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中考一轮复习诗歌鉴赏分类例说与实战(边塞诗)人教版
202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古诗文梳理8、边塞征战类(6首)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
万里赴戎机⑱,关山度 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北方的寒气
⑲若飞。
气传金
,寒
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
光照铁衣㉒。将军百战死, 照着将士们的铠甲。将士死沙场,有的征战数年
胜利归来。
75
76
77
78
79
80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 胜利归来朝见可汗,可汗坐在朝堂
离;双兔傍㊱地走㊲,安能
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
辨我是雄雌?
认;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
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75
76
77
78
79
80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重点注释】①唧唧:叹息声。②当户织:对着门织布。③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
音。杼,织布的梭子。④唯:只。⑤何所思:想的是什么。⑥忆:思念。⑦军帖:军
中的文告。⑧点兵:征兵。⑨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军书,军中的文书,
这里指征兵的名册。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⑩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
指父亲。⑪市:买。⑫鞯:马鞍下的垫子。⑬辔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⑭
旦:早晨。⑮溅溅:水流声。⑯胡骑:胡人的战马。⑰啾啾:马叫的声音。⑱戎
机:战事。⑲度:越过。⑳朔:北方。㉑金柝:古时军中白天用来烧饭、夜里用来打
七下
具体篇目
不慕名利、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形象,体现
了木兰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纯
朴的优秀品质。
及表达
《使至塞上》(P77):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
情感
挤而产生的孤寂心情,以及在面对大漠雄浑
八上
的景色时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
初中语文中考一轮复习诗歌鉴赏分类例说与实战(喻理诗)人教版

诗歌鉴赏分类例说与实战(喻理诗)中华诗词一般都以抒情为主,写景、叙事为辅,而在诗词中阐明道理往往遭人非议,宋人严羽就认为“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是十分错误的。
沈德潜在《说诗啐语》中也曾指出:“人谓诗主性情,不主议论,似也不尽然”,同时他还指出:“议论须带情韵以行”。
其实,沈德潜的看法还不够完整,诗词中的说理也不全是通过议论来表达的,有的诗人通过描写景物以喻理,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有的诗人通过抒情来说理,如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当然,也可以通过议论来说理,只是诗词中的议论是同形象描写相结合来表达的,如杜甫的“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
判断一首诗或一联诗是否喻有道理,所喻又是何理,与判断咏物诗词是否有寄托差不多,都要潜心思索,仔细分析,切不可穿凿附会。
而使用辩证法来分析,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好方法。
下面就介绍一些说理诗词鉴赏的要诀,以期提学生的鉴赏能力。
首先要学会判断一首或一联说理诗是否是诗。
先看一下理学家邵雍的“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这两句诗,理学家以阴阳学说为理论依据,阐述了在阳气初动之时万物尚未萌发。
很明显,这是理语,而不是诗语,因为他所写的既无形象,也无感情,没有诗味,没有诗趣。
再看一下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人先描绘西湖的水光山色和晴姿雨态,再以西施为喻,写出西湖的神韵,趣味盎然,富有美感,能给读者以艺术美的享受。
在此基础上阐明了一种美学的原理——事物各呈面貌,各有其审美价值,可以说是善状眼前之景,妙托物外之理。
诗中所阐明的道理绝不是概念的,也不作抽象的事理演绎,而是通过西湖美景和比喻等艺术手法来表达的,是用诗的语言来说出来的,是形象的,是含蓄的,是有趣的,因此是真正的诗。
我们可用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边塞诗鉴赏课件(21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 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 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
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下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
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Fra bibliotek示了必胜的信心。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貂锦指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3.中晚唐诗风: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碛里征人 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 伤。) 4.宋代之诗风: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 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 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将浓浓的乡愁与荒凉的边塞风光 融为一体。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渲染西北边疆空旷凄凉、条件艰 苦、环境险恶的气氛,借以衬托
远征将士战胜艰难困苦的大无畏
精神。
表达效果:(答题模板)
渲染(
)气氛、烘托(
)情感
(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
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
专题30:诗歌鉴赏之边塞征战类-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பைடு நூலகம்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典例引领
【答案】 (1)C (2)尾联说的是尽管征尘千里,遮天蔽日,但征战者心中始终充满 明亮的阳光。揭示了征战者光明的内心世界,表达了征战者始终心系 祖国,怀着必胜的信心,视死如归,报效君王(国家)的情怀。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典例引领
【解析】 (1)C项,“将战场的血腥与残酷场面写得淋漓尽致”“将士内心的低落与哀怨”不 合诗意。 (2)阅读【乙】诗可知,诗歌以征战者的口吻讲述了远征边塞的军旅生涯,诗的格 调雄浑激越,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之情。尾联以景作结,“千里暗黄尘”,既是描绘大 漠黄沙飞的自然景色,也用以渲染战争的激烈,征尘千里,遮天蔽日。然而战士的心 中却充满了明亮的阳光,“寸心明白日”句,精微入妙,词语新颖,内涵丰富,艺术 概括力强,揭示了征人光明的内心世界,表达了征战者始终心系祖国,怀着必胜的信 心,视死如归,报效国家的情怀。
娘去, 修辞、写作手法:前四句运用排比的修辞,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互文:“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运用互文,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
壮。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重点考向
赏析: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修辞: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 装、代父从军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⒈ 表达方式 (描写方法、抒情方式)⒉ 表现手法 ⒊ 修辞方法 (三)品味诗歌语言、名句赏析(写作技巧、表达效果)
⒈ 品味关键词语的妙用; ⒉ 对诗句进行扩充性描写。 (四)结构形式的鉴赏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重点考向
诗歌的表达技巧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常考六大题材之边塞征战诗 (共32张PPT)

知拓识链展接 习练
•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凉州词 唐 王翰
秦中①花鸟已应阑②,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③折杨柳,教人意气④忆长安。 【注释】①秦中:指今陕西中部平原地区。②阑:尽。③胡笳: 古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笛子的乐器,其声悲凉。④意 气:情意。一作“气尽”。 1.诗歌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赏析:战斗危急而失利的情况下,战士们不顾生死,奋勇杀敌, 而将军们远离阵地寻欢作乐,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 好大喜功的将军们的罪责,暗示了必败的原因。表达了对士兵的 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的同情与批判。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赏析:本诗从写景入手,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意境 高远,引人深思:秦汉以来边防战争连续不断,一直持续至今, 秦汉以来无数将士献身边疆,至死未归。这是从时间、空间上描 写战争的悠久、边塞的旷远。暗含着一种对战争久远不断的批判。
赏析: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 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运用拟人的手法, 表现了戍边将士虽然思乡,但戍守边防的责任不能归家的无可 奈何(幽怨)。这里的春风也暗指皇帝,因为皇帝的关怀到达 不了这里,所以,玉门关外士兵处境如此的孤危和恶劣。诗人 委婉地表达了对皇帝不顾及戍守玉门关边塞士兵的生死,不能 体恤边塞士兵的抱怨之情。 本首诗调苍凉悲壮,虽写满抱怨但却并不消极颓废,表现了盛 唐时期人们宽广豁达的胸襟。诗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使 诗意的 表现更有张力。
2.赏析诗句: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运用比喻,以春天的梨花比喻冬天的雪,想 象新颖奇特,既表现了塞外雪景的壮阔之美, 又表达了作者对大雪到来的欣喜赞叹之情。
诗歌一轮复习边塞诗鉴赏张PPT精品课件

。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 ,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 河洛。”
6. 羌笛。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 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 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 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仲淹《渔家傲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2021诗歌一轮复习 边塞诗鉴赏 (课件69张)
2021诗歌一轮复习 边塞诗鉴赏 (课件69张)
五、边塞的内容与情感
(一)戍边将士生活作战的艰辛:环境的恶劣、塞外生活的 艰辛、连年征战的痛苦 ,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边塞环境恶劣、生活艰苦。以此反衬将士们英勇 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逢病军人 卢纶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哀吟长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河潢旧卒 张乔 少年随将讨河潢,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⑴两首诗描写的人物有何异同?试简要概括。 ⑵卢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⑶请简析张诗的主要表达特色。
(1)同:都是返乡士兵。异:一病一老,一在途中一已 归乡。 (2)对病军人的同情。 (3)以少年出征与头白返乡对比,突出戍边之长;以十 万将士与我对比,突出战争的残酷。
从军行
西京--长安
初唐 ·杨 炯
牙璋--兵符
烽火照西京, 心中自不平。 凤阙--皇宫
牙璋辞凤阙, 铁骑绕龙城。 百夫长— 下级军官
雪暗凋旗画, 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 投笔从戎
保家卫国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正解《边塞征战诗赏析》课件(27张PPT)

总结-边塞诗
一、边塞诗的产生和不同时期的特点 二、边塞诗的主要内容
(一)景—边塞 (二)人—统治者、将士、友人
三、边塞诗的常见意象
战争意象、环境意象、地名意象、乐器意象
四、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
1.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景观。 2.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 3.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5.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无能,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赏析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1.关注作者,了解创作背景; 2.关注意象,弄清景情关系; 3.抓住边塞风貌(景和人)。 4.抓住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
巩固精练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释】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 剑 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意象: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分析用,非答题内容) 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寓意边地局势的紧张。
巩固精练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释】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 剑 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桂州腊夜 [唐]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①。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二年随骠骑②,辛苦向天涯。
【注释】①赊:长、远。②骠(piào)骑:飞骑,也用作古代将军的名号。这里指诗人的主帅桂管 防御观察使李昌巙。
1.下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B )( C )
4.部编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七~九年级40首古诗词分类鉴赏第四类 边塞征战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炼字:“黑云”一词营造出大战开始之前紧张的氛围;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也衬托出将士们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画面描述:城头弥漫着乌云,似乎淹没了一切,但偶尔大风吹过,云中透出日光,照在城头士兵的铁甲上,金光闪闪,显出了不可侵犯的气概,给人以无比威严的感觉。
【主旨】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场面,准确地表现了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凝练地概括了战争的残酷与艰难,赞扬了官军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表达了全体将士誓死报国的决心,也反映了诗人立志报国的愿望。
二十三、渔家傲·秋思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羌管”发出的是凄切之声,加上大地上铺满的秋霜,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加重了征人的愁思。渲染了边塞萧瑟、荒凉的氛围。
修辞、情感:“将军白发征夫泪”悲怆地表达出将士们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思念家乡的情感,含蓄地表达了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之情。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内容理解:承接首联,直抒内心感受。
表现手法:“征蓬”与“归雁”,“出汉塞”与“入胡天”,一“征”一“归”,一“出”一“入”,对比强烈,凄凉中蕴含悲壮。
修辞:运用比喻的修辞,以“征蓬”“归雁”自比,写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飘转出关塞,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一轮复习诗歌鉴赏分类例说与实战(边塞诗)边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这类诗词大多和民族战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为边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而就造成边塞诗词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异常丰富。
又因为每个朝代的不同时期或盛或衰,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或低沉;还因为每个诗人前往边塞的原因不同,目的不同,所抒发出的感情也千差万别,情况相当复杂。
比如说,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词大多激情奔放,而中唐以后的边塞诗词大多感慨深沉。
边塞诗词的创作形式大多为古风(考虑到命题使用长篇古风做材料的可能性不大,故本文不予涉及)和绝句,词的数量较少。
中学生在解答边塞诗词的鉴赏问题时,应掌握如下几把打开通往凯旋门的钥匙。
第一把钥匙是要弄清边塞诗词的立意,深挖它含蓄的主旨,从总体上对作品进行把握。
因为这一问题相当复杂,所以就先举些名句来加以简要评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既表现出戍边将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也赞扬了他们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既表达了对良将及早出现的渴望,也表现出对边疆和平的向往;“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既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丑恶现象,也表达了对下层士兵的深切同情;“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既是对不义战争的控诉,也是对和平的渴望与追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既表现出从军将士的洒脱,也抒发了他们心中的无奈;“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既表现出戍边将士深深的乡思之情,也抒发了军嫂们无尽的思念与惆怅;“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字里行间洒满斑斑血泪,令人闻之而发指……异彩纷呈的边塞诗词,或奇丽峻峭,雄浑挺拔;或清新幽雅,缠绵悱恻;或慷慨高歌,响遏云天,或低徊浅唱,感慨万端;或令人热血沸腾,欲跃马横戈,或使人愁肠寸断,想折戟断刀……为了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我们可以用陈子昂《送魏大从军》(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来出一道练习题:“这首诗对边塞环境描写有什么特色?起了什么作用?诗的主题又是什么?请做简要的分析。
”在解答之前应抓住“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这两句,看到作者对边塞险峻山势的描写里隐含的杀机,在从全篇上加以把握,领会其主旨,然后做出如下正确的回答:“写出边塞险峻的形势以渲染气氛,预示将来激烈的战斗,富有想象。
其主题是:寄予魏大以很大的希望,激励友人勇立战功;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自己为国立功的宏愿。
”而一些从表面上看起来是闺怨、赠别的诗,因与边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妨把它看作边塞诗词的衍生作品,也可以归为同类。
例如沈佺期的《杂诗》(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照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以闺中少妇和远征的丈夫两地相思之情,表现出广大人民群众的厌战情绪,感情虽然凄怨,但仍不失希望。
全诗言浅意深,感慨深沉,耐人玩味。
你看,东北前线战火连年,至今仍然没有休战,多少将士长年征战,“誓扫匈奴不顾身”,多少军人妻子盼望“良人罢远征”,却不知“黄龙戍卒几时归”。
“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
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
”明月照在家乡和黄龙两地,闺中月即营中月;夫妻两地所望之月,也是当年他们团圆时所望之月。
一轮明月是他们夫妻心心相印,心心相通的象征。
而“可怜”和“长照”两个词,则非常准确地表现出他们现在思念的痛苦,还有几分遗憾,也有几分无奈,既缠绵,又悱恻。
他们年年夜夜,苦苦相思,对月垂泪,情意无限。
又如王昌龄的《闺怨》、陈玉兰的《寄夫》,岑参的《逢入京使》、高适的《别董大》等,都是这类诗中的顶尖之作,可细心琢磨之。
现即以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出一道题来加以巩固,题曰“这首绝句的诗眼是哪一个字?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复杂心情?”在考虑怎样回答时,首先得抓住“觅封侯”这三个字,因为诗中只有这三个字和边塞有关系,征戍边塞是许多人猎取功名的有个主要途径;其次得找到最能表现女主人公心情的那个字,就能做出这样正确的回答:“诗眼是‘悔’字,这里既有对夫妻分离的不满,又有难以排遣的错教夫婿‘觅封侯’的内疚,还有自己对铸成大错的醒悟与追悔。
”再以岑参的《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出一道题:“有评论家认为‘最后一句真可谓一篇之警策’,请你为之做深入而简要的诠释。
”解题前应先弄清“角声”是军中的号角声,再理清“胡天晓”的象征意义,才能找到正确的思路,做出正确的回答:“这一句意义极为深刻,其意思是说只要我军发动进攻,就能全歼敌军,大获全胜,使西域重见光明。
”这和一般的送别诗有着极大的差异,诗人将惜别与祝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谓独树一帜,别开生面。
第二把钥匙是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
先拿王昌龄的《从军行(七)》(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来说,首句极其生动地描绘出大漠的风光。
浩瀚的大沙漠,一望无际,“平沙万里绝人烟”,每当北风振漠,尘土遮天盖地,惊沙扑面,日色无光。
这就渲染出激烈的战斗场面,反衬出唐军将士英勇杀敌的豪情。
再看一下王维的《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中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出大漠奇异风光──大漠上升腾起的燧烟是那么的直,黄河中倒映着的落日是那么的圆,这简直让诗人感到震惊,精神为之一振,前面的惆怅则被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中,刹时一扫而光。
抑扬顿挫的手法很好地突出了大漠的壮丽、奇特和诗人的激昂情绪。
诗人通过对大漠壮丽风光的描绘,抒发了对为国御敌守边,立功绝域的将士们崇敬之情,充满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再拿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来说,前两句以工整的对仗的形式来写景,用了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
先从俯视的角度来写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如同白雪,再从仰望的角度来写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寒月犹如严霜。
上下交映,只见整个大漠一片白茫茫,令人顿觉冷嗖嗖。
诗人从地点、景物、气候三个方面着意刻画,反复渲染,营造出一个悲凉的氛围,为后两句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之情蓄势。
可见景不同,情各异,二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没有多读,多练,是很难找到这把钥匙。
不妨先以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霜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出道题做做,以巩固对这把钥匙的认识,题曰:“这首边塞诗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塞风情画,抒发了诗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其感情基调如何?”思考时要先对画面进行分析,诗中描绘出寒霜过后,天空显得格外明净,战士们牧马归来,晚饭过后,忘却一天的辛劳,来到了戍楼上,对着空中“高高秋月挂长城”,吹起了羌笛。
悠扬的笛声随风飘荡,传向远方。
再抓住表情的关键句“借问梅花何处落”,分析出诗人采用了谐音和虚实相间的写法,极富韵味。
羌笛曲名《梅花落》,诗人将它分开来用,先取“梅花”二字,使人联想起真的梅花。
这样“梅花何处落”就变成了有两种解说,一是《梅花落》曲声“落”到哪里,二是战士们家乡的梅花落了,“花谢花飞飞满天”,究竟都飞到了哪些地方。
这样闻笛和思乡这两个意念就统一在一句诗中,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物我一境,情景交融,声文并茂的境界,便能做出这样正确的回答:“抒发了戍边将士殷殷的思乡之情。
其感情基调是感慨而不哀伤。
”第三把钥匙是要弄清诗中哪些地方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
战争是非常残酷的,是血淋淋的,从诗歌艺术美学的角度考虑,它一点也不美,不宜直接描写,所以绝大多数诗人都采用侧面描写。
所以,对中学生而言,要找到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那么,怎样去挖掘出来呢?一是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二是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然后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深入的揣摩,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还以王昌龄的《从军行(七)》来做个剖析:“红旗半卷出辕门”中的“红旗”指的是战旗,它“半卷出辕门”,说明部队为了提高行军的速度和不被敌人发现,他们半卷红旗,飞速前进。
虽然作者没有告诉人们这支部队究竟要干什么,但透过紧张的气氛,读者自然知道其中的奥妙。
而“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中的“洮河北”的是前方战场,最关键的是末句,写唐军已生擒敌酋“吐谷浑”,取得了丰硕的战果。
“擒贼先擒王”,敌人已经群魔无首,只能狼狈逃窜,如鸟兽散。
至于怎样生擒敌酋,残敌如何逃窜,那就让读者自己去想象了。
这一构思非常巧妙,极富喜剧性,极富弦外音。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五回写“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时即借用此法。
但罗氏的语言尚不及此诗之简练,多了“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色”等笔墨,当然这是因为小说与诗歌的创作方法不同而使之然,但其理一也。
我们可用柳中庸《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出一道题以巩固之,题曰:“诗以《征人怨》为题,而不着一个‘怨’字,‘却尽得风流’,诗中之‘怨’何来?请作简要的分析。
”回答前应抓住边塞诗这一牛耳,抓住与边塞有关的地名和战争用的器物,是关键之一;抓住“复”、“与”等虚字,是关键之二;抓住“岁岁”、“朝朝”等重叠词,是关键之三;抓住“归”、“绕”等动词,是关键之四。
自可答之曰:“一是来自‘金河’、‘玉关’等许多实词的排列与组合,二是来自‘复’、‘与’等虚词之巧用,三是来自‘岁岁’、‘朝朝’等重叠词的妙饰,四是来自‘归’、‘绕’等动词的活用。
”钥匙有了,而且不只一把,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用起来也是很有讲究的。
这就要灵活运用,对具体的诗题做具体的分析与研究,找到能对锁的那把钥匙,自是不言而喻。
诗歌鉴赏5 秦时明月汉时关——边塞诗鉴赏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
又称为“高岑诗派”。
一、介绍边塞诗的主要特点1.边塞诗派举例: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