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文言文相关古代文化常识(1)

合集下载

语文文化常识(人教版必修二)

语文文化常识(人教版必修二)

语文文化常识(人教版必修二)1.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来指少年时代。

2.卜筮:古时预测吉凶,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合称“卜筮”,是古代巫术的一种表现形式。

3.路:通“辂”,指君王所乘之车。

《采薇》中,指高大的战车,将帅作战时用的车。

又叫戎车。

4.朕:第一人称代词,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5.结发: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

另一指束发:古时男子自成童开始束发,因以指初成年;又指妻子后亦指原配。

6.黄泉:指人死后所居住的地方。

打井至深时地下水呈黄色,又人死后埋于地下,故古人以地极深处黄泉地带为人死后居住的地下世界,也就是阴曹地府。

黄泉路,指人死时通往黄泉地府的路。

黄泉又称九泉、九泉之下,九泉指九个泉井深,或谓天有九重天、地有九重地,表示极深,地下极深处即谓黄泉。

7.伏惟:古时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8.新妇:当时对年轻妇女的泛称;也指古代年轻妇女对夫家的长辈或平辈的自称。

9.床:在古代也指一种简易的坐具,小的只能坐一个人。

10.初阳: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11.初七:指农历七月七日,旧时妇女这天晚上在院子里陈设瓜果,祈求织女星帮助她们提高刺绣缝纫的技巧。

12.下九:古代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13.适:旧称女子出嫁。

14.六合:古人结婚要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干,天干,指甲、乙、丙、丁等;支,地支,指子、丑、寅、卯等;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相适合,这叫六合。

又指东、西、南、北、天、地,泛指天地或宇宙。

15.妾:旧时妇女谦卑的自称。

16.台阁:原指尚书台,因尚书台在宫廷之内,故称台阁。

“台阁”往往与公府并举。

17.青庐:用青布搭成的篷帐,是举行婚礼的地方。

盛行于东汉到唐。

18.鸡鸣、黄昏、人定:鸡鸣深夜过后的1-3时,即丑时;黄昏,19-21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点全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点全总结

兰亭集序《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译文:永和九年,是癸丑之年,阴历三月初,(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是为了从事修禊祭礼。

众多贤才都汇聚在这里,年长的年少的都聚集在一起。

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高大茂密的竹林。

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列坐在曲水旁边。

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以令人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意。

这一天,晴明爽朗,春风和暖畅快。

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尽情的享受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呀!人们彼此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有时把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时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任何拘束,放纵无羁地生活。

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爱好各不相同,安静与躁动不同,(可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自足,不觉得老年即将到来;等到(对于)那些所得到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随着而产生。

过去感到高兴的事,转眼之间成为旧迹,仍然不能不因它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终归结于消亡!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

”怎么能不悲痛呢?一、字音癸.(guǐ)丑会.(kuài)稽修楔.(xì) 激湍.(tuān)流觞.(shāng) 管弦.(xián)游目骋.(chěng)怀彭殇.(shāng)二、通假字1、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2、虽趣舍万殊趣通“取”取得三、古今异义词1、列坐其次..古义:这个地方今义:居于次一等2、俯察品类..之盛古义:物品、物类今义:物品的种类3、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古义:形容时间短暂今义:低头、抬头4、或取诸怀抱..襟怀抱负古义:襟怀抱负今义:怀里抱着5、所以..游目骋怀古义:①表凭借,用来。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必修一1. 汉字——出现在商代,“图画字”或“象形字”是最早的形状。

汉字字体的演变经历了八个阶段:①甲骨文→②金文→③大篆→④小篆→⑤隶书→⑥草书→⑦行书→⑧楷书关于汉字的构成,前人有所谓“六书”的说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但前四种才是构字的方法,后两种只是用字的方法。

2. 对联——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文学样式。

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由上联、下联组合而成,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句法相似)、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平声在现代汉语中指阴平、阳平,仄声则指上声、去声。

张贴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3.《论语》——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思想。

春秋战国时代,最著名的五个学派是儒、道、墨、名、法。

《论语》是记录孔子与其弟子言行的书,写于春秋战国之际。

书中提出的“仁”,核心是“仁者爱人”。

书中提到的“礼”,就是周代的礼节仪式、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半部《论语》治理天下”相传出自宋代宰相赵普之口,显示它是不朽的著作。

4、其他要点——(1)古文学常识★《左传》★《战国策》★《史记》(2)古文化常识★【晋侯、秦伯】(公侯伯子男)★【子】★【轲卿】★【竖子】★【为变徵之声】(古时的七音: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郎中】(宫廷侍卫)★【山东】(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左司马】(官名,掌管军事)★【诹生】★【臣战河南】【参乘】(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晋侯、秦伯分别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周朝时期,受分封诸侯的爵位共有五等,分别为公、侯、伯、子、男,由此可见当时晋国的级别比秦国要高。

子在文中是对男子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您”。

在古汉语中,用作第二人称的敬称代词主要有“子”“君”“公”“阁下”“卿”“殿下”“足下”等。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文言基础知识整理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文言基础知识整理

兰亭集序(一)通假字1.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二)词类活用A.形容词作名词:1.群贤.毕至(贤,意为“有才有德的人”)2.少长..咸集(少长,意为“少者、长者”)3.无丝竹管弦之盛.(盛,繁盛,意为“热闹的场面”)B.名词作动词:1.一觞.一咏(觞,意为“喝酒”)C.形容词作动词:1.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齐,意为“把……看做一样”,“把……看做相同”)(三)古今异义词1.是.日也(是,古义:指代词“这”|今义:指判断动词“是”)2.茂林修.竹(修,古义:长|今义:指修建处理)3.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古义:指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4.信.可乐也(信,古义:实在|今义:指书信)5.向.之所欢(向,古义:指过去、以前|今义:指方向)6.列坐其次.(次,古义:指旁边|今义:指数次,从次)7.及.其所之(及,古义:指等到|今义:表并列关系连词,和)(四)一词多义 1.之:所之.既倦(动词,意为“往”,到达)以之.兴怀(代词)夫人之.相如(取消句子独立性)极视听之.娱(结构助词,的)2.修:茂林修.竹(意为“高”)况修.短随化(长,修短指寿命长短)乃重修.岳阳楼(意为“修建”)修.守战之具(意为“整治治办”)3.虽:虽.趣舍万殊(虽然,连词)虽.世殊事异(即使,连词)4.于: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意为“在”,连词”)欣于.所遇(意为“对”,介词)终期于.尽(意为“到”,介词)5.以:引以.为流觞曲水(意为“把”,介词)亦足以.畅叙幽情(意为“用来”,介词)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意为“因”,介词)(五)特殊句式A.判断句:①死生亦大矣。

B.倒装句:1.状语后置: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当其欣于所遇。

③终期于尽。

④不能喻之于怀。

2.定语后置:①仰观宇宙之大。

②俯察品类之盛。

C.省略句:①(大家)列坐(于)其次。

②(大家)引(之)以为流觞(之)曲水。

高中文言文中重要的文化常识整理总结 (1)

高中文言文中重要的文化常识整理总结 (1)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③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 当: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

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1.表官职的(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

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点

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点

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必修二中的文言文更是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文化内涵。

下面,我们来系统地梳理一下其中的重要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阅读中理解文意的关键。

在必修二中,常见的实词有很多。

比如“爱”字,常见的释义有“喜爱”“爱护”“吝惜”等。

“晋陶渊明独爱菊”中的“爱”就是“喜爱”的意思;“吴广素爱人”里的“爱”则是“爱护”;“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中的“爱”意为“吝惜”。

“安”字,有“安稳”“安全”“怎么”“哪里”等意思。

“风雨不动安如山”中的“安”表示“安稳”;“君安与项伯有故”里的“安”是“怎么”的意思;“沛公安在”中的“安”是“哪里”。

“被”字,可解释为“覆盖”“遭受”“表被动”。

“被发行吟泽畔”的“被”是“覆盖”;“忠而被谤”里的“被”是“遭受”;“妆成每被秋娘妒”中的“被”表被动。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不具有实际意义,但对于句子的语气、结构等起着重要作用。

“而”字用法多样,可表并列、转折、承接、修饰、递进等关系。

“蟹六跪而二螯”中“而”表并列;“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中“而”表转折;“拔剑切而啖之”中“而”表承接;“吾尝跂而望矣”中“而”表修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而”表递进。

“之”字常见的用法有“助词,的”“代词”“动词,到……去”等。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中“之”是“助词,的”;“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中“之”是“代词”;“辍耕之垄上”中“之”是“动词,到……去”。

“其”字可作代词、语气副词等。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中“其”是代词;“其皆出于此乎”中“其”是语气副词,表揣测。

三、通假字通假字是文言文中的常见现象。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中“冯”通“凭”,凭借。

“举酒属客”中“属”通“嘱”,劝人饮酒。

“一尊还酹江月”中“尊”通“樽”,酒杯。

四、词类活用词类活用能使文言文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名词作动词,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名词用作动词,意为“驻军”。

人教版必修二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

人教版必修二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

《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予无怒,秋以为期。

农家小伙笑嘻嘻,抱着布币来换丝。

原来不是来换丝,找我商量婚姻事。

我曾送你渡淇水,直到顿丘才告辞。

并非我要拖日子,你无良媒来联系。

请你不要生我气,重订秋天作婚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我曾登那缺墙上,遥望复关盼情郎。

望穿秋水不见人,心中焦急泪汪汪。

既见郎从复关来,有笑有说心欢畅。

你快回去占个卦,卦无凶兆望神帮。

拉着你的车子来,快用车子搬嫁妆。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叶未落密又繁,又嫩又润真好看。

唉呀班鸠小鸟儿,见了桑堪别嘴馋。

唉呀年青姑娘们,见了男人别胡缠。

男人要把女人缠,说甩就甩他不管。

女人若是恋男人,撒手摆脱难上难。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桑树萎谢叶落净,枯黄憔悴任飘零。

自从我到你家来,多年吃苦受寒贫。

淇水滔滔送我回,溅湿车帘冷冰冰。

我做妻子没过错,是你男人太无情。

真真假假没定准,前后不一坏德行。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结婚多年守妇道,我把家事一肩挑。

起早睡晚勤操作,累死累活非一朝。

家业有成已安定,面目渐改施残暴。

兄弟不知我处境,见我回家哈哈笑。

净思默想苦难言,只有独自暗伤悼。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伴。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与你偕老”当年话,老了怨苦更增加。

淇水虽宽有堤岸,沼泽虽阔有边涯。

回顾少年未婚时,想你言笑多温雅。

海誓山盟还在耳,谁料翻脸变冤家。

违背誓言你不顾,那就从此算了吧。

一、通假字。

1.氓之蚩蚩:嗤嗤2.匪来贸丝:非3.于嗟女兮:吁4.犹可说也:脱5.隰则有泮:畔6.岁亦莫止:暮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点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点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点
1. 文言文的基本特点: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相对于口语而言,它更加庄重、精练,使用较多的是古代汉语的词汇和句法结构。

文言文讲究平仄、句式工整,寓意含蓄,表达隐晦。

2. 文言文的词汇特点:文言文的词汇大多数是古代的词汇,有许多与现代汉语的词汇不同的地方。

比如,文言文中常常使用“朕”代替“我”,使用“尔”和“汝”代替“你”,使用“予”代替“我”,使用“兹”代替“此”等。

此外,文言文中使用的词汇通常较为正式和庄重。

3. 文言文的句法特点:文言文的句法结构多采用双音节或多音节的词语作为成分,并以四字句为最常见。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主谓结构、宾补结构、并列结构、状补结构等。

同时,文言文中使用的句型较为复杂,修饰成分较多,含义较为深远。

4. 文言文的修辞特点:文言文中常使用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的效果,其中最常见的有比喻、夸张、反问、排比等。

文言文修辞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意境的描绘、句法的运用和语言的含蓄。

5. 文言文中的典故引用:文言文中经常引用古代的典故和文化常识,这些典故往往给文言文增加了隐晦的意味和深远的含义。

因此,理解文言文还需要对典故的含义和来龙去脉有一定的了解。

6. 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对于文言文的阅读,需要注意注重语言的整体理解和上下文的推测,以弄清楚句子的意思。

同时,要了解文言的特点,逐渐熟悉文言文中常见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法。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做一些阅读理解的练习,积累阅读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充】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

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38.暮春之初。

——暮春,春天最后一段时间,指农历三月。

39.修禊事也。

——禊事,禊祭之事。

指三月上巳临水洗濯、祓除不祥的祭祀活动。

40.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流觞曲水,觞:古代酒器;曲水:弯曲的水道。

古代的风俗,夏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在水滨聚会宴饮,以祓除不祥。

后泛指在水边宴集。

(古人每逢农历三月上巳日于弯曲的水渠旁集会,在上游放置酒杯,杯随水流,流到谁面前,谁就取杯把酒喝下,叫做流觞。


41.齐彭殇为妄作。

——彭,彭祖,传说中他曾活到八百岁。

——殇,本意指幼年夭折或为国战死者。

今义扩大,亦指巨大的悲痛、悲哀,常用于形容巨大的灾难、事故等。

(六)《赤壁赋》
42.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望”即“望日”,指阴历每月十五。

“既望”就是农历十六日,表示满月后一天。

【引申】日期特定名称
——在古籍文献中,对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还有特定的名称。

如每月第一日叫“朔”,十五日“望”,十六日“既望”,最后一天为“晦”或“即朔”。

43.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羽化,古代修道士修炼到极致,跳出生死轮回、生老病死,是谓羽化成仙。

【引申】古代对于死的不同说法
——在中国古代等级制度很严的社会中,不同的阶层人的死须依据其不同的身份地位严加区别。

因此有了“崩”、“薨”、“卒”、"不禄"、“死”来表示“人死”的意思。

根据《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崩(bēng),专用于指帝王、天子、太后之死。

电视剧里常有皇帝驾崩的场面。

“崩”本义是山倒塌。

《汉书·五帝纪》:“山陵不崩,川谷不塞。

”帝王、太后之死,就好象山倒塌了一样。

当然了,“拉出去崩了!”不算。

薨(hōng),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唐以后二品以上官职死亦以此称之)。

卒(zú),专用于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

不禄(bù lù), 古代称士死为不禄━"不禄,不终其禄."
死,专用于庶人,即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和官府的低级官员、差役的死。

殇(shāng),古代称未成年人死为殇。

殒(yǔn), 古代泛指死亡。

缢(yì), 古代称吊死或绞杀。

圆寂,专指和尚的死。

也叫“坐化”。

登仙,专指道士之死。

也称“羽化”。

44.望美人兮天一方。

——美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七)《游褒禅山记》
45.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浮图,对佛与佛教徒的称呼;也有和尚(僧人)的意思。

46.褒之庐冢也。

——庐冢,“庐”屋舍;“冢”,坟墓。

为尽孝道,古人在服丧期间,于父母或师长坟墓旁搭建的守护的屋舍,叫做“庐冢”。

亦作“庐墓”。

47.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阳,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多用于地名);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48.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

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

后因称字为表字。

——父(甫),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多附缀于表字后面。

【引申】姓名字号
——上古有姓有氏。

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上古同姓不婚,贵族妇女的姓比名更为重要。

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这是因为氏是用来“明贵贱”的,姓是用来“别婚姻”的,二者的作用不同。

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而为一,汉代则通谓之姓。

古人有名有字。

旧说上古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

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

名和字有意义上的联系。

周代贵族男子字的前面加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性别,这样构成男子字的全称。

春秋时男子取字最普通的方式是在字的前面加上“子”字,这是因为“子”是男子的尊称。

古人尊对卑称名,卑自称也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称字。

(称字不是最尊敬的方式,最尊敬的方式是不称名也不称字。


下面简单罗列古人的称谓:
【直称姓名】自称姓名或名。

用于介绍或作传。

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称字】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称号】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称籍贯】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称爵名】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

如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

【兼称】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

【谦称】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

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敬称】
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

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