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学课后思考题
气象课后思考题答案(自己做的)

第八章全球气候系统1、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有哪些?答:(1)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气候形成的基本因子,也是地球——大气系统中一切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形成的基本能源。
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及各地气候季节交替,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及其随时间变化的结果。
(2)宇宙地球物理因子;(3)环流因子(包括大气环流和洋流);1)环流与热量输送;大气环流和洋流对气候中热量的重新分配起着重要的作用。
①赤道与极地间的热量输送。
一方面,它们将低纬度的热量传输到高纬度,调节了赤道与两极间的温度差异;②海洋与陆地间的热量输送。
另一方面,又因大气环流的方向有由海向陆与陆向海的差异和洋流冷暖的不同,使同一纬度带大陆东西岸气温产生有明显的差异。
2)环流与水分循环水量平衡是水分循环过程的结果,而水分循环又必须通过大气环流来实现。
(4)下垫面因子(包括海陆分布、地形与地面特性、冰雪覆盖);①海陆差异对气候的影响。
海陆差异可使气候发生很大变化,形成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
②海陆热力差异对气候的影响。
包括海陆风和季风。
③地形起伏对气候(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此外,受地形影响的地方性风,包括高原季风、山谷风、焚风和峡谷风。
④海洋对气候的影响。
海气相互作用对气候的影响、海流异常与ENSO事件。
⑤冰雪覆盖对气候(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5)人类活动的影响。
2、辐射是如何影响气候形成的?答:太阳辐射的作用,应特别强调它是形成气候最基本的因子。
联系太阳高度角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弱的关系,说明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不同纬度上分布不均匀,使地球上的热量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减少,是形成热带、温带、寒带及决定各地气候的最基本因素。
同时,由于这种不同纬度间的热量分配不均,又导致了大气环流的形成。
3、下垫面不同如何影响气候?答:下垫面是指与大气下层直接接触的地球表面。
大气圈以地球的水陆表面为其下界,称为大气层的下垫面。
它包括地形、地质、土壤和植被等,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
气象学复习思考题C

华中农业大学《农业气象学》复习思考题第一章大气一、名词解释1、气象学:应用物理学原理和数学物理方法来研究地球大气中各种现象和过程的科学。
2、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
二、填空题 (说明:在有底线的数字处填上适当内容)1. 干洁大气中,按容积计算含量最多的四种气体是: (1) 、 (2) 、氩和 (3) 。
2. 大气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 (4) 。
3. 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 (5) 辐射。
4. 近地气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白天比晚上 (6) ,夏天比冬天 (7) 。
5. (8) 是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的成分,是天气演变的重要角色。
6. 根据大气中 (9) 的铅直分布,可以把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为五个层次。
7. 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升高而 (10) 。
8. 大气中对流层之上的一层称为 (11) 层,这一层上部气温随高度增高而 (12) 。
9. 根据大气中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作为判断大气上界的标准,大气顶约高 (13) 千米。
答案: (1)氮 (2)氧 (3)二氧化碳 (4)紫外线 (5)长波 (6)低 (7)低 (8)水汽 (9)温度 (10)降低 (11)平流 (12)升高 (13)1200三、判断题(说明: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 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及其以上的大气层中,它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 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空气升温,产生“温室效应”。
3. 由于植物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使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减少。
4. 地球大气中水汽含量一般来说是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夏季多于冬季。
5. 大气在铅直方向上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为对流层、热成层、中间层、平流层和散逸层。
6. 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7. 热成层中空气多被离解成离子,因此又称电离层。
答案:1.对,2.错,3.错,4.对,5.错,6.对,7.对。
农业气象学_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农业气象学_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1.农业生物外界自然因子包括土壤、气候与()。
答案:
地形地势
2.农业减产是由于光热水气等因子()。
答案:
不利组合
3.农业生产的一个特点是()很强。
答案:
地域性和季节性
4.()是形成农业小气候的主要因素。
答案:
生产活动
5.农作物生育规律与天气、气候变化规律结合形成()。
答案:
农业气象规律
6.农业气象条件包括()等因子。
答案:
光
水
气
7.气象条件提供农业生产需要的()。
答案:
物质
能量
8.农业生产涉及的变化规律有()
答案:
农业气象规律
农学规律
天气气候规律
9.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问题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答案:
农业干旱规律
防旱对策
抗旱对策
10.以下描述()指农业气象条件。
答案:
夏耘
冬藏
春耕
秋收。
气象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复习思考题第一章1.名词解释:气温垂直递减率P12 ,饱和水汽压P16,相对湿度P16 ,露点(温度)P17,饱和差P172.气候与天气有哪些不同?P23.平流层和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有哪些?P11-134.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气溶胶的气候效应。
P7-85.如何用饱和差(d)、露点温度(td)来判断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P17饱和差当空气饱和时,d=0;当未饱和时,d>0;当过饱和时,d<0。
6.已知气温和相对湿度以后,如何得出饱和水汽压、水汽压、饱和差、露点温度。
饱和水汽压与温度的关系P16水面:a=7.45 b=235 冰面: a=9.5 b=265露点温度第二章第三章1.名词解释太阳常数P36 、大气透明系数(P)P40 、太阳高度P32 、太阳直接辐射P39 、总辐射P42 、大气逆辐射P47 、地面有效辐射P47、地面净辐射P48、逆温平流逆温辐射逆温P78、活动积温有效积温P85大气之窗(8~12um处大气对长波吸收率最小,透明度最大,因此称此波段为“大气窗口”。
这一波段内的辐射,正好位于地面辐射能力最强处,所以地面辐射有20%的能量透过这一窗口射向宇宙空间。
)、2.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中都包括哪些要素?P323.太阳辐射在大气中减弱的一般规律是什么?贝尔减弱定律的公式。
P414. 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由哪两部分组成?试比较二者的异同及影响因子。
P39-425. 地面有效辐射的公式。
有哪些影响因子?P476. 地面净辐射公式和各项的意义。
P487. 画图并说明土壤温度的铅直变化类型。
P698. 写出地面(土壤)热量平衡方程和解释各项的意义。
P679. 常见的逆温有哪几种?P78 辐射逆温形成的条件是什么?天气:晴朗而有微风的夜晚,无云或云层很薄很高。
地形:在山谷或凹地、干燥地区有利于辐射逆温的形成。
10. 什么叫土壤日较差P68、气温日较差P74?影响土壤日较差、气温日较差的因子有哪些?P68 P7511. 如何计算活动积温、有效积温?P85积温在林业生产中有何意义?P87第四章大气中的水分1. 影响蒸发的气象因子有哪些?P89道尔顿定律。
农业气象学_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农业气象学_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中国的东北地区主要们于温带季风区,其雨季出现在。
参考答案:盛夏2.由于青藏高原的太阳高度角大,所以获得的太阳辐射多。
参考答案:错误3.某地的年降水量为900mm,气候类型为湿润气候,其干燥度为。
参考答案:<1.04.华北冬季易发生雾霾天的原因是这些地方的工厂在冬季排放的污染物比夏季多。
参考答案:错误5.在大气热力学分层的五个层次中,对人类活动影响最直接的是。
参考答案:对流层6.夏至日的太阳赤纬等于 °。
参考答案:23.57.地形狭窄而形成的风是导致中国河西走廊一带多风且多大风的重要原因。
参考答案:峡谷##%_YZPRLFH_%##穿堂8.一天中,当土壤温度铅直分布呈现型时,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温度逐渐升高。
参考答案:辐射9.耕耙措施会使得地面温度的日较差变小。
参考答案:错误10.下列因素中,当增大时,到达地面的太阳直接辐射强度增大。
参考答案:太阳高度角_海拔高度_大气透明系数11.在空气温度不变的前提下,当时,蒸发面上空气的饱和水汽压增大。
参考答案:蒸发面由冰面变为水面_蒸发面由海水转为淡水_蒸发面由凹状变为凸状12.在农业界限温度中,春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为热带作物开始生长期。
参考答案:2013.某地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1000.0mm,某年的降水量为800.0mm,则该年的降水相对变率为 %。
参考答案:-20##%_YZPRLFH_%##-20.0##%_YZPRLFH_%##负20##%_YZPRLFH_%##负20.014.下列天气系统中,属于高空天气系统的有。
参考答案:阻塞高压_江淮切变线_西风带槽脊15.一天中,地面最低温度出现在地面热量时。
参考答案:支出最少_收支平衡_积累最少16.时,水面上的蒸发速率减小。
参考答案:实际水汽压增大_气压升高_饱和水汽压减小_风速减小17.下列气旋中,属于活动在25-35°N区域的南方气旋的有。
农业气象学试题及答案

农业气象学试题及答案1. 试题:a) 请简述农业气象学的定义及重要性。
b) 什么是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举例说明。
c) 农业气象学如何应用于农作物管理和灾害风险减轻?举例说明。
2. 答案:a)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气象因素对农业生产和农作物发展的影响的学科。
它关注气候、天气和气象要素与农作物生长、发育、产量以及农田管理的关系。
农业气象学的重要性在于帮助农民和相关农业机构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天气和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从而制定合理的农业管理决策,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减少灾害风险。
b) 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广泛的影响。
例如,气温升高和降水模式的改变可能导致农作物生长季节变化,胁迫植物生长和发育,减少农作物产量。
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涝和风暴也会破坏农田和农作物,导致大量损失。
此外,气候变化还可能引发农作物病虫害的爆发,破坏农作物健康和生产。
因此,了解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对于制定适应和缓解措施以应对这些变化至关重要。
c) 农业气象学的应用有助于农作物管理和灾害风险减轻。
通过农业气象学的知识,农民和农业机构能够更好地规划农作物种植和管理。
他们可以根据气象数据和预测来确定最佳的播种时间、灌溉计划和施肥方案,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天气条件来促进农作物生长和发育。
此外,在灾害风险减轻方面,农业气象学可用于监测和预测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例如干旱、洪涝和冰雹等,农民和农业机构可以根据预测结果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减少损失和风险。
总结: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灾害风险的减轻至关重要。
通过深入了解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农民和农业机构可以更好地制定管理决策,以应对不确定的气候和天气条件,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农业气象学也有助于监测和预测极端天气事件,帮助农民和农业机构减少灾害风险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因此,农业气象学的发展和应用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生计非常重要。
农业气象学学习通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农业气象学学习通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北半球某一纬度出现极昼时,南半球同样的纬度上必然出现极夜。
参考答案:我的答案:对2.白天气温升高主要是因为空气吸收太阳辐射的缘故。
参考答案:我的答案:错3.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光谱中,占总能量比例最大的部分是:参考答案:可见光4.对植物光周期起作用的光谱,主要是:参考答案:红橙光5.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均为长波辐射。
参考答案:我的答案:对6.对太阳辐射吸收得很少的气体,对地面辐射也必然很少吸收。
参考答案:我的答案:错7.短日照植物南种北引,生育期将________。
参考答案:延长8.对绝对黑体,当温度升高时,辐射能力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将向长波方向移动。
参考答案:我的答案:错9.大气中各种物理过程发生的能量来源最主要的是( )。
参考答案:太阳、地面和大气放射的能量10.对光合作用有效的辐射包含在________中。
参考答案:可见光11.绝对黑体的放射能力最大值对应的波长与其本身的绝对温度成反比。
称为( )定律参考答案:维恩位移定律12.当地面有效辐射增大时,夜间地面降温速度将____。
参考答案:加快13.温度愈高物体放射能力的波长愈向短波方向移动。
已知太阳辐射最大放射能力的波长为0.475微米,由此计算得太阳表面的温度约为( )。
参考答案:6000 K14.在北球,冬半年,除去春分、秋分外,高纬度地区比低纬度地区的昼弧( )。
参考答案:短15.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有两次地理纬度等于太阳赤纬。
参考答案:我的答案:对16.北半球的夏季(δ>0°),各地的日照时间随纬度增加而( )。
参考答案:增加。
农业气象学答案

农业气象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辐射:物体以电磁波或粒子的形式放射和传送能量的方式。
太阳常数:在大气上界,当日地间处于平均距离时,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
太阳高度角: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太阳方位角:太阳光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当地子午线的交角。
太阳赤纬δ:即太阳光线在地球上的直射点的地理纬度。
可照时数: 指日出到日没的时间间隔,亦称昼长。
光照时数:指日出和日没后的一段时间内地面得到的高层大气的散射光。
日照百分率:任一地点的日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比。
大气质量数:表示太阳辐射穿过大气的的厚度。
大气透明系数:指透过一个大气质量数后的辐照度与透过前的辐照度的比值。
散射:指太阳辐射被大气层中的各种气体分子、尘埃、云滴等微粒改变传播方向而投向四面八方的现象。
太阳直接辐射:指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的太阳辐射。
散射辐射:直接辐射通过大气时被空气和其他悬浮颗粒所散射的部分。
辐射光谱: 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大约在0.15-4微米之间。
在这段波长范围内,又可分为三个主要区域,即波长较短的紫外光区、波长较长的红外光区和介于二者之间的可见光区。
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单位W 〃m-2。
对某一物体表面而言有辐照度和辐出度的分别。
总辐射:指直接辐射辐照度(S′)和散射辐射辐照度(D)总和大气逆辐射:指大气辐射投向地面的部分(弱于地面辐射)。
地面有效辐射:指地面辐射Ee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δ〃Ea之差。
净辐射:指地球表面在任何时刻的辐射能总收入与总支出的差值(或称辐射平衡或地面辐射差额)。
光合有效辐射(PAR):太阳辐射中对植物光合作用有效的光谱成分。
植物的感光性:植物的发育速度对光照长短反应的特性。
光能利用率:植物光合产物中贮存的能量占所得的能量的百分率。
地面热量收支差额(Qs):Qs=R(地面净辐射)-P(湍流热交换)-B’(下层土壤的热量收支)-LE(潜热热交换)潜热通量:物质发生相变且温度不发生变化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通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气象学课后思考题绪论1、大气:大气是包围地球的空气的总称,是地球上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条件之一。
2.、气象学(大气科学):研究大气中各种现象及其演变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一门学科。
农业科学与气象科学相互渗透的边缘学科。
3.、农业气象学:研究气象条件与农业生产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4、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覆盖整个地球的大气圈及大气圈与地球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其它圈层之间的复杂关系与相互作用。
5、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1). 农业生物:作物、林草、花卉、畜禽、昆虫、水生生物和微生物等。
(2). 农业设施:温室、畜舍、水利工程、仓库等。
(3). 栽培、养殖等农事活动、农机作业、农畜产品加工、运输、贮藏、销售等生产经营活动。
(4)气象条件有关的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
6、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内容(1)农业气象监测利用常规和先进仪器对农业气象要素及农业生物生长发育状况进行平行观测,及时准确地掌握气象条件的变化规律及特点,研究农业生产对象与过程对有关气象条件的反应,并将有关数据、资料进行处理和加工(2)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农业气象预报与情报)a. 农业气象灾害的情报、预报和警报b. 动植物病虫害的有关预报c. 产量与品质预报d. 雨情、墒情和农情等情报(3)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我国有各种各样的气候,气候资源非常丰富。
所谓气候资源为光能、热能、水分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这些资源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能量和物质。
通过分析和说明一个地区的气候资源的特点,为农业生产类型、种植制度、作物和品种的合理布局等提供可靠的依据。
(4).农业小气候、农业气象灾害及其防御手段的研究a. 研究各种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和相应的减灾对策与措施b. 研究不同气象条件下最合理有效地调控农业设施等的小气候条件的方法和措施7、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研究a. 作物产量形成的农业气象基础b. 气候生产潜力理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及光温水生产潜力 c.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的水分运动和高效利用途径 d. 边界层物质传输与能量转化过程(作物蒸腾、光合和呼吸作用有关的物质和能量转化过程 e. 全球气候变化模式及适应对策等8、农业生产与气象的关系:1. 大气提供了农业生物的重要生存环境2. 大气提供了农业生物的物质、能量基础3. 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活动全过程和农业设施等的影响4. 大气对其他自然资源的影响5. 农业生产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第一章大气1、大气:包括悬浮其中的液体和固体质粒在内的气体混合物。
混合物:干洁大气、水汽和气溶胶粒子。
2、干洁大气:不含水汽和气溶胶粒子的混合空气称为干洁大气。
平均分子量:28.966左右。
主要成分:氮气、氧气、氩气B干洁大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氮是大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氮是地球上生命体的基本成本,以蛋白质的形式存在于有机体中。
氧是大气中含量次多的气体,氧气是维持人类及动植物生命极为重要的气体。
大气中的臭氧是氧分子在太阳紫外辐射的作促进分解成氧原子(O2→O+O),然后又和氧分子化合而成(O2+O→O3)。
臭氧吸收的紫外线:杀灭细菌、防治佝偻病、促进植物细胞壁和纤维素的合成二氧化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来源:海洋及陆地上的有机体的腐烂、分解、动植物的呼吸作用、石油煤等化石燃料的燃烧二氧化氮多集中于大气底部20km的气层内、在低层大气中的含量,随时间和地点而不同一般夏季含量少、冬季多、白天少,夜间多、农村少,城市、工矿区多。
3、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物理性质是不均匀,根据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性并考虑垂直方向上的大气运动情况,将大气层分为以下五层。
4、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每上升100m,气温约下降0.65)◊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和不规则的乱流运动◊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5、大气污染源(1)工业污染源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且排放量大而集中烟尘和SO2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84%。
(2)交通运输污染源汽车、轮船、飞机等- 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它们的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一半以上。
.(3)农业污染源o 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农药、化肥等使用不当–大气产生污染,对农产品及产品质量也有不良影响。
o 家畜饲养所带来的污染物:粪尿本身及其分解产生的恶臭、氨、醛、酰、H2S及病原微生物等。
(4)生活污染源家庭炉灶及取暖设备在燃烧过程中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质:烟尘、二氧化碳、二氧化硫2. 大气污染对全球气候的影响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遭破坏a.酸雨:PH<5.6时的降雨。
形成途径:二氧化硫在潮湿、污浊的空气中,被大气中的金属离子催化氧化成硫酸而形成酸酸雨的危害:使河流、湖泊酸化、危害植物正常的生长发育、使土壤酸化,降低土壤土壤肥力、严重腐蚀城市建筑物、桥梁、机器等b. 温室效应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之后,也同时向宇宙和地面发射辐射,从而对地面起保暖增温作用。
•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
有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氟里昂、水汽等。
c. 臭氧层遭破坏影响臭氧层的化学反应物大约有一万种。
氟利昂破坏性最严重,氮氧化物(NO、NO2)也能和臭氧发生反应,使臭氧分第二章辐射.1.名词解释(1)辐射: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只要它的绝对温度在零度以上,都要以电磁波的形势向外放射能量,这种放射能量的方式称为辐射(2)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发射或吸收的辐射能(3)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中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称为太阳辐射光谱。
(4)太阳高度角: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5)光合有效辐射:太阳辐射中对植物光合作用有效的光谱成分称光合有效辐射。
(6)光照时间:可照时数与曙暮光的总和。
(7)太阳常数:当日地距离为平均值,在被照亮的半个地球的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每秒每平方米的面积上,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称为太阳常数。
(8)光饱和点:(9) 直接辐射:是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称之为太阳直接辐射。
(10)散射辐射:二是经过质点散射后,自天空各个方向投射到地面上的,称为散射辐射。
(11)地面净辐射: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地表面吸收的太阳总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与本身发射的辐射之差称为地面净辐射2.什么叫做大气质量数和大气透明度? 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大气质量数(m)是,用以表示太阳穿过大气的路程。
不同的太阳高度角,太阳经过的大气质量数不同。
特点:不同的太阳高度角,经过的大气质量数不同。
M值的大小代表太阳倾斜入射时的大气光学路程对垂直入射时光学路程的倍数。
大气透明度是指透过一个大气质量数后的辐射强度与透过前的辐射强度之比。
特点:大气透明度是用透明系数α表示。
大气透明度与大气中的水汽、尘埃等有关。
这些物质越多,大气透明度越差,透明系数越小。
3.基尔霍夫定律及其意义?基尔霍夫(Kirchhoff)定律:在一定温度下,物体的辐射能力与吸收率之间关系的定律。
及对不同物体辐射能力强的吸收能力也强,反之亦然。
意义:它把物体的反射和辐射联系在一起了,即只要知道物体的发射率就知道物体的吸收率,反之亦然。
4.在引种工作中怎样考虑作物对日照长短的要求?a. 纬度相近地区之间,因光照时间相近,引种成功可能性大。
b. 对短日照植物南种北引:由于北方生长季内日照时间长,将使作物生育期延长。
北种南引:由于南方春夏生长季内日照时间较短,使作物加速发育,缩短生育期。
c. 对长日照植物北中南引:由于日照时间短,将延迟发育与成熟。
南种北引:由于日照时间长,将缩短生育期。
5.太阳辐射在通过大气时,受到哪些减弱作用?减弱的程度同哪些因子有关?大气对太阳辐射有一定的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使投射到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能全部到达地表面。
反射作用最为重要,尤其是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明显。
其次为散射作用,吸收作用最小。
6.什么叫地面长波辐射?低层空气增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地面在吸收太阳辐射的同时,又按其本身的温度向外放出的长波辐射,称为地面辐射。
部分能量通过湍流交换方式传递给大气,部分能量通过地面、水面、植被等下垫面水分蒸发蒸腾作用,以潜热的方式传给大气。
7.太阳辐射光谱各成分对植物有何影响?>1.00 微米:被植物吸收转化为热量。
1.00-0.72 微米:对植物起伸长作用,0.78-0.80 微米(远红外):植物光周期及种子形成有重要作用。
0.72-0.61 微米(红光、橙色):被叶绿素强烈吸收。
0.61-0.51 微米(绿光):表现低光合作用。
0.51-0.40 微米(篮紫光):被叶绿体和黄色素较强烈地吸收,表现为次强光合作用。
0.40-0.32 微米(紫外光):成型和着色作用。
0.32-0.28 微米(紫外线):对植物有害。
<0.28 微米(远紫外):可立刻杀死植物。
8.试述地面能量平衡公式及其公式中各项的意义。
Rn=H+LE+G■部分能量通过湍流交换方式传递给大气。
(H, Sensible heat) ■部分能量通过地面、水面、植被等下垫面的水分蒸发、蒸腾作用,以潜热方式传给大气。
(LE, Latent heat)■部分能量通过分子传导方式传递给土壤。
(G, Soil heat flux)9.提高光能利用率的主要途径是什么?(1)改革种植制度与方法:间套复种、行向、行距等的调整(2)改进栽培管理措施(3)选育优良品种(4)改造自然与充分利用地区的光能资源第三章温度一、名词解释(1、热容量(Heat capacity):表示某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用C表示,单位为J/℃。
(2、导热率(3)、热导率:当温度垂直梯度为1℃/m时,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水平截面积所传递的热量。
用λ表示,单位为J/(℃·m·s)(4)、热扩散率:单位容积的物质,通过热传导,由铅直方向流入(或流出)λ(单位为J)的热量后,温度升高(或降低)的数值(5)气温日较差:在一天中空气温度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两者之差为气温日较差。
(6)土壤温度日较差:一天中土壤温度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称为土壤温度日较差。
(7)三基点温度:对于作物的整个生命过程来说都有三个基点温度最适温度、最低温度、最高温度。
(8)农业界限温度: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志某些重要的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开始、终止或转折的温度叫农业界限温度。
(9)非绝热变化:空气与外界有热量交换,使空气内能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叫做非绝热变化。
(10)绝热变化:空气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只是由于外界压力变化使空气膨胀或压缩,也会引起内能的变化。
这种与外界未发生热量交换而引起的变化,称为绝热变化(11)大气稳定度:空气块受到垂直方向扰动后,大气层结(温度和湿度的垂直分布)使该空气团具有返回或远离原来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称为大气稳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