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盛唐时期诗歌和边塞诗

合集下载

盛唐边塞诗

盛唐边塞诗

的艰辛,又为边疆战事的节节胜利欢欣鼓舞。但边 防失策,边将无能,使战祸连年不息的现实,又使 他慨叹万分。因此,他的边塞诗或遣责穷兵黩武, 申述向往和平的愿望,或描绘边塞风光、风俗,既 有对边塞军旅生活的描写,也有对立功边塞理想的 追求。内容所及颇为广泛,边塞诗的代表作有《燕 歌行》。
4、高適边塞诗歌的艺术点
4、高適常用对比、反衬的手法,语言刚健质朴、精炼准确;岑 参则好比喻和夸张,语言新奇自如。 5、高诗浑朴质实,多采用写实手法;岑诗瑰奇峭拔,有浪漫主 义色彩。
四、边塞诗派的其他诗人
一)王昌龄 二)李 颀
三)王之涣
四)王 翰
五)崔

一)、王昌龄(698-757) 京北长安人,祖籍太原,盛唐浪漫主义重要 作家,也是边塞诗派重要作家,主要擅长七绝, 现存诗 177 首,其中七绝有 75 首,五言绝句有 14首,占总数一半。在诗歌内容方面写边塞诗, 闺怨诗,宫怨诗和赠别诗四个方面。有人认为 他诗超过高、参,在七绝方面这一点也不过分, 被标为“七绝圣手”“诗家天子”,唐代七绝 数王昌龄写得最好。
王昌龄的边塞诗我们可以把他分为几类: 1)那些为清除边患而英勇善战,立功报国的将士们热 情讴歌: 《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反映边事所带来的弊端,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昏 庸:《塞下曲》:纷纷几万人,去者无生还。 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3)对戍边寒卒同情寄予深切: 《从军行》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万里绝烽烟。”
一朝得成功。” 战骨成埃尘。”
“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 对士兵寄予深切同情:“边兵如刍狗,
不光如此,他还反映农民疾苦:“去岁虽薄熟,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解读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解读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解读一、边塞诗概况(一)、概念边塞诗派:是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边界斗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

经济旺盛,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斗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丽的边塞诗派。

(二)、标记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

如:柳中庸的《征人怨》(2004年江苏卷)、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2005年重庆卷)等。

(三)、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翰、王维等。

以岑参、高适为最闻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的《出塞》、王维的《使至塞上》等都是唐代边塞诗杰作。

二、边塞诗内容1、边塞风光——秀丽壮阔2、统治者------穷兵黩武3、家乡------思乡念亲4、将士------ 艰苦生活、报国豪情5、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三、边塞诗风格——雄壮豪迈四、边塞诗语言特点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五、边塞诗常用手法借景抒情、对比、衬托、象征、比方、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六、边塞诗常见意象1、与斗争有关地名:碛西、轮台、龟兹、夜郎、楼兰、安西、阴山、瀚海、凉州、受降城、边关、玉门关;2、与斗争有关的少数民族称呼:胡、羌、羯、夷、单于、吐谷浑3、与斗争有关的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明月、雪山、黑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雄奇、秀丽、奇寒、宽阔、壮阔、广袤4、与斗争有关的器物: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5、与斗争有关的乐曲: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七、边塞诗的主旨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豪情。

边塞诗词诗歌鉴赏5篇

边塞诗词诗歌鉴赏5篇

边塞诗词诗歌鉴赏5篇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边塞诗词诗歌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雁门太守行朝代:唐朝|作者: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屯田词朝代:唐朝|作者:戴叔伦春来耕田遍砂碛,老稚欣欣种禾麦。

麦苗见长天苦晴,土干确确锄不得。

新禾未熟飞蝗至,青苗食尽余枯茎。

捕蝗归来守空屋,囊无寸帛瓶无粟。

十月移屯来向城,官教去伐南山木。

驱牛驾车入山去,霜重草枯牛冻死。

艰辛历尽谁得知,望断天南泪如雨。

《屯田词》写边地屯田的人民在极艰苦的险恶的环境下从事劳动和不幸的遭遇,反映了农民无路可走的悲惨命运。

屯田是指政府利用军人、农民或商人垦种荒地,征取收成作为军饷。

本诗描述的是无田的农民应政府征召耕种屯田的情景。

前八句写农民屯田时的险恶环境和遭受旱、蝗等天灾,一年历尽辛苦,却仍是无衣无食,两手空空的农民眼望南天,凄然泪下如雨,不言中流露出他们的无限怨愤和诗人对农民的同情。

全诗语言朴实明快,对农民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的同情溢于言表。

蓟门行五首朝代:唐朝|作者:高适【其一】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

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

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

【其二】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

盛唐山水田园诗人和边塞诗人

盛唐山水田园诗人和边塞诗人

王维山水田园诗代表中国山水田 园诗的最高成就。闻一多先生说: ‚王维替中国诗定下了地道的中国诗 的传统,后代中国人对诗的观念大半 以此为标准,即调理性情,静赏自 然‛。
1、情景交融,含蓄蕴藉的意境创造。

山水诗在谢灵运的笔下,往往追求 形似,写景繁富,而情与景两者则是 割裂的。陶渊明的田园诗则以写意为 主,并不着力于景物的刻画。 王维吸收了两家之长,把写景与 抒情密切结合,熔抒情与写景于一炉, 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从而创造了一 种玲珑剔透、不可凑泊的意境。


王维不是象谢灵运那样把山水景 物作为自己瞩耳流目的感官享受,而 是把山水景物作为精神的慰藉和心灵 的知音,当他写景时,景物就不是独 立于诗人主体之外的纯粹的客观对象, 而是寄寓了作者的情怀、思想、胸襟 与意趣,从而达到了情与景的完美融 合。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
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 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杂诗》其二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春晓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诗歌的风格特征
意境平淡清远。写平静明丽的自然景物,总
是带着一种闲适清爽的心情。没有一般隐士 诗的远离人间的寂寞感,而是在宁静的环境 中表现生活的美好感受。因此,他的诗于宁 静的美中有生活的热烈和喧闹的气息。正因 为这种感情基调,其诗有一种外恬淡而内明 丽的风格。有的在宁静秀美中带壮逸之气。

盛唐边塞诗派

盛唐边塞诗派

俄而一伶拊节而唱,乃曰‘寒雨连江夜入 吴……’。昌龄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 曰:‘开箧泪沾衣,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 犹是子云居’。适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 伶讴曰:‘奉帚平明金殿开……’。昌龄则又引手 画壁曰二绝句。之涣自以得名已久,因谓诸人曰: ‘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巴人下俚之词耳,岂 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因指诸妓之中最 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 敢与子争论矣。脱是吾诗,子等当须列拜床下, 奉吾为师。’因欢笑而俟之。须臾次至双鬟发声, 则曰‘黄沙直上白云间……’。之涣即揶揄二子曰: ‘田舍奴,我岂妄哉?’因大谐笑。”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旗亭画壁故事
唐人薛用弱《集异记》卷二载:“开元 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 三诗人共诣旗亭贳酒小饮。忽有梨园伶官十 数人登楼会宴。三诗人因避席,隈映拥炉火 以观焉。俄有妙妓四辈,寻续而至,奢华艳 曳,都冶颇极。旋则奏乐,皆当时之名部也。 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 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入歌 词之多者,则为优矣。
其诗题材广泛,思想内容较深广,擅写边塞 军旅生活,有边塞诗40多首,代表其诗歌创作之 最高成就。高适有两次出塞的经历,其边塞诗以 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对战争的冷静观察为基础,诗 中洋溢着高昂的爱国热情,充满慷慨奋发的时代 精神,抒发了他建功立业的志向,同时也对战争 中的种种弊端进行了深入地揭露和理性的思考, 反映社会现实较为深刻,代表作有《燕歌行》、 《塞下曲》、《信安王幕府诗》、《塞上》等。
岑参的边塞诗取景生动,想象奇特,色彩丰 富,画面瑰丽,意境高远,情景交融,形成奇壮 瑰丽的艺术风貌。奇丽是岑参诗歌的主要特点。

边塞诗

边塞诗
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
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目录[隐藏]
简要介绍
不同时期的边塞诗
1. 汉魏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
2. 隋代的边塞诗
3. 唐代的边塞诗
边塞诗的特点
边塞诗的类型
边塞诗的代表人物
简要介绍
不同时期的边塞诗
1. 汉魏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
2. 隋代的边塞诗
3. 唐代的边塞诗
边塞诗的特点
边塞诗的类型
王昌龄(六九八-约七五七),字少伯,长安人。
扩展阅读:
1./view/246836.html?wtp=tt
开放分类:
诗歌,唐诗,古典文学,边塞诗
[我来完善]
“边塞诗”相关词条:
更多
哲理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闺怨抒情诗咏怀诗
四、从将士的角度,写因长期戍边而产生的精神上的痛苦。
王昌龄的《从军行》较为典型: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只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里的“边愁”有对于现实的忧愁、建功立业的渴盼,更有离乡背井抛妇别雏的痛楚、无限的乡愁。
宋人范仲淹的《渔家傲》和《苏幕遮》也表达了因长期戍边又毫无结果而产生的思乡之情。“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酒如愁肠,化作相思泪。”“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些都是表达思乡之情的典型诗句。

边塞诗鉴赏

边塞诗鉴赏

边塞诗鉴赏一、边塞诗的概念边塞诗词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开始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宋年间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词流派。

二、边塞诗的意象:1、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2、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例如大漠、长城、黄沙、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接防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芦管,《八折杨柳》、《落下梅花》、《关山月》等。

三、边塞诗常见的表现手法:1、借景抒情:比如 [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日报斩杀吐谷浑。

2、借事言志:例如[李益·塞下曲]伏波不虚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主中原。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3、直抒胸臆:比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崩楼兰终不还。

四、边塞诗的思想感情:1、存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求和报效祖国的激情[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言凤阙,铁骑拖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著玉鞍。

愿意将腰下剑,授侍斩杀楼兰。

2、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愁别恨[李益·夜上接防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无人知晓何处吹起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沈佺期·杂诗]言道黄龙戍,频年疑惑兵。

心疼闺里月,短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3、存有整体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苦和连年出征的残暴以及对帝王穷兵黩武的反感[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交。

崭新鬼愁冤枉旧有乌鲁潘,天阴雨湿声啾啾。

[陈陶·陇西行]誓洗匈奴罔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心疼无定河边骨,犹就是春闺梦里人!4、注意:不同时代的边塞诗有不同的思想感情,同一时代的边塞诗也有不同的思想感情。

边塞诗_

边塞诗_

边塞诗是以写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 生活为题材的诗。它与军旅、战争题材的诗作有 联系却又不能划等号。唐代是我国边塞诗创作最 为繁荣的时代,如今一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大 多产生于这一时期。 “边塞诗派”:一些有边塞生活经历、或向 往边塞生活的知识分子,他们的诗歌以描写 边塞生活为主要内容,这就形成了唐诗的一 大流派,即“边塞诗派”。王昌龄就是重要 的边塞诗人。


(1)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统治者——穷兵黩武;; 将士——艰苦生活、报国豪情 ; 家乡—— 思乡念亲; 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2)风格——雄壮豪迈。 (3)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 (4)赏析方法——a.词句分析法 b.形象分析法 (5)常用词语:金鼓旌旗 烽火羽书 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 胡 羌 羯 夷 碛西 轮台 龟兹 夜郎 长云秋月 雪山孤城 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 雄奇 奇丽 奇寒 辽阔 壮阔 广阔 豪迈 豪气 豪情 报国之志 杀敌豪情 昂扬精神 (6)常用典故
当时安禄山手握三镇雄兵,是被唐玄宗封为东平 郡王的显赫人物,而高适“ 栖迟一尉”,人微言轻, 对此倒行逆施却已难捺愤怒,因此感情的激流勇掀波 澜,以一强烈的反诘 :“岂无安边书 ?”对统治者 进行了强烈的抨击,同时也表现出自己安边定远的高 度自信心。 “诸将已承恩”一句回答,包含着诗人多少深 沉的愤慨!这一起一伏之中,诗人的感情又由激越转 向沉痛。这样自然引出末尾两句 , BACK
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 放、奔腾峻伟见长。盛唐 边塞诗派的出现,开拓了 我国古代诗歌题材的一个 广阔的领域,表现了盛唐 时期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 当然,我们今天所指的边 塞诗,范围要大一些,凡 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都 归为这一类。


(1)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统治者——穷兵黩武; 将士——艰苦生活、报国豪情 ; 家乡—— 思乡念亲; 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2)风格——雄壮豪迈。 (3)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 (4)赏析方法——a.词句分析法 b.形象分析法 (5)常用词语:金鼓旌旗 烽火羽书 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 胡 羌 羯 夷 碛西 轮台 龟兹 夜郎 长云秋月 雪山孤城 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 雄奇 奇丽 奇寒 辽阔 壮阔 广阔 豪迈 豪气 豪情 报国之志 杀敌豪情 昂扬精神 (6)常用典故(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盛唐时期异彩纷呈的诗歌一、李白系列古风(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李白《古风(其三十九)》阅读答案】李白《古风(其三十九)》阅读答案。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四句,写诗人等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②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细想感情。

(4分)42古风(其十)李白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後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注释: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②.千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

”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4分)43古风(四十六)李白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

隐隐五凤楼,峨峨横三川。

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

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

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

当涂①何翕忽,失路长弃捐。

独有扬执戟②,闭关草《太玄》。

注:①当涂:当权。

②扬执戟:指扬雄。

汉哀帝时朝政腐败,扬雄不愿为官,专心著书。

①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起笔不凡,开篇即从唐王朝一百多年的历史入手,以“何赫然”三个字来感叹大唐帝国的繁盛辉煌。

B、“隐隐”写长安城宫阙层层叠叠、连绵不绝,与“横三川”相呼应;“峨峨”则突出这些建筑雄峻壮丽的气势。

C、五、六两句运用比喻手法,描绘众多宾客簇拥着权势显赫的王侯的场景,意在表现他们之间的地位悬殊。

D、这首诗气势宏大,笔力纵横,全诗融叙述、描写、抒情为一体,笔墨酣畅,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②诗歌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4分)水调歌头·李太白画像(宋)李纲太白乃吾祖,逸气薄青云。

开元有道,聊复乘兴一来宾。

天子呼来方醉,洒面清泉微醒,余吐拭龙巾①。

词翰不加点,歌阕满宫春。

笔风雨,心锦绣,极清新。

大儿中令,神契兼有坐忘人②。

不识将军高贵,醉里指污吾足,乃敢尚衣嗔。

千载已仙去,图象耸风神。

【注】①相传李白醉酒呕吐,唐玄宗以巾帕为其拭面。

②“大儿中令”,“坐忘人”,分别指李白的好友郭子仪、司马子微。

1 下列诗句没有表现李白“逸气薄青云”的一项是(3 分)A.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B.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C. 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

D.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2. 下列诗句所体现的人物“风神”与“不识将军高贵,醉里指污吾足,乃敢尚衣嗔”不相..符.的一项是(3 分)A. 手持一枝菊,调笑两千石。

B.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C.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D.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3. 下列评价与李纲词中所言李白诗歌特点不相符...的一项是(3 分)A. 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

B.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C.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D.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4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9 分)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摘自余光中《寻李白》①请分别写出李白诗中含有“月”、“酒”的诗句。

(4 分)②余光中诗句中的“剑气”,可理解为李白的豪气、才气。

请结合李纲词作或你的阅读积累,对李白的“剑气”加以阐释。

(5 分)二、山水田园诗人终南别业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①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一二两句说,作者自己进入中年以后即开始厌倦尘俗,晚年就归隐于终南山边。

B.三四两句说,作者经常独自游山赏景。

“每”即“常常”,“胜事”指山中美景。

C.五六两句写游山之趣:沿着溪水行至尽头,还可以坐下来看白云从岩岫间生起。

D.七八两句中说,作者偶遇山中“林叟”,与之谈笑言欢,竟不舍得让老人回家。

②这首诗三、四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各是哪个字?请结合诗意作简要分析。

(4分)三、边塞诗人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岑参这首诗不讲究对仗工整,没有严格的用韵,是一首典型的古体诗。

B.“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两句中透露出作者思乡心切的愁苦。

C.“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两句重复“故人”二字,见出情谊深厚。

D.结尾两句“大笑”一词,写出岑参和他的朋友乐观、洒脱的盛唐士人本色。

②作者笔下的凉州景物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喜迁莺·晋师胜淝上【1】李纲【2】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

天险难逾,人谋克壮,索虏岂能吞噬!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

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

奇伟!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

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

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

延晋祚,庇烝民,周雅【3】何曾专美!注释:【1】晋师胜淝上: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

前秦的苻坚以百万之师犯晋,东晋谢安指挥八千军士在淝水抗击,并大获全胜。

【2】李纲:北宋末、南宋初的抗金名臣。

【3】周雅:指《诗经》中赞颂周宣王战功的诗篇。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词开篇写景,描写长江白浪涛涛,奔腾千里,是阻隔南北的天然界线。

B.“破强敌”三句写谢安指挥若定,从容不迫,对部下颐指气使,十分严厉。

C.“结阵当蛇豕”中的“蛇豕”意思是毒蛇和野猪,在这里比喻凶残的敌人。

D.“延晋祚,庇烝民”写东晋在淝水取得胜利,使国运延续,人民得到庇护。

16.下列诗句中的“鹤”,与“夜闻数声鸣鹤”中的“鹤”所表达的意境相同的一项是(3分)A.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诗经·小雅·鹤鸣》)B.闻鹤唳而心惊,听胡笳而泪下。

(南北朝·庾信《哀江南赋》)C.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唐·崔颢《黄鹤楼》)D.夜鹤晓猿时复闻,寥寥长似耿离群。

(宋·林逋《山中寄招叶秀才》)17.前人评这首词:“于宋廷有良史之鉴也。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作者写“淝水之战”有何用意。

(5分)18.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6分)古诗文中经常会写前代的人和事。

刘禹锡《陋室铭》中的“①,②”,是以古代明贤自比;杜牧《泊秦淮》中的“③,④”,用陈后主荒淫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统治者;陆游《书愤》中用“⑤,⑥”两句,既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意,更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慷慨悲凉。

【 2005年北京卷】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7分)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①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②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③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分)相同点:不同点: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元好问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

少年鞍马适相宜。

从军乐,莫问所从谁。

候骑才通蓟北,先声已动辽西。

归期犹及柳依依。

春闺月,红袖不须啼。

[注]犹及:还赶得上。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两句,对仗工整,借“秋风鼓角”“落日旌旗”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表现了边塞景象的壮美。

B.上片后三句勾勒出一个乐观豪迈、甘愿为国效力的少年形象,其中“从军乐”的“乐”字堪称这首词的词眼。

C.下片前两句写出了大部队声势浩大,行动迅捷,作战威猛,很快就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D.这首词以边塞生活为题材,既无“将军白发征夫泪”的哀伤之气,也无“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慨之情。

②“归期犹及柳依依”一句中,“犹及”二字使该句意蕴颇丰。

请结合前后诗句具体分析。

(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