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六章知识点归纳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知识点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知识点Ⅰ第一章地球——我们的家园------------------------------------------------------------------------------------------1.1认识地球面貌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直觉到推测、证明和亲眼目睹的漫长的探索过程。
2、地球的形状:球体。
3、描述地球大小的三个数据: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圆周长约4万千米。
4、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地球仪上的点主要是南北两极点;地球仪上的线主要是经线和纬线。
5、经线与纬线的特点:6、纬度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为北纬,用符号“N”来表示;以南为南纬,用符号“S”来表示。
(判读方式:相邻度数向南增大则为南纬;相邻度数向北增大,则为北纬)7、经度的划分:以本初子午线为界,以东为东经,用符号“E”来表示;以西为西经,用符号“W”来表示。
(判读方式:相邻度数向东增大则为东经;相邻度数向西增大,则为西经)注意:东经180°与西经180°是同一条经线。
8、特殊的纬线:(在地球仪上一般用虚线表示)●赤道(0°):赤道以北是北纬,以南是南纬;赤道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
●北回归线(23.5°N)●南回归线(23.5°S)●北极圈(66.5°N)●南极圈(66.5°S)9、特殊的经线:●本初子午线(0°经线):是计算经度的起始线,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
●180°经线:东经180°线与西经180°线重合。
●20°W、160°E:是东西半球的界线:20°W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160°E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东半球的经度范围:20°W向东到160°E之间或160°E向西到20°W之间;西半球的经度范围:20°W向西到160°E之间或160°E向东到20°W之间。
七年级地理第六章知识总结

七年级地理第六章知识总结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的学科,通过学习地理,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以及各种地理现象。
这对于我们认识世界、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七年级地理第六章的主要知识进行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些内容。
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也是人类活动的空间。
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地壳上分布着陆地和海洋。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得我们有白天和黑夜,四季变化等现象。
地球仪是用来模拟地球形状和地理现象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各个方面。
地球仪分为物理地球仪和政治地球仪,前者主要展示地球自然特点,后者主要展示地理政治特点。
第二节:大地形和大陆划分地球上有七大洲,分别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每个洲都有独特的地理特点,包括陆地形状、大小、气候等。
大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高低起伏,包括山地、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等。
山地对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都有一定的影响,如山地的高度会影响气候和降水。
第三节:气候和气候分带气候是指长期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降水、风向等。
气候分带是将地球的气候分为寒带、温带和热带三个主要带状区域。
寒带气候寒冷干燥,温带气候四季分明,热带气候炎热潮湿。
气候对于植被、动物分布和人类活动都有很大的影响,不同气候区域的人类活动和经济发展也存在差异。
第四节: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自然资源是指地球和自然环境中人类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水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
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环境保护是指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以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环境问题包括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第五节:人口与城市人口是指指定地区的居民数量,人口分布不均衡是地理现象之一。
世界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但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差异较大。
城市是人口聚集的地方,城市化现象不断加剧。
城市可以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和工作机会,但也会带来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第六章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第六章第六章国土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在地理学中,国土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议题。
不同的地区拥有着不同的国土资源,而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也差异极大。
本文将围绕第六章的知识点,对国土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进行归纳总结。
一、国土资源的类型及分布1.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指的是人类所直接依赖的自然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包括水、土地、森林、油气矿产、野生动植物等。
这些资源的分布往往受到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2.人文资源人文资源包括文化遗产、人文景观、人才等。
这些资源的分布受到人类活动及文化传承等因素的影响。
3.区位资源区位资源指的是地理位置及交通、通讯等资源,这些资源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1.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是人类最早依赖的资源之一,其开发利用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2.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随着人类对于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各国对于能源资源的探索及开发利用也越加重视。
目前常见的能源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等。
3.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所必需的,其开发利用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缓解资源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作用。
4.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包括人文景观、自然风光等,其开发利用可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等。
5.生态资源的保护利用生态资源的保护利用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因此,在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也要考虑生态保护与发展的平衡。
总的来说,国土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涉及众多领域,需要充分考虑资源的特点及区域的实际情况,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并保护好环境与生态平衡。
最新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第一章地球——我们的家园1.1认识地球面貌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直觉到推测、证明和亲眼目睹的漫长的探索过程。
2、地球的形状:球体。
3、描述地球大小的三个数据: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圆周长约4万千米。
4、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地球仪上的点主要是南北两极点;地球仪上的线主要是经线和纬线。
5、经线与纬线的特点:6、纬度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为北纬,用符号“N”来表示;以南为南纬,用符号“S”来表示。
(判读方式:相邻度数向南增大则为南纬;相邻度数向北增大,则为北纬)7、经度的划分:以本初子午线为界,以东为东经,用符号“E”来表示;以西为西经,用符号“W”来表示。
(判读方式:相邻度数向东增大则为东经;相邻度数向西增大,则为西经)注意:东经180°与西经180°是同一条经线。
8、特殊的纬线:(在地球仪上一般用虚线表示)●赤道(0°):赤道以北是北纬,以南是南纬;赤道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
●北回归线(23.5°N)●南回归线(23.5°S)●北极圈(66.5°N)●南极圈(66.5°S)9、特殊的经线:●本初子午线(0°经线):是计算经度的起始线,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
●180°经线:东经180°线与西经180°线重合。
●20°W、160°E:是东西半球的界线:20°W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160°E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东半球的经度范围:20°W向东到160°E之间或160°E向西到20°W之间;西半球的经度范围:20°W向西到160°E之间或160°E向东到20°W之间。
)10、纬度是以赤道为0°,分别向南北两极方向递增;经度是以本初子午线为0°,分别向两侧的东西方向递增。
初一地理六七章总结知识点

初一地理六七章总结知识点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地球在自身轴线上旋转的运动,公转是地球绕太阳作椭圆形轨道的运动。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产生使得白昼和黑夜的交替出现,也造成了气候和季节的变化。
二、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地球由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组成,地壳是我们生活的地面。
地壳运动主要包括板块运动、地震和火山活动。
板块运动是地壳板块沿地幔上的对流运动,地震是地壳因应力变化而产生的震动,火山活动是地幔中的岩浆上升到地表造成的喷发现象。
三、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地球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地形、水文等。
人文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的生产、生活和文化活动。
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地理环境也制约着人类活动。
四、地理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是一种综合运用地球科学、信息技术和管理科学的新兴技术。
地理信息技术可以获取、存储、处理和传输地理信息,有利于地理研究、资源管理、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实践。
地理信息技术对地理学研究和应用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五、地球上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包括海洋水、淡水和冰川。
海洋水占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淡水和冰川占比较小。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但由于气候、地形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水资源分布不均匀,一些地区缺水,一些地区水资源丰富。
六、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地球的生态环境是指生物、土壤、大气等自然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总体。
生态环境是维持生物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目前地球上生态环境面临着各种挑战,包括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沙漠化等问题。
七、人口与城市地球上的人口分布不均匀,大部分人口分布在亚洲、非洲和美洲。
人口向城市集中是一种普遍的趋势,地球上的大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在加速进行。
城市化对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社会结构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上就是地理六七章的知识点总结,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结构和运动,认识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保护地球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第六章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

第六章聚落——人类的聚居地6.1 聚落与环境一、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1、聚落: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
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乡村聚落:村庄、村落、渔村、山寨等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城市聚落:矿业、交通重镇,文化、商贸之城,政治之都(大城市往往具备多种职能)主要从事非农业活动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主要差异是:生产方式的不同2、乡村聚落数量多于城市聚落,但居住人数大致各占世界总人口数一半二、聚落与自然环境1、分布:自然条件优越: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等社会经济条件好:交通便利、资源、政策等2、形态:受地形、河流等因素影响,呈条带状或团块状补充乡土地理:1、我们家乡黄土高原的代表性民居是什么?与我们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答:窑洞。
黄土高原植被稀疏,建筑用材稀缺。
而黄土直立性强,就地取材气候冬冷夏热,房屋建筑墙厚、窗小,保暖性好,冬暖夏凉气候干燥多风沙天气,窑洞一般背风坡,保暖驱寒,避免风沙天气的侵害。
2、太原聚落发展的条件:自然:地形:东、西、北三面环山,中南部为汾河河谷平原,地形平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雨热同期,气候适宜,水源:黄河支流汾河穿过,水源充足土壤:适宜的气候与汾河滋养土地,土地肥沃社会经济:资源: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资源丰富农业:肥沃的土壤、适宜的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工业:丰富的煤炭资源推动工业发展,还有太钢交通:拥有火车、高铁、地铁、飞机等多种形式,交通便利政策:国家中部计划、一带一路计划的扶持文化历史:晋祠、永祚寺(双塔寺)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6.2 聚落的发展与保护一、聚落的发展1、聚落发展的显著特点:规模扩大,城市数量增多,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2、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3、城市发展的影响:利:推动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弊: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光污染、城市生活垃圾、噪声污染)、水资源短缺、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4、城市发展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初一地理第六单元知识点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自然环境一、世界第一大洲1、半球位置: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2、海陆位置:亚洲北部为北冰洋,东部为太平洋,南部是印度洋。
相临大洲及分界线: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亚洲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南面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临三洋、连两洲、隔海望两洲)3、纬度位置:11.3°S——81°N(低中高纬度皆有)是跨纬度最广的一个洲。
4、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也是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
(注:跨经度最广的大洲不是亚洲,是南极洲)5、亚洲分区:按地理方位将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
6、中国位于东亚,东亚还包括朝鲜、韩国、日本、蒙古。
7、中国北邻北亚,西邻西亚和中亚,西南邻南亚,南邻东南亚。
二、地形和河流1、亚洲地势特点:地面起伏大,中间高,四周低;地形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2、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位于亚洲中部,海拔大于3000米,部分地区高于50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西西伯利亚平原~~位于亚洲北部,海拔0~200米,是亚洲最大的平原;华北平原~~分布在亚洲东部,海拔0~200米;印度河平原~~分布在亚洲南部,海拔0~200米;德干高原~~分布在亚洲南部,海拔200~1000米;伊郎高原~~分布在亚洲西部,海拔1000~3000米;中西伯利亚山地~~分布在亚洲北部。
3、主要河流及注入海洋: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注入北冰洋;黄河、长江、媚公河流入太平洋,恒河注入印度洋。
4、河流分布特点: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
原因是亚洲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5、湖泊:里海~~世界最大的湖泊,咸水湖;贝加尔湖~~世界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死海~~世界陆地的最低点。
6、记忆P5阅读材料中的亚洲地理之最。
三、复杂的气候1、气候特点: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六章知识点归纳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六章知识点归纳6.1聚落与环境、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
一般可将聚落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两种类型。
2、乡村人口少,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城市人口多,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业活动。
城市往往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
3、聚落大多分布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4、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其一是聚落的区位(位置)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我国南方的许多聚落位于河湖两岸,山区的聚落位于山间盆地或谷地。
其二是聚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温带的平原地区聚落密集,热带丛林、荒漠地区、高山地区聚落稀疏。
其三是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我国北方平原地区的村落多呈团块状,而南方村落多沿河呈条带状。
其四是聚落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例如屋顶坡度与降水的关系、墙壁的厚度和窗户的大小与气温的关系、建筑材料与当地资源的关系(像竹楼、窑洞、冰屋)等。
5、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的汾河沿岸聚落相对集中。
我们的家乡在汾河谷地西侧的吕梁山区,城市和乡村比较少的原因是:山区海拨高,交通不便,河流少,自然条件差。
6、分析房屋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聚落名称房屋特点环境特点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以竹子为建筑材料,上层住人,风大凉爽,还可避免潮湿。
下层放东西或饲养牲畜。
炎热多雨,比较潮湿。
北欧的房屋尖顶高耸,屋顶坡度很大,易于雨水流泻,防止积雪压塌屋顶。
雨雪天气较多。
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冰块砌房,墙体很厚,拱形圆顶,深入地下,背风面开小门,防风保暖。
气候严寒,冰天雪地,人烟稀少。
西亚的房屋厚墙、小窗,厚墙可以尽量减少白天通过墙壁传导进入的太阳热量,小窗可以减少白天从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
热带沙漠气候,昼夜温差大,降水稀少。
------------------------------------------------------------------------------------------6.2聚落的发展与保护、城市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是目前聚落发展的显著特点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六章知识点归纳
1聚落与环境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
一般可将聚落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两种类型。
乡村人口少,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城市人口多,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业活动。
城市往往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
聚落大多分布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其一是聚落的区位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我国南方的许多聚落位于河湖两岸,山区的聚落位于山间盆地或谷地。
其二是聚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温带的平原地区聚落密集,热带丛林、荒漠地区、高山地区聚落稀疏。
其三是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我国北方平原地区的村落多呈团块状,而南方村落多沿河呈条带状。
其四是聚落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例如屋顶坡度与降水的关系、墙壁的厚度和窗户的大小与气温的关系、建筑材料与当地资源的关系等。
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的汾河沿岸聚落相对集中。
我们的家乡在汾河谷地西侧的吕梁山区,城市和乡村比较少的原因
是:山区海拨高,交通不便,河流少,自然条件差。
分析房屋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聚落名称
房屋特点
环境特点
西双版纳的
傣族竹楼
以竹子为建筑材料,上层住人,风大凉爽,还可避免
潮湿。
下层放东西或饲养牲畜。
炎热多雨,
比较潮湿。
北欧的房屋
尖顶高耸,屋顶坡度很大,易于雨水流泻,防止积雪压塌屋顶。
雨雪天气较多。
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
冰块砌房,墙体很厚,拱形圆顶,深入地下,背风面开小门,防风保暖。
气候严寒,冰天
雪地,人烟稀少。
西亚的房屋厚墙、小窗,厚墙可以尽量减少白天通过墙壁传导进入的太阳热量,小窗可以减少白天从沙漠地区吹来
的热风。
热带沙漠气候,昼夜温差大,降水稀少。
------------------------------------------------------------------------------------------
2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城市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是目前聚落发展的显著特点之一。
聚落的发展。
⑴村落的形成。
人类为了生存,必须建立适当的居住地以防寒暑、避风雨、防野兽和防疾病。
最初的村落规模很小,房屋也比较简陋。
⑵村落的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逐渐转向饲养家畜、栽培作物、生活安定的定居生活。
居住条件有了很大进步。
错落规模扩大了,人口增加了,房屋质量也有了改观,村落多依河而建,且多建在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
⑶城市的形成。
随着生产的发展,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一些交通方便与利于交换的村落逐渐成为周围村落商品买卖的集聚地,当这些居于中心地位的村落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形成了城市。
⑷城市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与极大的推动力,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宽,车辆越来越多。
在城市景观中最明显的就是
城市建筑物的高度。
一般而言,城市经济水平越高,城市的建筑物高度越高。
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增高,说明世界城市化水平增高。
世界人口在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逐年增加,说明世界大城市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城市的发展会带来哪些问题?主要问题是什么,产生的原因是?
①带来了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一系列问题。
②主要是环境污染问题,其表现形式有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
大气污染:城市居民做饭或取暖所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各类交通工具排放出的尾气。
水污染:城市工业废液和居民生活废水的排放。
噪声污染:主要来自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垃圾污染:主要包括炉渣、煤灰、生活垃圾中的纸类、塑料、食品等,以及建筑固体废弃物,如灰、土、砖瓦等。
世界文化遗产是经联合国确认的,具有历史学、美学、考古学、科学、民族学或人类学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
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地区、民族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科技、文化水平。
为什么在聚落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有特色的聚落和民居?
⑴聚落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聚落是人类文化的杰作。
⑵聚落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从不同侧面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保护它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文化遗产举例。
意大利的威尼斯城;法国巴黎的塞纳河岸;巴西的巴西利亚;中国云南省的丽江古城、山西省的平遥古城和安徽省的宏村、西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