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贵州城镇的形成及其对当今贵州民族地区发展的启示
明清苗疆治理与边疆商业城镇的形成

明清苗疆治理与边疆商业城镇的形成洪江地处沅水上游湘黔桂界邻区,是历史上国家控制西南边陲“古苗疆走廊”东端的一个站点。
明清时期,国家加强对西南苗疆的经营,在辰沅地区部署军事控制体系的同时也加大对苗疆腹地的经济开发。
沅水流经沅州与辰州之间是一个先向南,接着转东,再折向北的“U”形大回环,其中在洪江境内又蜿蜒成一个“S”形小回转。
这一地形导致水路漫长,洪江因此在军事和政治控制体系中处于边缘地位,同时也成为一个天然的物资交汇良港。
清代以来,辰沅地区商业市场持续繁荣并向上游拓展,洪江商镇异军突起,成为国家向苗疆经济渗透的“桥头堡”。
标签:明清时期;西南苗疆;商业城镇;洪江洪江①地处沅水上游湘黔桂交界处,即习惯上指称的“武陵山区”,古为族群构成复杂的“五溪蛮”居住区,是元明以来国家为控制西南边陲而开辟并经营的“古苗疆走廊”②东端的一个站点。
明清时期,国家加大对西南边疆的治理力度,辰沅地区因接通中原与西南苗疆的特殊地理位置,依托独特的山水地形构造和复杂的人群构成,参与演绎了一场中央王朝依托“国家走廊”对西南苗疆进行的自上而下“国家化”整合的历史大剧。
③在“将山、水、人的因素综合考虑,从通道、走廊的概念入手,选取具体而微的特定研究地域,‘对该地区社会经济的总体面貌有尽可能全面和深入的把握’,应该成为我们深刻认识武陵山区社会文化过程并进行区域研究对话和理论反思的基本门径”④的研究旨趣之下,本文以洪江为切入点,梳理明清时期其由通滇驿道上的备选驿站逐步成长为西南苗疆边地商业重镇的历史过程,将之置入国家苗疆治理体系之中,讨论明清两代国家治理方略变化所带来的地域社会在区域历史中的角色转变。
一、国家苗疆控制体系构建与洪江区域角色的获得洪江古名雄溪,最早见诸史书者为《后汉书》载东汉建武二十四年(48),威武将军刘尚击五溪蛮,军没,62岁高龄的马援复请征。
该记载之后有“五溪”之注释:“郦元注《水经》云‘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悉是蛮夷所居,故谓五溪蛮。
贵州省贵阳城市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贵州省贵阳城市经济与文化的发展The final edition was revised on December 14th, 2020.经济社会的发展(明朝建行省、抗战时期)回顾贵阳的发展史,是一部鲜活的移民史。
多次而大量的移民,带来了新的文化形式,带来了自然科学,甚至融进了新的外来语言……给贵阳这座西南之城不断带来新的冲击和碰撞,而多次大量的移民,也使贵阳人的血液中多了宽厚与包容的因子,使得这座城市能很快的将这些外来的东西吸收并创新,不断推动着城市的前进。
贵阳地区自古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唐宋时期由于军事上的重要作用逐渐形成城邑,当时的城邑极为简陋狭小,“城内街道、初本狭窄,车舆辐辏、肩摩踵接”。
其时,贵阳虽为黔中首邑,军事用地,但交通阻滞,物品运输极为困难,因此产业不甚发达,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阶段。
居民多以农业为生,商贾大多是湘、赣、川等外省人,且本地人资本较微,难以与外商竞争。
明朝中后期,由于驿道渐开,统治者实现屯田垦荒,改革工匠服役制度,农业和手工业有所发展,商业也逐渐兴起,据《贵州图经新志》(弘治)记载,在元代至正年间(1341年—1368年)就有江西商人彭如玉到贵阳。
到了明代,贵阳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贵州建省,明朝隆庆二年(1568),迁程番府于贵阳,取名贵阳府,贵阳成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这一时期贵阳经济取得更大的发展,逐渐形成以大十字为中心的坊市,据《贵州通志》(嘉靖)记载,贵阳内外着名的坊市有12处,治城内有三牌坊市、四牌坊市、谯楼街市、风宪坊市,治城东门内有小十字街市,治城南门内有南市,治城北门有北市,治城北门外有馆驿前市、十字街市、凤鸣桥市、洪边巷口市,治城南门外有马荣街市。
在贵阳城外近郊的几个较大集镇有集场贸易,有固定的集场时间和地点,设有场主进行管理,负责解决纠纷。
交易的方法有物易物和银钱购买,以前者为主,交易的对象,卖者主要是附近的汉族和少数民族老百姓,买者多为城内住户、官吏、驻兵家属等。
明代贵州都司卫城浅述

明代贵州都司卫城浅述摘要:明代,贵州设省,不再是化外的羁縻之地,中央政府对于贵州地区的控制愈加严密。
在当地设置卫所戍守,是当时的主要形式。
设卫筑城,贵州的城市就在卫所城池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成为了贵州城市化的基础。
在不断发展中,卫城也从单纯的军事堡垒逐渐成为地区行政中心与经济中心,对于贵州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明代贵州卫所城池中图分类号:K24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5)03-105-112一、明代贵州都司的卫所洪武十五年(1382)初,当征南的捷报尚未传到南京,明朝的统治者便已开始着手考虑对于西南的统治方式。
与云南大规模推行府州县的行政体系不同的是,对于贵州这广大的区域,明太祖似乎无意改变当地的社会状态①。
在明太祖眼中,贵州的价值,是为了保证一线驿路的安全。
相比较大规模的推行府州县,强有力的军事戍守,就能满足这一需要。
于是就在当年初,明太祖“置贵州都指挥使司,命平凉侯费聚、汝南侯梅思祖署都司事”〔1〕。
贵州成了当时明帝国的第十四个都指挥使司。
洪武十五年(1382)正月,“置贵州都指挥使司,令平凉侯费聚、汝南侯梅思祖署都司事。
置云南左、右、前、后、普定、黄平、建昌、东川、乌撒、普安、水西、乌蒙、芒部、尾洒一十四卫指挥使司”。
〔1〕(P24)二月,置云南都指挥使司,割贵州都司卫所改属云南都司。
同年,改原四川布政司的贵州卫与永宁卫属贵州都司,原平越千户所升平越卫。
洪武十七年(1384),改原乌蒙卫为毕节卫。
洪武二十一年(1388)十月,置赤水、层台二卫。
洪武二十二年(1389),设兴隆、普安卫。
洪武二十三年(1390),设新添卫、置普市守御千户所、龙里卫、平坝卫、安庄卫、都匀卫、安南卫、清平卫、威清卫。
洪武二十四(1391)年八月,设贵州前卫指挥使司。
洪武二十七年(1394),撤层台卫,改设建昌左卫,属云南都司。
永乐十二年(1414),改云南都司乌撒卫属贵州都司。
贵州发展史心得体会

贵州发展史心得体会贵州,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省份。
其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凝聚了各个时代人民的智慧和努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贵州的发展史进行回顾和总结,分享我对贵州发展历程的一些心得体会。
史前时期贵州作为一个多山丘陵地带,史前时期的贵州人民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以狩猎、采集为主要生活方式。
他们在艰苦的生存环境中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史前时期的贵州是一个神秘而充满活力的时期,这段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探索和借鉴的精神财富。
古代时期贵州古代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多民族聚居、文化多样。
在这个时期,贵州的各个民族之间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多元多样的文化景观。
古代时期的贵州,虽然经历了战乱、动荡,但在这些变迁中,贵州人民始终保持着一颗坚定的信念,努力推动贵州的发展和进步。
近现代时期近现代以来,贵州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贵州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加快了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步伐。
贵州在旅游业、农业、工业等领域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贵州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
总结与展望回顾贵州的发展史,我们不禁感叹贵州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他们在山川之间不断努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贵州的发展史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梦想,有信念,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展望未来,贵州的发展前景一定会更加光明,贵州人民会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继续书写贵州发展史的新篇章。
贵州的发展史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其中记录着贵州人民的奋斗史、创业史和进步史。
我们应该认真总结和传承这段历史,为我们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借鉴和启示。
愿贵州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造福于全体贵州人民!以上就是我对贵州发展史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够为大家对贵州这片土地的发展历程有所启发和思考。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推动贵州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明清时期思南府与贵州

明清时期思南府与贵州明清时期思南府与贵州摘要:思南,乌江流域最大城镇之一,自古以来便是乌江商业的交通枢纽。
明初,思南府建成成为贵州建省的开端,更为明清时期实施的改土归流提供了前车之鉴。
作为贵州省对外的门户,思南承担了明清贵州商业的大梁,为贵州带来了了重大的经济效益。
客商云集的思南集中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文豪,政客,从此而辐射到贵州境内。
历史上,思南也是贵州的文化中心,引领了贵州的教育事业。
这片位于湍急江流的交通中心,对贵州省产生了深厚的影响,本文将探讨思南在明清时期如何影响贵州省的历史与社会发展。
关键字:思南,贵州,地方历史,明清史思南县,明清时期为思南府,今位于贵州省铜仁市境内,地处乌江流域的咽喉要道之中,通过多年发展,成为了乌江规模最大的城镇之一。
乌江系长江支流,因此思南通向全国交通十分便利,所以思南自明代建府以来便是贵州省对外的最大门户之一。
据明代《贵州图经新志》记载,古人称思南为:“牂牁要路”(1),可见思南对于贵州地位之重要。
由于其重要的位置,思南也成为了商业重镇,所以,自古便被描述为“舟楫往来,商家云集”(2)的景象。
思南历史悠久,文化繁荣,是贵州建省时第一个府级行政区之一。
根据明代《贵州图经新志》记载,明洪武年间,设思南宣慰使司,由当地土司管辖,隶属于湖广布政司,永乐十一年,废除思南宣慰司,改思南府,隶属新建的贵州布政使司(3)。
思南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以及占据咽喉要道的地理位置而广为人知,所以,在贵州历史的进程上,思南对贵州省影响深刻且富有意义。
在历史上,思南对贵州社会影响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永乐年间,思南宣慰司与思州宣慰司发生冲突,此次历史转折直接导致了贵州布政使司的建成,思南与思州成为了贵州建省之根源。
二,思南是贵州乌江商道上最大的中转站,因此思南成为贵州的商业动脉之一。
三,外地各省商人来到思南,修筑大量同乡会馆,通过思南打开了贵州与外界的文化大门。
四,思南人田秋为贵州本地开创乡试,使得思南地区成为贵州科举考试的领头羊。
试论明至清前期黔中城镇的发展与特点

试论明至清前期黔中城镇的发展与特点作者:范松来源:《贵州文史丛刊》2012年第02期内容提要:中国经济史的研究领域重点,多集中在中原、江南、口岸等城市,不关注西部民族地区城镇的历史状况,因此很难形成对中国城市发展起源、类型、特征总体的科学总结。
笔者在日常文化遗产调研的业务工作中,发现贵州城镇中保留下来可供我们作为文化遗产观察、分析和研究的古代城市建筑物、街区、城垣等遗产已所剩不多,而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们对城市发展的历史,对城镇历史遗物的文化价值、社会意义所知甚少。
本文拟就明至清前期黔中地区的城镇发展史做一点粗浅论述,以引起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关键词:明清黔中城镇发展中图分类号:K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2)02-92-96一“黔中”一词在古文献中出现时间甚早。
《史记·秦本纪》记秦孝公元年事时称:“楚自汉中有巴、黔中”,说明战国初期楚国已经占据有一片被称为“黔中”的地区。
此黔中郡设置的具体时间,至今尚无准确的考证结论。
我们今天所指的黔中,与贵州简称为“黔”有密切的关系,与先秦时代的那个“黔中”都不是一个概念。
今天我们所说黔中地区,是指省境中部以贵阳、安顺两市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这一地区不仅是贵州高原的腹地,更是影响和制约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板块。
从地理学角度看,广义的黔中包括贵州省的中部地区。
其范围大致应含大娄山以南,苗岭以北,武陵山以东,老岭山以西的片区。
这一地区正处于贵州高原大斜坡的第二个梯级上,乌江横贯整个地区的中部。
从历史角度看,贵州发展较早和较快的城镇,除黔北情况较为特殊外,其他大多亦在黔中这一范围内。
它不仅包括今贵州省省会贵阳市,遵义市的中心城区、遵义县、湄潭、凤冈、余庆;安顺市中心城区、平坝、普定、镇宁、紫云、;六盘水市的六枝特区;毕节市的金沙、黔西;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长顺、惠水、瓮安、福泉、贵定、龙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凯里市、麻江等市县,在地理位置上都属于黔中地区的重要城镇。
读明清六百年入黔官员后感

读明清六百年入黔官员后感摘要:一、引言二、明清六百年入黔官员的历史背景三、入黔官员对当地文化、经济和政治的影响四、入黔官员在历史上的评价五、总结与反思正文:【引言】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明清两朝对贵州地区的统治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六百年来,众多官员入黔,为这片土地带来了丰富的文化、经济和政治资源。
本文将对这些官员的贡献及其影响进行探讨,以期对我们了解贵州历史及文化有所启示。
【明清六百年入黔官员的历史背景】明清时期,贵州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民族众多、交通不便等原因,长期处于封闭状态。
为了加强中央政权对贵州的控制,自明朝洪武年间开始,政府陆续派遣官员入黔,进行治理与开发。
这些官员在贵州的土地上,克服种种困难,推动了文化、经济和政治的发展。
【入黔官员对当地文化、经济和政治的影响】1.文化影响:入黔官员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技术与艺术带到了贵州,促进了贵州地区文化的发展。
同时,贵州地区的民族特色也得到了保留与发扬。
2.经济影响:官员们致力于改善贵州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推动了当地的农业生产,促进了商业贸易。
贵州的矿产资源也得到了有效开发,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3.政治影响:入黔官员加强了中央政权对贵州地区的统治,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同时,他们还致力于民族团结,协调民族关系,为贵州地区的政治稳定奠定了基础。
【入黔官员在历史上的评价】对于入黔官员的历史贡献,历史学者们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们认为,这些官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为贵州地区的文化、经济和政治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值得尊敬的一群人。
同时,他们的治理经验对今天的贵州地区仍具有借鉴意义。
【总结与反思】总的来说,明清六百年入黔官员为贵州地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留下的丰富文化底蕴和先进技术,为贵州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周西成主黔对贵州经济近代化的影响

周西成主黔对贵州经济近代化的影响周西成是清末民初贵州省的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政治家。
他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当时的贵州,而是在近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对贵州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周西成在教育领域的贡献对贵州的经济近代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他致力于推广教育,提高民众的文化素质,为贵州的现代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周西成在贵州大力倡导教育,帮助推动了贵州的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倡导的新文化运动,引领了思想潮流的转变,培养了一批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这为贵州经济近代化提供了充足的人才支持。
其次,周西成对于贵州经济模式的推进有很重要的贡献。
在当时贵州的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背景下,他倡导的“改良式农业”模式被广泛推广。
该模式通过推广新的农业技术、改良品种、提高生产效率等手段,增加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为贵州的农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此外,周西成还强调资源节约利用,大力倡导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促进了贵州的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发展。
最后,周西成对于贵州的工商业发展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在贵州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提倡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贵州企业的现代化改革。
此外,他还积极倡导工商界合作,推动企业间的互助合作,加强企业之间的竞争和抗风险能力。
这些努力的成果,不仅为贵州工业的兴起奠定了基础,而且为贵州经济向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周西成在近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对贵州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通过倡导教育、推进农业改良、推动工业化和促进企业合作等措施,为贵州的经济近代化提供了很大的支持,为今天的贵州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据点 , 而不 急 于分散 兵 力 去 广 泛掠 占云贵 全 境 , 以 免兵 力过分 分散 。平 南之后 , 元璋从 整 个西南 边 朱 防大 计着 眼 , 命令 将 3 大军 大部分 留守 云贵 , 0万 并 把 战略重 点 转 向 贵州 , 贵 州 “ 害 之 地 ” 置 卫 在 要 广 所, 以稳定 局势 , 确保 “ 线 ” 道 畅 通 云南 。洪 武 一 驿 四年 (3 1 起 至 三十年 ( 3 7年 ) 2 17 ) 19 的 6年 中 , 明王 朝在 地狭 民稀 的贵州 建有 2 4卫 1 2千 户所 及 2个 3 直隶 千 户 所 , 同 期 周 边 省 区 , 四川 仅 有 1 而 如 7卫 2 3所 , 云南 2 0卫 2 8所 , 广西 l 0卫 2 2所 , 湖广 虽有
第3 0卷 第 4期 21 0 2年 7月
墙州 学 学 ( 会 学 ) 大 报 社 科 版
J U N LO UZ O NV R IY Sc l cecs O R A FG IH U U IE S ( oi i e) T aS n
Vo . 0 No. 13 4
J 12 2 u . 01
的作 用和影响也有 所区别。本文从考察 明清 时期贵 州城镇 的形成历 史背景 出发 , 总结 其一般性 的特征 , 并在 此 基础 上揭 示 出其对 "今 贵州经济格局 , 3 - 尤其是 对贵州民族地 区经济社会发展 的重要 影响和启 示。
关键 词 : 州城 镇 ; 贵 民族 地 区发 展 ; 示 启
收 稿 日期’ 0 2— 5— 0 : 1 0 2 2
府 县 , 这些 卫所 与治所 的基 础上 形成 了贵 州 的第 在
一
批城镇 。到 了明中期 , 一批 府 、 、 将治所 迁 建 州 县
作者简介 : 张
建, , 男 湖北 咸丰人 , 贵州 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张
建 : 清 贵 州 城 镇 的 形 成 及 其 对 当今 贵 州 民族 地 区发 展 的启 示 明
贵州 长期 “ 多 汉 少 ” 民族 格 局 下 , 是 民族 关 夷 的 也
系( 主要是 汉族 —— 少数 民族 ) 开 的过 程 。这 一 展 进程 奠定 了贵 州城镇 的历 史基础 , 并对 贵州 的发 展
2 7卫 , 中 6卫 却 设 在今 贵 州境 内 。贵 州 作 为 云 其
南 的大后 方 和连接 云南 与 中原 的大 通道 , 这些 卫所 的设 置首 先是要 拱卫 并拓 展这 一通 道 , 以保证 干线
产生 了深 远的影 响 。今天 贵州 的发展 , 特别 是 民族
的畅通与 安全 , 以便 能对 云南所 发生 的事件做 出迅
速 而及 时的反 应 。 明朝 贵 州境 内 的交 通 干 线 主要 有 东路 和西路 。 明代 贵州 的卫 所 , 乎 全部分 布在 几 这 两条道 路沿 线 。其 中赤 水 、 毕节 和乌撒 护卫 着 由 四川通往 云南 的 道路 , 湖广 通 云 南 道 , 途分 布 而 沿 了多达 l 卫 。此 外 五开 卫 、 鼓 卫 和 天柱 所 分 7个 铜 布 在从 黎平 到沅州 的交 通线上 。
地 区的发展 , 仍然需要从中借鉴经验 、 吸取教训。
一
、
明清贵 州城镇 的形成及特征
公元 16 3 8年 , 朱元 璋称 帝建 立 明朝 , 国大 局 全 已定 , 云南却 仍为元 梁 王所控 制 , 绝招 安 , 于 而 拒 基
云南 的重 要战 略地位 , 朱元 璋决 定伐 滇 。地处西 南 腹地 、 与云南 与 中原之 间 的贵州 , 战争 之初 , 夹 在 是
伐 滇 的军需 通 道 和军 事 据 点 , 在平 滇 之 后 , 成 而 则
从永 乐 年间开 始 , 明朝政 府开 始对 贵州 实行 直
接 行政管 理 , 对一 些 土 司领 地 进 行 改 土 归 流 , 置 设
为控 扼西 南尤 其是 控 扼 云南 的交 通 枢 纽 和 战略 基
地 。征南期 间 , 朱元 璋要求 大军 重兵 屯驻 重要 战略
表 现 出来 的特征 都有 其特殊 性 : 贵州城 镇不 是本 土
内在 经济长 期发 展 的产物 , 而主要 是外 部移 入 的力
量 推 动 的结 果— — 它是 明朝 中央政 府 为 维 护其 在
西 南 地 区统 治 的军事 、 治 活 动产 物 。 因此 , 州 政 贵 城 镇 的产 生 过 程 , 为 国 家 权 力 在 地 方 拓 展 的 结 作 果 , 方 面体现 了 国家对地 方 的经略 , 一 另 城 ”的 城 镇 形 州
啪
,
顺 双堡 镇 发 现 的 关 于 市 场 的石 碑 中 , 有 如 下 记 便
载 : 如 我堡 内之 先人 , “ 自征 南 以来 , 十姓 人 分 编 二
这 一 过程使 贵州 城镇 分 布 更趋 于集 中在
交 通线 的沿线 , 其是 湖广— — 云南 大道 的沿线 。 尤 清 朝将 明朝 的卫所 直接 改设 成 了府州 县城 , 保 持 了 明 朝 时 期 城 镇 的基 本 格 局 , 得 贵 州 的 城 使
中 图分 类 号 :9 C5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0— 09 2 1 )4— 0 8— 6 10 5 9 (0 2 0 0 6 0
贵州 的 城 镇 直 到 明朝 才 有 较 大 规 模 的发 展 。 到 明万历 时 期 , 州全 省 共 有 4 贵 3座 城 , 贵 阳外 , 除 其余 均为 明 代 新 建 。l贵 州 城 镇 出现 的原 因及 所 l
明 清贵州城 镇 的形成 及 其 对 当今 贵州 民族地 区发展 的启 示
张 建
50 2 ) 50 5 ( 州 民族 大 学 马 克 思 主义 学 院 , 州 贵 阳 贵 贵
摘
要: 城镇作为经济活动的区域 中心 , 在现代社会发展 中起 着重要 的作用。城镇 的形成过程 不 同, 对地 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