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环境影响你的遗传
环境因素对遗传变异的影响

环境因素对遗传变异的影响在遗传学中,人们常常将基因和环境视为两个独立的因素进行研究。
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环境因素对遗传变异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就来探讨一下环境因素对遗传变异的影响。
一、环境的物理因素对遗传变异的影响环境中的物理因素,如辐射和温度等,对遗传变异具有一定的影响。
辐射是一种强烈的物理因素,能够导致DNA序列的改变。
研究表明,在接受较高水平的辐射的生物中,遗传变异的频率会比正常情况下高出很多。
温度变化也会影响遗传变异,有些生物在高温环境中的基因会发生变异,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高温环境。
二、环境的化学因素对遗传变异的影响环境中的化学因素,如毒素和激素等,也会对遗传变异产生一定的影响。
毒素会破坏细胞DNA,从而导致遗传变异。
激素则会通过影响基因表达来影响遗传变异。
例如,雌激素会促进女性乳腺癌的发生,这是因为雌激素对基因表达的影响导致了相关基因的变异。
三、环境的生物因素对遗传变异的影响环境中的生物因素,如微生物和寄生虫等,也会对遗传变异产生影响。
微生物可以导致基因转移和重组,从而导致遗传变异。
寄生虫则可以通过影响宿主的基因表达来导致遗传变异。
例如,患有疟疾的人儿童的基因表达会出现异常,这可能是因为寄生虫对宿主的基因表达产生了影响。
四、环境的文化因素对遗传变异的影响文化对遗传变异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例如,不同的饮食习惯会导致不同的基因表达,从而影响遗传变异。
另外,文化也会影响人们对环境的感知和认知,从而影响人们对环境的选择和适应性,这也会影响人类基因的变异。
综上所述,环境因素对遗传变异具有重要的影响。
而且,不同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是相互交织的,这增加了遗传变异的多样性。
因此,在遗传学研究中,不能忽略环境因素的作用,而是要从综合的角度来考虑。
环境因素与遗传突变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环境因素与遗传突变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健康的影响人类的身体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
遗传基因是我们从父母身上继承下来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身体构造、肤色、眼睛、骨骼等特征。
然而,环境因素也会对基因产生影响,因此,如果我们置身于不良环境中,就有可能导致遗传突变。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环境中,这就意味着我们遭遇的污染和毒害变得更加频繁。
毒性物质、烟霾、化学污染物和电磁场等环境因素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这种环境污染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巨大的影响。
环境因素对遗传突变的影响如何定义遗传突变?遗传变异指的是基因座变异,它是指染色体或基因副本相对于参考序列发生的插入、缺失、替代、反向等异构现象,这种变异不是由病毒、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引起的。
人类的遗传突变是由各种内外因素诱发的。
环境因素对遗传突变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这些因素包括暴露于化学物质、烟雾、辐射、气溶胶、喷雾剂、废水、废气和特定药物等。
这些物质可以影响DNA的结构和功能,导致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产生定量和定性的变化。
遗传变异不仅影响了染色体和基因模式的副本数量,而且还改变了DNA序列和表观基因组,从而影响细胞功能和组织器官的行为。
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其中包括各种疾病和长期慢性病的发生率。
例如,尘肺、喉癌、肺癌、肝癌、泌尿器官疾病、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等。
环境因素还可以影响我们的精神行为和认知过程。
一些污染和毒素会影响神经系统和大脑组织的发育和功能,导致注意力、记忆、行为和情绪上的问题。
另外,环境污染还会对我们生殖系统造成影响。
一些环境因素,如重金属、农药、药物等都会影响我们的生殖系统,导致生殖器官缺陷、性生活功能障碍、接触到污染物的胎儿出生缺陷等问题。
结论环境因素和遗传突变是紧密相连的。
恶化环境将会对DNA结构和染色体序列产生影响,并导致定量和定性的遗传突变。
这种突变无法通过基因修复来解决。
环境对遗传变异的影响

环境对遗传变异的影响遗传变异是指群体或个体在遗传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是由遗传突变或基因重组等遗传机制引起的。
然而,环境也被广泛认为是影响遗传变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环境因素对遗传变异的影响,并说明环境如何塑造遗传多样性。
一、环境与遗传变异的关系环境因素在生物进化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诱发特定的适应性反应,环境可以对个体的基因表达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这种影响通常是通过环境信号导致遗传材料的活性或抑制发生变化。
二、环境诱导的遗传变异环境对遗传变异的影响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
首先,环境因素可以诱发DNA的随机突变,包括点突变、插入突变和缺失突变等。
这些随机突变可能会导致基因组的不稳定性,从而增加进化的机会。
其次,环境因素还可以影响DNA的重组率,从而增加或减少染色体和基因的重组。
最后,环境还可以通过调节基因的表达水平来产生遗传变异。
例如,环境中的温度、光照和营养水平等因素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某些基因的表达水平,从而导致遗传变异的产生。
三、环境对遗传多样性的塑造环境因素对遗传多样性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影响。
环境可以筛选遗传变异,使有利于适应环境的基因型和表型在群体中逐渐积累。
这种自然选择过程有助于增加物种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并促进遗传多样性的进化。
同时,环境还可以通过地理障碍、季节性变化和生态位分化等方式,促使遗传变异在不同的地理和环境条件下分化形成亚种或物种。
四、人类活动对遗传变异的干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扩张,环境对遗传变异的影响逐渐发生变化。
人类活动中的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等进程,导致了环境污染和栖息地的破坏,对生物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也为物种的生存和遗传变异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对遗传变异持续演化的威胁,需要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来维护生态平衡和遗传多样性的稳定性。
结论环境因素是影响遗传变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诱导遗传变异、塑造遗传多样性以及受人类活动的干扰,环境在进化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环境遗传学环境因素对遗传变异的影响

环境遗传学环境因素对遗传变异的影响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来说,环境因素是一个重要的调节因素。
环境遗传学研究的就是环境因素对遗传变异的影响。
通过深入理解环境因素对遗传变异的作用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生物的适应性与进化过程。
1. 环境与遗传变异的关系环境因素是遗传变异的重要刺激源。
环境因素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个体的基因表达,从而导致遗传变异。
举个例子,太阳辐射可以导致DNA损伤,这种损伤可以引发基因的突变,从而导致遗传变异。
此外,环境因素还可以通过调节表观遗传学机制来影响基因表达。
这些调节机制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它们可以使一些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生改变,从而导致遗传变异的产生。
2. 环境因素对基因突变的影响基因突变是遗传变异的一种重要形式。
环境因素可以增加基因突变的发生率。
暴露在化学物质、辐射等环境因素下的个体,相对于没有受到这些因素影响的个体来说,其基因突变的风险会显著增加。
例如,长期接触致突变物质的工人,其突变的频率通常比其他人群要高。
此外,环境因素还可以影响基因突变的类型。
不同的环境因素可能对基因组中不同基因或位点的突变有着特异性的作用。
3. 环境因素对表观遗传学的影响表观遗传学是调节基因表达的一个重要机制。
环境因素可以通过调节表观遗传学机制,影响基因的表达水平,从而导致遗传变异的产生。
例如,环境因素可以改变DNA甲基化的模式,使得原本沉默的基因重新表达出来。
此外,环境因素还可以调节组蛋白修饰的模式,从而改变基因的染色体结构,影响基因的表达。
4. 环境变化与遗传适应环境变化是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
环境因素对遗传变异的影响可以导致个体在新环境中的适应性发生改变,从而促进种群的进化。
例如,当环境中发生栖息地的变化时,适应新环境所需的遗传变异可能会被选择并积累下来,使得物种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环境的要求。
总结起来,环境遗传学研究了环境因素对遗传变异的影响。
环境因素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遗传变异,包括影响基因突变的发生和类型,调节基因的表达水平等。
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影响

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影响遗传与环境是影响个体发展和特征表现的两个主要因素。
遗传因素指的是个体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包括基因和DNA序列;而环境因素则包括个体所处的生物和非生物环境。
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个体的发展轨迹和表现特征。
1. 遗传因素的影响遗传因素对个体的发展和特征表现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
每个人从父母那里继承了一部分基因,这些基因携带着一系列的遗传信息,决定了个体的生理素质、智力水平以及潜在的疾病易感性等方面的特征。
通过遗传,个体会获得一些与生俱来的特质,如眼睛的颜色、身高、脸部特征等。
2. 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因素对个体的发展和特征表现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环境包括个体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教育环境等方面。
一个人的成长环境会塑造他们的个性、习惯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特征。
个体在特定环境下接受的教育和培养也会影响其知识水平、技能和兴趣等方面的特征。
此外,饮食、生活方式、气候等也将对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产生影响。
3. 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遗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
遗传因素可以影响个体对环境刺激的反应,同时环境因素也会对个体的遗传表达产生影响。
比如,遗传上具有音乐天赋的个体,如果没有接受到相应的音乐训练和教育,可能无法充分发挥其天赋;相反,即使没有遗传上的音乐天赋,但在音乐环境的熏陶下,个体也可能培养出对音乐的兴趣和技能。
4. 遗传与环境的互动效应遗传与环境的互动效应描述了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在特定情境下的相互作用。
具体来说,互动效应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遗传效应因环境变化而发生改变,即遗传因素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产生影响;二是环境效应因遗传变异而发生改变,即不同遗传基因对环境的反应存在差异;三是遗传效应和环境效应的相互作用,即遗传和环境共同对个体发展起作用。
这些互动效应使得个体的特征表现无法简单地归结为单一的遗传或环境因素。
综上所述,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影响着个体的发展和特征表现。
遗传疾病的遗传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遗传疾病的遗传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遗传疾病是由基因异常导致的疾病,在发病机制中既有遗传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环境因素的调控。
本文将探讨遗传疾病的遗传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一、遗传因素对遗传疾病的影响遗传因素是遗传疾病发生的基础。
基因是生命的遗传信息的载体,它决定了个体的遗传特征和生物功能。
遗传疾病通常由突变基因引起,这些基因的突变导致了生物体内某种功能或代谢的异常,从而引发疾病。
例如,单基因遗传疾病如囊性纤维化、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率直接与突变基因的遗传方式有关。
一般来说,如果患者的双亲都是突变基因的携带者,则后代患病的风险将为25%。
遗传疾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遗传信息的遗传不稳定性引起的,往往不存在明显的外界因素干预。
二、环境因素对遗传疾病的影响环境因素是指个体生长、发育和生活过程中受到的各种内外环境的影响。
它们可以改变基因表达,从而影响遗传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很多遗传疾病的发病风险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例如,肺癌具有家族聚集性,但环境因素如吸烟、空气污染等也是其主要的致病因素。
另一个例子是先天性心脏病,虽然遗传因素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胚胎期间母体用药、感染等环境因素同样会增加胎儿患病的风险。
三、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并非孤立的存在,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不仅可以导致遗传疾病的发生,还可能影响疾病的病程和预后。
1. 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例子在一些遗传疾病中,遗传突变的表现严重程度可能会受到环境因素的调控。
例如,苯丙酮尿症是一种由酪氨酸代谢异常引起的疾病,但儿童在正常的饮食下并不一定会出现症状。
只有当他们摄入含有苯丙氨酸的食物时,才会出现苯丙酮尿症的表现。
这表明了环境因素在遗传疾病的发病和病情进展中的重要作用。
2. 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机制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它们可能通过以下几种方式相互影响。
环境对遗传的影响

环境对遗传的影响遗传是指生物在繁殖过程中,将基因传递给后代的现象。
然而,研究表明,环境也可以对遗传产生重要的影响。
环境因素可以改变基因的表达方式,从而影响个体的生理和行为特征。
本文将探讨环境对遗传的影响,旨在加深我们对遗传学与环境因素之间复杂关系的理解。
一、环境因素对基因表达的影响环境因素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基因表达,其中最为重要的机制是表观遗传修饰。
表观遗传修饰是指通过化学改变而非DNA序列变化来影响基因的表达。
环境因素可以导致DNA上的表观遗传标记的变化,这些标记可以调控基因的活性。
有研究表明,环境中的化学物质、营养状况和社会环境等因素都可以引起表观遗传修饰的变化,进而影响个体的特征。
二、环境因素对表型的遗传传递的影响除了影响基因表达,环境因素还可以影响表型的遗传传递。
表型是指个体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上的可观测特征。
环境因素可以改变表型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后代的遗传传递。
例如,环境中的营养状况、氧气浓度、温度等都可以影响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型特征。
这些环境因素可能导致后代基因发生突变或遗传变异,从而影响后代的表型特征。
三、遗传的响应与适应面对环境的变化,遗传和表型均可以发生相应的改变,以适应新的环境条件。
这种遗传的响应与适应是一种进化的机制,通过新的基因组变异和传递,使得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
这一过程被称为遗传适应。
例如,如果环境中存在某种毒素,个体通过逐代演化,可能产生一些突变基因来抵御这种毒素,从而提高存活的机会。
四、环境与遗传疾病的关系环境因素还可以与遗传疾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遗传疾病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
然而,在很多遗传疾病中,环境因素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环境因素可以影响基因突变的表达和后果。
例如,对于某些基因突变导致的疾病,环境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可能会加速或减缓疾病的进展。
因此,了解环境与遗传疾病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遗传,不仅可以改变基因的表达方式,还可以对表型的遗传传递产生影响。
环境因素对遗传的影响与实验分析

环境因素对遗传的影响与实验分析遗传是指基因在生物个体繁殖和发展过程中传递给后代的现象。
然而,遗传不仅仅由基因决定,环境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遗传结果。
本文将讨论环境因素对遗传的影响,并提供实验分析来支持这一观点。
一、环境因素对遗传的影响环境因素包括生物体所处的物理环境和生物环境。
这些环境因素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基因表达、突变和遗传传递,从而改变生物体的遗传特征。
1. 生物体所处的物理环境物理环境包括温度、光照、湿度等因素。
对于许多生物体来说,温度是一个关键的物理环境因素。
实验研究表明,温度可以影响生物体的基因表达,并导致一系列的遗传变化。
例如,温度的升高可以促进基因突变,从而导致特定性状的变异出现。
光照也是一个重要的物理环境因素。
光照的强度和周期性可以调控生物体内的基因表达,并影响遗传特征的表现。
例如,在植物中,光照可以影响花色的颜色,形成不同的花色变异。
2. 生物体所处的生物环境生物环境包括个体与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食物链关系等因素。
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基因的表达和遗传的传递方式。
例如,一些社会性昆虫的行为,如蚁后对工蚁的摄食行为的调控,可以通过基因表达的改变来实现。
食物链关系也可以影响生物体的遗传特征。
例如,在食肉动物中,食物链中的捕食关系会导致某些基因的表达方式发生变化,以适应不同的捕食方式和食物提供。
二、实验分析为了验证环境因素对遗传的影响,科学家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例子:1. 温度对昆虫性别比例的影响实验对象:果蝇实验步骤:将果蝇卵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孵化,观察不同温度对果蝇性别比例的影响。
实验结果:实验发现,较低的温度会导致果蝇出现更多的雄性,而较高的温度会导致更多的雌性出现。
这种情况可以通过影响雄性和雌性基因的表达方式来实现。
2. 光照对植物花色的影响实验对象:报春花实验步骤:将报春花放置在不同光照强度下,观察不同光照对花色的影响。
实验结果:实验证明,光照强度直接影响报春花的花色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心环境影响你的遗传
小心环境影响你的遗传一门新兴的学科“表观遗传学”最近清除了遗传学中陈旧的观点。
基因并非固定不变,它在一生中都可能发生变化。
我们可以通过生活方式,比如饮食,“打开”或者“关闭”基因。
由于基因导致的疾病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加以预防。
甚至这些基因还能传递到下一代,乃至再下一代生命中去。
基因可以“打开”和“关闭”
人类的遗传物质有300亿个基本组成部分,大约2.5万个基因,此外还有总共长达2米的脱氧核糖核酸(DNA)。
最近数年以来,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许多基因的活动可能受到外部的影响:一些蛋白质和DNA复合在一起,帮助酶到达自己位置,这些酶能读出遗传密码。
当前分子生物学领域中,有了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表观遗传学。
表观遗传学研究的就是这种特征是如何作用的。
表观遗传的记号不在DNA里面,而是分布在它的周围。
他们的作用就像一个“开关”,打开或者关闭基因。
过去几年里,表观遗传学家在这方面的认识上取得很大进步。
他们越来越清楚,表观基因对健康生物体的发育起着和DNA一样重要的作用。
在研究中,表观基因也更容易通过外部的影响改变。
它给人最大的惊讶是:表观遗传信号会从父母传递给他们的后代。
这一新发现动摇了到目前为止关于遗传学的认识,开始质疑被普遍接受的观点:DNA决定了我们的外表、性格和易患疾病。
现在这种观点已经过时了。
因为就算人们有一模一样的基因,他们各自基因活动的模式经常也是不同的,表现出他们各自特征的不同。
目前科学家正在深入研究,希望揭开表观遗传学的生化机制。
科学家已经了解到,酶和DNA的相互作用可以决定基因是否会变得活跃。
不过,其中很多具体的细节还不为人所知。
酶能够阻止癌症发生
“生命一直在改变之中,”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药学家莫什·斯奇夫说,“表观基因就是机制,使我们适应这些变化。
”斯奇夫第一次把表观基因记号和疾病联系了起来。
如果控制细胞分裂的基因被“关闭”,那么癌症就会发生。
当他用一种酶制止了这个过程,肿瘤便不会生长。
这个过程也可以反过来发生,导致促进癌细胞的生长,其后果是灾难性的。
和基因的变化不同,表观基因从理论上来说可以产生相反的变化。
美国药监局已经通过了一种应用这个原理的药物,治疗一种有生命危险的血液病。
绿茶阻碍肿瘤的生长
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是一方面,更理想的是彻底杜绝疾病发生。
一些研究者想办法采取预防措施,保证表观基因的完整。
他们想到了绿茶。
在动物实验中,绿茶能够阻止肿瘤在不
同的器官里生长。
有研究者发现,绿茶含有的一种物质能够“打开”和“关闭”和癌细胞生成有关的基因。
科学家们还发现大豆中的一种物质也有类似的作用。
进一步的研究甚至还成功扭转了幼儿早期的影响:一种物质能让容易害怕的小老鼠更能承受压力,另一种物质则能让胆大的老鼠变得谨慎。
这一结果第一次解释了,为什么环境因素也能改变复杂的行为方式;而且说明,表观基因不仅能在发育期间形成,也可以在此后的时间里成型。
通过药物或者营养物质,我们也可以在成年后“修改”表观基因。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迈克尔·米尼说:“实验证实了环境在生物发育中的重要性。
”
相关链接环境影响人类后代
伦敦儿童健康研究所的遗传学家马可·潘伯瑞假设,如果营养充足的话,会对人体内的性染色体X和Y留下遗传痕迹。
就像后来的分析显示,这种效应要在下一代人身上显现出来,必须取决于“时机”―――这个时机就是第一代人享受到充分营养时的年龄。
潘伯瑞的研究让人猜想,一个人的营养、行为和环境条件对后代的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而且还能继续下去。
这意味着:考虑这一因素,我们必须为自己的孩子和孩子的孩子负起责任。
与这一猜测相符合的是,现在流传的一些疾病很可能是过去人类基因受环境改变影响的结果。
麦克尔·米尼还考虑到,表观遗传学还可能对社会留下后果。
他想到,由于贫穷、生活过度劳累或者长时间的争吵,孩子的认知能力可能受到影响。
那么这些消极因素会不会遗传给后代?
“我们开始在社会、经济条件和人类幼年大脑的发育状态之间寻找某种因果关系,”米尼说。
据他认为,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
控制生物的新机制
表观遗传学帮助科学家打开了新的视野,让他们看见了控制生物的新机制,使他们意识到,可以控制这个过程为人类所用。
直到不久前,以下这种观点还被视为科学界的异端邪说:一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会传递到给后代。
这个观点和进化理论的普遍认识相矛盾。
按照进化理论,即使这些对环境的适应是生物体在求生中得到的,而且能使生物体更成功地繁衍下去,它们只不过是遗传物质的偶然改变。
比如说,男人可以通过举哑铃锻炼肌肉使之强壮,却不一定能让自己的孩子一出生就强壮;女人可以通过节食使身材苗条,但很少能生出身体同样匀称的孩子。
父母身上的这些改变不会使遗传物质发生变化。
特征可以传播下去
1999年,生物学家爱玛·惠特劳得到证据,表明表观遗传特征
是可以从上一代传播到下一代的。
这些特征不会因为单个个体的死亡而丢失。
惠特劳说:“目前很多人相信,我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遗传信息位于DNA的序列里。
而我们的研究显示,除了DNA还有更多的东西会被遗传。
”
让遗传学家更惊讶的是:表观遗传特征不会只在直接继承的下一代结束遗传,而是会继续传播,一直到孙辈、重孙辈、玄孙辈等。
2004年,美国华盛顿州大学的遗传学家迈克尔·斯奇纳检验一种在农业中经常使用的抗霉菌农药怎样对雄性老鼠睾丸
的形成产生作用。
他的发现让他很惊讶:雄老鼠在母亲体内时如果接触过高剂量的农药,它们成年以后产生的精子就会减少。
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在这些雄老鼠的下一代中继续有这个现象―――尽管农药一点也没有改变过DNA中的任何结构。
最后,这种缺陷还会在第二代、第三代老鼠上体现出来。
到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表观遗传特征也会体现在人类身上。
2005年11月,伦敦儿童健康研究所的遗传学家马可·潘伯瑞为自己的理论提出证据:他和瑞典同事研究了一个偏僻的瑞典北方城市从1890年开始的农业收成、食物价格和死亡的记录。
其中显示,如果爷爷辈在小时候曾经有过营养过剩的情况,那
么他的孙子患上糖尿病的可能性就会加大―――同时还面临更大的短命风险。
这个规律只在爷爷辈的男性后代中发现,而女性后代就能免受威胁。
可是当孙女的祖母曾经营养过剩时,她们患糖尿病的可能性也变大了;这个时候祖母的孙子们反而能保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