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并随其他科学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哲学给具体科学以世界观、方法论指导,使之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内容:①两者谁为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这是哲学的两大派别。
②两者有无同一性,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一切唯物主义者和彻底唯心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不可论者本质上也是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
三、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1)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人的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存在于人的精神之中。
主观唯心主义的极端主张是唯我论,认为“我”的感觉是宇宙的本原。
(2)客观唯心主义主张“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客观精神”的产物或表现。
【真题精选】“他说你行,你不行也行;他说你不行,你行也不行”。
在哲学上属于(D)。
A.辩证唯物主义 B.唯物辩证法 C.客观唯心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四、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观点、进步性、局限性)唯物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自然科学依据与前提: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三大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直接理论来源: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哲学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PPT课件

第三节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一、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更是社会
劳动的产物。 “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
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社会的产物”
第三节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二、 意识的本质和能动作用 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
存在的反映。 意识的能动作用:
第三章 唯物主义辩证法
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分是相对的,二者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过渡、相互转化。这主要表 现为两种情况:一是从事物存在的范围来看, 对一个过程来说是必然性的东西,相对于另一 个过程来说则是偶然的;二是从事物发展的过 程来看,随着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必然性和 偶然性也可相互转化(新事物:偶然→必然; 旧事物:必然→偶然)
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
(二)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1 时间和空间绝对性的含义 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它是
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无条件的,绝 对的。 “唯物主义既然承认客观实在即运动着的物质不依赖 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也就必然要承认时间和空间的 客观实在性。”
四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社会会历史条件 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
尔文生物进化论 理论来源 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 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
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主要特征。 革命性 科学性
——列宁
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
2 时间和空间相对性的含义 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它因物质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 3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对立统一的。
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
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部分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大纲要求1 了解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等基本概念,正确认识哲学与世界观、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 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理论内涵。
□要点速记一、基本概念1 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含义所谓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
所谓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事物、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地回答世界观问题。
2 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1)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一般来说,人们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和观点,直接决定着人们用什么方法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所以哲学既是世界观的理论,又是方法论的学说。
(2)世界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哲学是世界观的系统理论。
人们形成的世界观往往是朴素的,经验色彩很浓,往往零散、不系统。
每一个正常的成年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哲学家。
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是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的回答世界观问题。
这种理论化和系统化,就是哲学与一般世界观的区别。
3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哲学和具体科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我们既要反对贬低哲学、取消哲学的“哲学无用论”,又要反对夸大哲学作用,用哲学去取代具体科学的研究的“代替论”。
(1)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两者的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不同。
哲学以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是站在各门科学之上的总结研究。
具体科学以物质世界的特殊领域和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研究的是物质世界一定领域、一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例如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化学规律。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具体科学的发展、新成果是哲学发展的重要条件。
公基大纲

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从根本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要掌握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内容和意义。
4.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主要教训。
第二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
第一节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了解社会主义各国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的基本经验教训。
第二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
1.了解个人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三种企业制度形式的涵义及其优缺点。
2.深刻理解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3.结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掌握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目标与指导方针。
4.掌握现代企业制度的涵义和基本特征。
第四章实践、认识、真理
第一节认识和实践
1.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2.着重理解和掌握实践及其特点、实践的基本形式以及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3.理解并掌握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及其意义,了解认识的辩证发展规律。
第二节认识和真理
1.掌握真理概念,理解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相互关系。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公共科目《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章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了解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等基本概念,正确认识哲学与世界观、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理论内涵和实际意义。
3.深刻理解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
第三章物质世界的辩证图景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绪论-第01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哲学的革命

目录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形成和公开问世 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 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形成 二、《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与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公开问世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 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正经历一场空前的社会变革,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大机器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形成了世界范围的交往关系;生产的发展推动了自然 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进步,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 转变。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内在矛盾凸显,经济危机频频发生,贫富差距不断扩 大,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生 活艰难困苦;资产阶级为开辟世界市场,用血与火开 路,到处建立殖民地,使民族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激 化,等等。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重要社会 背景。
目录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渊源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 一、青年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研究的开端 二、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三、对物质利益关系的初步探索 四、开辟通向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 五、异化劳动理论及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六、历史唯物主义诞生的前夜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绪论
• 人类的哲学思想源远流长。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哲 学思想的瑰宝,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人类哲学思想发 展史上的光辉篇章。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有助于 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发展过程和重要理论 成果, 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首先要了解它的研究对象、学科 特点、发展阶段和学习意义方法等。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定义: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的研究对象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古代,哲学是一切知识的总汇,是关于智慧的学问;近代,哲学成了凌驾于各门科学之上的、包罗万象的“科学的科学”;现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哲学确定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认为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3、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也就是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它们之间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它们之间最明显的区别是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事物作为研究对象,具有特殊性;哲学则是以整个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具有普遍性。
它们之间又是密切联系的。
一方面,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它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另一方面,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凡是认为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物质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心主义。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论。
(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北京大学赵家祥版本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观第一节哲学与哲学观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是什么?(1)从词源考证的角度,可以把哲学理解为“智慧学”或“爱智之学”。
(2)从与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的关系来看,哲学可以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或称之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3)从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看,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4)从哲学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来看,哲学是以最普遍的范畴及其构成的逻辑体系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形态。
(5)概括起来,可以说,哲学作为智慧之学,以世界整体为研究对象,以人类实践及其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其“活水源头”,力图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概括世界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既是一种系统化的理论体系,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本考点真题链接:哲学(1998名解),哲学与反思(2008名解),解释哲学(2009简答)2.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具体展开,显示的是其本体论内涵与认识论内涵。
(1)思维和存在或者精神与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
世界是思维或精神创造的还是从来就有的?世界的本质和基础是思维或精神还是物质?对这个问题做出的哲学回答,是关于世界的存在及其本质的学说,即本体论。
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关系的另一方面: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这一方面涉及的是世界是否可知、人的思维能不能正确反映现实的问题,属于哲学中的认识论问题。
(3)哲学基本问题的本体论方面与认识论方面是相互联系的。
其一,认识论必须以本体论为前提和出发点。
其二,认识论是本体论的进一步延伸和归宿。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第一章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是和人们的世界观联系在一起的。
哲学就是理论、系统化的世界观,或者说,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的理论。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一定的方法论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
哲学既是世界观的理论,又是方法论的学说。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首先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第二性的问题?即是物质派生意识,还是意识派生物质的问题。
这是最根本的方面。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
第二个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
这是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论”方面,是划分哲学史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条认识路线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发展的全部历史中,始终贯穿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矛盾。
唯物主义的发展,曾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两个阶段。
辩证法的历史上也产生过古代朴素辩证法、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
将唯物论和辩证法统一起来,创立了完整的科学的哲学体系,从而实现了哲学的根本性变革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主要特征。
第二章物质和意识第一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一、什么是物质"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1~3章)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1~3章)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主要内容: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可概括为:本质、状况、运用。
重点: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现实意义、三大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正确处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难点:列宁的物质定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对立统一规律、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1.世界的本质问题是哲学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1)哲学的含义: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中,又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2.在世界的本质问题上一元论和二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说明了世界的本质问题(二)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物质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2.运动与相对静止(四)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二、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和作用(一)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三种形式: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类主体。
实践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三种基本类型: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有以下三种基本形式:第一,物质生产实践。
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公务员考试政治理论经典例题经典法则
第一章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也作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划分了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一)唯心主义1、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意识是世界的本源,客观世界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2、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时由某种非人类、超自然的“客观精神”派生的。
•如西周时期,《尚书•洪X》中说:“天乃赐禹,洪X九畴”。
再如孔子主X“知天命”、“畏天命”,并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宋代程颢则认为“天者理也”。
•例1:下列说法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不定项选择)•A 万物皆备于我•B 吾心即宇宙•C 理在事先•D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二)唯物主义:(三种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某种物质是世界的本源。
典型命题:中国古代:水、火、气是万物的本源;西方:原子论。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背景:从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三大定律、伽利略发现落体定律到牛顿发表《数学原理》,机械力学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3、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背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总结了无产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和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在批判地吸取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创立的。
•“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A. 主X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 主X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C. 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 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一种:•宿命论观点B. 唯意志论观点C. 机械唯物论D. 朴素唯物论观点第二章:唯物论第一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一、自然界的客观物质性•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自然界有其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二、意识的客观实在性•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单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 )。
A 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原理B 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原理C 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D 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原理2 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石是( )。
A 历史范畴B 经济范畴C 物质范畴D 阶级范畴3 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斗争( )。
A 是又一个哲学的基本问题B 是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表现形式C 是从属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并同这种斗争交织在一起的D 是高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4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是( )。
A 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B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C 古典力学、量子力学、相对论D 电子学、高分子化学、分子生物学5 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A 普遍和特殊的关系B 整体和局部的关系C 代替和被代替的关系D 有限和无限的关系6 首先提出世界的物质本原问题的哲学派别是( )。
A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 朴素唯物主义C 辩证唯物主义D 庸俗唯物主义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表明( )。
A 人类发现了最终真理B 哲学发展达到了顶峰C 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D 世界哲学体系的最后完成8 哲学基本问题中最为根本的方面是( )。
A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 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C 思维和存在具有特殊性的问题D 思维和存在能否一致的问题9 哲学是( )。
A 关于自然界和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B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C 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D 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10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的特点是( )。
A 革命性B 指导性C 实践性D 科学性11 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惟一的标准是( )。
A 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B 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的问题C 世界是否运动变化的问题D 是否承认世界统一的问题12 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 )。
A 一般方法B 经验材料C 理论结论D 具体方法13 “人的意志高于一切、决定一切”的观点是( )。
A 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C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1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是( )。
A 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B 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C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D 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15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 )。
A 主体和客体的统一B 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C 逻辑和历史的统一D 理论和实践的统一23 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根本对立在于( )。
A 对世界构成形式的不同回答B 对世界存在状态的不同回答C 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不同回答D 对世界本质的不同回答24 哲学是关于( )。
A 一切知识的学问B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C 思维知识的学问D 社会知识的学问25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 )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
A 唯物主义B 辩证法C 实践D 物质26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的关系问题。
A 思维和存在B 人和自然界C 主体和客体D 实践和认识27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错误的说法是( )。
A 它主张全部抛弃历史上的一切B 它坚持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普遍规律C 它自身并不是一个绝对真理的封闭体系,而是一个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自我更新完善和发展的生机勃勃的开放体系D 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不断认识和掌握真理的道路28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 革命的观点B 批判的观点C 实践的观点D 理论联系实际二、多项选择题1 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
A 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B 世界统一于存在C 万物皆在我心中D 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2 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是指( )。
A 劳动价值论B 剩余价值论C 科学社会主义D 历史唯物主义3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唯心主义的批判应该是( )。
A 揭露它的实质B 剖析它的根源C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D 以它为借鉴发展自己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 )。
A 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B 关于自然界、社会、人类思维运动和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C 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D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5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缺陷是( )。
A 否认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B 否认世界的可知性C 否认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D 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6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的三大发现是( )。
A 星云假说B 细胞学说C 生物进化论D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7 科学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关系到能否坚持( )。
A 世界可知性的问题B 哲学的党性原则问题C 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D 正确处理主客观的关系问题8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两个最显著的特点是( )。
A 实践性B 科学性C 革命性D 阶级性9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是因为它( )。
A 是严密完整的科学体系B 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C 是科学之科学D 与时俱进,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1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未提出过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理论( )。
A 随着时间的转移已不具有真理性B 有了新的突破C 它的生命力,在于研究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D 必须同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具体实践相结合11 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意义是( )。
A 提供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 提供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C 提供了正确理解哲学史的基本线索D 提供了解决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12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在于( )。
A 它主张全部抛弃历史上的一切B 它坚持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普遍规律C 它自身并不是一个终极真理的封闭体系,而是一个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自我更新、完善和发展的生机勃勃的开放体系D 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不断认识和掌握真理的道路13 关于世界的本质问题,正确的说法是( )。
A 它是哲学基本问题中最根本的方面,是全部哲学最高最重要的问题B 它贯穿于社会历史观在内的全部哲学问题之中,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历史起点C 它是哲学的逻辑起点,其他所有哲学问题都是从这个问题中派生出来的D 它规定着各派哲学的发展方向,最终划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的哲学派别14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缺陷是( )。
A 不懂得实践的伟大作用B 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C 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D 不能坚持物质第一性E 不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15 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涵义包括( )。
A 思维对存在的能动性的问题B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C 思维主体和思维客体的关系问题D 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1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直接来源是( )。
A 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B 康德的认识论的合理思想C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D 培根的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合理思想17 一切哲学都是( )。
A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B 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C 人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一般方法D 世界观的系统理论18 有关哲学和世界观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世界观对世界的看法和观点,是朴素的、自发的、未经论证的,因而还不是哲学B 世界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哲学则是世界观的系统理论C 一个正常的人都会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形成某种看法和观点,具有一定的世界观,因而也就具备了哲学思维的实际基础D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19 有关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之间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各门具体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为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实证材料B 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科学,它所建立的关于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最普遍最一般的本质和规律的研究及其结论,为具体科学的进一步研究、发展和运用,提供了方法和指南C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D 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一般方法20 下列各对范畴之间的关系,包含思维和存在关系性质的有( )。
A 自由和必然B 真理和客观实在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D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21 下列命题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有( )。
A 数学来源于人的头脑自由的创造B 存在就是被感知C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D 世界是由理念派生的22 学习并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 )。
A 有助于我们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B 有助于我们端正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党的基本路线C 有助于我们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增强拒腐蚀、反腐败的能力D 有助于我们掌握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做好本职工作,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三、判断题1 马克思主义是最科学的哲学体系,我们应该坚决捍卫,不许任何人反对。
2 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相对立。
3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革命性和群众性的统一。
5 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6 全部哲学最高最重要的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7 关于世界的本质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8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上两个并列的对子。
9 感觉是存在的反映10 对哲学的研究,可以代替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
11 马克思是19世纪三个最先进国家中三种主要思潮的继承人和天才完成者。
这三种主要思潮就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同法国一般革命学说相连的法国社会主义。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13 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具体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15 哲学就是世界观。
16 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科学”。
18 在历史观中,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表现为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
19 辩证法认为,世界是互相联系、变化发展的,事物的内部矛盾是发展的根本动力。
20 形而上学把世界看做是彼此孤立、静止不变的,或者把变化看做是某种外力作用而产生的量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