杨天客 , 贺 琳 , 传 昶 , 晓 群 , 昭 芬 , 金 华 , 双媛 李 蒲 郑 邓 孟
(中 南 大 学 湘 雅 医 院 心 内 科 , 沙 41 0 8) 长 0 0
[ 要 ] 目的 : 讨 冠 状 动 脉 严 重 狭 窄 冠 心 病 患 者 血 清 同 型 半 胱 氨 酸 浓 度 与 冠 状 动 脉 侧 支 循 环 相 摘 探
( eat n o ad lg Xa ga H si l C nrlSuh U i rt C a gh 0 0 C ia) Dp r t f C ri oy, in y opt , et o nv sy, h n sa41 0 8. hn me o a a t ei

冠心病病人外周血sema4D、CD72表达水平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性

冠心病病人外周血sema4D、CD72表达水平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性

冠心病病人外周血sema4D 、CD 72表达水平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性杨祖芳1,涂祎敏2,罗 智1摘要 目的:探究冠心病病人外周血可溶性信号素4D (sema4D )㊁CD 72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性㊂方法:入选2019年8月 2021年8月北京老年医院收治的78例冠心病病人为冠心病组,入选北京老年医院同期体检健康者78人为对照组㊂冠心病病人根据Rentrop 分级法分组,将0级或1级病人作为侧支循环不良组,2级或3级病人作为侧支循环良好组㊂检测外周血sema4D ㊁CD 72表达水平,绘制散点图分析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病人外周血sema4D ㊁CD 72水平的相关性,并以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影响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因素㊂结果:冠心病组外周血sema4D 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CD 72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10例病人为0级,31例为1级,21例为2级,16例为3级;侧支循环不良组病人外周血sema4D 水平高于侧支循环良好组(P <0.05),CD 72水平低于侧支循环良好组(P <0.05);外周血sema4D ㊁CD 72与冠心病病人发生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呈负相关(r =-0.664,P <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表达的sema4D ㊁高水平的总胆固醇(TC )为影响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危险因素(P <0.05),高表达的CD 72为保护因素㊂结论:冠心病病人外周血sema4D 呈高表达,CD 72呈低表达,二者呈负相关,且两者高表达分别为影响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㊂关键词 冠心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CD 72;可溶性信号素4D ;危险因素;相关性d o i :10.12102/j.i s s n .1672-1349.2023.22.028 冠心病的主要病理学变化即为冠状动脉硬化,目前主要以血管造影诊断为主,但是其具有侵入性,且对操作者的技术水平较为依赖[1-2]㊂因此,急需寻找标志物筛查冠状动脉病变,以便早期确诊冠心病并采取及时有效的干预方案㊂可溶性信号素4D (semaphorin 4D ,sema4D )主要表达于T 细胞,为150kDa 的1型整合膜糖蛋白,可与CD 72结合抑制CD 72表达,进而促进B 细胞发育,同时也能参与肿瘤进展㊁血管形成及轴突导向,能够通过增强血小板活化促进体内血管的形成[3-4]㊂目前,已有研究证实sema4D 可能可预测冠心病的发生,且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具有相关性[5];CD 72表达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降低,但是其具体价值不明确[6],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利于改善冠心病病人临床症状,降低心肌缺氧㊁缺血㊂本研究分析冠心病病人外周血sema4D ㊁CD 72表达水平及其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性,以为临床干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提供参考㊂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入选2019年8月 2021年8月北京老年医院收治的78例冠心病病人作为冠心病组,另入选同期北京老年医院体检健康者78人为对照组㊂冠心病组纳入基金项目 白求恩㊃医学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No.AE010FN )作者单位 1.北京老年医院(北京100095);2.中日友好医院通讯作者 罗智,E -mail :135****************引用信息 杨祖芳,涂祎敏,罗智.冠心病病人外周血sema4D ㊁CD 72表达水平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性[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3,21(22):4207-4210.标准:1)经影像学及血清学检查均符合冠心病相关诊断标准病人;2)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病人;3)为首次诊断为冠心病且接受治疗病人㊂冠心病组排除标准:1)合并心律失常㊁器质性心脏病病人;2)合并免疫疾病㊁严重传染病及肾功能不全病人;3)为心肌病㊁瓣膜性心脏病病人㊂对照组,年龄45~78(63.42ʃ5.43)岁;男43人,女35人㊂冠心病组,年龄49~75(62.78ʃ5.36)岁;男46例,女32例㊂两组观察对象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㊂1.2 侧支循环评估以Rentrop 分级法[7]评估冠心病病人侧支循环,对病变远端血管进行造影检查可见大部分完全显影为3级(16例),大分支显影为2级(21例),小边支显影为1级(31例),未观察到侧支血管为0级(10例)㊂0级或1级为侧支循环良好组,2级或3级为侧支循环不良组㊂1.3 方法病人入院24h 内抽取空腹静脉血,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sema4D ㊁超敏C 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 -reactive protein ,hs -CRP )㊁血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DL -C )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 -C )㊁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 )㊁三酰甘油(triglyceride ,TG )]水平,试剂盒购自南京森贝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㊂以Focoll 分层法分层液体,得到单个核细胞㊂提取总蛋白并进行定量,电泳㊁转膜㊁封闭后先后用兔抗CD 72一抗㊁羊抗兔二抗孵育,发光显影后扫描条带灰度,以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 )为内参计算蛋白表达量㊂以免疫荧光法检测病人N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水平㊂收集病人年龄㊁性别㊁血压㊁吸烟史㊁饮酒史㊁心率㊁糖尿病史㊁体质指数等资料㊂1.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25.0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以均数ʃ标准差(xʃs)表示,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用率(%)表示,采取χ2检验㊂绘制散点图分析冠心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良好与外周血sema4D㊁CD72相关性,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冠心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结果2.1冠心病组与对照组外周血sema4D㊁CD72表达水平比较冠心病病人外周血sema4D㊁CD7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CD7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㊂详见表1㊂表1冠心病组与对照组外周血sema4D㊁CD72表达水平比较(xʃs)组别样本量sema4D(μg/L)CD72冠心病组78 1.29ʃ0.330.40ʃ0.06对照组780.62ʃ0.210.72ʃ0.12 t值15.128-21.065P<0.001<0.0012.2侧支循环良好组及不良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病人血清TG㊁TC㊁HDL-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㊁血压㊁吸烟史㊁饮酒史㊁性别㊁体质指数㊁心率㊁LDL-C㊁hs-CRP㊁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㊂详见表2㊂表2侧支循环良好组及不良组临床资料比较(xʃs)项目侧支循环不良组(n=37)侧支循环良好组(n=41)统计值P 年龄(岁)62.01ʃ5.5361.54ʃ5.42t=0.5360.593舒张压(mmHg)81.67ʃ6.5282.14ʃ6.78t=-0.4410.660收缩压(mmHg)127.14ʃ12.42128.76ʃ12.53t=-0.8110.419体质指数(kg/m2)22.34ʃ3.4222.56ʃ3.51t=-0.3960.692饮酒史(例)2118χ2=1.2850.257吸烟史(例)1418χ2=0.2960.587性别(例)男1922女1819χ2=0.0420.839心率(次/min)72.14ʃ6.3573.01ʃ6.42t=-0.8510.396 TG(mmol/L) 3.89ʃ1.25 3.42ʃ1.02t=-2.5730.011 TC(mmol/L) 4.21ʃ1.23 3.67ʃ1.01t=2.9970.003 HDL-C(mmol/L) 2.12ʃ0.51 2.68ʃ0.64t=-6.044<0.001 LDL-C(mmol/L) 2.46ʃ0.67 2.41ʃ0.62t=0.4840.629 hs-CRP(mg/L) 4.26ʃ1.31 4.14ʃ1.22t=0.5920.555 NT-proBNP(pg/mL)2674.23ʃ158.342631.79ʃ156.74t=1.6820.0952.3侧支循环良好组及不良组病人外周血sema4D㊁CD72表达侧支循环不良组病人外周血sema4D水平低于侧支循环良好组(P<0.05),CD72水平低于侧支循环良好组(P<0.05)㊂详见表3㊂表3侧支循环良好组及不良组病人外周血sema4D㊁CD72表达(xʃs)组别例数sema4D(μg/L)CD72侧支循环不良组37 1.45ʃ0.310.32ʃ0.09侧支循环良好组41 1.15ʃ0.230.47ʃ0.11t值 4.885-6.548P<0.001<0.0012.4外周血sema4D与CD72表达的相关性绘制散点图评估外周血sema4D㊁CD72表达在冠心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病人中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两者呈负相关(r=-0.664,P<0.05)㊂详见图1㊂图1外周血sema4D与CD72表达的相关性2.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表达的sema4D㊁高水平的TC为影响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高表达的CD72为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保护因素(P<0.05)㊂详见表4㊂表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冠心病病人发生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因素变量回归系数标准误Waldχ2值P OR值95%CI高表达的sema4D0.3910.156 6.2720.012 1.478[1.089,2.007]高表达的CD72-0.2460.106 5.3820.0200.782[0.635,0.963]高水平的TC0.4470.1578.1150.004 1.564[1.150,2.128]3讨论目前,冠心病严重威胁我国民众身体健康,为临床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且发病率逐年上升[8-9]㊂侧支循环形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冠心病病人心肌梗死的发生,进而保护冠心病病人安全[10-11]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临床预测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因素,以为临床早期干预㊁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提供更多有效参考㊂sema4D为跨膜糖蛋白(免疫系统),由基质金属蛋白酶产生,主要在肿瘤细胞㊁血小板㊁内皮细胞及B细胞中表达,参与血管生成㊁肿瘤进展㊁血栓形成及炎症性疾病[12-13]㊂李月亮等[14]研究显示, sema4D可能作为预测冠心病预后的重要指标㊂本研究结果显示,冠心病病人sema4D水平高于健康者,与Gong等[15]研究结果基本一致㊂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a4D在病理状态下释放,经切割后产生可溶性sema4D,促进斑块的易碎性,加速炎症反应的发生,促进血小板聚合及激活,进而促进血栓形成㊂此外,血栓形成后,sema4D可脱落血小板表面,结合血管内皮细胞受体诱导血管生成[16]㊂本研究亦发现,侧支循环不良组病人外周血sema4D水平高于侧支循环良好组,提示外周血sema4D水平与冠心病病人侧支循环形成过程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㊂有研究显示,脑梗死病人中sema4D升高与免疫细胞过度激活有关[17]㊂作为sema4D主要淋巴细胞,研究已证实CD72与sema4D结合后可使自身脱落㊁去磷酸化,并作为B细胞表面抗原受体(BCR)信号的调节因子对B细胞功能进行调节,或介导B细胞活化(通过CD40-CD40L)㊂由此可知,异常表达的CD72可证实异常激活的免疫反应发生㊂故本研究分析CD72在冠心病病人中的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外周血CD72水平明显降低,与Yan等[6]研究中CD72mRNA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外周血中呈低表达的研究一致㊂此外,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不良组CD72水平高于侧支循环良好组,提示CD72表达可能与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发生有关㊂本研究通过绘制散点图评估外周血sema4D㊁CD72在冠心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病人中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两者呈负相关,两者可能共同参与侧支循环形成过程㊂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表达的sema4D㊁高水平的TC为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危险因素,高表达的CD72为保护因素,提示sema4D㊁CD72可能作为临床早期评估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情况的潜在指标㊂综上所述,冠心病病人外周血sema4D呈高表达, CD72呈低表达,且高表达的sema4D㊁高水平的TC为影响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表达的CD72为保护因素,可能为判断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情况的重要指标㊂但是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且纳入样本量较少,还需在以后研究中扩大样本量,进行多中心研究以明确sema4D㊁CD72在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中的具体作用㊂参考文献:[1]INOUYE M,ABRAHAM G,NELSON C P,et al.Genomic riskprediction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nearly500,000adults:implications for early screening and primary prevention[J].J AmColl Cardiol,2018,72(16):1883-1893.[2]CAGLE S D J R,COOPERSTEIN N.Coronary artery disease:diagnosis and management[J].Primary Care,2018,45(1):45-61.[3]林兆恒,吴家奇,冯满芝.免疫球蛋白联合左西孟旦治疗老年扩张型心肌病的疗效及对血清sSema4D㊁sTWEAK的影响[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8,10(12):1544-1546.[4]张锋娟,薛伟,丁钰.Sema4D通过调节趋化因子和CD8+T细胞募集促进口腔扁平胎癣的发展[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0,19(4):366-369.[5]郭伟崇,马金霞,陈统.冠心病患者血浆可溶性Sema4D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关性[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20,42(4):392-396.[6]YAN W,SONG H,JIANG J,et al.Characteristics of B cellassociated gene ex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disease[J].Mol Med Rep,2016,13(5):4113-4121.[7]马志敏.Rentrop's分级可预测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的侧支循环功能[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08(5):348[8]VETTER C,DEVORE E E,WEGRZYN L R,et al.Associationbetween rotating night shift work and risk of coronary heartdisease among women[J].JAMA,2016,315(16):1726-1734. [9]LIANG K,DONG S R,PENG H.Serum levels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IFN-γand IL-10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J].Eur Rev Med Pharmacol Sci,2016,20(7):1339-1343. [10]李夺,向园,刘欣,等.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影响PCI术后再狭窄风险的meta分析[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9,35(1):79-83. [11]刘国勇,苏晓灵,白明,等.高血压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9,27(4):230-233.[12]匡龙,赵良平,尤涛,等.血清可溶性信号素4D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生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36):4412-4415.[13]张宜江,曹继华,徐兴东.Sema4D在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18,58(48):94-96. [14]李月亮,张国奇,林海利.血清可溶性信号素4D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相关性[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20,47(1):55-58.[15]GONG H,LYU X,LI S,et al.Sema4D levels are increased in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associated with the extent ofcoronary artery stenosis[J].Life Sci,2019,219(1):329-335. [16]李岩,王东玉.Sema4D及相关炎症因子在脑梗死患者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J].中国实验诊断学,2021,25(7):1014-1016. [17]朱琳,潘学谊,关则兵,等.脑梗死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㊁血小板表面Sema4D表达和血浆可溶性Sema4D水平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2,33(9):729-732.(收稿日期:2022-02-15)(本文编辑王雅洁)理想心血管健康指标评分对恶性肿瘤发病的影响迟玉玉1,刘丹1,刘涛1,郁建阳1,周晓燕1,吴寿岭2摘要目的:探讨理想心血管健康指标评分水平与恶性肿瘤发生的关系㊂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开滦集团公司参加2006年7月 2007年10月健康查体的94956名职工体检资料,每年跟踪随访新发恶性肿瘤情况,依据美国心脏病协会定义的心血管健康指标,对每项心血管健康指标进行评分并按照分值水平分组,计算不同心血管健康指标评分水平组的发病情况;采用Cox 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不同心血管健康指标评分水平组对发生恶性肿瘤的影响㊂结果:94956名职工按照心血管健康指标评分分组,其中低水平评分组(0~8分)㊁一般水平评分组(9~10分)和高水平评分组(11~14分)分别占总人群的45.48%㊁36.71%㊁17.81%;在随访(8.91ʃ1.02)年内,共发生恶性肿瘤3337人㊂其中低评水平评分组㊁一般水平评分组和高水平评分组发生恶性肿瘤分别为1637㊁1219㊁481人,发生率分别为4.25㊁3.92㊁3.20人年/1000㊂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校正年龄㊁性别㊁受教育水平㊁收入水平㊁饮酒㊁C反应蛋白㊁服用降压药㊁服用降糖药㊁服用降脂药后,与低水平评分组相比,一般水平评分组和高水平评分组发生恶性肿瘤的风险比(HR)及95%置信区间(CI)分别为[0.92(0.85,0.99)]㊁[0.88(0.79,0.97)]㊂结论:高水平理想心血管健康指标评分是恶性肿瘤发病的保护因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降低恶性肿瘤的发生风险㊂关键词心血管健康指标;理想心血管健康评分;恶性肿瘤;开滦地区;流行病研究d o i:10.12102/j.i s s n.1672-1349.2023.22.029目前,心血管疾病与恶性肿瘤依然威胁着全球人类健康,其发病率及死亡率仍居高不下㊂最新全球心血管病报告数据[1]显示,全球心血管患病人数从1990年的2.71亿人增加到2019年的5.23亿人,心血管病死亡人数从1990年的1210万人增加到2019年的1860万人㊂据最新全球恶性肿瘤报告数据[2]显示,基金项目沧州市重点研发计划指导基金项目(No.213106100)作者单位 1.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河北沧州061001);2唐山市开滦总医院(河北唐山063000)通讯作者吴寿岭,E-mail:**************引用信息迟玉玉,刘丹,刘涛,等.理想心血管健康指标评分对恶性肿瘤发病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3,21(22):4210-4214.全球现有新发恶性肿瘤病例约为1929万例,其中我国新发457万例,肿瘤死亡300万例㊂我国恶性肿瘤新发病例数㊁死亡人数均位居首位㊂为了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美国心脏病协会于2010年提出了7个理想的心血管健康指标,包括4种生活方式因素(不吸烟㊁体质指数<25kg/m2㊁足够量的体育锻炼㊁健康饮食)以及3个生物因素(在未治疗情况下,总胆固醇<5.2mmol/L㊁血压<120/80mmHg和空腹血糖<6.1 mmol/L)[3]㊂同年,我国胡大一教授团队提出了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标[4]㊂现行的指南也推荐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来达到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目前,已有研究发现理想的心血管健康指标不仅与心血管疾病呈相关关系[5-11],而且与非心血管疾病[12]呈相关关系,例如慢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冠心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侧枝循环形成的相关性分析
发表时间:2018-04-13T14:20:01.02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3期作者:马丽霞[导读] 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侧枝循环形成相关,也与侧枝循环形成程度各危险因素如吸烟年数、高血压病存在相关性。

长沙市第一医院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目的:对冠状动脉侧枝循环的形成与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90例的临床资料,作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评定和侧枝循环(Rentrop)的分级,分析其中存在的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侧枝的循环形成之间的关系。

结果: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与侧枝循环的呈正相关;侧枝循环(Rentrop)分级分别与收缩压、高血压病史、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呈显著正相关;侧枝循环(Rentrop)分级与高血压病史、吸烟年数呈正相关。

结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侧枝循环形成相关,也与侧枝循环形成程度各危险因素如吸烟年数、高血压病存在相关性。

关键词:危险因素;冠心病;侧枝循环冠心病是一种多病因疾病[1]。

迄今已提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主要有高血压、糖尿病等。

本研究对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收治冠心病使用性冠状动脉造影(CAG)患者190例作危险因素评分,探讨其危险因素与侧枝循环形成的关系的关系[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均为本院住院冠心病患者,并排除合并疾症如慢性炎症、肝、肾功能损害、肺动脉栓塞、其他部位创伤、恶性肿瘤等[3-4]。

根据CAG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Rentrop肉眼分级,0级记为无侧枝循环,1级及以上记为有侧枝循环,将冠心病患者依据有、无侧枝循环情况分为两组,其中有侧枝循环组患者92例,其中男女比例47:45,年龄结构36~89岁,平均年龄(61±13)岁)。

而无侧枝循环组患者98例,其中男女比例50:48,年龄结构39~87岁,平均(64±12)岁)。

记录研究对象其他一般资料如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和吸烟情况;对患者在清晨进行空腹取血[5],测量生化指标如血糖、TC、HDL、LDL。

记录各危险相关因素,见表1。

3 讨论
冠状动脉的侧枝血管在正常的心脏中均有存在,而在当人体的冠状动脉出现狭窄并达到一定的程度,其相关的侧枝血管就会明显地增长并会提供血流。

因此侧枝血管是心脏的一种自我保护选择,其能有效的降低心绞痛的发生机率,并能对心肌梗死面积扩大起到有效遏制,能为经皮冠状动脉腔内的成形术治疗起到一定作用。

本次研究分析出Gensini积分对侧枝循环具有重要影响,即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可以作为侧枝循环的一个独立的影响因素。

此外发现,患者的吸烟年龄及其高血压的病史也会影响到侧枝循环的程度。

从侧枝血管的增长原理可以看出,冠状动脉的阻塞程度是侧枝循环形成的关键原因。

当冠状动脉出现闭塞,闭塞的远端动脉的内压力会出现下降,当两支冠状动脉内压力的梯度达到一定程度,则会形成侧枝循环。

因此侧枝循环也几乎都会伴随着严重的血管动脉狭窄。

从研究结果的吸烟年龄成为重要影响因素分析,香烟烟雾中包含的尼古丁会通过诱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生长导致形成内皮细胞迁移,从而也促进了侧枝血管的生成。

而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情况会促进侧枝血管循环形成的原因则是高血压患者的心脏左室壁厚度会增加,肥厚心肌中的冠状动脉侧枝管腔则更大,更容易形成侧枝循环。

本次研究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侧枝循环形成相关,也与侧枝循环形成程度各危险因素如吸烟年数、高血压病存在相关性。

参考文献:
[1]刘茜,陈宋明,李玉光.冠心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侧枝循环形成的相关性研究.[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11,24(1):35-37
[2]WANG C Y,CHAU L Y.Heme oxygenase-1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molecular mechanisms and clinical perspectives[ J].Chang Gung Med J,2010,33(1):13-24 .
[3]谢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侧枝循环形成的相关因素.[D].吉林大学.2015.
[4]冯涛,陈小平,冯慧芳,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冠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J].心脏杂志,2016(1):53-55.
[5]郝爱慈.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影响.[J].河北医科大学,2011.
[6]赖文文.探讨早期侧枝循环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前壁心肌梗死直接PCI治疗的患者的影响.[J].南方医科大学,2013
[7]马宁帅.心肌灌注显像联合超声应变技术在心肌梗死楱型中的应用.[D].川北医学院,2015.
课题编号:A2016006,课题名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侧枝循环的形成与相关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负责人:马丽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