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教案

合集下载

高二数学人教A版必修5教学教案3-3-2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7)

高二数学人教A版必修5教学教案3-3-2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7)

《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解析线性规划是运筹学中研究较早、发展较快、应用广泛、方法较成熟的一个重要分支,是辅助人们进行科学管理的数学方法,为合理地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作出最优决策。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

数形结合和化归思想是研究线性约束条件下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问题的数学理论和方法,本节课重点体现了这一数学思想,将目标函数与直线的截距、斜率、两点距离联系起来,这样就能使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和应用更透彻,为以后解析几何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基础,使学生从更深层次地理解“以形助数”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设置(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利用数形结合及化归的数学方法,理解并掌握非线性目标函数及非线性约束条件下目标函数的最值求法;(2)过程与方法: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探究能力、合情推理能力;在应用图解法解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题的能力;(3)情态、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动手操作、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求非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教学难点:能将代数问题转化为斜率或距离等几何问题;四、学情分析本节课学生在学习了简单线性规划问题的基础上,会画出平面区域,并且会计算简单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

从数学知识上看,学生在此基础上还学习过直线的斜率,两点距离问题,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具备本节课所需知识要素。

从数学方法上看,学生对图解法的认识还很少,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的掌握还需时日,这成了学生学习的困难。

五、教学方法本课以例题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数学实验为手段,以问题解决为目的,激发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猜想探究的兴趣。

注重引导帮助学生充分体验“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过程。

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9_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9_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3.3.3 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些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并能加以解决;2.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以及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可行解、可行域、最优解等概念;会根据条件建立线性目标函数3.理解线性规划的图解法,并会用图解法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大(小)值4.培养学生观察、联想以及作图的水平;渗透集合、化归、数形结合、等价转化的数学思想,提升学生“建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不等式模型的过程,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水平以及数学应用意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具体情景,感受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有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体会不等式对于刻画不等关系的意义和价值;2.体会线性规划的基本思想,借助几何直观解决一些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3.通过实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提升实践水平,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线性规划的图解法。

难点: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一些简单的二元线形规划问题;寻求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1. 在生活、生产中,经常会遇到资源利用、人力调配、生产安排的等问题,本节课就学习此方面的应用2.问题:在约束条件4104320x yx yxy+≤⎧⎪+≤⎪⎨≥⎪⎪≥⎩下,如何求目标函数2P x y=+的最大值?OyxA CB430x y -+=1x = 35250x y +-=(二)自学导案(三)解决自学导案(四)例题分析例1 设2z x y =+,式中变量,x y 满足条件4335251x y x y x -≤-⎧⎪+≤⎨⎪≥⎩,求z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解:由题意,变量,x y 所满足的每个不等式都表示一个平面区域,不等式组则表示这些平面区域的公共区域.由图知,原点(0,0)不在公共区域内,当0,0x y ==时,20z x y =+=,即点(0,0)在直线0l :20x y +=上,作一组平行于0l 的直线l :2x y t +=,t R ∈,可知:当l 在0l 的右上方时,直线l 上的点(,)x y 满足20x y +>,即0t >,而且,直线l 往右平移时,t 随之增大. 由图象可知,当直线l 经过点(5,2)A 时,对应的t 最大, 当直线l 经过点(1,1)B 时,对应的t 最小, 所以,max 25212z =⨯+=,min 2113z =⨯+=.变题:设610z x y =+,式中,x y 满足条件4335251x y x y x -≤-⎧⎪+≤⎨⎪≥⎩,求z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解:由引例可知:直线0l 与AC 所在直线平行,则由引例的解题过程知,当l 与AC 所在直线35250x y +-=重合时z 最大,此时满足条件的最优解有无数多个,当l 经过点(1,1)B 时,对应z 最小,∴max 61050z x y =+=,min 6110116z =⨯+⨯=.例2 投资生产A 产品时,每生产一百吨需要资金200万元,需场地200 m 2,可获利润300万元;投资生产B 产品时,每生产一百米需要资金300万元,需场地100m 2,可获利润200万元.现某单位可使用资金1400万元,场地900 m 2,问 应作怎样的组合投资,可获利最大? 分析:解 设生产A 产品x 百吨,生产B 产品y 百米,利润为S 百万元,则约束条件为:23142900x y x y x y +≤⎧⎪+≤⎪⎨≥⎪⎪≥⎩,,,. 目标函数为y x S 23+=,223Sx y +-=,这是斜率为23-,在y 轴上的截距为2,随着2S 变化的直线族.当2S最大时,S 最大,但直线要与可行域相交.当直线经过两条直线143292=+=+y x y x 与的交点⎪⎭⎫⎝⎛25413,A 时,直线在y 轴上的截距最大,此时75.145.2225.33=⨯+⨯=S ,所以,生产A 产品325t ,生产B 产品250m 时,获利最大,且最大利润为1475万元.例3 某运输公司向某地区运送物资,每天至少运送180t .该公司有8辆载重为6t 的A 型卡车与4辆载重为10t 的B 型卡车,有10名驾驶员.每辆卡车每天往返次数为A 型车4次,B 型车3次.每辆卡车每天往返的成本费A 型车为320元,B 型车为504元.试为该公司设计调配车辆方案,使公司花费的成本最低,若只调配A 型或B 型卡车,所花的成本费分别是多少?解 设每天调出A 型车x 辆,B 型车y 辆,公司花费成本z 元,将题中数据整理成如下表格:A 型车B 型车 物资限制 载重(s ) 6 10 共180 车辆数 8 4 出车次数 43每车每天运输成本(元)320504则约束条件为10,4631018008,04,,x y x y x y x y +≤⎧⎪⋅+⋅≥⎪⎪≤≤⎨⎪≤≤⎪∈⎪⎩,Z. 即1045300804,x y x y x y x y +≤⎧⎪+≥⎪⎪≤≤⎨⎪≤≤⎪∈⎪⎩,,,,Z.目标函数为y x z 504320+=.作出可行域:当直线z y x =+504320经过直线3054=+y x 与x 轴的交点(7.5,0)时,z 有最小值,因为(7.5,0)不是整点,故不是最优解.由图可知,经过可行域内的整点,且与原点距离最近的直线是2560504320=+y x ,经过的整点是(8,0),它是最优解.答 公司每天调出A 型车8辆时,花费的成本最低,即只调配A 型卡车,所花最低成本费25608320=⨯=z (元);若只调配B 型卡车,则y 无允许值,即无法调配车辆.五、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 线性规划问题的求解步骤:(1)审:审题(将题目中数据列表),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2)设:设出变量,确定约束条件,建立目标函数;(3)画:画出线性约束条件所表示的可行域,作出目标函数线;(4)移:在线性目标函数所表示的一组平行线中,利用平移的方法找出与可行域有公共点且纵截距最大或最小的直线; (5)求:通过解方程组求出最优解; (6)答:回答实际问题.2. 对于有实际背景的线性规划问题,可行域通常是一个凸多边形区域,此时变动直线的最正确位置一般通过这个凸多边形的顶点,所以,确定其最优解,往往只需考虑在各个顶点的情形,通过比较,即可得最优解.3. 本节课学习的数学思想:化归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六、课外作业课本P94-95 第8,9,10,11题教学反思:。

高中数学简单线性规划教案

高中数学简单线性规划教案

高中数学简单线性规划教案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简单线性规划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一、引入
1. 引导学生回顾线性规划的基本概念:目标函数、约束条件等。

2.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什么是线性规划?线性规划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二、知识点讲解
1. 线性规划的定义:将问题转化为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的最优化问题。

2. 线性规划的基本步骤:确定目标函数、列出约束条件、求解最优解等。

3. 简单线性规划的例子:例如生产某种产品时的最优生产数量、销售某种商品时的最大利润等。

三、练习与应用
1. 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练习简单线性规划的求解过程。

2. 给学生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他们尝试用线性规划方法解决。

四、总结与反思
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线性规划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 让学生思考如何将线性规划应用到更复杂的实际问题中,并鼓励他们多做练习。

五、作业
1. 布置相关练习题和应用题作为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2. 提醒学生在做作业时要注意思考问题的建模和求解方法。

六、拓展
1. 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或相关领域的学者给学生讲解线性规划在实际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2.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线性规划竞赛或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教学设计

《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教学设计

碳 水 化 合 物 , . k 的 蛋 白质 , .7 g 01 g 4 O0 k  ̄
生直 观感 知 目 标函数和 可行域 边 界的 斜率与最优解的关系, 体会从特 殊到一
般的过程 ; 探究 的过程 中, 会最 优 在 体 解 与目标 函数和可 行域 边界 的斜率 之 间的关系。
肪, 物A B 食 、 如何 搭配才能满足营养专家
教 师用交互 式电子 白板展示 四组 求最优解的过程。
足需要 , 所用钢 板 数最 一? 且 J 、
学生 思考, 主完成 , 自 并且 利用实
物投影展示解题的过程 。
师: 得 很 好 , 说 解题 过 程也 很 严谨 ,
设计意图: 组求最优解的 把四 过程
放在同一张PT 可以使学生更直观 地 P上, 进行比 较和归 有利于学 纨 生迅速发现规
2检测引申, . 提出问题
课件 展示 : 要将两种大小不同的钢
板截成A B c 、 、三种规格 , 每张钢板可同时 截得三种规格 的小钢板的块 数, 如表2 。
现 需要 A B c 种 规 格 的成 品分 别是 l 、 、三 5 、
1 2块 , 8 7 求截 得 这 两种 钢板 多少张 才能满
指 出的日 常饮食要求?
线性规 划问题 的第二 课时 , 本节 课既 是上节课求最优 解的巩固和发展 , 又是 解决生活最 优化 问题的基础。 在学 生学 习了平 面区域 的前提 下, 与学生共 同探 究最优解问 及其几何意义。 题 黪 学生分析
学 生 已经学 过 平 面 区域 的知 识, 可 以根 据 题 意 列 出二 元 一 次 不 等 式
生5要 先预 算 一 下直 线与两坐 标轴 :
的交点, 然后确定单位 坐标, 才能画得 更 美观 , 而且能直 观地看出区域的位置。

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一)教案单县一中 万继昌一.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线性规划,可行域等概念的意义。

(2)掌握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解法。

2. 能力目标:结合实际应用实例,概括总结出线性规划问题及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现实应用技能,分析、探索的能力。

3. 情感目标:体会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体验数学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作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教学重点:利用图解法求得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三. 教学难点: 如何准确求出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

四. 教学方法: 启发探究式教学。

五. 教学工具: ppt 课件,实物展台等。

六. 教学过程:(一) 复习引入:(1)二元一次不等式Ax +By +C >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表示什么图形?直线Ax +By +C =0的某一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 (2) 作出下列不等式组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 ⎪⎩⎪⎨⎧≥≤+-≤-1255334x y x y x师生互动:【教师】先让学生做,画,然后点拨。

【学生】画图,总结步骤:直线定界,特殊点定域【教师】问题1:x 有无最大(小)值?问题2:y 有无最大(小)值?问题3:2x+y 有无最大(小)值?设计意图:复习回顾上节内容,为本节课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1 引例某工厂用A、B两种配件生产甲、乙两种产品,每生产一件甲产品使用4 个A配件耗时1h,每生产一件乙产品使用4个B 配件耗时2h,该厂每天最多可从配件厂获得16个A配件和12个B 配件,按每天工作8 h计算,(1)该厂所有可能的日生产安排是什么?师生互动:【教师】多媒体投影引例,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如何设变量?请用不等式组表示问题中的限制条件。

2)画出该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

【学生】按老师的问题解答:解:设甲、乙两种产品分别生产x、y件,由已知条件可得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画出可行域【教师】引导学生作出不等式组表示成平面上的区域,图中的阴影部分中的整点(坐标为整数)即为所有可能的日生产安排。

《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说课稿(附教学设计)

《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说课稿(附教学设计)

《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线性规划是运筹学中研究较早、发展较快、应用广泛、方法较成熟的一个重要分支,是辅助人们进行科学管理的数学方法,为合理地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作出最优决策.本节课是学生学习了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及直线方程和简单函数的最值的基础上,借助二元一次函数与直线方程间的相互转化和数形结合思想的有关知识求二元一次函数的最值,也是对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的知识升华.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数形结合和化归思想是研究线性约束条件下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问题的数学理论和方法,本节教学内容中蕴含了丰富的属性结合素材,具体表现为:(1)不定方程的解与平面内点的坐标的结合,进而产生了直线的方程.(2)线性目标函数解析式与直线的斜截式方程的结合.(3)线性目标函数的函数值与直线的纵截距的结合.(4)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为平面内点的坐标的结合.(5)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值与直线过可行域内的点时纵截距的最值的结合.这样就能使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和应用更透彻,为以后解析几何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使学生从更深层次地理解“以形助数”的作用。

线性规划的实际问题的解决需要数学建模,一个正确数学模型的建立要求建模者熟悉规划问题的具体实际内容.对学生来说,上一节课已初步学习利用表格将文字长、数据多的应用问题中的数据进行整理,设未知数,列出线性约束条件;本节课一方面要让学生经历数据整理过程,准确列出约束条件,还要分析数据写出线性目标函数,尝试运用该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在多次数学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中加深对简单线性规划问题数学模型的理解.通过本节教学还能使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的认知结构探求新知的方法.这将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想办法进行转化,例如以后可能会遇到目标函数为22y x z xy z +==或的问题,解决中可以借鉴本节课探索方法. 二、教学目标解析1.教学内容的脉络:本节课首先运用尝试计算比较的方法求目标函数的最值,随着可行域的逐步复杂学生思维产生结点,这样让学生经历问题提出的过程.然后引导学生经历知识探究过程,让他们学会运用已有知识探究新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总结一般性的方法,掌握本节的重点.巩固练习中对两个例题都进行了再剖析,结合例1对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进行深入体会;针对例2由于作图的误差可能会带来的错解研究对策,同时用两个例题来培养体验数学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作用,品尝学习数学的乐趣和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2.使学生学会从实际优化问题中抽象、识别出线性规划模型.会用图解法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 了解约束条件、目标函数、可行解、可行域、最优解等基本概念.3.教学中不但要教教材,还要教教材中的蕴含的方法.在探究如何求目标函数的最值时,让学生领悟到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在例1的反思中深入体会数学结合思想,培养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尝试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思考,养成动手实践的探究新问题的习惯.4.在线性规划问题的探究过程中,使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操作、归纳、概括的认知过程,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三、教学分析让学生学会求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方法并不困难,但对该问题的探究过程学生存在如下困难:(1)含两个决策变量的函数问题学生没有接触过,其函数值只能用代入法求得,直接求最大值对学生思维的要求跨度太大;(2)二元一次函数化成直线形式不是学生直接能想到的,也就是化归与数学结合的思想学生并不能熟练地应用. (3)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往往停留只在表面化,让学生深入理解其作用及如何结合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另外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的数学建模意识也比较缺乏.教学难点:使让学生经历用图解法求最优解的探索过程;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教学关键:指导学生紧紧抓住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找到目标函数与直线方程的关系.四、教法分析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动脑思考等方法探究数学知识获取直接经验,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等.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载体,采用启发、引导、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1)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调动学习积极性,在同一游戏背景下,设计富有层次的问题,引领学生思维有条理的深入到问题本质,经历问题的提出、深化变式、解决过程.(2)提供“观察、探索、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开放的活动中获取直接经验. 通过设计探究环节和学生合作交流的活动,学生学会怎样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究新知.使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又学会方法,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3)在本节应用题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过程;做到数学原理与解决问题的统一,即帮助学生掌握了知识与方法,也培养了应用意识、形成数学思想.《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教学设计一、内容与内容解析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A版必修5第三章《不等式》中3.3.2《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是线性规划的相关概念和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解法.线性规划是运筹学中研究较早、发展较快、应用广泛、方法较成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辅助人们进行科学管理的一种数学方法,广泛地应用于军事作战、经济分析、经营管理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简单的线性规划指的是目标函数含两个自变量的线性规划,其最优解可以用数形结合方法求出。

简单的线性规划教案

简单的线性规划教案

简单的线性规划教案教案标题:简单的线性规划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线性规划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理解线性规划问题的求解过程。

3. 能够利用线性规划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所需材料:1. 铅笔、纸张、计算器。

2. 多个线性规划问题的案例。

教学步骤:引入阶段: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线性规划?线性规划有哪些应用场景?2. 提出教学目标,并解释线性规划的定义和特点。

探究阶段:3. 解释线性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的概念。

4. 利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线性规划问题的形式和表示方法。

5. 引导学生分析并列出问题的线性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

实践阶段:6.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并将其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

7. 指导学生列出问题的线性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

8. 引导学生运用计算器或手动计算,求解其线性规划问题。

9. 学生分享并讨论解决过程和结果。

巩固阶段:10. 提供更多复杂的线性规划问题案例,让学生独立尝试解答,并讨论解决策略和结果。

11. 简要总结线性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拓展阶段:12. 引导学生思考更高级的线性规划问题,如带有整数约束或非线性目标函数的问题。

13. 推荐相关参考书籍和网上学习资源供学生深入学习。

评估方式:1. 在实践阶段,观察学生的合作和参与情况。

2. 收集学生独立解答的线性规划问题的答案,并进行评估。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估结果,适时调整教学步骤和内容,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线性规划的基本原理。

简单的线性规划(教案)

简单的线性规划(教案)

§3.3.2简单的线性规划(教案)---一节校际公开课的设计,实施,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水平,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过程,学会用数学语言去表达实际问题,通过经历图解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图解法;3.情态与价值:通过对现实中优化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解决资源分配,生产安排,人力布局等方面的强大作用.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教学重点】利用图解法求得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教学难点】把实际问题转化成线性规划问题,并给出解答,解决难点的关键是根据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条件,找出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利用图解法求得最优解。

【教学流程】【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二元一次不等式Ax+By+C>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直线Ax+By+C=0某一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虚线表示区域不包括边界直线)代点确定,通常代如下几点(0,0),(1,0),(0,1)2.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几何意义是什么?二.问题情景:例 一个化肥厂生产甲、乙两种混合肥料,生产1车皮甲种肥料的主要原料是磷酸盐4t 硝酸盐18t ;生产1车皮乙种肥料需要的主要原料是磷酸盐1t,硝酸盐15t,现库存磷酸盐10t 、硝酸盐66t .若生产1车皮甲种肥料,产生的利润为10 000元;生产1车皮乙种肥料,产生的利润为5 000元,那么分别生产甲、乙两种肥料各多少车皮,能够产生最大的利润? 三 建立模型解:设x,y 分别为计划生产甲乙两种混合肥料的车皮数,设利润为Z,于是满足以下条件:41018156600x y x y x y +≤⎧⎪+≤⎪⎨≥⎪⎪≥⎩(1) Z=x+0.5y (2)四 分析Z 随x 和y 的变化是如何变化:把(2)式等价变形为y=-2x+2Z,联系前面学过的一次函数:y=kx+b 可知,b=2Z,又因为一次函数的图象是直线如下图从图中分析可知:当直线与y 轴交点越向上时,b 的值越大,越向下是时,b 的值越小.取z=0,z=1,z=2等等可得到一系列平行直线得到的结论是:y=-2x+z表示一簇直线,z 的值随着直线y=-2x平行移动时与y 轴交点不同而变化,所以我们能够由(1)确定的区域内在平行移动直线y=-2x就可找到z 的最大值点和最小值点五 解决问题 1.在直角坐标系中可表示成如图的平面区域(阴影部分)通过平移参照直线可知使目标函数最大值点在M(2,2)所以Zmax=3万元 2 问题变式 在(1)的约束条件下,求目标函数Z=5x+y,Z=x+2y,Z=4x+y 的最大值3.随堂练习y=-2xy=-2x+1y=-2x+4Z=x+2yy=-2x+zZ=5x+yZ=4x+y1、求y x z -=的最大值、最小值,使x 、y 满足条件⎪⎩⎪⎨⎧≥≥≤+002y x y x2、设y x z +=2,式中变量x 、y 满足 ⎪⎩⎪⎨⎧≥≤+-≤-1255334x y x y x六 形成一般规律解决线性规划问题的一般方法: ⑴ 建立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 ⑵ 画出可行域与参照直线 ⑶ 平行移动参考直线寻找最值点 ⑷ 求交点和最值结论1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一般在可行域的顶点处取得.结论2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也可能在可行域的边界上取得,即满足条件的最优解有无数多个.现摘录如下(1)对于一次函数y=kx+b 中当交点在y 轴上越高时b 值越大,但是在有些线性规划问题中,并不一定是交点越高,z 的值越大,有时能够相反,这点未给学生交待清楚,造成学生误认为只要交点越高,z 就越大的理解(2)在作图不是很严格情况下出现不确定最值点在何处时,最好是把各个交点代入检验以确保答案准确,要教给学会防止出错的方法,不能仅依赖作图来找答案 (3)开始阶段要着重向学生强调作图规范和准确以给学生做好示范,强调图解法就是靠准确作图找到最优点 八 教学反思(1) 在教学设计中,我考虑到湖北省必修教材教学顺是14523的顺序,不是12345的顺序,这样就给线性规划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因为斜率未学,导致不能用斜率和截距知识来说明目标函数的变化趋势.所以只能从前面学过的一次函数角度来突破,从教学实际看,学生基本听懂了目标函数的变化趋势.(2) 考虑到本节课的重点是建模和解模两个环节,所以在建模开始时着重强调了列表法分析题中各个数据,对于初学线性规划问题的学生来讲,养成用表格方法去分析,对以后解题有很大作用(3)在解决了基本问题后设置了3个变式,用来强调目标函数最值点取决于目标函数系数和可行域的形状,特别是对于无穷解的设计,以为学生以后解题做好铺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名称: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教案)
高一数学备课组(潘洪存)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以及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可行域、最优解等相关的基本概念;
②在巩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基础上,能从实际优化问题中抽象出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并依据目标函数的几何含义直观地运用图解法求出最优解;③掌握对一些实际优化问题建立线性规划数学模型并运用图解法进行求解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过程与方法:①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绘图能力和探究能力;②强化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③提高学生构建(不等关系)数学模型、解决简单实际优化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在感受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各种优化、决策问题中体验应用数学的快乐;②在运用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方法中,感受动态几何的魅力;③在探究性练习中,感受多角度思考、探究问题并收获探究成果的乐趣。

教学重点及应对策略
1、教学重点:根据实际优化问题准确建立目标函数,并依据目标函数的几何含义直观地运用图解法求出最优解;
教学难点:①借助线性目标函数的几何含义准确理解线性目标函数在y轴上的截距与z最值之间的关系;②用数学语言表述运用图解法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