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比较教育学者的历史方法论探析_彭虹斌
比较教育研究方法与方法论之初探

比较教育研究方法与方法论之初探作者:王娟涓, WANG Juan-juan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68刊名: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CHANG COLLEGE(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06,18(1)1.朱勃;王孟宪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 19842.Val D Rust Mehtod and methodology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 2003(03)3.孙显元方法论的系统论和层次论--读韦诚的,方法论系统论[期刊论文]-学术界 2001(03)4.朱智贤心理学的方法论问题 1988(02)5.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19946.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20007.丁邦平国际比较教育的若干方法与理论--兼谈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1999(05)8.冯增俊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及应用 1998(02)9.Holems The Contribution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to Educational Research 197510.秦行音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与争论及其对中国比较教育的意义[期刊论文]-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11.Val D Rust Mehtod and methodology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 2003(03)12.T S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 198013.马冀雄比较教育学科的重建 1998(01)本文链接:/Periodical_xcsfgdzkxxxb200601016.aspx。
3专题三20世纪上半叶的比较教育名家名著解读

“历史-因素分析法”的价值
局限性 对当时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意义 现实意义
“历史-因素分析法”的局限
循环决定论 忽视了教育自身发展的逻辑 倾向于“求同法” 未进一步探讨借鉴的问题
何为一个学科的“方法论” ? 一个学科的方法论实际上是整个方法论知识体系 中最基础的一个部分。方法论是一种方法的体系。 对于一个学科来讲,方法论具有解决已有方法体 系与研究对象之间矛盾的直接任务。学科的方法 论对于推动学科自身建设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 用。 学科方法论不是固定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它具有动态发展的特征。方法论的发展意味着研 究者对于学科已有成果的反思与批判,它将极大 的推动学科的发展。
⑴ 民族主义
如果说19世纪是一个民族主义的时代, 20世纪则是民族自决的时代 一种复杂因素的结合体——它过去、现 在和将来都起着确保民族团结的作用。 它意味着观念、理想和信念的一致,而 这种一致性必须具有两个条件才能实 现——共同的领地和政府或忠诚于某一 政治理想或组织。
康德尔认为民族主义与国家教育制度关系密 切,民族主义决定了国家教育制度的变革, 教育制度的变革产生新经验,将增强民族主 义的发展 二战使康德尔认识到了民族主义的另一面, 民族是“一个对本民族渊源持共同的谬见及 对其邻邦持共同的反感的社会”。 盲目服从于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致使社会 进步受阻,导致对其他民族的不正确态度 通过教育倡导国际主义精神
(二)康德尔的比较教育思想
比较教育的目的论 比较教育的方法论 康德尔对比较教育的贡献
⒈ 比较教育的目的论
第一,提供事实,发展教育思想 第二,了解教育问题在特定民族背景下的原因 第三,借鉴别国经验,改善本国乃至全世界的 教育
教育叙事中的复调写作:历史发展、内涵与三维特征——兼论《思想肖像》中复调写作的运用

教育叙事中的复调写作:历史发展、内涵与三维特征——兼论《思想肖像》中复调写作的运用石亚兵;唐开福【摘要】The narrative turn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makes writ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How to write the " Polyphonic" educational life has become a new academic topic. Polyphonic writing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has its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 context. The new the concept of" polyphony" is from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polyphonic writing,and points out three -dimen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polyphonic writing:polyphonic writing is " Non-Structural"," Dialogue" and " Subjec-tivity" . On this basis,we analyzes the how to use the polyphonic writing in Portraits of the Mind.%教育研究的叙事转向让写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何书写"复调"的教育生活成了新的学术话题.复调写作的产生和引入教育研究有其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在这里,文章从复调写作产生的历史背景出发重新定义"复调"的概念,并指出复调写作的三维特征:复调写作的"非结构性""对话性"与"主体间性".在此基础上对《思想肖像》中如何使用复调写作进行分析.【期刊名称】《高等理科教育》【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6页(P21-26)【关键词】教育叙事;写作困境;复调写作【作者】石亚兵;唐开福【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9.29作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争论以及深层次教育问题衍生的结果,教育研究的叙事转向一定程度上给困顿中的中国教育改革带来了希望,似乎教育叙事一夜之间“飞入寻常百姓家”,教育场域中的每个个体都成了教育叙事的主体和教育改革的启明人。
20世纪中国的史学方法论研究

20世纪中国的史学方法论研究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20世纪中国的史学方法论研究》一文旨在深入剖析20世纪中国史学方法论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及其影响。
本文将首先概述20世纪中国史学方法论研究的背景,包括国内外学术环境、史学研究的演变以及方法论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随后,文章将详细介绍史学方法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关键领域,如历史观、史料学、历史编纂学等,并阐述这些领域在20世纪中国史学方法论研究中的具体表现。
本文还将分析史学方法论研究在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中国史学研究的影响和启示。
文章将总结20世纪中国史学方法论研究的主要成果和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通过本文的阐述,旨在全面展现20世纪中国史学方法论研究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意义,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The article "Research on the Methodology of Chinese History in the 20th Century" aims to deeply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e of the methodology of Chinese history in the 20th century. Thisarticle will first outline the background of methodology research in 20th century Chinese historiography, including the academic environment at home and abroad, the evolution of historiography research, and the importance of methodology in historiography research. Subsequently, the article will provide a detailed introduction to the main content and key areas of methodological research in historiography, such as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historical compilation, and elaborate on the specific manifestations of these areas in the research of methodology in 20th century Chinese historiography. This article will also analyze the status and role of methodological research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in the 20th century, as well as its impact and inspiration on Chinese historiography research. The article will summarize the main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of methodolog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historiography in the 20th century, and provide prospect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Through the exposition of this article, the aim is to comprehensively demonstrate the rich connotations and profoundsignificance of methodological research in 20th century Chinese historiography, and provide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academic research in related fields.二、20世纪中国史学方法论的发展历程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Methodology in Chinese Historiography in the 20th Century20世纪的中国史学方法论研究,历经曲折而丰富的发展历程,既受到国内外学术环境的影响,也反映了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比较教育学博士论文

比较教育学博士论文比较教育学是把国内和国外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政策等进行比较,或者主要研究国外教育的学科。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比较教育学博士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比较教育学博士论文篇1试论比较教育学的本土研究与自主发展摘要:在全球化成为主导语境的今天,本土很容易被忽视和掩盖。
中国的教育理论在西方话语中也丧失了本土性。
表现出“本土失语”。
在此情况下,主张比较教育学走本土研究和自主发展的道路是很有必要的。
论文首先分析了比较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然后从比较教育学本土研究和自主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两方面展开时比较教育学“本土失语”的思考。
关键词:本土失语;比较教育学;本土研究;自主发展在西方主导的全球背景下。
发展中国家的教育者惟西方马首是瞻,试图斩断所谓的“民族文化劣根”而去与西方“优越”的文化对接,自身具有一种“他者优越”的意识。
丧失了与西方世界平等对话的信心和勇气,因而在比较教育的话语实践中处于一种失语状态。
因此,肩负教育与文化交流桥梁任务的比较教育学应注重本土研究,并走自主发展的道路。
一、比较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比较教育之父”法国教育家朱利安(Mare-Antoine Jullien)是最早提出比较教育概念的人,他认为比较教育研究的范围是:“一部对此项研究能提供更直接和更重要的应用效果的著作,其内容应成为欧洲各国现有主要教育机构和制度的比较,首先研究各国兴办教育和公共教育所采取的各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学校教育全学程所包括的各种课程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
以及每一目标所包括的公费小学、古典中学、高等技术学校和特殊学校的各衔接年级;然后研究教师给青少年学生进行讲授所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
他们对这些方法所逐步提出的各项改进意见以及或多或少地所取得的成就。
”目前,对比较教育学概念比较公认的看法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强调比较教育学的目的和实用价值。
认为比较教育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旨在吸取外国的成功经验。
比较教育的对象与研究方法参考答案

比较教育的对象与研究方法参考答案比较教育的对象与研究方法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结构功能主义: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比较教育学家安德森、福斯特为代表,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
社会整体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影响整体并最终形成新的整体平衡。
2、文化相对主义:文化相对论的概念是由美国人类学家赫斯科维茨所创。
比较教育研究中的文化相对论分析框架坚持研究事物发展的个性,认为对不同教育作普遍性纳概括是不可能的,任何教育都是特定文化社会背景中的产物。
因此比较教育不仅仅要研究教育本身,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决定教育的各种社会原因和文化作用,民族性是一国教育制度的决定因素。
在他们看来世界各国教育都是相对的,必须从各国的实际出发来分析研究教育,而不应把一国教育模式作为评判别一国教育发展的标准。
库森、阿诺德、萨德勒、康德尔及金都是这一分析框架的代表。
3、描述研究法在以上已有介绍,主要是指使用相应方法对具体研究对象或教育过程作形象详尽的表示。
自19世纪前后起就被比较教育学家所广泛使用。
朱利安在《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及初步意见》中系统地阐述了描述研究法.4、比较教育的历史分析研究法:该法主要是指通过对各国教育制度发生发展的历史沿革、发展的原因及阶段进行比较,揭示不同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因、作用因素及发展趋势。
该法最早由萨德勒倡导,于1900年在著名的吉尔德大学的演讲中就阐述了历史分析研究的基本思路,强调学校外的事情比学校内的事情更重要,一切好的真正的教育都是在国家发展的历史中逐渐形成的,只有在对国家发展的历史中分析比较才可能找到。
后来康德尔、乌利希等对比大力发展,成为一种很重要的分析方法。
5、统计分析研究法主要是采用数理统计分析的方法.对研究对象的各种要素进行量化处理,分类统计,根据研究主题进行分析比较,推导出相应的研究结果。
简论教育研究中的历史比较方法

泰 勒把 历 史 比 较 方 法 分 为 四 种 :个 别 化 比较 、普 遍 化 比 较 、差 异 寻求 比较 和包 容 比 较 方 法 。个 别 化 比较 方
法 1 棺 根 于社 会 历史 科 学 ,其 宗 旨是确 定 一 个 具体 的 2 I
历 史事 件 的独 特 之处 。 例 如 ,今 天 的 落 后 国 家 没 有 重 演 美 国 、英 国 、法 国 的 经 济 增 长 过 程 ,这 一 发 现 是 通 过 个别化 比较 获得 的 。普 遍 化 比较 ‘ 法 是 } 会学 家 t - 运用 社会 现 象 的 自然 历 史 过程 来 建构 理 论 的一 种 方 法 。 个 人 的 生涯 、家庭 生 活 、共 同 体 形 式 、} 运 动 、革 十会 命 和 丈明 ,等 等 ,都 有 自己 的 自然 史 。研 究 者 从 一 个 著 名 的 历 史 例 证 着 手 ,对 这 个 例 证 进 行 分解 和 探 讨 ,
运用 过 程 。 I I 】
其 四 ,例证 比较 方法 。在 例 证 比较 方法 的使 用 中 ,
比 较不 足 在 各 个 半行 的 单 位 之 间 直 接 发 生 的 ,而 是 经
、
历 史 比 较 方 法 的 类 型
由 运用 理 沦或 概 念 分 别 解 释 各 个 具 体 单 位 ,进 而 进 行 各 个 单位 的 比 较 的 。 例 证 比较 既 重 视 比较 对 象 的 一 般 性 质 ,也重 视 比较 对 象 的具 体 特 征 。 其 五 .分 析 比较 方 法 。 在分 析 比较 方法 的运 用 中 , 比 较通 常 直接 发 生 在 各 个平 行 的 单 位 之 『 ,解 释 性 的 日 J 理论 构 架 被 比 较 对 象 所遮 盖 ,或 者 隐 含 于 研 究 者 群 体
比较教育学读书笔记

《比较教育学》读书笔记云南省玉溪工业财贸学校赖靖怡这本《比较教育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的“教育科学分支学科丛书”中的一本。
这套丛书从教育科学分类学的观点出发,比较系统地从教育科学分支学科的角度反应教育科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试图勾勒教育科学的概貌。
在教育学科分类中,比较教育学属于教育科学中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采用被运用学科的方法直接分析教育活动的一种学科,本书就是该套丛书中由卢晓中所著的《比较教育学》。
本书一共分为八章。
第一章,导论;第二章,比较教育学的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第三章,国际教育;第四章,发展教育;第五章,当代比较教育学发展的时代趋向;结语,当代中国比较教育学发展的问题。
本书的作者并没有按照以往国内外的一些比较教育教科书的体系结构来写,而是重点探讨了比较教育学的理论与方法问题,并以当前国际比较教育学发展的两个主要方向,即国际教育和发展教育作为两个主要部分。
本书的最后还讨论了当代比较教育学发展的状况和趋向,特别对当代中国比较教育学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
第一章是全书的导论,主要阐述比较教育学的概念界定以及比较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通过这一章,我了解了目前学术界对比较教育学是学科还是研究领域的争论,同时也看到了本书编写者对比较教育学的理解与界定。
作者将比较教育学界定为“一门正在建设和发展中的学科”,即比较教育学是研究当代世界和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的教育现实问题,寻求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规律及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差异,以促进和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学科,它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同时通过这一章,我还了解了比较教育学发生发展的历史轨迹以及自1817年法国朱利安的研究工作使科学比较教育学得以产生以来的学科演变过程。
同时也了解了现代比较教育学的分类及本书的研究体系。
第二章是比较教育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这一章主要讨论的是比较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理论基础、方法论原则以及方法体系。
在这一章中我主要了解到:1、比较教育学研究的性质是实证性、比较性和跨地域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里斯多德认为,我们的事业是为了获知,也就是要认识事物是什么和为什么,首要工作是确定本 原和原因问题。所谓本原( arkhe ) 是指事物“存在、生成和认识由之开始的点”。⑤ 由于事物的本原不能 无中生有。因而,总是有事物作为基础存在着,从它生出生成之物,所以,这个基础就是本原。
而原因( aitia) 指的是一切事物存在和生成的全部依据和条件。从纵的方面来看,原因可以分为本 因、偶因和自发因三类; 从横的方面来看,可分为先因和后因、普遍因和特殊因、固有因和偶有因、实现因 和潜能因、远因和近因五种。不过,亚里斯多德根据以往哲学家关于原因的思想,认为任何事物的生成 和存在都有四种缺一不可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所为因。
摘 要: 比较教育学者萨德勒、康德尔、汉斯、施奈德与乌利希运用了历史法; 其主要作品大致发表 在 20 世纪初至 60 年代。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萨德勒等人的历史法在认识论上分为目的论解释和因 果性解释两种类型。在具体的历史法应用方面,主要运用的是历史比较分析、历史心理分析、历史宏观 与微观分析,不过康德尔、汉斯和乌利希等人的历史法有一些不同。历史研究法有一定的合理之处,这 些学者比较有效地分析了对象国的教育制度以及其独特性,并探讨了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不足之处 在于其历史法不够全面,没有将统计法、测量法等实证方法纳入进来。
3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14 年第 4 期
用法、版本运用法、校勘法、辨伪法、考据法; ( 2) 分析的方法,包括历史比较分析、历史心理分析、历史宏 观与微观分析、历史系统分析。( 3) 技术的方法,包括历史地理测量法、碳 C14 测定法、历史统计法( 经 济史) 、模拟法( 科技史) 、图表法。②也有学者认为,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是考据,就是搜集与考订史料的 方法,其它常用的方法有历史比较法、统计方法、计量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③
一、历史法概述以及比较教育研究中历史法的代表人物
( 一) 历史方法论 历史研究法是运用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得出结论的方法,或者说是“描述过去的事件或事实 的进展情况”。① 方法论有广义的方法论和狭义的方法论之分。广义的方法论包括帕森斯所说的一般方法论和技术 方法论,狭义的方法论主要研究历史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技术,研究技术涉及思维形式及推理方式,同时 历史知识的逻辑结构,涉及到历史的技术———逻辑方法,广义的方法论把历史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统一起 来,狭义的历史方法论基本上只阐明方法( 手段) 及其原理,而很少涉及认识论问题。 历史的认识论就是如何对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人物行为作出尝试性解释的方法。不同的历史学家 对同一历史事件有不同的解释方式,这也显示出他们的认识论差异。 历史法作为一种方法论或者方法体系,具体的方法有: ( 1) 文献的方法( 也称资料法) ,包括目录运
2. 黑格尔的民族精神也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在萨德勒、康德尔、汉斯、施奈德与乌利希等人历史 法的研究中,民族性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植根于以前的民族性,而且受民族性的 诸多因素的影响。如萨德勒说,“出色的真实有效的教育都是民族生活与特点的写照,她植根于民族的 历史中,满足他的需要”。⑥康德尔继承了他的观点,认为,“教育制度带有独特的民族特征。”⑦ 汉斯也认 为,民族性是“种族混合、语言适应、宗教运动及一般的历史地理状况的复合结果。”⑧
3. 斯宾格勒和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学也对他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康德尔认为,教育不可能是自治 的事业,同样,教育不能摆脱文化形式的影响,因为它是在这种文化形式中发挥其功能的。⑩ 康德尔所说 的文化形式实际上就是某种文化形态。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取自于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 》瑏瑡 ,斯 宾格勒认为文化是人类醒觉意识的产物,是人类心灵表现自身的方式,历史的世界就是一个由多种文化 形态组成的多元世界,各个文化皆以自身独特的方式产生、发展和衰落。斯宾格勒区分了八大文化形 态: 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古典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和墨西哥文化。汤因 比则把历史研究中那些不可再小的、可理解的基本单位称之为“文明”。“文明”都以一定形式的宗教为 其重要标志,是某一个特定的具有共同文化或共同方式的人的群体。汤因比把人类 6000 年文明史划分 为 21 个文明,目前世界上还存在基督教文明、印度文明、远东文明、东正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瑏瑢 尽管 斯宾格勒的观点比较悲观,但是其文化形式或形态的理念却被康德尔等比较教育家所接收。康德尔认 为,“正是由于民族文化形式上的差别,才使人们具有某种‘典型’———典型的法国人、典型的英国人、典 型的美国人,如此等等。” 瑏 瑣 不过,康德尔等人对斯宾格勒和汤因比的文化形式论采取了扬弃的态度,康 德尔认为,民族主义要协调好国际主义的关系,并认为,“当今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不从有意无意地借 鉴世界各地文化成就中得到好处。各国文化,通过互相丰富的过程已经得到发展”瑏瑤 。可以看出,他 没
关键词: 历史法; 方法论; 因果解释
在教育学各大领域中,历史法运用最多的是教育史。除教育史以外,历史法在比较教育学中也是运 用得较多的。比较教育学被认为是“教育史学科的延伸”。自 1817 年朱利安出版《比较教育的研究计 划和初步意见》以来,历史法曾经得到广泛的运用。比较教育的历史研究法兴起于 20 世纪初,最早倡 导历史研究法的当属英国的萨德勒( Michael Sadler) ( 1961 - 1943) 。历史法后来在康德尔( Isaac Kandel) ( 1981 - 1965) 、施耐德( Friedrich Schneider) ( 1881 - 1974) 、汉斯( Nicholas Hans) ( 1888 - 1969) 、乌 利希( Robert Ulich) ( 1890 - 1977) 那里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并成为比较教育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此 外,英国学者劳锐思( Lauwery) 的著作中也可以找到历史法的印迹,他们均重视研究教育现象背后的原 因和力量。那么此期比较教育的历史法有什么特征,其认识论有何特点?
*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 2014 年规划基金项目“儒家文化背景下学校教育领导美德范畴与制度规约”( 14YJA880055) 2013 年广 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儒家文化背景下研究生学术现状调查及学术规范研究”,编号: 2013JGXM - MS19。
1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14 年第 4 期
对于施奈德,亚里斯多德的形式因和后因,指向了教育制度的形成或变化,对于解释不同教育制度 的异同很有帮助; 康德尔和汉斯则强调亚里斯多德的动力因( efficient causes) 和质料因( material causes) ,动力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严格意义下的因果关系,也就是把原因看成是造成结果的力量。前者被 认为是观念,后者被认为是行政体制,两者都是学校制度变革背后的重要因素或者原因。劳锐思则用的 教育中的“决定因素”( determinant) 来解释制度的不同。
DOI:10.16382/ki.1000-5560.2014.04.011
JO UR N AL O F EAST CHIN A N O R M AL UN IVER 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No. 4,2014
20 世纪比较教育学者的历史 方法论探析*
彭虹斌
(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州 510006)
二、历史法的哲学来源
任何历史研究法都有相应的哲学理念作为支撑,萨德勒 1880 年进入牛津大学三一学院后,曾师从 T. H. 格林( T. H. Green) 和阿诺德·托因比( Arnold Toynbee) 等著名科学家,政治家约翰·罗斯金( John Ruskin) ,1885 年他担任地方考试事务牛津大学常务委员会秘书一职时,深入研究了卢梭、亚当·斯密、 傅立叶、欧文、拉舍尔、马克思的等人的思想; 他的继承者康德尔在其名著《比较教育》的第一章中明确 指出,萨德勒的“教育中的无形力量”以及他的比较教育的精神和方法是有效的。汉斯曾在俄国的敖德 萨大学哲学系、奥地利的维也纳学大学学习,后来在英国的国王学院攻读教育学博士学位; 施耐德曾在 德国的波恩大学和明斯特大学专攻德国史和哲学; 乌利希对教育史、教育哲学以及国际与比较教育方面 都有深入的研究。
( 二) 历史法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比较教育学者中萨德勒、康德尔、汉斯、施奈德与乌利希运用了历史法; 其主要作品大致发表在 20 世纪初至 60 年代。 萨德勒,英国人,1900 年出版了代表作《我们从对别国教育制度研究中究竟能学到什么有实际价值 的东西》,1885 年至 1903 年任英国教育部特别调查报告局主任期间,他编撰了 11 卷报告,内容涉及欧 洲各国,当时的大英帝国领地以及美国、德国的现状调查。1903 年至 1911 年期间,他作了 24 个讲座。 主题为“英国教育史: 1800 - 1911”。 康德尔,犹太人,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30 年出版了《比较教育论文集》、1933 年发表代表 作《比较教育》。 汉斯,俄国籍英国人,1948 - 1949 年完成并出版了《教育的因素和传统研究》,此后的几年中还完成 了《俄国教育的传统》、《18 世纪教育的新趋势》。 施奈德,德国人,在 1947 年发表了《各国教育的动力》。 乌利希,美籍德国人,1961 年出版了《各国教育制度的历史比较研究》。 萨德勒是历史研究的先驱,他说,“一个国家教育制度是一种活生生的东西,是遗忘了的斗争和艰 难以及久远前的战斗的结果。”“纵观整个历史,我们的民族是由特性迥异的人士组成的。”④ 在他看来, 无形的精神力量支撑着学校教育制度。他在研究其他国家的教育问题时,很重视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 文化和民族特征。 康德尔认为,“比较教育研究者不仅需要有关教育制度的资料。如果这门学科值得深入研究,那么 研究者必须深入到他正在研究的教育制度内部去搜集资料。”“比较教育研究是一种交叉学科研究,事 实上它像教育史那样可能与其说强调对教育本身的研究,不如说强调辅助研究,就方法论而言,比较教 育可以被视为教育史研究继续到现在。”康德尔在比较教育研究中运用历史法、哲学思辨法是比较多 的,这两种方法帮助他有效地分析了形成和影响教育制度的力量和因素。他的历史法对资料的收集比 较严格,要从制度内部去找资料。而且要了解决定一种制度特性的力量是什么,不同制度之间的差别或 类同的原因是什么,等等。 历史主义学派从萨德勒开始,到汉斯的时候,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分析研究各国教育制度的各种因 素已经比较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