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国内生态旅游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生态旅游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生态旅游研究文献综述引言生态旅游是指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旅游活动,以保护和提升环境品质为目标,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改善的一种旅游形式。

在中国,生态旅游正逐渐崭露头角,并成为国内旅游业的重要支柱之一。

本文将对国内生态旅游研究文献进行综述,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探讨国内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和趋势。

一、国内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中国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因此在生态旅游方面具备广阔的开发前景。

近年来,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投资的增加,使得生态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例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不断增加,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也得到加强,旅游业收入和就业机会连年增长。

二、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的热点问题1.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和开发生态旅游的核心是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因此如何评价和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研究者通过对自然景观特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指标的评价,以及游客满意度和需求的研究,为生态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2.生态旅游对环境和社区的影响生态旅游的发展和旅游活动对环境和社区产生一定的影响,研究者关注如何在旅游发展和资源保护之间寻求平衡。

在研究中,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社区参与和旅游规划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3.生态旅游市场和消费行为研究生态旅游市场的发展和游客消费行为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者通过对游客市场调查、消费偏好和行为意向等方面的研究,了解游客对生态旅游的需求和态度,为旅游业的发展和服务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的发展趋势1.加强科学评价和管理随着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科学评价和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未来的研究将更加注重生态旅游资源的质量评价和科学开发,同时加强管理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保障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跨学科研究的开展生态旅游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生态学、地理学、社会学等。

未来的研究将更加倾向于跨学科的合作,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探索生态旅游发展的多维度问题。

国内生态旅游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生态旅游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生态旅游研究文献综述国内生态旅游研究文献综述摘要:生态旅游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能够带动经济发展,还能够保护自然环境和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

本文通过综述国内相关的生态旅游研究文献,总结了研究者在生态旅游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同时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关键词:生态旅游、研究文献、综述一、引言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注重自然环境保护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旅游形式,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

我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生态旅游的发展潜力巨大。

本文旨在通过综述国内相关的生态旅游研究文献,了解我国生态旅游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问题,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现状1. 研究主题在国内生态旅游的研究中,研究者关注的主题较为多样化。

其中,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和路径成为研究的重点之一。

许多研究通过对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案例分析和经验总结,提出了具体的发展模式和路径,为生态旅游的实践提供了借鉴。

此外,生态旅游对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影响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研究者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研究了生态旅游对当地经济的促进作用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2. 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方面,国内生态旅游研究多采用了综合分析法、实地调研法和问卷调查法等。

综合分析法主要用于对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和路径的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形成理论框架和发展模式。

实地调研法主要用于研究生态旅游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研究者通过走访调研和数据采集,实地观察和分析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状况和环境变化。

问卷调查法主要用于调查游客的满意度和体验,通过大样本的问卷调查,了解游客对生态旅游目的地的认知和满意情况。

三、研究存在的问题尽管国内生态旅游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的多样性和全面性还有待提高。

目前研究主题偏重经济和环境方面,对于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

湿地公园规划研究的文献综述范文格式

湿地公园规划研究的文献综述范文格式

湿地公园规划研究的文献综述
范文格式
湿地公园规划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湿地公园是国家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建设湿地公园是当前形势下维护和扩大湿地保护面积直接而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也是近年来湿地保护开发研究的重点。

本文综合了国内外就湿地公园规划的方法和规划内容,并简要评价,以期对湿地公园规划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湿地公园;规划;文献综述
一、引言
湿地公园模式的兴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可行性,但在现阶段我国对于湿地公园规划的理论分析研究仍然相当有限,虽然对于已建成的湿地公园的论述颇多,但是缺少系统和深入的分析、归纳与总结,导致我国的湿地公园规划建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科学理念与技术的指导,导致低水平建设现象突出。

国际上就湿地开展的局部研究已有久远的历史,各种关于湿地保护、恢复、重建、规划等方面的研究项目和研究组织相继出现,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希望通过本次研究把已有的湿地公园的规划内容和方法、经验和成果进行归
纳总结,了解国内外在湿地公园规划方面的研究成果、发展态势、主要研究的重点方向,完善和丰富湿地公园规划的理论框架,对于湿地公园这种新型湿地保护开发模式提供较为系统和科学的理论参考,从而形成良好的湿地公园研究、利用与保护体系。

二、国外湿地公园规划的研究进展
湿地公园规划把生态规划的内容引入并作为主要方法,注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正常运转,把保护湿地资源作为重点,运用多学科理论,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湿地进行跟踪观察制定相应的保护与规划的方法,对湿地公园进行多角度规划。

(本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更多湿地公园规划研究的文献综述范文格式请浏览
)。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综述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综述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综述作者:卢金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4期摘要: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综述从国内外两个方面展开,在研究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如理论基础研究相对缺乏且不完整、研究视角创新性不足等问题,未来的研究中需注重对这些不足的完善,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实现新的飞跃。

关键词:湿地;生态旅游;综述湿地生态旅游研究可追溯到旅游发展的整个历史,在湿地定义没正式确定之前,湿地包含的很多资源同时也是旅游资源。

所以朴素而简单的湿地生态旅游思想较早地出现于旅游研究进程中。

一、国外研究现状1. 湿地与旅游的关系2003年Duim等认为湿地和旅游一直相关,一方面,旅游需要湿地,游客喜欢游泳、日光浴、划船、跳水、潜水、垂钓、观看鸟类及其他野生生物,而海滨区、湖泊、河流和红树林等一些湿地可为游客提供这样的场所;另一方面,湿地需要旅游,旅游收入能为湿地资源保护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

2008年Getzner研究表明,游客对湿地自然状况的期望值和旅游引起的环境问题会促使政府对湿地进行保护和管理。

2011年Smardon和Silvius等认为生态旅游作为湿地的新用途应与湿地的本原用途结合起来。

国外研究者认为在湿地开展生态旅游,不仅能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对湿地生态环境的积极保护,还可以对旅游者进行生动的环境教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2015年澳大利亚学者Ralf Buckley的对于湿地和旅游的关系的研究结果获得了各界的普遍认同。

拉尔夫·巴克利认为湿地旅游不仅是依托于自然生态发展起来的旅游,同时也是获得了自然支撑的旅游,湿地旅游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也具有环境教育的功能,是具有巨大发展前景的旅游。

2.湿地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湿地生态旅游得到快速发展,有关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学术论文越来越多。

国外学者对发展湿地生态旅游与环境影响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尺度和广度比较大的宏观研究。

2008年Wall对全球变化与湿地旅游关系的研究表明,滨海湿地旅游业会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影响,而内陆湿地旅游业则会受到水位下降的影响。

湿地生态旅游管理研究概述

湿地生态旅游管理研究概述

生态旅游是旅游活 动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应把生态 系统 和 旅游 系统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管理 。这是一种复合 的管理结构系 统, 既包括 了对生态系统 的管理 , 又包括 了对旅游经 济系统的管 理, 即形成了具有 独立结构 和功能 的生态旅游经济复合体。其管 理对象是 生态旅游者 、生态旅游业及 当地社 区这一 完整的生态 经济 系统( 李俊清等 , 2 0 0 4 ) 。 生态旅游 管理 系统是一个功能系统 ,系统 目标是实 现区域 旅游 可持续发展 , 从静 态上 看 , 管理对象包括生 态旅 游区域 中与 生态旅游相关 的全体人员 、 具有特色的 民族 民俗宗教文化 、 其它 自然 存在物和人工存在物 ; 从动态上看 , 管 理对象系统的各要素 及 要 素 之 间 关 系 的运 动 形 成 生 态旅 游 活 动 f 候一边 . 2 0 0 0 ) M o w o r t h ( 1 9 9 2 ) 提 出从 主体角 度对 生态旅游 管理要 素进行 把握 , 这些主体包括旅游者 、 旅游经营者 、 旅 游地社区 、 旅游地政府 、 国 际保 护组织和学术界 。郭舒 和曹 宁( 2 0 0 2 ) 提 出把生态旅游 者 、 生 态旅 游经营者 、生态旅游地社 区居 民和政府共 同纳入生态旅游 的管理范畴 , 使其成为生态旅游管理 目标 的共 同承担者 。 金鉴 明 在《 生态旅游管理 》 一书 中, 明确将 生态旅游 管理对象 划分为 生 态旅游地 和生 态旅 游者 ,并 提出 : “ 生态旅游地管理 的质量是 生
1 湿 地 生态 旅 游 生态旅游 尚无统一的概念 。湿地生态旅游是
经济 、 法律、 行政 、 教育等手段 , 限制 自然和人为损害湿地质量 的 活动 , 达 到 既 满 足 人 类 经 济 发 展 对 湿 地 资 源 的需 要 . 又不超 H { 湿 地 生 态 功 能 阈值 ” 。 作者认为 .湿地生态旅游管理是指 以保护 湿地生态旅游 资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分析国内外文献综述2200字》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分析国内外文献综述2200字》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1国外研究综述早期的城市文化旅游研究学者Jon和Stephen (2005)认为,在旅游资源区域合作的重要关系上,政府的角色定位是导向者。

政府工作内容有三部分重点:一是,保障能够提供旅游资源区域合作的各类组织;二是,负责组织区域间的各项旅游合作的活动;三是,统筹协调旅游区域合作中的各方关系。

Joope (1996)则提出了另一种观点:在旅游资源区域合作关系中,为减少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矛盾。

中央政府应该从地方的角度出发考虑其旅游资源区域合作中经济需要。

需要制定科学、合理和统一的合作安排,促使各个层级主体在合作中,就经济和自然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统筹协调,最终形成一致意向。

但是,也可能会由于行政区域类似程度相对较高,所以会在行政管理中存在利益冲突。

Gary (1999)认为:制订旅游相关政策的过程应该包括如下程序:首先是,制定政策导向目标;然后是,制定政策具体内容;最后是,制定政策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对后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进行防控预案Peter W (1998)阐述了美国保护遗产地环境的背景、行政管理措施、立法、保护运动方式等方面,并对遗产地交易过程中滥用的行为实施限制计划。

比如,城市的发展权可以转让,但是必须要以合理的规划作为重要前提条件。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结合其他行政手段,如制定相关法律、投入足量的规划资金、将权利授权相关管理部门以及公众积极参与选举从而产生的地方行政支持。

Viera Dvorakova (2005)认为:在进行古迹遗址管理时,必须要以发展的可持续性原则为基本原则。

他还指出,要持续分析古迹遗址文化和其产生的经济价值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1.2国内研究综述张艳玲(2007)认为陕西是我国生态旅游发展最早的地区。

当地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然而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目前生态旅游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他指出了陕西生态旅游资源及其开发中的问题,并创造性地将新短板效应理论运用到陕西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政策研究和讨论中,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湿地研究综述

湿地研究综述

湿地研究综述湿地是指被水覆盖的地表,这些地表可能在某一阶段拥有不断变化的水位,从而形成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特征。

湿地被认为是一种丰富的生态系统,它们有助于生态平衡、保护环境、阻止污染,并为人类带来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湿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使湿地研究变得日趋重要。

湿地研究主要集中在湿地的形成、发育和演变过程中,以及湿地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研究。

湿地形成和发育是在地质、气候因素影响和控制下完成的。

气候变化会影响湿地的水文和植被,从而影响湿地的发育和功能,如水源湿地中的水位变化。

湿地内部的生态系统是湿地研究最核心的内容,主要研究包括湿地生物多样性、湿地生物群落结构、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湿地食物网络等。

湿地远景规划也是湿地研究的一部分。

通过湿地远景规划可以更好地指导湿地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环境质量,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为此,湿地研究者需要全面考虑湿地的地理、生态、社会、政治等要素,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未来规划。

近几年来,随着气候变化、环境污染以及人类活动对湿地的影响日益增多,对湿地研究的重视也越来越高。

世界各地均通过各种手段来保护和管理湿地,并加强了对湿地的研究。

例如,中国地质大学湿地研究院、国家湿地联盟以及国家湿地保护和利用重点实验室等都是湿地研究的重要研究机构。

湿地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

从湿地的形成和发育、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湿地远景规划到湿地的保护和管理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未来湿地研究将更加深入,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需求,为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提供保障。

总而言之,湿地是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它能提供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

湿地研究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已有很多进展。

但是,仍需进一步的研究,更好地推动湿地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西溪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现状和保护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西溪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现状和保护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工商管理西溪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现状和保护对策研究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一种,在最近二十年在我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旅游业对带动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根据《2011中国旅游市场趋势观察研究预测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旅游业三大市场实现全面恢复且较快增长,全国旅游业总收入1.57万亿元,增长21.7%。

2011年全国旅游业的预期目标为:旅游业总收入1.72万亿元,增长11%。

而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7月15日在北京发布的2011年上半年旅游经济运行报告显示,半年我国旅游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国民旅游市场快速增长,旅游产业景气持续提升。

实现旅游总收入1.1万亿元,同比增长20%。

报告预测,今年国内旅游市场将超过预期,年旅游总收入为2.2 万亿元,比年初目标增加5000 亿元,同比增长12%。

然而,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伴随着的是环境的污染,旅游资源的破坏。

如何在旅游经济发展与旅游资源保护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旅游产业能够可持续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在这一领域做出课很多研究。

1.生态旅游的概念近代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改造生态的能力日益增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旅游作为一个对环境有着极高要求的行业,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也得到日益的关注。

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有着极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开展也在无形中对旅游目的地的生态造成或多或少的破坏,并且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

尽管生态旅游的影响日益扩大,但给生态旅游下一个定义并非易事。

很多研究人员和国际组织纷纷从不同角度对生态旅游进行了界定。

赫兹在1963年提出观点:旅游的发展应该对环境负责。

莫林(Moulin)在1980年在他的论文中首次提出生态性旅游(ecological tourism)这一概念。

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Ceballos Lascuruin)在1983年的论文中首先使用“生态旅游”一词。

1986年,在墨西哥召开的国际性环境保护会议上,生态旅游这一概念得到正式确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题目: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姓名: 朱清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业: 旅游管理班级: 41班学号: 2224107指导教师: 崔峰职称: 讲师2007 年6 月30 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朱清指导教师崔峰摘要:当前被称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湿地是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多样性资源和矿产资源,还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湿地以其独特的自然和文化景观为湿地旅游提供了条件。

本文归纳总结了国内学者对于湿地相关概念的研究、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研究以及目前我国湿地开发的个案研究,从而了解我国湿地生态旅游的现状与不足,为更好的实现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Studies on eco-tourism of wetlandsStudent majoring in tourism management Zhu QingTutor Cui FengAbstract:Nowadays, the so called “Rising Sun Industry” tourism has aroused extensive attention. Wetland is the highest ecosystem on productivity in the world, for it not only has abundant water resources, land resources, biodiversity resources and mineral resources, but also has tremendous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With the peculiar natural and culture landscapes, wetlands provide many advantages on wetland tourism.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omestic scholars researches on the concept about wetlands、the resources of wetlands tourism and the examples of wetlands tourism exploitation. On the basis of that, we can see the present conditions and disadvantages of domestic researches, and provide some advices on the protection of wetland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Key words: wetlands; eco-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息息相关, 它不仅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多种资源, 而且具有巨大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

旅游业是全球发展最快的展业之一,而生态旅游又是其中发展最快的部分,利用湿地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业已经成为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湿地生态旅游大量文献的研究,观察我国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现状、进展和学术动态,从而更加明确今后需要进一步重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通过归纳专家学者对湿地生态旅游不同角度的研究,有力的推动湿地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实现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湿地相关概念的研究(一) 湿地的概念对于湿地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解释,以下列举几位学者对湿地的定义:鲁铭,龚胜生(2002)在《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一文中从四个角度对湿地进行了解释:从动力地貌学角度来看,湿地是区别于其他地貌系统(如河流地貌系统、海湾、湖泊等水体) 的、具有不断起伏水位的水流缓慢的浅水地貌系统;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湿地是陆地与水生系统之间的过渡地带,其地表为浅水所覆盖或者其水位在地表附近变化;从资源学的角度来看,凡是具有生态价值的水域(只要其上覆水体水深不超过6m) 都可视为湿地加以保护,不管它们是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的或暂时的;而美国工程师协会( The US Corps of Engineers) 则干脆把湿地定义为在一定的频率和延续时间内被地面水或地下水淹没或浸润的地区。

[1]庄秀琴(2003)提出了湿地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自然景观类型之一,被称为“地球之肾" ,聚集着大量的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同时也是人们休闲娱乐、科学考察和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

[2]丁长春,王松(2002)两位学者从湿地的重要性方面对湿地的定义进行了阐释,他们指出湿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地带,是一种高功能的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生态结构与功能,是自然环境重要组成部分。

[3]丁玲玲与杨士建(2004)则是从湿地的功能的角度对湿地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他们认为湿地是处于陆地过渡地段的特殊生态系统,具有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抗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生态平衡等多种生态功能,有“地球之肾”的美誉。

[4]滕玮峰(2006)在《对湿地生态化的思考》一文中指出“湿地”一词来源于英文的“Wetland”,我国的多数学者倾向于国际《湿地公约》中的定义, 即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 长久或临时性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 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盐水水体者, 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 米的水域。

该公约还对湿地的定义延伸为更广泛的栖息地类型, 包括河流和湖泊、沿海泻湖、红树林、泥炭地、珊瑚礁以及人工湿地, 诸如鱼塘、虾塘、农田池塘、灌溉农地、盐池、水库、砂砾矿坑、污水处理场、运河。

[5]丁季华,吴娟娟(2002)在分析了不同学者对于湿地界定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湿地的三个基本要素,即水,独特的土壤和适应潮湿环境的水生物。

[6](二)生态旅游的概念1980年加拿大学者克劳德·莫林在《有当地居民和社团参与的生态和文化旅游规划》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生态性旅游(eco-tourism)”这一概念。

1986年墨西哥召开的国际环境会议上,正式确认了“生态旅游”这一名词。

目前国内对于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很多,以下列举几位学者的观点:雷国琼,刘娜(2006)和孙琦(2005 )等三位学者倾向于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对生态旅游的定义,即为了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区域的旅游。

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使当地居民受益。

他们指出这一定义的提出对生态旅游有一个明显的内涵注入,那就是生态旅游应是负责任的旅游,除保护环境外,应维系当地居民生活,创造发展机会。

由于生态旅游对经济、社会、环境3大效益的关系十分重视,把长远的可持续旅游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因此,生态旅游被视为是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最好旅游方式,是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典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旅游领域中的最佳选择。

[7] [8]赖叔懿,陈华芳(2007)两位学者对生态旅游的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他们指出生态旅游是一种在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以自然区域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对象,以欣赏和研究自然、野生动植物以及相关文化特征为旅游目的,以不改变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及保护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与环境为宗旨,并使当地居民和旅游企业在经济上受益为基本原则的特殊形式的旅游行为。

[9]鲁铭, 龚胜生(2002)分析综合了多数学者的研究,提出生态旅游的概念应该分为三个范畴,即定向于持续发展目标的生态旅游概念、定向于市场和消费行为的生态旅游概念和定向于行为规范的生态旅游概念。

[1]澳大利亚国际生态旅游研究中心的Ralf Buckly(1994)将上述三个概念归并,把生态旅游定义为以自然为基础的旅游、可持续旅游、生态环境保护旅游和环境教育旅游的交迭部分。

[10]牛亚菲(1999)则认为既不能将生态旅游简单的等同于是一种绿色或自然旅游产品,也不能将生态旅游概念完全等同于可持续旅游。

[11](三)湿地生态旅游的概念湿地旅游, 严格说来应该是湿地生态旅游,国内学者对湿地旅游的研究相对滞后,目前尚无统一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定义:鲁铭,龚胜生(2002)认为湿地生态旅游是以湿地为资源基础的旅游活动,具有强烈湿地环境保护意识的一种旅游开发模式。

他认为湿地旅游应以生态旅游为目标,使湿地旅游延伸为绿色旅游,让游客认识湿地、享受湿地的同时提高湿地生态环保意识。

[1]丁季华,吴娟娟(2002)则认为湿地生态旅游应界定为:以具有可观赏性和可进入性的湿地为旅游目的地,对湿地景观、物种、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等进行了解和观察的旅游活动。

这种活动的展开不应该变湿地原有的生态系统,同时好应创造经济发展机会,让当地在财政上受益。

[6]张建春,李纪红(2005)等在《安徽省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初探》一文中将湿地生态旅游定义为:湿地生态旅游主要是利用相对原始的自然和文化资源,通过观赏自然风光、地方风情和野生动植物等,来满足游客的身体和精神上回归自然的需求。

[12]综上归纳出湿地生态旅游应包含三个内容,即湿地旅游要体现生态旅游的内涵,体现湿地保护和开发的和谐发展,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二、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研究关于生态旅游资源的界定,丁季华,吴娟娟(2002)两位学者指出,这里所说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比《湿地公约》中湿地的范围要小一些,他们认为部分无美学观赏性(如人工湿地中的污水处理池)和不可进入性的湿地(如沼泽,国家严禁进入的自然保护区等)不属于湿地旅游资源的范围,因此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应界定为:具有一定可进入性和观赏性,具有现存或是潜在的客源市场,并能为旅游业所利用的湿地资源。

[6](一)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关于对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特点的研究,张昌亚(2006)分析了我国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指出我国湿地旅游资源分布范围广泛,自然景观类型具有典型的特点,具有生物多样性、效益综合性的特点。

[13]鲁铭,龚胜生(2002)两位学者则是从湿地的旅游特色和旅游价值方面指出了湿地具有文化多样性、景观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1](二)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功能对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功能的研究,孙体如、李荣锦(2005)等学者针对江苏湿地资源的特点,从直接利用价值和间接利用价值两个方面指出了其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