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病理复习资料——已整理

合集下载

兽医病理学知识点总结

兽医病理学知识点总结

兽医病理学知识点总结一、名词解释1、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或组根为另一种成熟的细胞或组纲所替代的过程。

2、代偿:在致病因素作用下,体内出现代热、功能障碍或组机结构破坏时,机名词解释体通过相应器官的代谢改变、功能加强或形态结构变化来补偿的过程。

3、肉芽组织: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能细胞分裂增瘴所形成的富有毛细血管的幼稚的结缔组织。

4、机化:坏死组织、炎性渗出物、血凝块和血栓等病理性产物被肉芽组织取代的过程。

5、豢血: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姐织或器官中的Jb1.量增多,称为修脉性充血,倚称淤血。

6、血栓: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7、梗死:由于动豚血液断绝,局部缺血而引起的坏死,称为梗死.&变性:指细胞或间房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加过多的现象。

9、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病理性死亡。

10、坏疽:坏死盥税发生腐败,称为坏疽。

11、溃痴:指皮肤、黏膜的坏死组织脱落后留下的较深的缺损。

12、炎症:活体细胞对致炎因子的局部损伤所产生的一种以防御为主的应答性反应。

13、炎症介质:指在炎症过程中由细胞葬放或由体液产生,参与或引起炎症反应的化学物质。

14、肿痛: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对部分细胞正常生长的控制功能发生障碍,使细胞出现异常增生而形成的一种恶性新生物。

15、发焦:致皓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体温调定点上移体温升高的过程.16、水肿:由于水盐代期障碍使体液在组饮间隙内存积过多,称为水肿.17、休克:机体受到超强度刺激或剧烈损伤所发生的主要以急性减循环障碍为特征的综合性病理过程。

18、败血症: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全身感染病理过程.19、代书性酸中毒:血浆中NaHCO3的含•原发性降低引起的酸中毒,称为代谢性酸中毒。

20、绒毛心:纤雏素性心包炎时,沿出在心包腔中或附着在心外膜上的纤雒蛋白随心脏的跳动而摩擦成绒毛状外观,这样的心脏称之。

动物病理学复习资料

动物病理学复习资料

充血:指某器官或局部组织血液含量增多动脉性充血: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或器官中的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又称主动性充血静脉性充血:由于静脉血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使局部组织或器官的静脉血含量增多的现象,又称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常在肺泡腔内见到吞噬有红细胞或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称为“心力衰竭细胞”槟榔肝:肝淤血较久时,由于淤血的肝组织伴发脂肪变性,故在切面可见到红黄相间的网格状花纹,其状如槟榔切面的花纹,故有“槟榔肝”之称右心衰竭--肺淤血:体积变大,呈暗红色或蓝紫色,血浆从血管内渗入到肺泡腔、支气管和间质,支气管内大量白色或淡红色泡沫样液体,肺间质增宽,呈灰白色半透明状。

急性:肺内小静脉及肺泡壁毛细血管高度扩张,充满大量红细胞,肺泡腔内出现淡红色的浆液和数量不等的红细胞。

慢性:肺间质结缔组织增生,心力衰竭细胞左心衰竭--肝淤血:急性:体积增大,被膜紧张,边缘钝圆,表面呈暗紫红色,质地紧实。

切开时流出大量紫红色血液,切面上大小经脉均扩张。

肺小叶的中央静脉及其周围的窦状线扩张,充满红细胞,该区肝细胞因受压迫可能萎缩、变性、甚至消失。

小叶间静脉也扩张,充满血液。

慢性:脂肪变性,红黄相间的网格状花纹,槟榔肝。

肝小叶的中央静脉及周围的窦状线扩张,充满红细胞,该区肝细胞因受压迫而发生坏死,小叶边缘干细胞因缺氧而发生脂肪变性,肝硬化。

出血: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之外的现象破裂性出血:由于心脏或血管破裂而引起的出血渗出性出血:由于小血管壁(毛细血管前动脉,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后静脉)的通透性增高,血液通过扩大的内皮细胞间隙和损伤的血管基底膜而缓缓地漏出到血管外,也叫漏出性出血血肿:破裂性出血时,流出的血液积聚在组织内,并挤压周围组织形成的局限性血液团块积血:指由外出的血液进入体腔或管腔内出血性浸润:指由于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红细胞弥散性浸润于组织间隙,使出血的局部组织呈大片暗红色,又称片状出血或弥散性出血出血性素质:指机体有全身性渗出性出血倾向,表现为全身皮肤,黏膜,浆膜,各内脏器官都可见出血点血小板的活化:黏附反应(vW因子)、释放反应:a颗粒:纤维蛋白质、纤维连接蛋白、抗肝素。

兽医病理学资料

兽医病理学资料

名词解释1.充血:由于小动脉扩张而使流入局部组织或器官中的血量增多。

2.淤血:由于静脉液回流受阻而引起的局部组织或器官中的血量增多。

3.缺血:由于动脉管狭窄或完全闭塞,导致局部组织或器官血液供应不足或完全断绝4.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成分析出,凝集形成固体物质的过程。

5.梗死:由于动脉血流断绝,局部组织或器官缺血而发生的坏死。

6.栓塞: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并阻塞血管腔的过程。

7.出血:血液流出心血管之外。

8.萎缩:正常发育的组织、器官,由于实质细胞体积减小或数量减少而使其体积缩小、功能减退的过程。

9.细胞水肿:又称水样变性,一般由颗粒变性发展而来,因变性细胞内水分明显增多,在胞浆形成大小不等的水泡,细胞呈空泡状,故称水泡变性。

10.变性:是指细胞和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一类形态学变化。

11.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死亡。

12.细胞凋亡:是指细胞在基因调控下自主而有序的死亡过程。

13.细胞自噬:是一个吞噬自身细胞质蛋白或细胞器并使其包被进入囊泡,并与溶酶体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降解其所包裹的内容物的过程。

14.适应:指细胞,组织,器官和机体对于内外环境持续性的有害刺激所作出的应答反应,这种反应一般是非损伤性的可复性的。

15.肥大: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并伴有功能的增强。

16.化生:已分化成熟的组织为了适应环境条件的改变或理化刺激,在形态和功能上完全转变成为另一种组织的过程。

17.修复:指组织损伤后的重建过程。

18.再生:机体体内死亡或损伤的细胞,组织,由临近健康的细胞分裂增殖来完成修复的过程。

19.肉芽组织:是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分裂增殖形成的幼稚的结缔组织。

20.机化:指机体内的坏死组织,炎性渗出物,血栓及血凝块等病理性产物,由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的过程。

21.包囊形成:对于不能机化的病理性产物或异物,则由肉芽组织将其包裹,称为包囊形成。

兽医病理学复习要点

兽医病理学复习要点

兽医病理学复习要点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兽医病理学病理学第一单元动物病理学概论一、疾病得概念疾病就是在一定条件下致病因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得一个损伤与抗损伤得复杂斗争过程。

在疾病过程中机体表现出各种机能、代谢与形态结构得异常变化,以及各种相应得症状、体征与行为异常。

动物疾病包括以下基本特征:1、疾病就是在正常生命活动基础上产生得一个新过程,与健康有质得区别;2、任何疾病得发生都就是由一定原因引起得,没有原因得疾病就是不存在得。

3、任何疾病都就是完整统一机体得反应,呈现一定得机能、代谢与形态结构得变化,这就是疾病时产生各种症状与体征得内在基础。

4、任何疾病都包括损伤与抗损伤得斗争与转化。

5、疾病就是一个有规律得发展过程,在发展得不同阶段,有其不同得变化与一定得因果转化关系、6、疾病时不仅动物得生命活动能力减弱,而且其生产性能、特别就是经济价值降低,这就是动物疾病得重要特征。

二、疾病得经过具有一定得阶段性,通常分为潜伏期(隐蔽期)、前驱期、临床经过期(症状明显期)、转归期(终结期)四个基本阶段。

三、疾病得转归就是指疾病过程得发展趋向与结局。

疾病得转归一般可分为完全康复(痊愈)、不完全康复与死亡三种形式。

四、引起疾病得原因大致分为外因与内因两大类。

疾病发生得外因包括:生物性因素(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包括温度、光能、放射能、电流、机械性因素、大气压、噪音等)、营养性因素。

疾病发生得内因包括:防御功能及免疫功能降低、机体反应性改变、遗传因素、特异性免疫反应第二单元组织与细胞损伤一、变性变性就是指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得数量显著增多,并伴有不同程度得功能障碍。

一般而言,变性就是可复性改变。

变性可分为两大类:即细胞变性(常见得有细胞肿胀、脂肪变性及玻璃样变性等)与细胞间质得变性(有黏液样变性、玻璃样变性、淀粉样变性及纤维素样变性等)、1、细胞肿胀就是指细胞内水分增多,胞体增大,胞浆内出现微细颗粒或大小不等得水泡。

兽医病理学复习资料

兽医病理学复习资料

兽医病理学复习资料一、概述兽医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学科,是兽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

通过对动物疾病的形态学、组织学和细胞学等方面的研究,可以帮助兽医师诊断和治疗动物疾病,保障动物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发展。

二、兽医病理学的分类1. 一般病理学:研究疾病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包括病因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化学等内容。

2. 特殊病理学:研究特定动物种类或特定疾病的病理学,如兽医寄生虫学、兽医微生物学、兽医肿瘤学等。

三、兽医病理学的主要内容1. 病因学:研究疾病的原因和发生机制,包括遗传因素、感染因素、环境因素等。

2. 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对机体功能的影响和机体对疾病的适应机制。

3. 病理化学:研究疾病发生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和代谢紊乱。

4. 病理形态学:研究疾病在组织和细胞水平上的形态学变化,包括病理组织学和病理细胞学。

5. 病理诊断学:根据病理形态学的变化,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6. 病理预后学:研究疾病的预后和预后因素,为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

四、兽医病理学的研究方法1. 病理学检查:通过对动物的临床症状、体征和病理变化的观察,进行病理学诊断。

2. 组织学检查:通过对动物组织标本的切片和染色,观察组织细胞的形态学变化,进行病理学诊断。

3. 细胞学检查:通过对动物细胞标本的涂片和染色,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进行病理学诊断。

4. 免疫组化检查:通过对动物组织标本的免疫染色,检测特定抗原的表达,帮助确定病理诊断。

5. 分子生物学检查:通过对动物组织标本的DNA、RNA等分子的检测,研究疾病的分子机制。

五、兽医病理学的应用1. 疾病诊断:通过对动物病理学的研究,帮助兽医师确定疾病的种类和病因,为治疗提供依据。

2. 疫病监测:通过对疫区动物的病理学检查,及时发现和控制传染病的流行。

3. 养殖业发展:通过对养殖动物的病理学研究,改善养殖环境和管理措施,提高养殖效益。

4. 药物研发:通过对动物病理学的研究,评价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为药物的研发提供依据。

兽医病理学复习知识梳理超级完整版(含所有知识点)

兽医病理学复习知识梳理超级完整版(含所有知识点)

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及病理变化从而阐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

疾病:病因与动物机体相互作用的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过程。

充血: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和器官中的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

淤血: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里,引起局部组织中的静脉血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

心力衰竭细胞:当左心衰竭引起慢性肺淤血时,肺泡腔中出现了吞噬有红细胞或含铁血黄素的的巨噬细胞。

槟榔肝:由于淤血的肝组织伴发脂肪变性,故在肝切面形成暗红色淤血与土黄色脂变肝细胞区相间,眼观似槟榔状花纹,故称为“槟榔肝”。

血栓:在活体的血管或心脏内,血液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成分析出,黏集形成固体物质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物质称为血栓。

机化:肉芽组织取代各种病理产物的过程。

12、发绀:瘀血发生在可视粘膜或无毛的皮肤时,瘀血部位呈蓝紫色,此变化称为发绀。

梗死:由于动脉血流断绝,局部组织或器官缺血而发生坏死,称为梗死。

栓塞:血液循环中出现不溶性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并阻塞血管管腔的过程,称为栓塞。

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

出血:血液流出血管或心脏之外,称为出血。

血液流出体外称为外出血;血液流入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称内出血。

瘀点:漏出性出血时,在皮肤、粘膜、浆膜和实质器官呈点状出血,称为血点或瘀点。

瘀斑:严重时,呈斑块状出血,称为血斑或瘀斑。

休克: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有害因子作用时所发生的,伊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器官微循环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为特征,并由此而导致的各种重要器官代谢障碍和结构损害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变性:在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过多的变化称为变性。

4、脂肪变性:在变性的细胞的胞浆中出现大小不等的游离脂肪滴的病理变化过程。

5、玻璃样变性:又称透明变性或透明化,是指在间质或细胞内出现一种光镜下呈均质、无结构、半透明的玻璃样物质的现象。

家畜病理学—动物病理学复习重点

家畜病理学—动物病理学复习重点

第二章霉形体传染病病理●目的和要求1.掌握猪地方流行性肺炎(猪喘气病)、鸡败血霉形体感染的病理变化特征。

2.熟悉霉形体病原特性及其致病机理。

第一节猪地方流行性肺炎●猪地方流行性肺炎(swine enzootic pneumonia)是由猪肺炎霉形体引起猪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

临床上有独特的咳嗽和喘气症状,所以也称喘气病。

其病变特征主要是间质性肺炎和肺淋巴结增生性炎。

●病因和发病机理–猪肺炎霉形体,革兰氏染色阴性,呈圆形或类圆形。

病猪是主要传染源,发病猪表现为咳嗽和喘气,咳出的飞沫和痰液使与之接触的健康猪发生感染。

–病原体进入呼吸道主要侵害支气管上皮细胞,若侵入粘膜下淋巴间隙,沿淋巴道进入淋巴结则引起增生性淋巴结炎。

●病理变化本病的病理变化可分为急性型、慢性型、继发感染型和隐性型四种,其中的慢性型病变最具代表性,其剖检特征为融合性间质性肺炎和肺淋巴结增生性炎。

慢性型猪地方流行性肺炎●外观肺脏呈气肿状态,心叶、尖叶上见融合成片的肺炎灶。

慢性型猪地方流行性肺炎●镜检呈间质性肺炎形象,肺泡壁充血、水肿、淋巴细胞浸润;支气管和血管周围炎。

第二节败血霉形体感染●败血霉形体感染(mycoplasma gallisepticum infection)是由败血霉形体引起鸡和火鸡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其剖检特征为气囊炎、上呼吸道及邻近窦粘膜炎、眼炎和关节炎。

临床表现流泪、流鼻涕和喷嚏。

如鸡败血霉形体感染。

●病因和发病机理–鸡败血霉形体,革兰氏染色呈弱阴性,球形或卵圆形。

病鸡和病愈带菌鸡是主要传染源,一般通过呼吸道感染,有时也可以经消化道感染。

–病原进入呼吸道后,首先入侵鼻腔粘膜,随后扩散到眶下窦、气管、支气管、肺和气囊等部位,引起受侵组织的损伤及炎症反应。

病理变化---鸡败血霉形体感染●气囊炎,前胸及后胸气囊肥厚,囊腔内蓄积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镜检见气囊表面大量纤维素渗出并机化,导致气囊肥厚。

●鼻炎,鼻腔分泌物阻塞鼻孔,出现开口呼吸。

动物病理知识点总结

动物病理知识点总结

动物病理知识点总结一、动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1.1 动物病理学的定义动物病理学是一门研究动物疾病的发生原因、发展规律、病变形态、生理生化变化及其对组织器官功能及整体机体的影响的学科。

1.2 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动物病理学主要研究动物在生长发育及各种内外环境影响下所发生的病理变化,主要研究对象包括各种家畜、家禽、实验动物、野生动物以及宠物动物等。

1.3 病理变化的来源动物病理学所涉及的病理变化,既包括动物体内因遗传、发育、代谢和免疫性等方面的原因而产生的异常变化,也包括由环境、病原微生物及其他外在因素引起的异常改变。

1.4 病理学的目的通过对动物病变的研究,深入了解动物疾病的病因、病理机制和病理变化规律,为动物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1.5 病理学的应用价值动物病理学的研究成果不仅对动物健康和兽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还对人类医学、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等领域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病变过程2.1 病变的定义病变是指由于内外因素引起的病理性改变,表现为组织细胞、器官和整个机体的异常结构和功能变化。

2.2 病变的发生过程病变的发生过程一般包括致病因素的侵害、机体的反应和病理变化阶段三个阶段。

2.3 病理进程的临床分期根据疾病的不同变化阶段,可以将疾病分为潜伏期、炎症期、增生期、坏死期和愈合期等不同的临床分期。

2.4 病变的机制病变的机制主要包括损伤与修复、适应与失代偿、代谢与蓄积等多种生化和细胞学过程。

三、病变类型3.1 结构性病变和功能性病变根据病变的性质和表现可分为结构性病变和功能性病变。

结构性病变指损伤和异常改变表现为组织结构的变化,功能性病变指组织细胞代谢和功能的异常改变。

3.2 炎症性病变和肿瘤性病变炎症性病变是由于炎症反应的发生导致的病变,表现为组织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等,肿瘤性病变是由于肿瘤细胞无限制增殖导致。

3.3 代谢性病变和先天性病变代谢性病变是由于机体新陈代谢的异常引起的病变,先天性病变是由于遗传因素导致的异常改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病理》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疾病:指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动物机体发生的损伤和抗损伤过程,损伤占主导地位。

2.出血:血液(红细胞)流出血管或心腔之外称为出血。

3.出血性浸润:血液进入组织间隙,叫做出血性浸润。

4.贫血:循环血液总量减少或单位容积外周血液中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数低于同龄、同性别健康动物的正常值,称为贫血。

5.营养不良性贫血:因营养物质(造血必须原料)缺乏而引起的贫血称营养不良性贫血。

6.栓塞: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并阻塞血管腔的过程,称为栓塞。

9.水肿:过多的水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称为水肿。

10.浮肿:皮下水肿称为浮肿。

11.积水:大量液体积聚在浆膜腔时,称积水或积液。

12.脱水:机体在某些情况下,由于水和电解质的摄入不足或丧失过多,而引起体液总量减少,并出现一系列功能、代谢紊乱的病理现象,称为脱水。

13.等渗性脱水:机体失水、失钠比例大致相等,又称混合性脱水。

14.高渗性脱水:以水分丧失为主,盐的丧失较少的一种脱水,又称缺水性脱水、单纯性脱水。

15.代射性酸中毒:由于代谢障碍引起体内固定酸生成过多或碱性物质(碳酸氢根)大量丧失,导致酸碱平衡紊乱的现象,称代谢性酸中毒。

212223.坏疽:是组织坏死后受到环境感染引起的继发性变化。

24.代偿: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动物机体一些组织、器官的代谢和功能发生障碍或组织结构遭受破坏时,机体通过相应组织、器官的代谢改变、功能加强或形态结构改变进行代替、补偿的过程,称为代偿。

252627.再生:体内细胞或组织损伤后,由邻近健康细胞分裂增殖进行修补的过程,称为再生。

2829.溃疡:皮肤或粘膜的坏死脱落后,局部留下深的组织缺损称为溃疡。

30.炎症:炎症是机体对致炎因素引起的损伤所产生的以防御反应为主的应答性反应。

31.变质性变化:变质性变化是指炎症局部组织细胞物质代谢障碍并发生变性和坏死的总称。

32.蜂窝织炎:指发生于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慢性化脓性炎。

33.纤维素性炎:以渗出大量纤维素为特征的炎症。

34.渗出性变化:渗出性变化是指炎区组织发生的血管反应、液体渗出和细胞渗出的总称。

35.浮膜性炎症:发炎部位形成的纤维素性伪膜易于剥离,组织损伤较轻。

36.蓄脓:指浆膜发生化脓性炎时,脓性渗出物大量蓄积于体腔内的现象。

37.化脓:坏死组织被嗜中性白细胞释放的蛋白分解酶分解液化成为浓汁的过程。

38.败血症:败血症是指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生的毒素和其他代谢产物侵入血液循环,并随血流不断扩散,造成广泛的组织损伤和严重的物质代谢障碍的全身严重感染的病理过程。

39.发热:发热是指恒温动物在致热源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解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0.5℃),并伴有全身性反应的病理过程。

40.致热原:凡能引起机体发热的物质称为热源刺激物,或称为致热源(EP)。

41.稽留热:体温升高到一定程度后,持续于高水平,且昼夜温差变动不超过1℃。

42.驰张热:体温升高后,昼夜温差超过1℃以上,但最低点不会降至常温。

43.脱水热:脱水持续进行,机体血液浓稠,血容量减少而导致循环障碍,从腺体、皮肤、呼吸器官分泌和蒸发的水分减少,散热困难,热量在体内蓄积,引起发热,称脱水热。

44.缺氧:因组织供氧不足或用氧障碍,而导致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称为缺氧。

45.氧含量:是指机体100ml血液的实际带氧量,包括血红蛋白结合氧和血浆中物理溶解氧。

46.血氧分压:以物理状态溶解在血浆内的氧分子所产生的张力。

47.黄疸:由于胆色素代谢障碍,血浆胆红素浓度增高,使动物皮肤、粘膜、巩膜等组织黄染的病理现象称为黄疸。

48.溶血性黄疸:由于红细胞破坏过多,血清中的非酯型胆红素增多而引起的黄疸,也称肝前性黄疸。

49.实质性黄疸:也称肝性黄疸,由于肝功能障碍,其摄取、转化和排泄胆红素的能力降低所致的黄疸。

50.阻塞性黄疸:各种原因造成胆管狭窄或阻塞,使胆小管和毛细血管内压力增大而破裂,是酯型胆红素排出障碍而逆流入血引起的黄疸,也称肝后性黄疸。

51.钙化:体液中的钙盐以固体状态析出并沉着于病理产物或局部组织中的现象,称病理性钙盐沉着,简称钙化。

52.尸冷:指动物死亡后,尸体温度逐渐降低至外界环境温度相等的现象。

53.尸斑:尸体倒卧侧组织器官的坠积性郁血,称为尸斑。

54.尸体自溶:指动物体内的溶酶体酶和消化酶如胃液、胰液中的蛋白分解酶,在动物死后,引起的自体消化过程。

55.肿瘤:指动物机体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对其生长失去控制,导致异常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这种新生物所形成的局部肿块,称为肿瘤。

56.浸润性生长:肿瘤组织向邻近组织侵犯、延伸,侵入周围组织间隙、淋巴管或血管内。

59.皱缩肾:肾脏体积缩小,质地变硬,表面高低不平,呈弥漫性细颗粒状,颜色苍白的一种病变,也叫慢性肾小球肾炎。

二、填空题1.疾病的外因包括生物性致病因素、化学性致病因素、物理性致病因素和营养性因素等。

2.疾病内因包括机体防御功能及免疫功能降低、机体的反应性、遗传因素和机体的应急改变。

3.生物性致病因素引起的疾病,其阶段性表现明显,通常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和转归期四个时期。

4.传染病的病程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转归期四个时期。

5.水肿的发生原因有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和水、钠潴留等。

6.常见的水肿有皮肤水肿、肺水肿、脑水肿、浆膜腔积水和实质器官水肿等类型。

7.脱水的类型有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和等渗性脱水。

8.血液中调节PH值得缓冲对有碳酸氢盐-碳酸缓冲对、磷酸氢盐缓冲对、血浆蛋白缓冲对和血红蛋白缓冲对等。

9.调节血液酸碱平衡的有血液循环系统、肺脏、肾脏和组织细胞。

10.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有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

11.全身性贫血的种类有失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营养不良性贫血。

12.缺氧是由于供氧不足和用氧障碍所致。

按产生的缘故缺氧可分为呼吸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和组织性缺氧四种类型。

13.休克的种类很多,按病因分为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创伤性休克和神经性休克。

14.失血性休克按微循环的改变分为休克前期、休克代偿期和缺血缺氧期三期。

15.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偶氮试验呈间接反映阳性,粪的颜色加深,尿的颜色加深。

16.肝性黄疸的特点是偶氮试验呈双向反映阳性,尿的颜色加深,粪的颜色变淡。

17.肝后性黄疸的特点是偶氮试验呈直接反应阳性,尿的颜色加深,粪的颜色变淡。

18.根据体温变化的特点,可将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

其中,体温下降期的特点是产热小于散热,动物皮肤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加强。

19.发热常见的热型有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回归热等类型。

20.引起充血的原因有温度、机械损伤、炎症和生物因素等。

21.充血可分为侧枝性充血、炎性充血、减压后充血和血管神经性充血四种类型。

22.血栓形成的条件可归纳为心血管内膜的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和血液性质的改变三个方面。

23.血栓的头部又称之为白色血栓,其主要组成成分是血小板。

24.血栓形成的原因有心血管内膜的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和血液性质的改变。

且只有同时具备两个及其以上原因才能形成血栓。

25.血栓形成后,其结局有如下三种可能:软化、溶解、吸收、机化、再生和钙化。

26.出血的类型有破裂性出血和渗出性出血。

27.出血按血管的损伤程度可分为破裂性出血和渗出性出血。

尿中带血称尿血,粪中带血称为血粪,组织间隙中带血称出血浸润。

29.肝脂肪变性依据变性细胞与中央静脉的位置不同分为中央肝变、外周肝变和弥漫性肝变。

30.坏死的类型有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和坏疽。

31.凝固性坏死的类型有贫血性梗死、干酪样坏死和蜡样坏死。

32.组织细胞损伤的形态变化中萎缩和变性是可复性变化,坏死是不可复性变化。

33.代偿可分为代谢代偿、功能代偿和结构代偿三种形式,但三者往往是相互联系的。

34.局部性萎缩,后者可分为废用性萎缩、神经性萎缩、压迫性萎缩、缺血性萎缩和激素性萎缩。

35.影响再生的局部性因素有再生能力、炎症、感染和异物。

36.坏死细胞的核的变化是核浓缩、核破碎和核溶解。

37.栓塞的种类有血栓性栓塞、脂肪性栓塞、气体性栓塞和其他栓塞等。

38.梗死的类型有贫血性梗死和出血性梗死。

39.水泡变性主要见于一些病毒性疾病,如口蹄疫、水泡。

40.病理性钙化主要有营养不良性钙化和转移性钙化两种。

41.颗粒变性的器官形态学上的变化是体积肿大,颜色苍白,呈煮肉状。

42.坏死的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为吸收再生、腐离脱落、机化、包囊形成和钙化。

43.肉芽组织是一种幼嫩结缔组织,组织外观呈鲜红幼嫩颗粒状。

44.肉芽组织的性能包括填补伤口和其他缺损组织或连接断裂的组织、抗感染,保护创面和机化或包裹坏死组织、血栓、血凝块及其他异物。

45.创伤愈合的类型主要有第一期愈合和第二期愈合。

46.第一期愈合的特点是创伤小、创缘平整、创内异物少、炎性反应轻微、愈合所需时间短,愈合后形成的疤痕小。

47.家畜发生胃肠臌气或腹水,在穿刺放气、放水时一定要注意速度不能太快,以免胃肠发生减压后充血,而脑发生贫血,在临床上导致严重后果。

48.局部血液循环阻碍体现为充血、郁血、梗死、栓塞和血栓等。

49.变性可分为细胞肿胀、脂肪变性、透明变性、淀粉样变性和纤维素样变性等五种类型。

50.炎症的部分症状有发热、白细胞增多、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机能增强和血清急性反应物形成。

51.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变质、渗出和增生。

具有吞噬能力的炎性细胞是白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52.虎斑心属于变质性炎,猪瘟的回盲口出现扭扣状溃疡属固膜性炎,绒毛心属浮膜性炎。

53.变质性炎见于肝、心和肾等实质性器官,疾病过程中,以炎区组织发生变质变化为主,常发生于、等部位。

54.渗出变化过程中,白细胞渗出的过程分为边移、贴壁和游出。

55.败血症的特点是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

56.肿瘤的生长方式有膨胀性生长、突起性生长、弥漫性生长和侵润性生长。

恶性肿瘤主要通过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种植性转移和接触性转移这三种途径转移。

57.良性肿瘤的生长方式有突起性生长和膨胀性生长;恶性肿瘤的生长方式有浸润性生长和弥漫性生长;58.肿瘤的转移方式有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种植性转移和接触性转移。

59. 大叶性肺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可分为充血水肿期、红色肝变期、灰色肝变期和消散期四个时期。

60. 化脓性肾炎的感染途径为血源途径、尿源途径。

61.局部性含铁血黄素沉着表示该处发生过郁血。

62.血管再生的方式为芽生和改建。

63.维生素E缺乏时雏鸡会发生渗出素质病、肌肉营养性病和胰脏营养性萎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