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新闻两篇》问题探究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新闻两篇》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2)

高中语文《新闻两篇》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2)

高中语文《新闻两篇》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2)殊不知,此说立刻引来更大声的抗议和官司。

第二个误解是,西方媒体认为可以代表中国民间声音的是在海外的政治流亡人士或民间的反政府人士。

为什么说这是两个误解?第一,西方忽略了一个事实,中国政府带领中国在过去三十年实现了惊人的经济增长,大批民众在这轮经济增长中得到了实惠。

如果西方媒体愿意作一下调查的话,中国现政府的民众支持率很有可能高于许多西方国家。

第二点,西方媒体并没有注意到,现在真正代表中国民间声音和左右社会舆论的,是在过去三十年经济增长中迅速成长起来的中产阶层和知识精英。

而这些改革的既得利益者,虽然都希望中国能够进一步深化改革,但基本上是拥护和支持中国政府的。

而西方媒体在关注中国政治流亡人士的同时,对这批新崛起的社会力量又知之多少?历史成因和东方文化往更深层次分析,西方媒体并不了解,中国之所以形成现在的社会政治制度。

有着非常深的历史成因和东方文化背景。

论历史成因,中国在过去一百多年所遭受的屈辱,使得中国政府必然有着很浓的民族主义色彩,而不可能是西方世界的追随者和同盟军。

论东方文化背景,与西方文化崇尚个人自由不同的是,东方文化更推崇的是集体主义。

中国孩子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舍小家,顾大家”、“牺牲小我,成就大我”。

实际上,有着同样东方文化背景的韩国、台湾、甚至新加坡,都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之路,即在集权和专制政权的统治下,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在培养出足够的中产阶层之后,才最终实现政治民主化。

台湾仅有二千多万人口,在经济增长50年后,至今仍然在承受民主化的镇痛。

而13亿人口的中国,有着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你怎能奢望她在改革开放仅30年后,就能实现政治民主化。

毋庸置疑,民主化和法制化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终极目标。

但在现阶段的中国,比开放更多个人自由更重要的,反而是应当维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虽然,这会导致腐败和部分阻碍经济自由。

《短新闻两篇》释疑解难

《短新闻两篇》释疑解难

《短新闻两篇》释疑解难1、《别了,“不列颠尼亚”》在写法上有什么独特之处?香港回归这是十分重大的历史事件,中英两国香港交接仪式更是庄严而神圣。

一般人写这一历史事件,把重点都放在回归盛况和人民的欢欣鼓舞上,而本文作者却独辟蹊径,从英国这方来写,独特而新颖。

而这种写法,也增加了对主题理解的难度,可以把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结合起来分析,从而得出主题,香港回归标志着英国在香港殖民统治的彻底结束,也标志着中国走向了一个新的时代。

2、文中三次写到降旗,各有什么意义?文章虽短,但文中三次写到降旗,第一次降旗是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这标志今后的香港再也不会由港督来统治;第二次降旗是天港岛上的每天一度的降旗,平时,这一次降旗是很平常的,但这一次降旗,意义非常大,因为这面旗的降下,标志着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第三次降旗是写7月1日子夜时分的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的易帜,这是最激动人心的一刻,但作者也没有大肆渲染,只是十分简洁地写到“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而这面英国国旗的降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的结束,也标志着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法西斯的滔天罪行?欲抑先扬的写作手法。

本文写作的目的是再现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残酷杀害囚徒的历史事实,从而告诫人们不要忘记战争,不要忘记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

而作者下笔却先写奥斯维辛明媚的阳光,写儿童在草地上追逐游戏,这样前后对照鲜明,欲抑先扬,更能表现出法西斯的惨无人道,从而更好地突出主题。

4、《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应如何理解其主题思想?这篇文章从内容上看,既写了奥斯维辛今天的和平与幸福,也写了十四年前的恐怖和血腥,文中还多次插入景物描写,那么主题应该怎样把握呢?应抓住课文第六自然段,记者来到奥斯维辛便有一种不安的心情,便有一种非写不可的责任感。

《短新闻两篇》教案

《短新闻两篇》教案

《短新闻两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新闻的基本结构,包括、、主体、背景和。

(2)能够分析新闻中的关键词、关键句,理解新闻的语言特点。

(3)能够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提炼新闻的核心信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新闻的基本阅读方法。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新闻信息的筛选和分析能力。

(3)通过写作实践,培养新闻写作的基本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新闻事业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具备一定的公民意识。

(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客观公正的新闻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新闻的基本结构。

(2)新闻的语言特点。

(3)新闻主要内容的概括和核心信息的提炼。

2. 教学难点:(1)新闻背景的把握。

(2)新闻关键词和关键句的分析。

(3)新闻写作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新闻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新闻的重要性。

(2)学生分享自己对新闻的认识和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新闻,了解新闻的基本结构。

(2)学生总结新闻的结构特点,分享学习心得。

3. 小组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引导学生关注新闻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关键词和关键句的作用和意义。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两个新闻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新闻背景。

(2)学生分析新闻背景的作用,分享自己的观点。

5. 写作实践:(1)教师提出新闻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编写一篇短新闻。

(2)学生进行新闻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展示自己的新闻作品,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新闻的基本结构,巩固所学知识。

2. 收集一则新闻,分析其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了解新闻背景。

3. 根据所学知识,编写一篇新闻稿,锻炼新闻写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短新闻两篇》学案教师与学生版

《短新闻两篇》学案教师与学生版

《短新闻两篇》学案一、熟读文章,完成以下各题1.熟读《别了,不列颠尼亚》,本文一共描写了哪几个场景?2.熟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思考:本新闻的主要事件是什么?二、深度探究1、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2、《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3.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中①文章开头写到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美好的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个噩梦”,为什么?②整篇文章是否都是压抑沉重的,在这种灰暗色调之中,有没有一些亮色让我们看到一丝光明?4、理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深刻内涵。

①、为什么要多次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②、既如此,为什么还要写下这样的新闻呢?【达标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行伍(háng)名宿(sù)恶贯满盈(yíng)厉兵秣马(mù)B倾轧(zhá)不啻(chì)补苴罅漏(xia)荆钗布裙(chāi)C.巨擘(bò)河蚌(bàng)得不偿失(cháng)莘莘学子(shēn)D.解剖(pāo)羁绊(jī)火中取栗(lì)感慨系之(xì)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现在我们单位职工上下班或步行,或骑车,为的是倡导绿色、地毯生活。

尤为可喜的是,始作俑者是我们新来的局长。

B.几年前,学界几乎没有人不对他的学说大加挞伐,可现在当他被尊奉为大师之后,移樽就教的人简直要踏破他家的门槛。

C.他是当今少数几位声名卓著的电视剧编剧之一,这不光是因为他善于编故事,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写的剧本声情并茂,情节曲折。

D.旁边一位中学生模样的青年诚恳地说:“叔叔,这些都是名人的字画,您就买一幅吧,挂在客厅里不仅没关打气,还可附庸风雅。

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教学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教学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教学详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掌握短新闻的写作方法。

(2)反复阅读两篇短新闻,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理解新闻的思想内容。

(3)赏析两篇短新闻中的细节描写和背景运用,学习记者的敏锐观察力和深刻洞察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两篇短新闻,提高学生的新闻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新闻中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

(2)体会新闻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学生的新闻意识和社会关注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阅读并理解两篇短新闻,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和结构。

(2)理解新闻的思想内容,赏析新闻的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体会两篇短新闻中所蕴含的深刻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

三、教学方法1. 阅读法:通过反复阅读,让学生感受新闻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加深对新闻的理解。

2. 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

4. 赏析感悟法:引导学生赏析新闻中的语言、细节描写和背景运用,感悟记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新闻视频或展示一些新闻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新闻的时效性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介绍新闻的特点和结构,引出两篇短新闻。

2. 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1)介绍两篇短新闻的作者和新闻背景,让学生了解新闻的来源和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思考新闻背景对新闻内容和意义的影响。

3.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两篇短新闻,学生听读,注意新闻的语音、语调和平仄。

(2)学生自由阅读两篇短新闻,要求读准字音,理解新闻的基本内容。

(3)指名学生朗读两篇短新闻,其他学生点评。

高一知识点《新闻两篇》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

高一知识点《新闻两篇》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

高一知识点《新闻两篇》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问题探究ﻭ从理论上来讲,新闻强调真实,反映的都是客观事实,容不得半点虚构.但实际上,新闻作品总难免带有记者的主观色彩,或者只是记者从一个侧面进行的报道,可能并没有反映事件的全貌,读者容易被记者牵着鼻子走,掉入记者预设的“圈套”,学习和阅读新闻作品,要培养在众多信息面前始终保持思考和、并辨伪存真的新闻素养和能力。

ﻭ请你读读下面这篇文章,说说对自己有什么启发。

ﻭ西方应当如何面对中的我1990年大学毕业,是经历过的特殊一代。

作为一个在后接受了完整的中等和的八十年代新一辈,我曾经是一个完全亲西方的、同时有着极度爱国热情的青年学生,怀着一腔热血积极参与了的全过程。

我曾经认为只有全盘接受西方的、自由、科学思想才是的唯一出路。

ﻭ可以想像,我曾经是西方的最忠实听众。

在期间及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认为以、BBC和VOA为代表的西方是我唯一可以相信的代表公平、公正和的,而国内只代表谎言和。

西方真的客观公正吗ﻭ及至上世纪90年代中,我在欧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只能接触到西方,而很难听到来自的声音,我也亲眼看到了欧国家从前式主义制度走向全盘西化的过程。

正是这一段时间,使我的思想完全转变,从对西方的盲目崇拜变成一个批判接受者。

而促成这个转变的,正是BBC这样的西方。

在我只能看到西方的四五年时间内,我所有看到的的报道,全部是负面的和批评的报道.如果不相信我的话,请BBC自己查一下之前所有的报道。

以至于,在我只能听到西方报道的这段时间,我一直认为是一个随时可能崩溃的国家。

可是,每次我回到国内,看到的却是一个比欧国家要快得多的欣欣向荣的国家.我开始疑惑了,西方真的客观公正吗一直到另两件事情发生后,我的思想彻底改变了.ﻭ一件是2021回归,每一个在海外的人都为之自豪,有些甚至激动得泪流满面。

当我看到《》的黑色封面,看到那著名的”THE DEATHOF HONGKONG”,听到BBC那喋喋不休唱衰的报道,我彻底疑惑了。

短新闻两篇教学设计短新闻两篇教学杂谈

短新闻两篇教学设计短新闻两篇教学杂谈

短新闻两篇教学设计《短新闻两篇》教学杂谈如何处理某一篇文章的教学重点,应根据单园教学目标而定。

如《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新闻,既可以教新闻的常识,也可以教爱国的情感,但依据单园教学目标,选前一点即可。

〖传统美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中,都有与双基相联系的而又相对的德育目标。

比如,高中语文材必修一第四单园新闻单园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以现场新闻的形式,报道了2021年7月1日我国恢复对行使主权的事件。

在课文中要引导同学们了解的百年沧桑,发掘我国为什么能恢复对行使主权,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和民族自豪感。

〖新课程新思路材新体验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汇报〗
新文本熟教,熟中生巧:
必修1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从标题的特点和读法入手,研究题目的涵义、感情。

倒装句,读的短促,有凝重的喜悦之情;读的缓慢,有依依不舍的感情。

题目还可以有哪些表述?归来了,!对恢复行使主权!新闻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现实场景?如何把现实和历史融合在一起的?有什么好处?
米字旗降下主权结束
旗{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象征意义
五星红旗升起行使主权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让学生看着标题提疑问。

奥斯维辛是什么地方?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要写新闻?作者要表达一种镇养怎样的感情?等。

引导学生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求答案。

再让学生重新给这篇新闻拟一个标题。

《我参观了,了解了历史》,《人间地狱的》《噩梦醒来是春天》《生命永远美丽》《悲惨的历史永远过去了》。

短新闻两篇教案短新闻两篇教学设计

短新闻两篇教案短新闻两篇教学设计

短新闻两篇教案【《短新闻两篇》教学设计】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3、合作学习,把握新闻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

4、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5、引导学生关注、关心。

【教学课时】拟定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授《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回归的影音资料,大约5分钟。

二、研讨过程1、大家谈观看影音资料的感受激动、感慨。

2、讨论前明确:学生对“新闻”一词自己提出问题:⑴ 什么是新闻。

⑵ 新闻的特点。

⑶ 新闻的结构。

3、从结构出发完成新闻稿的标题和导语小组讨论成稿,基本掌握新闻的知识。

4、大家交流新闻稿。

5、对于这一伟大的,不仅仅是华夏儿女关心,世界XX大齐聚,截至2021年5月8日,就有778家传媒,8423人登记对交接仪式进行采访,作为XX通讯社的XX不辱使命,不负众望,高人一筹,获得新闻奖,正是这篇《别了,“不列颠尼亚”》。

6、出示思考问题:⑴ 这则新闻为什么会获此荣誉?⑵ 我们学习新闻的意义何在?⑶ 我们学习这则新闻的意义何在?分组讨论问题。

XX组交流,达成共识:⑴ 共识:形式好、标题好、主体好、内容好,分析新闻事实和背景资料的结合(通过分析自然地明确新闻本身的内容)。

⑵ 共识:我们生活在这个信息时代,新闻已经成了我们看世界的窗口,我们应该学会利用这个途径,提取重要信息,关注,关注生活,关心国内外大事。

⑶ 共识:增强民族自、自豪感,回归为我们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为回归提供了好的借鉴落后就要挨打,我们收回,我们国力增强了,华夏子孙盼望祖国的大统一,希望早日回到祖国的家门,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学子,应该把握现在的大好时光好好学习,为祖国的更美好的明天努力。

三、结束语2021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全世界都在谛听从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人民恢复对行使主权!这是雪白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XX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新闻两篇》问题探究
导读:1、《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选取的角度与其他报道香港回归的新闻有什么不同?
提示:要回答这个题目,可以搜集当时的一些新闻报道比较一下。

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庆回归的人群是多么激动,更没有对这一事件进行政治的分析,分析其意义与影响,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显得比较新颖。

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写成英军撤离大事记的形式,而是在简略介绍英国人降旗、参加交接仪式、登上“不列颠尼亚”号回国这一系列事件过程中,穿插英国人登上香港、开始殖民统治的历史的回顾,两相对照,现实的事件放在了一个历史的背景中,这就更加突出了事件的历史意义。

2、怎样理解“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提示:大英帝国从海上乘船登陆香港,开始了长达156年的殖民统治;1997年7月1日凌晨,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参加仪式的英国官员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了香港,消失在南海的茫茫夜幕中。

这是现实的场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强的话,把香港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凝聚其中,暗含着历史和现实对比。

3、文章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儿童们在追逐游戏”,该怎么理解?
提示:“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
场噩梦”,为什么?作者用的是反语。

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津卡的历史不相配。

布热津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郁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

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看到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感到“可怕”。

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

4、罗森塔尔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做祷告的地方”,为什么这么说?
提示:做祷告,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

但是在奥斯维辛,做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5、两篇文章都有一些细节描写,各有什么作用,试举例说明。

提示:细节的运用,有各种各样的作用,比如在写人的文章中,一个人物活动的细节,可以有效的突出人物的性格,也可能是推动情节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这两篇文章中,细节的运用使得所描写的事件更加深刻,发人深省。

比如:“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这样的景象的确让人难忘。

也许是讽刺,任纳粹刑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也许是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