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第5课时四边形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5课时《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课件

4厘米
5厘米
3厘米
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1)电动伸缩门、可伸缩挂衣架都用到了平行四边
形的不稳定性。
(√ )
(2)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特性相同。 ( × )
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具有不稳定性; 三角形不容易变形,具有稳定性。因此特性不相同。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伸缩门
升降机
交流:你还见过应用平行四边形不稳定性这一特点 的事例吗?
伸缩挂衣架
推拉门
用四根小棒摆一个平行四边形,能摆出不同的平行四边 形吗?
这四根小棒能围成不同的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确定了,它的形状能确定吗?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确定了, 形状不能确定。
在点子图上画出不同的平行四边形。
5 平形四边形和梯形
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用四根吸管串成一个长方形。
用四根吸管串成一个长方形。
交流:用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向相反方向拉。 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
平行四边形
思考:通过动手操作,你发现平行四边形具有什么 特点?
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具有不稳定性。
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在实际 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特性:
容易变形,具有 不稳定性。
应用:
伸缩门 伸缩挂衣架
升降机 推拉门
四边形的认识教案

四边形的认识教案教案:四边形的认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四边形》的第100页至102页。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四边形的定义、特征以及四边形的分类。
具体内容包括:1. 四边形的定义:由四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而成的图形叫做四边形。
2. 四边形的特征:四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且内角和为360度。
3. 四边形的分类:根据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可以将四边形分为平行四边形、梯形、矩形、菱形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四边形的定义和特征,能够识别各种四边形。
2.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类、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四边形的定义和特征,四边形的分类。
难点:四边形分类的依据和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四边形模型、彩纸、剪刀、胶水。
学具:每人一组四边形模型、彩纸、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四边形图片,如门窗、桌面、自行车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共同特点。
2. 探究四边形的特征(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手中的四边形模型,让学生用量角器测量四边形的内角,并记录下来。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四边形的特征,并板书。
3. 四边形的分类(10分钟)(1)教师展示各种四边形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四边形分类的依据,并板书。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一些关于四边形的例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测学习效果。
6. 作业布置(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四边形:定义:由四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而成的图形。
特征:四条边,四个角,内角和为360度。
分类:1. 平行四边形2. 梯形3. 矩形4. 菱形七、作业设计2. 找出生活中的四边形,下节课分享。
答案:1. 四边形的定义:由四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而成的图形。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五单元--《认识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第5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实际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对应的数学思想。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的过程,充分感受平行四边形的本质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积极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教材分析】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材分两段编写,本单元是第一次出现,只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哪个是平行四边形,对它的一些特点有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即可。
本节课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感悟平行四边形的特性,第二层次,认识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出现对于丰富学生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本节课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体验构建直观的、形象化的平行四边形表象,不仅能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学习方法,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同时也为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知识奠定基础。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动手操作、想象、小组合作交流【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课件出示复习题目(出示幻灯片2)师:同学们,你们认识平行线吗?请看屏幕,这里面哪一组是平行线?课件出示:师提问:前4组是平行线吗?我们来看这5组平行线,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集体订正。
师:根据平行线的意义或者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可以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二、情境导入1.谈话导入。
教师手拿长方形卡片。
回顾旧知:长方形边和角有什么特征?师在拿出平行四边形卡片,提问学生认识这个图形吗,它是什么图形?根据学生回答相继引入课题。
揭示课题:像这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平行四边形。
(板书课题)2. 师:那么你们认识平行四边形吗?你能说出在那些地方见过平行四边形吗?可以让学生自由回答。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5年级上册:第5课时《面积的估算》教学设计

第五课时面积的估算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00页例题5,是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及组合图形的面积之后进行教学。
(二)核心能力通过借助数方格的方法和将不规则图形近似地看作可求面积的多边形来求图形的面积,发展空间观念,体会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提高综合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三)学习目标1.借助方格纸,在教师引导下能够估算不规则树叶的面积范围并计算面积。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掌握将不规则的图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进行估算,发展空间观念。
3.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根据实际问题选择适当方法进行估算面积。
(四)学习重点借助方格纸,体会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五)学习难点将不规则图形看作合适的多边形。
(六)配套资源实施资源:《面积的估算》教学课件、印有树叶的方格纸一张二、学习设计(一)课前设计(1)估一估,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并向父母解释你是怎样估的。
(2)找一片树叶,估一估,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并向父母解释你是怎样估的。
(二)课堂设计1.情境导入师:同学们,咱们已经学会了怎样求简单图形和简单的组合图形面积。
但是生活中还有着各种各样更复杂的平面图形。
就例如咱们学校秋天一到,到处都是飘落的树叶,老师想把这美丽的树叶带入数学课里来研究,咱们应该怎样求出一片叶子的面积呢。
(PPT出示叶子)咱们今天就来研究一下。
(板书课题: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利用学校落叶的具体情境增加趣味性,增加学生的探索欲望并与已学的知识形成联系。
】2.问题探究(1)方格纸探索树叶的面积。
①探寻估算的参照物师:你能用公式计算这片树叶的面积有多大吗?你有办法估计这片树叶的面积吗?先让学生估一估,这片叶子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你的依据是什么?提示:可以找一个合适的参照物。
例如学过指甲盖的面积大约是1cm²。
预设:可以用学具小正方体的一个平面是1cm²。
人教四下数学第5课时 四边形的内角和

课题
四边形的内角和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四边形的内角和这一内容是在学生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及三角形内角和的推导过程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力图实践新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本节课经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尽量为学生提供“多思多想”的时间,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不放过任何一个发展学生智力的机会,让学生在“思”的过程中借助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主动探索新知识,扩大认知结构,发展能力,完善人格,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了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即化复杂为简单,化未知为已知,再运用已有知识研究新问题的化归思想。在观察、探索、猜想、推理、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2.学生归纳总结并回答。
3.先独立思考,再分组讨论交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3-2)×180°,四边形的内角和是(4-2)×180°,五边形的内角和是(5-2)×180°……
4.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四边形可以分成多少个三角形。
5.交流汇报: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n-3)条对角线,将n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则n边形的内角和为(n-2)·180°。
三、巩固练习。(12分钟)
1.教材第68页“做一做”。
2.教材第70页练习十六第7题。
1.独立计算,然后指名回答。
2.先独立思考,再在组内交流,最后பைடு நூலகம்班汇报。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4分钟)
1.师总结本课学习内容。
五年级数学第5课时 练习课

第1单元小数乘法第5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第8~10页练习二第2、4、8、11~14题、“动脑筋”.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自主练习,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2.通过学习,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过程与方法:经历小数乘法的计算过程, 体验迁移和归纳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培养学生乐学数学、应用数学的良好习惯. 体验知识的归纳过程, 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美, 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教学重、难点】重点: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难点:进一步掌握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正确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小组合作, 讨论交流, 归纳应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这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小数的乘法,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运用这些知识来进行口算比赛, 看谁算的既快又准, 大家准备好了吗?1.口算:学生抢答:0.24×2= 10×0.36= 0.8×4= 4.3×100=4.2×0.1= 0.9×0.4=5.9×0= 4×2.5=0.3×0.8= 0.42×10= 0.5×5= 0.18×5=2.笔算:6.52×27 0.32×1.250.008×0.425 10.9×0.38计算小数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学生回答.(1)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 积就有几位小数.(2)积的末尾出现“0”时, 应先点小数点再划掉末尾的“0”.(3)积的位数不够时要用“0”占位.师总结:小数末尾要对齐, 整数相乘算出积数对数位点对点, 数位不足要补齐.3.小数乘法与小数加减法的根本区别是小数点的位置情况, 你还记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吗?笔算:0.85+1.942= 5.1-2.09=4.不计算, 判断积的小数位数有几位47 ×0.05() 6.9 ×0.38 ()4.2 ×1.8() 4.08 ×0.08()0.9 ×0.7() 6 ×0.07 ()二、巩固练习1.探索因数与积的大小关系.计算下面各题, 再比较积与第一个因数的大小,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1) 3.5×1.2 (2) 3.5×0.8 (3) 3.5×12.4×1.5 2.4×0.5 2.4×15.2×2.1 5.2×0.7 5.2×1提问:把每题的积和第一个因数比一比, 有什么发现?(小组讨论)生汇报:师总结:在小数乘法中, 当第二个因数大于1时, 积就大于第一个因数(0除外);当第二个因数小于1时, 积就小于第一个因数(0除外);当第二个因数等于1时, 积就等于第一个因数.2.完成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12题.3.教材第8页练习二第2题.小组讨论, 得出题目信息, 并独立列式解答.师强调:仔细观察题目, 这是一道关于单价、质量和总价之间关系的题目. 单价可以通过秤的下方得知, 而水果的质量则可以通过秤上的指针得出.4.完成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13题.组织学生读题, 理解题意, 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并独立完成.拓展应用:妈妈带小明到超市去买水果. 你能帮小明的妈妈算算价钱吗?苹果每千克4.8元, 妈妈买了2.5千克, 妈妈应付多少钱?香蕉每千克5.9元, 妈妈买了3.8千克香蕉, 25元钱够吗?5.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14*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 要根据积中小数点的位置来决定因数中的小数位数.学生组内交流, 指名学生回答, 集体订正.三、拓展提高出示教材第10页练习二“动脑筋”有两个水桶, 小水桶能盛水4kg,大水桶能盛水11kg. 不用秤称, 应该怎样使用这两个水桶盛出5kg水来?组织学生思考.答案提示:先把小桶装满水, 倒入大桶中, 如此反复3次, 现在大桶内11kg, 小桶内剩下1kg. 把大桶内的水全部倒掉, 把小桶内的1kg倒入大桶中;再把小桶装满, 倒入大桶中, 这时大桶内就有5kg水了.四、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数学知识?你还有哪些收获?五、作业:教材第8~10页练习二第4、8、11题.【板书设计】练习课小数末尾要对齐, 整数相乘算出积;数对数位点对点, 数位不足要补齐.第8单元总复习第4课时多边形的面积复习【教学内容】:教材P113第2题及练习二十五第7、20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 进一步理解多边形的含义, 理解和掌握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并能灵活应用公式解决一些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整理, 感受数学知识内在联系, 完善知识结构, 进一步理解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操作、观察、比较, 发展空间观念, 渗透等积变换的数学思想, 并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难点】重点:整理完善知识结构, 灵活运用面积公式解决问题.难点:沟通多边形面积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方法】:归纳整理, 演示讲解;复习回顾.【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构建网络, 新知汇总师:同学们, 咱们在第五单元里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及其计算, 而且, 还接触到了组合图形的面积, 大家不仅要会利用面积公式求面积, 还要掌握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 学会观察组合图形的组成. 今天, 我们就来复习这部分知识. (板书课题:多边形面积的复习)师:那么我们是如何根据长方形的面积推倒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呢?请大家从你的头脑记忆库里提取下面的知识, 看看谁的记忆库最充实?讨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师:同位同学可以商量商量. (学生汇报:教师演示)师:大家在回忆推导公式的过程中, 本着把新知转化为旧知的原则, 找到了几个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 通过这样的梳理, 大家对我们的面积公式是不是更加熟悉了. (边说边出示图. 见板书设计)引导学生观察, 从左往右看, 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推导出其他图形的面积公式, 从右往左看, 我们在探讨一种新的图形面积时, 都是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二、查漏补缺, 错误汇总师:现在你们的记忆库中还有内存吗?那, 就请大家想一想, 你们在利用公式解决问题时有什么容易出错的地方或是需要大家注意的地方?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1.弄清图形, 选择公式. 2.找对应的底和高. 3.注意单位换算. 4.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别忘了除以 2. 5.解决问题时, 弄清面积与其他数量的关系. 6.看清组合图形是由哪几个简单图形组成的, 找简单的解决方法. 7.已知面积, 求底或高可以用方程解. )师:看来同学们都特别的善于总结和观察, 下面, 我们就利用前面的复习来做几组练习.三、综合练习, 巩固提高(一)按要求解答. (只列式, 不计算)1、平行四边形底是4分米, 高2.7分米, 求它的面积?2、三角形面积是30平方米, 底8分米, 求它的高?3、梯形的面积是84平方米, 高10米, 上底5米, 求下底?师小结:如果给出图形的面积, 让我们去求底或高, 除了可以变化公式以外, 还可以用方程解答, 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下面我们来看几道判断题.(二)判断题:1.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2.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 形状是相同的.()3.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4.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 它们的面积就相等.()5.把一个长方形的木条框架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它的周长和面积都不变.()看来 , 同学们的分析和表达能力都很强, 现在, 我们来解决实际问题.(三)解决问题1.教材第113页第2题.出示第2题, 引导学生看题.学生独立解答, 并在小组中互相检查.教师指名板演, 然后集体订正.师:通过计算这些图形面积, 你想提醒大家什么?(计算图形面积时, 底和高要对应)2.教材第116页练习二十五第9题.(1)组织学生用剪刀把正方形纸片按题目要求剪一剪.(2)算一算剩下的面积是多少.方法一:4×4-2×2÷2=14(cm2) 方法二:(2+4)×2÷2+2×4=14(cm2) 3.教材第116页练习二十五第10题.(1)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怎样计算这个图形的面积呢?(2)组织学生汇报, 并展示求面积的方法,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方法:①将方格中的图形分割成几个简单的基本图形, 分别求出基本图形的面积, 再求和得出所求图形的面积.教师强调分割的方法有多种, 引导学生选择容易获取求面积时所需数据的方法进行分割.②将方格中的图形添补成某个简单的基本图形, 求出基本图形的面积, 再分别减去各添补的图形面积, 得出所求图形面积.③已知小方格的边长为1cm, 则每个小方格的面积为1cm2, 通过数方格来确定图形的面积.(3)全班交流, 集体订正.四、课堂小结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关键在于熟练地运用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对于复杂的组合图形的面积的计算, 在于巧妙地将组合图形分割或添补成若干个基本图形, 进而通过基本图形面积的和或差得到组合图形的面积;对于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的计算, 可以将它分割或添补成已学的简单图形, 或是用方格纸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估算.五、作业:教材练习二十五第7、20题.【板书设计】多边形的面积总复习。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第5课时 四边形的内角和

四边形的内角和是_3_6_0_°_。
做一做
(教材P66 做一做)
你能想办法求出右边这个多边 形的内角和吗? 提示:将六边形分成三角形再计算!
180°×4=720° (方法不唯一)
(教材P67 T4)
2.画一画,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
67
2
3 180º×4 180º×5
发现:多边形的内角和=180º×(边数-2)。
是( )。
量一量
90º×4=360°
70° 60° 120°110°
70°+60°+120°+110°=360°
拼一拼
1
4
2
3
这个四边形的4个角剪下来,拼 成了一个周角。
分一分
把这个四边形分成了 2个三角形。
180°+180°=360°
70°+60°+120°+110°=360°
180°+180°=360°
5 三角形
第5课时 四边形的内角和
复习导入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
探究新知
7 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我们学过哪些四边形?
长方形 正方形
梯形
பைடு நூலகம்…… 平行四边形
想一想:这些图形的内角和是不是一样的呢?
小组活动: 1 画出一至两个形状不同的四边形。 2 选择你喜欢的方法求出四边形的内角和。 3 小组内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四边形的内角和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课时5四边形的内角和》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课时5四边形的内角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课时5四边形的内角和》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四边形的内角和,进一步理解多边形的内角和与边数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操作和交流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对多边形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交流能力,但对于证明四边形内角和的方法还需要引导和探究。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并能用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解释。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和思考,掌握探究多边形内角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证明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推导出四边形内角和的证明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法,结合直观演示、操作活动、小组讨论等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操作和交流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复习三角形的内角和,引导学生思考多边形的内角和与边数的关系。
2.探究: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活动,剪拼四边形,尝试证明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
3.交流:学生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讨论并解释四边形内角和证明的方法。
4.拓展:引导学生思考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探索多边形内角和与边数的关系。
5.小结:总结四边形内角和的特点,强调多边形内角和与边数的关系。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多边形内角和 = (边数 - 2) × 180度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操作活动的结果、小组讨论的参与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重点关注学生对四边形内角和的理解和证明方法的掌握。
九. 说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等,以便于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