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测试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我国的土地制度经历了由土地国有制到土地私有制的演变,回答1-71.从西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A、分封制瓦解B、封建王权的强化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D、上层建筑的变化2.下列引文能反映井田制实质的是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B、溥天之下,莫非王土C、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D更名天下田为王田3.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诸侯国相继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C、封建的剥削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D、战国时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4.能反映战国时期封建生产关系形成的历史现象是A、各诸侯国的变法B、封建城市的兴起C、设郡县D、除井田,民得买卖5.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A、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B、导致了地主阶级的兴起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了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6.有关井田制瓦解的叙述正确的是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②私田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③私田使用者不交纳赋税④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7.关于西周井田制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目的是巩固奴隶制统治B、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是分离的C、分封制瓦解导致井田制破坏D、东周向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化8.《国语.齐语》载:“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
恶金以铸锄、斤,试诸壤土。
”这段史料说明A、春秋时期青铜器制造业发达B、春秋时期铁制农业的使用C、春秋时期畜牧业发达D、春秋时期农业耕作技术提高9.下列有关小农经济的说法,正确的是①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唯一模式②以家庭为生活、生产单位③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10.下列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出现于商周时期的是①种植玉米和甘薯②出现了中耕农具③已懂得使用肥料④掌握了精耕细作技术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11.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评含解析

第一单元测评(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山东武氏祠有一汉画像石刻,上面刻有“因宜教田,辟土种谷,以振万民”的文字。
该石刻应该是对谁的赞扬()A.神农氏B.大禹C.汉武帝D.商鞅,教导民众耕作,与材料中“教田”这一信息相符。
大禹的主要功绩是治水,汉武帝是封建统治者,商鞅是改革家。
2.秦代规定“子壮则出分”,结果民间多数为父子两代三口家庭;汉代稍改其制,提倡“父母在不分异”,即父母亡后再分家,这样便形成了三代五口之家。
上述规定反映出()A.铁犁牛耕技术支配家庭规模B.人头税的废除影响家庭规模C.精耕细作影响着政府的政策D.土地私有制决定着家庭规模,这是小农经济的农业经营模式在家庭方面的体现。
而决定这一模式的基本因素是铁犁牛耕,即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因此,A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最佳答案。
3.汉武帝时期,搜粟都尉赵过推行区田法,“区种,天旱常溉之,一亩常收百斛”。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最为合理的是()A.区田法是当时最先进的耕作方法B.区田法下重视通过水利灌溉提高农业产量C.区田法适合在干旱地区广泛推广D.区田法适用于土地少而质量差的小农经济,而不涉及适合的地区,以及与其他耕作方式的比较。
因此,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4.1671年,清政府规定,“准贡监生员民人垦地二十顷以上,试其文义通顺者以县丞用”,“一百顷以上,文义通顺者以知县用”。
其规定主要是为了()A.鼓励垦荒以恢复发展社会经济B.扩大官吏来源以缓和社会矛盾C.改革科举制度以扩大政权基础D.笼络汉族人民以巩固统治,目的在于鼓励百姓垦荒,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增加政府收入。
5.下图是中国古代一面铜镜背面的局部,图饰为葡萄,它的制作朝代可能是()A.商B.周C.秦D.唐,西汉时丝绸之路才开辟,因此,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6.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徙郡国富豪至茂陵,赐迁徙者户钱二十万,田二顷”。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测试试题及答案(2)

⼈教版⾼⼀历史必修2第⼀单元测试试题及答案(2) ⾼⼀历史⾮选择题 ⼆、⾮选择题(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春秋战国⾄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
《唐六典》记载:“凡市,以⽇中击⿎三百声⽽众以会,⽇⼊前七刻击钲三百声⽽众以散。
”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材料⼆宋神宗时,开封已有户20万,……城内店铺林⽴,各地的货物云集于此。
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作坊。
晚间有夜市⾄三更,到五更⼜再开张。
“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草市是民间“⾃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便的地⽅出现各种集市,如“⼭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盐茶农具”问题。
“民计每岁种⾷之外,余⽶尽以贸易” (叶适《⽔⼼⽂集》),明州农民,同时“为⼯、为匠、为镊、为负贩”。
草市镇内⼩⼉学、义塾、镇学的兴办⽇益增多,有的镇市还建⽴了书院。
──傅宗⽂《宋代的草市镇》 材料四明清时期,在⼯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
这些市镇商业繁荣,⼈⼝密集,有的多迭数万⼈。
──《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春秋战国⾄唐代“市”的特点。
(2分) (2)根据材料⼆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发⽣了什么变化。
(2分) (3)⽐较材料⼀、⼆、三,指出“草市”与“市”的区别。
“草市”的出现有何意义?(6分) (4)“市”的发展、“草市”的兴起和商业市镇的繁荣说明了什么?(4分) 27.得天独厚的⾃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休息,⼜私⾃送往迎来, 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测试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测试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一、选择题(50分)1.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发展主要反映了( )A.耕作方式的进步B.土地制度的变化C.手工业的进步D.赋税制度的变化2. 下图中的农具最早出现在( )A.西汉B.曹魏C.南朝D.唐朝3.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A.水利技术的进步B.手工业的发展C.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D.商业和城市的发展4.殷墟甲古文中有“(王)大令众人曰,恊田”的卜辞,“恊”字在甲骨文中象形成三耒共耕。
该甲骨文反映的殷商时期农业发展的信息有( )①已经使用耒耜的耕作方式②当时是集体耕作方式③证明商代已有井田制了④商王朝非常重视农业生产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5.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 )A.小农经济B.地主经济C.封建国有制度下的经济D.封建庄园经济6.唐代诗人王绩《田家》一诗中写道:“依床看妇织,登垄课儿锄。
”对诗中反映的生产模式表述错误的是( )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生产中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C.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D.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7.有关我国古代手工业地位的表述,错误的是( )A.中国是最先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B.瓷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C.中国是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D.中国最早冶炼的金属是铁8.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的重视B.工匠积极性高C.中央集权的作用D.市场需求9.《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该材料说明西周时期( )A.手工业被官府垄断?B.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C.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D.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10. 2021年12月,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中打捞出部分青瓷和白瓷。
出水时瓷器釉色清亮,仿佛新出窑一般。
据此形成的以下认识,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中国的制瓷技术始于南宋B.南宋时期的青瓷和白瓷都是从海外进口的C.青瓷和白瓷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瓷器D.南宋的青瓷和白瓷全部产于景德镇11. 下列生产工具不属于同一类的是( )A.西汉耧车模型B.高转筒车模型C.翻车模型D.水排模型12. 中国丝织业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和当时最著名的两大纺织中心分别是( )A.隋唐、苏州和南京B.明清、苏州和杭州C.明清、南京和广州D.宋元、南京和广州13. 我国古代的城市职能经历了从政治→经济转变的大体时间是( )A.隋唐B.两宋C.元朝D.明清14. 推动中国古代城市以政治功能为主向以经济功能为主转变的最主要因素是( )A.农业的发展B.手工业的发展C.商业贸易的发展D.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15. 下图所反映的广州三十行是( )A.清政府的对外驻办机构B.清政府的外交机关C.清政府的特许的对外贸易机构D.清政府从事纺织业经营的商业组织16. “垄断”一词源于孟子“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网市利”。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检测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与下图中形似的农具出现在中国的()A.东周B.西汉C.唐朝D.明朝答案 C解析图示农具是犁耕工具,曲线所圈部分的辕是弯曲的,与中国唐朝的曲辕犁比较形似,故C项符合题意。
2.(2017·肇庆高一检测)《淮南子》记载:“故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
’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
”这句话强调了()A.男耕女织的重要性B.重农抑商的必要性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古代农业的落后性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材料分析判断能力。
材料意思是男耕女织可以免受饥寒,所以男耕女织“以为天下先”,材料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3.(2017·河南商洛期末)“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答案 B解析由材料“种粒”“种乃自下”可知该农具是播种工具,A项是东汉时期的牛耕画像石,牛耕反映的是犁地工具,故A项错误;B 项是西汉时期的播种工具耧车,与题目相符,故B项正确;C项是魏晋时期翻车的模型,翻车属于灌溉工具,故C项错误;D项是隋唐时期在江东地区出现的曲辕犁,也是一种犁地工具,故D项错误。
4.“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
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主要表明()A.家庭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B.自然经济受到了明显冲击C.重农抑商的观念有所淡化D.社会生产中出现雇佣关系答案 A解析依据材料“乡村纺织,以织助耕,所出布匹,日以万计”可知家庭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故A项正确。
5.“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这首《秘色越器》()A.反映了唐朝瓷器生产的较高水平B.歌颂了宋代五大名窑出产的青瓷C.赞扬了宣德年间制造出的青花瓷D.突显了明清时景德镇的瓷都地位答案 A解析引文为晚唐诗人陆龟蒙写的《秘色越器》,越窑秘色瓷,又称秘瓷、秘色越器,就是用保密的釉料配方涂抹器物表面而烧成的瓷器。
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

级部班级姓名考试号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试题第一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1、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
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浙江、新疆等省区。
据此推断①我国已有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A.①③B.①②③C.②④D.①②④2、史料记载:“所种土地,唯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 其所反映的耕作方式是A .石器锄耕 B.个体农耕 C.刀耕火种 D.牛耕3、春秋战国吋期,我国的水利建设出现了一次高潮,同时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形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生产力的发展B.水利技术的进步C.政治局面的稳定D.耕作技术的进步4、“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这句话反映了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C.古代妇女地位的提高D.商品经济的发达5、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出现的最主要条件是A.各国变法承认土地私有B.牛耕逐步普及C.铁制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D.家庭观念加强6、“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
”这种现象的出现不利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为此封建国家采取的措施主要是A. “均田”或“限田”B.废除土地私有制C.取消农民赋税D.禁止租佃关系发展7、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舅父占有田地面积达300余顷;东晋宰相谢安占有水地256顷, 含带两山;明皇庄土地面积达37000多顷。
这种现象的根源是()A. 土地兼并的盛行B.豪强地主强占土地C.国家授田制的推行D. 土地私有制的存在8、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A、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B、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统D、扩大了农民的占田份额9、下列对春秋时期齐、鲁等国税制改革的认识,正确的是()①这些改革明确宣布废除井田制②改革的目的是刺激生产积极性、扩大剥削量③在客观上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④最有代表性的改革是商鞅变法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10、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B.战国时代的各国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C.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D.均田制所体现的是一种土地国有,自唐代开始实行11、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标准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学校:海南南方民族艺术学校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班级:姓名:分数: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 • ( 2007 •上海历史)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
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III 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
据此可以推断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B.(W3)C.②④D.①②④ 2.“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悯农》是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艰难生活的真实写照。
下面图片能反映当时社会耕作方式的是。
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4. 2011年10月5日,香港苏富比举行"玫茵堂珍宝一一重要中国御瓷选萃之二”专场拍卖会、其中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以1・68亿港元高价成交。
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最有可能是朝代的御瓶A. 东汉B. 唐朝C. 北宋D. 明朝5. ( 2009 -临沂模拟)《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oA.都江堰B.郑国渠 C •灵渠 D •芍陂3. (2008 •北京高考)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 > 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 > 不知饥馋'”这句话①反映了小农经济卜•人们的理想和追求②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③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④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的期盼 A •①©③6. 右图描绘了明清商帮的状况。
对下图的解读,最准确的是:A. 明清商帮是明清财税收入的主要来源B. 明清商帮是由政府官员子弟组成的商人群体C. 明清商帮是颠覆专制统治的重要力最D. 明清商帮依附官府垄断市场聚敛大量财富7. 《三国志•韩暨传》中写道:B. (2X3>® C •①②④ D •①③④前◊n材料中的马排、人排和水排均指A.8. 灌溉工具B •冶金工具“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作人排乂费功力暨乃因长流为水排C •农耕工具D •交通工具古代有货郎(右图)肩挑货担走乡串户,摇鼓叫卖。
2020年人教版历史高一必修2单元测试卷: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先秦时期,官方颁布的月令体著作中,将一年中每月的物候列出,表明动植物的生长情况,然后要求人们按照时令合理安排采集渔猎活动和农业生产。
这反映出当时( ) A.自然科学有了长足进步B.官方重视发展农业经济C.争霸战争推动农业发展D.耕作技术取得重大突破2.从春秋开始,随着铁农具、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农业生产过程的个体性质也获得加强,农民大肆开垦,自垦田经营蒸蒸日上。
这反映出( )A.井田制已完全瓦解B.牛耕已经普遍使用C.小农经济逐渐发展D.个体生产成为主体3.下图为汉代画像石中的农事图。
由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中原地区人地矛盾的缓和B.田庄的管理方式较为落后C.个体农户精耕细作的特点D.雇佣关系成为普遍的现象4.《齐民要术·序》中说:“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起自耕农,终于醯、醢(酿造、腌制之法),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
”这段话体现了( ) A.农业技术的重要性B.统治阶级对农业的重视C.农书与农业的关系D.古代重视农业经验总结5.下表为宋代部分地区人口密度统计表(单位:人/平方千米)。
这一变化 ( )时间崇宁元年(1102年) 嘉定十六年(1223年)地区江南东路24.9 27.9两浙路30.7 32.9江南西路27.7 37.7荆湖南路17 22.5AB.促使中国南北方经济发展趋向平衡C.使土地集中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D.不利于小农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6.明朝初期政府规定:家有土地十亩以下者,需种植桑、麻、棉各半亩,十亩以上者,则需倍之。
这一规定( )A.促进了江南资本主义的萌芽B.有利于明朝货币体系的转型C.加剧了人口资源之间的矛盾D.强化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7.从16世纪中叶开始,玉米、番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先后传入中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测试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50分)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发展主要反映了()
A.耕作方式的进步
B.土地制度的变化
2.下图中的农具最早出现在()
A.西汉
B.曹魏
C.南朝
D.唐朝
3.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A.水利技术的进步
B.手工业的发展
C.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D.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4.殷墟甲古文中有“(王)大令众人曰,恊田”的卜辞,“恊”字在甲骨文中象形成三耒共耕。
该甲骨文反映的殷商时期农业发展的信息有()
①已经使用耒耜的耕作方式②当时是集体耕作方式③证明商代已有井田制了④商王朝非常重视农业生产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
A.小农经济
B.地主经济
C.封建国有制度下的经济
D.封建庄园经济
6.唐代诗人王绩《田家》一诗中写道:“依床看妇织,登垄课儿锄。
”对诗中反映的生产模式表述错误的是()
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B.生产中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C.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
D.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7.有关我国古代手工业地位的表述,错误的是()
A.中国是最先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
B.瓷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
明
C.中国是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D.中国最早冶炼的金属是铁
8.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的重视
B.工匠积极性高
C.中央集权的作用
D.市场需求
A.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B.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C.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
D.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
门
10.2007年12月,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
中打捞出部分青瓷和白瓷。
出水时瓷器釉色清亮,仿佛新出窑一般。
据此形成的以下认识,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中国的制瓷技术始于南宋
B.南宋时期的青瓷和白瓷都是从海外进口的
C.青瓷和白瓷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瓷器
D.南宋的青瓷和白瓷全部产于景德镇
11.下列生产工具不属于同一类的是()
A.西汉耧车模型
B.高转筒车模型
C.翻车模型
D.水排模型
12.中国丝织业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和当时最著名的两大纺织中心
分别是()
A.隋唐、苏州和南京
B.明清、苏州和杭州
C.明清、南京和广州
D.宋元、南京和广州
A.隋唐
B.两宋
C.元朝
D.明清
14.推动中国古代城市以政治功能为主向以经济功能为主转变的最主要因素是()
A.农业的发展
B.手工业的发展
15.下图所反映的广州三十行是()
A.清政府的对外驻办机构
B.清政府的外交机关
C.清政府的特许的对外贸易机构
D.清政府从事纺织业经营的商业组织
16.“垄断”一词源于孟子“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网市利”。
“垄断”一词反映了()
A.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发展
B.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
17.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提到其曾祖父无泽曰:“无泽为汉市长。
”根据所学的知识判断,司马迁的曾祖父从事的是()
18.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
”这一材料反映了()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②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减弱③佃农有权支配自己的一些劳动产品④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增强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9.假如你要拍一部有关唐朝历史的电影,下列哪个素材可以采用()
A.富商经营棉花挣了上百万的白银
B.市场上正在出售青花瓷
C.许多外国商人居住在长安
D.市场上交易使用的是纸币
20.下图为北宋东京(今开封)示意图,其中设置了两处错误,它们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1.王士祯《四部稿》中记载:“大抵徽商……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材料反映了徽商()
A.注重扩大经商范围
B.注重多样化经营
C.注重资本积累,扩大投资
D.注重买田置地
22.《国语·晋语九》载:“刑侯与雍子争田,雍子纳其女与叔鱼以求直(按:使自己在争讼中获胜),及断狱日,叔鱼抑刑侯,刑侯杀叔鱼及雍子于朝。
”材料表明了()
A.贵族之间争田的现象逐渐多起来
B.奴隶制土地国有制渐遭破坏
C.战国时期的政治日趋腐败
23.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24.某同学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④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5.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
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最为密集和完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
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
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其内在的原因在于()
A.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B.“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