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短新闻两篇随堂练习1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练习: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Word版含解析 (1).doc

第四单元第十课一、课内双基1.下面加点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89950399()A.瞩.目(shǔ)易帜.(zhì)追逐.(zhú)B.沼.泽(zhāo)纳粹.(cuì)撰.写(zhuàn)C.步履.(lǚ) 复.原(fù) 废墟.(xū)D.长廊.(lánɡ) 窒.息(zhì) 祷.告(tāo)【答案】C(A项瞩:zhǔ,B项沼:zhǎo,D项祷:dǎo。
)阅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完成2~3题。
2.怎样理解这篇新闻的标题?下面解说最恰当的是导学号89950400()A.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有事情是众所周知的,没有新鲜的内容了,所以说“没有新闻”。
但作者却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否则,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B.作者熟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事情,所以说对自己来说“没有什么新闻”,但其他没到过这里的人并不知道奥斯维辛,有必要让人们了解这里发生的可怕的事情。
C.奥斯维辛的现在是一个充满阳光,人们过着幸福生活的城市,没有二战期间作为集中营时可怕的事情发生,所以“没有什么新闻”。
D.“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个新闻标题融入作者愤怒的感情,使作者不愿把更多可供报道的新闻报道给人们。
【答案】 A3.对这篇新闻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导学号89950401()A.首尾遥相呼应,突出文章的主题,也显得文章浑然一体。
B.本文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
C.在写集中营的毒气室、焚尸炉、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和绞刑室时,渲染了阴森恐怖的环境气氛,使人读了心里也随着紧张起来。
D.本文用了一连串的否定句,像一条线串起全篇文章,使文章具有统一的风格,同时把奥斯维辛这个被纳粹颠倒的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
【答案】C(“渲染了阴森恐怖的环境气氛”不对。
高一必修一短新闻两篇同步练习(附答案)

高一必修一短新闻两篇同步练习(附答案)一、选择加粗字注音都正确的一组()A.降落(jiang)撤离(che)序幕(xǔ)B.凝重(ning)接载(zai)停泊(pō)C.旗帜(zhi)移交(jiāo)护卫(wei)二、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淹映陈迹飘扬B.仪势离任港督C.古典易帜世人瞩目三、根据语言环境解释词语1.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陈迹2.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告终四、阅读练习(一)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
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1.选段中“改建、扩建、装修”几个词语的顺序可否进行调换,为什么?2.如何理解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3.在这则新闻稿中,为什么要插入一段关于港督府的叙述?请谈谈你的理解。
(二)德育考试市各学校:三日内选派三名“三好”学生,参加德育考试竞赛。
不得携带任何考试用品。
时间:下周一(十一月五日)。
市教委2001/10/27太突然!三日太短!各校立即绷紧神经。
筛了又筛,选了又选,选出拔尖而又拔尖的“三好”学生,并配备优秀教师,三天72小时,马不停蹄,人不歇鞍地辅导。
幸亏学生天赋极好,一本《青少年道德修养》早背得滚瓜烂熟,不漏标点。
各路考生奔赴考场,兴许是刚刚清扫过考场,门口横七竖八地躺着几把笤帚。
考生跨进门,不时踩得笤帚“劈叭”作响,有两个调皮的一脚将笤帚踢上天。
桌上摆着钢笔、铅笔、墨水、铅笔刀、盛铅笔屑的小盒及备用的废纸。
各就各位,拧开墨水瓶,汲饱墨水。
“刷刷刷”削好铅笔。
考题发下,考生目瞪口呆题目太简单:1+1=?考生欣喜若狂。
奋笔疾书,三下五除二,便丢下试卷,飘然而去。
第二天,成绩公布出来:百分之六十考生得零分。
百分之三十五不及格。
师生愕然,急忙索取答案。
如下:捡起门口笤帚:40分。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4单元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训练-落实提升 -含答案

1.改正下列加点字中错误的注音。
世人瞩.目(zhǔ)嬉.笑怒骂(xǐ) 焚.尸(fén)堪.称典范(kān) 纳粹.(suì) 明媚.温暖(méi)雏.菊怒放(chú) 嚼.蜡(jué) 重蹈覆.辙(fù)【答案】“嬉”读xī,“粹”读cuì,“媚”读mèi,“嚼”读jiáo。
2.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室息憔悴长廊治丝益棼题材帐蓬无辜闲情逸志愤满隐秘弊病铿锵有力【答案】“室”应为“窒”,“蓬”应为“篷”,“志”应为“致”,“满”应为“懑”。
3.下列横线处应填入的一组词语是( )香港回归,没有哪个记者认识不到这一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而这篇消息却________,仅从标题上就________。
标题中,我们看到了“不列颠尼亚”号在中国人的目光中,渐渐消失在________的海面,而在另一面,读者看到了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被________,传递出中华民族在这种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
A.独辟蹊径可见一斑宽广洗雪B.独胜一筹略知一二茫茫雪耻C.独辟蹊径略知一二宽广雪耻D.独胜一筹可见一斑茫茫洗雪【解析】“独辟蹊径”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
“独胜一筹”指技艺或技能超过别人。
根据前文“没有哪个记者认识不到这一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判断,此处应为“独胜一筹”。
“略知一二”意思是略微知道一点。
“可见一斑”比喻从观察到的一小部分可以推测事物的全貌。
“宽广”形容面积大,范围大,心胸开阔,见识广博。
“茫茫”形容没有边际看不清楚。
“洗雪”意思为除掉(耻辱、冤屈)等。
“雪耻”的意思与“屈辱”有重复的地方。
【答案】 D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英国政府计划从今年9月开始,推行4到5岁幼童将接受语文和算术能力的“基准测验”,此政策遭到了教师工会的强烈反对。
B.一种观念只有被人们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整个社会的群体意识,才能成为人们自觉遵守和奉行的准则。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练案:19短新闻两篇(1) Word版含解析

练案19短新闻两篇(1)本练案共2页,共8题,满分为32分,用时40分钟一、打牢语言基础(20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导学号42454376(B)①《中华语文大词典》是两岸语言文化交流合作的成果,涉及到政治、历史、经济、制度、习俗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谓是汗牛充栋....。
②治理土壤污染,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是一个远大的梦。
在这个梦想实现之前,只需要拿出披肝沥胆....的决心,就可以杜绝镉大米进入市场。
③“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看得远些,及早发现解决问题,从而曲突徙薪....,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不让其发展成灾。
④伴随着美颜时代的到来,“看脸”成为社交时代一种赤裸裸的宣言,在各路商家紧锣..密鼓..的宣传下,颜值即正义,甚至成为一种核心竞争力。
⑤我们要进一步明确容错免责的条件,以清单形式对具体情形进行细化,做到边界清晰、指向明确,不能搞笼统概括,让改革者进退维谷....。
⑥漱玉泉是济南明泉,女词人李清照曾于此掬水梳妆,填词吟诗。
近日,部分游客投币祈福,导致泉眼遍布各种钱币,这无异于焚琴煮鹤....。
A.①②⑥B.①②④C.②③⑤D.③⑤⑥【解析】①汗牛充栋:本义是指用牛运书,牛要累得出汗;用屋子放书,要放满整个屋子。
形容藏书很多。
语境只强调多,不是说书多。
使用错误。
②披肝沥胆:披:披露;沥:往下滴。
比喻真心相见,倾吐心里话。
也形容非常忠诚。
不能用来形容决心,使用错误。
③曲突徙薪:曲:弯;突:烟囱;徙:迁移;薪:柴草。
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
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
④紧锣密鼓:锣鼓点敲得很密。
比喻正式或公开活动前的紧张的舆论准备;也形容准备工作进行得紧张、急促。
语境用来说宣传,成语使用不当。
⑤进退维谷:是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
形容处境艰难,进退两难。
⑥焚琴煮鹤:把琴当作柴火烧了去煮白鹤。
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最新精选高中必修一语文10 短新闻两篇人教版习题精选第一篇

最新精选高中必修一语文10 短新闻两篇人教版习题精选第一篇第1题【单选题】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有关部门对那些不尊重农民工劳动,克扣农民工工资甚至殴打农民工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B、近几年,全国各地煤矿安全事故频繁发生,造成大量的人员和巨大的财产损失,这主要是缺乏安全意识和监督管理不力造成的。
C、水稻基因组在已知的各类植物基因组中是最大的,共4.3亿对碱基,约为人类基因组的七分之一。
D、山鸡椒的花、叶和果实均含芳香油,从油中提取的柠檬醛,为配置食用香精和化妆品香的主要原料,都离不开它。
【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国家财政部再度重申,各级政府执法部门的各种罚没款必须依法上缴,不能截留自用,他们的经费来源只能来自国家财政拨款。
B、有些国家用传统现实主义的思维方式来看待能源问题,对一些发展中国家增加能源需求品头论足,鼓噪“能源威胁论”。
C、虽然现在所学的一些专业课,对我们很陌生,学起来比较吃力,不过我相信,在老师的帮助下,只要下苦功,就一定能够学好。
D、通过学习《我的五样》,使我们对自己生命的存在价值有了深刻的认识。
【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师出了题目──《你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我拿起笔,面对一张白纸,周围一下静寂无声。
B、我这才明白,为什么各种异国的旅游景区都不能像故乡一样使我感到亲切和激动?C、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
D、我们从迪坎尔方向进入罗布泊,走的是被斯文·赫定称为“凶险的鲁克沁小道”的那条道路。
【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我吃惊地发现,每个人留在纸上的“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物件,绝不雷同,有些简直让人目不暇接。
B、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登峰造极,据工信部预计,2012年前10个月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将超过7万亿元。
高一必修一语文《短新闻两篇》同步练习

高一必修一语文《短新闻两篇》同步练习一、基础训练1. 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凝.(níng)重沼.泽(z hǎo)婆娑.(shā)起舞B. 瞩.(z hǔ)目噙.住(qín)拭.目以待(shì)C. 矜.持(jīn)窒.息(zhì)毛骨悚.(sǒng)然D. 祷.(dǎo)告浩瀚.(hàn)惨绝人寰.(huán)2.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暮霭篡夺装修心智健全B. 谙熟震撼迂回破釜沉舟C. 涣散废墟隐秘蛊惑人心D. 窒息嘉奖修葺惊俱万分*3.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中国国家馆在东方的晨曦里,在美轮美奂....的世博园建筑群中,发出耀眼的中国红。
B. 大力倡导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开发高效低耗无污染的新能源,政府责无旁贷....。
C. 在飞驰的高速列车上,人们津津乐道....地谈论着乘坐高铁出行带来的快捷与方便。
D. 万涓聚作河,便有了一泻千里....的豪放;江河汇成海,便有了一望无际的壮阔磅礴。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
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
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象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来说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
对有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
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
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10 短新闻两篇习题(1)

《别了,“不列颠尼亚”》同步练习维度A基础知识1 为下列加点的词注音:接载()凝()重掩映()瞩()目2 下列词语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凝重:严重B子夜:午夜C易帜:变换旗帜。
D瞩目:注目,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3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定义的作者是。
4 香港回归祖国,本课文主要选取了以下这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来报道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请根据要求填写时间或事件。
5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6 仔细阅读以下句子,结合课后的附文,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包含着怎样的感情?①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落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
②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维度B阅读能力训练阅读下列新闻,回答问题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将在北京召开本报北京4月8日电国家工商总局今天宣布,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将于今年9月7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
届时,来自五大洲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名广告界代表将云集北京。
大会邀请全球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和学者,围绕大会主题“突破——从现在到未来”进行三天的论坛演讲,结合世界经济走势及科技。
发展情况就世界广告传播业的发展方向进行研讨。
会间还将举行小型的企业商务交流会、广告经营单位形象展览、中国广告作品和广告历史文化展览、广告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展览等。
据39届世界广告大会组委会秘书长兼大会新闻发言人时学志介绍,世界广告大会是国际广告协会举办的世界广告界最大规模的活动,每两年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举行,至今已举办了38届。
中国曾派代表团参加过十届世界广告大会。
2001年11月,经国家工商总局报请国务院批准,中国向国际广告协会积极申请并取得了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主办权。
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里,中国广告业发展速度为世界瞩目。
1979年我国广告经营额仅有1000万元,经营单位不过几十家;2003年中国广告营业额已达到1078亿元,广告经营单位10万户,广告从业人员87万人。
【推荐下载】高一语文第四单元《短新闻两篇》同步练习及答案

[键入文字]
高一语文第四单元《短新闻两篇》同步练习及答案
学习完知识要及时复习才能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哦,精品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一语文第四单元《短新闻两篇》同步练习,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第四单元《短新闻两篇》同步练习
1、给红色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装载(zǎi)枢纽(shū)面色凝重(níng)
B、屋脊(jí)撤离(zhè)古典风格(diǎn)
C、背景(jǐng)停泊(bó)即将告终(jí)
D、淤积(yū)夜幕(mù)世人瞩目(shǔ)
2、下列词语的书写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木然窒息废墟掩映
B、庆幸步屦复原赠言
C、凋谢嬉笑折磨飘扬
D、居然管治图案旗帜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句是()
A、《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纪实性很强的新闻。
B、《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以时间为顺序,记叙了英国告别仪式的全过程。
C、“不列颠尼亚”是一艘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的皇家游轮。
D、通讯可以多用一些文学性的描写及抒情议论。
4、下列句中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采用工程措施制服放荡不羁(没有规矩)的长江和黄河水,不过是中国人的一个梦想。
B、给中国不平凡的1997 年添写了气势恢宏(形容气势极其雄伟)的一笔。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新闻两篇
一。
语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旗帜.(zhì) 掩映.(yìng) 展拓.(tuï) 世人瞩.目(zhǔ)
B囚.徒(qiū) 凝重.(zhîng) 沼.泽(zhǎo) 婆娑.起舞(suō)
C祷.告(dǎo) 雏.菊(chú) 停泊.(bï) 冉冉.升起(rǎn)
D陈迹.(jì) 接载.(zǎi) 噩.梦(è) 交接仪.式(yì)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暮中。
B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志健全的人所无法想像的。
C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
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制既将告终。
D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
3.下面否定句的感情色彩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
B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C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做祷告的地方。
D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
4.《别了不列颠尼亚》按时间顺序主要描写了四个场景,下面顺序排列正确的是()(1)中英香港交接仪式(2)末任港督降下港督旗(3)“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4)军营广场降下英国国旗
A(1)(3)(2)(4) B(4)(2)(1)(3) C(2)(4)(1)(3) D(4)(1)(3)(2)
5.参照例句的句式
...,仿写两个句子
..和修辞格
例句:别了,‘不列颠尼亚’
仿句:
二。
课堂点击
6. 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
答:
8.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答:
9.《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消息与我们常见的消息有什么不同?
答:
10.作者为什么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答:
三。
选段在线(课文品读,瞄准重点、难点、常考点)
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
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这个曾居住过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
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
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
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12. 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第一段的大意。
答:
13. “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请结合课文内容,体会这句话的深刻涵义。
答:
四。
延伸拓展(课外熏陶,训练语感、灵感、超越感)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20题。
《暗香》阅读训练
突然,觉得办公室内流动着一股熟悉的香味,很熟悉,却一时想不起来是什么香味。
开始,还以为是某个同事身上的香水味。
可一个个挨着猛嗅了一番,却都不是。
这时有人提醒:“是桂花香吧?”
我才恍然大悟,这确实是桂花香啊!于是,赶到室外,走到立在人行道旁的桂花树旁。
果然,一股(1)的幽香沁人心脾,激荡魂魄。
再仔细瞧去,在那密密的树叶后面,那些米粒大小的嫩黄的花儿正如天空的星星(2),却又十分静谧,毫无张扬之意。
瞧着瞧着,我的眼睛就湿润了。
这些惹人怜爱的小东西,竟在暗暗地飘香,飘香了还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静静地立在枝头,等着悄悄地凋零。
我们如不仔细瞧,还不知道它们已经到过这个世界,已经香过这个世界。
这时我的思绪触到一个最(3)的记忆,那是上中学时一个同学讲的故事。
当时,这个同学家里很穷,为了省电,他每天晚自习到十一点钟后才回家,学校的大门也在他走后一段时间才缓缓地关上。
他一直以为大门是要到那个时候才关上的,因此春夏秋冬,他天天如此,从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直到有一天,他被锁在校园内过了一夜,才知道学校大门是十一点钟准时就关的,而原来关门的老大爷生病住了院。
直到那时他才明白,老大爷一直在默默地为他开着方便之门。
当他流着泪买了一大堆礼品去看望老大爷时,老大爷已经去世了┅┅
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为了那个默默行善的老人。
我们的心湿漉漉的,因为在那一刻,我们才醒悟,其实我们每个人身旁都有那个开门的老人,在为我们开着方便之门,他们就像这个个的嫩黄的桂花,在悄悄地(4)着幽香,然后悄悄地凋零。
他们不张扬,是因为他们的生命本来就如此啊!
14.文中括号内按顺序填写最恰当的词是()
A (1)浓烈、(2)闪耀、(3)温柔、(4)挥发、
B (1)清冽、(2)闪烁、(3)美好、(4)释放、
C (1)浓烈、(2)闪烁、(3)温柔、(4)释放、
D (1)清冽(2)闪耀、(3)美好、(4)挥发、
15.作者在写桂花开放时,有一句十分逼真的比喻,请找出来并仿照写一个比喻句。
仿句:
16.文章第四自然段在写作方法上称作什么?起什么作用?
答:
17.文章题目《暗香》,是写桂花的,你能由此写出宋代一位诗人所写的两句著名的咏梅诗句吗?这位作者是谁?
答:
18.作者两次写了“眼睛湿润了”,请找出来,并说说这两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19.本文用《暗香》为题目有什么深刻的含意?
答:
20.下面是根据这篇文章撰写的一副上联,请对出下联。
上联:风送桂花香满四野。
下联:
13 新闻两篇
1答案简析:A拓.(tuï)应为tuî B囚:
..qiū应为qiúD仪.:yì应为yí
2答案简析:A夜暮:夜幕 B心志:心智 C既将:即将
3答案简析:A、C、D话语貌似平静,却表现出对纳粹罪恶的深刻揭露。
B项没有这个意思。
4 C
5答案简析:该句子的句式是倒装句,用意在强调谓语“别了”;修辞格是借代,用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代指称坐此游轮的乘客和英国对香港的统制。
仿句符合这两点即可6. 答案简析:标题有两层意思。
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
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8.答案简析: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
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
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9.答案简析: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
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
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主要还是一种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有所不同,把作者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
10.答案简析:做祷告,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
但是
在奥斯维辛,做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12. 英国将结束对香港长达半世纪的殖民统治。
13. 香港被英国统治的历史将结束,一切将成为历史,就像港督府一样成为历史遗迹。
14. C
15答案简析:“那些米粒大小的嫩黄的花儿正如天空的星星闪烁”。
(仿写的句子言之成理即可。
)
16. 答案简析:插叙,为作者借物抒情作了铺垫。
17. 答案简析: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林逋)
18. 答案简析:第一次“我的眼睛就湿润了”;第二次“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
第一次是“我”被桂花的风格所感动;第二次是“我们”被老人的默默行善的精神所感动。
19. 答案简析:歌颂了那些像桂花一样的人,他们从不张扬,却默默地奉献自己,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20. 答案简析:霜染枫叶红遍群山。
(基本对仗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