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_徐蓝

合集下载

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_徐蓝

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_徐蓝

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徐 蓝内容提要 联合国和布雷顿森林体系主导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和发展。

在21世纪,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等最为重要的全球性的国际政治经济组织,应该通过不断地自我改革与完善,在建立国际新秩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国际秩序 联合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关贸总协定 世界贸易组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直接最深刻的结果,是它大大加速了欧洲作为传统力量中心的衰落和美国与苏联这两个欧洲侧翼大国的真正崛起,从而最终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完成了自20世纪初便开始进行的在国际政治格局方面的巨大变革: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政治格局完全被战火所摧毁,取而代之的是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这个新的两极格局的基石,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由/三巨头0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通过多次会谈所签订的一系列协定而确立的雅尔塔体系;而两极格局的外在表现,则是美苏在战后逐渐形成的/冷战0态势。

与国际格局的演变相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彻底打破了依靠欧洲列强之间的力量平衡所建立、并在欧洲主导之下的以国际联盟为代表的旧的国际秩序结构,代之而起的是以美、苏之间力量的相对平衡为基础,以美、苏、英、中、法五大国为主导的新的国际秩序结构¹。

这个新的国际秩序结构在政治上的外在表现,就是反法西斯大同盟在战争即将胜利之时建立的、作为雅尔塔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联合国,而它在经济上的体现,则可视为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以及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所组成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作者已另撰文论述º。

本文将通过对联合国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在战后国际政治经济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阐述,揭示战后占有主导地位的国际秩序的形成与发展。

¹º参见徐蓝:5战争与和平: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研究6,齐世荣、廖学盛主编:520世纪的历史巨变6,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16)363页。

二战后的国际秩序重建

二战后的国际秩序重建

二战后的国际秩序重建二战的残酷结束留下了一片狼藉。

战后,国际社会面临着一个巨大的任务,即重建国际秩序,为持久和平与繁荣奠定基础。

本文将探讨二战后的国际秩序重建过程以及对世界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联合国的成立二战胜利后,国际社会摒弃了《凡尔赛条约》所带来的教训,意识到需要建立更加公正和有效的国际组织来维护和平与安全。

于是,联合国应运而生。

1945年10月,联合国成立大会在旧金山召开,代表着二战胜利国家的希望和决心。

联合国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解决国际争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并促进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

二、冷战的出现尽管联合国的成立为国际秩序的重建提供了机会,但战后的世界并非一片和平。

冷战的出现使世界陷入了两极对立的格局。

苏联和美国分别代表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世界,并展开了一场军备竞赛和意识形态的斗争。

这对国际秩序的重建产生了巨大的挑战和影响。

三、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冷战时期,国际秩序的重建主要通过军备控制和国际组织等途径实现。

战后,为避免再次爆发大规模战争,各个国家开始谋求军备控制和裁军的办法。

冷战期间,苏美之间签订了一系列军控协议,如《苏俄核武协定》等,试图缓解紧张的国际局势。

此外,国际组织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北约和华沙条约组织成为冷战时期两个对立阵营的代表,并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国际秩序。

四、国际金融体系的重建二战后,为了促进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国际社会重建了国际金融体系。

布雷顿森林协议的签订是国际金融重建的里程碑事件。

根据协议,美元被确认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并且美国承担了维持美元的固定汇率的责任。

这一举措为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推动了国际贸易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五、新兴力量的崛起和国际秩序的变革随着冷战的结束,新兴力量开始在国际秩序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印度、巴西等国的崛起对传统国际秩序提出了挑战,并带来了一系列的变革。

这些新兴力量要求改革国际组织的代表性和权力结构,以更好地反映当前国际政治和经济的现实。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法西斯国家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人类在物质上和精神上蒙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双重劫难。

但是人类终于依靠自身的理智和力量,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暂时置于次要地位,以伟大的反法西斯同盟的全面合作与战略协同,赢得了战争,赢得了和平,也赢得了进步,它带来了新的国际政治格局,建立了新的国际秩序结构。

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打破了依靠欧洲列强之间的力量平衡所建立的、并在欧洲主导之下的旧的国际秩序结构,代之而起的是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国等战胜国建立并为其主导的新的国际秩序结构。

①茨坦会议现场②军偷袭珍珠港③1948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东条英机在认罪书上签字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奋起抵抗,开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主战场。

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的武装进攻,使二战的战火燃烧到欧洲。

在欧洲国家分裂为以英法为首的同盟国和德意组成的轴心国两个集团并进行作战的同时,战前以欧洲列强均势为主导的、以国际联盟为代表的旧的国际秩序结构便随之彻底崩溃。

随着战局的不断发展,国际政治的分野也日渐清晰,整个世界逐渐形成了两个相互敌对作战的阵线。

发动并继续进行侵略战争的德、意、日法西斯国家虽然于1940年9月签订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但它们始终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同盟关系,也未能协调军事行动。

当德国于1941年6月22日发动对苏联的战争时,日本却决定南进,并于同年12月7日以偷袭珍珠港这一爆炸性事件对美国开战。

法西斯国家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迫使苏联和美国正式参战,使这场原本主要由中国和英国坚持进行的反法西斯战争进入了真正的全球阶段,美、英、苏、中四大国也出现在国际政治舞台上。

二战中后期,在各个战场已经处于战略反攻的形势下,美、英、苏、中等反法西斯同盟国家举行了一系列公开的和秘密的首脑会议和会晤(主要包括1943年的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1944年的敦巴顿橡树园会议,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等),签订了一系列公开的或秘密的、书面的或口头的宣言、公告、声明、决议、协议等,对战后的世界做出安排。

二战之后的国际秩序与联合国的建立

二战之后的国际秩序与联合国的建立

二战之后的国际秩序与联合国的建立二战的结束给世界带来了战争的惨痛教训,人们迫切需要建立一个能够维护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秩序。

在这一背景下,联合国成立了,成为二战之后国际事务的重要机构。

本文将就二战之后的国际秩序和联合国的建立进行探讨。

一、二战之后的国际秩序二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国际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往的欧洲中心体系已经瓦解,美国和苏联成为了两个世界的超级大国。

在这个新的国际秩序中,需要建立一个摆脱战争和冲突的国际组织,以促进和平与稳定。

二、联合国的背景和目标联合国作为国际事务的重要机构,在二战结束后迅速成立。

它的前身是由盟军共同发起的联合国宪章,旨在推动国际合作,维护和平与安全。

联合国的成立标志着国际社会对于建立一个国际秩序的共同努力。

联合国的目标包括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保护人权和促进社会进步等。

通过积极的外交手段和国际合作,联合国致力于解决国际间的争端和冲突,促进成员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三、联合国的机构和职能联合国由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和社会理事会、秘书处以及其他特殊机构组成。

这些机构各司其职,共同推动联合国的各项工作。

联合国大会是成员国的最高决策机构,每个成员国都有一票的投票权。

安全理事会则负责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成员国通过投票来决定是否采取措施以解决冲突或威胁和平的问题。

经济和社会理事会的职责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通过制定政策和提供援助等方式,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秘书处负责联合国的日常管理和协调工作。

除了以上的机构外,联合国还设有其他特殊机构,如国际法庭和人权理事会等,以解决涉及国际法和人权的问题。

四、联合国的成就和挑战联合国在维护和平与安全、推动国际合作和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它在调解国际争端、推进核裁军以及提供人道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然而,联合国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安全理事会的决策问题,由于常任理事国的利益冲突,使得理事会在某些重大问题上难以达成一致。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战争与国际秩序的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战争与国际秩序的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战争与国际秩序的建立第一节:引言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之一,涉及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

战争的爆发不仅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也给国际秩序带来了巨大的震动。

本文将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全球战争和国际秩序的影响,以及在战后期间建立稳定国际秩序的努力。

第二节:全球战争的影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各个国家投入了大量资源和人力,形成了两个敌对的军事联盟,即同盟国和轴心国。

战争导致了大规模的战争损失、人员伤亡和疾病蔓延,给参战各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战争还导致了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巨大变化,一些国家的势力得到了巩固和扩大,而一些国家则失去了它们之前的地缘优势。

第三节:战后的国际秩序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避免未来再次爆发全球战争,国际社会开始努力建立稳定的国际秩序。

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联合国的成立。

联合国是一个由各个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旨在促进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通过联合国,成员国可以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争端,避免使用武力。

第四节:冷战与国际秩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分为了两个主要的势力范围,即美国领导的资本主义西方阵营和苏联领导的共产主义东方阵营。

这导致了冷战的爆发,冷战时期国际秩序面临了巨大的挑战。

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敌对态势使得全球其他国家不得不在这两个势力范围中做出选择,导致了世界的二分。

第五节:和平、稳定与合作尽管战后的几十年充满了地缘政治的紧张和冲突,但国际社会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就。

一些国际组织和多边框架,如北约、欧盟和世界贸易组织等的建立,加强了国家间的合作和对话。

这些组织的出现为国际社会的和平、稳定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六节:全球化时代的挑战与机遇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国际秩序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国际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经济、安全和环境等议题变得更加复杂。

全球一体化使得国家间的合作变得更为紧迫和必要,但同时也增加了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重组与变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重组与变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重组与变革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国际社会迎来了一场重大的变革。

在这场战争中,许多国家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和破坏,而赢得胜利的国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战后,各国迫切需要重建破败的经济、建立新的国际秩序,以期避免再次爆发类似的战争。

本文将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重组与变革。

首先,需要提及的是联合国的建立。

作为一场国际联盟的继任者,联合国的成立标志着国际秩序的重大转变。

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旨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并通过国际合作解决国际争端。

联合国的设立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论坛,各国可以通过对话与合作来解决争议,避免武装冲突的发生。

其次,战后的秩序重组体现在经济方面。

战争的摧毁导致许多国家陷入了经济困境,需要重建废墟并恢复经济发展。

为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应运而生。

由于战后美国取得了明显的经济优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主导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

此外,通过设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这样的国际金融机构,国际社会着力推动经济的重建与发展。

第三,国际秩序的变革还表现在领土重组方面。

在战后,欧洲的国界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德国的分裂成为了战后国际秩序的一个焦点。

东德与西德的建立,以及东西德的统一,都是战后欧洲秩序调整的重要部分。

此外,战后还发生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形成,冷战期间的欧洲东西分裂局势对整个国际秩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国际安全架构的调整也是战后国际秩序的一部分。

战后,尤其是冷战初期,东西方阵营的对峙使国际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

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北约和华沙条约组织相继成立。

北约是西方国家的军事联盟,威慑战后苏联的扩张野心。

而华沙条约组织则是东方社会主义国家的军事联盟,作为对抗北约的反击。

这两个军事联盟的存在体现了国际秩序的分裂和冷战时期的紧张局势。

然而,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全球化的兴起,国际秩序再次发生着显著变化。

冷战结束后,东西方世界开始进行对话与合作,不再将彼此视为敌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全球秩序的重建与调整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全球秩序的重建与调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落幕,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这场全球性的灾难给世界带来了难以估量的破坏和伤痛,但也为全球秩序的重建与调整创造了契机。

战争的结束带来了大规模的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

城市化为废墟,无数家庭支离破碎,经济陷入混乱。

然而,在这片废墟之上,各国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重建之路。

在政治方面,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曾经的强国如德国、日本和意大利在战争中遭受重创,实力大幅削弱。

而美国和苏联则崛起成为超级大国,形成了两极对峙的格局。

这种格局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对全球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联合国的成立是全球秩序重建的重要标志。

它旨在促进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联合国为各国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协商的平台,通过制定国际法和准则来规范国际行为。

在联合国的框架下,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挑战,如贫困、疾病、气候变化等。

经济方面的重建也是至关重要的。

战争使得许多国家的工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经济体系崩溃。

为了恢复经济,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美国通过实施“马歇尔计划”,对欧洲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援助,帮助欧洲国家重建基础设施和工业生产,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复苏。

同时,日本也在美国的扶持下,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崛起。

在国际贸易领域,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这一体系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和稳定,但也为后来的经济问题埋下了伏笔。

随着时间的推移,全球秩序不断调整。

发展中国家逐渐崛起,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新兴经济体如中国、印度等通过自身的改革和发展,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科技的进步也在改变着全球秩序。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全球交流更加便捷,促进了全球化的进程。

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网络安全、数字鸿沟等。

在文化方面,战争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人们更加珍惜和平,对人权、民主、自由等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演变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世界各国迅速进入了一段新的历程,这一时期被称为战后时期。

随着国际局势的演变,国际秩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演变。

一、联合国的成立国际秩序的演变可以说是从联合国的成立开始的。

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旨在促进全球的国际合作和和平。

它由51个国家组成,现在已经发展到193个成员国。

联合国成立后,它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国际组织,可以起到促进和平、安全、创造繁荣和解决全球问题的作用。

在联合国的框架下,许多国家可以通过协商和谈判解决冲突,从而避免战争和破坏。

二、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冷战期间,世界处于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分裂和紧张状态。

这导致了许多世界事务的改变,如联合国的作用和功能。

冷战期间,联合国重点在于维护和平和安全,发展经济、社会和文化进步,但实际上,由于美国和苏联的对立,联合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缺少必要的力量来承担这种角色。

此外,在冷战期间,许多国家加入了美国和苏联的阵营之一。

这导致了国际关系的极度分裂和紧张,以至于一些国家领导人宣称,国际政治是一个自然的状态,因为世界充满了敌对和压迫的力量。

三、21世纪的国际秩序21世纪初,世界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国际关系的不断发展,许多国家之间的界限已经被消除了,并且合作、交流和平衡在各个国家之间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

在当今的国际秩序中,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个主要的趋势。

许多国家已经开始深入合作和交流进行贸易和经济发展,以及在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领域共同发展。

这样的全球化趋势已经推动了许多国家的增长和发展。

此外,国际秩序的演变还涉及到一些新兴国家的崛起,如中国和印度。

这些国家已经逐渐成为国际事务的关键参与者,并且在世界各地都展示了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

总之,国际秩序的演变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随着世界局势的不断变化和国际合作的进一步加强,国际秩序将会发生更多的变化和调整。

尽管国际缺乏统一的政治体系,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以联合国等重要机构为代表的国际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全球和平、安全和发展会持续加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给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战后,国际秩序出现了巨大的重塑和重新排列。

本文将围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展开讨论,并分析这一时期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深远影响。

一、联合国的成立及其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成为了国际社会解决争端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机构。

于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以其成员国的平等和国际合作为基础,推动国际秩序的建立和稳定。

联合国通过制定国际法、维护人权、推动发展等方面的努力,为国际秩序的维护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国际组织的崛起与作用除了联合国之外,战后世界还见证了许多其他国际组织的崛起,这些组织为国际秩序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方面,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成立推动了战后经济重建和发展。

该组织成为了世界范围内促进经济增长和合作的重要平台,协调各国的经济政策,推动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另一方面,北约(NATO)的建立以及华沙条约组织(Warsaw Pact)等军事同盟的形成,为战后世界的安全局势带来了新的格局。

这些组织通过提供军事保护和共同防御,维护了一定程度上的国际秩序和地区稳定。

三、超级大国的相互关系战后的国际秩序中,超级大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国际秩序的塑造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美国作为战后世界的新兴超级大国,通过其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的全球影响力,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美国在国际秩序中的领导地位为文明国家间的合作提供了重要支持,并在冷战时期与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对抗和竞争。

苏联作为另一个超级大国,在国际秩序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苏联的崛起导致了冷战的爆发,并在世界各地与美国进行了一系列的代理战争和政治争夺。

然而,苏联的相对衰落最终导致了冷战的结束和国际秩序的重构。

四、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和挑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中,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新现象。

亚洲的几个国家,如中国、日本和韩国等,通过经济发展的迅速崛起,对现有的国际秩序提出了挑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战后秩序的建立思考和平与发展的目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战后秩序的建立思考和平与发展的目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各国面临着建立战后秩序的任务。

这一时期被视为国际关系和国际法领域的重要转折点,国际社会迫切需要制定一套能够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目标和准则。

本文将探讨战后秩序的建立思考和和平与发展的目标。

一、战后秩序的建立思考战争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和平的到来,建立一个稳定的战后秩序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为此,国际社会普遍认识到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合作制度。

建立国际组织和条约成为推动和平与发展的关键手段。

1. 国际组织的建立联合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重要的国际组织之一。

其宪章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和推动人权进步。

联合国通过发布决议、发起重大行动等方式,成为国际社会协调行动的平台。

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也相继成立,推动经济发展和恢复。

2. 全球治理体系的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战后重建,还包括国际治理体系的重建。

各国为了避免发生类似战争的悲剧,制定了一系列的国际法条约,如《联合国宪章》、《日内瓦公约》等。

这些法律文件为维护和平与发展提供了法律基础,约束各国的行为。

二、和平与发展的目标建立战后秩序的目标不仅是为了实现长期的和平与稳定,更是为了推动经济发展和人类福祉。

和平与发展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1. 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战后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避免再次爆发大规模战争。

通过建立国际机构和条约,加强国际安全合作,各国努力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例如,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设立就是为了解决国际争端和冲突,维护地区和全球的和平。

2. 促进经济发展与合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和世界各地的经济都面临着重建和发展的任务。

通过国际合作和一系列的倡议,各国共同推动全球经济的复苏。

例如,马歇尔计划帮助了欧洲国家重建经济,同时也为和平创造了条件。

3. 保障人权与减少贫困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还包括保障人权和减少贫困。

通过制定国际人权保护法,各国致力于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徐 蓝内容提要 联合国和布雷顿森林体系主导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和发展。

在21世纪,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等最为重要的全球性的国际政治经济组织,应该通过不断地自我改革与完善,在建立国际新秩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国际秩序 联合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关贸总协定 世界贸易组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直接最深刻的结果,是它大大加速了欧洲作为传统力量中心的衰落和美国与苏联这两个欧洲侧翼大国的真正崛起,从而最终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完成了自20世纪初便开始进行的在国际政治格局方面的巨大变革: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政治格局完全被战火所摧毁,取而代之的是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这个新的两极格局的基石,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由/三巨头0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通过多次会谈所签订的一系列协定而确立的雅尔塔体系;而两极格局的外在表现,则是美苏在战后逐渐形成的/冷战0态势。

与国际格局的演变相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彻底打破了依靠欧洲列强之间的力量平衡所建立、并在欧洲主导之下的以国际联盟为代表的旧的国际秩序结构,代之而起的是以美、苏之间力量的相对平衡为基础,以美、苏、英、中、法五大国为主导的新的国际秩序结构¹。

这个新的国际秩序结构在政治上的外在表现,就是反法西斯大同盟在战争即将胜利之时建立的、作为雅尔塔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联合国,而它在经济上的体现,则可视为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以及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所组成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作者已另撰文论述º。

本文将通过对联合国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在战后国际政治经济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阐述,揭示战后占有主导地位的国际秩序的形成与发展。

¹º参见徐蓝:5战争与和平: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研究6,齐世荣、廖学盛主编:520世纪的历史巨变6,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16)363页。

根据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政治格局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世界主要战略力量之间构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战略关系和结构状态;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国际社会主要战略力量之间围绕某种目标和依据一定规则相互作用运行的机制,是指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和行为规范。

特定的国际秩序总是与特定的国际格局相对应,并受到后者的影响与制约。

联合国与战后国际政治秩序的建立和发展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苏联和美国相继参战的时候,这场原本主要由中国和英国坚持进行的反法西斯战争便进入了真正的全球阶段,而新的国际秩序结构也已经在战争中孕育。

1942年1月罗斯福用自己创造的/联合国家0来代替/协约国0,并亲自设计了由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提前一天签字的签名方式来签署美国提出的5联合国家宣言6,就使/四大国0正式出现在联合国家之中,这不仅在实际上/反映了新的联合国家联盟后面的真正均势0¹,而且表明了美国要在其中担当领导责任的强烈欲望。

因此,5联合国家宣言6的发表和以美英苏中为核心的联合国家反法西斯大同盟的形成,实际预示着战后一种新的国际秩序结构的诞生º。

它将以一个新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为代表,并成为建立联合国的法律与外交结构的基础。

但是,联合国并不是由政治家们凭空臆想出来的,而是反法西斯大同盟根据时代的需要,在吸收了以往国际组织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创建的。

它的一个最直接的参照物,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

正如曾任国联副秘书长的华尔脱斯所说:/联合国的建立,使过去的国际联盟的全部存亡史令人一目了然。

0»国际联盟的出现不仅反映了20世纪的世界已经发展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的现实,更表达了人类在经历了一场空前残酷的大战之后对世界和平的追求与向往,因此是史无前例的国际政治的重要发展。

但是它所具有的与生俱来的缺陷和弱点,几乎使它的全部历史成了一部不断失败的记录¼。

首先,国际联盟是在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之后由战胜国列强作为对战败国的媾和条约的组成部分而建立的,因此国联盟约所规定的/为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和平与安全,承担不从事战争之义务0的宗旨½,主要是为了维护以英法为代表的战胜国的既得利益和它们所建立的/新秩序0,这是国联的本质缺陷。

其次,盟约规定对侵略者实行制裁,但是对/侵略0和/侵略者0的涵义却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也没有具体的制裁措施,更没有宣布战争为非法;不仅如此,它所规定的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0原则(或称/普遍一致0原则,/普遍否决权0等)实际使国联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因此不仅对受到侵略的国家的保护软弱无力,而且无法制止战争的发生¾。

第三,国联并不具有真正的普遍性和权威45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¹º»¼½¾5联合国史6的作者埃文#卢亚德深刻地指出,国际联盟关于保护其他受到侵略的国家的承诺是纯粹自愿的,因此极其软弱无力,而且没有任何价值。

参见埃文#卢亚德:5联合国史6第1卷:5西方控制的年代,1945)19556(Evan Luard,A History o f the U nite d Nations,V.1:The Y ears o f Western Dominations ,1945)1955),纽约,圣马丁出版社1982年版,第6页。

国联盟约不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胜国对德国签订的凡尔赛和约的第一部分内容,而且是战胜国对每一个战败国签订的和约的第一部分内容,因此国联盟约也是凡尔赛体系的组成部分。

国联盟约的主要内容可参见齐世荣主编:5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6第一分册,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24)29页。

应当指出的是,国联在促进社会福利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并对国际秩序和国际组织的运作提供了经验。

华尔脱斯:5国际联盟史6下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404页。

理查德#W 1布利特等:520世纪史6,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64页。

威廉#哈代#麦克尼尔:5国际事务概览#美国、英国和俄国,它们的合作和冲突1941)1946年6上册,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154页。

性,美国始终不是它的成员¹,苏联长期被拒之门外,法西斯国家日本、德国和意大利相继退出,不受约束,从而使集体安全有名无实。

因此,国联的政治实践便否定了它所标榜的基本宗旨,在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作出应有的贡献,反而在客观上助长了侵略,最后也不可避免地使自己遭遇失败。

联合国则不同,它与国际联盟有着较为密切的历史渊源与联系,又有着根本的区别。

正如英国国际关系史专家F 1S 1诺斯埃奇所说:/尽管赢得战争胜利的那些国家可能并没有详细地考察国联的体系和它的历史,但是人们却能够感到,在新的联合国组织里,国联的基本缺点必定得到克服。

0º而且正是由于建立联合国的目的/就在于取代已经不被信任的国际联盟,并且要以更为有效的措施继续实现国联的崇高目标0»,联合国宪章才成为一部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史上划时代的不朽的历史文献,而已经走过58个春秋的联合国从整体上来说也基本上是一部成功的历史。

首先,联合国宪章将联合国这一国际组织建立在比较坚实的基础之上¼。

第一,针对两次世界大战特别是二战对人类造成的大浩劫,为了回答如何避免使/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0这一严峻问题,反法西斯大同盟将他们之间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暂时搁置一旁,达成了以联合国宪章为宗旨和原则建立国际秩序的共识。

与此同时,他们将维持世界和平,尊重基本人权和自决原则,加强国际友好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文化和福利发展确定为联合国组织的根本宗旨并写进宪章当中,体现了二战结束之时已经开始显现的人类呼唤世界和平与要求共同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应当完成的历史任务。

不仅如此,宪章第一次把维护和平与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更是大同盟的深刻的战略思考。

第二,宪章强调会员国的普遍性和广泛性,它的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有平等发言权的规定,不仅从地域上,而且从政治上实现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体系向一种真正的全球性体系平稳过渡0½。

今天已经拥有191个成员的联合国体现了二战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和国际之间日益密切的相互依存。

宪章所规定的组成联合国的庞大的屋顶式体系,以及大会、安理会等六大组织、各种辅助机构和为数众多的专门机构之间的/权力划分0原则,无不体现了普遍性原则,使联合国成为最重要的国际讲坛和开展多边外交的场所,成为维持战后国际秩序的最有效的国际多边机制,从而体现了国际政治的民主化进程。

第三,宪章明确规定,除了单独或集体自卫以及由安理会授权或采取的武力行动之外,要求会员国废弃战争,以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并确定了详细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机制(如第6、8章);另一方面,宪章也周密地制定了制裁侵略的机制(如第7章),并把制裁的权力集中46 世 界 历 史 2003年第6期¹º»¼½转引自李铁城:5联合国50年6增订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52页。

联合国宪章的全文见5国际条约集(1945)1947)6,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年版,第35)60页。

威廉#R 1基洛:520世纪的世界,国际关系史6(William R.Ke ylor,The Twentieth -Century Worl d ,An Inte rnational History ),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54页。

F 1S 1诺斯埃奇:5国际联盟:它的生平与时代,1920)1946年6(F.S.Northedge,The League o f Nations :Its Li fe and Time s 1920)1946),莱斯特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78页。

美国虽然没有参加国联,但是至少参加了国联附属机构的一系列活动,这些机构包括国际劳工组织,常设国际法院和知识合作组织,并出席了所有有关军备问题的会议和大多数有关经济和商业问题的会议。

于安理会。

与此同时,宪章所确立的由中、法、苏、英、美5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大国一致0原则¹,不仅反映了二战结束时的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体现了大国的协调与合作,在保护大国利益的同时突出了大国的责任和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它从内部机制上赋予联合国前所未有的权威性和生命力,使任何决议一旦做出便可付诸实施,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都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和强制力量,并对侵略和潜在的侵略形成威慑,从而使集体安全有了切实可行的保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