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接系统混棒与双棒结构治疗股骨及胫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特点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的临床观察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的临床观察目的觀察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的临床效果。
方法自2013年1月~2016年2月对65例股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进行重新复位内固定治疗,治疗组35例采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固定+自体髂骨移植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重新复位钢板+自体髂骨移植治疗,观察内固定是否松动、断裂,骨折愈合情况,骨折愈合时间等。
结果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治疗组临床愈合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少,临床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患肢功能恢复情况根据Johner-Wruh 标准评价:治疗组优30例,良2例,中3例,无差病例,优良率为91.43%;对照组优20例,良3例,差7例,优良率为83.33%。
结论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作为一种新的有限接触内固定器材,整体锁定、多维固定,有效控制旋转和螺钉拔出,对固定段无应力遮挡效应,有效保护骨折端血供,有利于骨不连的愈合。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bridging modular internal fixation system in the treatment of nonunion after femoral shaft fracture. Methods 65 patients with nonunion after femoral shaft fracture from January 2013 to February 2016 were treated with repositioning and internal fixation. 35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bridging modular internal fixation system and autologous iliac bone graft. 30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epositioning plate and autologous iliac bone graft.Whether the internal fixation was loose and broken,the fracture healing status and healing time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healing time between two groups was compared,the clinical healing tim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 Th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fe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clinical healing rate in the treatment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 recovery of limb function wa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Johner-Wruh criteria. 30 cases were excellent in the treatment group,with good in 2 cases and poor in 3 cases,and without bad cases.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was 91.43% in the treatment group. 20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excellent,with good in 3 cases and bad in 7 cases,and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was 83.33%. Conclusion The bridging modular internal fixation system,as a new finite contact internal fixation device,has the advantages of integral locking,multidimensional fixation,effective control of rotation and screw pull,no stress shielding effect on the fixed section and effective protection of bone supply,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healing of nonunion.[Key words] Femoral shaft fracture;Nonunion;Bridging modular internal fixation system;Internal fixation 股骨干骨折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骨折,随着社会的发展,由高能量所导致的股骨干骨折日益增多,尽管采用钢板、髓内钉等多种内固定治疗方法治疗,但骨不连的发病率仍然较高。
骨折愈合过程中的生物力学研究

骨折愈合过程中的生物力学研究在医学领域中,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创伤。
而理解骨折愈合过程中的生物力学机制对于优化治疗方法、提高康复效果以及预防并发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骨折愈合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过程,涉及到多种生物力学因素的相互作用。
当骨折发生时,骨骼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被破坏,不仅影响了其结构的稳定性,还改变了局部的力学环境。
在骨折初期,骨折断端会出现出血、血肿形成等一系列生理反应。
此时,骨折部位的力学稳定性较差,需要外部的固定装置(如石膏、夹板或内固定器械)来提供支撑,以减少骨折断端的移动和错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骨折进入了肉芽组织修复期。
在这个阶段,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开始侵入血肿,形成肉芽组织。
这些新生的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骨折部位的连接性,但力学强度仍然较弱。
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来看,此时骨折断端所承受的应力对于愈合进程起着关键作用。
适度的应力刺激可以促进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加速愈合;而过度的应力则可能导致肉芽组织的损伤,延缓愈合。
接下来是骨痂形成期。
骨痂是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形成的新生骨组织,它的出现标志着愈合进程的重要进展。
骨痂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生物力学因素的显著影响。
例如,在骨折部位的不同区域,由于应力分布的差异,骨痂的生长速度和质量也会有所不同。
在应力较高的区域,骨痂往往更加致密和坚固,以适应较大的力学负荷;而在应力较低的区域,骨痂可能相对疏松。
在骨折愈合的后期,即骨痂改造塑形期,骨骼会根据其承受的力学负荷进行自我调整和优化。
这个过程类似于“雕刻”,通过骨吸收和骨重建,使骨骼的结构和力学性能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在此阶段,如果力学环境发生异常变化(如长期的废用或过度的负荷),都可能导致骨骼的重塑异常,从而影响骨折的最终愈合效果。
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来看,骨折固定的稳定性是影响愈合的一个关键因素。
不稳定的固定会导致骨折断端的微动过大,干扰正常的愈合过程;而过于坚强的固定则可能抑制骨痂的形成和重塑。
因此,在骨折治疗中,需要根据骨折的类型、部位和患者的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和固定强度,以提供既稳定又有利于愈合的力学环境。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肱骨及胫骨骨折中的应用研究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肱骨及胫骨骨折中的应用研究作者:廖建晖冯帅华吴官保来源:《今日健康》2014年第07期【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肱骨及胫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2013年所收治的20例使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肱骨及胫骨骨折患者的诊疗资料,分析治疗效果。
结果: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有利于提高治疗的安全性,优良率达到90.0%。
并发症发生率为0.0%。
结论: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有利于患者骨折的愈合,避免金属断裂、应力遮挡等问题。
【关键词】肱骨胫骨骨折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 R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7-0039-01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2013年6月至10月所收治的20例使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肱骨及胫骨骨折患者的诊疗资料,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10例,平均年龄(43.4±6.1)岁,平均体重(51.8±7.6)千克,平均患病时间(6.9±2.0)天。
20例患者都经过X线检查确诊为肱骨及胫骨骨折。
患病原因:摔伤患者4例,砸伤患者5例,高处坠落伤患者4例,交通事故伤7例。
20例患者中,胫骨骨折患者10例,其中,7例患者合并腓骨骨折,3例患者Ⅰ期开放骨折,6例患者邻近关节骨折,3例患者骨不连;肱骨骨折患者10例,其中,3例患者合并桡神经损伤,4例患者邻近关节骨折,2例患者骨不连。
1.2 方法所有患者都积极配合护理人员做好手术前的准备,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护理人员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帮助患者做全麻气管内插管,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主要是由锁定螺钉、连接块、固定棒组成[1]。
所有患者都要进行闭合微创固定、有限切口,骨折部位做小切口,进行骨折复位,在小切口中插入连接块和固定棒,螺钉置入的位置在皮肤切口附近10毫米处,在锁定螺钉导向器的引导下,使用电钻打孔,然后置入螺钉,剩余的螺钉采用同种方法依次固定好。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肱骨及胫骨骨折中的应用分析

生; 优 良率为 9 3 . 8 %( 1 5 / 1 6 o结论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的结构设计合理 , 生物学和生物力学特性均符
合骨科发展的 B O原则 , 可有效避免应力遮挡 、 集 中及金属断裂等问题 , 有利于骨折愈合。 【 关键词 】 桥接组合式 内固定; 肱骨 ; 胫骨 ; 骨折 【 中图分类号 】 R 6 8 3 . 4 [ 文献标识码 】 B 【 文章编号 】 2 0 9 5 — 0 6 1 6( 2 0 1 4) O 2 — 1 6 8 — 0 3
o u t c o me s o f l i mb a n g u l a t i o n , r o t a t i o n a n d s h o r t e n i n g w e r e e v a l u a t e d. Re s ul t s Al l p a t i e n t s h a d s u c c e s s f u l s u r g e r y wi t h n o d e a t h s a n d n o p o s t o p e r a t i v e wo u n d i n f e c t i o n , l o o s e n i n g , f r a c t u r e o f me t a l f i x a t i o n , n o n u n i o n a n d o t h e r s e r i o u s
DI AO T i a n h De p a r t me n t o f Or t h o p a e d i c , t h e P e o p l e ’ S Ho s p i t a l o f L i x i n C o u n t y , L i x i n 2 3 6 7 0 0 , C h i n a
反馈训练结合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胫腓骨骨折临床研究

反馈训练结合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胫腓骨骨折临床研究董爱军(张家口市第二医院骨关节科,河北张家口 075000)【摘要】目的 探索研究反馈训练结合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胫腓骨骨折临床价值,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借鉴。
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接治的例胫腓骨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桥接组合式内固定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反馈性训练,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 经统计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达到97.27%,3例无效,明显优于对照组18例无效以及83.64%的总有效率,两组治疗效果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结论 反馈性训练结合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临床实践中,能够有效提高胫腓骨骨折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就医满意度,在临床实践中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反馈性训练;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胫腓骨骨折;临床价值【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7.010.1851.02在临床实践中,骨折是较为常见的多发性外科疾病之一,其中胫腓骨骨折是人体骨折高发病之一。
研究发现,胫腓骨骨折的发病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如高空坠落、机械外力损伤等等。
而针对胫腓骨骨折临床治疗方法通常采用外固定法、手法复位法、骨牵引、切开复位内固定等等,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是较新出现的内固定系统,有其本身优越性,在临床实践中逐渐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胫腓骨骨折患者存在个体差异性,骨折类型、骨折程度等存在生物力学的差异性,而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治疗胫腓骨骨折过程中有更广泛的适应症,能够满足胫腓骨骨折的治疗。
本文选取我院接治的120例胫腓骨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探索反馈性训练结合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治疗胫腓骨骨折过程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借鉴参考。
现将具体报道如下。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治疗股骨骨折的效果及生物力学特征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治疗股骨骨折的效果及生物力学特征赵烽;熊鹰;张仲子;张武;任云峰【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14(018)013【摘要】背景:髓内钉、钢板和外固定支架在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的治疗上各有优势和局限性。
目的:探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的效果以及生物力学特点。
方法:应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45例股骨干粉碎性骨折患者,在治疗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评估患者的治疗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等。
分析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股骨骨折治疗过程中的生物力学特点,并与髓内钉和接骨板进行比较。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随访18个月。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的手术时间1.0-2.5 h,平均1.5 h;出血量100-400 mL,平均出血量200 mL;骨折愈合时间4.0-6.0个月,平均4.5个月。
手术后无伤口感染、骨折不愈合、内固定松动、断裂等严重并发症。
肢体功能评价,优40例,良2例,中3例,优良率为93.3%。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符合骨折生物力学内固定的特性,是集锁定钢板、交锁髓内钉和外固定支架优势为一体的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股骨骨折的治疗上具备操作简单、适应证广、临床疗效满意的特点,是股骨干粉碎骨折治疗的一种新选择。
【总页数】6页(P2127-2132)【作者】赵烽;熊鹰;张仲子;张武;任云峰【作者单位】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骨科,云南省昆明市650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相关文献】1.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再骨折 [J], 孙志波;杨述华;禹志宏;曾洪;李相伟;江剑2.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老年股骨骨折中的应用 [J], 程兆佳;廖忠林;张学来;赵为夏;曾志军3.桥接组合式内固定治疗股骨骨折术后护理体会 [J], 王璞;金艳4.桥接组合式内固定治疗股骨骨折的效果及生物力学特征 [J], 赵烽;熊鹰;张仲子;张武;任云峰5.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复杂股骨骨折 [J], 孙球;熊雪梅;诸葛天瑜;方苏亭;汤志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骨折的生物力学原理

骨折的生物力学原理骨折是指骨骼的完整性受到破坏,通常由于外力作用而导致。
在人体中,骨骼是一个重要的支撑系统,能够承受和分散身体的压力和力量。
因此,了解骨折的生物力学原理对于骨折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骨骼的生物力学特性骨骼是由钙盐和胶原纤维组成的复杂结构。
它具有一定的韧性和强度,能够承受外力的作用。
骨骼的生物力学特性取决于其微观结构和组织排列方式。
骨折的力学原理在应用力的作用下,骨折通常发生在骨骼受力最弱的部位。
骨骼受到外力作用时,会出现压力、拉力和剪力。
这些力的作用会导致骨骼发生形变,当力的大小超过骨骼能承受的极限时,骨骼就会发生骨折。
骨折的类型根据骨折发生的方式和骨骼断裂的形态,骨折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骨折类型包括:完全骨折、不完全骨折、开放性骨折和闭合性骨折。
完全骨折是指骨骼完全断裂成两段,不完全骨折则是指骨骼只有部分断裂。
开放性骨折是指骨骼断裂后露出皮肤,而闭合性骨折则是指骨骼断裂后未露出皮肤。
骨折的治疗原则骨折的治疗旨在恢复骨骼的完整性和功能。
根据骨折的类型和位置,治疗方法可以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主要包括骨折复位、固定和康复训练,手术治疗则是通过手术操作来恢复骨骼的完整性。
骨折的固定方法骨折的固定是指将骨骼断裂的两段牢固地连接在一起,以促进骨折的愈合。
常用的固定方法包括外固定和内固定。
外固定是通过外部装置将骨骼断裂的两段固定在一起,而内固定则是通过内部装置(如钢板、钢钉等)将骨骼断裂的两段固定在一起。
骨折的愈合过程骨折的愈合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力学过程。
在骨折发生后,通过骨骼周围的软组织形成血肉瘢痕,这是骨折愈合的第一阶段。
随后,骨骼周围的软骨组织逐渐转变为硬骨组织,形成初生骨,这是骨折愈合的第二阶段。
最后,初生骨逐渐重塑为成熟的骨组织,完成骨折的愈合。
骨折的康复训练骨折的康复训练是恢复骨骼功能和加速骨折愈合的关键。
康复训练包括功能锻炼、肌肉力量训练和平衡训练等。
通过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范围,可以促进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加速骨折的愈合。
骨科生物力学

脊柱失稳是指脊柱在承受外力时发生异常位移或变形,可能导致疼痛 和功能障碍等症状。
脊柱疾病生物力学研究及治疗策略
脊柱疾病的生物力学研究
通过对脊柱疾病的生物力学研究,可以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和发展过程,为制定有效 的治疗策略提供依据。
脊柱疾病的治疗策略
根据脊柱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可以采取保守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 多种治疗策略。
骨骼为人体提供支持和保护,维持身体姿势 和稳定。
造血和免疫
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黄骨髓则具有免疫作 用。
运动功能
骨骼与肌肉、关节等协同作用,实现人体的 运动功能。
储存矿物质
骨骼是体内重要的矿物质储存库,尤其是钙 和磷。
骨骼损伤与修复机制
骨骼损伤类型
损伤修复过程
骨折、骨裂、骨挫伤等 是常见的骨骼损伤类型。
生物力学在治疗骨折、关节置 换、脊柱矫形等骨科手术中发 挥着重要作用,手术方案的设 计和实施需要考虑生物力学因 素,以确保手术效果和患者康 复。
在康复医学中,生物力学评估 和治疗手段可以帮助患者恢复 骨骼、肌肉和关节的正常功能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通过对人群的生物力学指标进 行监测和评估,可以为骨科疾 病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纤维关节
骨性关节
由骨组织连接,如颅骨的骨连接,几 乎无活动性。
由纤维结缔组织连接,如韧带关节和 缝合关节,运动范围较小。
关节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
运动学分析
01
研究关节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轨迹、速度和加速度等,揭示关
节运动规律。
动力学分析
02
研究关节在运动过程中的力学特性和相互作用,包括力矩、功
率和能量等。
肌肉-骨骼系统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桥接系统混棒与双棒结构治疗股骨及胫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特点
·研究原著·
汪 亮1,黄朝朝2,于娇娜2,顾卫东1,王 忍1,钱志艺1 (1常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骨科,江苏省常州市
有限公司牛顿实验室,天津市 301600)
摘要 背景:桥接系统双棒结构为偏心固定,术后可能导致纵向上固定减弱及横向上抗扭转降低。 目的:比较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混棒与双棒结构治疗股骨及胫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 方法:以 40 根短聚甲醛材料配对模拟人体长骨骨干模型 20 个,其中 10 个以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混棒结 构固定(混棒结构组),另 10 个以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双棒结构固定(双棒结构组),对 2 组分别进行轴向压 缩实验和径向扭转实验(每种实验各选择每组 5 个模型),观察 2 组的轴向压缩力与位移情况,以及横向扭转 力与角度变化,记录各组曲线出现折点或趋于水平状态时的载荷即最大载荷,并计算屈服载荷。 结果与结论:①当轴向压缩屈服载荷≤2 000 N、产生相同位移时,混棒结构组所需轴向压缩屈服载荷大于 双棒结构组;当轴向压缩屈服载荷>2 000 N、产生相同位移时,双棒结构组所需轴向压缩屈服载荷大于混 棒结构组,并且双棒结构组最大轴向压缩屈服载荷大于混棒结构组[(2 420.60±5.67),(2 721.40±5.80)N, t=-82.885,P=0];②当径向扭转屈服载荷≤50 N•m、产生相同角度时,混棒结构组所需的扭矩小于双棒结 构组;当径向扭转屈服载荷>50 N•m、产生相同角度时,混棒结构组所需扭矩大于双棒结构组,并且混棒结 构组最大径向扭转屈服载荷大于双棒结构组 [(101.85±2.97),(85.41±2.82)N•m,t=8.985,P=0];③结果说 明,桥接系统混棒与双棒结构纵向上均可坚强固定骨折,但混棒结构固定骨折更稳定、牢靠,更容易促使骨 折愈合;混棒结构横向上固定骨折后,骨折端容易产生微动,符合弹性固定,并且最大抗扭转力及抗疲劳性 能优于双棒结构,可防止因横向不稳定造成的桥接系统断裂。 关键词: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双棒结构;混棒结构;生物力学;股骨与胫骨骨折;屈服载荷;轴向压缩 中图分类号:R459.9;R318.01;R-331 基金资助: 国家卫计委科技发展中心项目《桥接系统治疗四肢及骨盆骨折的临床研究》(W2015QJ045),项目负责人: 顾卫东
Wang Liang1, Huang Zhaozhao2, Yu Jiaona2, Gu Weidong1, Wang Ren1, Qian Zhiyi1 (1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the Seventh People's Hospital of Changzhou, Changzhou 213011, Jiangsu Province, China; 2Newton Laboratory, Tianjin Weiman Biomaterials Co., Ltd., Tianjin
Bio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ridge-link type combined internal fixation system with mixed-rod versus double-rod in the treatment of femoral and tibial fractures
汪亮,男,1986 年生,安 徽省铜陵市人,汉族,2016 年安徽医科大学毕业,硕 士,医师,主要从事四肢 及骨盆骨折方面的研究。
通讯作者:顾卫东,主任 医师,常州市第七人民医 院骨科,江苏省常州市 213011
文献标识码:B 投稿日期:2018-11-01 送审日期:2018-11-10 采用日期:2018-12-08 在线日期:2019-03-05
(1)轴向压缩力与位移情况; (2)横向扭转力与角度变化; (3)记录各组曲线出现折点或趋
于水平状态时的载荷即最大
载荷,计算屈服载荷。
结局意义:
(1)桥接系统混棒与双折更稳定、牢靠,更 容易促使骨折愈合;
(2)混棒结构骨折固定后,横向上骨折端容易产生微动,符合弹性固定,且抗疲劳性能优于双棒 结构。
DOI:10.3969/j.issn.2095-4344.1189
ORCID: 0000-0002-0608-5303(汪亮)
213011;2天津市威曼生物材料
文章快速阅读:
文章特点— (1)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采用双棒固定骨折时,由于双棒结构为偏心固定,可能导致纵向上固定减
弱及横向上抗扭转降低; (2)采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固定骨折,比较混棒结构与双棒结构固定的生物力学差异。
Wang Liang, Master, Physician,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the Seventh People's Hospital of Changzhou, Changzhou 213011, Jiangsu Province,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Gu Weidong, Chief physician,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the Seventh People's Hospital of Changzhou, Changzhou 213011, Jiangsu Province, China
文题释义: 桥接系统双棒与混棒结构:桥接系统双棒结构类似于锁定钢板,固定骨折方式为平行一侧骨面的偏心固定, 但偏心固定可能导致纵向上固定减弱及横向上抗扭转降低,骨折端固定不牢靠而使骨折不易愈合,甚至内固 定疲劳失效。桥接系统混棒结构为一根单棒固定骨折后,在其径向 90°或 135°处固定另一根单棒,实现非 平面整体、立体固定,骨折端纵向上坚强固定,横向上抗疲劳性能强。 轴向压缩与径向扭转实验:轴向压缩实验是以 3 mm/min 的速度向模型两端施加轴向压力,观察轴向压缩屈 曲载荷与骨折端位移的变化;径向扭转实验是以 2 r/min 的速度径向旋转,观察横向扭矩与角度变化。轴向 压缩实验主要观察纵向上骨折端稳定程度,径向扭转实验主要观察横向上抗疲劳性能。
301600, China)
Abstract BACKGROUND: The double-rod of bridge-link type combined internal fixation system belongs to eccentric fixation, which may lead to the weakening of longitudinal fixation and the decrease of transverse anti-torsion after operation.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bio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ridge-link type combined internal fixation system with mixed-rod and double-rod in the treatment of femoral and tibial fractures. METHODS: Twenty human long bone diaphysis models were made by 40 short polyformaldehyde materials. Of these, 10 were fixed by mixed-rod, and the rest with bridge-link type combined internal fixation system. Axial compression tests and radial torsion tests were carried out (five models were selected from each group). The changes of axial compression forces and displacements and transverse torque and angle were observed. The maximum load was recorded when the curve had a break point or in a horizontal state, and then the yield load was calculated. RESULTS AND CONCLUSION: (1) When the axial compression load was ≤ 2 000 N, and with same displacement, the axial compression yield load in the mixed-rod group was larger than that in the bridge-link type combined internal fixation system group. When the axial compression load was > 2 000 N, and with the same displacement, the axial compression yield load in the bridge-link type combined internal fixation system group was larger than that in the mixed-rod group. The maximum axial compression yield load in the bridge-link type combined internal fixation system group was larger than that in the mixed-rod group [(2 420.60±5.67), (2 721.40±5.80) N, t=-82.885, P=0]. (2) When the radial torsional yield load was ≤ 50 N•m, and with the same angle, the torque in the mixed-rod group was less than that in the bridge-link type combined internal fixation system group. When the radial torsional yield load was > 50 N•m, and with the same angle, the torsion in the mixed-rod group was greater than that in the bridge-link type combined internal fixation system group. The maximum radial torsional yield load in the mixed-rod group was larger than that in the bridge-link type combined internal fixation system group [(101.85±2.97), (85.41±2.82) N•m, t=8.985, P=0]. (3)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ixed-rod and of bridge-link type combined internal fixation system can be used to fix the fractures strongly, but the mixed-rod is more stable and reliable, thus it is easier to promote fracture healing. The fracture end is easy to create slight movement after the fracture is fixed with transverse mixed-rod, which is in accordance with elastic fixation. The maximum anti-torsion and anti-fatigue performance is better than the double-rod, which prevents from breakage. Key words: bridge-link type combined internal fixation system; double-rod; mixed-rod; biomechanics; femoral and tibial fractures; yield load; axial compression Funding: the Project of Development Center for Med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China, No. W2015QJ045 (to GW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