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教版七年级地理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6.1 聚落与环境》教学设计1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6.1 聚落与环境》教学设计1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6.1 聚落与环境》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聚落与环境”,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居住的环境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内容主要包括聚落的形成、发展及分类,环境与聚落的关系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

但他们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聚落的形成、发展及分类,掌握环境与聚落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聚落的形成、发展及分类,环境与聚落的关系。

难点: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资料和图片。

2.准备投影仪和电脑,用于展示案例和图片。

3.准备纸质地图,方便学生观察和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典型的聚落图片,如城市、乡村、集镇等,让学生初步了解聚落的多样性。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认为,聚落为什么会形成在这些地方?”引发学生的思考。

2.呈现(15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观察并分析聚落形成的条件。

如水源、地形、交通等。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条件为什么有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该地区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然后各组汇报,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4.巩固(10分钟)通过纸质地图,让学生观察不同地区的聚落分布,分析其与环境的关系。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环境有哪些影响?”5.拓展(10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1 海陆分布》教学设计4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1 海陆分布》教学设计4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1 海陆分布》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3.1 海陆分布》是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个重要章节,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情况。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海洋和陆地的定义、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海陆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情况,认识到海陆分布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但对海陆分布的概念和分布情况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同时,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的海陆分布情况可能有一定的了解,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海洋和陆地的定义,掌握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情况,了解海陆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地图和图片等资源,观察和分析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情况,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海陆分布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性,培养对地理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情况。

2.难点:海陆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情况。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海陆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地图和图片:准备相关的地图和图片,用于直观展示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情况。

2.教学案例:准备一些实际案例,用于讲解海陆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教学视频或动画:准备一些视频或动画,用于更生动地展示海陆分布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地理知识,如地球的形状、地球上的大洲和大洋等。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海陆分布。

2.呈现(10分钟)使用地图和图片等教学资源,呈现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情况。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亚洲的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亚洲的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
6、季风特别是夏季风对人类生产活动产生哪些影响?从利与弊两方面表述。
阅读:第二段、图8.5。回答:
1、南部:热带季风气候,东部: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2、冬季风和夏季风。
3、从亚欧大陆内部的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吹向海洋;降温干燥。
4、从太平洋、印度洋吹向陆地,高温多雨。
5、最热的月份和降水最多的月份基本一致,雨热同期是期特点。
2、哈萨克斯坦;亚欧大陆;气候干燥,多沙漠;石油和天然气。
段落重点知识划线后,结合图,练习开始识记。亚洲分区要落实到地图上。





四、描述大洲位置
讲述:同学们在表述大洲位置时,应从半球、海陆、五带位置来描述,请看图说出各大洲的相对位置。
表述:欧洲位于东半球、北半球;主体位于北温带;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隔地中海与非洲想望,东与亚洲相邻。





二、季风气候:
讲述:同学们阅读第二段和图8.6-8.10,回答下列问题。
1、亚洲东部、南部以什么气候类型为主?
2、季风分为哪两种风向?
3、冬季风从什么地方吹向什么地方?有什么特征?
4、夏季风从什么地方吹向什么地方?有什么特征?
5、孟买、上海和北京三地气候类型,就气温高低和降水多少在全年的分布上看有什么特点?
2、近1000米,仅次于南极洲。
3、南极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欧洲。

段讲述亚洲地形地势概况,识记点较多,要求学生边读边记。当堂完成。





二、地形特征:
讲述:同学们阅读第二段和图8.5,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亚洲地形特征。(六个字概括)

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 2.1 认识地图名师公开课精品教案 晋教版

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 2.1 认识地图名师公开课精品教案 晋教版

2.1认识地图教材分析地图是人类对地球家园认识的反映,起着记录和传输地理信息的作用。

地图是社会文明的象征,也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教育的缩影,其应用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方方面面。

地图在传播地理知识上,起着“第二语言”的作用。

这一作用是其他表现地理事物形象的教学手段所无法代替的。

使学生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和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素质。

也是学习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地图是地理事物缩小在平面上的图形;了解地图的三要素;了解常用的地图类型及作用;初步学会使用常用的地图;初步学会绘制简单平面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以寻宝活动为载体,通过各种常用地图的阅读比较,了解地图三要素;学习使用常用地图;通过活动课,绘制平面示意图。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地图在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地图知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比例尺的计算公式、比例尺的表示形式、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设计理念一直以来,我对种种现象感到困惑:一方面大多数学生认为我们的课程没意思,学习对学生来讲是艰苦而枯燥的,很多孩子有厌学情绪,我们呼吁了多少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但效果并不明显,学生学习的负担是越来越重;而另一方面电子游戏、小说、电视娱乐等节目却很令学生着迷(事实上也令成人同样着迷),我们从来不用呼吁让孩子们变“要我玩”为“我要玩”,我们更不用担心孩子们玩的负担会越来越重!存在即是合理。

十几岁的孩子爱玩、想玩,为了玩,在再艰苦的条件下,他都忍不住要悄悄钻研那厚厚的游戏书,为了玩,吃多少苦,耐多大劳都是心甘情愿。

学生不仅仅只是学生,还是个社会的人,感性的人,国际化的人,学校不是一方净土,这样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到了社会上不会有免疫力,他们的成长时刻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不管我们接受与否。

既然如此,索性就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情景,提高学生的兴奋度,让刚入学的孩子发现师生间也有共同爱好、共同语言,快速缩短师生间的隔阂,让学生发现原来初中地理学习这么有趣。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 认识地球面貌》教学设计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 认识地球面貌》教学设计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 认识地球面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1 认识地球面貌》是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面貌,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以及地球上的重要纬线和经线。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简单的文字描述,使学生对地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地理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地理学科,他们对地球的认识主要来源于日常生活和简单的科普知识。

学生对于地球的形状、大小等概念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地球的结构、纬线和经线等概念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逐步过渡到地理学科的专业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掌握地球上的重要纬线和经线,能够识别和运用经纬网。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地理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重要纬线和经线的概念及运用。

2.难点:地球的形状和结构的理解,经纬网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地图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讨论、思考等方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地球的形状、重要纬线和经线,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地球的图片、地图、模型等教学资源。

2.教学课件和板书设计。

3.学生练习册和相关参考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的图片、地图等资源,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对地球有什么认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等知识,同时讲解地球上的重要纬线和经线。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认识地球面貌》教学设计3课时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认识地球面貌》教学设计3课时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认识地球面貌》教学设计3课时一. 教材分析《认识地球面貌》是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以及地球仪等基本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地球的基本面貌,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善于接受新知识。

但他们对地球的认识有限,需要通过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来帮助他们理解地球的相关知识。

此外,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也需要激发,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学会使用地球仪,并能解释地球仪上的各种符号和表示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和结构2.地球仪的使用方法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实践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地球仪,加深对地球知识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准备一个地球仪供学生观察和操作。

2.图片:收集与地球形状、结构相关的图片,如地球卫星照片、地球仪图片等。

3.课件:制作课件,内容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等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2.呈现(10分钟)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和地球仪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和结构。

同时,介绍地球仪的各种符号和表示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一台地球仪,让学生亲自操作地球仪,观察和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和结构。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回答关于地球形状、大小和结构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些过程?如何证明地球是圆的?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球的形状、大小和结构以及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教案】晋教版七年级地理4.1《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教案】晋教版七年级地理4.1《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参考教案1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体会、感悟“气温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知识和能力]1.知道气温及测定方法。

2.能举例说明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能用气温曲线图,说明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4.能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明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

5.学会计算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

6.初步学会阅读和绘制气温曲线图。

7.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8.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1.气温的年变化。

2.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教学难点 1.有关气温的计算。

2.气温曲线图的判读。

3.等温线图的判读。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同学们,“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天气)描述这种天气状况的是什么要素?(气温)那么,什么是气温?(大气冷热的程度称为大气温度,简称气温)气温是反映一个地方天气状况和气候特征的重要要素之一。

现在开始来学习气温的有关知识。

[讲授新课]一、生活和气温1.投影展示自学提纲,让学生阅读课本P50阅读材料——气温的观测,独立完成下列各题。

(1)测定气温的工具是____________。

(2)气温的表示方法是____________。

(3)怎样观测气温?2.请2~3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评论、补充,教师评价。

然后教师出示温度计,说明其使用的方法,并让学生观测当时的气温值,读、写出来。

注意给学生说明气温在零度以下时的读法和表示方法,如-5℃。

3.投影展示课本P49图3.10“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

让学生观察读出各时刻的气温值,并计算出日平均气温。

然后思考怎样以类似的方法,求得一个月或一年的平均气温,归纳写出日、月、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

4.投影展示日、月、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和自己归纳的方法加以对照校正,加深对平均气温的理解。

日平均气温=一日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需要给学生说明每日观察的次数是根据需要而确定的,但无论观察多少次,观察的时间间隔必须是相等的。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 认识地球面貌》教学设计2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 认识地球面貌》教学设计2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 认识地球面貌》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1.1 认识地球面貌》是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面貌,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以及地球上的重要纬线和经线。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地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以后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地理学科,对于地球的认识大部分来源于生活经验和简单的科学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等,帮助学生建立对地球的基本概念。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知道地球上的重要纬线和经线。

2.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球上的自然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

2.地球上的重要纬线和经线。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等。

2.利用地球仪,让学生亲自操作,加深对地球的认识。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地球仪。

3.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等,引导学生对地球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以及地球上的重要纬线和经线。

同时,让学生观看地球仪,加深对地球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合作操作地球仪,找出地球上的重要纬线和经线,并说明其特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掌握程度。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以及地球上的重要纬线和经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集体备课课教案
欧洲西部——发达国家最集中的区域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在图上找出欧洲西部的位置,能说出本区的主要气候类型和特点,以及气候对本区农业的影响。

2、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利用一个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地理特征的能力;通过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问题的能力;通过
对课本图表的分析,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从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启发学生要利用气候规律为人类服务,为当地经济服务。

从气候的成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各种现象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认识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
2、教学难点:
欧洲西部的位置、地形、气候特点与发展传统畜牧业的关系。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学法设计
分组讨论,先自主学习后交流探究。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流程教师
活动
问题设计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曾经的旧中国遭受
过英、法、德、荷兰、
葡萄牙等国的侵略,
那么这些国家都分
布在什么地方?倾听、思考、回答
一、地理位置1、半球位置
2、纬度位置
3、海陆位置
4、范围
5、海岸线的特征
6、地理位置的优势1、半球位置?
2、纬度位置?
3、海陆位置?
4、范围
5、海岸线的特征是什
么?
(1-3)、4、
5、6、分组
组学,总结
回答。

6、地理位置的优势有哪些?
二、欧洲西部的国家国家众多、经济发达、
人口稠密
观察欧洲西部政区
图,计算人口密度,
寻找发达国家及分布
在本区的发达国家。

读图、计算、
总结回答
三、地形地势出示地形图1、主要的地形?
2、平原和山地分布在
什么地方?
读图分析
四、主要河流出示只要河流分布
图读出主要河流名称
过渡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是影响气候的三个因素,我们已经学习了欧洲西部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
势,那么本区的气候怎么样,我们继续学习。

五、气候出示气候分布图1、有哪些气候类型?
2、气候类型的形成受
到什么因素?
读图分析
过渡1、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有着不同的农业景观。

六、农业引导分析农业的分
布、1、欧洲西部南北农业
分布有什么不同?
2、欧洲西部农业发展
的特征?
讨论
回答
小结
练习多媒体出示
作业填充图册
教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