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怀念母亲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语文怀念母亲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怀念母亲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怀念母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母亲的形象,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母亲、尊敬母亲的美好情感。

(2)学会珍惜与亲人相处的时光,培养感恩之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2. 教学难点:(1)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2)培养学生热爱母亲、尊敬母亲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席慕蓉及其作品风格。

(2)引导学生思考题目“怀念母亲”的含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氛围。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遇到问题可以与同桌交流。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母亲的形象及作者的怀念之情。

4. 品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作者如何表现母亲的形象。

(2)学生举例说明细节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教师点评并指导。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母亲的形象,分享与母亲相处的点滴。

(2)学生通过发言,表达对母亲的热爱、尊敬和感激之情。

四、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母亲的片段。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意识。

2. 课文理解评价:通过提问、回答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上册《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上册《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初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主题。
2.细读课文,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分析母亲的形象和母爱的伟大。
3.精读课文,深入探讨作者的情感表达,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适时讲解生字词,如“慈祥”、“叮嘱”等,并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同时,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如对比、衬托等,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以下要点:
1.课文主题:怀念母亲,表达母爱的伟大。
2.生字词:掌握课文中具有情感色彩的词语,如“慈祥”、“叮嘱”等。
3.修辞手法:学会运用对比、衬托等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4.情感表达:学会结合自身经历,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和爱意。
最后,我会强调母爱的伟大,引导学生学会关爱家人,懂得感恩。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阅读课文,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c.精读课文,深入探讨者的情感表达,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3.互动交流,提高能力: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
a.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母亲的爱和感激之情。
b.各组代表发言,总结讨论成果,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读写结合,实践提升:布置与课文相关的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表达对母亲的爱。
4.家庭作业:与家人分享课文内容,向他们讲述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并请家长协助,让孩子了解家族中关于母亲的故事,增进对母亲的感情。
5.课后阅读:推荐阅读与母爱相关的文章、故事等,如《母亲河》、《妈妈的生日》等,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加深对母爱主题的理解。

六年级语文上册《怀念母亲》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册《怀念母亲》教案、教学设计
4.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5.指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以“我的母亲”为主题的作文创作,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情感共鸣,引出本课主题。
2.课文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文注释,理解生字词,分析课文结构,感受母亲的伟大。
4.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技巧。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母亲的爱和感激之情。
2.各小组选代表发言,总结讨论成果,让全班同学共同分享母爱的故事和感悟。
3.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孝道文化,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孝敬母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针对学生的不同程度,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和任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效率:
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详细讲解,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4.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分享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5.情感教育,渗透价值观:
8.家校共育,强化教育效果:
与家长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情感成长,鼓励家长参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在家庭氛围中感受母爱,强化教育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充满温情的母子照片,引发学生对母亲的回忆和情感共鸣。
2.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母爱是什么?请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表达你对母爱的理解。”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
六年级语文上册《怀念母亲》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怀念母亲》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怀念母亲》教案

改进措施制定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和不足,制定相应的改 进措施,如调整教学方 法、增加课堂互动、提 供额外的学习资源等。
经验分享与交流
与其他教师分享本次课 程的教学经验和改进措 施,共同探讨如何更好 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 展。
THANKS.
教学过程设计
04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营造氛围。
谈话导入:同学们,母爱是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在母爱的沐浴下成长。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 课文,题目是《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的 怀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吧!
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感恩之情,培 养学生珍惜亲情的意识;引导学 生学会关爱他人,懂得回报父母
的养育之恩。
学生学情分析
认知特点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能够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 情感。同时,他们也正处于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亲情、友情等情感有着较为深刻的体验。
学习困难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有限,可能对某些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理解不够深入。此外, 部分学生在阅读时可能存在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现象,需要加以引导。
学生活动设计
05
分角色朗读课文
分配角色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 组内分配不同的角色,如 作者、母亲、旁白等。
朗读练习
各小组在课下进行朗读练 习,熟悉课文内容,把握 角色情感。
课堂展示
在课堂上,各小组轮流进 行分角色朗读,展示练习 成果。
小组讨论与交流心得
小组分组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

人教版六年级上《怀念母亲》语文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怀念母亲》语文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怀念母亲》语文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1.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多种阅读形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分享的能力。

2.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母亲、尊敬长辈的美好情感。

3.2教育学生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光,学会感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教学难点:1.1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1.2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怀念母亲》,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怀念”是什么意思吗?(3)引导学生回答,并解释“怀念”的意思。

2.自读课文(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

(2)提问: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3.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请同学们谈谈自己读完课文的感受。

(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并说明原因。

4.分析课文(1)分析课文第一段,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2)分析课文第二段,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3)分析课文第三段,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愧疚之情。

5.学习生字词(1)出示课文中的生字词,引导学生认读。

(2)请同学们用生字词造句,巩固记忆。

6.课堂小结(1)请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7.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写一篇关于自己母亲的作文,题目自拟。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分享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等。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教案《怀念母亲》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课文《怀念母亲》的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学目标: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3.感情朗读。

4.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学生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永久的悔》,《我的中国心》的歌碟教学程序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师: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母亲都是世上最伟大的人,你们爱你们的母亲吗?你们知道失去母亲的滋味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1. 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2.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

)3.你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谈谈自己的感受。

4.小组交流、汇报。

师生总结。

(体会到了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深深的爱与怀念。

对祖国母亲: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

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

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

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

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

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三、默读课文,勾出生字词。

1.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

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准备与同学讨论。

2.与同学交流不懂的地方。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六年级语文教案《怀念母亲》

六年级语文教案《怀念母亲》

六年级语文教案《怀念母亲》六年级语文教案《怀念母亲》1教学目标:1、会写8个生字,学会“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重点:抓住文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悔恨之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季羡林资料及相应文稿《赋得永久的悔》,制作相关课件。

一、谈话导入、播放音乐导入新课1、出示季羡林照片师简介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

(课件展示)2、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此时,你脑海里浮现出母亲怎样的形象?用一两个词来形容(————的母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著名学者季羡林的文章,也对母亲独特的解释,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季羡林的这篇——怀念母亲,齐读课题。

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伴随着季羡林的一生。

再读课题。

读出怀念的意味。

(出示课题《怀念母亲》板书)读,读出“怀念”的情感。

)二、检查预习1、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哪两位母亲?2、作者对这两位母亲怀着怎样的情感?3、出示词语“真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频来入梦”“朦胧”“可见一斑”等词语检查学生读音。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也都表达了这样的情感。

那么,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读读第一自然段。

1、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2、作者说“我一生有两个母亲”是哪两个母亲?文中哪句话概括交代了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情感?3、抓重点语句,理解对母亲的怀念出示句子: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四、失母之痛——永久的悔恨走近季羡林:我们提起季羡林,看到更多的是他头上的光环,然而,当我们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你们会发现作者心中有一个深深的痛,永久的悔,他曾说: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人教新课标)语文六年级上册《6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语文六年级上册《6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4.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理解“祖国母亲”的象征意义,增强国家认同感。
,以下为具体的教学设计内容。
一、教学导入
在课堂开始时,教师通过播放一首关于母爱的歌曲,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怀念母亲》。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对母亲有什么样的印象?在生活中,母亲对你们有什么样的影响?”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母亲的感受。
二、自主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标记出生词和不懂的句子。
2.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生词和句子的含义。
3.学生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并思考作者为何如此怀念母亲。
三、课堂讲解
1.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排比等,并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到写作中。
(人教新课标)语文六年级上册《6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课文《怀念母亲》的关键词汇和重点句子,如“遥不可及”、“心头萦绕”等,并能正确运用到口语表达和写作中。
2.能够概括出文章的主题思想,分析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理解并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情感。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深入解读文本,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结合课文内容,详细讲解生词、重点句子以及文章的写作手法。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对不懂的生词和句子进行标记。然后,我为学生解答这些疑问,并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明白这些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并鼓励他们在写作中尝试运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成果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念母亲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积累语言。

课件准备:
季羡林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了解作者。

谁知道一般“国宝”是指什么?(大熊猫)但是在北京大学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他是谁呢?
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

2.呈现季羡林作品《永久的悔》片段:
(1)课件出示:“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

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2)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3)出示课题。

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也都表达了这样的情感。

出示课题《怀念母亲》板书)读,读出“怀念”的情感。

(4)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对学生讲清自学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文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2.自学反馈:读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说说读懂了什么。

如,题目的双重含义。

以下这些语言也可在初读时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初步理解: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三、品读课文
(一)抓课文主线。

母亲去逝后,季老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直到许多年后,母亲还常常出现在
梦中;留学德国,故国母亲的一草一木也常会浮上心头。

请从文中找出描写这个意思的几句话读一读。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

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非常地思念“母亲”?(两个“频来入梦”)
2.朗读句子。

质疑。

(如,“频来入梦”什么意思?对于“频来入梦”的初步理解应该联系上下文,如文中的日记中的时间可以反映经常怀念母亲,文章的最后一节中的“没有断过”、“一直”“十一年”等。


(二)品读思母之情。

1.自己的生母“频来入梦”,季老却说“不知道是为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为什么。

课件出示资料1: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

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一次。

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

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

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

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

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课件出示资料2: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 ’”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 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 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1)学生浏览以上资料谈体会。

(2)联系“11月18日”的日记谈理解。

指读或师范读。

说说感受,谈谈作者思母的原因。

教师相机引读: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到了德国,来到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三)品读思国之情。

母亲给了我多少的爱,给了我多少的温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那──
(祖国母亲)
1.动情地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

2.说说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3.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

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

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

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

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

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

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谈谈体会,或是质疑。

(2)常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
(3)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下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设计想象说话:
如,因为季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4)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 季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学生交流。

设计想象说话:
如,他想到_________________,仿佛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5)朗读其他相关内容。

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

读:
──11月16日……
(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
──11月20日……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
──11月28日……
(四)抒发情感
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

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让我们纵情读一读(课件出示《寻梦》的开头与结尾)。

1.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2.读着读着,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生母怎样的面影?你又见到了祖国母亲怎样的面影?
3.这是何等的魂系梦萦啊!你从这“开头”“结尾”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4.从文中找出描写这种情感的句子读给大家好吗?
四、拓展升华
1.赏读季老的其它作品中怀念“母亲”的有关语句:
“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

脸上的表情有点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

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惊心动魄的世界大战,持续了6年,现在终于闭幕了。

在我惊魂甫定之余,我顿时想到了祖国,想到了家庭。

我离开祖国已经10年了,我内心深处感到了祖国对我这个海外游子的召唤。

离开时,我头也没有敢回,登上美国的吉普。

我在心里套一首旧诗想成了一首诗:
留学德国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旧邦,
无端越境入瑞士,
客树回望成故乡。

2.小结:是母亲养育了作者,作者也与母亲的命运息息相连。

这样一个时刻将母亲装在心中的让人起敬的学者、作家,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内,取得了崇高的地位,为祖国母亲赢得了巨大的荣誉。

祖国母亲怎么能不称之为“宝”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