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防污、易去污、防再沾污整理剂
易去污整理

• 涤纶的性质:疏水/亲油
• 疏水性的聚酯纤维浸入水中时,它在水 中的临界表面张力比在空气中的临界表 面张力43mN/m还要高,这一数值比油污 的表面张力如何?
• 沾污情况如何?
• 易去污原理:赋予织物良好的亲水性, 使沾污在织物上的污垢容易脱落,也能 减轻在洗涤过程中污垢重新沾污织物的 倾向。
拒污和易去污效果
因此,拒污原理为:降低纺织品或纤维的表面能, 以及在易于沾污的部位预先用化学品占领。
易去污原理
• 易去污主要是去掉油性液体污,因为液体污常 常作为粒子污的载体和胶结剂,若液体污易洗 去,则粒子污也易于去除。
• 织物在洗涤液中应具有一定的亲水性。因为纤 维在水中和空气中的临界表面张力是不一样的。
• 亲水性的棉纤维在水中的临界表面张力大大低 于其在空气中的表面张力,也明显低于油污的 临界表面张力。因此,棉纤维上的污垢易洗除, 且不易发生洗涤再沾污。
• 在重复洗涤中,织物的湿沾污有积累性,而且 比应用过程发生的干沾污更易使纺织品表面沾 污。
液体污的沾污
• 液体污主要通过润湿在纤维表面沾污, 然后通过毛细管作用向织物内部、纤维 之间和纱线之间沾污。
• 液体污垢作为颗粒的载体和粘结剂而使 沾污更为严重。
粒子污的沾污
• 粒子污的沾污分两步:
–污先转移到纤维表面 –纤维对污产生吸附
• 不利的影响因素:尘屑粒子小;尘屑形状不规 则如呈多角形;纤维不平滑、线密度小、表面 较软;织物上有一层油、脂肪或柔软的热塑性 高聚物时;织物更易沾污且不易除去。
拒污、易去污、湿再沾污
• 拒污:纺织品抵抗水性污垢和油性污垢在纤维 或织物表面发生润湿,以及抵抗尘埃和微粒在 纤维或织物表面吸附的能力。
• 易去污:织物一旦沾污后,在正常的洗涤条件 下容易洗净。
涤棉织物免烫易去污整理

理剂FC-226质量浓度对涤棉织物弹性几乎无影响。 当易去污整理剂FC-226质量浓度为70和80 g/L时, 易去污级别均达3.5级。综合考虑,取易去污整理剂 FC-226质量浓度为70 g/L。
2.4催化剂质量浓度的影响 在免烫树脂EMT 60 g/L,易去污整理剂FC-226质
量浓度70 g/L和焙烘温度180℃的条件下,改变催化 剂质量浓度,考察其对织物弹性和易去污性能的影响, 见表3。
Key words:permanent press finish;anti—soiling finish;polyester-cotton fabric
涤棉混纺织物具有布面光洁、手感滑爽、耐穿和易 洗快干等优点,具有较高的服用价值。但是,由于涤纶 的疏水性和亲油性,其织物具有静电大、易沾污等缺 点,而棉纤维的存在,也使得涤棉混纺织物的弹性较 差。本试验对涤棉平布进行抗皱和易去污整理,以满 足服装加工的要求…。
蒸呢工艺:
进汽方式 内川h-+内
处理时间/s
压力/MPa
5
排气温度/℃
排气安全时间/8
高压吸气时间/s
循环反转时间/8
减流调节阀压力/MPa
蒸呢衬布张力/kg
.(
排汽时间/B
抽冷凝水时间/s
%吣埘勉啪岱叭 啪
万方数据
涤棉织物免烫易去污整理
印染(2009 No.14)
缸内抽冷时间/s
100
1.3测试方法 1.3.1 弹性
表4焙烘温度变化对织物性能的影响
焙烘温度 /℃
60
70 80
90
弹性回复角
,。
258.00 261.∞ 270.25 275.25
抗弯长度
/era 2.25 2.40 2.70 2.55
第四节拒水、拒油和防污整理剂

一浴法来代替。即将铝皂制成分散液,以明胶、聚乙烯醇为保护胶体,之后 又有乳化石蜡和铝皂并用的方法,用石蜡铝皂做拒水剂,价格低廉,工艺简 单,拒水效果好。它的缺点是耐洗涤性差、不耐磨,是一次性的拒水整理。 铝皂虽然不溶于水,但可以溶解于碱性溶液中,故铝皂的耐洗性较差。由于 锆皂的疏水性和耐洗性都比铝皂好,因此以锆盐代替铝盐,可以有效地改善 整理品的耐久性。
•
• 石蜡-铝皂是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的拒水剂,特别适用于不常洗 的工业用布,但它不耐洗涤,不能持久,只有暂时性的拒水效 果。使用锆等稀土元素的化合物代替铝皂,可以提高洗涤性。
• ③高分子树脂类防水整理剂 作为防水剂的树脂,主要是由C11 以上的烷基酚类制成溶液,织物浸渍后干燥,再用甲醛和乙二 醛溶液处理,焙烘后即生成防水性树脂。它的优点是能够沉积 在织物上,赋予织物高度的拒水特性。缺点是处理液带酸性, 在烘干及热处理时,容易使纤维素纤维织物发生脆损;由于处 理液带酸性,容易使印染织物发生变色,采用直接染料染色的 织物尤为严重,久用或经洗涤后,拒水作用陆续丧失。
• 织物拒水整理的历史源远流长,十九世纪初出现了铝皂和石蜡乳液的二浴法 拒水整理工艺,先将织物浸轧用肥皂分散的石蜡乳液,再浸轧醋酸铝溶液。 这种工艺有很好的拒水性,但不耐洗涤,用锆皂代替铝皂可以提高耐洗性。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出现了一端具有反应性基团的长碳链拒水剂,如羟甲基 硬脂酰胺、十八氨基甲酸酯羟甲基衍生物、烷基醚化二羟甲基脲与长碳链醇 和长碳链酰胺合并使用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硬脂酰胺亚甲基吡啶氯化物,其 商品名为著名的Velan PF,由英国ICI公司于1937年推出,可用于耐久性拒水 整理。同一时期还出现了氨基树脂用硬脂酸或十八醇变性,生成长碳链酯或 醚的拒水剂,至五十年代完成商品化,如Phobotex FT、FTS、FTG等。二十世 纪四十年代,杜邦公司的R.K.Iler提出了配价络合型拒水剂,其商品牌号为 Quilon Werner,为硬脂酸或豆蔻酸的铬络合物。但这类拒水剂本身呈深绿 色,限制了它的使用范围。1947~1948年出现的有机硅拒水剂是拒水整理的 重要发展。美国道康宁公司最早指出,含氢有机硅聚合物是织物拒水剂的必 要成分。但聚甲基含氢硅烷整理后的织物手感发硬,需要与有机硅弹性体配 合使用。有机硅类拒水剂用于合成纤维织物效果较好,但用于纤维素纤维织 物上时,耐久性不够,需要加交联剂。有机硅类拒水剂整理织物的耐气候牢 度是其它各种拒水剂所不及的。
6、织物的整理(后处理、整理)

6、织物的整理(后处理、整理)机织物、针织物及其他各类织物下织机后,须经过染整加工,如练漂、染色或印花整理等工序处理,才能成为投放市场的纺织商品。
在这里讲的整理内容系指织物经漂、染、印加工后为改善和提高织物品质的最后加工整理。
近年来织物的后整理发展迅速,它已以单纯地发挥纤维固有特性和效果不耐久的整理向着运用新型整理剂和设备,赋予织物更优良性能和持久性效果的方向发展,如天然纤维与化学纤维在性能与外观上的互仿。
通过后整理使织物获得纤维本身原先并不具备的功能等。
一、织物后整理按其整理目的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个方面(织物整理的目的);织物整理的目的概括起来说就是使织物“完美化”,具体归纳如下:(1)使织物规格化。
使织物门幅整齐,尺寸形态稳定(符合规定标准)如(拉)幅整理,防缩防皱整理和热定型等,称为定性整理。
(2)改善织物手感。
如硬挺整理、柔软整理等。
这类整理可用机械方法、化学方法或三者共同作用处理织物,以达到整理目的。
(3)改善织物外观。
如光泽、度、悬垂性等。
有轧光整理、增光整理以及其他改善织物表面的整理。
(4)其他服用性能的改善(赋予织物的新的特点)。
如阻燃、拒水、化纤织物的亲水性,防静电,防起毛起球等整理。
织物后整理根据上述要求,其加工方法可分为两大类:即机械后整理和化学后整理。
通常将利用湿、热、力(力、压力)和机械作用来完成整理目的加工方法称为一般机械后整理。
而利用化学药剂与纤维发生化学反应,改变织物物理化学性能的称为化学整理,但二者并无截然界线。
例如柔软整理既可籍一般机械整理方法进行。
也要用上柔软剂的方法获得整理效果,但大多数是两种方法同时进行。
上述是按织物整理加工的工艺性质来分的,还有就是按织物整理效果来分。
这种分类方法是以织物保持整理效果的程度来区分的,具体可分为暂时性整理、半耐久性整理和耐久性整理三种。
1、暂时性整理保持织物整理效果时间较短的称暂时性整理,如:轧花整理、上浆整理等。
2、半耐久性整理保持织物整理效果时间居中等水平的称半耐久性整理。
织物的纳米三防易去污整理

织物的纳米三防易去污整理
其实大家口中的三防易去污其实是两个概念:三防和易去污。
三防即防水、防油、防污;而易去污,是指织物一旦沾污后,污垢在正常的洗涤条件下容易洗净,而且织物在洗涤液中不会吸附洗涤液中的污物而回沾。
使纺织品具有易去污性能的整理称为易去污整理剂。
其实大家所说的三防易去污整理剂,我们有些客户也称之为拒水易去污整理剂。
其原理都是:在织物表面形成强附着力的防污保护层,能抵御水性、油性或油脂类造成的污渍;被沾污的污渍很容易被清洗掉,并使洗下的污垢在洗涤过程中不会再回沾,不影响手感,不黄变。
关于此纳米三防易去污整理剂的适用性:广泛的应用于沙发面料、袜子、家纺、工装面料、产业用布等等。
德科纳米的三防易去污整理剂,初始的易去污等级4.5-5级,测试标准是AATCC-130;产品的环保说明:不含APEO、PFOA和PFOS的含量低于2015年Oeko-Tex®Standard 100的限定值<1ug/㎡。
采购咨询:139.2216.6891谢芳。
防污和易去污整理知识

防污和易去污整理知识理想的衣着用纺织品在使用过程中能防污,不会被水性污垢和油性污垢所润湿造成沾污,也不会因静电吸附干的尘埃或微粒于纤维或织物的表面;织物在洗涤液中不会吸附洗涤液中的污物而变灰(即从织物上洗下来的污垢,通过洗涤液转移到其他部位,这种现象称为湿再沾污。
在重复洗涤中湿再沾污有积累作用)。
织物一旦沾污后,在正常的洗涤条件下容易洗净,如系地毯或挂毯等可用刷子或吸尘器方便地除去。
使纺织品具有这种性能的整理就是防污和易去污整理。
一、织物沾污的分析1、织物沾染污物的原因及污物在织物上的分布织物在使用过程中沾污的原因,一是由于静电效应而吸附的干微粒、尘埃等;二是通过接触而沾污固体污(皮肤屑)、油性污(动、植物油脂)和水性污(污水);三是在洗涤时再沾污的固体污和油性污的污胶粒。
污垢主要是依靠机械力、化学力(主要是范德华力和油粘附)和静电引力粘附在织物上。
研究表明,织物上的污垢主要分布在纤维之间或纱线之间、纤维表面的凹凸不平凹陷处及缝隙和细毛孔中。
当然也有颗粒状污粘附在纤维表面的光滑部分,但这种粘附的污粒很大一部分是属于“油粘附”。
2、污垢的组成织物上的污垢来源于人体和环境两个方面。
服装、室内装饰用和产业用织物上的污垢,总是混合物,按其形态可分为液态和固态两种。
二、沾污过程及其防止的原理1、沾污过程的分析⑴液体污和纺织品的毛细管作用液体污主要通过润湿在纤维表面沾污,然后通过毛细管作用向织物内部、纤维之间和纱线之间沾污。
⑵颗粒状污颗粒状污在纺织品表面的不规则处和交叉点上,其沾污机理主要是机械的吸附作用。
2、防污原理纺织品的防污原理主要是:降低纺织品或纤维的表面能和在易于沾污的部位预先用化学品占领,以达到防污的目的。
13、易去污原理纺织品上实际沾污的污垢一般是由液体污和颗粒污所组成。
易去污主要是去掉油性液体污,因为液体污常常作为颗粒污的载体和胶结剂,若液体污易于洗去,则颗粒污也易于去除。
洗涤过程中,污垢脱离纺织品的表面,除与洗涤液的组成和条件等因素有关外,主要决定于纺织品的表面性质。
易去污

4湿沾污
(2)整理剂对湿沾污的影响
取决于整理剂的疏水性和所带电荷
亲水性整理品湿沾污倾向小 (但离子型亲水整理剂有吸附相反电荷的污粒子的作用,会增进污
的沉积)
抗再沾污剂SCMC羧甲基纤维素钠减少湿沾污
5 易去污整理剂
(1)整理特性
整理目的:是为了改善疏水性或DP整理织物的去污性能
含义:促使液体污可与浸于水中的纤维自发分离
易去污整理剂可促进水向织物及纤维束内部和油污-纤维的界面内扩 散。当其界面和纤维界面被水化后,则可使油性污与纤维分离。
当纤维表面用易去污整理及涂层后,水可以通过污垢下面的易去污整理剂 扩散,并导致油性污分离
易去污机理
扩散模式包括纤维-油污的整个接触面积,并非局限于油污的周围。 水的扩散速率决定于易去污整理剂的溶胀能力,而该溶胀能力又取决
于它的亲水性和化学性能、交联度及水洗温度等。
易去污聚合物的溶胀性为所性能所必需
易去污机理
纤维为亲水性时,水可以通过纤维向油污-纤维界 面扩散,从而缩短了净洗诱发阶段,因此不需要 进行易去污整理,如棉织物。但是耐久压烫的交 联棉限制了纤维的溶胀性和水的扩散性能
两亲化合物整理后的涤纶织物,亲油性链段连接 于纤维表面,而亲水性链段则伸出纤维表面,赋 予其亲水性
(6)含氟易去污整理剂
含氟链段与亲水性的聚氧乙烯链段的混合型嵌段共聚物可同时达到拒污 和易去污
作用机理:
干态时,聚氧乙烯链段成螺旋状,含氟链段分布于界面上,增强纤维的疏水 性和拒油性,可抑制油性污向织物内部芯吸
在水中,氧乙烯链段产生水合作用而伸展,赋予纤维表面亲水性
混合型易去污整理剂在水中既亲水又有易去污性 用于涤/棉织物上,干抗污性好且有好的易去污型能,但是成本较高
吸水排汗助剂吸湿快干剂吸湿快干助剂吸水速干剂吸湿速干剂纺织品面料排汗吸水剂四防整理剂

涤纶织物亲水性及SR性整理工艺研究顾浩 ( 常熟市福亿印花炼染有限公司 )原载:六届论文集;144-149(lq029)【摘要】采用亲水SR整理剂对涤纶织物进行与染色同浴或染后浸轧法的加工整理,使原本疏水性的涤纶转变为具有耐久的亲水性,赋于了产品吸汗、导湿、易去污、防沾污、抗静电、柔软等特性, 用于生产各式针织运动服饰、睡衣/休闲服、毛巾/袜子、制服及宾馆饭店用布、家庭装饰用品效果十分理想。
产品经检测,质量达到客户需求,从而使涤纶织物的应用范围更为广阔, 产品档次更高。
【叙词】涤纶织物亲水SR整理剂整理工艺效果检测1 前言涤纶纤维与天然纤维相比, 强度高、布面质感好、色泽艳丽、价格适宜、易处理加工,但由于该纤维属于疏水性纤维,尽管纤维制造商对纤维形态结构作了不断的改进,但很难达到透气透湿, 吸水速干之性能, 而且抗污渍沾污性、抗静电性差, 在穿着时极易吸附灰尘、加之摩擦产生的静电使衣物紧贴皮肤,给人以不爽之感。
随着染整后整理水平的提高, 亲水SR整理剂的问世, 使上述问题有了很好的解决方法, 该整理剂可以将人体排出的汗液吸收至衣物表面, 并快速蒸发,体人体保持干爽、舒适的感觉,同时还具有易去污、防沾污、抗静电等特性, 可保持衣物长久的光洁如新。
22亲水SR加工的机理亲水SR加工整理剂, 主要成分为特殊聚酯类高分子树脂, 由疏水性聚酯成份和亲水性聚氧化烷撑酰胺而构成, 可象染料一样在一定的工艺条件下, 被涤纶纤维所吸收,其聚酯结构,对涤纶纤维有较强的亲和力,因而具有耐久的亲水性。
其结构形态和亲水状态如图一所示:图一所以亲水SR加工, 首先就是赋于予疏水性涤纶纤维表面具有耐久的亲水性, 亲水效果及耐久性优劣可通过坯布的吸水高度和水滴在织物表面消失时间的快慢,及多次洗涤后效果是否依旧来判断。
SR性表现为去污性、防沾性、耐久性,从图二试验过程可以看到, (A)把污渍或重油人工沾污到已经过SR整理的织物上, (B)将该织物泡入水中,(C)SR整理剂的亲水成份可促使水分子进入油污和纤维之间, 使大块油污面产生缩聚成为大小不一的油珠, (D)继而呈卷离状态脱离织物, 如果此时在水中加入洗涤剂并施于机械洗涤条件,污渍脱离织物的速度更快和效果更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三防”整理的原理
由嵌段共聚物类的整理剂,在空气中以及在水中疏油性链段 和亲水性链段排列的方向不同,可达到三防整理的效果。 一、空气中
亲水性的聚氧乙烯链段呈卷曲状态折叠在分子内侧,而拒油 性含氟链段则在纺织品表面定向密集排列,形成具有低表面能的 表面而使织物具有拒油性能。 二、在水中
聚氧乙烯链Leabharlann 生水合作用而伸展,在织物表面定向排列,通 过界面张力变化赋予纤维表面亲水性,使纤维具有易去污和防止 湿再沾污性能。
Permalose TG
60g
水
x
合成
1000g
若与树脂DMDHEU、PU等混用,以氯化镁为催化剂,可获得
耐久压烫与易去污两种功能。
五、防污及易去污整理剂和整理工艺
防污及易去污整理是纺织品既在大气中有良好的防污效果, 一旦被沾污后,又要易去污。织物既要防污又要具有易去污性能, 它在液相介质中必须具有很高的可湿性,γwf要小,γof要大,同时 在空气介质中具有很低的界面能,不为常见的油性污所润湿。
一、基本概念 防污:是指纺织品在使用过程中不会被水性污垢和油性污垢所
润湿造成沾污,也不会因静电原因而吸附干的尘埃或微粒于纤维或 织物表面。
使纺织品具有防污性能的整理称为防污整理。 易去污:是指织物一旦沾污后,污垢在正常的洗涤条件下容易 洗净,而且织物在洗涤液中不会吸附洗涤液中的污物而变灰。 使纺织品具有易去污性能的整理称为易去污整理。 20世纪70年代,美国3M公司研究开发了具有防污和易去污双重 功能的整理剂。
四、易去污整理剂和整理工艺
1、嵌段共聚醚酯型易去污剂和整理工艺 嵌段共聚醚酯型易去污剂(简称聚醚酯)是涤纶最早的一种
耐久性易去污剂,其商品名称为Permalose T,由英国ICI公司生 产[26],它能使涤纶及其混纺织物具有优良的易去污、抗湿再沾 污和抗静电性能。聚醚酯类易去污剂和涤纶有相似的结构,在整 理时的热处理过程中,和涤纶形成共结晶或共溶物,耐洗性好。 聚醚酯由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聚氧乙烯缩聚而成,其结构通式 如下:
聚醚酯有易去污性能是由于嵌段共聚物均匀地分布在疏水性 涤纶的表面,聚氧乙烯基中的氧原子能与水分子形成氢键,使涤 纶亲水化所致。聚醚酯易去污剂的应用工艺主要为乳液浸轧法, 对涤棉混纺织物增重在1%~3%。
工艺流程:
浸轧(轧余率70%)烘干(120~130℃)热处理(190℃, 30s)平洗烘干
浸轧液组成:
由表12-4可见,经有机氟整理剂整理的棉织物,在大气中的 临界表面张力远较未整理棉织物的低,所以有优良的拒水拒油性。 可是,在水中,未整理棉织物的临界表面张力仅为2.8mN/m,而 经有机氟整理剂整理的棉织物却要大于9mN/m,这就是一般棉织 物上沾上油污后容易去除,但经有机氟整理剂整理的棉织物沾上 油污后就不容易洗净的缘故。
第二节 防污整理剂类型
一、交联固着型防污整理剂
1、羧甲基纤维素,一般和树脂合用; 2、磷酸酯类
二、高分子成膜
1、聚丙烯酸类 2、聚乙二醇类 3、含氟防污整理剂
第三节 防污整理的原理
基本原理:降低纤维的表面张力,使污垢变得容易从织物上脱 离。
第四节 防污效果测试
一、易去污试验 二、再污染试验
第二节 易去污整理
三、烘干 在烘干过程中,嵌段共聚物中的亲水性链段脱水,含氟链段
重新在纺织品表面定向密集排列,而占其主要界面,使之织物又 具有防污的功能。
上述变化情况如图12-11所示。
第二十章 防污、易去污、防再沾污整理剂
1、为什么亲水型含氟嵌段共聚物既有较好的防污性能又有较好 的易去污性能? 2、影响易去污性能测试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测试易去污性能。 3、简述纺织品“三防”整理所用整理剂的结构特征,以及“三防”
Smith和Sherman认为,防污和易去污整理应同时具备三个条 件:
①是在纤维表面覆盖有一层薄膜, 减少纤维表面的不均匀性;
②降低纤维的表面能和抑制油性污在织物表面的自发铺展;
③是提高纤维表面的亲水性;
应用含有低表面能的含氟链段与亲水性的聚氧乙烯链段的混 合型嵌段共聚物,可同时达到相对立的两种效应,这种亲水性含 氟防污易去污整理剂的结构如下所示。
第二十章 防污、易去污、防再沾污整理剂
第一节 概述
一、基本概念
防污整理又称 SR 整理,主要用于疏水性纤维织物的整理。 内容:防油污、易去污、防再沾污; 织物若要达到防污的目的,需要通过三个途径来完成即
① 防油污整理 ② 易去污整理 ③ 抗静电整理
二、防污整理方法
1、上浆法 2、薄膜法 3、纤维化学改性法
根据上述分析,易去污的条件是:γof应尽可能大,γwf和 γow应尽可能的小。γow的值尽可能小是指从织物上脱离下来的小 油滴能稳定悬浮、分散在水相中。γow的大小决定于洗涤剂的品 种和浓度,一般情况下其值是小的。对于极性纤维而言,由于它 与水有强烈的相互作用,γwf的值也小,而γof值较大。
即纺织品必须具有高的亲水性能,这是易去污整理技术一项 重要的指导原则,事实证明也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非极性纤 维表面引进亲水性基团或用亲水性聚合物进行表面整理,可提高 纤维的易去污性能。
二、织物沾污的分析
1、服装上污垢的组成 人体 如皮脂、汗液等
污垢来源 环境 如尘土、食品残留物、有机污物等
2、织物沾染污物的原因 1)物理性接触; 2)静电效应吸附干微粒、尘埃; 3)洗涤时再沾污;
三、易去污原理
洗涤过程中,污垢脱离纺织品表面,除与洗涤液的组成和洗涤 条件等因素有关外,主要取决于纺织品的表面性质。沾污织物在洗 涤液中,油污与洗涤液和织物处于如下图所示的平衡状态。
图12-8中: θ-为织物、油、水三相交界处的接触角; γow-油/水相的界面张力; γwf-水/纤维相的界面张力; γof-油/纤维相的界面张力; 平衡时,各界面张力间存在如下关系:
γwf=γof+γowcosθ
由于油污从在织物上的铺展状态(θ=0°, cosθ=1)到θ=180°, cosθ=-1时,油污才能完全“卷珠”离开织物表面。所以 去除油污的充分必要条件是θ=180°, cosθ=-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