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提纲
五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提纲

五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提纲1、指南针之所以能指南,是因为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磁铁。
指南针指向的南极(或北极),就是地球磁场的北极(或南极)。
2、在古代,我们祖先就是根据(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的性质,发明了(指南针)。
古代的指南针叫(司南)。
3、在铁棒上绕上(导线),通电后就变成了(电磁铁)。
4、模拟电磁起重机(一)的实验。
实验器材:导线、铁芯、电池、大头针实验步骤:(1)将导线绕在铁芯上。
(2)将导线的两端分别接电池的两极。
(3)然后把通了电的铁芯去靠近大头针。
实验现象:接通电流、能吸铁。
断开电流,不能吸铁。
我的结论:接通电流,产生磁性。
切断电流,磁性消失。
5、模拟电磁起重机(二)的实验,让电磁起重机“力气”更大。
三种方法:(1)增加线圈的匝数。
(2)增加电流(多加电池)。
(3)增加线圈的匝数、增加电流。
6、电磁铁与磁铁一样,电磁铁是否有磁极呢?设计实验验证。
实验器材:导线、铁芯、电池、大头针、条形磁铁、指南针我的设计:利用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来验证(1)用电磁铁的一端与指南针另一端接近。
(2)改变两极导线与电池的接法(3)改变线圈的绕向我的发现:电磁铁也有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
因此电磁铁也有磁极。
7、(不同)的(磁铁),(磁力大小)不一样。
8、要使(自行车)、(电车)等动起来,就需要(能量)。
因此,(任何物体)工作时都需要(能量)。
9、能量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声)、(光)、(电)、(热)、(磁)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电能)可以使(电动车转动),(热能)可以使(水温升高),(光能)可以让(绿色植物制造淀粉)。
10、能量普遍存在,如果缺少某种能量,世界将会怎样?答:(1)缺电能:工厂停工、商店管关门、家里没电、家用电器无法使用。
(2)缺太阳能:万物不能生长,水不能循环,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汽车不能使用。
(3)缺热能:(煤、石油、天然气)、工厂停工、食物生吃。
11、(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原子)构成,当(原子核)发生改变时,就可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重点提纲

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重点提纲1.生物生存的关系(光、温度、水分、空气)P1-92.食物链:本质是能量传递方向的问题。
P123.发芽对比实验(研究什么问题、研究结果)。
P3(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P7(绿豆牙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4.食物网中找到食物链(最初的生产者,三个或三个以上构成食物链)。
P135.颜色深浅与光的吸收。
P366.树为什么涂白(升温变慢,不容易裂开,裂缝少寄生虫就少)。
P377.太阳能热水器,运用的原理,得到热量的关系。
(用学过的光与热的知识去分析)。
P39-42(我们的设计)8.凹透镜会聚光线图。
P348.地球内部力量,火山、地震、漂移。
根据图出题回答,答到点子上。
P48-499.外部力量,冷和热的作用、冰的结冻、流水的作用、动植物作用……统称风化作用。
(山上的岩石布满了裂缝,山脚下堆满了碎石泥沙)P50-5110.月球表面粉尘很厚。
月球上昼夜温差变化大,表面的岩石长期风化的结果。
P5111.土壤的沉积分哪几层。
P5212.土壤和生命,微生物起了很大的作用。
生物依靠土壤;土壤对生物的作用。
P5413.土壤侵蚀实验(土地坡度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大小),从这里现象懂得道理。
P55-64(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减少土地的侵蚀)14.土壤研究计划。
P57-58(P58土地上有无植物覆盖对侵蚀的影响)15.黄河水为什么特别黄?因为黄河的周边以及上游都是裸露的黄土,土质疏松,又缺少植被,经雨水冲涮,大量黄泥沙被带进河流,所以黄河的水特别黄。
P6116.实验拉力大小、缠绕的圈数(要恢复原来的形态),叫弹力。
P70-7417.实验的计划表,设计记录表(谁与谁的关系)、我的发现。
P70-83(P71研究接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P73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P80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的关系)(P81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P83车轮滚动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比较)。
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

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王朝芳一、填空:1个规律历来计算时间。
当时的女计时工具被称为日晷或太阳钟。
2.16----绕着太阳在旋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3.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转,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
45物院保存的日晷名字叫做赤道日晷。
6.太阳“东升西落”,这是我们看到的现象,78.月相变化规律是:新月—眉月—新月。
9.植物不仅会在不同季节里开花,有时还会在一天的固定时刻开放和闭合。
2000多年前,瑞典生物学家克罗拉斯.林奈根据这一现象编排出一个富有情趣的“花钟”。
10《墨经》中记载了小孔成像的现象。
11每样东西都可以反射光,越光滑的表面,反射效果越好。
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
12.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的路线。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直立的虚像,像与实际物体左右相反,大小和实物一样。
潜望镜是根据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
13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透镜是根据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
14就是一个天然的放大镜。
15条件下,七色光又能合成白色光。
16.1666结果太阳光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而单纯的光经过,则不会分解。
17决定是否让电流通过的装置是开关。
18绝缘体,如塑料、橡胶、木块等。
19检验器,检验连接在两条导线间的物品能否使电流通过,如果灯泡亮了说明被测物体是导体,否则是绝缘体。
20.磁铁磁力最大的部位是磁极。
磁铁指向北的一端是北极,用“N ”表示;指向南的一端是南极,用“S ”表示。
21.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战国时候他被称为“司南”。
22.电磁铁是一种在通电状态下具有磁性的装置。
电磁铁的磁性是可以改变的。
通电时有磁性,切断电源没有磁性。
23.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串联电池节数等有关。
增加串联电池节数和线圈匝数都能增大电磁铁的磁力。
24.改变电磁铁的线圈缠绕方向和连接电池正负极方向,可以改变电磁铁的磁极。
25.心跳、呼吸的快慢和运动的剧烈程度有关。
人在安静状态下,一般每分钟呼吸20次左右,心跳80次左右。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土壤、水份、阳光、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4.动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如(空气、水、空间和食物)。
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植物和动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环境进行(选择)。
不同的生物环境有着自己特有的需要。
(所有的生物都会引起它们所生存环境的变化)。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8.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物网)。
9.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也叫生态群落)10.一个区域的(生物和非生物)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称为(生态系统)。
11.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2.写食物链。
草、兔、蛇、鹰:(注意箭头方向)草兔蛇鹰第二单元光1.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影子的形成条件是要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
5.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6.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侧面)有关。
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日晷)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会随着太阳位置的高低和方向的改变而改变,规律是:(长——短——长);小明发现大树的影子朝西,那太阳在东边。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第四单元《运动和力》一、科学概念1. 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
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
2. 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多,行驶速度越快,行驶距离越远。
3. 橡皮筋、弹簧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4. 衣裤松紧带、票夹、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样的弹簧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
5. 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冲力。
(喷气式飞机、火箭、鞭炮等都是借助反冲力运动的)6. 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要使运动的物体静止,必须对物体用阻力。
7. 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
1牛≈100克力。
8. 科学上我们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在生活中也常被叫做弹簧秤。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否指在“0”位置;(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的测量范围。
9.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因此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10. 物体间的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和物体的重量有关。
物体间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物体间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物体越重,运动时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滑动摩擦力要远远大于滚动摩擦力。
1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滑动和滚动两种方式。
12.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总是有摩擦力伴随着。
13.自行车上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后轮胎、脚蹬的表面、刹车橡皮、手柄做成花纹,这主要是为了增加摩擦力;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轴、中轴、后轴、脚蹬的轴、大小齿轮与链条。
14.自行车的车轮和轴之间都安装了滚珠轴承,主要是为了将滑动变为滚动。
二、科学实验1.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关系我的猜想: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1.太阳和影子(1)太阳的位置和高度决定了影子的方向和长短。
太阳在东,影子在西;太阳在南,影子在北;太阳在西,影子在东。
太阳高度高,影子则短,太阳高度低,影子则长。
(2)太阳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太阳越高,影子越短。
一天中,从早到晚影子的长短依次是:长——短——长。
一天中,我们看到的太阳运动是从东往西。
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轨迹呈半圆周形。
(3)、影子的长短变化和气温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一般情况下影子长,气温就低,但每天最高气温并不是影子最短的时侯,而是在下午1—2点之间,这是因为那时地球吸收太阳热辐射最多,故气温最高。
(4)一天中气温随着太阳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太阳越高,气温也越高。
(5)我们用平臂叠拳法测量太阳高度2、太阳钟(1)人们利用太阳的变化和影子的变化之间的规律来制造不同形状的日晷。
(2)日晷是古代人民利用太阳影子的变化来记录时间的工具,举例说明不同形状的日晷(课本4页)(3)古代计时器还有:沙漏、有刻度的蜡烛、中国古代铜壶滴漏、牛顿钟等。
3.昼夜交替(1)、太阳东升西落以及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形成的。
(2)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是24小时,公转一圈的时间是一年。
(3)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地球绕着太阳在运动,昼夜的形成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4)当北京是白天时(中午),华盛顿是黑夜,巴黎是清晨,夏威夷是黄昏。
(5)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20点,美国(华盛顿)7:00、德国13:00、澳大利亚22:00收看实况直播。
4、看月亮(1)月相变化的规律依次为: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农历十五)-残月-下弦月-蛾眉月-新月。
上半月左亏,下半月右亏。
(2)月相变化的周期是:一个月。
(3)月球明亮部分的形象叫做月相。
月亮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变化,形成不同的月相。
(4)月亮在天空中的运动:我们看到的月亮也是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要点复习提纲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要点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必须需要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适当的空气。
2、在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中,光、温度、水等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
3、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4、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5、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改变。
说明植物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6、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7、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8、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环境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9、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食物链的举例:水田中的5条食物链。
老鹰狗尾草水稻小鸟老鼠蝗虫蛇○1尾草→老鼠→蛇→老鹰②狗尾草→蝗虫→小鸟→老鹰③水稻→老鼠→蛇→老鹰④水稻→蝗虫→小鸟→老鹰⑤水稻→蝗虫→小鸟→蛇→老鹰12、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食物链中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
食物链中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13、食物网: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事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14、生态系统: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15、生物群落: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16、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答:①爱护动植物,不伤害它们。
②保护森林,不乱砍滥伐。
③多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惜的动植物。
④保护草原,合理放牧。
……第二单元《光》1、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挡光物体、屏)。
光源:像电灯这样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四单元复习提纲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四单元复习提纲科学五年级上册三、四单元复习提纲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复习提纲、地形及地形的特点:地形特点平原: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高原: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4、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
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
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7、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8、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9、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0、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
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
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
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建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
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2、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3、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上科学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营养。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态群落。
14.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出草、兔、蝗虫、鸟、蛇、鹰之间的食物链:①草→兔→鹰②草→兔→蛇→鹰③草→蝗虫→鹰④草→蝗虫→蛇→鹰⑤草→鸟→蛇⑥草→鸟—→蛇→鹰17、请你以“绿豆种子发芽必须有水”为题写出研究计划。
(书P3 页)18、香蕉树、松树、仙人掌三种植物生活在什么地方?它们的叶同它们生存的环境有什么关系?香蕉树生活在热带,长着宽叶,可以更多的蒸发水来适应炎热。
松树生活在高山上少水,叶子是针状叶,这样可以减少水分蒸发适应缺水,仙人掌生活在沙漠等干旱的地方,叶子是刺状叶,减少水分蒸发,适应干旱。
19、请你说出两种动物各是怎样适应环境的?企鹅生活在寒冷的南极,它们混身长满了厚厚的毛,身上有厚厚的脂肪,这样可以适应寒冷的气候,青蛙,生活在水里和陆地上,到了秋天,它就会穿到泥土里冬眠,这样它就可以安全的过冬了,来年春天它就会回到地面上来。
21、请你写出两条水田里的食物链. ①水稻→田鼠→蛇→鹰。
②水稻→蝗虫→小鸟→鹰22、如果在草原上过度放牧,会有什么后果?过度的放牧,会严重的破坏植被,将导致草原退化,可能会变成沙漠,草原上的生物会被饿死或迁徙到其它地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失去平衡,人类也可能在此无法继续生存。
23、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第二单元光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
4.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5.古代的人利用日晷(日影观测仪)计时。
6.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正午最短,清晨和傍晚最长。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7.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
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8.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反光,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9.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10.光弱时人的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1. 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
太阳在给我们带来光明的时候,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2.人们发现凹面镜和凸透镜能把光线会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
13.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
14.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2千万多摄氏度。
15.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
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热快。
16.物体和太阳光垂直时升温快。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地形特点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高原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平原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4、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
5、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6、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7、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8、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9、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
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
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
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10、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
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1、影响土壤被侵蚀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12、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
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13、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
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5、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会侵蚀土地。
16、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来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17、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18.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有:①地球内部的运动可以改变地形地貌②风化作用也可以改变地形地貌③侵蚀作用使地形地貌发生改变,比如雨水、河流、冰川、风、波浪的侵蚀④沉积作用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形成了不同的地形地貌⑤人为因素也可以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第四单元运动和力1、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
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或压力。
2、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3、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多,行驶速度越快,行驶距离越远;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少,行驶速度越慢,行驶距离越近。
4、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5、衣裤松紧带、票夹、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样的弹簧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
6、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喷气式飞机、火箭、气垫船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7、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
8、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
人们习惯用“克”“千克”来表示重力和其他力的大小。
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
1牛≈100克力9、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
10、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11、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
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运动物体的重量、运动方式(即滚动还是滑动)有关。
12、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大;物体轻,摩擦力小。
13、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滑动和滚动两种方式。
14、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的摩擦力小,滑动的摩擦力大。
15、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总是有摩擦力伴随着。
16、自行车上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后轮胎、脚蹬的表面、刹车橡皮、手柄(设计花纹或增加压力);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轴、中轴、后轴、脚蹬的轴、大小齿轮与链条(安装滚珠或加润滑油)。
17、赛车的设计特点:(1)要设计力量很大的发动机;(动力要大)(2)设计流线型车身,使阻力减到最低;(空气阻力要小)(3)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可以使行驶稳定;(不会翻车)。
(4)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轮胎不打滑)实验一:蚯蚓对光环境的实验方案研究问题蚯蚓喜欢有光的生活环境还是黑暗的生活环境我的猜想蚯蚓喜欢黑暗的生活环境要改变的条件光不改变的条件土壤的湿度、温度、数量等(或者是除光以外的其他条件)控制的方法把一个有盖的盒子隔成两个部分,但有一个缝隙能让蚯蚓穿过。
在其中一部分安装一个灯泡,接通电源后,保证一部分亮,另一部分黑暗,然后观察蚯蚓的反应。
研究结论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实验二:土地的坡度对侵蚀的影响实验方案研究问题坡度的大小对土地的侵蚀有影响吗?我的猜想坡度的大小对土地的侵蚀有影响(或者说坡度大,侵蚀程度大,坡度小,侵蚀程度小)要改变的条件土地坡度的大小不改变的条件喷雨器喷雨的高度、喷雨量、土地表面都无植物覆盖等(或者是除坡度大小以外的其他条件)控制的方法对比实验,设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土地的坡度大,对照组土地的坡度小。
用喷雨器分别向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土地进行喷雨。
研究结论坡度大的土地侵蚀程度严重,坡度小的土地侵蚀程度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