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初二读后感精选6篇500字

合集下载

史记读后感500字

史记读后感500字

史记读后感500字史记读后感500字(精选35篇)史记读后感500字篇1在老师的引导下,我读了《史记》这本书。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烽火戏诸侯,里面的内容讲了:在2700多年前西周后期,有一个昏庸无能的周幽王。

他为了讨宠妃褒姒的欢心,竟听从了一个大臣荒唐的建议,让士兵点燃边防线上烽火台的烽火。

各路诸侯看到烽火,以为有敌人入侵,火速率兵出击。

后来发现平安无事,才知道上当受骗了。

褒姒见到各路诸侯如临大敌,率兵奔来跑去,一阵忙乱,不由得一笑。

褒姒笑了,周幽王高兴万分,给出主意的'大臣以重赏。

不料后来敌军果真进犯京城,虽然周幽王及时派人点燃了烽火,然而诸侯们望见熊熊燃起的烽烟,却以为是周幽王故伎重演,个个按兵不动。

结果幽王被杀,褒姒被俘。

西周从此灭亡。

看了这个短文后,我明白了人要讲信用,就像短文里的周幽王,三番两次地戏弄诸侯们,最终他们都被杀了。

做人要讲信用,没有信用就没有诚信,别人就不相信你了,也就不放心给你做任何事,你的朋友也不多。

如果你讲信用,别人就什么事都放心去做,这样你的朋友就多了。

列多一个例子,相信大家都看过《狼来了》的故事吧!故事道理也一样,一个放羊的孩子,因为无聊,总是三番两次骗农民们狼来了。

有一次,狼真的来了,孩子呼叫农民们,农民们以为孩子故伎重演,没有去救孩子。

结果,孩子和羊被狼吃掉了,白白地送上了生命!读了《史记》这个故事后,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一个讲信用的人是多么的重要!史记读后感500字篇2我读了《史记》后,认识了许多历史故事。

如:古代的传统、习俗。

这本书主要写了古代的历史,和许多伟人的故事。

使我们学习伟人的处事方法、性格、遇到危险时的临危不惧。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大禹治水。

他谦虚地不坐上王位。

他为了通过大王的任务,陪着人们挖水道把手指甲都磨掉了,再也长不出来了。

每次经过自己的家,都狠下心来,不进家门、不看看自己家人。

他竟然坚持下来了。

对比他,我更显得三心二意。

我“打水只打半桶水”我每次上兴趣班都没有做到认认真真、一心一意、全神贯注去听课。

史记读后感600字初二5篇

史记读后感600字初二5篇

史记读后感600字初二5篇史记读后感600字初二1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是荣幸的,这是一个有着优秀传统的神秘国度,这是一个物华天宝的泱泱大国,这是一个人杰地灵的文明古国。

先贤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文典籍,作为后世子孙的我们在茫茫书海中寻觅古贤人的踪迹,感慨曾经的惊心动魄,思量曾经的纷纷扰扰,而作为华夏儿女的我在品读《史记》之后,也真切地感受到3500多年历史中充塞的豪迈、悲壮与辛酸。

不过在“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同时更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敬孔子,畏霸王,颂毛遂,服姜尚,笑幽王,憎纣王,悲韩信,怜李广。

读书,读史,读人,亦是解读一种精神,苏武牧羊的爱国与执着,张骞出使的坚毅与无畏,陈胜举兵的大义与凛厉。

品味全书,我心中只有一个人可谓为英雄———项羽。

是的,就是那个四面楚歌,垓下自刎的落魄之人。

鲁迅先生曾写道: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

但我想项羽是个例外,遭汉军重围,一人杀敌数百,死战到底。

乌江亭长敬他为豪杰请他渡江再待卷土重来。

然“燕鹊安知鸿鹄之志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大丈夫岂能苟且偷生!于是,他便成就了一代霸王的悲情,遗恨千古。

然而,刘邦违背鸿沟和约终究成为其一生难以拭去的污点,他终究是个不顾手足之情的刽子手。

于他,项羽不过就是冗长而虚渺的过渡之梦。

梦醒之时,天下尽在咫尺。

于我,他终只是个鸟尽弓藏、为权势而活的枭雄。

成王败寇,战争俨然成为解救之法,英雄与枭雄无数次站在风口浪尖上角逐,其中一人的失败便意味着另一个人的成功。

然而英雄无所谓清贫抑或富贵,不为名利所趋,所欲追寻的不过“正义”二字,为的只是黎民百姓与江山社稷安危。

姬昌父子起兵反商,为的是因炮烙之刑无辜惨死的冤魂,为的是不让比干一颗赤胆忠心付诸东流,为的是维持天下秩序,国家需要周武王这样一位领袖。

恰恰相反,淮南王刘长醉心权势,不满已有的封地,引发战乱,最终也不过是不成气候的“过江龙”。

历史风云,世间百态,一次次迷离了我的双眼;百转千回,人情冷暖,一点点冰封我的思绪。

史记读后感500字(通用28篇)

史记读后感500字(通用28篇)

史记读后感500字史记读后感500字(通用28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史记读后感5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史记读后感500字篇1《史记》是一部记录着我国伟大历史的著作,他的作者是司马迁,这本书个馆地记录了中国朝代的兴替,恰当地评价了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在线了当时波澜壮阔的历史社会画面,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读了这本书,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些一心为国家,为百姓着想,服务的以国之君,和只顾贪图享乐,把国家大事放在一边,欺压百姓的暴君,昏君。

他们的性格,心里的想法是截然不同的,所以,他们统治出来的国家也是有着天壤之别。

正直的国君统治的国家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把国家也治理得井井有条,而昏君的国家人民不能安居,被巨大的税额所击垮,民不聊生,文武百官也不得安宁。

一个好领导可以治理好一个国家,也可以带坏一个国家;一个领导可以创建一个国家,也可以毁灭一个国家;一个领导可以给他的百姓幸福,也可以给他的百姓痛苦。

可见一个好的领导是多麽的重要。

很久以前,有一个叫虞舜的人就用自己谦恭有礼和蔼可亲的风范,和对事的公正管理好了一个国家。

也有一个叫太康的昏君,糊涂昏聩,只知道吃喝玩乐,把国家大事放在一边,结果,这个国家没多久就毁灭了。

所以,有一个好领导非常重要。

还是那一句话——好的统领成就好的国家!史记读后感500字篇2作为一个中国人,理所当然要读一些和祖国有关的书,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史记》。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们中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听人们说,《史记》是中国的第一部“正史”,自从这次以后,历代“正史”的修撰从未断绝,这便汇成了一条用文字记载的历史长河。

我很佩服《史记》的作者:司马迁。

他不怕艰辛,由头有尾地写完了我手中的这本“正史”:《史记》。

《史记》读后感500字精选6篇

《史记》读后感500字精选6篇

历史是一面镜子,观照祖国璀璨的古代文明,学好历史,擦亮智慧的眼睛,我们永远不迷蒙。

《史记》读后感500字1历史是一面镜子,观照祖国璀璨的古代文明,学好历史,擦亮智慧的眼睛,我们永远不迷蒙。

今年暑假就好好地看了一回《史记》。

《史记》整理和保存了从五帝传说到西汉中叶三千多年的历史资料,全面而系统地记叙了我国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诸多方面的发展历史,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巨着,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它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有荒淫残暴的商纣王,有礼贤下士的齐桓公,有大义灭亲的陈桓公,有卧薪尝胆的勾践,有机智勇敢的甘罗,有公正无私的石奢,有奉公守法的公仪休……都有十分深刻教育意义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久久沉浸在精彩的故事情节中。

《史记》作者司马迁为写此书经受的磨难同样也打动了我。

司马迁曾经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宫刑对司马迁来说无疑是奇耻大辱,这不仅催残了他的肉体,而且在精神上给了他极大的打击。

开头他简直感到痛不欲生,然而,当他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使命犹在,他不能轻易毁灭自己的生命,多少个寒暑过去了,司马迁殚精竭虑,耗尽心血,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内容浩繁的巨着。

从司马迁写《史记》中使我体会到:要取得好成绩,是不容易的,要有所成就,更不是轻而易举的,必须付出艰苦的。

《史记》读后感500字2《史记》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圣”司马迁的著作,记载了上起三皇五帝,下至汉武帝时期中国三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的历史,为“二十四史”之首。

我十分佩服司马迁在史书著作上的创新方式,“二十四史”中大多是使用编年体。

以时间顺序写历史,而《史记》以人物传记为主,并吸收了编年、纪事等体裁的长处,创造了历史书籍的纪传体的新体裁。

其它史书记载的历史都很短,就是著名的《资治通鉴》,也只是记载了从战国至五代十国的一千多年的历史。

而《史记》却记载了三千多年的中国历史,是“二十四史”中记载年代最长的史书。

史记读后感500字

史记读后感500字

史记读后感《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撰写,被誉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书之一。

作为一部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的著作,《史记》不仅记录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演变,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智慧。

通过阅读《史记》,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博大精深,以下是我对《史记》的一些思考和感悟。

《史记》以“五政”(五行,《史记》中所谓的五行主要包括《本纪》、《世家》、《表》、《列传》、《表目》等部分)史、传记、表格异面为体,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历史上述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历史资料,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其中《本纪》部分记述了各个朝代的帝王之事,展现了各个朝代的政治斗争和治国理政的方式方法;《世家》部分记载了各个重要家族的家世及其对历史的影响;《列传》则记载了各类人物的事迹,展现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及其影响力。

这些不同的体裁,相得益彰,使《史记》成为一部十分全面、系统、有机的历史著作。

通过阅读《史记》,我深切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厚重和深远。

在《史记》记述的历史长河中,我看到了一代代英雄人物奋发图强、不畏艰险、执著追求的气概和风采。

他们或是智谋过人、治国有方的圣贤君王,或是仗义疏财、宁死不屈的忠臣义士,或是胆识过人、谋略无敌的军事家,种种各异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多样的价值观念和道德风范。

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和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鼓舞了我的爱国之情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另外,通过阅读《史记》,我也深刻领悟到历史的重要性和历史对于我们的启迪。

《史记》中呈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不仅让我们了解了过去的社会状态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启发我们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当下的现实问题。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通过研读历史,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过去的经验教训,更可以借鉴过去的智慧和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当下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

正如《史记》所言:“古今之事,数目备矣,而未有睹其本者也。

今令见本,不必继矣。

史记500字读后感作文(精选5篇)

史记500字读后感作文(精选5篇)

史记500字读后感作文(精选5篇)《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中有三大类:本纪、世家、列传。

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史记500字读后感作文”,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史记500字读后感作文(精选篇1)中国历史上每个有责任感有成就的史学家,都会以他们的心血凝聚起来的思想,留给全人许多有益的启示。

对此,我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太史公司马迁。

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父亲司马谈立志要编写一部史书,临死前嘱托司马迁帮他继续完成史书,然而,司马迁因替一位将军辩护而遭受酷刑,他风次想血贱墙头,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最后,一部鸿篇巨著《史记》诞生了。

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展示了一部辉煌的中国通史的画卷,两千多年来,赞叹它,研究它的人不绝于时,证明它有巨大的挽力和不朽的地位。

这是一部说不尽的“史家之绝唱”。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真实的意境中,轻松幽黑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

各个事件的背景特色,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有《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图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了各种令人难以记怀的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

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副食你进入他们的世界。

对于这样一部宏伟的历史著作所展示的历史长卷来说,在历史运动中的每个人,都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这些角色和他们所活动的历史舞台及背景,对今天的人们有些怎么样的重要启示呢?司马迁在忍辱负重的情况下写完了《史记》,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理在心底,重在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史记》读后感700字(精选7篇)

《史记》读后感700字(精选7篇)

《史记》读后感《史记》读后感700字(精选7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史记》读后感700字(精选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史记》读后感1也许很多人和我一样,读史喜欢读战争史。

战乱纷飞的年代,也是造就英雄的年代。

秦始皇嬴政,无论他在统一中国后有着怎样的功过,都无法掩盖其并吞六国的壮举。

秦国统一中国,是顺应时势,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然而为什么历史将统一大任托付给秦,这就是困扰我一时的疑惑。

于是我翻开了《史记》。

通读《史记》后,我大概明白了许多,秦统一中国,无非是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嬴政与其祖先们的成功,外因则是六国的失误。

其实,嬴政的祖先们,一直在为嬴政打下良好基础。

从襄公立国,到穆公东扩,再到孝公变法,昭王称霸,嬴政的祖先们从军事、政治、文化等等,都在与时俱进,不断顺应时代的变化。

终于到了嬴政,秦国已成为一个集军事力量强、人才济济、政治清明(相对于六国)于一体的超级大国。

而嬴政自己没有躺在祖先们的成果上,停滞不前,而是积极笼络人才。

嬴政身边有许多了不得的文臣武将。

武将首推王翦、王贲父子,其次蒙氏祖孙三代(蒙骜、蒙武、蒙恬)也是嬴政统一天下的股肱之臣。

而文臣,秦王手下集结了吕不韦、李斯等一批能臣。

秦国重用人才有三个明显的特点:1.唯才是用,2.用人不疑,3.礼贤下士。

与秦国相比,魏国则是不断使人才流失,如吴起、商鞅、孙膑、范雎,甚至魏王的弟弟,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在大败秦军后也不得重用。

在秦不断壮大自己时,其他六国却由于不断地犯政治错误,削减了自己地实力。

首先被灭的是韩,韩亡国主要是不占地利,不懂外交,改革不全面。

而不懂外交、改革不全面、不彻底,则是六国通病所在。

曾经由苏秦策划地五国抗秦,是最有希望扳倒秦国的,但五国不同心,各打自己地如意算盘,所以使秦国轻而易举地化解了这次战国期间最强劲的抗秦行动。

史记读后感五百字

史记读后感五百字

史记读后感五百字《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撰写,共有130篇。

《史记》以其独特的史学观点和深刻的历史见解,对中国古代历史有着极大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之一。

读完《史记》,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认识。

《史记》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史学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史记》中,司马迁以史传体的形式,详细记录了中国自黄帝时期到秦朝结束的历史,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史记》中的内容丰富多彩,不仅有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还有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史料,这些资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同时,《史记》中司马迁独特的史学观点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书中提出了“史为治道”的观点,强调历史是为了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历史规律,为治理国家提供经验和教训。

这种史学观点深刻而独特,对后世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记》不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对中国古代历史和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认识。

通过《史记》,我了解到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和人物,比如夏商周三代的兴衰、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秦朝的统一和汉朝的兴盛等等。

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史记》中还有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史料,这些资料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阅读《史记》,我对中国古代历史和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古代史书有了更多的认识。

《史记》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史学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受益匪浅。

同时,通过《史记》,我对中国古代历史和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认识,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史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传统文化,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初二读后感精选6篇500字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是大文豪鲁迅先生对《史记》的称赞。

这本书描写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它的地位无可取代。

下面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史记》读后感500字”,欢迎阅读与借鉴!
《史记》读后感500字1
夜空漫漫,历史的星空里有许多英雄。

《史记》中,到底有几个算的上真正的英雄呢?
或许有人说:“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可谓英雄。

”我认为秦始皇不可。

原因有四:第一、秦始皇虽然扫六合,但统治极其腐朽。

焚书坑儒,摧残文化;求取仙丹,耗费国力。

第二、秦始皇教子不当,其子胡亥同李斯、吕不韦谋权篡位。

第三、秦始皇自认功劳胜过三皇五帝,过于骄傲。

第四、统治之间太过残暴,死后,还让许许多多无辜的人陪葬。

所以,秦始皇不能算为英雄。

再有人说:“西楚霸王项羽可谓英雄。

”项羽此人优点极多——懂得爱民,英勇无比,破釜沉舟打败章邯。

但项羽不懂得用人,未能重用亚父范增等一大批人才,虽在战场上扬言愿与刘邦决一雌雄,最终兵败自刎未能统一天下。

假如项羽能重用范增等人,
我想刘邦也未必能称帝。

不懂得用人,所以,西楚霸王也项羽不能谓之英雄。

“那汉高祖刘邦可谓之英雄?”我认为不可当做英雄,汉高祖此人虽在破秦之时善于用人,但自从建汉后便开始大肆杀戮良臣,韩信、彭越、黥布三大开国功臣先后以“谋反罪”被杀,但还好有张良、曹参、萧何三人帮助,不然早就亡国了。

文种、伍子胥、苏秦等不知功成名就之时隐逸归田,而偏偏去与君王同喜同忧,结果只落得自杀归天,也不能谓之英雄。

蒙恬蒙毅兄弟二人,虽为秦始皇立下汗马功劳,但终究被胡亥所杀,而蒙恬却怪罪于修长城,不荒唐吗!更不能谓之英雄。

但我认为春秋霸主齐桓公、晋文公可以当选为英雄。

因为二人都曾在外流亡过,知道百姓疾苦,又有管仲、狐偃等忠臣辅佐,故能称霸一方。

专诸报恩刺杀王僚,虽成但身死;豫让报智伯之恩二刺赵襄子,临死斩空衣报仇;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还有荆轲刺秦王未成被杀身亡……一生舍己为国,“义”字当先,个个都可当做所谓的英雄!
读《史记》可尝得从古至今的英雄所绩。

英雄的“义”字!
浩瀚的历史星空中,英雄繁星点点;渊博的《史记》故事中,篇篇让人激动。

《史记》读后感500字2
“101本、223本、579……..”我已经看了几百本书了。

在这一些书里,给我印象最刻深的书还是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在《史记》的二百五十八个故事里,我最喜欢的是《项羽本纪》。

西楚霸王项羽小的时候,学什么都坚持不下来,但天生勇猛,又有远大的抱负,连秦始皇都看不起,还口出狂言要取代他。

事实证明他是天生的英才,项羽带着江东的8000子弟兵南征北战,所向披靡,大败秦军。

在安阳夺帅,还有赫赫有名的破釜沉舟的大战,都很好地证明了项羽的神勇。

可惜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后,项羽不听亚父范增的话,在鸿门宴放走了刘邦,为今后的失败做下了铺垫。

后来,项羽分封十八个诸侯国,自立为西楚霸王。

好景不长,击杀义帝之后,诸侯王纷纷自立,刘邦崛起。

导致了后来项羽霸王四面楚歌,到乌江自刎,令人惋惜。

项羽或许不是一个伟大的政治领袖,但他是一个勇猛,重情重义的武将。

这是最让我热血沸腾的原因,在尔虞我诈的封建时代,能出这样重情义的英雄,是难能可贵的。

就是因为他的重情重义,才能使江东8000子弟兵为他出生入死,还收获了虞姬的芳心。

四面楚歌中,项羽慷慨悲歌,虞姬伴着项王的悲戚歌声拿起宝剑起舞,最后挥剑自刎。

这种场面令我动容,他明明可以渡过乌江,那里有千里土地,百姓几十万,可以称王,但他不要,
因为他带了8000子弟兵出来,没有一个活着回去,他觉得心理惭愧,无脸回去。

一代霸王,就这样在乌江自刎了,在他的心里,不做霸王可以,对不起自己的兄弟,对不起江东父老,不可以。

为了自己的信念,自己的执着,可以连命都不要,这悲壮的场面,令人震撼,成为绝唱。

看完了《史记》这一本书,我的感触很多。

其实每读完一本书,我都有不同的感触。

书就像在知识海洋里的一叶小舟,我坐在小舟里,欣赏着知识海洋里的各种风景,令我成长。

《史记》读后感500字3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人们穿过,如同大江东去,淘尽泥沙。

司马迁自己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以撰写出历史名著《史记》而光耀千古,为后人所称赞和敬仰。

作为一代史家,司马迁,他把自己全部的人生和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历史,也给中华文明乃至整个人类的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他以《史记》记录着波澜壮阔的历史,但是他自己的生平事迹,却几乎没有被历史记住。

司马迁【145—?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位的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人称为“史圣”。

司马迁家境还算殷实;少年时代的他曾在家乡从事过一些劳动。

母亲从少年时代就培养司马迁的学习,司马迁,聪敏睿智,过目成诵,勤奋好学。

为以后写,《史记》打下了基础。

长大后,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
《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

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这样,司马迁发奋写作,用了整整18个年头,在60岁时,写完了一部约52万字的著作《史记》。

司马迁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他是一个不气馁,不放弃的人。

而我也要做一个这样的人,不气馁不放弃。

《史记》读后感500字4
富春江里江水滔滔不绝,我手中捧着一本《史记》,细细品味,感慨万千……
读着《史记》,我仿佛回到了那个群雄逐鹿的年代,回到了那个英雄拼搏,帝王称霸的峥嵘岁月!我看到了那个顶天立地,身残志坚的司马迁,看到了一诺千金的男儿形像。

司马迁用了整整18年的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父亲司马谈的遗愿,写好了一篇52万字的史家巨作———《史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