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族内阁有哪些成员?他们有什么结局?

合集下载

历史趣谈:庆亲王奕劻的四格格生平介绍

历史趣谈:庆亲王奕劻的四格格生平介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庆亲王奕劻的四格格生平介绍
导语:说起奕劻,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贪,对金钱的渴望,得要敛夺无数的钱财。

能贪钱的前提,就是他跟慈禧的关系不差,由于这层关系,他生下了
说起奕劻,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贪,对金钱的渴望,得要敛夺无数的钱财。

能贪钱的前提,就是他跟慈禧的关系不差,由于这层关系,他生下了那么多的格格,其中就有两位常常陪同慈禧游玩。

曾有一张老照片,就拍到了慈禧和四名年轻女子的合影,其中就有一位是庆亲王的四女儿。

从图片中,我们值得肯定的说这是一张真实的照片,并没有任何的PS痕迹。

而且可以看出庆亲王的四女儿比我们所知晓的珍妃年轻许多,相貌极为漂亮,可以说是金枝玉叶。

除了这张照片,我们也看到过慈禧出行,并且旁边围绕一群太监的照片,其中就有庆亲王的四女儿,哪里有慈禧,就会有她的身影,足见她深受慈禧的喜爱。

庆亲王的四女儿命运最终如何,我们无从而知,就好像她的原名叫什么,至少你在百度上是搜索不到,可见资料的丢失。

我们只知道她是嫁给了裕禄的第九个儿子,庆亲王为何要这么做,可以说是政治联姻,为了笼络朝中大臣,不惜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其儿子。

裕禄是谁?那就是晚清的大臣,在1898年,被任命为军机大臣,可见他在当时的权力之高,不然我们狡猾的庆亲王也不会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的儿子,对庆亲王本人来说,钱财才是最重要的,女儿这些只不过是附属品,是成全自己的砝码罢了。

身为封建时期的女性,庆亲王的四女儿也好不到哪里去。

清朝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简介
庆亲王奕劻全名是爱新觉罗·奕劻,出生于1938年,是满洲镶蓝旗。

【史料及解析】内阁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史料及解析】内阁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史料及解析】内阁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明朝时期的中国已经有了内阁制度,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英国才出现内阁制度,不过明朝时中国的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而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的内阁却是民主政治的产物。

明成祖时内阁制度的确立建文帝时未设殿阁大学士,而由自己的亲信翰林院官,如翰林侍讲学士方孝孺、太常寺卿兼翰林学士黄子澄等人充当顾问。

明成祖时,先后选拔翰林院官员解缙、胡广、杨荣、金幼孜等七人至文渊阁值班,后升胡广、杨荣、金幼孜等人为文渊阁大学士,充当自己的顾问,顾问之职又由翰林院移至内阁。

同时,还授予他们参与机务的权力,“每日百官奏事退,内阁臣造扆前密勿谟画,率漏下数十刻,诸六部大政,咸共平章”(《明政统宗》卷70)。

杨荣曾记述此事说:“初建内阁于奉天门内,简任翰林之臣七人其中,所职代言,属时更新,凡制诰命令诫敕之文曰夥,而礼典庶政之议,及事之关机密者,咸居焉。

”(《明经世文编·御书阁颂序》)尽管此时阁臣的品秩仍是正五品,而且“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但已基本具备了内阁的职能,明代的内阁制度至此正式确立。

内阁制度的发展明仁宗、宣宗时,内阁大学士的权位日渐提高。

明仁宗即位后,提升东宫旧臣杨士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杨荣为太常卿兼谨身殿大学士,杨溥掌弘文阁,未几进太常卿。

随后,又进杨士奇为少傅,兼兵部尚书,杨荣为太子少傅兼工部尚书。

明宣宗继位后,又进杨荣为少傅,迁杨溥为礼部尚书,仍入值内阁如故。

这些加封的职衔,虽然只是一种荣誉性的虚衔,只支俸而不任职事,但其官秩却变成从一品,超过了六部尚书的正二品官阶,从根本上改变了洪武朝以来殿阁大学士低下的政治地位。

明宣宗还授予阁臣票拟之权,可对内外臣工的各种奏章拟出处理意见,供皇帝批答时采用。

不过,当时的朝位班次,阁臣仍列六部尚书之下。

而参与票拟的并不全是阁臣,还有吏部尚书蹇义和户部尚书夏原吉,他们虽不与阁臣职,但被宣宗“赐珊瑚笔格玉砚条旨”(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内阁辅臣表》)。

“内阁”的成团之路:他们在朱棣身边当智囊

“内阁”的成团之路:他们在朱棣身边当智囊

“内阁”的成团之路:他们在朱棣⾝边当智囊⽂ |《那些年》悦悦永乐初年,明成祖成⽴了⼀个专职服务于⾃⼰的智库——内阁。

内阁,就是⾏⾛在皇帝⾝边的智囊团,其主要职责是随时随地进⾏头脑风暴,为皇帝出谋划策、分忧解难。

因为内阁运筹的都是天下的军政要务,所以,能够⼊选其中的成员,必然是个个胸怀韬略、⼈⼈机智⾮凡。

第⼀届内阁中就有七位这样的能⼈。

看到这⼉,⼤家可能会觉得内阁这份⼯作既“风光”⼜“⾼⼤上”,但事实上,它做起来却绝对不轻松。

责任⼤、⼯作忙、官职低、权⼒⼩……对于明成祖的内阁成员们来说,这或许才是他们职场⽣活的全貌。

当“⽼板”,也会不堪重负?朱棣的这个皇帝不好做,尤其是创始⼈朱元璋在开始就树⽴了⼀个“⼯作狂”的榜样。

为了收回⼤权,朱元璋把历史上延续⼀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废除了。

很快,他就感受到了废相的“副作⽤”:⼯作量太⼤了!据说,公务最忙时,他每天要处理⼏百件政事。

料理天下事,即使是勤政如朱元璋,也会有⼒不从⼼的时候。

于是,他在洪武⼗五年(1382)设⽴了殿阁⼤学⼠,“侍左右备顾问。

”这些顾问的出现稍稍缓解了他⼯作量超负荷的窘境。

但即便如此,他也坚决不改对宰相的“封杀”,并且将这⼀条写进了《皇明祖训》之中,以后⼦孙坐皇帝时,不许⽴丞相。

这,就“苦”了后来的皇帝。

到了第三位皇帝明成祖登基的时候,他⼀⽅⾯要谨守“太祖成法”,另⼀⽅⾯也深感要效仿⽗亲的勤政,只靠⾃⼰是拼不下来的。

于是,他在不违背祖制的前提下,找到了⼀个“变通”的办法。

1402年,朱棣在即位后,正式建⽴内阁制度。

“内阁”是皇帝的嫡系团队,接触的都是朝廷的核⼼业务。

⾸批阁⾂有7位,他们分别是:黄淮、解缙、胡⼴、⾦幼孜、杨荣、杨⼠奇、胡俨。

那么,为什么是这七个⼈呢?其⼀,他们都特别有才,⼈均学历是进⼠。

⽐如,黄淮曾被朱元璋盖章认证:其才华不下宋濂;胡⼴曾被建⽂帝钦点为第⼀名;胡俨博学⼴识,解缙更是有名的⼤才⼦……其⼆,他们的官职都不⾼。

⼊阁前,七⼈在建⽂帝⼀朝⽆⼀是朝廷重⾂,品阶都不⾼。

1911年5月清政府成立的责任内阁又被称为

1911年5月清政府成立的责任内阁又被称为

1911年5月清政府成立的责任内阁又被称为清朝责任内阁清朝责任内阁又称皇族内阁、庆亲王内阁,成立于清朝宣统三年四月初十(1911年5月8日),结束于同年的九月十一日(11月1日)。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近代内阁,由庆亲王奕劻组阁。

宣统三年(1911年)清政府宣布废除军机处,实行责任内阁制(不同于原清朝内阁),任命内阁总理大臣和诸大臣;然而由于内阁成员中皇族过多,时人讥之为“皇族内阁”。

庆亲王内阁成立之日暨宣统三年四月初十(1911年5月8日),清廷还颁布了《内阁官制》和《内阁办事暂行章程》。

由于庆亲王内阁为中国历史上之始创,所以清政府宣称为慎重起见,未实行新《内阁官制》,仅是根据《内阁办事暂行章程》成立。

而军事上的所有问题也不由内阁总理大臣负责,而是由军咨府大臣载涛负责。

宣统三年(1911年)5月8日,清廷裁撤旧内阁和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

在新发布的内阁官制章程中,对新内阁的组织结构和职权作了明确规定:内阁由国务大臣组成,国务大臣包括内阁总理大臣一人,协理大臣一至二人,各部大臣共十人(外务、民政、度支、学务、陆军、海军、司法、农工商、邮传和理藩院十部)。

应该说,这种构架和当年袁世凯力争的责任内阁基本相似,在推进中国专制政治结构的转型还是具有很大进步意义的。

清末责任内阁的出台,皇族占大多数。

皇族大量涌上政坛,从表面上看是显示了皇族力量的强大,但在实际上却未必有利于爱新觉罗家族的统治。

因为皇族庞大,就难免参与到权力的角逐之中,造成皇族从深层分裂。

“预备立宪”的骗局暴露以后,立宪派内部开始分化。

同时皇族内阁集权,也造成统治集团内部的分残,引起汉族官僚的离心。

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热心君主立宪的人们认定清廷没有立宪的诚意,从此与王朝离心,因而在武昌首义之后纷纷站到革命一边,使王朝很快瓦解。

清朝末年皇族内阁

清朝末年皇族内阁

清朝末年皇族内阁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责任内阁出现在清末,它成立于1911年5月8日,由当时的庆亲王奕劻组阁,同时废除军机处。

颁布《内阁官制》和《内阁办事暂行章程》。

责任内阁的设立本是创举,但由于内阁成员共计13人,而满族成员高达9人,其中皇族更是独占7人,被时人讥为“皇族内阁”,反倒为清朝灭亡敲响了丧钟。

今天,达摩君就给大家盘点一下清末责任内阁的13位成员。

1.内阁总理大臣奕劻(皇族)清朝首任内阁总理大臣,满洲镶蓝旗人,为清朝铁帽子王之一。

曾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首席军机大臣,总理外务部等。

1917年去世。

2.内阁协理大臣那桐(满)清朝首任内阁协理大臣,满洲镶黄旗人,先后历任户部尚书、外务部尚书、总理衙门大臣、军机大臣等,被誉为晚清“旗下三才子”之一。

1925年去世。

3.内阁协理大臣徐世昌(汉)清朝首任内阁协理大臣,字卜五,号菊人,曾任军机大臣等职,民国时期曾于1918年至1922年期间担任大总统一职。

1939年去世。

4.外务大臣梁敦彦(汉)清朝首任外务大臣,早年为留美幼童,回国后先后历任汉阳海关道、天津海关道、外务部右侍郎、外务部会办大臣兼尚书、会办税务大臣、弼德院顾问大臣等职,民国时期曾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

1924年去世。

5.民政大臣善耆(皇族)清朝首任民政大臣,满洲镶白旗人,为清朝铁帽子王之一,先后历任乾清门头等侍卫、副都统、统领、民政部尚书、民政大臣、理藩大臣等,参与制定了中国现代警察制度。

1922年去世。

6.度支大臣载泽(皇族)清朝首任度支大臣,满洲正黄旗人,曾率五大臣出洋考察,先后历任度支部尚书、督办盐政大臣等。

1929年去世。

7.学务大臣唐景崇(汉)清朝首任学务大臣,先后历任兵部侍郎、礼部侍郎、左都御使、浙江学政、工部侍郎、江苏学政、吏部侍郎等,民国时期曾任参政院参议。

1914年去世8.陆军大臣荫昌(满)清朝首任陆军大臣,满洲正白旗人,早年留学德国学习陆军,回国后历任洋武备堂总办、出使德国大臣、江北提督、陆军部侍郎、尚书等职,民国时期你曾任总统府高等顾问、侍从武官长、参政院参政、参谋总长等职。

清末新政破产的原因真相

清末新政破产的原因真相

清末新政破产的原因真相第一篇:清末新政破产的原因真相清末“新政”破产的原因改革毕竟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清末新政由一批曾仇视改革或与改革为敌的人物完成了一场带有革命内容的改革。

在这种意味深长的矛盾背后是历史造成的两个原因:其一,庚子之变以后的局势是一种真正的统治阶级再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时局。

1901年2月颁布的上谕中说:“无事且难支持,今又构此奇变。

”正是对这一点的承认,新政在主观上是为了防止革命掀揭屋顶而挖开的一个窗洞,但在客观上却成为时势假手不愿改革者而实现的一场改革。

历史常常会使动机与效果大相异趣,对于一个没落的阶级尤其如此。

其二,有人说过:戊戌政变杀青年人、南方人多;八国联军杀老年人、北方人多。

透过这种南北方和青老年的对立,是改革人物与顽固保守人物的对立。

侵略者用暴力消灭了后一类人物中的一部分,同时又以此震慑了其他一部分人。

这并不是一件值得称颂的事,但它导致的结果却是为中国的改革消除了一些阻力。

许多历史的是非是隐藏在深处的,只有透过某些历史细节的表象,才能把握历史迈进的步伐和节奏。

清末新政是以自下而上的推动和自上而下的改革双向互动的形式出现的。

清政府原想借此实现王朝的自我挽救,但新政非但没有延长它的寿命,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加速了它的灭亡。

他推行教育改革,是想造就“尊崇孔教,爱戴大清国”的人,但无论是在国内新式学堂中还是在留学生中,清政府并没有获得多少为己所用的人才,反而出现了一个不同于传统士子的知识分子群体,成为王朝的掘墓人。

清政府在全国各省扩编新军,原本是要以此来弹压各种可能出现的变乱,却又给革命党人在各省以发展革命势力的机会,新军绝大多数成了王朝的“叛兵”。

清政府奖励实业,原想借此摆脱严重的财政危机,却导致了“资产阶级利益、知识分子利益与专制制度冲突越来越大”。

所有这一切,都走向了清政府预想的反面。

何以会如此?历来论者大都从其推行新政的动机来说明它的欺骗性和反动性,这并没有错,但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

九子夺嫡

九子夺嫡

八 爷 党
• • • • •
皇八子爱新觉罗 胤 皇八子爱新觉罗·胤禩 爱新觉罗 皇九子爱新觉罗·胤 皇九子爱新觉罗 胤禟 皇十子爱新觉罗·胤 皇十子爱新觉罗 胤俄 皇十四子爱新觉罗·胤 皇十四子爱新觉罗 胤禵 ··· ···
皇八子胤禩 皇八子胤禩
清康熙帝第八子,雍正帝异母弟, 清康熙帝第八子,雍正帝异母弟, 生于康熙二十年二月初十日末时(1681 (1681年 29日 生于康熙二十年二月初十日末时(1681年3月29日), 卒于雍正四年九月初十日1726 10月 1726年 ),享年45岁 享年45 卒于雍正四年九月初十日1726年10月5日),享年45岁
胤禩的目标很明确,他瞄准的是太子的宝座。 的目标很明确,他瞄准的是太子的宝座。 他只能慢慢网罗私党,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他只能慢慢网罗私党,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康熙三十七年,皇帝首次分封皇子, 康熙三十七年,皇帝首次分封皇子, 17岁的胤 受封为多罗贝勒, 岁的胤禩 17岁的胤禩受封为多罗贝勒,是得爵皇子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从此以后,他的“夺嫡”行动开始日益公开化。 从此以后,他的“夺嫡”行动开始日益公开化。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皇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大臣们推举的竟然是皇八子胤禩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皇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大臣们推举的竟然是皇八子胤禩。 皇帝康熙意识到胤禩在朝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势力, 皇帝康熙意识到胤禩在朝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势力, 于是对胤禩极其同党进行了严厉的打击。 于是对胤禩极其同党进行了严厉的打击。 但胤禩本人并不肯认输,康熙朝的最后十年里, 但胤禩本人并不肯认输,康熙朝的最后十年里, 他都没有放弃对太子之位的争夺。 他都没有放弃对太子之位的争夺。终于使得康熙痛骂他 系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 “系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 听信相面人张明德之言,大背臣道,雇人谋杀胤礽 与乱臣贼子结成党羽,密行险奸, 听信相面人张明德之言,大背臣道,雇人谋杀胤礽,与乱臣贼子结成党羽,密行险奸, 因不得立为皇太子恨朕入骨,此人之险倍于二阿哥也“ 因不得立为皇太子恨朕入骨,此人之险倍于二阿哥也“, 并宣称"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 并宣称"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

顾命八大臣

顾命八大臣

顾命八大臣辛酉政变是晚清政局的转折点,也是慈禧正式登上政治舞台的“首秀”,但在两宫皇太后和奕䜣夺权成功的背后,人们往往忽视了咸丰皇帝临死前任命的“顾命八大臣”的结局。

阵容强大的“赞襄政务王、大臣”天团首先我们要认识一下这八位大臣。

所谓顾命八大臣只是习惯上的说法,按照咸丰皇帝在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六日朱笔书写的遗命来看,他们应当被称作“赞襄政务王、大臣”,其中包括:爱新觉罗·载垣:和硕怡亲王,时任宗人府宗令、领侍卫内大臣等职务。

爱新觉罗·端华:和硕郑亲王,时任总理行营事务大臣、步军统领、御前大臣等职务。

爱新觉罗·肃顺:(郑亲王之弟)协办大学士、署领侍卫内大臣、管理理藩院事等职务。

富察·景寿:道光皇帝第六女寿恩固伦公主额驸,时任领侍卫内大臣等职务。

托和络·穆荫:时任军机大臣、兵部尚书等职务。

匡源:时任军机大臣、吏部侍郎等职务。

杜翰:咸丰皇帝老师杜受田之子,时任军机大臣、工部侍郎等职务。

焦祐瀛:时任军机处学习行走大臣、太常寺少卿等职务。

从这八人的组成来看,其中有亲、有贵、有满、有汉、有内臣、有外官,堪称完美的班子。

与此同时咸丰皇帝还赐下了“御赏”、“同道堂”两枚印章来让母后皇后和圣母皇后同赞襄政务王、大臣(以下称八大臣)互相制约。

看得出咸丰皇帝临死前的确下了一番苦心,希望构建一个完整的辅政班子,来巩固皇太子载淳的统治。

可问题就在于权力这个东西,当然是分享的人越少越好。

所以两宫皇太后手握嗣皇帝(此时载淳还未举行登基大典)和两枚御赐印章,理所当然觉得大清的天下是自己母子当家。

顾命八大臣则认为自己身负先皇遗命,孤儿寡母深居大内即可,不必插手政务。

由此两派就开始了明争暗斗。

进击的两宫皇太后咸丰皇帝是七月十七日病死在承德避暑山庄的。

随后治丧、将皇后尊为太后、改年号为祺祥等等事宜的办理在官方的记载中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与此同时顾命八大臣也开始巩固自身的权利,先是告知全国军政要员、督抚等衙门,凡呈递给皇帝的奏折,必须先交给赞襄政务王大臣处,由该处“缮写”后转呈两宫皇太后用章,变相剥夺两宫皇太后和外臣接触的权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皇族内阁有哪些成员?他们有什么结局?
本文导读:当时的皇族内阁由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担任内阁总理大臣负责组阁,其他成员包括内阁协理大臣那桐、徐世昌、外务大臣梁敦彦、民政大臣肃亲王善耆、度支大臣镇国公载泽、学务大臣唐景崇、陆军大臣荫昌、海军大臣贝勒载洵、司法大臣绍昌、农工商大臣贝子加贝勒衔溥伦、邮传大臣盛宣怀、理藩大臣宗室寿耆。

皇族内阁倒台后,身为内阁总理大臣的奕劻被改任为弼德院总裁,面对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在清廷第一次御前会议上,他主张清帝自行退位,宣布共和。

清廷倒台后,奕劻移居天津避难,1917年病死于天津租界,时年79岁。

当时的逊帝溥仪十分痛恨奕劻当年在御前会议做出的决定,欲赐予他恶谥,后在宗室的劝谏下,才赐谥“密”字,意思是“追悔
前过”。

内阁协理大臣那桐在清廷倒台后,在天津英租界购得一块地皮,盖起了一栋德式楼房,他时常在北京和天津轮着居住。

另外他在张镇芳的盐业银行投资8万元,以获取利息。

1925年,那桐病死于他在北京的寓所,时年69岁。

内阁协理大臣徐世昌曾大力帮助袁世凯出山,他审时度势,不愿对抗革命党,后来在北洋政府担任袁世凯手下的国务卿。

1918年,徐世昌出任民国大总统,后来在直奉大战后草草卸任隐退。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特务土肥原贤二对徐世昌极力拉拢,但是遭到他坚决反对,拒绝在伪满洲国任职。

1939年,85岁的徐世昌病逝于天津寓所。

外务大臣梁敦彦曾在民国时期担任北京政府交通总长,1917年,他参与“张勋复辟”,被溥仪任命为外务部尚书、议政大臣。

复辟失败后,他隐居于天津,1924年在寓所中去世,终年67岁。

民政大臣肃亲王善耆曾参与成立“宗社党”,反对清帝退位。

后来,他在川岛浪速的帮助下逃往旅顺,并多次策动“满蒙独立运动”,均遭到失败。

心灰意冷的善耆将自己的十四女显玗送给川岛浪速作为养女,并改名为川岛芳子,最后成为臭名昭著的大汉奸。

1922年,善耆在旅顺抑郁而终,终年56岁。

度支大臣镇国公载泽在辛亥革命爆发后,积极参与组建宗社党,试图挽救风雨飘摇的清王朝。

此后,他又积极参与张勋复辟,是复辟派的重要人物。

1929年,穷困潦倒的载泽在北京忧郁而终,终年61岁。

学务大臣唐景崇在辛亥革命后便宣告隐退,1914年在袁世凯的北洋政府中出任参政院参政,同年病逝,终年70岁。

陆军大臣荫昌曾在辛亥革命中率军镇压革命军,但屡遭失败。

民国成立后,他出任袁世凯总统府的高级顾问及侍从武官。

张勋复辟时,他潜入紫禁城当上了禁卫军统领。

复辟失败后,他继续在北洋政府担任侍从武官。

1828年,荫昌病逝,终年69岁。

海军大臣贝勒载洵在辛亥革命后,在北京和天津闲居。

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人的拉拢,他坚持民族气节,拒绝前往伪满洲国出任伪职。

1949年于天津逝世,终年64岁。

司法大臣绍昌曾劝阻摄政王载沣起用袁世凯镇压革命,后来他积极谋划组建宗社党,民国成立后不久便去世。

农工商大臣溥伦曾在辛亥革命时和奕劻一起主张溥仪退位,此后他依附于袁世凯,出任参政院长。

1927年,溥伦去世,终年53岁。

邮传大臣盛宣怀曾在辛亥革命期间,镇压各地的保路运动,后来被清廷革职逃往日本。

民国成立后,他受到孙中山的邀请返回国内,继续主持轮船招商局和汉冶萍公司,并出任董事长。

1916年,盛宣怀在上海病逝,终年72岁,他在
医嘱中声明将一半遗产捐给慈善基金。

理藩大臣寿耆在辛亥革命时被任命为荆州将军,但未赴任。

清廷灭亡后,寿耆便选择隐居,此后事迹不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