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欣赏:古诗三首《使至塞上》《黄鹤楼》《归园田居》导学案2(含答案)

合集下载

诵读欣赏《使至塞上》《黄鹤楼》教学课件

诵读欣赏《使至塞上》《黄鹤楼》教学课件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一读:读诗
节奏、字音、注释
二读:读景
通过
一字(词)(句),我
发现

三读:读情
通过
一字(词)(句),
我发现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152页
诵读欣赏
陈二军 文峰区宝莲寺镇二中
七年级语文152页
诵读欣赏
《使至塞上》《黄鹤楼》
预习朗读,口齿噙香: 萧xiāo关 候hòu骑jì 都dū护 燕yān然 崔颢hào
一读:读诗 节奏、字音、注释
萧xiāo关 都dū护
候hòu骑jì 燕yān然
二读:读景
通过景物描写中

字(词)(句),我发
Hale Waihona Puke 现。三读:读情
通过
一字
(词)(句),我发现诗


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
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 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 廷)。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 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
了作者
之情。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参赛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参赛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参赛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理解名句的含义,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

3、掌握诗歌涉及的文学常识,搜集与作者、作品有关的资料,了解背景,提高文化素养。

学习重难点:重点:1、理解诗歌内容,理解名句的含义,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

难点: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大意,理解诗歌内容。

2、诗歌以诵读为主,读中品,读中悟,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1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

2、理解诗歌内容,理解名句的含义,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

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

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

开元十一年进士。

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

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

有《崔颢集》。

(二)背景材料:《野望》选自《王绩诗注》。

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

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

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使至塞上》实用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使至塞上》实用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使至塞上》实用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使至塞上》实用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使至塞上》实用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分别从审题、人物、意境、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篇。

一、审题首先,我们要明确这首诗的题目——《使至塞上》。

诗人使用了“使”字,说明此文是写官员差遣边疆上的事情。

而“塞上”则是指边疆地区,且在此文中更倾向于指“边疆雄壮壮丽”,反映“边疆民族特有志向和崇高理想”的意义。

二、人物本文描述的人物主要有两个:1、侍中:侍中在唐代是一种重要的官吏职位,主管皇帝内廷事务。

2、西凉节度使:节度使是唐代为了防范边疆战事而设置的一个军事行政机构,其管辖区域称为“节度区”。

这两个人物在诗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侍中是皇帝的侍从之一,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代表皇帝巡视边疆,并且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醒身边的随从要警醒,密切关注四周的情况。

而西凉节度使则是塞上的边疆明镜,他经常进行边防巡视,保障了这个地方的安全和稳定。

三、意境本诗的意境主要有三部分:第一部分表现了边疆多事的环境。

这里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描述,表现了环境的险峻和残酷。

第二部分表现了侍中心系身旁的随从,反映了古代辅臣的忠诚和不离不弃的品质。

第三部分则是对西凉节度使的描绘。

他是一位勇猛果敢的军事领袖,用自己的行动与篇章为边疆抵御外敌。

四、艺术特色《使至塞上》诗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战争氛围浓郁。

诗的环境主要呈现出一种紧张、战争气氛浓厚的境界,让读者震撼于雄浑的景象之中。

2、风景描写精妙。

王维以“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的高峰山川之境为依托,配合“沙漠、边疆、黄河”等自然景色颇为绚烂的描写,塑造出了一幅惊险刺激之美。

3、人物绘画入微。

诗中对于人物的描述、心理的体现都非常的精妙。

诗人通过写自己左右的各级官员和官兵主动天真的态度,表现了古代辅臣的忠诚和不离不弃的品质。

《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教案导学案

《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教案导学案
问题互动
集中精力听讲,学生知道的可以补充。
用质疑的语言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氛围,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
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为理解诗歌内容和满含的情感做铺垫。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认真听读。
2、指名读。
3、齐读。
4、理解诗歌大意,并用自己的话描绘诗歌画面。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边塞怎样的景象?请用自己的话结合自己的想象来描述一下。
明确: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窜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多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洒,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明确: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脱离官场的轻松之意。
过渡:刚才我们领会了田园诗的闲适自由,下面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跟田园诗风格迥异的边塞诗《使至塞上》。
一、背景简介。
开元二十五年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师:对于古诗没必要要象翻译文言文那样去对译,要整体把握诗文内容,避免断章取义。
强调几个词语:
荷锄 :扛着但使愿无违:只要
明确:诗人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的田园,来到了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农技不精,所以结果是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就扛着锄头去锄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认为只要不违背自己意愿就行。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参赛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参赛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参赛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参赛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参赛导学案一、教材内容分析本篇参赛导学案主要围绕《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这五首唐诗展开,旨在通过导入、预习、感受、理解、赏析、比较等高效教育理念,全面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素养和文化修养。

二、导入导入环节是引发学生对唐诗五首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积极性的重要环节。

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背景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导入。

例如:1. 调查问卷法:在班级中分发问卷,询问同学对唐诗的态度,对五首唐诗的印象、感触等,并组织讨论。

2. 诗歌朗诵法:选择其中一首唐诗,由一位同学进行朗诵,其他同学听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示范后,可以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表演技巧、鉴赏技巧。

3. 视听配合法:让学生在课前观看相关视频片段,如“动态唐诗”,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听觉训练,增强对唐诗的感知。

三、预习预习环节是引导学生对唐诗五首的文化内涵、作者背景、意境表达等进行系统学习的环节,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授,为后续的鉴赏和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古诗背景钱塘湖春行:作者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以描写日常生活为主。

这首诗描写了钱塘江山水美景。

这艳丽的景色和这首诗的优美表达,使钱塘江留下了美丽的印象。

使至塞上:作者王维,唐代大诗人之一,有“山水之祖”之称。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使者独孤信在赵夫人的引领下,骑行在荒凉的边塞上,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达到了另一种境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写诗深受白居易的影响。

这首诗以黄鹤楼上的送别,情景交融,既是形式的表达,也是内心感情的表达。

渡荆门送别:作者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名字中的“之”是辍学后自取的字,他是唐代后期诗坛上的重要人物。

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王维《使至塞上》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王维《使至塞上》导学案(含答案)

古诗三首——《使至塞上》参考答案
赏析:
1.使:出使;征蓬:飘飞的蓬草
2.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营造了“苍茫”“辽阔”的意境;表现了孤寂的情感。

3.示例:出使路线、沿途风光、最新消息。

4.示例:诗人以征蓬与归雁自比,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的情感,抒发了自己身世浮沉之感和思乡之情。

5.示例:大漠无垠,一缕狼烟冲天而起,直上云霄;远处的黄河如绵长的锦带,映衬着西沉的夕阳。

6.示例:“直”状孤烟之高,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写出了狼烟直上云霄的气势;“圆”,状落日之低,给人温暖而又苍茫的感受。

这两个字准确而又生动,烘托出大漠雄奇壮丽的景象。

检测题答案:
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⒉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6、示例:“萧关逢侯骑,都户在燕然”,途中得知军情,语透英豪,显出一位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导学案(含答案)

统编版九下第13课《诗词三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以及雪后西湖的奇景、作者游湖的雅趣等。

3、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赏析课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学习重难点1、品味写雪语句的精妙。

2、学习白描写情手法。

3、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以及消极避世的意绪。

一、基础知识部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金樽.( ) 珍羞.( ) 投箸.( )侧畔.( ) 长.精神(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玉盘珍羞直..万钱()(2)长风破浪会.有时()(3)直挂云帆济.沧海()(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5)暂凭杯酒长.精神()3、下面诗句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A.怀旧空吟闻笛赋B.忽复乘舟梦日边C.到乡翻似烂柯人D.拔剑四顾心茫然4、按要求默写句子。

(1),拔剑四顾心茫然。

[李白《行路难》(其一)](2 边秋一雁声。

(杜甫《月夜忆舍弟》)(3)面对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我们要像李白《行路难》(其一)里说的那样,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4)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久谪归来,人事已非,恍如隔世之感。

(5)苏轼《水调歌头》中,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的两句是“,”。

5、文学常识填空。

(1)《行路难》(其一)选自《李太白全集》。

行路难,乐府古题。

诗人李白,字,号,唐代(朝代)伟大的,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

其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选自《刘禹锡集》。

诗人,唐代、,字梦得,洛阳人,有“”之称。

二、自主学习1、听朗读,划分诗歌的朗读节奏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使至塞上》导学案

《使至塞上》导学案

初二语文组30《诗四首》之《使之塞上》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准确流畅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歌,并能准确地默写这首诗歌;2.初步掌握古诗词五步学习法。

二、学习重点难点1.诵读并默写诗歌;2.这首诗歌蕴含的意境和抒发的情感;3.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析。

三、学法指导1.古诗词五步学习法: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赏名句;2.朗读法:在古诗词学习中,朗读要贯穿始终。

通过朗读吟诵,感悟诗歌的意蕴美;通过美读想象,感受诗歌的画面美;通过品读回味,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并理解诗人情感。

四、知识链接:王维(701—761),字摩.[ ]诘.[ ],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

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留恋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高,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他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写作背景: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 ]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五、学习过程1.[A级必做]自由诵读诗歌,查阅工具书,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 ]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 ]护在燕.[ ]然。

2.[A级必做]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意义给诗歌用//划分朗读节奏。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3.[B级]请以诗人的口吻,说说这次出使边塞的所见所闻所感。

答: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

路途遥远,我经过了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我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

我看见在辽阔的沙漠之中,烽烟直上,在长长的黄河之上,圆圆的落日缓缓西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使至塞上》《黄鹤楼》《归园田居》导学案2(含答案)
导读:《使至塞上》作者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世称“诗佛”,他的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为“王孟”。

苏轼评其诗画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语。

《黄鹤楼》作者崔颢,唐代诗人,作品有《崔颢集》。

《归园田居》作者陶渊明,东晋(时期)诗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田园诗人之一。

2.给加点的字注音。

候骑(jì)燕然(yān)崔颢(hào)
萋萋(qī) 晨兴(xīng) 荒秽(huì)
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征蓬出汉塞:随风远飞的枯蓬。

(2)萧关逢候骑:侦察骑兵。

(3)日暮乡关何处是:故乡。

(4)晨兴理荒秽:杂草。

4.阅读诗歌,按照原文填空。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5.整体感知。

《使至塞上》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排挤而孤独、寂寞感伤、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
之情,显露出一种英雄本色,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

《黄鹤楼》从传说写起,为黄鹤楼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又由登楼远眺异乡风景,引发日暮怀归之情。

全诗气象雄浑,意蕴深厚。

《归园田居》从表面上看是写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实质上,是表现自己不与那污浊的现实同流合污的愿望。

合作探究
问题一:《使至塞上》一诗中“征蓬”和“归雁”各有什么含义?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问题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受到后人高度赞赏,这句诗好在何处?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

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苏轼评价王维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真是非常恰当啊。

问题三:有人说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读起来单调乏味,寡淡无趣,你认为呢?
陶渊明的诗歌题材和内容贴近平淡的日常生活,诗歌的形象也往往取自习见常闻的事物,而且是直写其事,不假雕琢,不尚辞采,陶渊明田园诗深厚的意蕴只以淡淡的白描和真情实感,烘托出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然平淡之中见神奇。

陶渊明的诗歌意象看似平淡无奇,然而却创造了高远脱俗的艺术境界。

其诗的主旨在于写意,在于表达自己的心志、情趣和人生体悟,而写景、叙事只是为意造境。

陶诗的许多作品达到了物我合一、主客融合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做到情、景、理的交融统一。

陶渊明的诗歌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练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达到了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

他善于提炼日常生活口语入诗,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也常用比喻、象征、寄托等手法,即使使用典故也是俗语化。

问题四:如何理解陶渊明的归隐?
在那样“举世皆浊”的世风中,陶渊明能守住心灵的一方净土已属不易,须知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

试想,如果陶渊明
不辞彭泽县令,会怎样?晋朝只是多了一个有良知的官员,而中国却少了一位伟大的山水田园诗人,中国诗坛上将少了一位重量级人物。

再说,如果陶渊明生活在一个“高薪养廉”的时代,他会依然归隐吗?宝贝放错了位置便是垃圾,陶渊明是找准了自己位置的人。

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找准自己的位置。

陶渊明是一座历史的丰碑,经历岁月的风尘,愈加高大厚重。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