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开华心奉尘刹 量尽“山田
功_德_外一首

功 德 外一首左广丽(辽宁大学)
珀金折叠,扩张
《金刚经》渡了一身还满
一日偿还三秋的情债
人间功德的供养
那么轻,那么薄
一座须弥山上
拂上了一缕人间烟火
佛拈花一笑
佛曰:无上功德
赞曰:无量功德
山寺中的蜗牛
蜗牛生来带着前世的佛心脱下今生的袈裟
顶礼佛光把身体骨骼修成一座佛陀山就住在山里
山中无岁月
打坐,修身,渡己
肉身修成柔软的菩萨心肠云游四方
用佛心行走
正果,修心,渡人
佛说:
纳须弥于芥子
藏大千于微心
我见蜗牛:
背着一座佛山行于凡世
立得大慈大悲心于红尘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93。
中峰明本《寻山莫畏深》佛门禅诗分析与鉴赏

中峰明本《寻山莫畏深》佛门禅诗分析与鉴赏
寻山莫畏深
中峰明本
无端知妙谛,有识是尘心,
欲洗尘心净,寻山莫畏深。
出处不详
【白话新唱】
有知有识正是真心本性的污染源
无知无识反而可以领悟真理
如果想把被污染的心涤净
寻找隐修的山不要怕深
【分析与鉴赏】
中峰明本的师父高峰原妙就是一个“寻山莫畏深”的典范,他大悟后,独自住在龙须山五年,“缚柴为龛,风穿日炙,冬夏一衲,不扇不炉,日捣松和糜,延息而已”。
后来,他的名声大了,开始有人来拜访,他连夜遁去,“直入西天目之师子岩,岩拔地千仞,崖石林立,师即洞营小室丈许,榜曰死关,悉摒给侍服用,破瓮为铛,并日一食”。
中峰明本自己呢?“师居无定所,或船或庵,咸名幻住,僧俗争相瞻礼,称江南古佛”。
所以,这是一对不喜欢栖身于红尘中的师徒,这种典范对集中生活于都市的现代人来说,颇富有启发价值。
我们相信,彻悟的人到哪里都是一样,心中有天堂,处处皆是天堂。
然而对凡夫俗子来说,能有一段时间远离都市的尘嚣,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里,那种身心压力的纾解,罕有其他方式能够代替。
老祖宗造字的确是见地非凡,人在山上就是个“仙”字,人在谷底就是个“俗”字,已经摆明了要我们多往山上亲近亲近,喔!就这么说吧!下一个假日爬山去!。
消逝之诗(三首)

— —
Z 《
我 忘 记 了我 全 部 的 经 历 ,我 的 行 迹 更 “
不 可 考 ” 。
车 站 上 背 着 蛇 皮 口袋 四 处 漂 泊 的 人 马 路 上 穿 着 最 朴 素 的 衣 服 匆 匆 赶 路 的 人 蹲 在 路 边 等 着 找 活 干 的人 在小 吃部 把稀饭 喝得 呼 啦啦 响的人 盖 着 城 里 最 漂 亮 的 建 筑
“ 的 行 迹 不 可 考 ” 我 ) 江南 烂 熟 的春色 灌 醉多 少鸟 雀 。
“ ” 的 四 种 写 法 茴 字 多 乎 哉 不 多 也 上 大人 孔 乙 己 暮 春 重 生 过 来 的 唯 一 不 二 的 蚊 叮痒我 熟 睡 中的皮 肤 。
Z 工
≤
m
Z
×
诗 歌・ 肥东
咸 亨 酒 店 的 黑 板 上 仍 写 着
“ 乙 己 孔
即使 神仙 也 需要 一 个尽 显身 手 的舞 台
欠 十九 文钱 ”
识 文 断 字 的 孔 乙 己 坚 持 不 写 有 偿 新 闻 不 用下 半 身写作 不 编 造 床 上 戏 不 做 虱 子 不叮 咬更 贫穷 的诗 人 君 子 固 穷 温 壶 散 酒 要 一 碟 茴 香 豆 坚 守 着 一 袭 长 衫 的 气 节 钻研 着一 些冷 僻 的学 问
却住 在最低 廉 的宿舍 里 的人 在 城 市 的 拐 角 旮 旯
埋 头 干 着 各 种 脏 活 累 活 的 人
那 就 是 我 兄 弟
我 的 打 工 兄 弟 你 遇 到 别 忘 了 替我 帮他 们一把 他 们 每 个 人 的 背 后 都 能 写 成 一 部 像 土 地 一 样 厚 重 的 故 事 来
檐 瓦虽 旧 , 已足够遮 雨庇 荫
夏日兰花诗词

夏日兰花诗词1.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高骈《山亭夏日》2.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观刈麦》3.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毛泽东《念奴娇·昆仑》4.夏日出东北,陵天经中街。
朱光彻厚地,郁蒸何由开。
——杜甫《夏日叹》5.夏日茅斋里,无风坐亦凉。
竹林深笋穊,藤架引梢长。
——孟浩然《夏日辨玉法师茅斋》6.喜见夏日来,变为松景清。
——孟郊《题从叔述灵岩山壁》7.少年才把笙歌盏,夏日非长秋夜短。
——辛弃疾《玉楼春·效白乐天体》8.无事门多闭,偏知夏日长。
早蝉声寂寞,新竹气清凉。
——张籍《夏日闲居》9.赫赫温风扇,炎炎夏日徂。
——张籍《夏日可畏》10.春景园林赏花木,夏日山间避炎屠。
——马致远《杂剧·马丹阳三度任风子》11.春阴怜弱蔓,夏日同短晷。
——李端《鲜于少府宅看花》12.莫厌夏日长,莫愁冬日短。
欲识短复长,君看寒又暖。
——元稹《遣兴十首》13.非夏日而可畏,异秋天而可悲。
——庾信《小园赋》14.夏日旧来长,佳游何易暮。
——皎然《惜暮景》15.清虚不共春池竟,盥漱偏宜夏日长。
——皇甫冉《彭祖井》16.夏日郁蒸,言用于阴,凉风飒兴。
——顾况《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十月之郊一章》17.千寻练写长年在,六出花开夏日消。
——徐夤《和尚书咏泉山瀑布十二韵》18.夏日烈烈扬晖光,阳气入土土力强。
——释文珦《夏暑正隆望秋得雨风赋长句》19.天地诗人少,山林夏日长。
——方回《日长三十韵寄赵宾旸》20.春风媚世葩华过,夏日荐茶冰蜜尝。
——苏籀《园人饷果》21.红菡白苹当夏日,冷烟寒雨过秋时。
——张嵲《仇氏园·泠泠竹日澹疏篱》22.如何夏日千雷怒,今作寒宵呜咽流。
——张嵲《唁微水》23.平生使节半天下,秋霜夏日大声价。
——白玉蟾《觉非居士东菴甚奇观玉蟾曾游其间醉吟一篇》24.欻别离之几时兮,谁与此夏日冬夜。
——黄庭坚《悼往》25.竹奴夏日凉,脚婆冬夜燠。
历代高僧大德开悟诗100首

历代高僧大德开悟诗100首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无尽藏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布袋和尚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
已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
——文偃几年个事挂胸怀,问尽诸方眼不开。
肝胆此时俱破裂,一声江上待郎来。
——安分庵主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
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香严智闲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
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
——神照本如不是风幡不是心,迢迢一路绝追寻。
白云本自无遗迹,飞落断崖深更深。
——草堂清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
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
——本寂万境万机俱寝息,一知一见尽消融。
闲闲两耳全无用,坐到晨鸡与暮钟。
——石屋清珙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
只今只道只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
——石屋清珙年老心闲无外事,麻衣草座亦容身。
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
——灵澈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
——永嘉玄觉千峰顶上一间屋,老僧半间云半间。
昨夜云随风雨去,到头不似老僧闲。
——志芝山高不碍白云飞,竹密不妨流水过。
——大慧宗杲湖上春光已破悭,湖边杨柳拂雕栏。
算来不用一文买,输与山僧闲往还。
——道济藏身无迹更无藏,脱体无依便厮当。
古镜不磨还自照,淡烟和露湿秋光。
——草堂清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吴承恩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灵支才一见,回首舞三台。
——觉海法因庵主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
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
——法演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
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柴陵郁禅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慧开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大痴。
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古灵神赞常忆西湖处士家,疏枝冷蕊自横斜。
精明一片当时事,只欠清香不欠花。
——虚堂智愚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
日本僧人的禅道 对什么都要心存感激

日本僧人的禅道对什么都要心存感激2011年08月25日 10:30来源:华人佛教综合作者:[日]山田无文字号:T|T22人参与6条评论打印转发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摄影:李保华人受万物滋养,同时人拥有滋养万物之心。
滋养万物的终极关怀,称为佛心。
我们必须在对万物感恩的同时,发一大佛心施爱于万物。
我还在天龙寺僧堂的时代,东福寺曾举办开山祖650周年远忌佛事,我与众云水僧都去参加。
两周大法会结束,我想坐火车回嵯峨,徒步来到京都车站。
在候车室候车时,我把云水僧戴的圆形大斗笠摘下来放在地上,为了不碍事,把东西摞在上面。
这时不知从哪里来了一位山伏(在野修行者),偶然立到我眼前。
他头戴兜巾,手持锡杖,装束怪异。
“你把御笠放到地上,不是糟践了吗?”他说。
似乎山伏都特别珍惜斗笠和手杖。
“不糟践。
”我平静地回答。
“禅宗究竟对什么感激?”他又问道。
“什么都要感激。
”我只能这样回答。
见他一脸茫然,似乎不知所云,便又说:“下雨之时,感激雨伞;外出之时,感激木屐。
”说罢,只见他一揖,便踪影消失。
看来,这位山伏知道对斗笠和手杖要感激,却不知道对地面和木屐也要感激。
“不能说米,要说御米。
不能说淘米,要说为米效劳。
”永平寺开山道元禅师这样教导我们。
他教育人们不能直呼为米,要称御米;不能用淘米这样随便的说法,要说为米效劳。
对所有的东西冠以敬辞,恭敬相称是佛法的教诲,也是日本民族长期以来的传统。
但这绝不是因为万物都有像人一样的灵魂才应尊敬,而是自己的感恩之心使然,情不自禁地去做。
传说莲如上人毕恭毕敬地拣起掉在檐廊上的一张手纸,说“佛之生命也”。
无论什么东西,虽然没有灵魂但是有生命。
每一件东西都有其功用,所以必须珍视它的生命,珍视它的功用。
而且,一张手纸也包含着无法衡量的人的劳力。
对付出的劳力必须珍视。
尊重东西即尊重人的劳动。
人受万物滋养,同时人拥有滋养万物之心。
滋养万物的终极关怀,称为佛心。
我们必须在对万物感恩的同时,发一大佛心施爱于万物。
伸开华心奉尘刹 量尽山田

“怎么做好侨务工作?深入到侨最小的单元当中,讲掏心窝子的话,了解他们的需求,就能做好侨务工作。
”——连云港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张开华张开华:心奉尘刹量尽“山田”认识张开华,是2007年他送女儿来南京参加艺术考试。
适逢我和社长去连云港出差,张开华就搭了我们的便车。
一路上他向我们热情地介绍了连云港的人文地理,让我这个第一次去连云港的客人得到了最大的满足。
那一年,距离张开华参加连云港侨务工作已经整整十年了。
那张“熟脸”,永远温暖1996年,张开华从部队转业,适逢侨办从二级局升为一级局。
初到侨办,张开华清楚地记得当时侨办只有6个人,人少事多,必然造成一个局面,一人会身兼数职,他被分在人秘处,要干的事情却涉及到人秘、宣传、侨政等多个方面,并且这样一干就是两年。
2001年,他出任连云港市侨办政侨宣传处长,别小看这个职位,它是一个侨政、宣传、综合“三合一”(因当时侨外合署,一个党组,外办设有综合处,侨办就不能再设了),因为这个特殊的岗位,他去省里开会的次数自然就多了起来,省侨办的熟人也越来越多。
有一次开完会聊天,关于“省侨办的单书安处长有没有在侨政处干过”这个问题与人探讨起来,结果单处长亲口过来承认,确实干过。
张开华为什么会知道呢?原来单处长干侨政工作的时候,曾经去连云港和张开华一起抓过小额贷款扶贫工程。
张开华是一个熟脸,不只是因为他经常参加会议,而且还因为他是一个“笔杆子”。
早在部队里当兵的时候,张开华就经常动笔写点东西,因为这个特长,他被调到团政治处工作,组干宣保四大块工作,除保卫工作没干过,其它工作他都干过,而且一干就是十多年,后来还担任团里的两任团委书记……1998年,全国首次提出招才引智概念,他也刚从市侨办人秘处转到外联经济处工作,处长把对外宣传和引智工作让他主抓。
他敏感地洞察到引智是一篇大文章,同时一个人名引起他的高度关注,这个人就是美国和欧洲科学院院士葛均波博士,一个在心内超声学领域的世界知名人士,世界心脏介入大会年会副主席,他想如果能把这样的人才引到连云港,那该多好啊!于是他动了不少脑筋,通过努力,机会终于来了。
琵琶记第三十四出寺中遗像欣赏

《琵琶记·第三十四出·寺中遗像》欣赏第三十四出寺中遗像以下各出,前人多怀疑不是出于高明的手笔,内容的确很少可取,艺术上也多败笔。
但全剧这样结束,正是高明的创作意图。
由于缺乏现实根据,写来就不能动人。
这样长篇叙述,和剧情无关,可以删去。
以前从未写她已知伯喈及第,这里怎么突然知道?《琵琶记•第三十四出•寺中遗像》原文如下:〔末扮五戒上〕年老心闲无外事,麻衣草座亦容身。
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自家乃是弥陀寺中一个五戒便是。
今日俺寺中建一个无碍道场,不拣什么人,或是荐悼双亲,保安身己的,都来这里聚会。
真个好寺院好道场啊!〔内问介〕怎见得好寺院?〔末〕但见兰若庄严,莲台整肃。
佛殿嵯峨耀金璧,回廊缭绕画丹青。
千层塔高耸侵云,半空中时闻清铎;七宝楼晶光耀日,六时里频扣洪钟。
松下山门,红尘不到;竹边僧舍,白日难消。
阿罗汉神像威仪,如灵山三十六万亿佛祖;比丘僧戒行清洁,似祇园千二百五十人。
且看幡影石坛高,惟有棋声花院静。
休提清净法界,且说严肃道场。
只见珠幢宝盖影飘飖,玉磬金钟声断续。
龙瓶中插九品红莲,开净土春秋不老;凤蜡内吐千枝绛蕊,照佛天昼夜常明。
齐整整的贝叶同翻,扑簌簌的天花乱坠。
旃檀林里,爇看清净香,道德香;香积厨中,献这禅悦食,法喜食。
人人在十洲三岛,个个净五蕴六根。
击大法鼓,吹大法螺,仙乐一齐奏动;开甘露门,入甘露城,幽魂尽获超升。
正是寄言苦海林中客,好向灵山会上修。
今日寺中建设大会,怕有官员贵客,来此游玩,不免将着疏头就抄化几文香钱,添助支费。
道又未了,远远望见两个官人来到。
〔净丑扮风子上〕【缕缕金】〔净〕胡厮呸,两乔才。
家中无宿火,有甚强追陪?〔丑〕我自来装风子,如今难悔。
几丛林深处且徘徊,特来看佛会。
〔末〕官人请坐告茶。
〔净〕五戒,你这佛会支费太多?〔末〕便是。
官人休怪冒渎,今日天与之幸,得遇两位贵客到此。
斗胆抄化几文香钱,添助支费则个。
〔丑〕五戒,你要抄化,将疏头来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么做好侨务工作?深入到侨最小的单元当中,讲掏心窝子的话,了解他们的需求,就能做好侨务工作。
”——连云港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张开华张开华:心奉尘刹量尽“山田”认识张开华,是2007年他送女儿来南京参加艺术考试。
适逢我和社长去连云港出差,张开华就搭了我们的便车。
一路上他向我们热情地介绍了连云港的人文地理,让我这个第一次去连云港的客人得到了最大的满足。
那一年,距离张开华参加连云港侨务工作已经整整十年了。
那张“熟脸”,永远温暖1996年,张开华从部队转业,适逢侨办从二级局升为一级局。
初到侨办,张开华清楚地记得当时侨办只有6个人,人少事多,必然造成一个局面,一人会身兼数职,他被分在人秘处,要干的事情却涉及到人秘、宣传、侨政等多个方面,并且这样一干就是两年。
2001年,他出任连云港市侨办政侨宣传处长,别小看这个职位,它是一个侨政、宣传、综合“三合一”(因当时侨外合署,一个党组,外办设有综合处,侨办就不能再设了),因为这个特殊的岗位,他去省里开会的次数自然就多了起来,省侨办的熟人也越来越多。
有一次开完会聊天,关于“省侨办的单书安处长有没有在侨政处干过”这个问题与人探讨起来,结果单处长亲口过来承认,确实干过。
张开华为什么会知道呢?原来单处长干侨政工作的时候,曾经去连云港和张开华一起抓过小额贷款扶贫工程。
张开华是一个熟脸,不只是因为他经常参加会议,而且还因为他是一个“笔杆子”。
早在部队里当兵的时候,张开华就经常动笔写点东西,因为这个特长,他被调到团政治处工作,组干宣保四大块工作,除保卫工作没干过,其它工作他都干过,而且一干就是十多年,后来还担任团里的两任团委书记……1998年,全国首次提出招才引智概念,他也刚从市侨办人秘处转到外联经济处工作,处长把对外宣传和引智工作让他主抓。
他敏感地洞察到引智是一篇大文章,同时一个人名引起他的高度关注,这个人就是美国和欧洲科学院院士葛均波博士,一个在心内超声学领域的世界知名人士,世界心脏介入大会年会副主席,他想如果能把这样的人才引到连云港,那该多好啊!于是他动了不少脑筋,通过努力,机会终于来了。
第一次引智活动的现场是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那天葛均波早早起床,他说这是职业习惯,手术前要做充分准备,其实心脏介入的手术对于葛均波来说不知做过多少例,但每次手前他还是那样认真细致地做准备,葛均波的一言一行,张开华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他认真细致严谨的作风,可以说影响了张开华的一生,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张开华处处认真细致,从不马虎,精益求精,追求完美。
葛均波的手术很成功,医院的同行投来钦佩和赞许的目光,同时对该市侨办的引智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引智工作的成功抑或失败,让张开华对侨务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他针对第一个引智工作,就写了实践总结,那篇文章当时被江苏省《侨务工作通讯》刊用还加了编者按。
记住为连云港引智工作做出贡献的每一个人,成为张开华的一种习惯,过年寄给贺卡,平时打给电话,如今葛均波已是上海心内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中山附属医院心内科首席专家,长江学者,但至今他还与葛均波、耿庆文、洪延康等医学、农业、水利专家保持密切联系。
之后的几年中,连云港市侨办又组织实施了多次引智工作,每次引智都取得巨大的成功,而每一次引智结束后,张开华都认真地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工作中的不足,正是因为他们这种永不满足的精神,科学严谨的作风,善于不断探索总结积累的态度,才使连云港的引智工作越做越好。
张开华是一个喜欢“爬格子”的人,但他也更加尊重“爬格子”的人。
2004年,初到江苏省侨办文宣处工作的杨大志就领教到他的“厉害”。
有一次,张开华发给省里的是手写文稿,领导让他弄成电子文稿,他没有时间,就希望省侨办的人帮他整理一下,这事就落在了刚到文宣处的杨大志身上。
杨大志还是执意要张开华把电子文稿发过来,最终张开华只得自己花时间整理了出来,这让他心里有些不舒服。
不过后来一次偶然的活动,张开华看到那次活动的宣传材料后,非常感兴趣,特别想知道是谁撰写的,当得知是杨大志写的之后,他主动找到杨大志,并且连连称赞文章写得好。
后来有一次,杨大志带着海外的宾客去连云港考察,因为种种原因耽搁,迟到了约两个小时,以为要遭遇冷场的杨大志万万没有想到“张开华带着司机在高速上等了两个小时”,而且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弟,你一路辛苦了……”这让杨大志非常感动。
侨务系统的这张熟脸,都是从一件件的侨务工作小事中被人所熟知的。
量尽“山田”,只留沧海2001年冬天,张开华到县区调研侨务工作时,发现了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
这个家庭的男主人是朝鲜归侨,名叫张建省,50多岁的他没有妻儿,与80多岁的老母亲相依为命。
张开华走进土墙搭建的房子,看到了让他寒心的一幕:张建省老母亲睡觉的床上,竟然铺着芦苇编的席子,底下垫的是稻草,家里仅有一张小方桌,桌上摆着几个碗,墙四周出现多处裂缝,冰冷的寒风不时地从外面窜进来。
了解到张建省家的情况,他以最快的速度向省侨办申请了小额扶贫贷款,本来拨款的最高标准是八千,经过他的争取调整到了1万元,市县侨办配套的几千元和省侨办增加的钱,就被用来帮助张建省修葺房屋。
因为张建省有腰伤,不能干重活,所以平日里基本没有生活来源,养家糊口很成问题。
省侨办了解情况后,也开了特例,即这个归侨扶贫的钱不再索要了。
调研中听说张建省过去养过羊,有一些经验,于是准备帮助他实施波尔山羊饲养项目,希望能够通过养羊脱贫。
但是养羊也并非那么简单,买羊、饲养、防疫、销售,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落实,侨办办不了的事,他就及时请有关部门或委托村里的领导帮着落实,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张建省一家的生活逐步得到了改善。
2009年,张建省的母亲去世,那天他又与侨政处的同志去他们家吊唁,张建省拉着他手动情地说,“我的母亲走得很安详,感谢你们让我的母亲幸福地走完人生的最后几年!”明朝名相张居正在推广自己的一条鞭法时曾经说过他要“量尽山田与水田,只留沧海与青天”,连云港市侨办扶贫项目的成功实施,同样遵循的是这个原理。
“把好三关,四级联动,扎实抓好侨务扶贫工作”是他在实施侨务扶贫项目中探索的体会和经验做法。
工作中,他总是深入一线,深入到贫困归侨和侨眷家中,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总是把最需要帮助的贫困归侨侨眷找出来,给予最及时的帮助。
东海县侨眷李尚元,就是在一次次的深入调研中被发现出来的。
李尚元一家五口人,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靠美国的哥哥每月寄来的生活费维持生计,家里穷得叮当响。
李尚元有养猪经验,养猪对他来说是一个不错的扶持项目。
调研回来之后,及时找到市民政局反映情况,很快得到市民政局四千元的拨款,加上市里小额扶贫贷款7000元,李尚元养了几十头猪,当年就收回了成本。
第二年李尚元利用挣得的钱开了小店,生活渐渐有了很大的改观。
后来,他又购来了联合收割机,利用两年农忙的机会收回成本,这之后他又购买了婚嫁桑塔纳,新房子,日子越过越红火,很快就脱贫致富了。
今年他还打算再买一套房子,致了富的李尚元,总有回馈社会的想法,在2008年市侨办组织的“帮侨困、解侨难、促和谐”手拉手结对帮扶中,他与东海县的贫困归侨侨眷结成了帮扶对子。
有一年春节前,李尚元的哥哥回国探亲,被分管侨务工作的副县长请去吃饭。
饭桌上,他哥哥听说市里正在开展万人助贫济困活动,他随手从口袋里掏出身上仅有的500美元,请县领导代他送给困难群众,县领导说不能,于是他动情地说:“你们侨办能在我弟弟最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难道我这个哥哥就不能为家乡的人做点微不足道的事情吗?”,情真意切的一席话,终于说服了县领导。
回家之后,这个哥哥又让李尚元给同村的贫困户每户都送去一袋面、五斤肉,成为归侨侨眷扶贫济困的一段佳话。
此外,同县的还有一个贫困归侨侨眷徐允树,靠逢集卖皮鞋谋生。
经过市侨办的扶贫资助,拓展到卖电瓶车,现在市里都已开了分店。
2008年还和其他贫困归侨侨眷搞起了结对帮扶……通过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然后这些致富的人再和其他贫困户结对帮扶,就是这样,连云港的归侨侨眷脱贫工作进入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心奉尘刹,不求身利为侨服务,就要离侨最近。
离侨有多近,侨就离你有多近;离侨有多远,侨就离你有多远,这些朴实的话语,是他的心里话。
16年来,他不论岗位和职务如何变,但他那颗为侨服务的心却始终没有变。
朝鲜归侨丁元福,患哮喘病多年,家里生活条件不好,房子又矮又小。
女儿结婚后,女婿向他借了八千元钱,这几乎是他家的所有积蓄。
就在两年前,女儿和女婿离了婚,借给女婿的钱也要不回来了,可谓是人财两空,这使原本困难的家更加困难,丁元福也因为这个不如意的事情思想负担较重,觉得生活没意思,对未来失去信心。
得知这一情况后,张开华领着侨政处的同志第一时间到丁元福家,和他促膝谈心。
经过他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这位归侨终于走出心理的阴影。
临别的时候,他对着张开华说了一句非常实在的话:“和老弟你聊完天,我心里特别敞亮”。
关注归侨的心理健康是连云港侨办侨务工作的一部分,同样,关注侨商的合法权益同样是他们的重要工作。
多年来,他和市侨办领导、处室同志,无数次协助侨商解决各种问题,要回投资欠款、化解拆迁纠纷,维护侨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为侨商挽回经济损失,赢得了侨的赞誉和信任。
“一举多赢”是他一贯的工作思路。
2010年,连云港的“侨爱工程送温暖医疗队”活动,与兄弟省市侨办的做法有明显不同,在他的建议下,这一次侨爱工程的核心对象由归侨侨眷拓展到了普通老百姓,让侨和群众都得实惠成了他的指导思想。
这次活动最终收到了“政府得口碑,侨和群众得实惠,医院得名声”的社会效果。
活动中,市归侨侨眷定点医院的医生在赴县区为侨和群众看病的同时,还对县乡医院的广大医疗工作者进行现场指导,并进行工作交流,此举不仅推动了基层卫生事业的发展,还为市县乡医院的合作交流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他是个“拼命三郎”,也是个孝子;但为了工作,他可以不顾一切。
2009年,美籍华人谢政达先生和他的代表温婉玲女士来连考察,有意要捐钱给该市乡镇医院,但要求一定要实地考察后再做确定。
就这样张开华陪客人到东海、灌云、灌南三县考察。
一路下来跑了近十家医院,第二天上午11时左右,他们正在灌云考察时,他的大哥突然打来电话,声音急促地说,老母亲快不行了,叫他赶快回去。
这个意想不到的电话,让他一时说不出话来,但很快他就平静下来了,他跟他的大哥说了这样一些话:“大哥我陪客人考察医院,暂时回不去,你要和我保持联系,实在不行了我再回去。
”说完他又陪同客人考察,一旁的客人和省侨办的卢处长听到后,执意要他回去,但他没有回去,直到下午4点多考察完所有的医院,并把送走,他才赶回家。
此前,他老母亲在家里干家务,不慎跌倒,需要立即送医院,而他正在去县区的路上,张开华立即给妻子打了电话,并从朋友那里借了车子,请妻子把他母亲接到市里医院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