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2.7《诗三首》之《归园田居(其一)》对陶渊明的历史评价素材1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2.7《诗三首》之《归园田居(其一)》平淡的言辞 诗意的躬耕——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高中语文 2.7《诗三首》之《归园田居(其一)》平淡的言辞 诗意的躬耕——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平淡的言辞诗意的躬耕——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的人生乐趣陶渊明创作了大量田园诗,开创了田园诗派。

与中国文学史上前前后后诸多的田园诗人相比,陶渊明最大的特色就是亲自参加了农业耕作,并在诗中真切地表达了其中甘苦。

他自述参与农耕的诗作共有六首,其他一些诗也涉及农耕,但并非专写此事。

在这几首诗中,以这首《归园田居》(之三)与另一首《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最为人称道。

初看,此诗平淡无奇,淡到几乎看不见诗,但却得到人们的欣赏并广为传诵,原因何在?主要就在于,陶渊明的视角是诗人的,不是普通农夫的,他所表达的是只有诗人耕作才会产生的感受,不同于田者自歌。

他看似平淡的语言中蕴含着朴厚悠远的诗的神韵,在平平常常的叙说中,写出了一个宁静而丰足的精神世界。

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我们不妨从他对农耕的态度讲起。

诗作开头两句说:“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开篇十分自然朴素,诗人在南山下种了一些豆子,豆田的情况是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

面对这种情况,诗人是什么态度呢?地地道道农夫的态度,很可能是要焦虑的,或者干脆放弃了,而诗人却欣然接受。

豆田如此荒芜,他还要精心侍弄。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一大早就起来去清除杂草,直到月亮出现在天空才扛着锄头回去。

为了这长得稀疏的豆子,诗人还要在草木丛生的狭窄小道上行走,以致晚间的露水打湿了衣裳。

读到这里,人们不禁会产生疑问,这么做值得么?诗人最后道出了种豆之意,原来豆子的丰茂与否,并不是他特别挂心的,衣服被沾湿更是小事一桩,他在意的是另一件对于他整个的生命都非常重要的事,那就是“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

他的意愿究竟是什?这首诗没有说,我们可以从诗人其他的诗作中看出来。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云:“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虽然一年过去到底种了多少地,收获有几多,诗人从不曾考虑;可是在农事耕作里遇到的事情大多让他心神舒畅。

因而,他吟咏不辍,虚掩柴门,甘心做个耕作于陇亩之间的百姓。

结合归园田居五首诗作,谈谈你对陶渊明隐居生活的认识

结合归园田居五首诗作,谈谈你对陶渊明隐居生活的认识

结合归园田居五首诗作,谈谈你对陶渊明隐居
生活的认识
陶渊明,是一位伟大的儒家思想家,他拥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倡
导“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并在自然环境中求得宁静,是中国历史
上著名的文人隐逸学者。

他的著作《陶渊明集》和《林泉志》为社会
贡献了巨大的历史意义,在政治经济及文化发展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

从陶渊明五首诗作来看,可以看出陶渊明深沉的内心思想,他坚
守自己的价值观,希望能将诗歌看作是一种充满快乐且无拘无束的生
活方式,抛开尘世的纷扰,把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

在《归园田居》
诗中,陶渊明写出了一种宁静和谐、抗拒现实潮流的情绪,这可以说
是他隐居生活的本质思想。

隐居生活是陶渊明独特的理念,也是他为弘扬儒家思想,解决时
代社会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

陶渊明以身作则,拒绝了封建宰相对
“内外联立”的政治理念,而选择了在隐居中对儒学思想的修炼。


的隐居生活,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不景气,腐朽统治的现象;另一
方面,他又用这种生活方式来抗拒社会不公,求得心灵的宁静与平和。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可以说是一种人生哲学,表达了他对艺术和
文化的一种批评与创新,也是他对当时的社会批评的一种凝视。

他的
伟大智慧,弘扬了儒家思想,为中国古代历史留下了深刻的贡献,为
社会和谐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高中语文 2.7《诗三首》之《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素材

高中语文 2.7《诗三首》之《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素材

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以辞彭泽令为界的前期与后期仕与隐的选择贫与富的交战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魏晋风流的代表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

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渊明幼年就去世了。

在重视门阀的社会里,陶家的地位无法与王、谢等士族相比,但又不同于寒门。

陶侃出身寒微,被讥为“小人”,又被视为有篡位野心之人。

可以想见,他的后人在政治上的处境是相当尴尬的。

陶渊明在柴桑的农村里度过少年时代,“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其十六),便是那时生活的写照。

他常说因家贫而不得不出仕谋生,这固然是实情,但也不能排除一般士人具有的那种想要建功立业的动机。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就透露了这一消息。

陶渊明29岁曾任江州祭酒,不久即辞职。

后来江州召为主簿,他未就任。

晋安帝隆安二年(398),陶渊明到江陵,入荆州刺史兼江州刺史桓玄幕。

当时桓玄掌握着长江中上游的军政大权,野心勃勃图谋篡晋。

陶渊明便又产生了归隐的想法,在隆安五年(401)所写的《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中说:“诗书敦素好,林园无世情。

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这年冬因母孟氏卒,便回寻阳居丧了。

此后政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安帝元兴元年(402),桓玄以讨尚书令司马元显为名,举兵东下攻入京师。

元兴二年(403)桓玄篡位,改国号曰楚。

元兴三年(404)刘裕起兵讨伐桓玄,入建康,任镇军将军,掌握了国家大权,给晋王朝带来一线希望。

于是陶渊明又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在赴任途中写了《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他的心情矛盾,一方面觉得时机到来了,希望有所作为:“时来苟冥会,婉辔憩通衢。

”另一方面又眷恋着田园的生活:“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这时刘裕正集中力量讨伐桓玄及其残馀势力,陶渊明在刘裕幕中恐难有所作为。

《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的形象浅析

《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的形象浅析

《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的形象浅析陶渊明29岁时才出来做官,担任江州祭酒,不久辞官,之后又断断续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一些小官。

41岁时,他又辞去了仅任八十余天的彭泽令,从此,远离官场,过着归隐田园、农耕自给的生活。

南朝钟嵘称他为“古之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厌恶官场、热爱自然。

他把田园风光作为自己诗歌描写的主要内容,开创了田园诗这种诗歌体裁,从而在诗歌史上光耀千古。

在以“学而优则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文人普遍理想的时代,陶渊明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人生选择?从时代背景上考察,在东晋,门阀制度非常严苛,出身寒门的陶渊明不可能步入上流社会,他也无法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人生理想,所以,在仕途中,屡遭挫折的他,便萌生退意。

陶渊明选择辞官归隐,固然跟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其实在于他作为一个个体,他特别的性情,特别的形象。

下面,笔者就这一问题以《归园田居(其一)》为例试做探讨。

一、顺应天性,坚守本真“少无适俗韵”,从文本看,陶渊明从小就不愿迎合世俗,不管怎樣,他不愿失掉自己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精神,不愿失掉真实的自我。

在封建时代,人们为了既得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人格尊严,而陶渊明一再远离官场,正是为了保全自己独立的人格。

鲁迅先生说:“陶渊明代表着作为人的独立精神的觉醒。

”陶渊明历千年而不朽,其伟大正在于此。

叶嘉莹也对他有很高的评价:“在中国诗歌史上,只有陶渊明是真正达到了自我实现境界的一个诗人。

”“他完成了自己最超越、最美好的一种品格。

”这都说明陶渊明有着“顺应天性,坚守本真”的自然人格。

二、厌恶束缚,渴求自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作者用“尘网”来比喻污浊的尘世,形象地写出尘世对人的束缚,而束缚的不仅是人身的自由,更是心灵的自由。

一个“误”字,表达了陶渊明悔恨、厌恶而又清醒的复杂心情。

在这里,诗人对自己多次出仕做官,下了个结论:错误。

如果说以前为了生计多次去做官,诗人还处在犹豫徘徊之中,而此时,诗人用一“误”字,充分表达了对官场决绝的态度。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赏析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赏析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赏析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赏析陶渊明作品的语言平淡,但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平易的语言表达出来;表意易读懂,其内涵还需细细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赏析篇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九间。

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是一首著名的田园诗,是作者辞官回乡后的次年写下的。

作者在晋安帝义熙元年,主动辞去了彭泽县令,决意退隐田园,从此不再出仕。

次年写了《归园田居》组诗五首,描写自己离开官场时的愉快心情,赞美躬耕生活和田园风光。

本诗是《归园田居》组诗中的第一首,叙述弃官归田的原因、归田之后的村居生活、重返自然的愉快心情。

首先来看一下本诗的大意。

我这个人从小就不喜欢而且没有逢迎世俗的本性与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本领。

我向往那远离官场仕途的田园山林和宁静纯朴的田园生活。

但自己却糊里糊涂不幸地“误落”入污浊而又拘束的官场,这一去就是三十年啊,我的心中有着太多的懊悔与感慨。

我正像鸟恋归林、鱼思故渊一样地思恋美好的大自然,重获自由。

如今,我回到田野之间,在南野过着农耕生活,坚守着自己的节操刚直不阿。

住宅周围有土地,有茅屋,有富有天然之美的村居环境,安宁静谧,娴静优美,清新喜人,这一切是那样的自由与美好,谁又能体味我那摆脱“樊笼”、“尘网”之后如释重负的轻松与欢欣呢!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村落依稀可见,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

我的门庭里没有尘世间的琐事,娴静的屋子里,我可以享受属于自己的静谧的时光。

这次我挣脱官场羁绊,从樊笼尘网中永远回到自由天地,所以心中有一种特殊的喜悦之情和清新之感。

高中语文 2.7《诗三首》之《归园田居(其一)》浅谈陶渊明理想社会之构造素材 (1)

高中语文 2.7《诗三首》之《归园田居(其一)》浅谈陶渊明理想社会之构造素材 (1)

陶诗艺术及其渊源自然:陶诗的总体艺术特征日常生活的诗化情景事理的浑融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陶诗的艺术渊源自然,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

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

他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五柳先生传》)又说:“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

”(《饮酒序》)由此可见他的创作态度。

陶诗的声吻和节奏,舒缓而沉稳,给人以蔼如之感。

陶诗多用内省式的话语,坦诚地记录了他内心细微的波澜,没有夺人的气势,没有雄辩的力量,也没有轩昂的气象,却如春雨一样慢慢地渗透到读者的心中。

他的诗不追求强烈的刺激,没有浓重的色彩,没有曲折的结构,纯是自然流露,一片神行。

但因其人格清高超逸,生活体验真切深刻,所以只要原原本本地写出来就有感染力。

正如宋人黄彻所说:“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

”(《溪诗话》卷五)陶诗的一大特点也是他的一种开创,就是将日常生活诗化,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重要的意义和久而弥淳的诗味。

在他以前,屈原、曹操、曹植、阮籍、陆机等等都着重于关乎国家政治的题材,陶渊明着重写普普通通的生活,用家常话写家常事,写得诗意盎然。

具体地说,陶诗的艺术物色可以概括为:一、情、景、事、理的浑融。

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

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

他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似与不似,只是写出他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

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

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不嫌他门庭荒芜重返旧巢的春燕,在中夏贮满了清阴的堂前林,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在他笔下常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

《诗三首》之《归园田居(其一)》平淡的言辞 诗意的躬耕 陶渊明《归园田居》的人生乐趣素材

《诗三首》之《归园田居(其一)》平淡的言辞 诗意的躬耕 陶渊明《归园田居》的人生乐趣素材

平淡的言辞诗意的躬耕——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的人生乐趣陶渊明创作了大量田园诗,开创了田园诗派。

与中国文学史上前前后后诸多的田园诗人相比,陶渊明最大的特色就是亲自参加了农业耕作,并在诗中真切地表达了其中甘苦。

他自述参与农耕的诗作共有六首,其他一些诗也涉及农耕,但并非专写此事。

在这几首诗中,以这首《归园田居》(之三)与另一首《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最为人称道。

初看,此诗平淡无奇,淡到几乎看不见诗,但却得到人们的欣赏并广为传诵,原因何在?主要就在于,陶渊明的视角是诗人的,不是普通农夫的,他所表达的是只有诗人耕作才会产生的感受,不同于田者自歌。

他看似平淡的语言中蕴含着朴厚悠远的诗的神韵,在平平常常的叙说中,写出了一个宁静而丰足的精神世界。

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我们不妨从他对农耕的态度讲起。

诗作开头两句说:“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开篇十分自然朴素,诗人在南山下种了一些豆子,豆田的情况是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

面对这种情况,诗人是什么态度呢?地地道道农夫的态度,很可能是要焦虑的,或者干脆放弃了,而诗人却欣然接受。

豆田如此荒芜,他还要精心侍弄。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一大早就起来去清除杂草,直到月亮出现在天空才扛着锄头回去。

为了这长得稀疏的豆子,诗人还要在草木丛生的狭窄小道上行走,以致晚间的露水打湿了衣裳。

读到这里,人们不禁会产生疑问,这么做值得么?诗人最后道出了种豆之意,原来豆子的丰茂与否,并不是他特别挂心的,衣服被沾湿更是小事一桩,他在意的是另一件对于他整个的生命都非常重要的事,那就是“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

他的意愿究竟是什?这首诗没有说,我们可以从诗人其他的诗作中看出来。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云:“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虽然一年过去到底种了多少地,收获有几多,诗人从不曾考虑;可是在农事耕作里遇到的事情大多让他心神舒畅。

因而,他吟咏不辍,虚掩柴门,甘心做个耕作于陇亩之间的百姓。

高中语文 2.7《诗三首》之《归园田居(其一)》陶诗艺术及其渊源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2.7《诗三首》之《归园田居(其一)》陶诗艺术及其渊源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

陶诗艺术及其渊源自然:陶诗的总体艺术特征日常生活的诗化情景事理的浑融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陶诗的艺术渊源自然,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

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

他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五柳先生传》)又说:“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

”(《饮酒序》)由此可见他的创作态度。

陶诗的声吻和节奏,舒缓而沉稳,给人以蔼如之感。

陶诗多用内省式的话语,坦诚地记录了他内心细微的波澜,没有夺人的气势,没有雄辩的力量,也没有轩昂的气象,却如春雨一样慢慢地渗透到读者的心中。

他的诗不追求强烈的刺激,没有浓重的色彩,没有曲折的结构,纯是自然流露,一片神行。

但因其人格清高超逸,生活体验真切深刻,所以只要原原本本地写出来就有感染力。

正如宋人黄彻所说:“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

”(《溪诗话》卷五)陶诗的一大特点也是他的一种开创,就是将日常生活诗化,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重要的意义和久而弥淳的诗味。

在他以前,屈原、曹操、曹植、阮籍、陆机等等都着重于关乎国家政治的题材,陶渊明着重写普普通通的生活,用家常话写家常事,写得诗意盎然。

具体地说,陶诗的艺术物色可以概括为:一、情、景、事、理的浑融。

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

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

他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似与不似,只是写出他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

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

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不嫌他门庭荒芜重返旧巢的春燕,在中夏贮满了清阴的堂前林,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在他笔下常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躬耕垄亩吟咏田园——陶渊明与他的柴桑故里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名潜,东晋时浔阳郡柴桑县(今九江市西南人)。

他生活在充满战乱的时期,自幼博览群书,有大济苍生的政治抱负,从29岁入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将军、彭泽县令等职,直到41岁归隐。

13年的仕途生活,使他看透了官场的腐朽和仕途的险恶,感到实现自己的理想没有指望,为其与黑暗的势力同流合污,不如摆脱官场的羁绊,退归田园,保全自己的品格和气节。

一个偶然的机会促使他毅然作出这一抉择。

晋安帝义熙元年(405)8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听说郡里派了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各地的官员)来县巡视。

县吏劝他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

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气愤地说:“我决不能为五斗米(指奉禄)折腰,去迎奉伺候这种乡里小人。

”他推说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丧;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就挂冠解绶,辞官归田了。

据旧县志记载:彭泽县治在现今的湖口县江桥乡柳德昭村南的凤凰山下。

当年城内有玩月台、九曲池、洗墨池等名胜。

陶渊明常与江州名人在此吟风赏月,议论时政。

后人在此建祠塑像,纪念陶渊明的高风亮节。

故址现仅存玩月台遗迹。

当年,陶渊明是在“洋洋平津”的鄱阳湖上挂上归帆,回到柴桑故里的。

归途中,他“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表现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愉快心情。

行船靠岸,他远远望见家门,就狂喜地“载欣载奔”,而后是“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他走进后园,看到“松菊犹存”,更为兴奋。

于是他“携幼入室,有酒盈罇,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他甚至感到村子周围的树木和溪流也因为他的到来而“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他对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

陶渊明饱蘸激情之笔所写的《归去来兮辞》一文,叙述了他辞官归里的原因和归途中的感受,热情奔放,感情真挚,文情并茂。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称赞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


陶渊明刚回家时,由于有僮仆,只偶尔参加田间劳动,以消愁解闷。

后来,家境贫困,雇不起僮仆,非亲自务农不可。

他早出晚归,春种秋收,承担全部农活。

对于读过书,当过官的封建文人来说,确是难能可贵的。

他的妻子瞿氏,与他志趣相同,安贫乐道,励志耕耘。

田野上时时出现“夫耕于前,妻锄于后”的情景,被当地人民传为佳话。

陶渊明把自己参加劳动后的感受和对农事丰歉的喜忧,都反映在他的诗中。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当年所居的上京村,即现今星子县的玉京山,仍然保持着当年的地貌特征。

从星子县城乘车至此只需半个小时。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登东皋以抒啸,临清流而赋诗”。

他在诗中所写的“东皋”、“西畴”、“斜川”等遗址均存。

东皋是一个石岗,这里有陶渊明的石刻。

西畴是一片田园,至今庄稼茂盛。

“斜川”则是一条弯弯曲曲的河港,至今清流涓涓,流向鄱阳湖。

鄱阳湖中有一座小岛——落星墩,是陶渊明吟咏过的“曾城”。

陶渊明在与乡邻“披草共来往”的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他们或在田间地头,或在家中场院,挈壶相至,只鸡相邀,谈天说地,“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这个时期,陶渊明写了不少描绘田园风光,抒发自己隐居躬耕愉快心情的诗文,如《归
田园居》的五首。

其一为:“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恬静幽美的村居图,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新的一页,因而被后人尊称为我国田园诗的始祖。

可是,好景不长,陶渊明退隐上京第三年即义熙六年(410)6月,家中不幸失火,八、九间茅屋转眼化为灰烬。

一家老小只能寄居船上,赖以栖身。

原有的僮仆早已辞退,生活十分潦倒。

但灾害和穷困吓不倒陶渊明,他在诗中写道:“贞刚自有质,玉石乃非坚”(《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一年后他举家迁移到二十五里以外的南村(又名栗里,后名陶村,在星子县境内)。

新居在庐山虎爪崖下。

村前有柴桑桥。

桥下流水潺潺。

五棵柳树环绕宅前。

他与邻居及好友颜延之等在农事之余,常在新居里畅怀饮酒,纵谈今昔。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移居》)诗中“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二句,为后世传诵,脍炙人口。

在中国文学史上,许多诗人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

陶渊明的一生是在诗酒中度过的。

归田以后,他更是“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酒后赋诗,直抒胸臆。

在《饮酒》二十首里,有不少为人传诵的佳句,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中所蕴藏的诗情画意,令人神往。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他以孤松自喻,勉励自己保持卓然不群,洁身自好的操节。

这个时期内,陶渊明依靠劳动度日。

除了耕田灌园,还织过席子,打过草鞋,卖过蔬菜。

由于农田常遭水、旱、虫灾,加上官府逼租催税,陶渊明一家的生活仍极为困苦,有时处于“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的困境。

生活尽管困苦,但他固守穷节,不改初衷。

有一次,江州刺史檀道济登门拜访。

陶渊明已几天揭不开锅,饿得起床也很困难。

檀道济劝他再入仕途,陶渊明仍婉言辞谢,并对檀道济派人送来的米和肉,谢绝接受。

在陶渊明的晚年,江州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在饥寒中挣扎的陶渊明,多少希望有一个无君、无臣,没有赋税,没有战乱的“世外桃源”供乡亲们安居乐业。

一个理想的社会在他脑海里酿醖。

在《桃花源记》(并诗)里,他描绘了一个“春蚕收长丝,秋孰靡王税”的“世外桃源”。

据有关学者的考证。

这个理想世界的原型,有可能是庐山汉阳峰下的康王谷。

1986年秋,参加全国陶渊明研究坐谈会的代表们考察了康王谷。

它位于园田居和五柳居之间,山高、谷深、地险、林密,传说是楚康王避秦乱隐居之所。

康王谷口双峰高耸,一水中流。

谷口路窄,前行三、五里豁然开朗,田畴纵横,鸡吠相闻,山溪两岸,屋舍俨然,簇簇山桃,临流照影。

学者们惊叹:这里真象桃花源。

谷内有姓陶的村子,自谓陶渊明的子孙。

他们捧出“陶家酒”,款待访陶人。

陶渊明在穷困潦倒中走完了自己一生的道路。

元嘉四年(427)11月,他带着问心无愧的高傲与世长辞。

他生前交待家人,处理后事“省讣却赌,轻哀薄敛”不发讣告,不收赠礼,以朴素的仪式,安葬于家乡的面阳山。

陶渊明死后,颜延之给他写诔文时,经与众友商议,因谥法中“宽乐令终”为“靖”,“好廉克已”为“节”,故私谥为“靖节”,人称陶渊明为靖节先生。

后人游庐山,常去面阳山凭吊陶墓。

离陶墓不远有濯缨池,陶渊明生前常在此洗涤。

池旁有一块巨石,赫然横卧,传说陶渊明酒醉后,常卧石上,人称“醉石”。

在九江县沙河乡蔡家洼,有陶渊明祠和纪念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