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盯上”海外留学生 盗取社交账号成新手段
留学期间的网络安全与信息保护

留学期间的网络安全与信息保护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于留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身处异国他乡,网络不仅是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的重要渠道,也是获取学习资源、了解当地文化和社会的关键途径。
然而,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诸多网络安全和信息保护的挑战。
留学期间,我们在网络上的活动频繁而多样。
无论是进行在线学习、购物、社交,还是处理各种个人事务,我们都会留下大量的个人信息。
这些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姓名、地址、电话号码、电子邮件、身份证号码、银行账号等。
如果这些信息落入不法分子手中,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严重的后果,如身份盗窃、信用卡欺诈、网络诈骗等。
网络诈骗是留学生最常遭遇的网络安全问题之一。
不法分子常常通过发送虚假的电子邮件、短信或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诱人的信息,来诱骗留学生提供个人信息或进行转账。
比如,他们可能会冒充学校的工作人员,告知留学生需要更新个人信息或缴纳某项费用;或者声称留学生中了大奖,需要先缴纳一定的手续费才能领取奖金。
由于留学生对当地的情况不太熟悉,加上防范意识薄弱,很容易上当受骗。
此外,黑客攻击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黑客可能会入侵学校的网络系统,窃取学生的学习成绩、课程作业等重要信息;或者攻击留学生的个人电脑和移动设备,获取其中的隐私数据。
还有一些恶意软件和病毒,可能会在我们不经意间下载安装,从而导致设备瘫痪、数据丢失,甚至被远程控制。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网络安全和个人信息呢?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网络安全意识。
这意味着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轻易相信来自陌生人的信息和请求。
对于可疑的邮件、短信和社交媒体消息,要仔细核实其来源和内容。
如果涉及到个人信息或资金的问题,一定要通过官方渠道进行确认。
同时,要养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比如定期更新密码,使用强密码(包含字母、数字和特殊字符),避免在多个网站使用相同的密码。
其次,要注意保护个人设备的安全。
定期更新操作系统、杀毒软件和应用程序,以修复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
国外的诈骗方法

国外的诈骗方法
国外的诈骗方法有很多种,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见的方法:
1. 网络诈骗:通过电子邮件、社交媒体或假网站发送虚假信息,骗取个人信息、银行账户信息或信用卡信息。
2. 钓鱼邮件:通过冒充信任的机构或人员发送电子邮件,引诱受害者点击链接、下载恶意软件或提供个人敏感信息。
3. 电话诈骗:通过伪装成银行、公共事业公司或政府机构的工作人员,诱骗受害者提供个人信息或进行转账。
4. 投资诈骗:以高回报率的投资机会为诱饵,骗取受害者的钱财。
5. 假冒商品销售:通过销售假冒名牌商品或低质量的商品,欺骗消费者。
6. 互联网交友诈骗:通过社交媒体或交友网站上结识的虚假身份,骗取感情和金钱。
7. 慈善诈骗:通过伪装成慈善机构或NGO的工作人员,骗取
受害者的捐款。
8. 假冒房地产交易:通过以低价出售虚假物业或未经授权的代理,欺骗购房者。
9. 假冒购物网站:通过搭建假冒购物网站,收集消费者的银行卡信息并盗取资金。
请注意,以上仅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国外诈骗方法,诈骗手段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演变,所以大家要保持警惕,提高自己的识别诈骗的能力。
国际诈骗常用套路

10. 绑架勒索: 骗子可能通过虚假绑架信息威胁受害者,要求支付赎金。
要防范这些诈骗,建议保持警惕,验证未知来源的信息,不轻信陌生人的请 求,保护个人信息,避免随意提供银行信息,定期检查账户和信用报告。如果 遇到可疑情况,及时报警或向相关机构举报。
6. 虚假的慈善募捐: 骗子冒充慈善机构,请求受害者捐款,但实际上款项 并未用于慈善目的。
7. 身份盗窃: 骗子可能盗用。
8. 虚假的贷款: 骗子向受害者提供虚假的贷款机会,要求提前支付一些费 用,然后消失。
9. 虚假的求职机会: 骗子可能发布虚假的招聘广告,要求求职者提供个人 信息或支付费用,以获取虚假的工作机会。
3. 情感诈骗: 通过社交媒体或在线交友平台,骗子假扮成恋人或朋友,建 立感情关系,然后以各种理由向对方借款。
4. 货物或服务欺诈: 骗子可能提供虚假的商品或服务,要求受害者提前支 付费用,然后消失。
5. 赢得抽奖或彩票: 受害者可能会收到虚假的中奖通知,要求支付一些费 用或提供个人信息,以领取所谓的奖金。
国际诈骗常用套路
国际诈骗涉及各种形式和套路,骗子通常会采用巧妙的手段来获取受害者的个 人信息、财务信息或资金。以下是一些国际诈骗的常见套路:
1. 网络钓鱼: 骗子通过虚假的电子邮件、社交媒体消息或网站,冒充合法 机构或公司,诱使受害者点击链接或提供个人信息。
2. 虚假的投资机会: 骗子以高回报的投资机会为诱饵,吸引投资者投入资 金。实际上,这些机会可能是虚构的,用于骗取投资者的资金。
中国留学生频遭电信诈骗 留学应提高自身防范意识.doc

中国留学生频遭电信诈骗留学应提高自身防范意识中国留学生频遭电信诈骗,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跟着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帮助到你。
近日,加拿大多伦多发生多起中国留学生遭遇虚拟绑架电信诈骗案,先后有4名中国留学生或其家长受骗。
11月14日,中国驻多伦多总领馆发布公告称,这4名留学生已经全部找到,但诈骗分子可能会继续行骗。
在大家祝福4名同学安全找到的同时,留学安全再度成为热议的话题。
诈骗形式更加多样谈及留学安全,在美国南加州大学读书的赵雪明提到了身边同学的经历:微信等社交平台被高仿号侵占,并以账号主人的名义给好友发借钱信息。
“在国外读书时,微信和微博都是我们经常用到的国内社交媒体。
”赵雪明介绍说,“可是,平台信息有时会被某些人故意仿冒。
而账号是否真实,并不容易辨别。
此外,核实信息真实与否也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精力,对学习和生活都是一种困扰。
”“在微信或者QQ群里以链接的形式卖东西也是常见的‘骗人’手法。
”在德国拜罗伊特大学读书的杨佳颖介绍说,“在德国读书的学子大都会加入若干华人群,与国内一样,群里时不时会有二手产品出售的信息。
这些购物信息,对于想省钱省时的学生来说,很有市场。
但是,不少链接点进去之后可能会遭遇病毒。
”在韩国留学的水水(化名)对身边同学遭遇到“换钱”骗局的经历印象深刻。
“留学生为了省事儿,有时候会直接找熟人或者同学进行钱币兑换,这种方式风险很大,要是遇到对方变卦或者故意不付钱,损失会很大。
”加强自我保护意识虽然诈骗形式各种各样,但如果谨慎小心,还是可以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的。
赵雪明告诉笔者,很多安全问题的出现大都是因为学生自己大意。
“美国院校会经常发邮件,告知学生哪里发生了危险,我们就要避免去那些地方。
其实,大部分安全问题,还是因为自己不小心。
比如,一个人走路,最好不要只顾玩手机。
”陈光鈜现在俄罗斯莫斯科国立蒙曼诺索夫大学读书,并担任该校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第一常务副主席。
ins诈骗手法

ins诈骗手法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发展,网络诈骗已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
INS诈骗手法是目前流行的一种网络诈骗手段。
INS是互联网新服务的简称,这种诈骗手法通常以虚构的INS平台为幌子,诱使用户投资并从中获利。
以下将详细介绍INS诈骗的手法以及应对方法。
INS诈骗手法通常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广告宣传:诈骗分子会通过社交媒体、短信、电子邮件等渠道发布虚假的广告宣传,宣称INS平台上的投资项目非常高额且风险低。
他们通常利用高额回报和名人代言来吸引投资者的眼球。
2.注册账号:一旦用户被吸引,诈骗分子会引导用户注册一个账号,并要求提供个人信息以及银行卡、身份证等身份认证信息。
3.投资操作:用户成功注册后,诈骗分子会指导用户进行投资操作。
通常诈骗分子会使用虚构的账户余额或回报数据来误导用户,让用户相信他们已经获得了高额的回报。
4.兑现过程:当用户请求兑现时,诈骗分子会找各种借口拖延时间,让用户继续投资,或者要求用户支付一些所谓的手续费、税费等。
最终,用户发现无法兑现或者账户被冻结,损失了自己的资金。
针对INS诈骗手法,用户应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范:1.提高警惕:用户需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轻易相信虚假的广告宣传,特别是那些声称高回报、低风险的投资项目。
鉴别媒体持续反复报道和研究后的项目和平台。
2.谨慎注册:用户在注册账号时要谨慎提供个人信息和身份认证信息,尽量保护个人隐私。
此外,用户应该选择信誉良好的平台进行投资,了解平台的合法地位、监管机构和相关证书。
3.深入了解:在进行任何投资前,用户应该进行充分的研究和了解,包括了解产品背后的公司和团队,查阅公司官网、媒体报道、用户评价等多方面的信息,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
4.理性投资:用户应该保持理性的投资观念,不被过高的回报和名人代言所迷惑。
要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资金状况,进行合理的投资分配。
5.注意安全:用户在使用互联网时要提高网络安全意识,保护好自己的账号和密码,避免使用公共设备和网络进行金融交易。
厦门警方成功破获两起网络交友诈骗案

厦门警方成功破获两起网络交友诈骗案近日,厦门警方成功破获了两起网络交友诈骗案,有效地打击了该类犯罪活动,保护了广大市民的财产安全,展现了警方的高效工作能力。
案件一发生在去年12月,一名受害者报警称自己在一款社交软件上结识了一名自称是海外华人的男性,并迅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关系。
随着交谈的深入,这名男子声称有一大笔海外资产需要转移回国,请求受害者帮助办理手续。
受害者心存善意,便按照对方指示,先后转账数万元至对方指定的账户上。
随着交易的进行,对方却每每以各种借口索取更多的钱款,受害者开始感到事有蹊跷,遂选择报警求助。
经警方调查,发现该诈骗团伙实施了多起类似的骗局,他们利用网络交友软件进行虚构身份,通过甜言蜜语和感情诱惑,骗取对方信任并进行资金转账。
案件二发生在今年3月,受害者报警称自己在网络上认识了一名自称在厦门工作的女子。
双方随后通过电话和聊天软件建立起联系,并很快陷入了感情中。
这名女子表达了对受害者的深厚感情,并承诺要与受害者共同发展未来。
在这段感情升温的过程中,女子突然向受害者借款,并以各种理由向其索要更多资金。
受害者因为不愿失去对方,便一次又一次地满足她的要求,并拖欠了大笔负债。
事后,女子突然消失,受害者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了一起诈骗案的受害人。
经过警方的追踪调查,最终锁定了犯罪嫌疑人并成功将其抓获。
这两起案件的成功破获离不开厦门警方的高度重视和专业能力。
警方充分利用技术手段追踪电信流量,锁定了犯罪嫌疑人的位置,迅速展开了实地抓捕行动。
在实施行动中,警方采取了周密的计划,精确地抓捕了嫌疑人,成功地将其绳之以法。
警方还向广大市民普及了网络交友诈骗的相关知识和防范措施,提醒市民在交友过程中保持警惕,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言语和承诺。
这两起案件的破获不仅体现了厦门警方的高效工作能力,也对打击网络交友诈骗行为起到了积极的警示作用。
在信息时代,网络交友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必须高度警惕网络交友诈骗的危害,增强自身的信息素养和风险防范意识。
网络安全诈骗新手段

网络安全诈骗新手段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安全诈骗的手段也在不断更新,从最早的电子邮件诈骗到现在的网络钓鱼、仿冒网站等,网络安全诈骗手段不断变化。
下面将介绍一些网络安全诈骗的新手段。
首先,网络钓鱼是一种常见的网络安全诈骗手段。
诈骗者通过发送伪装成合法机构或网站的电子邮件、信息或链接,诱使受害者提供个人信息或敏感信息,从而达到骗取财产的目的。
网络钓鱼的手法多样,从伪装成银行或支付平台查询账户信息,到伪装成社交媒体平台或电商网站索要登陆信息,都有可能成为受害者。
其次,仿冒网站也是一种常见的网络安全诈骗手段。
诈骗者通过建立与合法网站外观相似的虚假网站,引诱用户输入个人信息或敏感信息,进而盗取用户的账号和密码。
用户在未经充分辨别的情况下,就会被误导进入仿冒网站,从而造成财产损失。
再次,社交工程是一种常见的网络安全诈骗手段。
诈骗者通过获取目标用户的个人信息,伪装成熟人或亲戚朋友的身份,与其进行沟通并逐渐建立信任,最终达到诈骗财产的目的。
社交工程往往涉及对人的心理操作,容易让人失去警惕,从而上当受骗。
此外,勒索病毒是一种比较新型的网络安全诈骗手段。
诈骗者通过发送携带病毒的文件或链接,感染用户的电脑系统,并加密用户的文件,要求用户支付赎金才能解密。
勒索病毒具有隐蔽性和破坏性,给用户带来极大的困扰和经济损失。
为了避免成为网络安全诈骗的受害者,我们需要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注意个人信息的保护。
首先,要提高警惕,不随意点击来历不明的链接和附件。
其次,要保持敏感信息的保密,避免将个人信息泄露给不可信任的网站或单位。
最后,及时更新电脑系统和软件,使用可靠的安全防护工具,以防范勒索病毒等网络攻击。
总之,网络安全诈骗手段不断变化,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加强自身的网络安全意识,以避免成为网络安全诈骗的受害者。
只有通过提高自身的网络安全素质和学习相关的安全知识,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财产和个人信息。
留学中的网络安全与信息保护

留学中的网络安全与信息保护随着留学人数的不断增加,留学生们正在面临越来越多的网络安全威胁和信息泄露风险。
本文将讨论留学中的网络安全问题,并提供一些保护个人信息的实用建议。
留学生们应该高度重视网络安全,保护自己的隐私和信息安全。
1. 留学中的网络安全威胁在留学期间,留学生们经常使用互联网进行学术研究、社交媒体互动和在线购物等活动。
然而,网络上存在许多潜在的威胁和风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钓鱼:网络钓鱼是一种常见的网络欺诈活动,攻击者冒充合法机构或个人,试图获取受害者的敏感信息,如密码、账户信息等。
(2)恶意软件:在留学期间,留学生们经常下载和安装各种软件、应用程序和游戏,恶意软件可能会被隐藏在其中,一旦安装,可能会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电脑病毒感染等问题。
(3)公共Wi-Fi:在公共场所使用免费Wi-Fi是一种方便的方式,然而,公共Wi-Fi网络常常存在安全隐患,黑客可以通过这些网络窃取用户的个人信息。
2. 网络安全与信息保护的建议为了保护自己的网络安全和个人信息,留学生们应遵循以下几点建议:(1)使用强密码:使用强大的密码可以有效防止账户被破解。
密码应包含字母、数字和符号,并定期更换密码。
(2)谨慎点击链接:在收到来自陌生人或未知来源的邮件或消息时,不要随意点击链接。
同时,对于可疑的链接,可以通过谷歌搜索或其他方式验证其可信度。
(3)安装杀毒软件:定期安装和更新杀毒软件可以有效预防和清除恶意软件,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
(4)谨慎使用公共Wi-Fi:在使用公共Wi-Fi时,避免访问敏感账户,如银行账户、社交媒体账户等。
此外,可以使用虚拟私人网络(VPN)来加密网络连接。
(5)定期备份数据:定期备份重要文件和数据可以防止数据丢失和泄露的风险。
(6)不要公开个人信息:在社交媒体上,不要公开过多的个人信息,如地址、电话号码等,以免被不法分子利用。
3. 学校和机构的责任除了留学生个人采取措施保护网络安全和信息保护外,学校和留学机构也应承担一定的责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诈骗“盯上”海外留学生盗取社交账号成新手段
新华网杭州5月6日电(记者韦慧、裘立华)QQ、MSN等社交媒介现今成为海外留学生与国内家人、朋友沟通的主要工具,近年来却屡屡被犯罪分子盗取用来诈骗钱财。
新航道英语
浙江嘉兴市南湖区人民检察院4日以涉嫌诈骗罪对廖某、朱某和伍某等3人提起公诉。
经检查机关查明,3名犯罪嫌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农业银行2.39+0.000.00%疑人在2013年9月购置了笔记本电脑、上网卡、手机卡等工具,并购买了盗号的木马程序,意图通过发送木马程序盗取留学生QQ号进行诈骗。
2013年10月,廖某登录事先盗取的QQ号,假冒受害人蒋某在美国读书的儿子,谎称其教授回国探望生病的父亲,要求蒋某帮助垫付20万元人民币,被害人蒋某信以为真,汇出了20万元。
廖某将其中的14万元转账至朱某交予伍某保管的农业银行卡内。
被告人伍某将该银行卡内现金取出交给廖某,伍某收取好处费2.1万元。
检察机关认为,廖某等3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结伙骗取他人20万元,其中5.986万元未遂,数额巨大,应当以诈骗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类似案件不止一起。
去年年底,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QQ盗号诈骗案,4位来自广西宾阳县的被告人利用相同的方法冒充留学生找理由向其家人骗钱。
他们或以同学回国做脑瘤手术急需用钱、或以同学的父亲出车祸急需用钱等理由先后骗取他人财物共计18万余元,其中未遂14万余元,被判处3年9个月至4年有期徒刑不等。
法院方面指出,QQ盗号诈骗一般人都会识破,骗子之所以对留学生家人下手,是因为他们算好时差,实施骗局时,一般留学生所在国是半夜,家人难以联系,骗局不易被识破。
他们作案范围遍及全国,技术含量高,作案区域跨度大,而且绝大部分案犯均使用3G无线网卡上网作案,隐蔽性强。
因此,法院也作出提醒,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一般是盗取QQ后,冒用对方身份与其亲朋好友聊天,谎称有急事要求汇款到指定账户进而诈骗钱财。
破除骗局最好的办法就是打电话向本人核实情况。
/zhuanti/jqq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