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实验数据处理

合集下载

化工原理传热实验报告数据处理

化工原理传热实验报告数据处理

化工原理传热实验报告数据处理一、引言在化工工程中,传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

通过实验研究传热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热机制,优化传热设备的设计和运行。

本实验旨在通过传热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研究不同传热介质和传热条件下的传热性能。

二、实验目的1.熟悉传热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2.学习传热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3.掌握不同传热介质和传热条件下的传热性能。

三、实验仪器和材料1.传热实验装置:包括传热介质循环系统、加热系统、温度测量系统等;2.传热介质:可以选择水、油等。

四、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装置:确保实验装置的正常运行,检查加热系统、循环系统和温度测量系统是否正常;2.设置实验参数:根据实验要求,设置传热介质的流量、温度和压力等参数;3.开始实验:打开实验装置的电源,启动传热介质循环系统,加热传热介质到设定温度;4.记录数据:在实验过程中,记录传热介质的流量、温度和压力等数据;5.结束实验:实验结束后,关闭实验装置的电源,停止传热介质循环系统;6.处理数据:对实验记录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五、数据处理和分析1.温度变化曲线分析:根据实验记录的温度数据,绘制温度变化曲线。

通过观察曲线的变化趋势,分析传热介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传热性能;2.热传导计算:根据实验数据和传热方程,计算传热介质的热传导系数。

可以通过改变传热介质和传热条件,比较不同情况下的热传导系数差异;3.热对流计算:根据实验数据和传热方程,计算传热介质的热对流系数。

可以通过改变传热介质和传热条件,比较不同情况下的热对流系数差异;4.换热器效率计算:根据实验数据和换热方程,计算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可以通过改变传热介质和传热条件,比较不同情况下的换热效率差异。

六、实验结果与讨论1.温度变化曲线: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变化曲线显示,在不同传热介质和传热条件下,温度的变化趋势有所差异。

这表明传热介质的传热性能受到传热介质和传热条件的影响;2.热传导系数:通过计算传热介质的热传导系数,可以发现不同传热介质的热传导性能有所差异。

传热实验实验报告

传热实验实验报告

传热实验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研究传热试验设备上三种管的传热系数K。

2、研究设备的结构特点以及实验数据,定量描述保温管、裸管、汽水套管的传热特性。

3、研究流量改变对总传热系数的影响,并分析哪一侧流体流量是控制性热阻,如何强化传热过程。

二、实验原理根据传热基本方程、牛顿冷却定律以及圆筒壁的热传导方程,已知传热设备的结构尺寸,只要测得传热速率Q,以及各有关的温度,即可算出K,α 和λ。

(1)测定汽-水套管的传热系数K(W /(m2·℃)):Q=KAΔt m式中:A——传热面积,m2;Δt m——冷、热流体的平均温度,℃;Q——传热速率,W 。

Q =W汽r式中:W汽——冷凝液流量,kg/s ;r——冷凝液汽化潜热,J / kg 。

(2)测定裸管的自然对流给热系数α(W /(m2·℃)):Q=α A(t w - t f)式中:t w,t f——壁温和空气温度,℃。

(3)测定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λ(W /(m·℃)):Q=λA m(T w - t w)/ b式中:Tw,tw ——保温层两侧的温度,℃;b——保温层的厚度,m;Am ——保温层内外壁的平均面积,m2。

三、实验装置与流程(1)实验装置:该装置主体设备为“三根管”:汽-水套管、裸管和保温管。

这“三根管”与锅炉、汽包、高位槽、智能数字显示控制仪等组成整个测试系统。

本实验采用水蒸汽冷凝的方法,将水蒸气分别通过保温管、裸管和套管换热器中冷凝传热,通过测量蒸汽冷凝量、壁温、水温及空气的温度等参数,推算出保温管的导热系数、裸管和套管的对流传热系数。

(2)实验流程:锅炉内加热产生的水蒸气送入汽包,然后在三根并联的紫铜管内同时冷凝,冷凝液有计量管或量筒收集,以测冷凝液速率。

三根紫铜管外情况不同:一根管外用珍珠岩保温;另一根是裸管;还有一根为一套管式换热器,管外是来自高位槽的冷却水。

可定性观察到三个设备冷凝速率的差异,并测定K、α 和λ。

天津大学化工基础实验-传热综合实验-数据处理表模板(含公式)

天津大学化工基础实验-传热综合实验-数据处理表模板(含公式)

5 104.3 103.54 R2值
6 均值 112.25 83.61833 112.06 83.42
0.99809047 四阶差商表 五阶差商表
11.53 -30.57
-25.87
5 1.08 33.3 87.6 99 3.77 54.3
6 1.35 39.3 88.1 99.1 5.01 48.8
6 39.3 88.1 48.8 63.7 1.131 1.049 1.006 99.1 35.4 1.35 26.002 28.034 24.8 8.169×10-3 401.039 163.995 2.922 2.03 112.248 0.695 2.563 5.01
yi 2 2.965 3.493 3.893 4.145 4.331 4.465 23.292
3.971 1.735 1.722
4.124 1.867 1.869
4.241 1.968 1.973
4.319 2.035 2.036
4.369 2.078 2.081
0.936 1.33 1.74 2.086 2.337 2.563
45.65 -0.066139803 64.08 0.285178942 81.39 0.553885113 94.039 0.735248357 104.292 0.848868056 112.248 0.941178447
4 0.84 28.8 87.4 99.3 2.95 58.6
x 3.971 4.124 4.241 4.319 4.369 4.409
理论y 1.735 1.867 1.968 2.035 2.078 2.113
yi 1.722 1.869 1.973 2.036 2.081 2.113

传热实验报告数据处理

传热实验报告数据处理

传热实验报告数据处理
前言:
本次实验主要研究材料导热性质、传热规律等基本知识,是一次重要的实验课程。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调研,并对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

实验设计:
本次实验是通过测量不同材料的传热性质来研究传热规律。

实验中使用的设备有导热酒精灯、铝棒、铜棒等。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按照要求将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质分别测量,并记录数据。

数据处理:
在实验中,我们测量了不同材料的热导率,并得到以下数据:
1. 铝棒:热导率为 237 W/(m·K)
2. 铜棒:热导率为 398 W/(m·K)
3. 玻璃棒:热导率为 1.38 W/(m·K)
4. 塑料棒:热导率为 0.14 W/(m·K)
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论:
1. 铜棒的传热性更好。

因为铜棒的热导率比铝棒高,能够更快
地将热量从一个区域传到另一个区域。

2. 玻璃棒和塑料棒的传热性质很差。

因为它们的热导率非常低,无法快速传递热量,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达到热平衡。

3. 通过实验我们得知不同材料的传热性质不同。

为了将材料的
传热性能发挥到最大,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处理。

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材料的传热性质和传热规律等基本知识,并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得出了结论。

我们相信,这次实验对于我们的学习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热传导系数实验的详细方法和数据处理

热传导系数实验的详细方法和数据处理

热传导系数实验的详细方法和数据处理概述热传导系数是描述物质导热性能的重要参数,它反映了物质内部传热过程的快慢。

本文将介绍热传导系数实验的详细方法和数据处理步骤,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该实验的操作流程和数据分析。

实验方法1. 实验装置准备使用热传导实验仪器设备进行实验,通常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一个热源,用来提供热量。

- 一个样品台,用于放置待测样品并通过传导将热量传递给待测样品。

- 必要的探测仪器,如温度计、热电偶等,用于测量样品中的温度变化。

2. 样品制备与处理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合适的待测样品,确保其形状和尺寸符合实验要求。

样品表面应平整、光滑,无气孔和明显的缺陷。

3. 实验参数设置根据实验要求,设置热源的温度和样品的初始温度。

同时,根据实验装置的特点,调整传热介质(如水或空气)的温度和流速等参数。

4. 数据记录与分析将探测仪器安装在样品的适当位置,确保能够准确测量样品的温度变化。

随后,开始记录实验过程中样品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5. 实验过程控制在实验过程中,控制各项参数保持恒定,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及时记录温度数据,并根据需求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调整热源的温度、改变传热介质的流速等。

6. 实验结束与数据处理实验结束后,整理所得数据并进行分析处理。

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热传导系数,如斯特芬-波尔兹曼法、热响应法等。

选择合适的方法,并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热传导系数。

数据处理1. 斯特芬-波尔兹曼法斯特芬-波尔兹曼法是常用的计算热传导系数的方法之一。

基本原理是通过样品中两点温度的差值、样品的长度和截面积等参数,利用以下公式计算热传导系数(λ):λ = (T2 - T1) * (L / A) / (t2 - t1)其中,T1和T2分别表示两个测温点的温度,t1和t2表示对应的时间点,L表示样品的长度,A表示样品的截面积。

2. 热响应法热响应法是另一种计算热传导系数的方法,它基于热传导实验装置加热和冷却的过程。

传热实验实验报告数据处理

传热实验实验报告数据处理

传热实验实验报告数据处理传热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物质内部或不同物质之间的热量传递规律。

在工程领域中,传热的研究对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产品性能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传热实验也成为了工程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以传热实验为例,介绍实验报告中的数据处理方法。

一、实验原理传热实验是通过测量物体在不同温度下的热传递情况,来研究物体的传热规律。

在实验中,我们通常会使用热传导仪器来测量物体的热传导系数。

热传导系数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的热量传递量与温度差之比。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测量物体的温度变化来计算出热传导系数。

二、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在进行传热实验之前,我们需要准备好实验所需的仪器和材料。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使用热传导仪器、温度计、电热丝等设备。

同时,我们还需要准备好实验所需的样品,例如金属棒、塑料棒等。

2. 实验操作在实验中,我们需要将样品放置在热传导仪器中,并将电热丝加热至一定温度。

然后,我们可以通过测量样品的温度变化来计算出热传导系数。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保持实验环境的稳定,避免外界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 数据处理在实验结束后,我们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将实验数据绘制成图表,以便更直观地观察数据变化趋势。

同时,我们还需要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例如计算平均值、标准差等指标,以便更准确地评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三、数据处理方法1. 绘制图表在实验报告中,我们通常会将实验数据绘制成图表,以便更直观地观察数据变化趋势。

在绘制图表时,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并设置好图表的坐标轴、标签等参数。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图表的美观性和易读性,以便更好地展示实验结果。

2. 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在实验报告中,我们通常会计算实验数据的平均值和标准差,以便更准确地评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的方法如下:平均值:将所有数据相加,再除以数据的个数。

(化工原理实验)传热实验

(化工原理实验)传热实验

石油化工生产中,传热实验可 以为换热器的设计和优化,控 制流体温度偏差,保证生产正 常运行。
反应器
石油加工过程中的化学反应需 要进行加热或冷却等处理,通 过传热实验法,可以对反应过 程进行优化和改进。
传热实验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
加热
在生物工程中,加热和反应过 程密切相关,采用传热实验法 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 质量。
干燥
制药生产过程中需要进行干燥, 通过传热实验法,可以提高干 燥效率和产品质量。
传热实验的未来发展方向
未来传热实验将更加注重多学科领域的交叉应用,加强传热学领域的理论研 究,提高传热技术的工业化水平和应用效率,为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和可持续 发展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
蒸馏
化工行业中最为重要的分离方 法,实现化工产品的纯化和提 纯。
热交换器
化工设备中广泛应用的传热设 备,用于进行物质的传递和热 能的转移。
传热过程中的热阻和热导率
热阻
热阻是对物体对传热的阻碍程度进行描述的 物理量,是指在传热过程中,单位厚度、单 位面积、单位温差条件下,热能流过的障碍 程度的大小。
传热实验
传热是化工工程的重要分支,实验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传热的基本概念、传热 模式及转移方程、设备及原理等内容。本演示文稿将全面介绍传热实验。
实验目的
1 学习基本概念
理解传热的基本概念, 如热传导、热对流、热 辐射等。
2 熟悉传热设备
掌握传热设备的工作原 理和使用方法。
3 实验数据处理
掌握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如测量温度、热流量等。
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热导率、传热系数等传热关键参数,并对实 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以进一步深入研究传热过程的规律性和机理。

传热实验报告数据处理

传热实验报告数据处理

传热实验报告数据处理传热实验报告数据处理引言:传热是热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研究物体内部或者不同物体之间热量的传递过程。

为了更好地理解传热过程,我们进行了一项传热实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

本文将详细介绍实验的目的、方法、结果以及数据处理过程。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并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来验证传热理论。

实验方法:我们选取了三种不同材料的棒状样品,分别是铜、铝和钢。

首先,将这三种样品置于同一温度下,然后通过一个热源将热量传递到样品上。

在样品的另一端,我们设置了一个温度计,用于测量传热后的温度变化。

为了减小误差,我们对每种材料进行了三次实验。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测量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所示:材料初始温度(℃)终止温度(℃)传热时间(s)铜 80 60 120铝 80 65 150钢 80 55 180数据处理:首先,我们计算了每个样品的温度变化量,即终止温度减去初始温度。

铜样品的温度变化量为20℃,铝样品为15℃,钢样品为25℃。

接下来,我们使用传热实验中常用的传热公式来计算传热速率。

传热速率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Q = k * A * (T2 - T1) / d其中,Q表示传热速率,k表示导热系数,A表示传热面积,T2和T1分别表示终止温度和初始温度,d表示传热距离。

通过实验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每种材料的导热系数。

假设传热距离为1cm,传热面积为1cm²。

铜样品的传热速率为16.67 W,铝样品为10 W,钢样品为13.89 W。

为了更好地比较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我们计算了它们的热导率。

热导率是导热系数与材料密度的比值。

假设铜的密度为8.96 g/cm³,铝的密度为2.7 g/cm³,钢的密度为7.85 g/cm³。

通过计算,我们得到铜的热导率为1.86 W/(m·K),铝的热导率为0.74 W/(m·K),钢的热导率为0.56 W/(m·K)。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972
34.482
42.569
空气平均流速utm(m/s)
15.575
19.474
24.329
30.549
37.660
46.492
空气在平均温度时的物性
ρm(kg/m3)
1.063
1.068
1.069
1.068
1.064
1.051
μm*10^5(Pa·s)
2.001
1.995
1.993
1.994
序号
1
2
3
4
5
6
空气流量读数∆P(kPa)
0.34
0.53
0.83
1.32
2.03
3.15
空气入口温度t1(℃)
34.4
32.7
32.8
34.4
37.5
43.9
空气出口温度t2(℃)
82.1
81.1
80.1
79.1
78.7
79.9
壁温tw(℃)
64.5
64.4
64.4
64.6
64.7
65.1
空气在t1时的密度ρt1(kg/m3)
五、实验数据记录及处理
表一
简单套管换热器数据
传热管内径:18mm传热管有效长度:1m冷流体:空气热流体:水蒸气
序号
1
2
3
4
5
6
空气流量读数∆P(kPa)
0.51
0.78
1.3
2
3.12
4.79
空气入口温度t1(℃)
30.6
32.3
33.8
36.4
38.9
44.4
空气出口温度t2(℃)
64.1
63.7
1.005
空气进出口温度之差t2-t1(℃)
33.5
31.4
28.8
26
23.4
19.9
壁面和空气的温差tw-tm(℃)
15.95
15.6
15.3
14.7
13.6
9.95
空气得到的热量Q(kW)
0.176
0.203
0.239
0.266
0.296
0.306
空气侧对流传热系数αi(W/m2.℃)
195.330
0.696
0.695
0.695
Nu/(Pr^0.4)
144.415
169.899
204.007
234.988
282.297
395.480
Nu/(Pr^0.3)
139.276
163.850
196.742
226.612
272.224
381.326
图一
图二
表二
强化套管换热器数据
传热管内径:18mm传热管有效长度:1m冷流体:空气热流体:水蒸气
230.195
276.554
319.563
385.112
544.821
Re
18990.203
23315.290
29937.360
36707.543
45340.885
54682.901
Nu
124.930
146.965
176.464
203.233
244.112
341.832
Pr
0.696
0.696
0.696
1.149
1.155
1.155
1.149
1.137
1.113
空气平均温度tm(℃)
58.25
56.9
56.45
56.75
58.1
61.9
空气在入口处流量Vt1(m3/h)
13.234
16.523
20.677
26.076
32.337
40.281
空气平均流量Vtm(m3/h)
14.261
17.831
22.276
20.045
25.877
32.097
40.089
49.673
空气平均流量Vtm(m3/h)
17.102
21.075
27.092
33.446
41.593
51.230
空气平均流速utm(m/s)
18.678
23.017
29.589
36.528
45.426
55.951
空气在平均温度时的物性
ρm(kg/m3)
1.101
1.099
1.098
1.094
1.090
1.077
μm*10^5(Pa·s)
1.949
1.952
1.953
1.959
1.965
1.983
λm*10^2(W/m·℃)
2.814
2.819
2.821
2.830
2.840
2.869
Cp(kJ/kg·℃)
1.005
1.005
1.005
1.005
1.005
62.6
62.4
62.3
64.3
壁温tw(℃)
63.3
63.6
63.5
64.1
64.2
64.3
空气在t1时的密度ρt1(kg/m3)
1.163
1.157
1.151
1.141
1.132
1.112
空气平均温度tm(℃)
47.35
48
48.2
49.4
50.6
54.35
空气在入口处流量Vt1(m3/h)
16.208
6.25
7.5
7.95
7.85
6.6
3.2
空气得到的热量Q(kW)
0.202
0.257
0.315
0.373
0.422
0.450
空气侧对流传热系数αi(W/m2.℃)
571.662
606.961
700.088
840.549
1131.131
2486.941
Re
14895.979
18764.809
23501.410
1770.672
Nu0
97.046
119.204
145.650
178.096
213.097
252.208
Nu/Nu0
3.657
3.173
2.999
2.942
3.297
6.063
图三
图四
图五
2.001
2.019
λm*10^2(W/m·℃)
2.899
2.889
2.885
2.888
2.898
2.928
Cp(kJ/kg·℃)
1.005
1.005
1.005
1.005
1.005
1.005
空气进出口温度之差t2-t1(℃)
47.7
48.4
47.3
44.7
41.2
36
壁面和空气的温差tw-tm(℃)
29461.052
36048.127
43584.003
Nu354.92137.205436.762
523.968
702.554
1529.099
Pr
0.694
0.694
0.694
0.694
0.694
0.693
Nu/(Pr^0.4)
410.816
437.696
505.437
606.376
813.1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