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朝边塞诗内容的发展

合集下载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唐代边塞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它以描绘北方边塞景色和塞上人民的生存状态为主题,通过诗人对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的描写,展现了唐代边塞地区的风土人情。

在这些诗篇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边塞地区的独特理解和深刻思考,通过对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唐代边塞地区的历史风貌,更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人生、国家和社会的思索和反思。

唐代边塞诗反映了当时边塞地区的局势和人民的生存状况。

唐代边塞地区长期处于战争频发、生活艰苦的状态,这种特殊的生存环境成为了诗人创作的重要素材。

在边塞诗中,诗人们通过对那些汉家烟尘在上苑、汉家马革裹尸还和从军征戍边防的真实写照,描绘了当时边塞地区的军事形势和人民的生存状态。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对登高远眺的描写,反映了当时边塞地区边军的守卫情况和边民的生活景象;王之涣的《凉州词》中描绘了边塞地区的荒凉景象;岑参的《白日登山》则表现出对边塞地区的疆域辽阔和边塞民族的豪迈形象。

这些诗篇以饱满的笔墨勾勒出唐代边塞地区的特殊生存状态,表现出诗人对当时边塞地区的深切关怀和对人民命运的关注。

唐代边塞诗反映了诗人对边塞地区自然风光的独特感悟。

边塞地区的自然风光以其雄奇壮丽、苍茫辽阔而著称,这种特殊的自然景观也成为了诗人创作的灵感源泉。

在唐代边塞诗中,诗人们对边塞地区的自然风光有着独特的感悟和表现。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表现了登高远眺所带来的情感愉悦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

在岑参的《白日登山》中,诗人以高远的视角描绘了边塞地区的自然风光,通过对山水的描写,展现出了对边塞地区的独特感悟。

这些诗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边塞地区的壮美景观,表现出诗人对自然风光的独特感悟和表现。

唐代边塞诗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命运的思索和反思。

在唐代边塞诗中,诗人们不仅展现了对边塞地区的真实写照,更蕴含了对国家和社会命运的深刻思考。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繁荣和辉煌的一个时期,但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动荡、战乱不断的时期。

(完整版)简述唐代边塞诗的发展概况

(完整版)简述唐代边塞诗的发展概况

简述唐代边塞诗的发展概况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极其辉煌的朝代之一,政治上清明,相继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局面,封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大兴科举制,加强对外的文化交流,兼收并蓄,有着极其丰厚的文化积累。

强盛的唐帝国为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边塞诗在唐代发展到了顶峰,仅就其数量来说,就有近2000首,达到了各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

唐边塞诗的发展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内容丰富深刻,体裁风格多样,异彩纷呈。

初唐时期诗人写作的边塞诗,约略有几种情况:一是以李世民、虞世南的边塞诗作品为代表,是"洗濯浮夸,兴寄独远"之作,以雄放的境界,奠基了盛唐之音。

二是由于贬谪而写作的边塞诗作,可以骆宾王为代表,因为是贬谪生活,同时,也因为初唐时代尚未形成盛唐的胸襟气势,所以,其边塞诗作中多有悲凉气氛,在雄奇的西域风光中融入了个人离国别乡、羁旅边地的愁怨;三是并没有到达过边塞,而写作对于边塞生活的渴望,是想象中的边塞诗,以所闻地名为点缀,以虚拟的故事或人物为背景,可以初唐四杰中王勃、杨炯、卢照临为代表。

初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郁勃。

这种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强敌入侵的愤然抗击,一是对时事政治的喟然长叹。

前者代表是骆宾王,后者代表是陈子昂。

他们参加从军出塞,对边塞生活有亲身体会和深刻感触。

唐初政治经济开始发展,知识分子积极参政,诗人们关心国家大事,对边塞战事有一定的关注。

他们有对爱国精神的颂扬,有对征戍苦难的申诉,初唐边塞诗得到一定发展。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

盛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豪雄,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

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

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

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

浅析唐代边塞诗的发展

浅析唐代边塞诗的发展
平 生一 顾 重 , 气 溢 三 军 。 日分 戈影 , 星 合 剑 文 。 意 野 天 弓玄 抱 汉 月 , 有 英 雄 气 概 。他 的成 就 表 现 在 以下 几 个 方 面 :
马 足 践 胡 尘 。 不求 生 入 塞 , 当死 报 军 。— — 骆 宾 王《 军行 》 唯 从 ; 第 一 , 英 雄 主义 的精 神 描 绘 了 塞 外 行 军 征 战 , 别 等 各 种 生 活 以 送 烽 火 照 西 京 。 中 自不评 。 璋 辞 风 阙 . 骑 绕 龙 城 。 心 牙 铁 雪暗 凋 旗 画 , 情 境 , 有 浪 漫 的奇 情 异 彩 , 造 了 主题 专 一 的边 塞 歌 行 。如 《 大 夫 富 创 封 风 多杂 鼓 声 。 宁 为百 夫 长 , 胜作 一 书 生 。— — 杨 炯 《 军行 》 从 ; 破 播 仙 凯 歌 》 : 刘 生 气 不 平 , 剑 欲 专 征 。 恩 为 豪侠 , 抱 报 死难 在 横 行 。 羽装 剑 鞘 , 翠 汉 将 承 恩 西 破 戎 , 书先 奏 未 央 宫 。 子预 开麟 阁待 , 捷 天 只今 谁数 贰 黄 金 饰 马 缨 。但 令 一 顾 重 , 吝 百 身轻 。—— 卢 照 邻 《 生 》 不 刘 ; 师功 。 他 们 的诗 竹 都 表 达 了 渴 望保 国 戍边 、 功 立 业 的 意 愿 。 宁为 百 夫 建 “ 日落辕 门鼓 角 呜 , 千群 面缚 出蕃 城 。 兵 鱼 海 云迎 阵 。 马 龙 堆 月 洗 秣 长 . 作 一 书 生 ” 晰 地 描 绘 出 唐代 诗 人 “ ” “ ” 有 的独 特 本 质 。 照 营 。 胜 清 儒 、侠 兼 而 在 初 唐 诗 人 【 . 为 唐 代 文 学 革 命 先 锋 的 陈子 昂 , 是 将 初 唐 诗 人 1作 1 更 第 二 . 参 以 好 奇 的 热情 和 瑰 丽 的 色 彩 表 现 了塞 外 辽 阔壮 丽 的景 岑 壮 志满 怀 的 雄 心 展露 无 遗 , 后 人 见 到 了这 些 有 着 极 强 民族 意 识 的诗 色 , 使 西域 少 数 民族 的 生 活 习俗 , 以及 各 族 人 民 之 间 的 友好 交 往 , 为边 塞 诗 开拓 了新 奇 多 彩 的 艺 术 境界 。 作名篇 :

边塞诗的发展史以及边塞诗人的出塞经历

边塞诗的发展史以及边塞诗人的出塞经历

边塞诗的发展史以及边塞诗人的出塞经历第一篇:边塞诗的发展史以及边塞诗人的出塞经历唐代的边塞诗(一)概况:1、边塞诗和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A、边塞风光;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

不仅内容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

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

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

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

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

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

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2、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

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唐代边塞诗是唐代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描述塞外生活为主,表现了唐代边塞守卫军民的爱国主义、壮烈、坚韧和牺牲精神。

诗人们以客观的视角、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力,生动地描绘了边塞的自然风光、历史沉淀、民风民俗和军民生活,表达了对家园和祖国的深情厚爱和对战争的憎恶和反感,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

一、爱国主义思想唐代边塞诗集中表现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强调民族团结、国家安危、民族尊严和家国情怀。

诗人们将壮烈的牺牲精神融入诗中,使得边塞生活变得崇高而感人。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借着登高望远的方式,诗人表达了对祖国疆土辽阔的感叹和热爱。

李白的《将进酒》中写到:“霸凌海内外,何以家为?”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关切和对家国的忧虑。

杜甫的《兵车行》则写到:“弃繻冠于车,蜡炬烛九门。

霜鳞帐飞狐,玉勒雕鞍穿。

”形象地刻画了唐代边塞军队的战斗场面,表达了对祖国领土的保卫与发展的热忱。

诗人们以极其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勾画出不朽的爱国精神,铭刻在人民心中。

二、壮烈和坚韧思想唐代边塞生活遭受寇盗侵扰、自然灾害和战争创伤,因此诗人们描述了军民在困难条件下求生存的毅力和勇气,对于中国传统理念中的“困境锤炼人性”有深刻的认识。

边塞壮烈和坚韧思想始终贯穿于唐代边塞诗中。

王之涣的《登幽州台歌》中写到:“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通过赠别诗,表达了对朋友的嘱托和对国家前途的厚望,体现了唐代边塞军民的坚毅和忠诚。

李白的《将进酒》中写到“青春作保定神州,白首为功尽万钟”,激励军民为国牺牲奉献、英勇杀敌的精神,表现了不屈不挠、顽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唐代边塞诗人们在表现壮烈和坚韧思想时,表现出了高度的个性化特点,同时也传递了人民团结、奋发向上的正能量。

三、对战争的憎恶和反感唐代边塞诗人们在描写边塞生活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反战主题。

《边塞诗歌:唐朝边塞诗人及其作品的特点与意义解读》

《边塞诗歌:唐朝边塞诗人及其作品的特点与意义解读》

边塞诗歌:唐朝边塞诗人及其作品的特点与意义解读1. 引言•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也是边塞诗歌的黄金时代。

边塞诗歌以其独特的主题和表达方式,成为唐代文学中重要的一支。

本文将对唐朝边塞诗人及其作品进行特点与意义的解读。

2. 边塞诗人及其背景•提及边塞诗人,就不得不谈到他们生活的特殊环境。

这些边塞诗人多数是在唐朝安史之乱后被贬到邛州、蜀地等远离京城的地方。

•边塞诗人们长时间与汉家文化疏离,他们对北方游牧民族有着深入的了解,并且亲身经历了战争与荒凉,这些经历成为了他们创作诗歌时不可或缺的素材。

3. 边塞诗歌的主题和题材•边塞诗歌体现了生活在边疆地区特殊环境下的情感和体验。

典型的题材包括边塞风景、士兵生活、战争场景等。

同时,边塞诗歌也常常从个人的视角描绘内心世界–基督徒税理。

•边塞诗歌的主题重要突出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这些诗人对于祖国安危以及人民困境有着强烈的关切。

4. 边塞诗歌的写作风格•边塞诗歌注重对自然景色和事件的描绘,尤其是荒凉背景下的景物,通常用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

•创作手法上,边塞诗人善于使用象征与比喻来营造意境。

他们通过精妙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读者带入边疆生活中。

5. 边塞诗歌带来的意义•边塞诗人们通过他们创作出来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呼吁社会对于边疆地区和底层百姓更多关注和关怀。

他们承载着史实记录,见证着历史发展,并影响着后世对于唐朝和边塞诗歌的认识。

•边塞诗歌对于繁荣了唐朝文化,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流派,同时也给后世的文人提供了宝贵的创作启示。

6. 结论•边塞诗歌是唐朝文学中一道独特夺目的风景线,其主题与题材表达了边塞地区特殊环境下人们的情感和体验。

边塞诗人以他们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生活经历,创作出许多引人深思和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

这些作品在语言、主题和形式上都展现出别样魅力,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唐代边塞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流派之一,创作背景是唐代的西北边疆,涉及到众多的军事、政治和社会问题,充满了浓厚的历史色彩和文化特征。

这些诗歌的主题涉及到战争、边境、马背、冰雪等元素,而其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也是极为丰富和深邃的。

首先,唐代边塞诗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点和社会现状。

唐代是一个盛极而衰的时代,国家经济繁荣但政治上却开始出现腐败、内乱等问题,这些直接影响了当时边塞地区的状况。

诗歌中反映出的边防饱受外敌入侵的困扰,而诗人所描绘的军民生活也更加苦难与艰辛。

例如《塞上曲》所表现的少数民族战士的人生境遇:“血染的枪、披头散发的煞玛瑙,嘶哑的喉咙、在旷野上奔驰的骏马;天文学裂的长矛、望不到头的胡狼,③人生多少只是云烟”,这些都表现出了边防以及少数民族所处的困境和难题。

其次,唐代边塞诗的创作也涉及到大量的人文关怀和关注。

在长期军事斗争的背景下,很多诗人对人性的命运和关怀有着很深入的思考。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须更寻觅、自有芳草间”,表现了诗人老年孤单的境遇,但又企盼着幸福和宁静的人生。

可以说,唐代边塞诗不仅描写了战争和边疆的苦难,更体现了人性自然之美和对生活的感悟。

另外,唐代边塞诗还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

很多诗人忠诚于国家和民族利益,对于保卫国门的主张更是毫不犹豫。

例如岑参的《登幽州台歌》,表达出了对北疆民族的敬畏和对国家安宁的忧思:“临别赠言甚悽楚,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衣上草叶随心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样的诗句表现出了唐代边塞地区这种特殊背景下的民族和国家主义情感。

最后,唐代边塞诗也反映出了诗人的个性和情感。

在那个封建社会中,人们的命运往往受到种种社会限制和大环境的影响,而唐代边塞诗的许多诗人却仍能在军营马背之上升华出自己的精神境界,展现个性魅力。

例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中,“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抒发了自己脱俗与高远的思想情感。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唐代边塞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代表了唐代边塞文化和文学的独特风貌。

这些诗歌多以壮丽的自然景观和英雄壮丽的场面为题材,表现了边塞风情以及士兵们的豪迈与忠诚。

在唐代边塞诗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的风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本文将对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进行赏析。

唐代边塞诗中的思想内容是与当时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

唐代边塞地区处于辽阔的西域,常年居住着鲜卑、突厥、回纥等少数民族,与唐朝的中原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

唐代边塞诗中常常反映了边塞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少数民族的习俗风情,如《塞下曲》中所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现了边塞地区的艰苦环境和人们坚韧不拔的精神。

这些诗作不仅展现了唐代边塞风光的壮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格局和人民生活的真实面貌。

唐代边塞诗中的思想内容也反映了当时士兵们的忠诚与豪情。

在唐代的边塞地区,战争时有发生,士兵们常年奋战在边塞,为国家和百姓的安宁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他们的忠诚、豪情和不怕牺牲的精神被唐代诗人们深刻地刻画出来,如《前出塞》中所写道:“骏马似飞腾,快马红尘中,情愤无些许,遥思立马东,数年身虽在,经国知多情,诗礼依南化,汉官向北荒。

”这些诗作表现了士兵们在战场上不畏牺牲的豪情壮志,以及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

这种思想内容不仅激励了当时的士兵们,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军事风貌和军人的形象。

唐代边塞诗中的思想内容还体现了诗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赞美。

唐代边塞地区地势险峻,自然环境严峻,但壮丽的自然景色依然让诗人们为之倾倒。

《边塞诗》中常常出现壮丽的边塞风光和宏伟的自然景观,如《塞下曲》中所写道:“林断山明水茫茫,南飞雁、北飞翁,天堑变通途,忽见陌头杨柳丛。

”诗人们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以及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敬畏。

这些诗作反映了唐代诗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卷第5期V ol.9,N o.5长安学刊Changan Xue Kan2018年8月Aug.,2018浅析唐朝边塞诗内容的发展张文艳(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28)摘要: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不管是诗人还是作品的数量都呈现出宏大壮观的景象。

其中的边塞诗以其特有的内容和内涵在唐朝的诗歌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在有限的空间环境下,蕴含着无限的意境和内涵。

本文将从唐朝不同时期出发,以时间为线索研究唐朝各个时期边塞诗歌内容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唐朝;边塞诗;内容文章编号:978 - 7 -80736 - 771 -0(2018)05 -147 - 02边塞诗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由来已久,从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到唐朝达到鼎盛和繁荣。

唐朝的边塞诗,在充分吸取前人的经验之后,加上自身的社会环境现实,不但是之前边塞诗的集大成者,而且对后来边塞诗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唐代边塞诗的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

本文将唐代边塞诗具体置于初唐、盛唐、中晚唐这三个阶段来研究。

一、初唐时期初唐时期的边塞诗,具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分别以“初唐四杰”和陈子昂为分界,前后两个阶段的边塞诗不管是在风格上、内容上还是情感的寄托上都有着巨大的差别。

唐朝建立初期,此时所有的诗歌都呈现出明显的六朝遗风,此时的边塞诗还局限于宫闱之中,诗歌大多是大臣们沉浸在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中所做的用来歌功颂德、张扬太平的,就比如说此时的御用诗人虞世南、上官仪、宋之问、沈全期等大量制作的点缀升平、应制颂圣之作。

除此之外,还有君主回顾边塞峥嵘岁月,体现堂堂君威的自我陶醉之作,就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幸武功庆善宫》“弱龄逢运改,提剑郁匡时。

指麾八荒定,怀柔万国夷。

梯山咸人款,驾海亦来思。

单于陪武帐,日逐卫文枇。

”这首诗满含作者对往昔战争岁月的豪情和自信。

这一时期的边塞诗,总的来说沉浸在宫廷楼阁之中,大多是诗人们的有感而发,重情感流露而缺少实际边塞生活的参照。

等到“初唐四杰”在诗坛上崭露头角之后,边塞诗的风格有了一些变化。

闻一多在《唐诗杂论•四杰》中提到,此时的边塞诗开始“由宫廷走到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塞漠”,开始呈现出平民化的视角。

:n对于战争场面的描写、对于边塞生活的描写和对于战场建功的急切心情得到展现。

如卢照邻《关山月》“塞坦通碣石,虏障抵祁连。

”真实描写塞外的景色和风光。

骆宾王《从军行》“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

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

不求生人塞,唯当死报君。

”这首诗饱含作者想要杀敌为国,奋勇战场的豪情壮志。

这些都是初唐时期宫闱诗人所不具有的开阔胸襟和雄壮气概。

但总体来说,这一时期边塞诗的格局依然狭窄。

:2]到了陈子昂时期,边塞诗歌才真正呈现出盛唐诗风的影子。

就比如说《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塞》“忽闻天上将,关塞重横行。

始返楼兰国,还向朔方城。

黄金装战马,白羽集神兵。

星月开天阵,山川列地营。

晚风吹画角,春色耀飞旌。

宁知班定远,犹是一书生。

”这首诗为送别唱和之作,赞颂了一位满腹韬略的戍边将军的勇武,鼓励他抵御突厥,安边立功。

全诗洋溢着慷慨豪迈、昂扬向上的乐观情调,作者将自己的感受融人其中,体现了初盛唐之交知识分子的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

再比如《送魏大从军》“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这首诗中,作者的情感更上一层楼,将自己报效国家的民族思想融人其中。

在陈子昂的诗歌中,齐梁华靡的诗风已经被肃清,所以韩愈指出“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3]二、盛唐时期作者简介:张文艳(1994一),女,陕西省西安人,汉族,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在读硕士,文艺学专业,研究方向:古 代文论。

导师:张保宁教授• 147 •盛唐时期一般指唐玄宗执政时期。

这一时期,唐朝呈现出开放繁荣的景象,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都竞相发展,诗歌也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纵观整个盛唐时期,“雄浑”成为其整体特征。

:4]由于唐朝的安定繁荣,边境也相对来说比较稳定,边疆相比之前也有所扩大。

很多诗人的思想也从之前的杀敌报国变成为国戍疆。

所写的内容也从边塞荒乱到大漠奇异风光。

就比如说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写边塞宏达壮阔的奇异风光。

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描写塞外黄河边上的壮阔美景。

除此之外,诗人们的心境较之以前也变得豪放。

比 如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等等。

这一时期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的繁荣达到顶点,士大夫满怀希望,情绪乐观,游宦从军极为活跃。

这一时期的诗人,很多都有一段边地从军的经历,他们描写边塞风光的雄奇景象,抒发爱国主义的豪情,反映战争生活的艰苦,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黔武和守兵将帅的骄奢腐败,开拓了多个的题材领域,加强了现实性。

这类诗人中,以高适、岑参、王昌龄、崔颢、王之涣最为知名。

:5]他们在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超同时期的其他人。

就比如说高适的代表作:《燕歌行》、《塞上》、《塞下曲》。

还有王维,他被我们称之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6]的山水诗人,但是他的边塞诗也别具一格,就比如说:《陇西行》写边防战事的紧急,《老将行》鸣慷慨不平,表爱国热忱,《观猎》写边塞壮观,将军豪兴等等。

这一时期的诗人们,诗歌内容和风格多种多样,作品也种类繁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这样昂扬乐观。

壮阔雄浑的意境之中,边塞诗积极向上的铮铮铁骨也完全体现出来,成为中国诗歌史上一课耀眼的明珠。

三、中晚唐时期世间所有的事都不一定符合牛顿的惯性定律,越是美好的东西,越容易在滑行流畅的时候戛然而止。

一场安史之乱,让唐朝发生巨大变化,很多历史学家称之为“唐朝由盛转衰”的开端。

这场战争,让唐朝各个方面都发生急剧变化,给唐朝的诗歌也带来了重大影响,特别是边塞诗。

从边塞诗的主题来看,由于战争不复以往胜多输少的局面,很多诗歌也从之前描写战争必胜的豪情壮志转变为战争的残酷场面、人民的流离失所、官兵的巨大牺牲。

就比如说于潰的“杀成边将名,名著生灵灭”和“燕然山上云、半是离乡魂”等。

这些诗歌都是对当时战争情况下社会的真实写照,从这些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到当时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从所描写的风格来看,盛唐那种昂扬向上的气势也在战火中被摧残殆尽,大多诗歌意志消沉,就比如说:“鸿雁新从北地来,闻声一半却飞回”、“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与此同时,饱受战火摧残的人们厌战情绪也更加浓厚“笳声未断肠先断,万里胡天鸟不飞”,“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这塞外的天地,连鸟和鸿雁都不想去,可想而知,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更不想到塞外去镇守边疆。

从这一时期诗歌中所体现的环境来看,以往那种意境开阔的美景也被恶劣严苛的环境描写所取代。

比如说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散人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再如《走马穿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人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还有岑参的《首秋轮台》“异域阴山外,孤城雪海边。

秋来唯有雁,夏尽不闻蝉。

”。

除了岑参之外,同时期的高适也有《蓟门行五首》“边城十一月,雨雪乱霏霏。

元戎号令严,人马亦轻肥。

”等等。

这一时期边塞诗的环境描写,再也不是以往的风花雪月,环境的恶劣、凄凉的风声、纷纷的大雪,无不彰显着战争使这片雄奇开阔的塞外之地变成了如今人人害怕的不毛之地。

在这纷乱的战争年代,国家饱受战火的摧残,很多爱国的仁人志士看着满目疮痍、荒草萋萋的家园,心中升起了无限的杀敌报国。

奋勇献身的豪情壮志。

高适的《塞下曲》“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人朝明光宫。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等等,这些诗歌都能充分体现出作者那种杀敌为国的豪情壮志和保卫国家的英勇气概。

这一时期的边塞诗,大多慷慨悲凉、悲伤无奈,比之盛唐时期的作品,其思想内容更加消沉,诗歌风格也不甚繁多。

在作品和作者的数量上,也有明显的不足。

但是其包含的真情实感却显得更加真挚感人。

不难发现,唐代边塞诗的繁荣和消沉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有很大关系。

初唐时期,国力不断向上发展,经济也进一步繁荣,边塞也相当稳定而且疆域也进一步扩展,边塞诗总体呈现出昂扬积极的风格特征。

到 了盛唐时期,唐朝的经济和社会都处于空前的繁荣和开放时期,边疆也更加稳定,边塞诗也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雄浑壮阔的景象。

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由盛转衰,边塞诗的内容也多是描写战争场面的残酷,士兵的厌战思想、百姓流离失所,但异军突起的表达自己杀敌报国豪情壮志的作品也以其独特的精神风貌独领风骚。

边塞诗描写的环境是有限的,但是所描写的内容和蕴含的意味却是无穷的。

对边塞诗加以研究,也有助于体会唐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倾向,对古代文学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1]闻一多:《唐诗杂论•四杰》,吉林出版集团,2017.2版[2]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17版[3] 韩愈:《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2版[4] 赵友龙:《响彻边关的心灵绝唱—唐代边塞诗人创作心理解读》,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版[5]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8版[6]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国文联出版社,1016.10版•1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