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8~11章复习提纲和练习
北师大版 生物 七年级下册 复习提纲

3.糖类、脂肪、蛋白质都能提供能量,它们被称为“三大产热营养素”。
其中,通常作为储能备用的是脂肪。
第八章 人体的营养一、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成分及作用 1.常见营养成分的检测:(1)蛋白质+双缩脲试剂→呈现紫色反应 (2)维生素 C +吲哚酚试剂→呈现褪色反应 (3)淀粉+碘液→变蓝色 2、六大营养成分3、糖类、脂肪、蛋白质都能提供能量,它们被称为“三大产热营养素”。
其中,通常作为储能备用的是脂肪。
4、维生素既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也不为人体提供能量。
植物性食物含有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转化维生素 A 。
二、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2.在消化管中,具有消化和吸收功能的器官有胃和小肠,具有消化而没有吸收功能的器官有口腔,具有吸收而没有 消化功能的器官有大肠。
三、实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1.食物的消化(1)消化的概念: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在消化管内被水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2)消化方式:在消化过程中,以下两种消化方式密切配合、同时进行。
① 物理性消化:在消化管中,通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消化管的蠕动等将食物磨碎、搅拌,并将食物与消 化液混合。
【特点:食物的化学性质不发生变化,食物由大颗粒变为小颗粒。
】② 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酶的作用,将结构复杂、不溶于水的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结构简单的、能溶于水的小 分子物质的过程。
【特点:食物的性质发生变化。
】 (3)食物中三大有机物的消化过程:需要经消化才能吸收的物质有:淀粉、蛋白质、脂肪,各自的起始消化部位分别在口腔、胃、小肠。
消化终产物分别是: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不用消化可直接吸收的物质有:水、无机盐、维生素。
2.营养物质的吸收 (1)吸收的概念:食物中的水、无机盐、维生素,以及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通过消化管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的过程。
(2)消化管各部分的吸收功能:①口腔、咽、食管:几乎没有吸收养分的功能 ②胃:吸收部分的水和酒精③小肠:吸收绝大部分的营养物质④大肠: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3)小肠与消化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①细而长,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可延长食物和营养物质停留的时间,有利于充分消化和吸收。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七年级(下)生物半期复习提纲第八章、人体的营养1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主要包括:水、无机盐、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六大类。
其中糖类、脂肪、蛋白质能提供能量,它们被称为“三大产热营养素”,储存能量最多的是脂肪;主要的供能物质是糖类。
蛋白质是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和修复的重要原料.(蛋白质既能提供能量,又是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
)2、检测蛋白质用双缩脲试剂,呈现紫色反应;检测维生素C用加碘的淀粉溶液,呈现褪色反应。
3、夜盲症—--缺维生素A;坏血病—--缺维生素C;脚气病—--缺维生素B1;佝偻病—缺维生素D和钙;贫血--缺铁、蛋白质;牙龈经常出血--缺维生素C;青少年长身体---要补钙、多次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病人手术后--补蛋白质4、人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消化腺两部分。
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等消化器官。
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是胆汁(胆汁能乳化脂肪为脂肪微粒)。
5、最大的消化腺是肝脏。
主要消化和吸收的场所是小肠。
6、消化:食物的营养成分在消化管内被水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7. 吸收:指食物中的水、无机盐、维生素,以及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通过消化管的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的过程。
8、需要经消化才能吸收的物质有淀粉、蛋白质、脂肪,各自的起始消化部位在口腔、胃、小肠。
淀粉最终被分解为葡萄糖、脂肪最终分解为甘油、脂肪酸、蛋白质最终分解为氨基酸。
不用消化可直接吸收的物质有:水、无机盐、维生9、淀粉在口腔内初步分解为麦芽糖(大分子),在小肠内最终分解为葡萄糖(小分子)。
蛋白质在胃内初步分解为多肽(大分子),在小肠内最终分解为氨基酸。
脂肪在小肠内先通过胆汁的乳化作用,最终消化为甘油和脂肪酸。
消化公式(了解):淀粉(口腔、小肠):蛋白质(胃、小肠):脂肪(小肠):消化腺分泌消化液(含消化酶)消化物质唾液腺唾液(唾液淀粉酶)初步消化淀粉为麦芽糖胃腺胃液(胃蛋白酶)初步消化蛋白质为多肽肝脏胆汁(不含消化酶)促进脂肪乳化为脂肪微粒胰腺胰液(胰淀粉酶、胰麦芽糖酶、胰蛋白酶、胰脂肪酶)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肠腺肠液(肠淀粉酶、肠麦芽糖酶、肠肽酶、肠脂肪酶)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注意:唾液腺包括:腮腺、颌下腺、舌下腺)10消化管的各部分的吸收功能口腔、咽、食管:无吸收养分的功能;胃:部分的水和酒精;小肠:绝大部分的营养物质;大肠: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的维生素淀粉口腔唾液淀粉酶(唾液)麦芽糖葡萄糖肠液胰液小肠蛋白质胃胃蛋白酶(胃液)多肽氨基酸肠液胰液小肠肠液胰液小肠脂肪胆汁(肝脏)脂肪微粒甘油+脂肪酸乳化有消化功能的地方有:口腔、胃、小肠。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第八章人体的营养1、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主要包括:水、无机盐、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六大类。
其中糖类、脂肪、蛋白质能提供能量,它们被称为三大产热营养素”,提供能量最多的是脂肪;贮能的是脂肪;主要的能源物质是糖类。
构成细胞的主要物质是水、基本物质是蛋白质。
无机盐是调节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新陈代谢的重要物质,蛋白质是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和修复的重要原料。
2、检测蛋白质用双缩尿试剂,呈现紫色反应;检测维生素C用吲哚酚试剂,呈现褪色反应。
3、糖的主要来源是谷类和薯类,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是瘦肉、鱼、奶、蛋和豆类,脂肪的主要来源是肉类、花生、芝麻和植物油。
植物性食物不含维生素A,但含胡萝卜素,在体内可转化为维生素A,动物性食物含维生素A o4、夜盲症一--缺维生素A;坏血病一--缺维生素C ;脚气病一--缺维生素B1 ; 口角炎、皮炎一--缺维生素B2;佝偻病一--缺维生素D和钙6、人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消化腺两部分。
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等消化器官。
最大的消化腺是肝脏。
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是胆汁,作用是把食物的大块脂肪变成微小颗粒,从而增加了脂肪颗粒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
肠液和胰液消化液含最多种类酶。
消化管的功能是:容纳、磨碎、搅拌和运输食物。
7、消化:食物的营养成分在消化管内被水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指食物中的水、无机盐、维生素,以及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 如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通过消化管的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的过程。
8、需要经消化才能吸收的物质有淀粉、蛋白质、脂肪,各自的起始消化部位在口腔、胃、小肠。
经消化后能被吸收的物质有葡萄糖、甘油、脂肪酸、氨基酸。
淀粉遇碘会变蓝。
不用消化可直接吸收的物质有:水、无机盐、维生素。
淀粉在口腔内初步分解为麦芽糖,在小肠内最终分解为葡萄糖。
蛋白质在胃内初步分解,在小肠内最终分解为氨基酸。
(完整版)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生物复习资料目录第八章人体的营养第九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第十章人体的能量供应第十一章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第十二章人体的自我调节第十三章健康地生活第十四章人在生物圈中的义务第八章、人体的营养一、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
﹡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人体四种主要组织是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人体内八大系统是生殖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
二、人体的营养1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主要包括:水、无机盐、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六大类。
其中糖类、脂肪、蛋白质能提供能量,它们被称为“三大产热营养素”,储存能量最多的是脂肪;主要的供能物质是糖类。
蛋白质是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和修复的重要原料.(蛋白质既能提供能量,又是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
)2、检测蛋白质用双缩脲试剂,呈现紫色反应;检测维生素C用加碘的淀粉溶液,呈现褪色反应。
水:占人体总重的60%--70%,是细胞主要成分之一,参与各项生理活动无机盐缺乏症(食物来源)维生素缺乏症(食物来源)钙佝偻病、骨质疏松症(豆制品、乳制品)维生素A皮肤干燥、夜盲症、干眼症(蛋黄、鱼肝油、动物肝脏、胡萝卜)磷厌食、贫血、肌无力、维生素神经炎、脚气病、消化不良、3、夜盲症—--缺维生素 A ;坏血病—--缺维生素 C ;脚气病—--缺维生素 B ;佝偻病—缺维淀粉(口腔、小肠)淀粉 唾液淀粉酶(唾液) 麦芽糖 葡萄糖小肠肠液 胰液铁碘锌骨痛 (牛奶、肉类、鸡蛋)缺铁性贫血、乏力、头晕 (猪肝)地方性甲状腺肿,呆小症(海产品、豆制品、肉类)生长发育不良、味觉发 B1维生素 C维生素D食欲不振 (粗粮、谷类的种皮、猪肝)坏血病、抵抗力下降(新鲜蔬菜、水果)(促进钙和磷的吸收)佝偻病、骨质疏松症(蛋黄、鱼肝油、动物肝脏、胡萝卜)生障碍(豆制品、肉类)1生素 D 和钙;贫血--缺铁、蛋白质;牙龈经常出血--缺维生素 C;青少年长身体---要补钙、多次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病人手术后--补蛋白质4、人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消化腺两部分。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第九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1、加了抗凝剂(柠檬酸钠)的血液会出现分层的现象。
血液可分为血浆和血细胞。
血浆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水(90%),血浆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送营养物质和废物。
血细胞可分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过少:贫血病白细胞(4—10)ⅹ109个/L 吞噬病菌,防御、保护作用过多:炎症血小板(1—3)个ⅹ1011个/L 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过少:流血不止2、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蛋白质,呈红色,决定了血液的颜色,它的特性是:在氧含量高的地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易与氧分离3、贫血是指红细胞的数量少或血红蛋白的含量少,前者的原因是营养不良,后者的原因是缺铁,应多吃含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4、动脉血:含氧量丰富,颜色鲜红。
动脉: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
静脉血:含氧量较少,颜色暗红。
静脉: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送回心脏的血管。
5、血浆:加抗凝剂,血细胞在下,血浆在上,淡黄色半透明液体,含纤维蛋白原。
血清:不加抗凝剂,血液凝固后在血块的周围出现的黄色透明液体,不含纤维蛋白原。
6、血液的功能:1)运输氧和二氧化碳、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的作用2)防御保护作用3)体温调节7、ABO型系统包括A型、B型、AB型、O型四种血型。
输血的原则是:输同型血8、比较三种血管的管壁、弹性、血流速度、功能、分布及出血护理?管壁弹性血流速度功能分布出血状态止血方法动脉较厚大快离心输血分布较深喷射状(鲜红色)近心端止血静脉较薄小慢向心输血有的分布较浅,有的与动脉伴行平静缓流(暗红色)远心端止血毛细血管最薄(只由一层细胞扁平细胞构成)最小最慢进行物质交换分布最广,全身都有慢慢渗出(红色)消毒后包扎9、毛细血管的五最:1)管壁最薄2)血流最慢3)分布最广4)数量最多5)管腔最小10、心脏可分为四个腔,四腔的关系是:同侧心房心室相通,异侧心房心室不相通。
心脏由心肌构成,当心肌收缩时,血液送到全身,当心肌舒张时,血液回心脏,此时心脏处于休息状态。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第八章人体的营养1、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主要包括:水、无机盐、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六大类。
其中糖类、脂肪、蛋白质能提供能量,它们被称为“三大产热营养素”,提供能量最多的是脂肪;贮能的是脂肪;主要的能源物质是糖类。
构成细胞的主要物质是水、基本物质是蛋白质。
无机盐是调节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新陈代谢的重要物质,蛋白质是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和修复的重要原料。
2、检测蛋白质用双缩尿试剂,呈现紫色反应;检测维生素C用吲哚酚试剂,呈现褪色反应。
3、糖的主要来源是谷类和薯类,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是瘦肉、鱼、奶、蛋和豆类,脂肪的主要来源是肉类、花生、芝麻和植物油。
植物性食物不含维生素A,但含胡萝卜素,在体内可转化为维生素A,动物性食物含维生素A。
4、夜盲症—--缺维生素A;坏血病—--缺维生素C;脚气病—--缺维生素B1;口角炎、皮炎—--缺维生素B2;佝偻病—--缺维生素D和钙6、人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消化腺两部分。
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等消化器官。
最大的消化腺是肝脏。
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是胆汁,作用是把食物的大块脂肪变成微小颗粒,从而增加了脂肪颗粒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
肠液和胰液消化液含最多种类酶。
消化管的功能是:容纳、磨碎、搅拌和运输食物。
7、消化:食物的营养成分在消化管内被水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指食物中的水、无机盐、维生素,以及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通过消化管的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的过程。
8、需要经消化才能吸收的物质有淀粉、蛋白质、脂肪,各自的起始消化部位在口腔、胃、小肠。
经消化后能被吸收的物质有葡萄糖、甘油、脂肪酸、氨基酸。
淀粉遇碘会变蓝。
不用消化可直接吸收的物质有:水、无机盐、维生素。
淀粉在口腔内初步分解为麦芽糖,在小肠内最终分解为葡萄糖。
蛋白质在胃内初步分解,在小肠内最终分解为氨基酸。
最新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全册)

最新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全册)的主要作用是分泌消化液,其中最大的是肝脏。
无机盐是调节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新陈代谢的重要物质,而蛋白质则是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和修复的重要原料。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主要包括六大类:水、无机盐、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
其中,糖类、脂肪、蛋白质被称为“三大产热营养素”,能提供能量,提供能量最多的是脂肪,贮能的也是脂肪,而主要的能源物质则是糖类。
构成细胞的主要物质是水,而基本物质则是蛋白质。
糖的主要来源是谷类和薯类,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是瘦肉、鱼、奶、蛋和豆类,脂肪的主要来源是肉类、花生、芝麻和植物油。
植物性食物不含维生素A,但含胡萝卜素,在体内可转化为维生素A;而动物性食物则含有维生素A。
缺乏维生素A 会导致夜盲症,缺乏维生素C会导致坏血病,缺乏维生素B1会导致脚气病,缺乏维生素B2会导致口角炎、皮炎,缺乏维生素D和钙则会导致佝偻病。
人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其中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等消化器官。
最大的消化腺是肝脏,而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是胆汁,作用是把食物的大块脂肪变成微小颗粒,从而增加了脂肪颗粒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
肠液和胰液消化液含最多种类酶。
消化管的功能是:容纳、磨碎、搅拌和运输食物。
消化是指食物的营养成分在消化管内被水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而吸收则指食物中的水、无机盐、维生素,以及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通过消化管的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的过程。
需要经消化才能吸收的物质有淀粉、蛋白质、脂肪,各自的起始消化部位在口腔、胃、小肠。
经消化后能被吸收的物质有葡萄糖、甘油、脂肪酸、氨基酸。
淀粉遇碘会变蓝。
不用消化可直接吸收的物质有:水、无机盐、维生素。
淀粉在口腔内初步分解为麦芽糖,在小肠内最终分解为葡萄糖;蛋白质在胃内初步分解,在小肠内最终分解为氨基酸;脂肪在小肠内先通过胆汁的乳化作用,最终消化为甘油和脂肪酸。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含彩图)

七年级(下)生物半期复习提纲第八章、人体的营养1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主要包括:水、无机盐、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六大类。
其中糖类、脂肪、蛋白质能提供能量,它们被称为“三大产热营养素”,储存能量最多的是脂肪;主要的供能物质是糖类。
蛋白质是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和修复的重要原料. (蛋白质既能提供能量,又是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
)2、检测蛋白质用双缩脲试剂,呈现紫色反应;检测维生素C 用加碘的淀粉溶液,呈现褪色反应。
3、夜盲症—--缺维生素A ;坏血病—--缺维生素C ;脚气病—--缺维生素B 1;佝偻病—缺维生素D 和钙;贫血--缺铁、蛋白质;牙龈经常出血--缺维生素C;青少年长身体---要补钙、多次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病人手术后--补蛋白质4、人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消化腺两部分。
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等消化器官。
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是胆汁(胆汁能乳化脂肪为脂肪微粒)。
5、 最大的消化腺是肝脏。
主要消化和吸收的场所是小肠。
6、 消化:食物的营养成分在消化管内被水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7. 吸收:指食物中的水、无机盐、维生素,以及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通过消化管的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的过程。
8、 需要经消化才能吸收的物质有淀粉、蛋白质、脂肪,各自的起始消化部位在口腔、胃、小肠。
淀粉最终被分解为葡萄糖、脂肪最终分解为甘油、脂肪酸、蛋白质最终分解为氨基酸。
不用消化可直接吸收的物质有:水、无机盐、维生9、 淀粉在口腔内初步分解为麦芽糖(大分子),在小肠内最终分解为葡萄糖(小分子)。
蛋白质在胃内初步分解为多肽(大分子),在小肠内最终分解为氨基酸。
脂肪在小肠内先通过胆汁的乳化作用,最终消化为甘油和脂肪酸。
消化公式(了解):淀粉(口腔、小肠) 蛋白质(胃、小肠)脂肪(小肠):消化腺 分泌消化液(含消化酶) 消化物质 唾液腺 唾液(唾液淀粉酶) 初步消化淀粉为麦芽糖 胃腺 胃液(胃蛋白酶) 初步消化蛋白质为多肽 肝脏胆汁(不含消化酶)促进脂肪乳化为脂肪微粒淀粉口腔唾液淀粉酶(唾液)麦芽糖葡萄糖肠液胰液小肠蛋白质胃胃蛋白酶(胃液)多肽氨基酸肠液胰液小肠肠液胰液小肠脂肪胆汁(肝脏)脂肪微粒甘油+脂肪酸乳化胰腺 胰液(胰淀粉酶、胰麦芽糖酶、胰蛋白酶、胰脂肪酶) 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肠腺肠液(肠淀粉酶、肠麦芽糖酶、肠肽酶、肠脂肪酶)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注意:唾液腺包括:腮腺、颌下腺、舌下腺)10消化管的各部分的吸收功能 口腔、咽、食管:无吸收养分的功能 ;胃:部分的水和酒精;小肠:绝大部分的营养物质 ;大肠: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的维生素有消化功能的地方有:口腔、胃、小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8~11章)复习提纲
第八章人体的营养
1、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主要包括:水、无机盐、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六大类。
2、检测蛋白质用双缩尿试剂,呈现紫色反应;检测维生素C用吲哚酚试剂,呈现褪色反应。
3、人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消化腺两部分。
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
小肠、大肠、肛门等消化器官。
最大的消化腺是肝脏,不含消化酶的消化
液是胆汁。
4、需要经消化才能吸收的物质有糖类、蛋白质、脂肪,各自的起始消化部位
在口腔、胃、小肠。
消化终产物分别是: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淀粉遇碘会变蓝。
不用消化可直接吸收的物质有:水、无机盐、维生素。
5、消化管的各部分的吸收功能
口腔、咽、食管:无吸收养分的功能
胃:部分的水和酒精
小肠:绝大部分的营养物质
大肠: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的维生素
6、夜盲症—缺维生素A;坏血病—缺维生素C;脚气病—缺维生素B1;佝偻病—缺维生素D和钙
7、糖的主要来源是谷类和薯类,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是瘦肉、鱼、奶、蛋和豆类,脂肪的主要来源是肉类、花生、芝麻和植物油。
8、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1)消化道中最长一段2)有小肠绒毛、微绒毛和皱襞,增加吸收面积3)有毛细血管
练习题:如图所示消化系统组成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淀粉在内被唾液淀粉酶初步分解。
(2)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是,肝炎病人怕吃油腻。
(3)和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4)⑤小肠的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与其功能相适应。
(5)小旺的妈妈为小旺准备的午餐是:红烧肉(肥肉)、清炒菠菜、米饭,从合理营
养的角度看,你认为还需增加富含的食物。
答案:(1)口腔(2)肝脏(3)小肠肠腺(4)吸收的(5)蛋白质
第九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1、血液可分为血浆和血细胞。
血浆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水(90%),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送营养物质
和废物。
血细胞可分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其中,红细胞数量最多,白细胞的数量最少,但个体最大,且只有白细胞才有细胞核。
红细胞的功能是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白细胞的功能是吞噬病菌、防御和保护;血小板的功能是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
2、贫血是指红细胞的数量少或血红蛋白的含量少,应多吃含铁和蛋白质丰富的
食物。
3、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比较:
动脉血:含氧量丰富,颜色鲜红静脉血:含氧量较少,颜色暗红
4、血清和血浆的比较——血浆中含纤维蛋白原,而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
5、输血的原则是:输同型血
6、ABO型系统包括A型、B型、AB型、O型四种血型
7、人的血管包括:静脉、动脉、毛细血管三种。
1)动脉是将心脏内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的血管,其血流方向是离心,因此动脉受伤止血时应在伤口近心端(靠近心脏一侧)包扎。
特点:管壁最厚,弹性大,管腔小,血流速度最快。
2)静脉是将全身各处的血液输送回到心脏内的血管,其血流方向是回心,因此静脉受伤止血时应在伤口远心端(远离心脏一侧)包扎。
特点:管壁薄,弹性小,管腔最大,血流速度慢。
3)毛细血管是连接最小的动脉和最小的静脉之间的血管。
所以它内部的血流方向是从动脉流向静脉;它的管壁最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毛细血管的管腔最小(只能让红细胞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最慢;数量最多、分布最广。
8、心脏四腔与连接的血管:
左心室——主动脉右心室——肺动脉左心房——肺静脉右心房——上、下腔静脉
9、四腔壁厚度比较:心室>心房左心室>右心房
10、血液循环过程
血液循环途径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体内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内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静脉血
变成动脉血)。
小结:1)各循环都是从心室开始的,终止于心房
2)体循环流出的是动脉血,流回的是静脉血;
肺循环流出的是静脉血,流回的是动脉血
3)两个循环同时进行,最后在心脏会合,形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
4)在全身毛细血管处: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在肺部毛细血管处: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5)心脏左侧流动脉血,右侧流静脉血
11、血压:血液在血管内向前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
我们通常所说的血压是体循环的动脉血压。
它的表示方式:收缩压/舒张压,可用血压计在上臂肱动脉处测得。
健康成年人收缩压正常值是:12~18.7千帕,舒张压为8~12千帕。
12、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
手上的“青筋”指的是静脉。
第十章人体的能量供应
1、呼吸作用:生物体细胞内葡萄糖等有机物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意义在于: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
2、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肺两部分。
其中呼吸道又可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等器官。
肺的作用是
——气体交换的场所
3、肺是主要的呼吸器官。
它具有的特点:①肺泡数量多,总面积大②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③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薄,仅由单层细胞构成等,所以很适合进行气体交换。
4、消化和呼吸的共同器官是咽。
5、呼吸运动是胸廓的扩大和缩小的运动。
6、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提并外展,胸骨上移→胸廓的横径加大
膈肌收缩隔顶下降胸廓的纵径加长→胸廓容积扩大→肺容积扩张→新鲜空气由呼吸道进入肺,即吸气
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胸廓容积缩小→肺容积缩小→肺泡内部分气体排出提外,即呼气
因此,是胸廓的变化才引起吸气和呼气。
7、人体细胞从外界获得氧气的过程包括肺的通气(即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肺的换气(即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间的气体交换(即细胞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等四个过程。
8、痰形成的部位是在气管和支气管。
练习题:如图是人体呼吸系统结构的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人体呼吸是通过呼吸系统完成的。
呼吸系统包括和______两部分,
呼吸道是由①②③④⑤组成的。
①是______,②是______,③是______,④是______,⑤是______。
(2)[⑥]______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是______的场所。
(3)图中为气体和食物具有的共同通道是[②]______,吞咽时,会
盖住喉的入口处,以防止食物入喉。
(4)痰的形成部位是。
(填图中序号)
答案:(1)呼吸道肺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
(2)肺气体交换
(3)咽会厌软骨
(4)④⑤
第十一章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
1、排泄是人体将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排除体外的过程
2、人体的代谢废物包括:尿素、二氧化碳、水、无机盐。
粪便不是代谢废物
3、人体排泄的途径:
1)排汗(皮肤):一部分的水和少量的无机盐、尿素
2)呼气(呼吸系统):二氧化碳、少量的水
3)排尿(泌尿系统):绝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尿素(最主要的排泄途径)
4、泌尿系统的组成:①肾脏:有形成尿液的功能②输尿管:输送尿液③膀胱:暂时储存尿液的功能④尿道:排出尿液的功能
其中,最主要的器官是肾脏,构成肾脏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
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主要分布在皮质;肾小管主要分布在髓质。
5、尿的形成
1)肾小球滤过作用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
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由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的有用物质如大部分的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
葡萄糖等被肾小管重吸收进入血液中,剩下的物质形成尿液。
6、原尿是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在肾小囊中形成的
尿液是通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后形成的
7、血浆、原尿和尿液成分上的区别:
只有血浆中有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原尿中没有大分子物质但有葡萄糖;
尿液中没有葡萄糖。
8、尿液排出的途径: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
9、尿液异常与其相对应可能发生病变的肾的结构:
尿液中出现红细胞、蛋白质→肾小球尿液中出现葡萄糖→肾小管尿量多→肾小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