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鲧禹治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鲧禹治水教学设计二

鲧禹治水教学设计二一、教案背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课前向学生布置好阅读要求,自主阅读,质疑问难;教学中注重教材的开发,利用多媒体课件、阅读资料等辅助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阅读空间,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表达运用语文的综合能力。
《鲧禹治水》是一篇精读课文,学生容易读懂课文。
对于第一单元的初始课文,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时既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语段进行朗读、品读;又要注意引导学生查阅有关鲧禹治水的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感受古代神话的魅力; 同时学习作者表达的方法,体会神话故事的主要特点。
二、教学课题:《鲧禹治水》是语文S 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一课。
三、教材简析: 1、教学内容简析:《鲧禹治水》这篇课文取材于我国先秦时期主要记录古代神话、地理等方面内容的古籍《山海经》。
课文讲的是在上古时代,鲧禹父子为了消除水灾,让人们免除洪灾之苦,想尽办法,历尽艰辛治理洪水。
鲧偷出了天帝的宝物--息壤,驱赶了洪水,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大禹决心继承父亲的遗志,率领人们开渠挖山,疏通河道,用引洪水流入大海的方法,终于将洪水彻底治服。
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简洁。
在写作上有两大特色:一是课文主要通过鲧禹治水这两个典型事例表现我国远古先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崇高精神;二是通过通过丰富的想象,离奇的情节推进故事的发展,从中体会我国远古先民的智慧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一片汪洋、息壤、滚烫、大发雷霆、汗流浃背”等词语。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能讲这个故事。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鲧禹父子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崇高精神,感悟我国远古先民的智慧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大禹治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大禹治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程目标在本节课中,学生将学习大禹治水的过程和方法,并能够了解到大禹治水的意义及为什么大禹治水被称为历史上的一件盛事。
教学重点•了解大禹治水的过程和方法•了解大禹治水的背景和意义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大禹治水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学生能够有关联地学习大禹治水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内容一、大禹治水的背景和意义1.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黄帝之后的明朝时期2.明朝时期的龙蛇混杂、水灾肆虐。
3.大禹虽然起初被任命,但由于他有才智,他治理水灾的过程成为世界的一个案例,成为前人学习的典范,影响了后人的治水工作。
二、大禹治水的过程和方法1.大禹得知王位后放弃狩猎而是前去江南处置长江洪水。
2.大禹从河源至东海,走过九州,治理大小河川九年之久,成就了夏朝历史上一个波澜壮阔的治水事业。
3.大禹的工程治理,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也是后世治理大水患的典型范例:包含了级别区分处理、合理调水、加固城池、开立分水口等方面。
三、教学方法和任务•课前导入–通过历史文献及图片展示,让学生理解明朝时期的水灾肆虐,以及大禹治水的重要性和影响•课中教学–通过大禹治水的全过程,让学生学习大禹治水的方法和原理•课后讨论–围绕大禹治水的背景、过程、方法和意义进行深入讨论,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结束总结–对学生本节课的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大禹治水背后的意义和影响思考题1.为什么明朝时期的水灾这么严重?2.大禹治水对后世有什么影响?3.治水需要什么条件和方法?以上,便是大禹治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和思路。
相信在本节课中,学生们能够学习到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并且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实际能力和素质。
《鲧禹治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鲧禹治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大禹治水的方法及结果。
2、品析关键词语,体会大禹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3、前后文对比,深化认识,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讲述故事。
教学重难点1、了解禹治水的方法、经过和结果。
2、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谈话导入1、说说天神鲧用了什么办法帮助人们治理洪水的?最终的结果如何?2、介绍鲧死后的表现:(尸体三年不腐,某一天,随着一声巨响,肚子裂开,钻出了他的儿子――大禹)3、教师描述导入:这大禹同父亲一样,有一颗善良的心,他决心继承父亲的遗志,治理洪水,完成拯救人类的事业。
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大禹又是如何治理洪水的。
二、继续学文,了解禹治水1、认真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内容,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说说大禹是用什么方法治理洪水的,最后结果如何。
2、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1)治水方法:用引洪水入大海的方法来消除水灾。
(2)治水结果:经过十三年的苦战,终于疏通了河道,治服了洪水。
人们重新返回家园,过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
(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7和第10自然段)3、教师导言:治服洪水谈何容易,十三年的苦战中,大禹付出多少的努力啊。
4、学生独立阅读,品析语句。
5、指名反馈,全班交流,教师针对重、难点处引导深入品析,从中了解大禹所作的努力,体会其精神品质。
(1)“大禹走遍了山南海北,摸清了地形和水的走向等情况,决定用引洪水入大海的方法来消除水灾。
”①理解“走遍”“山南海北”,体会大禹在当时没有任何交通工具的情况下,为了摸清地形和水的走向等情况,翻山越岭,四处跋涉,付出了艰辛和努力。
②理解“摸清”体会大禹之所以走遍山南海北是为了弄清洪水形成的原因,并从中寻求治理的办法。
③理解“引洪水入大海”,出示地形图,了解要想消除水灾,只能将洪水引流进大海,从中体会大禹的智慧。
(2)“大禹亲自拿着镐头,率领成千上万的人挖渠开山,疏通河道。
1《鲧禹治水》教学设计2

《鲧禹治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能复述这个故事。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鲧禹父子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崇高精神,感悟我国远古先民的智慧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
三、情感与价值体会神话故事想象丰富、情节离奇的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鲧禹父子分别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教学难点: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揭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1、学生:查阅有关鲧禹治水的相关资料。
2、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交流,导入课文1、让学生说说读过哪些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并谈一谈读后感。
2、总结学生的感受。
3、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介绍《山海经》。
(这篇课文取材于我国先秦时期主要记录古代神话、地理等方面内容的古籍《山海经·海内经》。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
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动物、植物、矿物、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山海经》原来是有图的,叫《山海图经》,魏晋以后已失传。
《山海经》记载了许多诡异的怪兽以及光怪陆离的神话故事,长期被认为是一部荒诞不经的书。
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2、自读课文。
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认识生字,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想一想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3、认读生字。
(1)出示生字:壤。
(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组成词语)(2)比较字形:壤、嚷、攘。
4、理解词语。
汪洋——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
哀求——苦苦请求。
祈求——请求;恳切地希望得到。
斥逐——排斥,驱逐。
息壤——古代传说的一种能自生长,永不减耗的土壤。
拯救——挽救;救济。
滚烫——滚热。
遗志——死者生前的志愿。
后多指生前没有实现的志愿。
大发雷霆——比喻大发脾气,高声训斥。
泛滥成灾——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形成灾难。
汗流浃背——浃,湿透,汗水湿透了背上的衣服。
大禹治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大禹治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奉献精神。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15课《大禹治水》,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学习生字词,你还记得他们吗?(PPT出示词语)谁愿意来读?指名读,相机评价。
齐读。
3听故事,思考问题?禹为什么要治理洪水?二、走进文本1、他为什么要治理洪水?(因为洪水给人们带来了灾难)2、带来了什么样的灾难?你能找到相应的句子吗?(出示第一自然段),老师范读,出示图片展示洪水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3你觉得当时的洪水怎么样?(凶猛)什么叫无家可归?小结:同学们,洪水像一头凶猛的野兽一样摧毁了人们的幸福生活,人们无家可归,不仅仅是房屋没有了,很可能也失去了亲人呐。
你同情他们吗?那请你来读一读这一段。
3过渡:同学们,你们是一群富有同情心的孩子。
禹看到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下决心治理洪水!4“禹下决心治理洪水”。
(指名读)同学们你在生活中下过决心吗?后来你怎么做的?禹的心里可能在想什么?(我一定要把洪水制服!)5.我们知道了他的想法,那他又是怎么治理洪水的呢?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大禹治水的句子。
指名读。
(你可真会读书,一下子就找到了)①同学们,禹治水的结果是怎样的?(或者说他用了什么好方法?)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②他能够把洪水成功地引入到大海,让洪水不再泛滥,他首先了做什么准备工作?交流:仔细查看水流和地形。
(他在思考怎么治水会更合理、更科学)他是怎么查看的?仔细到什么程度?(吃尽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过渡:接着他又干了什么?(带领百姓、挖通大河、劈开大山)6让我们来想象一下:大禹在挖通大河,劈开大山的过程中他会吃那些苦?(是啊,他可能会遇到很多的危险,是他带领老百姓去干这一件浩大的工程,有什么苦他都愿意第一个上!)7、小结:同学们大禹治水真(辛苦、勇敢……)啊!可是禹怕不怕吃苦?(不怕)因为他下定决心要—治理洪水!谁愿意来读这一段,来表达对禹的敬意?8出示第三段。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_教案教学设计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本文是关于大禹治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1.读通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2.读懂课文,知道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文中字词感受大禹不辞辛劳,公而忘私,为民造福的奉献精神。
课前准备:课件、搜集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件演示,教师解说:雷锋走到哪里,好事就做到哪里;丁洁为了抗击非典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为了城市的整洁,清洁工人每天天刚亮就开始打扫街道;我们的老师为了同学们的成长辛勤耕耘;我们的同学帮残助困、踊跃捐款……所以这一些,都可以说是一种奉献。
从古到今,有关奉献的故事,多得数不胜数;有奉献精神的人,不论中外,比比皆是。
今天,就让我们穿过时空遂道,回到远古,继续聆听这个饱含奉献精神的神话故事《大禹治水》。
二、学习课文:1、请同学们围绕课题说说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从中归纳出三个主要问题:大禹为什么要治水?(原因)大禹是怎样治水的?(经过)大禹治水的结果怎样?(结果)2、师提示: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对课文的感受和课前查找的资料来解决这三个问题。
3、分组读课文。
4、观看课前老师搜集到的视频资料。
5、自读课文,理清课文顺序,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6、默读第一部分,说说大禹治水的两个原因。
7、选择喜欢的方式读第二部分,划出感动的句子,说说理由。
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可打破课文的顺序)交流时教师相机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1.大禹治水的方法与父亲有什么不同?感受大禹的智慧。
2.大禹为什么三过家门不入?交流同学搜集的有关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3.体会“才、仅仅、就、却”表达的语气。
4.理解“欣欣向荣”的意思,联系第一段想像欣欣向荣的景象。
8、读到这里,在你心中,大禹是个什么样的人?9、齐读第二大段。
三、总结延伸:1.根据板书归纳:大禹为什么会成为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欣赏课件中的大禹治水玉山图和大禹的雕像。
鲧禹治水语文教案设计

鲧禹治水语文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鲧禹治水的故事背景和基本情节。
学生能够掌握故事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学生能够运用故事中的知识和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合作,提高口语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学生学习到大禹治水的精神,培养坚持不懈、勇于担当的品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解析学生阅读《鲧禹治水》的故事,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教师对课文进行解析,解释故事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和历史背景。
2.2 词语解释学生学习和理解故事中的关键词汇,如“鲧禹”、“治水”、“洪水”等。
教师通过例句和情境解释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起学生对治水话题的兴趣。
学生分享对治水话题的了解和经验。
3.2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检验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问题和道理。
3.3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扮演故事中的人物,进行对话和表演。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第四章:作业与评价4.1 作业学生书写课后日记,表达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选择一个关键词汇进行深入研究,下节课分享研究成果。
4.2 评价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作业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分享学习经验和感受。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鲧禹治水的故事对自己生活的启示。
学生通过讨论,培养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2 课后活动学生参观相关展览或进行实地考察,加深对治水话题的了解。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鲧禹治水的技术和方法。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鲧禹治水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6.2 教学工具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鲧禹治水的相关图像和视频。
《大禹治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大禹治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大禹治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泰兴镇大生小学徐明香【教材分析】课文是一个古代传说,记叙了大禹治理洪水,为民造福,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赞扬了他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
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依循“治水前——治水中——治水后”的线索,展现了大禹为人民谋利益的感人形象。
【设计意图】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把朗读作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情感、感受语言文字的重要手段。
从低年级开始就应该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如仿写句子,或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等。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大禹顾大家、弃小家的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他的智慧、勇敢、坚强。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大雨治水的经过。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件师: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洪水)师: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洪水?指名说师:洪水给老百姓带来了哪些危害呢?出示课件师:农田被淹没了,老百姓就没有吃的了;房屋被冲倒了,老百姓就没有住的地方了,老百姓过着什么样的日子啊?出示第一小节生齐答相机板书:无家可归指名读第一小节齐读2.过渡:洪水这么无情,老百姓多么可怜,是谁来救老百姓的呀?(大禹)师: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5、大禹治水齐读课题【设计意图】:课件中的画面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人们被洪水袭击的悲惨场面,学生受到了视觉冲击,心灵也因此被深深震撼,为后面的学习做了情感的铺垫。
二、简单回顾课文1.师:大禹是怎么治理洪水,洪水有没有被制服呢?请小朋友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
生自由读课文2.师:洪水被制服了吗?(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什么样的日子?(安定)相机板书:安定【设计意图】:这是对整篇课文的通体认识,整体了解课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鲧禹治水》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大禹治水的方法及结果。
2.品析关键词语,体会大禹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体会鲧禹父子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爱护人类的崇高精神,感悟我国远古先民们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3.体会神话故事想象丰富、情节离奇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讲述故事。
教学重点:理解大禹父子分别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教学难点:体会这个故事揭示的意义——表现了我国远古先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崇高精神,歌颂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教学准备:有关大禹的介绍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1.说说天神鲧用了什么办法帮助人们治理洪水的?最终的结果如何?
2.学生自由发言,相互评议、补充。
3.教师小结:善良的鲧冒险偷取天帝的宝物——息壤,想借助神力,用息壤驱赶洪水,这是一个充满危险但十分快捷的方法。
但很快就被天帝发现惨遭杀害,无情的天帝夺回了息壤,使人们再次身陷洪灾。
为拯救人类而献身的鲧死后,又发生了什么神奇的事情?
4.指名反馈,介绍鲧死后的表现。
(尸体三年不腐,某一天,随着一声巨响,肚子裂开,钻出了他的儿子——大禹。
)5.教师描述导人:这大禹同父亲一样,有一颗善良的心,他决心继承父亲的遗志,治理洪水,完成拯救人类的事业。
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大禹又是如何治理洪水的。
6.介绍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故事
为了治水,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
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儿“哇哇”的哭声。
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
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
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经长到10多岁了,跑出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
大禹觉悟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感动了老百姓,人们都踊跃参加治水工程,大禹带领治水大军相继疏通了黄河、长江、淮河、济水、汉水、颍水等大小几百条河流,经过十几年的奋斗,使水有水道,陆有大路,老百姓都回到自己家乡,重建家园,男耕女织,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这时,大禹才回到嵩山和亲人团聚。
涂山氏一手搀着老婆婆,一手拉着小夏启,迎接大禹,乡亲们也敲锣打鼓地欢迎大禹这位治水英雄。
二、继续学文,了解禹治水
1.认真自由读课文第三部分内容,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说说大禹是用什么方法治理洪水的,最后结果如何。
2.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⑴治水方法:用引洪水入大海的方法来消除水灾。
⑵治水结果:经过十三年的苦战,终于疏通了河道,治服了洪水。
人们重新返回家园,过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
3.教师导言:治服洪水谈何容易,十三年的苦战中,大禹付出多少的努力啊。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第三部分内容,画出令自己最感动的语句,在一旁写上自己的理解或感受。
4.学生独立阅读,品析语句。
5.四人一小组,交流各自的阅读理解与感受。
6.指名反馈,全班交流,教师针对重、难点处引导深人品折,从中了解大禹所作的努力,体会其精神品质。
⑴大禹走遍了山南海北,摸清了地形和水的走向等情况,决定用引洪水入大海的方法来消除水灾。
①理解“走遍”“山南海北”,体会大禹在当时没有任何交通工具的情况下,为了摸清地形和水的走向等情况,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付出了艰辛和努力。
②理解“摸清”,体会大禹之所“走遍山南海北是为了弄清洪水形成的原因,并从中寻求清理的办法。
③理解“引洪水入大海”,出示地形图,了解要想消除水灾,只能将洪水引流进大海,从中体会大禹的智慧。
⑵大禹亲自拿着镐头,率领成千上万的人挖渠开山,疏通河道。
①理解“亲自”一词,体会大禹身先士卒,以身作则。
②理解“成千上万”,体会受灾百姓之多,他们积极响应大禹的号召,投身于治洪行动中,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大禹在百姓心中的威望。
③理解“挖槊开山,疏通柯道”,观看地形图,了解要想让洪水流入大海,就应当在洪水与大海之间挖出水渠,打通挡住洪水的山峰,从而疏通河道让洪水流走。
从中再次体会大禹的智慧。
⑶大禹不怕辛苦,不畏艰险,带领人们一点儿一点儿地开凿。
夏天,烈日当空,山石被晒得滚烫,大禹汗流浃背,仍然不停地干着;到了晚上,还要对付毒虫猛兽的袭击。
冬天,北风呼啸,天寒地冻,大禹一镐一镐地挖着冻得坚硬的土地,手都磨出了血泡,可他毫不在乎,稍稍休息—下,又干了起来。
为了治水,大禹还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
①展开想象,理解“汗流浃背”“磨出了血泡”“毒虫猛兽的袭击”“冻得坚硬的土地”,体会环境的恶劣,以及大禹为开凿龙门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
②理解“仍然不停地干着”“毫不在乎”“三过家门而不人”,体会大禹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③有感情地朗读以上句子。
④体会作者选取典型事例围绕一个中心句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
⑷就这样,大禹带领人们,由南到北,由西到东,经过十三年的苦战,终于疏通了河道,治服了洪水。
①理解“由南到北,由西到东”,体会大禹带领人们所疏通的河道之长,治理水灾的地域之广。
②理解“十三年”,体会治理水灾的时间长。
③理解“苦战”,体会治洪工程犹如一场艰苦的战役,体会治理洪水之艰辛。
④理解“终于”,体会疏通河道、治服洪水是多么不易,多么艰辛。
⑤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7.教师小结:经过十三年的艰苦奋战,凶猛肆虐的洪水终于被治服了,顺着河道乖乖地流人大海,天下太平了,一心为民造福、无私奉献的大禹也被推举为治理天下的君王。
8.有感情地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对比鲧禹治水,再悟精神品质
1.鲧禹治水的原因: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同情身陷洪灾的人们的悲惨遭遇,一心想拯救人类,让他他们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2.鲧禹治水所用的不同方法:鲧是冒险偷出天帝的宝物——息壤,借助神力治水;大禹则通过挖渠开山疏通河道,用引洪水人大海的方法来消除水灾。
3.鲧禹共同的精神:前仆后继、不屈不挠地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精神。
鲧为治水付出生命的代价;大禹为治水不怕辛苦,不畏艰险,三过家门而不入。
四、体会神话传说的特点
引导学生,抓住像“鲧的出现”“神龟和神鸟帮助鲧偷取息壤”“息壤的神奇”“大禹的出世”“神龟运送土石”“应龙在地上划出深沟”等内容,体会神话传说的特点:丰富的想象和离奇的故事情节。
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寄寓了他们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
五、课堂小结
1.教师小结:在这篇神话传说中,人们通过天帝的冷酷表现了自然灾害的无情。
但灾难无情人却有情,善良的天神鲧偷取宝物拯救人类充满了神奇色彩,表达了人们在灾难面前的美好愿望;而大禹率领百姓挖渠丌山,疏通河道,治服洪水却有着现实的意义。
从中也告诉我们,虽然灾难可怕,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运用智慧,通过努力是可以战胜灾难的。
2.出示洪水被治服后的太平景象,学生欣赏感悟。
3.交流课外搜集的有关大禹的资料,进一步认识人物。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鲧禹治水》的故事讲述给家长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