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资料讲解

合集下载

冠心病的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分析

冠心病的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分析

冠心病的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分析冠心病是一种常见而危险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了解冠心病的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对于预防和控制该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通过分析相关的研究和数据,探讨冠心病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的具体情况。

一、发病原因分析冠心病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的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是在动脉内壁形成斑块,导致动脉狭窄和堵塞的疾病过程。

这一过程涉及多种相关的生物学和化学反应,包括脂质沉积、炎症反应和平滑肌细胞增殖等。

动脉硬化的具体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一些重要的影响因素已被确定。

1. 高血压长期存在的高血压会对动脉内壁造成损害,从而促进动脉斑块的形成。

高血压会使血管壁张力增加,导致血管内膜受损,这为脂质在动脉内壁沉积提供了条件。

同时,高血压状态下,血液流速加快,容易形成血栓,进一步加剧了冠心病的风险。

2. 高血脂血液中的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含量过高,会促进动脉内脂质的沉积。

胆固醇主要由脂蛋白将其输送到细胞,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对动脉斑块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则具有保护血管的作用,其含量越高,冠心病的风险越低。

3. 吸烟吸烟是引起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烟草烟雾中的有害物质能够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动脉内壁炎症反应,进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同时,尼古丁和其他有害物质还会使血小板聚集,加剧血栓的形成,增加心肌梗死的风险。

二、危险因素分析除了上述的发病原因外,一系列的危险因素也与冠心病的发生息息相关。

了解这些危险因素有助于进行早期筛查和干预。

1. 年龄和性别冠心病的发病风险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尤其是男性在50岁之后。

女性在更年期前相对较少发生冠心病,但在更年期后发病率逐渐接近和超过男性。

这与女性的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雌激素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2. 遗传因素冠心病存在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亲属中有冠心病患者的个体发病的风险较高。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分层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分层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分层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

它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了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分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管理这一疾病。

一、危险因素危险因素是指可能导致冠心病的各种因素,包括不可改变的因素和可改变的因素。

1. 不可改变的因素不可改变的因素主要是指与个体遗传有关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和家族史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患冠心病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冠心病,而有家族史的人更容易遭受此病的困扰。

2. 可改变的因素可改变的因素主要指与个体生活方式和环境相关的因素,包括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和缺乏体育锻炼等。

吸烟是冠心病的主要诱因之一,烟草中的尼古丁和其他有害物质会损害血管壁,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会增加冠心病的发生风险,而肥胖和缺乏体育锻炼则会加重身体的负担,导致心脏功能下降。

二、危险因素的分层根据危险因素的疾病发生概率和预后情况,可以将其分为三个层次:高危人群、中危人群和低危人群。

1. 高危人群高危人群是指那些已经患有心血管疾病或具有明显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

他们存在较高的发病和死亡风险,需要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治疗。

2. 中危人群中危人群是指那些具有中度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如轻度高血压、轻度高血脂等。

他们需要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和管理,以及相应的生活改变和治疗。

3. 低危人群低危人群是指那些没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或只有轻度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

他们的发病和死亡风险较低,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预防冠心病的发生。

三、预防和管理策略针对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分层,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预防和管理策略。

1. 高危人群对于高危人群,重点在于积极治疗已有的心血管疾病,同时控制危险因素的进一步恶化。

常见的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心脏康复等。

2. 中危人群对于中危人群,主要目标是控制和减轻已有的危险因素。

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与预防方法

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与预防方法

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与预防方法一、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冠心病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生和发展与多个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了解这些危险因素对于预防和控制冠心病具有重要意义。

1. 高血压:高血压是导致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动脉壁变得僵硬,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进而增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风险。

2. 高血脂: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是引起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过多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在血液中堆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终导致冠状动脉阻塞。

3. 吸烟:吸烟是诱发冠心病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

香烟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并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4. 糖尿病:糖尿病是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高血糖会损伤动脉内壁,促进粥样斑块的形成和发展。

5. 肥胖:肥胖与冠心病密切相关。

过量的脂肪组织会引起慢性炎症反应,在机体内产生多种致病因子,进而导致心血管系统功能异常。

6. 缺乏运动:缺乏体力活动是促使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长期不运动会导致肌肉萎缩、代谢紊乱等问题,增加罹患冠心病的风险。

7. 高脂饮食:高胆固醇和高饱和脂肪酸摄入是冠心病危险因素之一。

摄入过量的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二、冠心病的预防方法冠心病的发生虽然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但大部分还是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改善饮食习惯来预防。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且有效的冠心病预防方法。

1. 健康饮食:均衡营养的饮食对于预防冠心病至关重要。

建议减少摄入高胆固醇和高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油炸食品、动物内脏、黄油等。

增加对富含纤维素、不饱和脂肪酸以及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摄入,如水果、蔬菜、全谷类食品等。

2. 积极运动:适量且有规律地进行体力活动是预防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此外,力量训练也能够增加肌肉强度,帮助控制体重和血压。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降低风险的方法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降低风险的方法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降低风险的方法冠心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脏疾病,它是导致全球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一种疾病。

了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降低患冠心病的风险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探讨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以及降低风险的方法。

一、冠心病的危险因素1.高血压和高血脂:高血压和高血脂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长期高血压和高血脂会导致血管内膜受损,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而引发冠心病。

2.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患冠心病的风险较非糖尿病患者高出两倍。

高血糖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3.吸烟: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害血管功能,增加冠心病的风险。

吸烟还会使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进一步加剧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4.肥胖和缺乏运动:肥胖和缺乏运动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肥胖会导致胆固醇代谢紊乱,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长期缺乏运动会使心血管系统功能下降,容易发生冠心病。

5.遗传因素:如果家族中有冠心病患者,那么个体患上冠心病的风险会增加。

遗传因素可能与血脂异常、高血压等相关。

二、降低冠心病风险的方法1.保持健康的饮食:均衡的饮食对于降低冠心病风险至关重要。

每天应摄入足够的纤维素和维生素,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

多食用新鲜水果、蔬菜和全谷物食品,限制盐和糖的摄入。

2.坚持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

运动可以提高心血管系统的功能,降低血压、血糖和胆固醇,减少冠心病的风险。

3.戒烟限酒:戒烟是降低冠心病风险的重要措施之一。

长期吸烟会损害心血管系统,增加冠心病的风险。

同时,过量饮酒也会导致血压升高、心脏负担增加,增加冠心病发作的机会。

4.控制体重:保持适当的体重可以降低冠心病的风险。

采取科学的饮食和适量运动,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内。

5.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并及时发现潜在的冠心病风险因素。

定期检查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及时采取措施,降低冠心病的风险。

冠心病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测指标

冠心病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测指标

冠心病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测指标摘要:一、冠心病危险因素概述二、实验室检测指标1.脂质代谢异常2.炎症标志物3.凝血功能异常4.基因多态性正文:冠心病,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危险因素多样化,包括年龄、性别、家族史、生活习惯等。

而在实验室检测中,有以下几个指标可以作为评估冠心病危险性的重要依据。

首先,脂质代谢异常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的升高,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降低,都与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密切相关。

脂质代谢紊乱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增加冠心病的发生风险。

其次,炎症标志物也是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发现,炎症反应在冠心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炎症标志物的升高,如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等,可以反映机体的炎症程度,进而预测冠心病的发病风险。

再者,凝血功能异常也是冠心病危险因素之一。

凝血功能异常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促进血栓形成,从而增加冠心病的发生风险。

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PT)等指标可以用于评估凝血功能。

此外,基因多态性也是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研究热点。

基因多态性是指个体基因型在不同人群中存在的差异。

研究发现,某些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发病风险相关。

例如,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胆固醇酯转移蛋白(CETP)基因多态性等,都可能影响胆固醇代谢,从而影响冠心病的发病风险。

综上所述,了解并掌握这些实验室检测指标,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评估个体的冠心病发病风险,进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降低患病风险。

同时,针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干预,也有助于冠心病的治疗和预防。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关注自己的血脂、炎症状态、凝血功能等指标,并在必要时寻求医生的建议。

冠心病的病因与危险因素分析

冠心病的病因与危险因素分析

冠心病的病因与危险因素分析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病因和危险因素是导致冠心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了解冠心病的病因和危险因素,可以帮助我们进行预防和控制,降低患病风险。

以下将对冠心病的病因和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一、病因分析1. 高血压:高血压是导致血管硬化、粥样斑块形成的常见病因。

高血压会持续增大心脏负荷,使心肌供血不足,导致冠脉供血不足,进而诱发冠心病。

2. 高血脂:高血脂是冠心病的重要病因之一。

高脂血症会导致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堵塞冠脉,引发冠脉血流不畅,导致心肌缺血。

3. 吸烟:吸烟是导致冠心病的主要可改变危险因素之一。

烟草烟气中的尼古丁和其他有害物质可以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血小板聚集和血管痉挛,并增加斑块形成的风险。

4.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患冠心病的风险相较于非糖尿病患者更高。

糖尿病引起的高血糖可以损伤血管内皮,促进斑块形成,导致冠状动脉狭窄。

5. 高血粘度:血液黏稠度过高会增加血流阻力,使心脏负担加重,易导致心肌供血不足,从而诱发冠心病。

二、危险因素分析1.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冠心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

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的血管壁逐渐变硬,弹性降低,逐渐出现血管粥样硬化的情况。

2. 性别: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冠心病。

女性在更年期后,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患冠心病的风险逐渐增加。

3. 家族史:如果家族中有冠心病患者,个体患冠心病的风险也会增加。

这是由于遗传因素在冠心病的发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4. 不良生活方式: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高脂高盐饮食、缺乏运动、长时间久坐等,会增加患冠心病的风险。

5. 心理压力: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导致身体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如血管收缩、心率加快等,进而增加患冠心病的风险。

三、预防措施1. 积极控制血压和血脂: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饮食摄入和运动锻炼,如减少高脂高盐的饮食,适量增加蔬果摄入,注意体重的控制等,可以有效控制血压和血脂水平。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与生活方式的关系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与生活方式的关系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与生活方式的关系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了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以及与生活方式的关系,有助于预防和管理该疾病。

本文将探讨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以及如何通过良好的生活方式降低患病风险。

一、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非可控因素和可控因素。

1. 非可控因素年龄和性别是非可控因素中最主要的两个因素。

年龄增长会使心血管系统功能下降,血管变得脆弱,从而增加冠心病发病的风险。

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冠心病,尤其是在更年期之后,女性患冠心病的风险逐渐增加。

2. 可控因素(1)高血压:长期的高血压会使心脏承受过度负荷,导致心脏肌肉变厚,增加冠状动脉堵塞的风险。

(2)高血脂:血液中的高胆固醇和高脂肪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血管壁上的斑块,进而引起冠状动脉病变。

(3)糖尿病: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4)吸烟:香烟中的尼古丁和各种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5)肥胖:肥胖会导致高血压、高血脂以及糖尿病等一系列危险因素的发生。

二、良好生活方式与冠心病的关系良好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冠心病起着重要作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生活方式。

1. 健康饮食适当的饮食可以帮助控制体重、降低血压和血脂,并提供足够的营养。

建议食用新鲜的水果、蔬菜、全谷物、低脂乳制品和健康蛋白质来源,同时减少饱和脂肪、盐和糖的摄入。

2. 锻炼身体定期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强化心脏肌肉,提高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3. 戒烟限酒戒烟是预防冠心病的首要措施之一。

吸烟会增加冠心病发病的风险,并加速动脉硬化的进程。

限制酒精摄入也是必要的,过量的饮酒会导致高血压和肥胖,增加冠心病的风险。

4. 管理压力长期承受压力会导致身体产生应激反应,增加冠心病的危险。

适当的放松和调整心态是降低冠心病风险的重要手段。

可以通过运动、冥想、社交等方式来缓解压力。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一、冠心病的危险因素1.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良的生活方式是冠心病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常见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包括:高脂肪饮食、缺乏体育锻炼、吸烟和过度饮酒等。

高脂肪饮食容易导致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升高,增加冠脉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缺乏体育锻炼会使身体逐渐失去功能,包括心脏功能;吸烟和饮酒可以直接损害心血管系统。

2. 高血压高血压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长期存在的高血压会对心脏和其他器官造成损害,如增加冠脉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左室负荷和引起心肌缺氧等。

3. 高血脂高血脂指人体内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等类脂物质的水平升高。

血液中过量的胆固醇和三酰甘油会导致动脉壁内皮损伤,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从而阻塞冠状动脉血流。

4. 糖尿病糖尿病是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尤其是2型糖尿病。

高血糖具有直接和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促进了冠脉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5. 高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器官功能逐渐下降。

老年人心肌营养供应相对减少,并且身体机能变差,容易患上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等,增加了冠心病发生的风险。

二、冠心病的预防措施1. 改善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方式非常重要。

可以通过改变饮食习惯来预防冠心病,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盐和高糖的食物。

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低脂肪乳制品的摄入,有助于控制血压和血脂。

此外,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量也是重要的措施之一。

2. 加强体育锻炼适度的体育锻炼对心血管健康至关重要。

规律运动可以增加心肌的供氧能力,促进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并可降低患冠心病的风险。

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或75分钟高强度有氧运动。

3. 控制血压和血脂对于已经患有高血压或高血脂的人来说,及时通过药物治疗控制这些指标非常重要。

通过监测并保持正常范围内的血压和血脂水平,可以有效预防冠心病的发生。

4. 管理糖尿病对于患有糖尿病的人来说,良好的血糖控制是预防冠心病的关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阜外医院武阳丰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是指在健康个体中发现的、并与随后发生的冠心病独立相关的因素,包括可改变的因素和不可改变的因素(表1)。

当一个人已经发生了冠心病或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那些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依然对疾病的进展和预后起作用。

大量证据表明:改善生活方式或与之有关的危险因素能够降低随后发生或再次发生冠心病事件的危险。

以下简要介绍冠心病的几种主要危险因素:表 1 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可改变的因素不可改变的因素生理或生化因素高血压血脂异常包括:总胆固醇过高(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高)甘油三酯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低超重/肥胖高血糖/糖尿病年龄性别家族史:早发冠心病个人史:已患冠心病易感基因生活方式吸烟不合理膳食(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热量等)缺少体力活动过量饮酒社会心理因素(一)高血压血压升高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大量研究表明,血压升高可导致血管壁结构的改变,引发并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过程。

高血压患者血管腔的阻滞和斑块的破溃较血压正常者可能提早20年。

无论收缩压或舒张压升高都会显著增加冠心病发病和死亡的危险。

1990年,一项]综合分析西方国家9个前瞻性研究的结果表明,舒张压每升高5mmHg,冠心病发病危险增加20%。

对东亚地区12个前瞻性研究综合分析的结果得出,舒张压每增高5mmHg,冠心病发病危险增加21%。

对我国10组人群的前瞻性研究表明,舒张压每增加5mmHg,冠心病事件发病危险增加24%。

收缩压升高对冠心病的影响与舒张压相似,收缩压越高,发生冠心病的危险也越大。

患者的血压水平对其冠心病的发病有预报意义。

全美 15个地区15.9万人的前瞻性分析表明,不论是根据一次性血压测量,或6次血压测量平均值,血压与冠心病危险水平都呈正相关,即使在随访中只有一次血压升高也显示具有较高的冠心病死亡率。

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对5298名18 岁以上男工前瞻性资料的分析表明,随着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的增高,冠心病的发病和死亡危险均明显增高。

(二)血脂异常1.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早在上世纪初,临床观察和尸体解剖的对照研究已发现,血清胆固醇水平的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特别是冠心病的发生明显相关。

人群流行病学研究则始于美国的弗明翰心脏研究,在其对5000多人的14年随访中发现,TC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生呈强大的正相关关系,但在男性中相关强度则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TC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比值在各年龄各性别人群中均被证明为可靠的预报因子。

美国多危险因素干预试验(MRFIT)对约12 866名中年男子的6年随访中,更确实地证明了冠心病死亡率随血清TC的增高而不断上升。

TC在5.20mmol/L (200mg/dl) 以上时更为明显,TC处于最高10%者其死亡率为最低10%者的4倍。

其他研究包括以年轻人、女性和老年人以及已患冠心病者为对象,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在我国,对血清均值为4.2mmol/L (162mg/dl)的一组上海人群的随访分析仍然发现冠心病死亡的风险与TC水平呈正相关。

LDL-C是TC最主要的组成成分,其与冠心病事件危险有同样甚至更强的正相关关系。

越来越多的研究资料证实,TC主要通过LDL-C对冠心病发病起作用。

这一关系在没有冠心病的个体和已患冠心病的病人中均存在,同样也适用于男性和女性。

上述关联还受其他危险因子的修饰和影响,比如,过低的HDL-C以及吸烟、高血压和糖尿病等非脂质危险因子均可加强LDL-C的致病效应。

流行病学研究和血管造影等临床试验均已证实了LDL-C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作用。

因此,降低LDL-C水平应是进行冠心病一级和二级预防所首先应考虑的。

2.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冠心病的关系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冠心病发病危险之间存在强负相关关系。

这种关联在男性和女性、无症状人群和病人中均存在。

HDL-C浓度越低,冠心病发病危险越大,但HDL-C的作用机制还未完全探明。

低浓度血清HDL-C与人们的致动脉粥样硬化行为方式相一致,因为吸烟、肥胖和缺乏体育锻炼等均可降低HDL-C的水平。

3.血清甘油三酯(TG)与冠心病的关系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一些新的流行病学研究证实TG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

一些临床试验结果也表明,降低TG能减少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

尤其是对脂蛋白代谢的深入研究发现,高甘油三酯血症可通过脂质交换改变LDL和HDL的组成和代谢,引起HDL-C降低,小密LDL(sLDL)升高,三者在代谢上联系密切,称为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脂蛋白表型(ALP),它是有高度致粥样硬化作用的脂质紊乱状态。

另外,高甘油三酯血症和脂质交换的结果,还可生成富含胆固醇脂的残粒,后者也有较强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与冠心病关系密切。

(三)糖尿病糖尿病(DM)的两种主要类型,1型和2型糖尿病均能使冠心病的发病危险增加。

糖尿病造成的心血管病超额危险一小部分可能是由于其对心血管病危险因子的负面效应所致,另一大部分则是高血糖或糖尿病状态本身的直接影响,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

1型糖尿病患者患冠心病和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超额危险在30岁以后变得明显,在血糖控制不良和/或有糖尿病肾病的患者中尤其高。

2型糖尿病能导致比1型更严重的心血管病危险因子的异常。

甚至在2型糖尿病的先兆阶段,即经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证实发生糖耐量降低时,即可导致以2型糖尿病为特征的心血管病危险因子模式,包括TG增高、HDL-C降低、高血压、向心性肥胖和高胰岛素血症以及周围组织尤其是骨骼肌对胰岛素的抵抗。

这种不利的心血管病危险因子模式在从糖耐量减低阶段向糖尿病进展的过程中可以持续数年,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病人在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时,已经发生了有临床表现的冠心病和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原因。

在糖尿病患者中进行的大规模前瞻性队列随访研究表明,不管是在1型还是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高血糖的程度均与冠心病和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危险有关。

糖尿病并发症的控制试验表明,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良好的血糖控制对于预防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至关重要,可使微血管事件下降60% 。

英国UKPDS研究结果表明: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与先前的高血糖呈强正相关。

平均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每降低1%,与糖尿病有关的死亡将降低21%,心肌梗塞将减少14%,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将减少37%。

可见,良好的血糖控制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预防心血管病非常重要。

临床确诊的冠心病患者中有近20%合并有糖尿病。

流行病学证据表明,传统的心血管病危险因子对糖尿病病人的影响等同于对非糖尿病病人的影响。

但由于在任一给定的危险因子水平下,糖尿病患者发生严重心血管病事件的绝对危险大大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在糖尿病患者中降低危险因子水平得到的期望效益将更大。

(四)超重/肥胖在西方人群中进行的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超重/肥胖(通常用体重指数BMI表示)与全死因危险呈“J”字型关系。

特别瘦的人比体重正常的人死亡危险性高,但随体重的增加,全死因死亡率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心血管病死亡的增加。

在全人群中进行的前瞻性研究证明,冠心病的危险在体重中度增加和超重时即已开始增加,超重还可增加脑卒中的危险。

同时,身体脂肪分布不同,危险亦不同,无论男女,向心性肥胖者心血管疾病危险都要高得多。

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在12 755名35~59岁男女人群中进行的研究表明,随着BMI水平的升高,高血压、高TC、低HDL-C及高血糖在人群中的现患率不断上升,且这一规律不受年龄性别的影响。

同时四种危险因素的个体聚集性也随BMI升高而迅速上升,其中人群中具有至少两种高危因素的个体所占百分比上升速度远大于人群中具有至少一种高危因素的个体所占百分比,强烈提示,超重和肥胖在多因素个体聚集性中可能起关键作用亦或是上述诸因素异常升高或下降的综合表现。

这些作用,加之肥胖本身对心脏、胰岛素抵抗和门脉游离脂肪酸等的独立作用,大大增加了肥胖人群的心血管病危险。

(五)膳食因素膳食因素是冠心病发病危险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其对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其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压及肥胖等生物学危险因素的影响而间接发挥作用的。

长期以来的研究表明,与血压有关的膳食因素主要包括膳食中的氯化钠、蛋白质、钙、酒精及热量平衡等方面。

钠盐对于高血压的发病是必需的,但不是充分的。

有证据表明,低钠膳食能使血压降低并防止血压随年龄增高。

近10年来的研究显示:膳食蛋白质的量和类型以及某些氨基酸与血压有关。

我国学者周北凡等在1988年报告的中国10组人群对比研究表明,人群膳食中平均动物蛋白质热量百分比与血压均值成负相关,在中国人群中动物蛋白质及有关的氨基酸如牛磺酸、赖氨酸等为血压的保护因素。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含水果和蔬菜丰富的膳食可防止冠心病的发生。

国家“九五”攻关课题研究表明,摄入鱼类、奶类、豆类和蔬菜水果较多的人群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较低,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较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高。

提出改善膳食结构,适当增加鱼类和水果的摄入,减少食盐摄入是预防人群血压升高的重要措施之一。

因此提倡冠心病人应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鱼、奶、豆类食品。

(六)吸烟现已有可靠证据表明,吸烟对冠心病和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有严重的负面影响。

而且这种负面效应与每天的吸烟量和烟龄长短有关。

如果吸烟开始于15岁以前,则日后发展成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尤其高,这种效应在男性和女性中均存在。

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病例对照试验均证明吸烟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弗明翰研究证实,男性吸烟者冠心病猝死的相对危险较不吸烟者高10倍,女性高4.5倍。

吸烟与其他危险因素同时存在时,其致病作用可以叠加。

关于吸烟增加冠心病发病危险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现有研究表明,烟草中含有多种致病因子,与冠心病发病有关的化学物质有10余种。

能激惹和加重冠心病发病的主要成分是尼古丁和一氧化碳。

它们影响机体的血液动力学和血凝机制,促使心肌缺氧,诱发冠脉痉挛,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

此外,如前所述,吸烟还能使人体HDL-C降低,促进脂质紊乱状态发生。

(七)心理社会因素心理社会因素包括环境应激源和个性特征模式两个方面。

暴露于应激源可以指急性的一次应激,也可以指工作条件下的长期慢性紧张。

特定的紧张工作环境通常以高要求和时间紧迫感以及控制和决策水平低为特征。

这种模式在低收入工作中常见,可以部分地解释冠心病发病中的社会经济差别。

个人对紧张环境的行为反应不仅包括敌意和沮丧,还包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烟、不合理膳食和缺乏体育锻炼等。

研究表明,成人的社会地位影响其社会经济环境和个人的情绪反应,前者包括不利的微观和宏观经济侧面、健康保健利用不足、薄弱的社会支持网络和不良的工作条件;后者包括缺少自信和恰当的应付机制,失望、沮丧、敌意和愤怒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