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唯物辩证法例题演练
大一马哲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练习题

大一马哲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练习题一、不定项选择题: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本原和本质是A、原子B、物质C、精神D、运动E、实践2、物质唯一特性是A、运动性B、规律性C、可知性D、客观实在性E、多样性3、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命题,其错误在于割裂了事物A、共性和个性关系B 、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C、整体和部分关系D、一般和个别关系E、本质和现象关系4、下列例子中表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是A、冰--- 水汽B、光微粒说一一光波动说一一光波粒二像说C、团结——批评——团结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自发结合——近代唯物论与辩证法分裂一现代辩证法与唯物主义自觉结合E、麦粒一一植株一一麦粒5、运动和静止关系是A、一般和个别关系B、普遍和特殊关系C、质和量关系D、绝对和相对关系E、内容和形式关系6、哲学基本问题是A、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B、运动和静止关系问题C、意识和物质关系问题D、实践和认识关系问题E、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7、世界统一性在于A、它矛盾性B、它可知性C、它物质性D、它存在性E、它规律性8、在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是A、物质和意识相互起决定作用B、意识决定物质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D、物质不能决定意识,意识也不能决定物质E、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世界主观映象9、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因为A 、凡是物质都是运动着物质B、凡是运动都是物质运动C、运动是物质根本属性D、运动和物质都是实体E、运动与物质实际上是一个东西10、意识是A 、物质世界长期发展产物B、人类社会历史产物C、人类特有精神活动D、物质世界主观映象E、人脑机能和属性11、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A 、尊重客观规律B、通过实践C、超脱客观规律制约D、不讲任何条件E、掌握必要物质手段12、发展实质是A、事物一般变化B、运动C、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D 、量变E、过程13、唯物辩证法实质和核心是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E、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14、矛盾范畴所包含两种基本属性是A、对抗性和非对抗性B、同一性和斗争性C、普遍性和特殊性D、平衡性和不平衡性E、共性和个性15、事物发展方向、趋势是A 、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B、有规律地向自己对立面转化C、向没有矛盾方向转化D 、向矛盾激化方向转化E、向矛盾调和方向转化16、矛盾问题精髓是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问题B、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问题C、矛盾共性与个性关系问题D、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关系问题E、基本矛盾与非基本矛盾关系问题17、量和事物关系是A、直接同一B、并不是直接同一,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量C、量可以离开事物而独立存在D、在一定限度内,量变化并不导致事物质根本变化E、量对事物实际存在是无关紧要18、辩证否定观基本内容是A、否定是事物自我否定B、否定是事物发展环节C、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环节D、辩证否定实质是“扬弃”E、辩证否定就是绝对否定19、共性和个性关系是A、个性中包含共性B、个性寓于共性之中C、共性寓于个性之中D、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E、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0、量变和质变相互关系表现为A 、量变就是质变B、量变是质变必要准备C、质变是量变必然结果D、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E、质变不依赖于量变,量变也不依赖于质变21、唯物辩证法总特征是A、物质和精神B、联系和发展C、运动和静止D、实践和认识E、时间和空间22、列宁物质定义理论意义是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B、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C、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D、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缺陷E、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23、承认相对静止意义在于A、是理解物质多样性条件B、是认识事物惟一途径C、是认识和衡量运动尺度D、是把事物区别开来前提E、是对事物进行科学分析前提24、时间空间同运动着物质关系是A、时间空间是物质存在形式B、形式和内容关系C、一般和个别关系D、整体和局部关系E、不可分离关系25、意识是社会产物,是指A、意识是通过社会劳动创造B、意识离不开集体和社会C、意识是社会基础D、意识随着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E、意识是人脑机能和属性26、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作用是A、使矛盾双方发生对抗B、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变化C、在事物质变过程中,促使旧矛盾统一体分解,新统一体产生D、消除矛盾双方对立E、使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27、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作用是A、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前提B、促使事物灭亡C、促使矛盾激化D、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因素而发展E、规定事物转化可能和发展趋势28、唯物辩证法所讲矛盾是指A、人们主观思维中推想矛盾B、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矛盾C、人们思维过程中逻辑自相矛盾D、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E、任何事物都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属性29、唯物辩证法认为,规律是A、事物本质联系B、事物必然联系C、事物稳定联系D、客观E、事物本身固有30、意识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A、意识活动具有目性和计划性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作用D、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行为和生理活动作用E、意识能够创造发明规律二、辨析题:1、错误思想是客观存在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题及答案整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题及答案整理题目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及其与其他哲学流派的比较分析。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以唯物史观为核心,融合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基础。
辩证法认为世界各种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事物都是处于不断运动发展之中的,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内外矛盾的斗争而推动的。
辩证法还强调全面性和多样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和全面的研究。
2.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物质世界的基础,历史是物质的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3.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历史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而不同的生产方式导致了不同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结构。
因此,阶级斗争将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
与其他哲学流派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以下特点:1. 与传统唯心主义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相反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
2. 与庸俗唯物主义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历史的发展和社会转型的问题,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提出了阶级斗争的观点。
3. 与形而上学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注重整体和过程的研究,不仅关注事物的静态特点,更关注事物的动态变化。
题目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联系及其作用分析。
答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基本原则,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基础,它强调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内外矛盾的斗争而推动的。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对事物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认为事物是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统一体,相互关系复杂,发展也是多方面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为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指导,使得历史唯物主义能够对人类社会历史进行科学的解释和分析。
马哲辨析题

精选的马哲辨析题第一章辨析题1.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正确。
体现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所谓“天行有常”就是说自然界与社会都有其各自的运动规律,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尧”这样贤明的君主和“桀”这样邪恶的君主都不可以改变这些规律。
这个认识符合唯物辩证法2.存在即被感知错误。
这种观点是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他说明物质只不过是我们经验到的感觉材料的累积,习惯的力量使它们在我们的心中联结起来。
但根据辨证唯物论的观点,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反对孤立,静止地看问题。
也就是说,万事万物,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人感知不到的,未必不存在。
物质决定意识,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所以“存在即被感知”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3.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正确。
“哲学家”是指马克思主义产生前的那些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
这句话的核心是哲学的根本目的不是解析世界,而在于改造世界,并且通过行动及正确的理论做指导,才能让世界想更好的方向发展.4.心无外物。
错。
这句话意思是心与物同体,它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客观的事物没有被心知觉,就处于虚寂的状态,这种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违背了唯物论。
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而非意识决定物质,即“心无外物”,所以该观点错误。
(心外无物,是心学一派的主要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否认了世界的客观性,否认了物质的决定作用,夸大了精神的作用。
)5.白马非马错。
它认为白马不是马,因为白马与马不是同一个层次的事物,所以不能说谁是谁,它是一个典型的诡辩论观点,没有正确认识矛盾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是寓于特殊性之中的,它们是相互连结的。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唯物辩证法的主要原理内容及例题

唯物辩证法的主要原理内容及例题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原理内容】(1)原理:①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②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主要表现在: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事物相互联系着,都处于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联系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条件。
③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从而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④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才构成事物的运动,引起事物的变化,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⑵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备注:本条原理宏观考查常述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微观主要考查:怎样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具体作答要根据材料从狭义或广义去作答。
狭义一般涉及原理②③,广义从考虑狭义的要点外,还要注意两点: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从整体着眼,重视局部。
【典型例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
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流程,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分析说明循环经济所倡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如何体现联系观点的?【参考答案】(1)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循环经济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整体,它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2)循环经济表明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以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哲学唯物辩证法练习

哲学唯物辩证法练习《生活与哲学》专题二题组11.毛泽东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中指出:“一个人的工作,究竟是三分成绩七分错误,还是七分成绩三分错误,必须有个根本的估计。
如果是七分成绩,那么就应对他的工作基本上加以肯定。
把成绩为主说成错误为主,那就完全错了。
”从唯物辩证法看,这里强调的是①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②无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就不能正确认识矛盾③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转化④在认识矛盾时须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图3 漫画《学习先进经验》讽刺了一些人不懂得图3《学习先进经验》(赵汀阳,《读书》)①学习他人经验就能更好的发展自己②先进经验通过实践能够转化为现实的东西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④事物的表面联系与本质联系的区别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在谈到中国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时,习近平指出,“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
”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
只有能够持续造福人民的发展道路,才是最有生命力的,这一论断的哲学依据是①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②基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发展道路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③认识矛盾的特殊性就能把握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④人民群众的意愿是衡量社会发展道路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A. 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题组21.传统石油钻井产生了大量的废弃泥浆,占用土地,污染环境,某油气田采用“泥浆不落地处理与循环利用技术”,将废弃泥浆制成免烧砖等,既有效消除了钻井污染隐患,又节约了土地、水泥等资源,钻井废弃泥浆的资源利用佐证了①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建立事物的新联系②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消除客观条件的制约③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决定于人类实践活动的多样性④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有利于价值的创造性实现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马哲试题及答题技巧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题(1)一、简答题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1)第一方面是关于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谁是第一性、何者为本源的问题。
即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划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条路线的根本依据。
(2)第二个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
这是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论”方面,是划分哲学史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条认识路线的根本依据。
2、简述联系的内涵及其特点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它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等特点。
3、简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简述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互相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价值。
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使价值的物质承担着,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二、辨析题1、“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意识依赖于物质,同时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性。
意识能动性是指意识通过实践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和能力意识能动性特别表现在它的创造性上。
无论是认识还是改造客观世界,都不是简单的重复或再现客观世界,而是意识的再创造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考试知识点及练习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考试知识点及练习一、联系和发展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一)联系1、世界的普遍联系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
2、整体与部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有的功能,部分离不开整体。
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制约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其决定作用。
(二)发展发展是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的范畴,发展是具有前进性质的运动,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地上升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三大基本规律(一)质量互变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两者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二)对立统一性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论”,即既要看到矛盾的同一的一面,又要看到矛盾对立的一面;“重点论”即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一刀切”“一哄而起”等错误的做法。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同一性中包含着斗争性,没有脱离斗争性的同一性;没有脱离同一性的斗争性,即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矛盾的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矛盾的斗争性促使矛盾双方力量消长、转化,推动事物量变、质变。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次要矛盾,次要矛盾处理得好,有利于主要矛盾的解决;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马哲试题及答案

马哲试题及答案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称马哲,是指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部分。
马哲试题是对学生对于马哲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进行测试。
本文将提供一系列马哲试题以及相应的答案解析。
第一部分:马哲基础知识问题一:请阐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基本区别。
答案: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两种对世界本质的根本观点。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而唯心主义则认为世界是意识或思维构成的,意识是主观存在的,物质只是意识的表象。
问题二:请解释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答案: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和具体与抽象。
对立统一指的是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否定之否定强调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非线性性;具体与抽象强调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和历史性。
辩证法的应用体现在分析问题时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基本矛盾,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
第二部分:马哲理论概述问题三:简要概括唯物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答案: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方法,主要包括如下内容:对立统一规律,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质量互变规律,表明事物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强调事物发展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否定后经过改造重新肯定;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问题四:请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答案: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它强调人类社会历史的连续性和发展方向。
历史唯物主义还指出,历史发展不是任意的、偶然的,而是有规律地进行,主要通过生产方式的变革和阶级斗争的推动。
第三部分:马哲的实践思想问题五:请解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内容。
答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内容是实践的决定作用。
它认为实践是认识世界的基础,是反映和改造现实的手段。
实践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有机联系,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认识对象的本质,并通过实践改变客观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哲唯物辩证法例题演练
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庄子》中有一则寓言:“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寓言中蕴含的哲理是( )
A.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B.量变的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C.事物的量变在度的范围内并不能引起质的改变
D.事物的排列方式的改变必然引起质变
2.我们党的历史上关于统一战线中的“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和现阶段改革开放中坚持“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相统一”的方针,其哲学依据主要是( )
A.事物发展的过程论
B.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原理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对立统一学说
3.狄德罗曾说过:“生命,就是一连串的作用和反作用。
我活着,就以块体的方式作用与反作用。
我死了,就以分子的方式作用与反作用。
”这句话揭示了( )
A.矛盾的存在和运动是绝对的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D.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答案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量变的表现形式”。
量变同质变相对,是事物运动的基本状态之一,指事物在数量方面发生的变化,即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变化,也称做渐变。
它包括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动、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化和事物功能的变异等形式。
量变具有连续性、平稳性等特征。
人们日常看到的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等,都是事物处于量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和面貌。
量变的表现形式是复杂的,首先是量变形式的多样性,即由数量的增减引起的质变和由于构成事物成分的排列次序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而引起的质变,其次是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
《庄子》中的这则寓言的意思是:养猴的老人给猴子早上三个芧晚上四个,猴子很不高兴,换作早上四个晚上三个,众猴却喜形于色。
其实,芧并没有变,总量也没有变,老人只是改变了一下芧的排列次序,并没有引起质变。
猴子们前后的变化是因为它们没有看到实同形异的本质。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立统一学说的应用”。
对立统一规律认为,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是由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构成的统一体。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根源于事物自身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一切矛盾着的对立面,既相依赖又相排斥,既相同一又相斗争,使双方力量处于此消彼长的不断变化之中。
在同资产阶级联盟中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同他们结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
同时,对他们的动摇性和不彻底性保持警惕,并进行必要的斗争。
“联合”与“斗争”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在对外开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们一贯倡导的基本原则。
邓小平指出:“我们一方面实行开放政策,另一方面仍坚持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主席一贯倡导的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
必须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主要依靠自己的艰苦奋斗。
”邓小平的这一思想深刻揭示了实行对外开放与坚持自力更生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这一哲学范畴具有两重含义:一指矛盾存在的普遍性,即矛盾作为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种客观存在,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并贯穿于每一个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普遍性的这层含义指的是矛盾在什么范围内存在的问题。
二指矛盾性质的普遍性,即各式各样的矛盾所共同具有的特征、特点,特别是各式各样的矛盾所共同具有的本质规定以及矛盾运动所共同遵循的客观规律。
矛盾普遍性的这层含义指的是矛盾怎样存在,是不是多样性的统一的问题。
题中的观点,正是反映了矛盾存在的普遍性和矛盾运动的绝对性,因此,正确答案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